嘉義火車站微改造3大設計亮點!簡化空間、梳理指標,找回古蹟建築質樸美感

嘉義火車站微改造3大設計亮點!簡化空間、梳理指標,找回古蹟建築質樸美感

2021年末,嘉義火車站以「Back to the Future」為主題的微改造初步成果,隨台灣設計展發表;半年過去,由本埠設計、博瀚設計與品悅設計攜手進行的改造計畫,終於告一段落,其透過空間、設施系統與服務優化三大面向,重新梳理售票大廳、候車大廳和第一月台,讓這座曾有「全島第一摩登」美稱的車站,拋開繁複、重回古蹟質樸本質。

嘉義火車站以「Back to the Future」為主題進行微改造
嘉義火車站以「Back to the Future」為主題進行微改造

曾經的嘉義火車站

1933年,嘉義曾是全島美感、現代化程度首屈一指的鋼筋混凝土造火車站,車站大廳有著挑高環樑、高窗透光的氣度,而建築兩側翼中的候車大廳,則透過空間中的開口,揉合城市與月台內列車行駛風景。不過,隨著使用時間的累積,車站內多了未經編排、無系統的散亂訊息,比方說各式海報與公告,讓車站服務性以及作為古蹟的建築美感,可惜地下降許多。

|改造後|嘉義車站門面
|改造後|嘉義車站門面
|改造前|嘉義車站門面
|改造前|嘉義車站門面

「簡化」是改造要點

而之所以稱作「微」改造,是因設計團隊的主要任務並非打掉重練,而是將車站「簡化」到原始古蹟的美麗、質樸狀態,並試圖在市民使用習慣、空間美感間取得平衡。2021年嘉義舉辦台灣設計展前,第一階段改造已透過兩大手法初步簡化建築,一是車站內外較為繁複的物件被拆卸,二為指標系統有了局部的整理與更新。七個月過去,嘉義車站又有何進一步的改變?

_DS74791
|改造後|嘉義車站
|改造後|嘉義車站

微改造後的嘉義車站,3大亮點整理!

01. 售票大廳|燈帶環繞凸顯古蹟氣質

售票大廳改造有兩大要點,首先是優化車站之於民眾的服務性,二是兼顧古蹟空間特質。主體透過「環型燈帶」系統,強化車站視覺一致性與功能性,其以燈帶光線強化梳理後的大廳空間,彰顯建築挑空的氣度、空間層次,以及天花、梁帶、高窗等設計元素,讓車站拾回昔日風華。

_DS76703
|改造後|售票大廳
|改造後|售票大廳
|改造前|售票大廳
|改造前|售票大廳

功能方面,燈帶結合了指標系統,銜接起城市、月台、大廳空間,給予民眾更明確清晰的指引性,而在未來,燈帶更可成為機電增加的管道空間,也方便日後站方進行維修保養。

|改造後|環形燈帶與指標系統
|改造後|環形燈帶與指標系統

02. 候車大廳|打開與城市、月台間的對話

舊稱「三等待合室」的候車廳,串連出入站閘口及大廳,是出入月台的重要樞紐,並提供候車休息、商業空間及廣告等服務。原先靠窗的服務機能設施略顯凌亂,因此在保留門窗、牆面、地磚等歷史空間基本特質的原則下,將現有服務性設施整合於側廳中央,藉此把兩側窗樘打開,如此一來,旅客便可透過候車大廳望向城市廣場與月台;此外,更增設全新台鐵便當門市、旅客服務中心,強化車站機能及便利性。

_DS78546-HDR
_DS78559-HDR
|改造後|候車大廳
|改造後|候車大廳

03. 月台|帶入減法設計,提升候車品質

擁有台鐵、林鐵、進出閘口的第一月台,是個系統繁忙的區域。過去,等候區及入站閘口區,充滿低度使用的電話亭、臨時張貼物等,阻擋了古蹟建築立面與月台間的連結;桁架懸掛著大小、顏色不一的指標系統,許多訊息張貼位置重複,紛亂的閱讀性讓旅客容易迷失,空間也顯得紊亂。

|改造前|第一月台候車區
|改造前|第一月台候車區
|改造前|入門閘口區
|改造前|入門閘口區
|改造前|電話亭
|改造前|電話亭

對此,設計團隊考量民眾使用習慣與資訊需求,亦衡量空間區劃、使用強度後,透過減法設計整併資訊,做出兩個改變。首先,設計團隊針對指標系統設置規範、適度調整位置,提供民眾清楚的空間導引,盼能藉此提高空間的使用性。

|改造後|電話亭
|改造後|電話亭
|改造後|指標系統
|改造後|指標系統

對於月台,則在保有歷史建築氣質風貌的前提下,將色彩簡化,讓視覺變得洗鍊,並重新安排座椅,藉此抒展月台前後與候車廳、軌道間的空間關係,讓旅客置身其中更為放鬆。

|改造後|月台候車區座椅
|改造後|月台候車區座椅
|改造後|月台指標系統
|改造後|月台指標系統

資料、圖片|台灣設計研究院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科技島、光明燈牆並置,探討智慧、信仰如何影響地景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揭曉!成大建築探索「智慧」在當代建築扮演的角色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展覽內容亮相!由國立成功大學團隊策劃的參展計畫「[]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回應大會以「智慧」(Intelligens)開展的年度主題,概念源自美國藝術家羅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根植於地景所提出的「NON-sites」理論,並融入東方哲學關於「無/有」的辯證,探索在當代建築與環境中的「智慧」角色,同時提出對臺灣「信仰」有無的思考。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揭曉!成大建築探索「智慧」在當代建築扮演的角色
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國立成功大學團隊策畫的「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參展計畫「【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NON-Belief: Taiwan Intelligens of Precarity)」,將自5月10日至11月23日在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 Prigioni)展出。(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

探索「智慧」在當代建築扮演的角色

2025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主題為「智慧.自然.人工.集體」(Intelligens. Natural. Artificial. Collective.),策展人卡洛.拉蒂(Carlo Ratti)用「Intelligens」這個字詞突出「gens」在拉丁文中「人」的含意,討論三種不同類型的智慧:自然、人工和集體智慧,於建築設計中如何被思考和用以面對當代環境和氣候困境。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揭曉!成大建築探索「智慧」在當代建築扮演的角色
(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

臺灣館「[]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即以大會主題為基礎,由策展人薛丞倫及協同策展人吳秉聲、蘇孟宗、江松長,帶領成大建築系團隊,探索「智慧」(Intelligens)在當代建築與環境中的角色,並重新審視臺灣在全球化與地緣政治背景下的空間策略,同時透過展覽、裝置、工作坊、論壇等形式,探索並定義當代臺灣建築師的「Intelligens」表現。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揭曉!成大建築探索「智慧」在當代建築扮演的角色
(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

提出對臺灣「信仰」有無的思考

此提案受美國藝術家羅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啟發,以雕塑及大地藝術作品聞名於世的他,曾提出「non-sites」理論,其強調地景的缺席、置換與二元性,並透過抽象架構來反思建築、實質環境與再現之間的關係。再將視野拉回東方世界,「無」在東方哲學中延伸出無盡關於「無/有」的二元辯證,而成大團隊將藉臺灣館,嘗試辨識、建構屬於臺灣「信仰」與「無信仰」之間二元辯證的灰色地帶。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揭曉!成大建築探索「智慧」在當代建築扮演的角色
(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

成大團隊認為,臺灣的空間治理和發展策略深受「信仰」與「[]信仰」的辯證影響,以高速度和高科技發展為例,高鐵將西部走廊轉變為大都會區帶,智慧技術使空間重構,也擾動了原本自然生態平衡;晶片和高科技的發展不僅成為臺灣在國際上的籌碼,也帶來了經濟、資源分配是否平等是否合理的反問與挑戰,同時臺灣人也以「智慧」來重新審視正在發生於這片土地上地景的一切。展覽將從三個面向切入,尋找「智慧」的不同表現形式及其在空間治理中的影響力: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揭曉!成大建築探索「智慧」在當代建築扮演的角色
(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

▍效率(Efficiency—— []高速度信仰(NON-Belief in high-speed

探討全球追求效率和快速發展的潮流,以臺灣高鐵系統為案例研究,提出高鐵所建構的臺灣大都會區帶,以及城鄉差距下都市生態的反省。

▍科技(Technology—— []晶片信仰(NON-Belief in chips

探索對於科技島之於生態島兩個極端神話的信仰,以及背後在綠能光電板所覆蓋的代價,尤其以臺南七股地區作為場域的探索。

▍控制(Control—— []感知-運動信仰(NON-Belief in sensory-motor

探討每天例行生活的各種細微的感知-運動關係,在延展的基地涵構與關係場域中重新審視各種與生態、文化、社交的衝突。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揭曉!成大建築探索「智慧」在當代建築扮演的角色
(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

島嶼意象融入展場,呈現科技、環境、空間的複雜關係

本次展場設計採用「島嶼」概念貫穿全場,以「島群島半島」之間的關係呈現信仰與[]信仰之間的張力,重新審視科技、環境與空間的複雜關係。在展場正中央,一座宛如自黑夜海洋中浮現的島嶼靜靜佇立——蜂巢紙切割出臺灣地形剖面,細密的紋路如同時間在土地上刻下的痕跡,微光自紙間漫出,隨地形起伏緩緩流動,結合上方「科技島」以電子紙輪播臺灣地景照片,呈現半導體發展對臺灣地景的影響,同時引入環境正義的討論,包括都市熱島效應、能源分配等議題,全面探索科技與環境的交互關係,並輔以16組研究書冊,以科技島嶼論述為序,開啟[]信仰的觀展動線。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揭曉!成大建築探索「智慧」在當代建築扮演的角色
(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

展場周圍配置的展櫃象徵環繞群島,展示12組研究模型,內容聚焦臺灣真實情境與議題,反映當代社會的挑戰與思考,讓觀眾在群島結構中重新審視臺灣地景轉變的脈絡。展場一端的「光明燈牆」,如同於群島之中設置的一座信仰半島,成為信仰核心並串連起所有展櫃與內容,營造統合與連結的視覺與體驗。正式展出時,由展場唯一開啟的對外窗,可望見威尼斯的聖母安康教堂,象徵人文與信仰的起點。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揭曉!成大建築探索「智慧」在當代建築扮演的角色
(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揭曉!成大建築探索「智慧」在當代建築扮演的角色
(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

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

展覽時間|2025年5月10日至11月23日

展覽地點|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 Prigioni)

建築大師Frank Gehry作品在台灣!台中「中國醫藥大學美術館」預計2028年完工

建築大師Frank Gehry作品在台灣!台中「中國醫藥大學美術館」預計2028年完工

建築大師法蘭克・蓋瑞(Frank Gehry),首座於東亞設計的大學美術館「中國醫藥大學美術館(中醫大美術館)」,預計2028年完成啟用。

歷經10年籌劃,由被譽為「普立茲克建築獎教父」的世界級建築大師Frank Gehry設計的「中國醫藥大學美術館」,於5月3日在中國醫藥大學台中水湳校本部舉行動土典禮,並預計2028年完工,屆時將成台灣建築與藝術的新地標。

位於台中的中國醫藥大學美術館由建築大師Frank Gehry設計。(圖片來源: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臉書)
位於台中的中國醫藥大學美術館由建築大師Frank Gehry設計。(圖片來源: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臉書)

打破對於傳統建築的認知

享譽全球的建築大師Frank Gehry,大膽創新的設計風格,與擅長運用鈦金屬、不鏽鋼、玻璃等非傳統建築材料,顛覆人們對於建築的想像。除了知名的西班牙「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Guggenheim Museum Bilbao),位於美國洛杉磯的「迪士尼音樂廳」(Walt Disney Concert Hall)、捷克布拉格「跳舞的房子」(Dancing House),以及2022年開放、坐落南法的「LUMA Arles」藝術中心,也是其代表性作品。另外,預計2025年完工的「阿布達比古根漢美術館」(Guggenheim Abu Dhabi),將是至今最大的古根漢美術館。

阿布達比古根漢美術館為古根漢基金會第6座分館。(圖片來源:Guggenheim官網)
阿布達比古根漢美術館為古根漢基金會第6座分館。(圖片來源:Guggenheim官網)

層層流動的詩意外觀

而預計2028年完成啟用的中醫大美術館,將以柔韌的不鏽鋼與摺疊金屬,勾勒出層層流動的詩意外觀;在光影變化之下,建築也將呈現猶如水彩畫般的迷人視覺效果。屆時落成,中醫大美術館將成為台灣首座結合醫學與藝術、展示與教育、在地與國際的綜合性美術館。

此外,中醫大去(2024)年12月延攬曾任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的李玉玲擔任館長,同時作為聯合亞洲大學附屬現代美術館的館長,未來將一同推動「中亞聯大」計畫,將以「亞洲性」、「健康福祉」為雙「館」齊下的治館理念,與醫院緊密合作,成為關注健康、打開藝術的平台,與全球對話。

中醫大美術館將以柔軟不鏽鋼與摺疊金屬,勾勒出層層流動、如水彩畫般的建築外觀。(圖片來源: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臉書)
中醫大美術館將以柔軟不鏽鋼與摺疊金屬,勾勒出層層流動、如水彩畫般的建築外觀。(圖片來源: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臉書)

建築大師作品在台中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台中已擁有伊東豊雄設計的「台中國家歌劇院」、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的「台中綠美圖」(今年12月開館)、隈研吾的「台中巨蛋」(預計2030年完工)與「勤美術館」、安藤忠雄的「童書之森」(預計2026年完工)。隨著這座「中醫大美術館」的加入,未來建築迷不妨來趟台中展開一場建築巡禮。

由安藤忠雄設計的「童書之森」,預計2026年完工。(圖片來源:台中市政府)
由安藤忠雄設計的「童書之森」,預計2026年完工。(圖片來源:台中市政府)

資料來源|台中市政府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