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館《崎》展演「紙」的萬千姿態!鳳嬌催化室攜手3組藝術家,以紙打造白盒子中的奇山異域

北美館《崎》展演「紙」的萬千姿態!鳳嬌催化室攜手3位藝術家,以紙打造白盒子中的奇山異域

「紙」在生活中無所不在,是大眾熟悉的古老材料,它除了具有供書寫、清潔、經塑形後可轉化為日常容器⋯⋯等實用功能以外,也是許多藝術家擅用的創作媒材。為了讓大眾看見紙的多重面貌,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首度與樹火紀念紙博物館合作,並邀請FENKO鳳嬌催化室策展,於館內三樓3C迴廊推出「崎」年度計畫。這場展覽以紙為主角,展陳由李育昇、林煥盛、瓦豆製作3組藝術家,透過紙張再造、重塑技藝搭配燈光設計所演繹的「山中奇景」主題,在白盒子內建構起一處可隨意穿繞、漫步的奇山異域,邀請觀者前來探索。

01_北美館3C迴廊計畫「崎Heterogeneous」 展場照,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北美館首度與樹火紀念紙博物館合作推出「崎」年度計畫(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06_北美館3C迴廊計畫「崎Heterogeneous」 展場照,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崎」由鳳嬌催化室策展,於北美館三樓3C迴廊展出(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北美館年度計畫「崎」背後兩大推手

成立於1995年的「樹火紀念紙博物館」,是全台灣首座以紙為主題的博物館,館長陳瑞惠連結擁有60年造紙經驗的紙廠團隊,運用博物館典藏、研究、展示、教育功能,也投入文創領域,讓紙張更貼近大眾生活。而「鳳嬌催化室」則是由紙廠演化而來的實驗平台,其跨界藝術、設計、保存修復、建築等專業領域,發展各種紙材裝置計畫,翻轉紙的既有樣貌。

11_北美館3C迴廊計畫「崎Heterogeneous」 展場照,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由「崎」展覽入口處望向中段展區(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崎」邀請觀者在美術館中遊山、細賞紙張

鳳嬌催化室本次受邀至北美館策展,總監李依耘表示,「崎」帶有打破大眾對紙的既定印象之意涵。展覽中,紙不僅作為材料,也作為空間的結構、溝通的介面而存在;形態既是平面的,也可獨立成為立體雕塑物件。而紙張的輕質、透光與可塑性,更是豐富了現場觀展體驗,不妨試想——在美術館裡產生遊山的體感,同時雙眼 還可觀察各式紙張的細部質地。

07_北美館3C迴廊計畫「崎Heterogeneous」 展場照,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崎」第二展區——漂浮之境(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S__47751189
「崎」第二展區——漂浮之境(攝影:Izzie Pang)  

三大主題建構紙的奇山異域

本展選在北美館3C迴廊展出,場域具備通透、開放、流動特性,鳳嬌催化室正是針對這些特質構思展覽。展名「崎」具山路不平、不易行走之意,文字拆解後成「山」與「奇」則延伸出似幻境的意向;展覽動線根據3C迴廊走向規劃,依序為「山徑」、「漂浮之境」、「流光」3個主題區域,形成一個由紙與複合媒材所建構的空間,包含各種紙材纖維的獨特性,以及大幅度紙張形塑空間的流動感。當中,各式紙材幻化為自然萬物,小至土壤、苔蘚和岩層,大如山壁與巨石,觀者無論微觀、宏觀各有意思。

09_北美館3C迴廊計畫「崎Heterogeneous」 展場照(局部),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崎」共分為三大主題展區——山徑、漂浮之境、流光(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S__47751182
觀展時,別只留意當下身處的展區,不妨試著望向迴廊其他區域,從不同角度看會得到不一樣的驚喜(攝影:Izzie Pang) 

李育昇、林煥盛、江佶洋3位藝術家跨界共創

為了更多樣、深入探尋紙材,策展團隊與劇場服裝設計師李育昇、書畫修復師林煥盛與「瓦豆製作」燈光藝術家江佶洋跨界合作,結合如染、揉、撕、摺、塑、畫、裱、曬、壓等工法所衍生的非均質(heterogeneous)創作語彙,運用材質多層次的堆疊、組合和變化重構空間語序,再現山中樣貌。

S__47751188
遠觀第三展區——流光(攝影:Izzie Pang) 

08_北美館3C迴廊計畫「崎Heterogeneous」 展場照 (局部),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崎」展品細節(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 書畫修復師林煥盛|裝裱工藝

步入展場,可見首區「山徑」左側帶人為線條感的長柱,對照著右側形態有機紙質山壁,李依耘表示:「展覽有許多『二元對照』的表現形式,呼應文明與自然、重與輕、光明與黑暗的對照關係。」左方長柱由書畫修復師林煥盛採紙張「裝裱」傳統技法表現,柱面並未修飾至平滑,反而刻意保留紙張銜接處的痕跡,凸顯裝裱工藝的嚴謹與工整,與對面山壁的隨機性形成鮮明對比。

03_北美館3C迴廊計畫「崎Heterogeneous」 展場照,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崎」第一展區——山徑(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02_北美館3C迴廊計畫「崎Heterogeneous」 展場照,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崎」第一展區——山徑(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 劇場服裝設計師李育昇|玩轉多元紙張纖維材質

從這面山壁至後續類岩石表面、地層的紋理,都出自劇場服裝設計師李育昇雙手,他的作品過去多在劇場、表演藝術領域發表,當談及本次創作心得,李育昇說:「以往是用『加法』做設計,要把多種媒材做成華麗、精美的樣子;這次則是用『減法』,媒材只有紙,主題鎖定台灣的山與石景觀,現場有如北海岸金瓜石的裸露岩層,也有像被河流沖刷得圓滑的鵝卵石。」媒材與主題聚焦,成品如何做出豐富性,對創作者來說是種考驗。

05_北美館3C迴廊計畫「崎Heterogeneous」 展場照(局部),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崎」展品細節(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雖然媒材鎖定紙,但有趣的地方在於,紙有非常多種類與形態、各自呈現的視覺感也不同,比方說機器紙銳利、手工紙相對柔和,不同紙材纖維或纖弱、或強韌,斷裂後所產生的視覺效果很不一樣,而李育昇特別不以工具剪裁、而以手撕方式分離紙張,就是為了彰顯紙張纖維的細節。

FotoJet
「崎」展品細節(攝影:Izzie Pang)  

李育昇特別提到一種帶「布料」視覺感的紙張,其原料為纖維極為強韌的「馬尼拉麻」,經抽絲後製成紙漿、加工為極細的條狀紙帶,再撚成紙紗線後編織成面,兼具服裝布料的材質紋理與紙張的自然纖維感,非常有意思,也巧妙回扣李育昇過往常以服裝作為創作載體的特質。

S__47751191
「崎」第二展區——漂浮之境(攝影:Izzie Pang) 

⭔ 燈光藝術家江佶洋|創造現場豐富光感

負責「崎」燈光設計的瓦豆製作藝術家江佶洋提到,這是他第一次如此頻繁、親密地接觸紙張,而光需要媒介才能停留並映射出媒材的多樣性,北美館良好採光更是為展場增添變化,當光注入紙纖維交織的空隙,以及揉捏、壓摺過的複雜紋理,將形成自然溫潤的光影,「加上展期將走過四季,觀眾可以體驗不同時節的光感。」紙張隨著時序流轉,表現出瞬息萬變的姿態,恰如自然界地質樣貌隨時間產生的形態轉變。現場升起與消融共存的狀態,邀請觀者往返於物理、心理空間,共感山中奇事。

S__47751186
紙張的透光特性,讓「崎」展場隨時序變換呈現不同樣貌(攝影:Izzie Pang)
 

崎Heterogeneous

展期|2022年9月17日開展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3C迴廊

備註|展覽期間將不定期推出與紙材相關的講座、工作坊等活動,相關資訊請至臺北市立美術館官網查詢。

資料、圖片|臺北市立美術館

部分攝影|izzie pa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莫內《睡蓮》即將登台!富邦美術館「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6月開展,集結52件大師真跡

莫內《睡蓮》即將登台!富邦美術館「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6月開展,集結52件大師真跡

以莫內《睡蓮》為首的印象派名作即將登台!富邦美術館「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光、跨越海洋」將於611日揭幕,展覽由美國印象派收藏名家伍斯特美術館(Worcester Art Museum)策劃,集結莫內、雷諾瓦、塞尚、哈薩姆等40位印象派大師作品真跡,爬梳印象派顛覆傳統、從巴黎走向世界的完整發展軌跡。

莫內《睡蓮》即將登台!富邦美術館「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6月開展,集結52件大師真跡
(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

50+印象派名作真跡來台

創立於19世紀末的伍斯特美術館,在創館初期便收藏當時尚未廣受歡迎的印象派,成為全美國第一座購藏莫內《睡蓮》系列的美術館。後來印象派日益壯大,館內豐富的法國、美國印象派作品吸引許多藝術迷慕名參觀。

莫內《睡蓮》即將登台!富邦美術館「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6月開展,集結52件大師真跡
伍斯特美術館。(圖片來源:Worcester Art Museum)

此次富邦美術館與伍斯特美術館合作,將52件印象派真跡空運來台,從法國印象派巨擘莫內(Claude Monet)、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塞尚(Paul Cézanne)、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到美國印象派大師卡薩特(Mary Cassatt)、哈薩姆(Childe Hassam)等,帶領觀眾回溯印象派的誕生與擴展之路。

莫內《睡蓮》即將登台!富邦美術館「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6月開展,集結52件大師真跡
Camille Pissarro〈The Duquesne and Berrigny Basins at Dieppe, Overcast Weather〉, 1902, Stoddard Acquisition Fund in memory of Mr. and Mrs. Robert W. Stoddard, 1999.67

3大焦點帶看印象派,一場撼動傳統的視覺革命

展覽將聚焦於印象派繪畫的3大關鍵特色:捕捉眼睛所見的瞬間印象、走出畫室進行戶外寫生、運用明亮色彩與鬆散筆觸展現光與空氣的流動感。策展敘事從印象派的革命性起源與對傳統繪畫的顛覆,到巴黎作為印象派的中心、印象派在歐洲的擴展、美國畫家利用印象派技法描繪美西風景的獨特手法等,看藝術家們如何撼動傳統,及印象派如何改變人們觀看的方式。

莫內《睡蓮》即將登台!富邦美術館「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6月開展,集結52件大師真跡
Childe Hassam〈The Breakfast Room, Winter Morning, New York〉, 1911, Worcester Art Museum, Museum Purchase, 1911.29

盤點莫內《睡蓮》等3大亮點作品

52件展品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莫內經典的《睡蓮》,這是他晚年最重要的創作之一,透過層層疊疊的筆觸、流動的色彩,捕捉水面上瞬息萬變的光線,展現對光與色彩的終極追求,是印象派走向現代抽象藝術的重要橋樑。

莫內《睡蓮》即將登台!富邦美術館「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6月開展,集結52件大師真跡
克勞德.莫內(Claude Monet),《睡蓮》,1908年,油彩、畫布,94.8×89.9公分,Worcester Art Museum, Museum Purchase, 1910.26

有「美國莫內」之稱的哈薩姆,則以《在法式庭園中採花》一作為代表,畫作色彩繽紛、清新脫俗,完美融合印象派對光影的獨特詮釋與美國本土精神。

莫內《睡蓮》即將登台!富邦美術館「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6月開展,集結52件大師真跡
柴爾德.哈薩姆(Childe Hassam),《在法式庭園中採花》,1888年,油彩、畫布,71.1×55.1公分,Worcester Art Museum, Theodore T. and Mary G. Ellis Collection, 1940.87

美國印象派最重要的女畫家之一——卡薩特,是當時極少數能打入法國印象派圈子的女性藝術家,有別於其他印象派畫家鍾情於塞納河畔風光,她選擇描繪母親與孩子之間的親密時刻,經典作品《母與子》精準捕捉親情的真摯與溫暖。

莫內《睡蓮》即將登台!富邦美術館「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6月開展,集結52件大師真跡
瑪麗.卡薩特(Mary Cassatt),《雷娜.勒費弗抱著裸嬰(母與子)》,1902-1903年,油彩、畫布,68.1×57.3公分,Worcester Art Museum, Museum Purchase, 1909.15

「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光、跨越海洋」預售票即日起販售至6月10日,門票詳細資訊整理如下:

「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光、跨越海洋」

Frontiers of Impressionism: Paintings from the Worcester Art Museum

 

展覽期間|2025.06.1109.29(週二休館)

展覽時間|11:0018:0017:30停止售票入場)

展覽地點|富邦美術館(台北市信義區松高路79號)

 

門票資訊詳細如下|購票請點此

 

預售票,販售至2025.06.10

單人票 $220

雙人套票禮品組(下滑有產品圖)

微光睡蓮組 $440,含2張展覽票及1件《睡蓮》3D光柵磁鐵

光映睡蓮組 $990,含2張展覽票及1件《睡蓮》隨行杯

 

展期間

全票 $450

愛心票 $220

› 12年國教票暨教師票 $100

莫內《睡蓮》即將登台!富邦美術館「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6月開展,集結52件大師真跡
(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

資料提供|富邦美術館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史上最大David Hockney展覽現身巴黎!400+作品齊聚路易威登基金會,一次看盡70年創作軌跡

史上最大David Hockney展覽現身巴黎!400+作品齊聚路易威登基金會,一次看盡70年創作軌跡

史上規模最大的David Hockney登陸巴黎路易威登藝術基金會(Fondation Louis Vuitton),匯聚近70年藝術生涯、超過400件作品,從加州時期以泳池為題的一系列作品,到近年以iPhone與iPad創作的數位繪畫,展現David Hockney對於創作與創新的執著不懈。

史上最大規模的David Hockney特展

這場展覽由David Hockney親自參與策劃展覽敘事與空間配置,並與他的伴侶兼工作夥伴Jean-Pierre Gonçalves de Lima共同構思。展覽除了聚焦其過去25年的創作,也同時回顧David Hockney早期的代表性作品,帶領觀眾走進他多元且持續進化的藝術世界。他表示:「《David Hockney 25》是我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展覽,連我現在正在創作的畫作也會展出,我想這一定會非常精彩。」

史上最大David Hockney展覽現身巴黎!400+作品齊聚路易威登基金會,一次看盡70年創作軌跡
《David Hockney 25》展覽現場(圖片來源:Fondation Louis Vuitton)

持續帶來創新與驚喜的藝術旅程

自1960年代初嶄露頭角以來,David Hockney一直是英國當代藝術的重要代表。活躍藝壇至今超過六十年,他的創作生涯豐富且多產,無論媒材或技法皆持續創新,從未停下腳步。

史上最大David Hockney展覽現身巴黎!400+作品齊聚路易威登基金會,一次看盡70年創作軌跡
David Hockney(圖片來源:Fondation Louis Vuitton)

David Hockney著迷於各種風格的藝術語言,並從自身的觀察、記憶與想像中汲取靈感。《David Hockney 25》首先以1950至1970年代的重要創作揭開序幕,像是1960年代David Hockney移居美國洛杉磯,以當地明媚的陽光、泳池與自由氛圍創作出的《更大的水花》與《藝術家的肖像(泳池與兩個人像)》等作品,以及《我父親的肖像》、雙人肖像系列如《克拉克夫婦與貓》等。

史上最大David Hockney展覽現身巴黎!400+作品齊聚路易威登基金會,一次看盡70年創作軌跡
Portrait of an Artist (Pool with Two Figures)(圖片來源:David Hockney)
史上最大David Hockney展覽現身巴黎!400+作品齊聚路易威登基金會,一次看盡70年創作軌跡
Christopher Isherwood and Don Bachardy(圖片來源:David Hockney)

1980至1990年代,David Hockney轉而描繪自然景觀,並持續挖掘風景畫的可能性。本展將呈現該時期代表作如《更大的大峽谷》等。

展覽的重點部分,則聚焦David Hockney近25年回到英國,於約克郡、諾曼第與倫敦的創作。在這段時期,他以色彩明亮、視角大膽的自然主題畫作為主,像是描繪春日山楂叢盛開的《五月的白花灌木》,以及巨幅冬景《沃特附近較大的樹》等,都展現了他對季節與光線變化的敏銳觀察。

史上最大David Hockney展覽現身巴黎!400+作品齊聚路易威登基金會,一次看盡70年創作軌跡
May Blossom on the Roman Road(圖片來源:David Hockney)

這些畫作後來也成為David Hockney數位創作的基礎。新冠疫情期間,他以iPhone與iPad捕捉春日與重生意象的景色,透過科技筆觸描繪生活的希望,持續為人們帶來充滿驚喜的作品如《220 for 2020》系列。同時,他也持續以iPad和壓克力媒材為親友繪製肖像,並以傳統畫框裝裱數位畫作,產生時空交錯的視覺效果。

史上最大David Hockney展覽現身巴黎!400+作品齊聚路易威登基金會,一次看盡70年創作軌跡
Full Bloom, 27th March 2020, No. 1(圖片來源:David Hockney)

來到展覽的尾聲,則將揭曉David Hockney自2023年7月搬至倫敦後的最新作品,其創作過程深受孟克與布萊克等人啟發,畫中結合天文、歷史、地理等元素。除此之外,David Hockney更將在此帶來他最新的自畫像,為這場規模空前的回顧之旅收尾。

史上最大David Hockney展覽現身巴黎!400+作品齊聚路易威登基金會,一次看盡70年創作軌跡
After Munch: Less is Known than People Think(圖片來源:David Hockney)
史上最大David Hockney展覽現身巴黎!400+作品齊聚路易威登基金會,一次看盡70年創作軌跡
Bigger Trees near Warter or/ou Peinture sur le Motif pour le Nouvel Age Post-Photographique(圖片來源:David Hockney)

David Hockney 25

展覽日期|2025.4.9 - 2025.8.31
展覽地點|Fondation Louis Vuitton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