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台灣設計展田尾展區專訪:從原生種出發,找到最貼近島嶼樣貌的植物美學!

2025台灣設計展田尾展區專訪:從原生種出發,找到最貼近島嶼樣貌的植物美學!

2025台灣設計展首度於彰化舉辦,本屆以「彰化行」為主題,將各展區化身「行號」,串聯超過 700 位設計師、逾千家企業,共同展現在地的特色產業與文化。其中,「田尾行」以田尾公路花園為舞台,要打開大眾對植物的認識,也要向設計師與業者展現更不一樣的植物種類與使用方法。

當車窗外的風景,從稻田變成花田、從平房轉向溫室棚架——這些比路標還顯眼的景象都在揭示:田尾到了。多達140多家的園藝行、景觀庭園,沿著台1線省道展開成296公頃的「田尾公路花園」,是比英國邱園(Kew Gardens)、法國凡爾賽花園(Garden of Versailles)、荷蘭庫肯霍夫花園(Keukenhof Garden)都還大的園藝重鎮。

田尾公路花園可見植栽種類各異的店家。(攝影:Bluewein Photography王家駒)
田尾公路花園可見植栽種類各異的店家。(攝影:Bluewein Photography王家駒)

不過如今全台各地花店、花市遍布,加上近年吹起植物風潮,若業者一味追求流行而栽種,不僅將導致品種同質性過高,甚至淪為削價競爭。因此田尾公路花園協會自2022年開始舉辦「田尾園藝設計展」,常務理事張威智說,透過串聯在地店家,將園藝與設計結合,例如以植物改造店鋪門口、成為吸引人的景點,或由年輕一代經營自媒體等等,期望促進產業的改變與升級。

(攝影:蔡耀徵)
日目247Visualart總監陳普、文化銀行共同創辦人陳慕天、太研規劃總監吳書原、田尾公路花園協會常務理事張威智、田尾休閒農業協會常務監事張書杰(由左至右)。(攝影:蔡耀徵)

年年舉辦累積能量,在2025台灣設計展首度進軍彰化之際,也與設計展結合,擴大店家參與規模。而在另一頭,本就熱愛植物的文化銀行共同創辦人陳慕天、日目247Visualart總監陳普,在今年初看到台灣設計展田尾展區的案子招標時,便結伴參與評選,更拉了專攻景觀設計的太研規劃總監吳書原加入。就這樣,「田尾行」的設計師與在地職人正式搭上線。

(圖片提供:日目247 Visualart)
由陳普設計的田尾品牌視覺,以有機的「田」字為基礎,如細胞般不斷增生、組合成不同樣貌。(圖片提供:日目247 Visualart)

台灣景觀設計與原生種的困境

最初陳慕天與陳普打算從「植物愛好者」的視角策展,但在討論過程中,吳書原提出了「台灣原生種商業化」的觀點。在吳書原從業的近30年間,絕大多數植物都是向田尾採購,他擔任2018臺中世界花卉博覽會策展人時,更有80%的資助來自田尾。但他直言,「台灣的景觀植物設計走得非常偏狹,原因是互相牽制。做景觀設計的設計師可能不是很懂植物,或是由室內設計師做景觀,植栽用來用去都是那幾種;在苗圃方,為了迎合商業需求,也就只種那幾種。」他說,台灣擁有數千種植物,經常被運用在景觀設計的卻僅有約30多種,其他均是外來種。

田尾公路花園店家。(攝影:Bluewein Photography王家駒)
田尾公路花園店家。(攝影:Bluewein Photography王家駒)

第一線業者、專攻台灣原生水生植物的田尾休閒農業協會常務監事張書杰也有感,他說,業界對於植物仍停留在「美」的觀念,優先種「長得漂亮」的品種,再來就是追逐市場性。「原生植物是沒有『流行』問題的,但我們也知道原生植物為什麼起不來,因為設計端沒有設計這些東西;那為什麼不設計?因為不曉得市場在哪,政府或法令也沒有要求。」他透露了一個數字:田尾實際耕作原生植物的面積,低於1%。

(攝影:Bluewein Photography王家駒)
實際走入田尾店家後看到的植栽景色,比外觀更壯觀。(攝影:Bluewein Photography王家駒)

吳書原說,屏東的「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物種數量世界第一,林業試驗所也啟動「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保護瀕危植物,「可是只有田尾能把這些物種真正生產出來,送到大家面前。我常覺得最好的保育,就是讓植物進到我們的生活。」因此「田尾行」的策展就此定調,以台灣植物的「多樣性」為中心,提出「田尾公路花園品牌再造計畫」,由吳書原輔導商家、陳普負責品牌IP與視覺,在「美感細胞教科書再造計畫」累積多年社會議題執行經驗的陳慕天,則作為設計師與在地業者的橋梁,讓議題得到更廣的擴散。

(攝影:蔡耀徵)
吳書原、陳普、陳慕天聊到,「植物燈」亦是讓植物能走進大眾生活的關鍵,加上如OURA等台灣廠商也投入生產,色光已越來越接近日光燈。(攝影:蔡耀徵)

從既有的現狀,創造不同的未來

由陳普設計的品牌視覺,從田尾的「田」字出發,使用有機線條與細胞概念造出「田」的圖像後,該圖像會不斷增生、拼接、排列組合,不同形狀的田地也會長出不同植物。不僅是視覺,既然以「品牌化」為目標,團隊也將設計導入零售端。「其實我把很多養植物、買植物過程中的一些梗,都放在裡頭。」陳普發現,植物的購買資訊系統其實並不完備,尤其是對於微型或中型買家而言,往往都是「賣家出售10幾株、大家瘋搶」的狀態;這固然有其「樂趣」,但確實也存在更透明、更系統化的缺口。因此他們架設了「一站式服務網站」,買家依照自己的照顧習慣與住家環境輸入資料後,系統就會推薦最適合種植的品種,並附有採購清單,標明可以在田尾的哪些商家買到。陳普也提到,植物業者經常會怕植物在運送途中受傷而過度包裝,為此這次他設計了全新包材,減少耗材與不便。

(圖片提供:日目247 Visualart)
台灣設計展現場將展示陳普設計的大型裝置。(圖片提供:日目247 Visualart)

而針對較高端或商業需求的買家,則有吳書原負責的商家輔導計畫,本屆他將與15家業者合作景觀園藝。吳書原說,這15家業者的植栽各異,包括多肉植物、松果、日式植物⋯⋯,「他們大多不是種原生植物,那你又怎麼能強迫他們開始種呢?最佳的解決方式是,用他們舊有的植物去做出他們的未來。」他強調並非要業者都運用台灣原生種,而是希望景觀使用的植栽組合,能貼近台灣這座島嶼的真實樣貌。「難道外來種的黑松,不能跟台灣原生植物混搭嗎?」聽起來新穎的概念,其實吳書原早在台北陽明山的藝文場域「裏山」做過,裏山即是以日本精品級黑松起家,但吳書原將其改造成又野又洋的台灣島嶼禪宗庭園。

(圖片提供:日目247 Visualart)
(圖片提供:日目247 Visualart)

值得注意的是,參與業者需要自己準備部分的植物,再由吳書原搭配原生種去設計製作,創造島嶼的微縮景觀。張威智說明,「其實這也是種永續觀念,因為我自己有實際付出,所以會去維護。希望透過吳書原老師的設計,跟店家充分溝通以後,做出一個店家自己想要維護、想要留下來的作品。」陳慕天也提到,這次設計展其實沒有太多「原創」的東西。大多是聽取在地業者的想法,透過設計展的機會讓規模擴大、被更多人知道。例如此次店家內的「設計展」、走入苗圃的「Behind Garden」、打開田尾「祕徑」,就是田尾休閒農業協會與田尾公路花園協會一直在推動的事。陳慕天解釋, 過去大家來到田尾,都只是看到馬路上兩側有許多園藝店家,但田尾真正精彩的, 是走進店家後看到的景色。因此這次將串聯近百家業者,打開店家與店家之間的空間,形成田尾祕徑的新景點。

(圖片提供:日目247 Visualart)
「田尾行」將展出「溫室城堡」、「植物學校」、「田尾DNA」、「植物行」及「島嶼群像」5大展覽,陳普設計的視覺也會貫穿其中。(圖片提供:日目247 Visualart)

留下來的田尾美學與植物使用說明書

然而展會終有期限,怎麼讓已經累積的經驗持續下去,實為現今不得不思考的課題。「我們有試著想要找到,屬於田尾獨特的風格。」陳慕天說,溫室的棚架搭建,那種通透、有機、自然的美感,隱隱形塑了田尾特有的「工業風」。因此他們也實際設計出了一些工業物件,例如呼應陳普的有機「田」字,做出凹成枝枒樣態的錏管、倒圓角的空心磚,而他們也都會把這些模具留下來。「不敢說我們的設計就是好的,設計終究還是要回到市場,我們只是先提出原型,後續要靠在地的互動與運用,才能變得越來越好。」陳慕天說。

(攝影:Bluewein Photography王家駒)
田尾商家「生源仙人掌」擁有比人還高的仙人掌,沙漠景觀也吸引遊客拍照。(攝影:Bluewein Photography王家駒)

吳書原認為,此次展出就像一次美學的啟發,讓業者與消費者都看到,植物還能有不同的種類與使用方式,才有機會產生「我也想要這樣做」的設計需求,「我們留下來的就是這些植物的使用說明書。」他期望之後談論台灣景觀庭園,不再只有歐洲庭園式、日本禪風式、東南亞峇里島式——講到這裡大家接過話,「或許未來會有大霸尖山式?八卦山式?」頓時變成一場台灣地景接龍大賽。或許現在正是時候回看自身,形塑出屬於這座島嶼的風格與語言。

(攝影:Bluewein Photography王家駒)
溫室棚架形塑的「工業風」,為田尾的獨特美學。(攝影:Bluewein Photography王家駒)

認識台灣原生水生植物!

甜根子草
遍布濁水溪河床,中秋節前後進入花季,花穗為銀白色,俗稱「秋芒」。

(攝影:蔡耀徵)
(攝影:蔡耀徵)

台灣澤蘭
整株都有絨毛,是蝴蝶與蜜蜂的食草,也能製成藥材,有消炎解熱的功效。

(攝影:蔡耀徵)
(攝影:蔡耀徵)

鹵蕨
數量非常稀少的紅樹林植物,新生芽會以「問號」的彎曲姿態長出。

(攝影:蔡耀徵)
(攝影:蔡耀徵)

台灣魚木
橙黃色果實已相當唯美,但最誘人是如蝴蝶型態的淡雅花朵。

(攝影:蔡耀徵)
(攝影:蔡耀徵)

水社柳
毛毛蟲蜷曲般的雄花序,整排看起來是壯麗的金色,有「金柳」之稱。

(攝影:蔡耀徵)
(攝影:蔡耀徵)

台灣水蕹
塊莖有豐富澱粉,早期會加糖煮食為點心,現被列為國家極危植物。

(攝影:蔡耀徵)
(攝影:蔡耀徵)

台灣水韭
5,000年前就已存在,直到1971年才首次於陽明山夢幻湖被發現。

(攝影:蔡耀徵)
(攝影:蔡耀徵)

文|張以潔 攝影|蔡耀徵、Bluewein Photography王家駒 圖片提供|日目247 Visualart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10月號《韓國設計特搜》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當代建築還是人們的「身心庇護所」嗎?新北市美術館《建築的恐懼與療癒》帶你深入思考

新北市美術館《建築的恐懼與療癒》開展!探索建築作為「身心庇護所」的當代意義

新北市美術館《建築的恐懼與療癒》即日起至2026125日開展。最早人類為庇護身心、抵抗禍亂而構築建築,我們在此安放且面對恐懼,同時渴望療癒,建築如同人們的「庇護所」。但這層情感聯繫來到當代是否仍存在?這場展覽邀你沈浸聲音和影像,走進空間裝置,重新思索建築作為「生命庇護所」的本質與當代意義。

新北市美術館《建築的恐懼與療癒》開展!探索建築作為「身心庇護所」的當代意義
(圖片提供:新北市美術館/攝影:狐色影像製作)
新北市美術館《建築的恐懼與療癒》開展!探索建築作為「身心庇護所」的當代意義
布恩森‧普瑞姆塔達〈藥草之廟〉。(圖片提供:新北市美術館/攝影:狐色影像製作)

建築的起點是「恐懼與療癒」

《建築的恐懼與療癒》策展人阮慶岳長期關注建築與社會、文化、心理之間的關係,他強調建築不僅是一種物理構築,更是人類心靈的棲居之所。這場展覽源自一個最根本的提問:「建築為何誕生?」最早人類為庇護身心想方設法構築居所,藉由建築抵禦天災、疫病、他者威脅、甚至是社會秩序崩裂等生命危機。在這樣的脈絡下,建築成了乘載人類恐懼與對療癒的渴望的容器——我們在此面對混亂的真實,同時渴望秩序與安定。而在阮慶岳看來,這兩者皆是生命的根本狀態。

新北市美術館《建築的恐懼與療癒》開展!探索建築作為「身心庇護所」的當代意義
陳家毅建築師事務所〈未竟之距〉/松田和久〈集體無意識之行星〉。 (圖片提供:新北市美術館/攝影:狐色影像製作)

當代建築還是人們的「身心庇護所」嗎?

阮慶岳也反思,現代建築與城市發展往往未能回應上述的深層思索,反而逐漸落入哲學家喬治.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所指的時代困境:「自我的膨脹、最終的空虛、對他者的蔑視、大聲的喊叫、對過往不幸輝煌的凝視。」本展正是從這樣的問題意識出發,引領觀眾重新理解建築作為「心智庇護所」與「生命棲息地」的當代意涵。

新北市美術館《建築的恐懼與療癒》開展!探索建築作為「身心庇護所」的當代意義
澎葉生〈曲流溯行〉/徐婷〈窗前的灰塵微粒-1〉。(圖片提供:新北市美術館/攝影:狐色影像製作)

編輯帶看《建築的恐懼與療癒》7件亮點作品

展覽敘事以4大主題串接而成:「儀式」、「建築的法則」、「召喚」到「里山」,藉此構築出一條從心靈到環境、從歷史到當代的探索軸線,開展建築與生命之間多層次的對話。同時對觀者發出邀請,一同回望人類在構築時的智慧,反思現行建築理論和形式背後的邏輯,思考當代建築如何喚起人們的感知、情感和記憶;最後從社會走向大自然,思索建築如何融入土地,回應在地文化和生活。

新北市美術館《建築的恐懼與療癒》開展!探索建築作為「身心庇護所」的當代意義
曾志偉〈冷槍〉。(圖片提供:新北市美術館/攝影:狐色影像製作)

01.〈藥草之廟〉

在泰國傳統中,醫療常發生於居家或寺廟,以草藥作為治療之道的習俗至今依然延續。醫院是治癒身體的場所,廟宇則撫慰人們心靈,泰國建築師布恩森.普瑞姆塔達 (Boonserm PREMTHADA)結合了兩者的特質:以藥草與鋼管建構昏暗、靜謐的半封閉空間,亦建構出冥想的場域,在此氣味成了療養身心的處方,引領人們重新意識到祖先的智慧,如何陪伴人類渡過恐懼與疾病。

新北市美術館《建築的恐懼與療癒》開展!探索建築作為「身心庇護所」的當代意義
布恩森‧普瑞姆塔達〈藥草之廟〉。(圖片提供:新北市美術館/攝影:狐色影像製作)

02.〈寄生之廟〉

由建築師賴伯威發起的Willipodi都市研究團隊,透過3年田調研究台灣廟宇與周邊環境的關係,並觀察到廟宇在都市中「夾縫求生」是台灣的獨特現象。這些廟宇多處於非典型的基地上,它們視整個都市為「宿主」,從橋下、圓環中、屋頂上到跨越街道,規模小到一個箱子、大至一棟高樓,「寄生」於都市之中,展現台灣人適應都市環境的韌性;它們是宗教場所,亦是社區的集會場所,雖然極少符合現代建築美學的標準,卻精準地回應了都市的空間需求。

新北市美術館《建築的恐懼與療癒》開展!探索建築作為「身心庇護所」的當代意義
賴伯威〈寄生之廟〉。(圖片提供:新北市美術館/攝影:狐色影像製作)

03.〈回音〉

藝術家顧世勇以自身對花蓮景觀的觀察為靈感,將構成巨石的基本單位——石粉,作為觀念雕塑的媒材,用偌大的山石輪廓剪影布滿展場的牆面。當觀眾踩踏著鼓棒敲擊牆面時,隨之而來的鼓聲猶如山谷回音,夾雜著蟲聲、鳥鳴、溪流、瀑布、雷鳴、風雨等聲響,石粉也隨著壁面的共振飄落。透過這回體驗,藝術家邀人們感受人與自然之間相互依存的張力,及大自然令人敬畏的未知力量。

新北市美術館《建築的恐懼與療癒》開展!探索建築作為「身心庇護所」的當代意義
顧世勇〈回音〉。(圖片提供:新北市美術館/攝影:狐色影像製作)

04.〈構築空氣〉

空氣無所不在,我們卻不得見其形體。由楊秀川與高雅楓聯手成立的「楓川秀雅」建築室內研究團隊,假設空氣有了形狀,以不鏽鋼打造空間裝置〈構築空氣〉,透過沈重的材料捕捉空氣輕盈的動態感,讓作品材料與造型形成強烈的對比,進而邀請觀眾在有形的結構中,想像空氣流動的無形樣態。

新北市美術館《建築的恐懼與療癒》開展!探索建築作為「身心庇護所」的當代意義
楓川秀雅〈構築空氣〉。(圖片提供:新北市美術館/攝影:狐色影像製作)

05.〈黑潮——流變中的臺灣建築〉

本作由符昌鋒導演以臺灣的代表性建築,如總統府、東海大學、台北101等為對象,共訪談141位國內外建築師、建築評論及都市計畫工作者拍攝而成。他以公共建築為鏡,映射出台灣在歷經不同政權統治及社會轉型之下,所形塑的歷史與文化認同。

新北市美術館《建築的恐懼與療癒》開展!探索建築作為「身心庇護所」的當代意義
符昌鋒〈黑潮——流變中的臺灣建築〉。 ((圖片提供:新北市美術館/攝影:狐色影像製作)

06.〈歲月與空間的距離——母親的房間〉

本鋼筆速寫系列源自建築師廖偉立定期探望九十多歲母親的紀錄,既象徵著母子間本能的連結,也體現了藝術家在有限的時間與空間中,對母親生活與心理狀態的觀察。畫筆追隨著母親的喜怒哀樂,將其日常細微的情緒化為圖像,慢慢編織出一張神秘網絡。最終,這張網對藝術家來說,不只是母親的生活寫照,更成為家的象徵及庇護身心靈的所在。

新北市美術館《建築的恐懼與療癒》開展!探索建築作為「身心庇護所」的當代意義
廖偉立〈歲月與空間的距離—母親的房間〉。(圖片提供:新北市美術館/攝影:狐色影像製作)

07.〈李承寬紀錄片旅程〉

這支紀錄片由吳耀東執導,透過5位台灣建築師與學者的記憶與感懷,描繪已逝華人建築師李承寬的生命輪廓。李承寬主張「道法自然」,終生積極倡導有機建築,擅長運用流動的動線、交融的行為與空間、自然光影與植栽,讓住家空間如園林般能「移情轉景」,使建築不僅是提供棲身的處所,更是能完整體現個人世界觀的的歸處。

新北市美術館《建築的恐懼與療癒》開展!探索建築作為「身心庇護所」的當代意義
吳耀東〈李承寬紀錄片—旅程〉。(圖片提供:新北市美術館/攝影:狐色影像製作)

綜觀全展,4大子題相互呼應。身處紛亂時代中,即使恐懼時常侵蝕心靈,建築仍能帶來療癒與庇護;回到自我的同時,更延伸至對他者的關懷,也呼應策展人阮慶岳多年來對建築、社會與心靈的思索與實踐。

新北市美術館《建築的恐懼與療癒》開展!探索建築作為「身心庇護所」的當代意義
陳東華策畫「影之道」,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典藏及新北市美術館製作。(圖片提供:新北市美術館/攝影:狐色影像製作)

《建築的恐懼與療癒》

展期|2025.10.04-2026.01.25

地點|新北市美術館 6A&6B展覽室

延伸閱讀

RECOMMEND

10月展覽活動8選!走進基隆、新北、台北、彰化、台南到高雄的藝文現場

10月展覽活動8選!走進基隆、新北、台北、彰化、台南到高雄的藝文現場

擁有3個連假的10月到來,若還沒想到要去哪裡走走,不妨跟著我們的腳步,一起走進台灣近期的展覽活動現場!

基隆潮藝術

展期: 2025.09.26~10.26
地點:山展區(基隆塔至信二防空洞)、海展區(基隆城際轉運站、正濱漁會大樓、原民會館觀海平台與阿根納造船廠)、城展區(中山陸橋、委託行商圈、海洋廣場與基隆市美術館前廣場)

2025基隆潮藝術邀請國內外15組藝術家團隊進駐創作,串聯19組藝術創作,作品橫跨基隆的山、海、城3大區域,邀請人們以藝術視角深入認識基隆,同時也透過藝術市集與一系列展演活動,讓藝術成為串連城市與人群的媒介。

(圖片提供:2025基隆潮藝術)
(圖片提供:2025基隆潮藝術)
(圖片提供:2025基隆潮藝術)
(圖片提供:2025基隆潮藝術)

本屆「山展區」選址近年成為基隆新地標的基隆塔及信二防空洞,邀請觀者從城市高處與地下空間感受藝術與環境的互動。「海展區」沿著基隆城際轉運站、正濱漁港、觀海平台與阿根納造船廠遺構等地展開,歡迎人們走進其中,感受藝術家深入港邊文化與歷史脈絡,所打造出的一系列與在地記憶對話的作品。「城展區」則串連基隆城際轉運站前大頂棚、委託行商圈、海洋廣場與基隆市美術館前廣場,帶你我一探基隆城區的歷史紋理。

王仲堃《隨風搖曳的聲物》。(圖片提供:2025基隆潮藝術)
王仲堃《隨風搖曳的聲物》。(圖片提供:2025基隆潮藝術)
張欣語《Listen to the Light(Keelung ver.)》。(圖片提供:2025基隆潮藝術)
張欣語《Listen to the Light(Keelung ver.)》。(圖片提供:2025基隆潮藝術)

「2025基隆潮藝術」登場!展區橫跨山、海與城:從基隆塔到防空洞,對話在地生活記憶

《Dust and Gold 塵與金》藤村真、道川省三 雙個展

展期: 《光之篇章》2025.09.28~2026.04.06;《力之篇章》2026.04.15~2026.08.30
地點: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高雄市鼓山區鼓山一路111號)

《Dust and Gold 塵與金》是當代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藤村真,與陶藝雕塑家道川省三首度在台灣的大型展出,展出作品橫跨1992至2025年,涵蓋繪畫、聲音裝置與陶藝雕塑,由館長邵雅曼發起兼策展,邀請獨立策展人李晏禎共同策劃、藝術史學者張志龍擔任學術主持。展覽分為《光之篇章》與《力之篇章》兩部曲,分別從「光如何誕生」與「力如何成形」出發,帶領觀者看見修復的可能,以及探索作品背後的手勢與時間的姿態。

藤村真用礦物原料與古墨鋪陳深遂的空間,層疊排列流動金箔結構,超越陰影的光染在落下的簾幕,迎接希望的到來。© 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 ALIEN Art Centre
藤村真用礦物原料與古墨鋪陳深遂的空間,層疊排列流動金箔結構,超越陰影的光染在落下的簾幕,迎接希望的到來。《Dust and Gold 塵與金──Makoto Fujimura 藤村真, Shozo Michikawa 道川省三》© 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 ALIEN Art Centre
藤村真的光並非由外照入,而是從底層透出,讓材質彰顯本身的特性;道川省三透過陶土的觸感與回應予以塑形,猶如從地殼擠壓所竄動出的自然地景。《Dust and Gold 塵與金──Makoto
藤村真的光並非由外照入,而是從底層透出,讓材質彰顯本身的特性;道川省三透過陶土的觸感與回應予以塑形,猶如從地殼擠壓所竄動出的自然地景。© 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 ALIEN Art Centre
透過鏡面反射,藤村真與道川省三的作品彼此映照。太陽西照時,陽光會進入展間,作品的畫面與姿態和後院地景相呼應,展現自然的生機。 © 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 ALIEN Art Centre
透過鏡面反射,藤村真與道川省三的作品彼此映照。太陽西照時,陽光會進入展間,作品的畫面與姿態和後院地景相呼應,展現自然的生機。 © 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 ALIEN Art Centre
作品〈行走在水面上〉邀請觀者進入細緻的凝視,隨著光與時間的流動,作品與觀者之間展開如祈禱般的對話。展期間將舉辦音樂與舞踏的跨域活動,呈現不同藝術形式的對話與交流。© 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 ALIEN Art Centre
作品〈行走在水面上〉邀請觀者進入細緻的凝視,隨著光與時間的流動,作品與觀者之間展開如祈禱般的對話。展期間將舉辦音樂與舞踏的跨域活動,呈現不同藝術形式的對話與交流。© 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 ALIEN Art Centre

2025高雄設計節「高潮指南」

展期:2025.10.02~11.02 
地點:高雄駁二藝術特區P2倉庫

此次由高雄生長的旅日設計師林唯哲擔任總策展,並以「高潮指南:你的主張 What is your voice」為題,將高雄化為一個具備街頭精神的潮流品牌,集結超過60位來自設計、藝術、街頭文化等領域的創作者,創造出別具特色的「高雄態度」。

(圖片提供:選選研)
(圖片提供:選選研)
(圖片提供:選選研)
(圖片提供:選選研)

本次「高潮指南」展覽規劃了7大主題展區與潮流賣店,透過互動裝置、影像訪談與原創作品,帶領觀者從不同角度認識高雄。其中,「高雄腔」藉由影音裝置,帶領觀眾探索高雄獨有的口音與態度;「蝦款?高雄款!」更邀請50位設計師,以高雄態度為主題進行潮T創作,將主張穿戴在身上;「幫高調」則匯集藝術家眼中的高雄態度,展現高雄不同風格的想像樣貌,歡迎大家進一步定義屬於自己的「高雄式」風格。

(圖片提供:選選研)
(圖片提供:選選研)
(圖片提供:選選研)
(圖片提供:選選研)

《人也太好了吧展》與《我感到有點煩的小事展》

展期:2025.10.02~11.10
地點:NOKE 忠泰樂生活1樓 Art Corner(台北市中山區樂群三路200號)

在日本社群引起熱烈討論的《人也太好了吧展》與《我感到有點煩的小事展》雙展同步登台!日本創意團隊entaku從幽默的視角出發,以作品描繪生活中那些細微卻又引人共鳴的「過於善良」與「感到有點煩躁」的日常。

(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
(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
(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

本次展覽共展出約200件作品,包含文字、插畫、照片與實物等形式,細膩描繪日常中那些微妙又幽默的時刻,讓人不時會心一笑。有趣的是,展場中更暗藏互動式體驗設計:「讓參觀者馬上成為好人」以及「一秒感到真的有點煩的瞬間」,邀請觀眾親身參與,感受其中樂趣!

(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
(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
(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
(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

宇宙寫生—豪華朗機工個展

展期:2025.10.4~2026.1.11
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

成軍15年的豪華朗機工,由藝術家張耿豪、張耿華、陳乂及林昆穎組成,其以跨界協作為標誌性手法,將音樂、科技、文本、影像與裝置融合為獨特的創作語彙。而這次「宇宙寫生」個展,集結14件重新詮釋的舊作與1件全新創作,並以「萬物皆連結 It's all connected」為核心,透過沉浸空間、跨媒體裝置和運算式技術,建構深刻的感官體驗,希望喚起觀眾對於環境的珍視,觸發對未來的幻想。

《游泳》(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游泳》(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風場II》(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風場II》(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宇宙寫生—豪華朗機工個展以三個相互交織的層次展開,橫跨裝置、繪畫、雕塑與錄像等多樣媒材。「連結的生命」探討人與環境之間的依存關係;「記憶的物件」呈現時間與物質所留下的痕跡;「凝視的宇宙」則以全新裝置作品開啟對未來的想像與對話。

《日光域XI—台北當代藝術館》(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日光域XI—台北當代藝術館》(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宇宙201》(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宇宙201》(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台北當代藝術館「宇宙寫生—豪華朗機工個展」開展:以經典舊作與全新創作,建構深刻的感官體驗

皮膚と內臓-自己、世界、時間

展期:2025.10.03~2026.01.18
地點:臺南市美術館2館 展覽室 A-D

南美館邀請到日本GO FOR KOGEI 2025 總監、前金澤21世紀美術館館長、直島藝術計畫推手秋元雄史擔任策展人,策劃「皮膚と內臓-自己、世界、時間」展覽,藉由其專業視野拓展並深化台日雙方於工藝、設計與當代藝術之間的交流與對話。

(圖片提供:南美館)
(圖片提供:南美館)
(圖片提供:南美館)
(圖片提供:南美館)

本展從皮膚與內臟的感知為起點,試圖將自我、世界與時間組織起來,並從身體的觸覺與感官經驗出發,透過那些既神秘又富象徵性的藝術表現,探求自我在現代的存在方式,以及如何面對世界的方法。展覽由10位日本當代女性藝術家共同參與,作品涵蓋玻璃、漆藝、陶藝、織品、纖維等多元媒材,藝術家透過創作展現對生命、感官與存在的探問,每件作品都是對自我、世界與時間的深度思考。

(圖片提供:南美館)
(圖片提供:南美館)
(圖片提供:南美館)
(圖片提供:南美館)

建築的恐懼與療癒

展期:2025.10.04~2026.01.25
地點:新北市美術館6A、6B 展覽室

新北市美術館全新展覽「建築的恐懼與療癒」,由策展人阮慶岳以「儀式」、「建築的法則」、「召喚」、「里山」4大主題貫穿全場,邀集16 組國際及國內建築師與藝術家跨域創作,透過聲音、影像、裝置與構築的創作,開展出展建築與生命之間多層次的對話。

「建築的恐懼與療癒」展場一隅 (圖片提供:新美館)
「建築的恐懼與療癒」展場一隅 (圖片提供:新美館)
布恩森‧普瑞姆塔達〈藥草之廟〉,新北市美術館支持製作。(圖片提供:新美館,攝影:狐色影像製作)
布恩森‧普瑞姆塔達〈藥草之廟〉,新北市美術館支持製作。(圖片提供:新美館,攝影:狐色影像製作)
楓川秀雅〈構築空氣〉,新北市美術館支持製作。(圖片提供:新美館,攝影:狐色影像製作)
楓川秀雅〈構築空氣〉,新北市美術館支持製作。(圖片提供:新美館,攝影:狐色影像製作)
顧世勇〈回音〉,藝術家提供。(圖片提供:新美館,攝影:狐色影像製作)
顧世勇〈回音〉,藝術家提供。(圖片提供:新美館,攝影:狐色影像製作)

2025台灣設計展在彰化

展期:2025.10.10~10.26
地點:彰化市、鹿港鎮、彰南(田尾鄉與田中鎮)

台灣設計展首次移師彰化!而在這場為期17天的盛會,涵蓋彰化市、鹿港鎮、彰南(田尾鄉與田中鎮)3大展區,橫跨南北共4個鄉鎮市,為歷年來展區規模最大、展館數最多的設計展。另外,展會期間,將同步在周邊安排多場市集、演唱會及光雕秀等熱點活動,並結合公共場域改造、街道實驗及走讀藝術節等多元設計響應,以豐富多元的城市展演活動呈現彰化魅力。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2025台灣設計展主視覺由「永真急制」操刀,以「行」字具有的「涵括」概念為核心展開,將在地百工百業與多元包容文化,延伸為當代視覺符號。(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2025台灣設計展主視覺由「永真急制」操刀,以「行」字具有的「涵括」概念為核心展開,將在地百工百業與多元包容文化,延伸為當代視覺符號。(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2025台灣設計展首度前進彰化!10月開展,3大城鎮展區、19場主題展覽搶先看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