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教育與永續的交匯點 — 汗得學社HAND Initial Group

從桃園龍潭市區出發,一路穿越山間小徑,沿途綠草如茵,來到合窯文創園區。在這裡,汗得建築學社建立了田野教室,每週二、四,學生們搭乘校園專車來到這裡,開展建築實作的學習之旅。山坡上的木造建築,是學生們從地基開始協力打造的作品。午休過後,學生們挽起袖子,開始準備當天課程所需的水泥粉光。校長韋仁正指導著水和泥砂的比例,同時分享著「汗得建築工事實驗教育機構」的起源故事。

藉實驗教育表述理念

一切起源,要從韋仁正和胡湘玲夫妻2001年在德國購置的老屋談起。這座已經有170年歷史的古老建築,沒有現代化管線,由於被列為生活古蹟,不能輕易進行改建。在獨力修繕這棟古老房子的過程中,兩人深刻地理解到古老建築工法與環境的關聯。於是2002年,他們在德國成立了「汗得學社HAND Initial Group」,專注於永續建築和再生能源等議題,並建立台灣臺灣與德國之間的知識和技術交流。初期,他們積極協助政府解決問題,後來以「協力造屋」和「汗得建築工事實驗教育機構」來具體呈現他們的理念。

「汗得」這個名字象徵著流汗努力必然有所獲得!夫妻倆以蓋房子作為溝通的語言,成立「協力造屋」企劃,在台灣臺灣和世界各地身體力行。於2003年協同921震災區居民,在南投潭南造起黏土木架屋,同年也到白俄與車諾比核災移民一起蓋房子;2006年的印尼亞齊與南亞海嘯居民協力造屋;2008年和荒野保護協會回到高雄那瑪夏,建造融入自然、近身觀察生態的小木屋;2010年在桃園龍潭與來自甘比亞的北科大同學一起造房;2013年在大溪中山老街修復歷史建物;2014年則在澎湖馬公與年輕學子共同完成三層樓的木結構建築,致力實踐建築節能,打造永續生活環境。

「做很多事就跟蓋房子一樣要有基礎,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合作,不要相信自己一個人就可以。」韋仁正談到的合作不只是指建築的團隊合作,還有每個人參與社會的程度。2018年9月「汗得建築工事實驗教育機構」開學,以實務引導的知識體系,培養有獨立自主能力、願意參與社會、樂於合作的「工匠青年」。

2018年9月「汗得建築工事實驗教育機構」開學,以實務引導的知識體系,培養有獨立自主能力、願意參與社會、樂於合作的「工匠青年」。
2018年9月「汗得建築工事實驗教育機構」開學,以實務引導的知識體系,培養有獨立自主能力、願意參與社會、樂於合作的「工匠青年」。

教育理念實踐

韋仁正導入了德國的「工作跟教育」雙軌教育模式,他解釋這是一種現代版的師徒制度。在企業中,新進員工由較資深的同事協助帶領,從零開始學習,最終培訓成能夠獨當一面的專業人士。韋仁正之所以選擇建築作為教學主題,是因為台灣臺灣建築營造業佔三分之一的GDP,「營建業永遠是整個經濟的火車頭」他說。然建築也面臨著諸多挑戰,例如社會住宅、居住正義和房價等問題。他希望引起人們對於建築與環境關聯性的關注,並透過實際的建築教育,創造有趣且實用的學習環境。

汗得建築工事實驗教育機構採混齡教學,採訪這天,同學們在師長指導下,拌好水泥砂漿正在實作牆面粉光練習。「他們不是童工,這棟房子也不是以完成為學習目標,而是一個載體」韋仁正解析透過桃園龍潭田野教室的這棟木屋,讓學生知道一棟房子要完成,必須經歷哪些過程,熟悉工具、知道蓋房的內容之後,當他到工地或回到自己家的時候,如果有任何狀況他會知道問題出現在哪裡。

汗得的教育多元性

除了在田野課程中實地學習,汗得建築工事的學生們也在台北萬華的「太陽圖書館暨節能展示館」進行日常課程教學。這座被動式節能建築是由茂迪前董事長鄭福田於2011年出資捐贈,靈感來自社長胡湘玲的著作《太陽房子》,由建築大師張清華和郭英釗共同設計興建。

此處的教學內容包含德文、建築設計、文史哲學、科學、環境與社會、體適能等等。畢業後具備高中階段同等學力,可以採多元入學管道進入大學建築、設計、土木相關科系就讀,但是韋仁正說「我們不是建築系的先修班」,他分享目前畢業的學生有些人進到哲學系、德文系、日文系等等,來汗得不一定要念建築系,主要目的還是透過教學使個人可以開始獨立思考。

除了在台灣臺灣升學,「汗得建築工事」的學生畢業時將具備德語檢定B1能力,可以選擇到德國實習或是升學,前者可以直接到德國的德語環境裡銜接給薪實習工作,後者則在申請制大學及工匠設計學院具有優勢,目前已經有兩位畢業生藉由機構管道在德國實習。

「汗得建築工事」的學生畢業時將具備德語檢定B1能力,可以選擇到德國實習或是升學,前者可以直接到德國的德語環境裡銜接給薪實習工作,後者則在申請制大學及工匠設計學院具有優勢。
「汗得建築工事」的學生畢業時將具備德語檢定B1能力,可以選擇到德國實習或是升學,前者可以直接到德國的德語環境裡銜接給薪實習工作,後者則在申請制大學及工匠設計學院具有優勢。

教育是種樹的過程

採訪過程中問及創立教育機構這些年來是否曾面臨困難,韋仁正說「錢」當然是一個現實考量的問題,汗得沒有基金會的協助,一切都是他跟社長胡湘玲獨力創辦,需要具有一定的學生人數才能達到收支平衡,說到這裡韋仁正笑著說:「但沒有關係,教育機構本來就是計畫性質」,他繼續強調:「汗得取名為initial group,目的是要推動與促進,我們不是荒野協會、更不是宗教團體,也不是永續建築的代言人」對於從建築和能源改善環境這件事情,他希望透過教育來展示一種引導學習的知識體系,「我們是非定義組織」他補充說道,「我們這邊沒有成果發表會,成果都在學生身上」他比喻教育如同種樹,現在埋下種子,也許要五十年後才能真正看到成果,但是在這段時間過程中,他已經長成一個可以被信賴、被依賴的獨立個體,這才是他人生最重要的事情。

韋仁正比喻教育如同種樹,現在埋下種子,也許要五十年後才能真正看到成果,但是在這段時間過程中,他已經長成一個可以被信賴、被依賴的獨立個體,這才是他人生最重要的事情。
韋仁正比喻教育如同種樹,現在埋下種子,也許要五十年後才能真正看到成果,但是在這段時間過程中,他已經長成一個可以被信賴、被依賴的獨立個體,這才是他人生最重要的事情。

永續能源的普及

德國在二三十年前便著手於建築的永續能源,隨著烏俄戰爭爆發,過去一年德國人民裝設太陽能的數量遠勝於過去十年,永續能源的普及,讓德國能夠不受俄國以天然能源給予的威脅,成功建立能源自給自足。

教育的目標最終還是回到消費者需求。韋仁正從建築史的角度說明,在鋼筋混凝土出現之前人類是用土跟木頭蓋房子,而我們眼前正在蓋的木屋也是太陽房子的具體案例,同學借由師長引導下計算出結構比例,在屋頂設有25公分高的斷熱層,牆面具有24公分厚,木板的內牆與外牆之間放入發泡玻璃為填充材料,不怕下雨淋濕會壞掉。種種計算建築的過程和選擇材料的原因,都是讓同學知道材料與環境的因果關係。

全球溫室氣體排放良有百分之三十是由建築營造業產生的,如果可以找到方法將鋼筋混凝土、鋼鐵取代而之,便是一種永續。台灣臺灣土地的森林覆蓋率高達百分之七十,但是目前尚沒有可依賴的相關產業進行林業資源的運用,木材資源仍有百分之九十仰賴進口。砍樹是否環保一直是人們探討的議題,適當年齡的強壯樹木可運用為建築結構、家具,讓木頭站得更久,然一旦進入老化開始腐爛之後,不僅無用武之地且釋放二氧化碳氣體,對環境影響更為劣勢。

Young Founder 揚帆計畫

2022年汗得建築工事創立「Young Founder揚帆計畫」,學生經過三年訓練畢業後,倘若決定到德國進修,便是參與這項計畫。從走讀當地歷史與建築背景,進入德國技職專業科學校,到企業實習階段融入德國的「雙軌制」,獲得實務經驗易於未來投入當地職場就業。韋仁正說教學並不是因為老師厲害而教導,而是要告訴學生可以變厲害的方法,德國是以中小企業為經濟主軸的國家,因此他們也希望可以輔佐具有技術力的學生成為Founder,在德國創業。同時未來他們也即將成立揚帆計畫2.0,將對象設定為大專院校的學生或有志之士,協助他完成學業或創業,走上他想走的路。

好的工藝來自於技術

當談及校長韋仁正認為建築是否為一門工藝的時候,他不假思索的答道:「當然啊!工藝之母啊!」再偉大的藝術作品如《蒙娜麗莎的微笑》都還是掛在一道牆上,但那堵牆就很重要,以至於空間也很重要,要如何讓來訪的海量參觀者都能看到這幅畫,展現建築與空間規劃的技術。

藝術也許無法教學,但是「工」是藉由學習而累積,必須具備一定程度的技術才能將「藝」表現出來。他舉例半導體也是一門工藝,要將所有物件都塞在一片微小的晶片裡,如果沒有技術和對空間感的概念,要如何才能辦得到?此外,他也提到iPhone 3的問世,影響了業界智慧型手機的外形,當消費者都接受這個外形是好的,工藝也就取決於消費者的慣性。也可以說,好的設計必須具有一定程度的工藝,反之亦然。

建築造型回應環境

回到建築設計,提問為什麼學生蓋的房子都是山形屋頂,韋仁正回應三角是最穩定的形狀,梁柱的水平和垂直支撐出3D空間,隨著台灣臺灣潮濕海島型氣候時常下雨的關係,斜屋頂才能引導水往下流,在傳統沒有管線引流的時代,建築造型便是回應環境而形成,這也就是好的設計來自於工藝,抑或好的工藝來自於設計的緣故。

建築造型是回應環境而形成,這也就是好的設計來自於工藝,抑或好的工藝來自於設計的緣故。
建築造型是回應環境而形成,這也就是好的設計來自於工藝,抑或好的工藝來自於設計的緣故。

國家與社會賦予的責任與重視

韋仁正談起德國對於職種分項會賦予識別色,譬如蓋房子的大木師是穿黑色雙排扣的喇吧褲工作服,木工穿土色、園藝穿綠色、油漆穿白色等等,讓服裝賦予職業人士的身份認證,以説明政府給予的社會責任與重視。夫妻倆在德國住處的鄰居,不只是大木師也學習木工生產傢俱,大部分的人都至少有兩個職種,生涯彈性也就更為廣泛。因此他們很鼓勵並實際透過教育機構,讓學生盡量在人生前段進行試錯(try and error),勇敢進行嘗試,到最後不一定會是錯誤,如果發現自己人生志向不在此,回頭看也才18歲,還有時間能夠選擇改變。

田野教室中有座類似穀倉的建築,裡頭擺放許多木頭框架,是新生訓練階段留下來的練習作品,每顆螺絲都是學生學習使用工具後完成的階段性訓練,韋仁正發現原本教室外已經脫落一年的拉門,學生們居然自動自發地修好了,也許這就是學習的成果之一,從一個小地方,便能體現學生自行發現並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已經變成可以信賴和依賴的獨立個體,這才是最重要的成果。

文字:何芳慈
攝影:Y一J

日本首間零耗能飯店!隈研吾建築事務所打造連結山巒、天然湧泉意象的愛媛縣飯店Itomachi Hotel 0

日本首間零耗能飯店開幕!隈研吾建築事務所打造連結山巒、天然湧泉意象的愛媛縣飯店Itomachi Hotel 0

節能減碳近來成為全球關注的議題,近期的旅宿設計也搭上這波環保意識,紛紛以友善環境的方式完成建築空間。而由隈研吾建築事務所操刀設計的愛媛縣Itomachi Hotel,是日本首間零耗能的飯店,其設計也為日本奠定休閒娛樂相關空間的環保新典範。

節能減碳近來成為全球關注的議題,近期的旅宿設計也搭上這波環保意識,紛紛以友善環境的方式完成建築空間。而由隈研吾建築事務所操刀設計的愛媛縣Itomachi Hotel 0於今(2023)年5月開幕,這是日本首間零耗能的飯店,其設計也為日本奠定休閒娛樂相關空間的環保新典範。

(圖片來源: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
(圖片來源: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

Itomachi Hotel 0位於愛媛縣西條市,此處鄰近瀨戶內海,因為自古以來有豐沛的地下水,而享有「水之都」的美譽,同時當地還有知名的天然噴泉「內木」、坐擁西日本最高峰的石鎚山,成為擁有豐富自然資源的城鎮。飯店由科技公司Advantech和城鎮開發公司GOODTIME共同推出。Advantech總公司同樣位在西條市,在推出飯店前他們觀察到日本地方城鎮出現人口減少、缺乏活力的狀況,後來因緣際會看到飯店現址後,決定結合自家研發太陽能板和再生能源的系統,以休閒觀光的空間再次為當地帶來城鎮活化的可能。

(圖片來源:Itomachi Hotel 0)
(圖片來源:Itomachi Hotel 0)

在打造這間飯店前,Advantech和GOODTIME觀察到日本建築的能源消耗量以餐廳最多,飯店次之,於是他們認為飯店的能源消耗勢必得朝向趨近於零,才能加速日本節能減碳的步調,因此在建築設計上,便特別重視以太陽能發電創造能源,同時也將實際的飯店能源消耗降至零,以符合環保目標準。而完工後的Itomachi Hotel 0,也因為實現了50%以上的節能,在日本環境省的認證下獲得零耗能建築ZEB(Zero Carbon Emission Building)的認證。

(圖片來源: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
(圖片來源: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

Itomachi Hotel 0共有三座建築組合而成,包含兩層樓的Reception Café棟、Hotel棟,以及帶有露天溫泉的獨棟Villa。客房共有57間,含括Hotel棟四種房型的50間客房及附有露天浴池的7 間Villa客房。在建築設計上,隈研吾建築事務所團隊以西條市的自然風光為靈感,在三座建築上以連續相接的片狀屋頂呼應著石鎚山的山巒意象。中庭則設計了湧泉池,象徵西條市天然噴泉「內木」的意象,讓飯店能以花園的氛圍迎接旅人到來。科技公司Advantech為了達到節約能源的目標,也在飯店安裝了隔熱性較好的雙層玻璃和節能效果優良的設備,並在屋頂設置自家太陽能板以創造能源。

(圖片來源:Itomachi Hotel 0)
(圖片來源:Itomachi Hotel 0)
(圖片來源:Itomachi Hotel 0)
(圖片來源:Itomachi Hotel 0)

在室內和景觀設計部分由Dugout Architects操刀設計,設計師以天然噴泉「內木」和愛媛縣盛產的藍綠色「伊予青石」為靈感,為空間營造柔和輕盈的色調,也讓室內氛圍能與室外的自然景觀相互呼應,提供旅人沉浸於當地自然人文的感受。除了硬體設計,在餐點提供上,飯店餐廳和咖啡廳也根據厚生勞動省制定的日本國民營養攝取標準,大量使用愛媛縣的當令蔬菜、水果,提供旅人健康的餐點內容。前來的旅人也可以參加飯店推出的當地文化手作課程,從五感體驗在地的風土民情。

(圖片來源:Itomachi Hotel 0)
(圖片來源:Itomachi Hotel 0)

從2016年開始,東京大學隈研吾實驗室就開始與各地密切合作展開城鎮活化計畫,而他們在西條市進行的Itomachi Project,也在2020年逐步發展為綠能社區,從住宅、生活等面向都發展出再生能源自給自足,如今飯店Itomachi Hotel 0也成為社區的一部分,也使再生能源運用的範圍更為擴大,實現與全球一同保護地球、友善環境的目標。

(圖片來源:Itomachi Hotel 0)
(圖片來源:Itomachi Hotel 0)

圖片、資料來源|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Itomachi Hotel 0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寧靜與細節的詩篇!建築師林伯諭以日本 INAX 藝術磁磚為修道院建築賦予精神歸屬感

修道院「聖母升天初學院」在校園一隅散發質樸肅靜的氣息。

位於高雄的道明外僑學校,是高雄歷史最為悠久的外僑學校,在開放活潑的學風下,孕育國際文化視野,校園建築散發著書香氣息的風韻。2024年,建築大師林伯諭為年久失修的教職員修女宿舍重新操刀,於校園一隅構築質樸肅靜的修道院「聖母升天初學院」,帶來傳承自世界級建築研究的雋永作品,並以獨到的當代設計語彙轉化傳統修道院建築元素,從中也表達出林伯諭建築師個人所發展出揉和理性與感性的建築理念。

INAX 藝術磁磚
揉和理性與感性的當代修道院「聖母升天初學院」

介於理性與感性之間的修道院

「我認為建築是科學,解決各方需求與問題,並講求嚴謹與精確。」然而為道明外僑學校設計的修道院「聖母升天初學院」卻得以讓林伯諭建築師發揮大程度的感性,「我希望透過建築,能夠幫助學校翻開新的篇章,學校應該要有自己的底蘊、特色,繼往開來。」因此,這座修道院的規劃,並非僅打造一處住宿空間,更關乎空間如何影響使用者的心理狀態,希望透過設計,讓修女們能夠感受到心靈的安定與精神上的歸屬。

INAX 藝術磁磚
建築師林伯諭以建築為道明外僑學校構築文化底蘊、翻開新頁。

為了讓修女們在繁忙的校務之後能夠回到一個真正放鬆的處所,於是建築師借鑑歐洲傳統修道院的設計,以當代手法建構出如同古典修道院中庭迴廊(Claustro)的結構,林伯諭建築師以簡潔內斂的風格提出兩大關鍵元素——廊道與拱形結構。「因為多數修女都有在歐洲修道學習的經驗,我希望藉由這座修道院的設計,讓他們和自己年輕時的記憶有所連結。」在質樸、寧靜的基調下,建築師透過外廊與內廊的設計,讓年事已高的修女有著熟悉的迴廊空間體驗,而在拱門穿廊裡的日常生活也化作當年記憶的延續,能夠在此舒適地安享晚年;也因為「口」字包覆型的建築結構的擘劃,讓校園活力四射的氛圍在進門後得以轉而變得沉穩、靜謐。

INAX 藝術磁磚
林伯諭建築師以當代手法建構出如同古典修道院中庭迴廊(Claustro)的結構。
INAX 藝術磁磚
INAX 藝術磁磚
拱形結構在光影下表現出靜謐、寧靜的氛圍。

以材質細節表現設計的精神性

在「聖母升天初學院」建築裡,材質不僅關乎功能性,更承載著空間的氛圍與精神價值。「在建築造型單純、色彩素雅時,細節就變得非常重要。」因此,建築師特別堅持在修道院外觀上,選用來自日本的INAX「細割ボーダー HAL-20BR/HB-11」陶條磚,正是因為INAX在藝術追求與細節表現展現的極致讓建築師深有所感。「INAX 在磁磚個體的呈現上很卓越,它的立體感在陽光下或陰雨時有所不同,我覺得這很重要,這不是石材、金屬能夠比擬的。」解析 INAX磁磚在模面、凹凸變化所帶來的樣貌,透過錐形分割表面,帶來建築外觀獨特的陰影感,林伯諭建築師在理性務實的本質裡流露出感性的話語,「不管是在一天內或是一整年,每次看到這面牆的表情都不一樣,但這個變化並不浮誇,而是細緻地展現出它的優雅與韌性。」一向以黑、白兩色作為建築作品主色調的林伯諭,在這座修道院也貫徹此做法,恰巧呼應了修女們身著的修道服飾,也讓光影為INAX磁磚創作出黑白深淺不一的視覺美感與層次,與修道院寧靜而深遠的氛圍相應而行。

INAX 藝術磁磚
INAX 藝術磁磚
INAX 藝術磁磚
INAX 磁磚在模面、凹凸變化所帶來的樣貌,透過錐形分割表面,帶來建築外觀獨特的陰影感。

落實於職人工法的工藝挑戰

負責營造的山豬營造董事長郭柏福回憶,當初接到這項工程時,施工上的精細度也是一大挑戰。由於磁磚的質感與特殊尺寸,每一塊磁磚的安裝都需要極為精確的計算與修整,並且跳脫機械式的排列,才能讓 INAX 的磁磚紋理、質感和諧地融入整體建築。

INAX 藝術磁磚
山豬營造董事長郭柏福以職人工藝般的細膩手法,讓 INAX 的磁磚紋理、質感和諧地融入整體建築。

施工過程中,為了確保磁磚能夠長久耐用,工班特別加強基底處理,搭配特殊的彈性黏著劑,以適應台灣氣候的溫差變化,防止熱脹冷縮造成的剝落。此外,在拱門與迴廊的轉角處,師傅們更是以職人工藝的細膩手法,手工切割、調整磁磚角度,使其完美貼合建築結構,確保視覺上的連續性與穩固性。道明外僑學校院長蘇嬰珠修女在落成後也表示超乎期待,當她看到這座建築時,感受到的是內心的平靜與安定,這也正是她對修道院的完美想像。

INAX 藝術磁磚
以職人細膩手工切割、調整 INAX 磁磚角度,使其完美貼合拱形弧度結構。
INAX 藝術磁磚
INAX在藝術追求與細節表現主展現的極致,讓建築師深有所感。
INAX 藝術磁磚
高雄道明外僑學校院長蘇嬰珠修女看到這座建築時,感受到內心的平靜與安定,也這正是她對修道院的理想想像。

超越時間的建築

透過細節、材料肌理與職人工藝,建築師與營造團隊為修道院共同構築出一種理想的生活體驗。當修女們步入這座修道院,光線在磁磚的表面流轉,映照出時間的步履,讓人們重新理解建築的意義——在建築的理性世界裡,構築一處能夠影響情緒、讓人靜心的場所,讓空間擁有了情感與故事,也正是INAX藝術磁磚所帶來的無聲詩篇。

INAX 藝術磁磚
建築師林伯諭與山豬營造董事長郭柏福帶領團隊,以INAX共同構築得以讓人靜心、注入情感與精神性的當代修道院「聖母升天初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