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大衛・鮑伊中心」2025年登場!公開超過8萬件服飾、手稿、影像等珍貴典藏

V&A_大衛鮑伊Davie Bowie Centre_01

V&A宣布將於東館倉庫(V&A East Storehouse)創立「大衛・鮑伊中心(The David Bowie Centre for the Study of Performing Arts)」,一舉收藏大衛・鮑伊留下逾8萬件珍貴物件及資料,並透過更開創性的展出方式呈現予世人,中心預計2025年正式對外開放。

英國V&A博物館曾於2013~2018年推出《David Bowie Is…》世界巡迴特展,締造了開館以來最高觀展人次紀錄,而在5年後的今日,V&A宣布將於東館倉庫(V&A East Storehouse)創立「大衛・鮑伊中心(The David Bowie Centre for the Study of Performing Arts)」,一舉收藏大衛・鮑伊留下逾8萬件珍貴物件及資料,並透過更開創性的展出方式呈現予世人,中心預計2025年正式對外開放。

《ALADDIN SANE》專輯封面。© The David Bowie Archive
《ALADDIN SANE》專輯封面。© The David Bowie Archive

有「搖滾變色龍」之稱的大衛・鮑伊,在音樂及時尚界皆有著開創性的先鋒地位,其強烈且獨特的個人風格,也影響諸多優秀的創作者,成為一代文化傳奇。在其遺產以及各單位的支持之下,促成V&A「大衛・鮑伊中心」的設立,除了能更系統性管理可觀的物品及檔案,更給予人們近距離見證傳奇一生的機會。

典藏中包含大衛・鮑伊最具代表性的表演服裝。©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
典藏中包含大衛・鮑伊最具代表性的表演服裝。©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

V&A東館倉庫有何特別之處?

現正建設中的V&A東館位於倫敦奧林匹克公園(Queen Elizabeth Olympic Park),共分為東館倉庫、東館美術館(East Museum)兩座建築,其中,東館倉庫可容納超過60萬件藏品,且與一般博物館不同的是,其將開放大眾深入幕後,從保存、挑選、研究到展出等各方面近距離接觸V&A館藏,除了展覽空間外,亦設有保存實驗室、畫廊研究及閱覽室、表演空間及創意工作室等學術設施,打造最具開創性的觀展體驗。而「大衛・鮑伊中心」落腳東館倉庫,也正意味著對公眾毫無保留的分享之意。

V&A東館倉庫內部模擬圖。©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
V&A東館倉庫內部模擬圖。©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

從幕前到幕後,重新觀看大衛・鮑伊

「大衛・鮑伊中心」將保存超過8萬件藏品,包含歌詞手稿、信件、樂譜、演唱會服飾、時尚、攝影、電影、MV、舞台設計、私人樂器收藏、專輯封面與獲獎紀錄等,除了早已成為一代文化象徵的幕前形象外,更有許多從未曝光的典藏資料,例如未實行的計畫草案、私人書寫稿件,讓我們不僅從舞台上、鏡頭中觀看大衛・鮑伊,更深入其思考、創作的真實歷程,讓本已鮮明的形象,更飽滿而立體,或許這將會是人們有史以來最貼近大衛・鮑伊的一刻。

大衛・鮑伊於1973年在紐約Radio City Music Hall拍下的照片。© The David Bowie Archive
大衛・鮑伊於1973年在紐約Radio City Music Hall拍下的照片。© The David Bowie Archive

 亮點展品 

服飾

說到大衛・鮑伊,便不得不提起他變化多端的舞台人設及前衛的服裝設計,例如由Freddie Burretti為Ziggy Stardust設計的絎縫套裝、山本寬齋的黑色扇形連身裝及Alexander McQueen的Union Jack coat等。

Freddie Burretti為Ziggy Stardust設計的絎縫套裝。© The David Bowie Archive
Freddie Burretti為Ziggy Stardust設計的絎縫套裝。© The David Bowie Archive
山本寬齋為1973年的ALADDIN SANE巡迴演出設計的黑色扇形連身裝。© The David Bowie Archive
山本寬齋為1973年的ALADDIN SANE巡迴演出設計的黑色扇形連身裝。© The David Bowie Archive
由大衛・鮑伊、Alexander McQueen共同設計的Union Jack coat,首次出現於《EARTHLING》專輯封面。© The David Bowie Archive
由大衛・鮑伊、Alexander McQueen共同設計的Union Jack coat,首次出現於《EARTHLING》專輯封面。© The David Bowie Archive

歌詞手稿

其他亮點展品尚包含《Fame》、《"Heroes"》、《Ashes to Ashes》等歌曲手稿,以及使用「Cut up method」幫助寫作的歌詞紙片等。

「Cut up method」是英國作家William Burroughs傳授給大衛・鮑伊的激盪方式,圖為被打散的《Blackout》歌詞。
「Cut up method」是英國作家William Burroughs傳授給大衛・鮑伊的激盪方式,圖為被打散的《Blackout》歌詞。

影像

藏品中更不乏大量影像資料,如電影《The Man Who Fell to Earth》系列劇照,以及超過7萬件出自Terry O’Neill、Brian Duffy、Helmut Newton等知名攝影師的照片及印刷品等衍伸製作物。

由Terry O’Neill於1974年拍攝的時尚照片。© The David Bowie Archive
由Terry O’Neill於1974年拍攝的時尚照片。© The David Bowie Archive
《
《"Heroes"》專輯封面以及衍生的自畫像。© The David Bowie Archive

其他收藏

值得一提的是,典藏中還包括許多大衛・鮑伊私人樂器以及音樂設備,例如音樂製作人Brian Eno錄製《Low》、《"Heroes"》使用的EMS合成器,以及由Marc Bolan贈送、後使用於錄製《Space Oddity》的Stylophone合成器。

於演出中扮演「瘦白公爵(The Thin White Duke)」的大衛・鮑伊。© John Robert Rowlands and The David Bowie Archive
於演出中扮演「瘦白公爵(The Thin White Duke)」的大衛・鮑伊。© John Robert Rowlands and The David Bowie Archive

資料、圖|V&AThe David Bowie ArchiveDavidBowieAutographWARNER MUSIC GROUP INC.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自古以來,藝術家都穿什麼?羅浮宮朗斯分館《Dressing like an artist》展開藝術史與時尚史的對話

自古以來,藝術家都穿什麼?羅浮宮朗斯分館特展《Dressing like an artist》展開藝術史與時尚史的對話

從林布蘭的毛帽、勒布倫的絲巾,到羅莎‧邦賀的長褲、安迪·沃荷的假髮、妮基·桑法勒的洋裝⋯⋯服裝是否塑造了我們所知的藝術家形象?

在自畫像、照片與各種形象中,服裝不僅顯示了藝術家所處的年代,更透露出他們在不同場合的身分認同。然而時至今日,針對藝術家所穿的服飾仍缺乏系統性的研究。羅浮宮朗斯分館最新推出的特展《The Art of Dressing. Dressing like an Artist》藉由200件文藝復興時期至當代的作品,展開一場藝術史與時尚史的對話,透過繪畫、雕塑、服裝、高級訂製服、素描、攝影與錄像等形式,呈現服裝如何參與藝術家的形象建構與文化書寫,也看見兩者間的合作隨著時代轉變愈趨密切。

自古以來,藝術家都穿什麼?羅浮宮朗斯分館特展《Dressing like an artist》展開藝術史與時尚史的對話
《The Art of Dressing. Dressing like an Artist》展覽現場(圖片來源:Louvre-Lens)
自古以來,藝術家都穿什麼?羅浮宮朗斯分館特展《Dressing like an artist》展開藝術史與時尚史的對話
《The Art of Dressing. Dressing like an Artist》展覽現場(圖片來源:Louvre-Lens)

服裝,是藝術家創作之餘的另一種語言

《Dressing like an Artist》展覽從古希臘與羅馬時期談起。當時,藝術家仍被視為工匠,留下的形象記錄不多,他們的服裝也從未刻意彰顯身份。幾個世紀後,歐洲的畫家與雕塑家逐漸以古代故事中的創作者為榜樣,試圖擺脫工匠的定位,成為以思想與創意為業的藝術家。它們不僅在作品中描繪藝術家穿著古羅馬長袍的形象,甚至也在現實生活中模仿這些造型。這股風潮一路延續至18、19世紀,並影響了當代的時裝設計師。

自古以來,藝術家都穿什麼?羅浮宮朗斯分館特展《Dressing like an artist》展開藝術史與時尚史的對話
《The Art of Dressing. Dressing like an Artist》展覽現場(圖片來源:Louvre-Lens)

與此同時,服裝逐漸發展成為自我詮釋的一種語言,它不只是風格的展現,更是身份認同的投射。藉由觀看藝術家身著的服裝,觀眾將能探索不同時代的精神,並深入藝術家在私人與公共領域間的角色定位。

自古以來,藝術家都穿什麼?羅浮宮朗斯分館特展《Dressing like an artist》展開藝術史與時尚史的對話
《The Art of Dressing. Dressing like an Artist》展覽現場(圖片來源:Louvre-Lens)

例如,荷蘭畫家林布蘭一生創作了超過80幅自畫像,他描繪的自己形象百變,有時穿著東方服飾、有時換上宮廷禮服,有時還化身為皇家的王子;而在19世紀,女性藝術家如路易絲·阿貝馬等人開始穿著當時僅限於男性的西裝和長褲,以行動爭取性別平等,解放被特定服飾所束縛的身體。

自古以來,藝術家都穿什麼?羅浮宮朗斯分館特展《Dressing like an artist》展開藝術史與時尚史的對話
(左)Rembrandt, Autoportrait au chevalet et à l'appuie-main de peintre;(右)Francisco de Goya y Lucientes, Autoportrait(圖片來源:Louvre-Lens)

歷代藝術家透過穿著持續詮釋自我,而這套「穿搭史」背後,同樣反映出品味與審美標準的轉變,甚至展現了挑戰與突破的可能性。透過一探這些藝術家的衣櫃,觀眾或將能從不同角度思考:我們的穿著是否也無聲地傳遞個人的生命經驗?這些服飾又形塑了怎樣的我們?

The Art of dressing. Dressing like an artist

展覽日期|2025/3/26 - 2025/7/21
展覽地點|LOUVRE LENS Museum

延伸閱讀

RECOMMEND

Tate Modern推出韓國藝術家徐道獲個展!走入等比家屋模型,穿行於首爾、柏林到倫敦的空間記憶

Tate Modern推出韓國藝術家徐道獲個展!走入等比家屋模型,穿行於首爾、柏林到倫敦的空間記憶

英國泰特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自2025年5月1日起至10月19日推出韓國藝術家徐道獲的大型個展,透過繽紛布料搭建而成的等比例住宅建築模型,邀請觀眾走入藝術家曾經的居所,思考關於家、記憶、身份,以及建築與個體、個體與群體的關係。

韓國藝術家徐道獲(Do Ho Suh)為抽象水墨畫家徐世鈺之子,學生時代於首爾大學主修韓國畫,後於羅德島設計學院(RISD)取得繪畫學士學位,再於耶魯大學獲得雕塑碩士學位。徐道獲擅長以裝置作品探索文化認同,曾於世界各地指標場館舉辦個展,亦曾於2001年代表韓國出展第49屆威尼斯雙年展。

Tate Modern推出韓國藝術家徐道獲個展!走入等比家屋模型,穿行於首爾、柏林到倫敦的空間記憶
韓國藝術家徐道獲(圖片來源:Tate Modern)

「空間」是物理的場域,也是心靈的存在

展名《Walk the House》源於韓國傳統住宅「Hanok」(韓屋)。徐道獲觀察,在拆解、搬遷並重組韓屋的過程中,房子就像是在「行走」一般,而這樣的概念也體現於藝術家的作品之中。徐道獲藉由大型沉浸式裝置深入建築、個體與記憶的關係,以及曾居住過的家園如何隨著生命歷程持續前行。對藝術家而言,「空間」是包羅萬象的概念,除了物理的場域外,也代表著一種無形的心理性存在。

這場展覽邀請觀眾將身心一同注入其中,走進徐道獲精心編織而成、1:1等比例複製出過往的居所和工作場域。

Tate Modern推出韓國藝術家徐道獲個展!走入等比家屋模型,穿行於首爾、柏林到倫敦的空間記憶
《Nest/s 2024》(圖片來源:Tate Modern)

穿越城市之間的居所《Nest/s 2024》首度亮相

於展場入口迎接觀眾的,是由數萬張肖像照組成壁紙的作品《Who Am We? 2000》,以徐道獲早期對於「個體與群體身份」的關係探索,為展覽掀開序幕。

Tate Modern推出韓國藝術家徐道獲個展!走入等比家屋模型,穿行於首爾、柏林到倫敦的空間記憶
《Who Am We? 2000》(圖片來源:Tate Modern)

本次展覽中,全新作品《Nest/s 2024》為首度亮相,串連首爾、紐約、倫敦與柏林的房間、走廊與玄關,以繽紛色彩交織出一座彷彿綿延不絕的建築,是本次展覽的一大看點;另一新作《Perfect Home: London, Horsham, New York, Berlin, Providence, Seoul 2024》則描繪徐道獲現居倫敦的家,並在牆面縫製門把、插座、電燈開關等物件,而這些物件皆來自於藝術家曾經的住所。

Tate Modern推出韓國藝術家徐道獲個展!走入等比家屋模型,穿行於首爾、柏林到倫敦的空間記憶
《Nest/s 2024》(圖片來源:Tate Modern)
Tate Modern推出韓國藝術家徐道獲個展!走入等比家屋模型,穿行於首爾、柏林到倫敦的空間記憶
《Nest/s 2024》(圖片來源:Tate Modern)
Tate Modern推出韓國藝術家徐道獲個展!走入等比家屋模型,穿行於首爾、柏林到倫敦的空間記憶
《Perfect Home: London, Horsham, New York, Berlin, Providence, Seoul 2024》(圖片來源:Tate Modern)

展覽也呈現《Rubbing/Loving: Seoul Home 2013–22》等重要作品,以鉛筆或彩色筆拓印於建築表面,傳遞藝術家個人與集體記憶;而重新佈置的《Rubbing/Loving: Company Housing of Gwangju Theater 2012》則以同樣手法回應1980年韓國光州民主化運動的創傷歷史,探問空間如何承載被官方歷史所忽略的記憶。

Tate Modern推出韓國藝術家徐道獲個展!走入等比家屋模型,穿行於首爾、柏林到倫敦的空間記憶
《Rubbing/Loving: Seoul Home 2013–22》(圖片來源:Tate Modern)

平面與錄像作品同步展出

除此之外,展覽也彙集徐道獲的紙上作品與錄像作品,例如平面樓梯模型《Staircase 2016》、探索無常與時間循環性的繡線畫,以及紀錄即將拆除的老宅建築的影片《Robin Hood Gardens 2018》、《Dong In Apartments 2022》,凸顯建築與「家」之間的關係,與城市發展帶來的急遽變遷。

Tate Modern推出韓國藝術家徐道獲個展!走入等比家屋模型,穿行於首爾、柏林到倫敦的空間記憶
《Staircase 2016》(圖片來源:Tate Modern)

展覽最終以《Home Within Home 2025》作結,在這件作品中,藝術家運用建築建模軟體與3D列印技術,融合自身過去在美國與韓國的兩處住所,探討文化差異與遷徙經驗。

Tate Modern推出韓國藝術家徐道獲個展!走入等比家屋模型,穿行於首爾、柏林到倫敦的空間記憶
《Home Within Home 2025》(圖片來源:Tate Modern)

The Genesis Exhibition: Do Ho Suh: Walk the House

展覽日期|2025.05.01–2025.10.19
展覽地點|Tate Modern
開放時間|每日10:00–18:00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