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溫事」陶器專賣店內,看見生活工藝之美,感受溫暖的器物文化!專訪策展人米力

走過捷運中山站的南京商圈,轉入中山北路另一頭的靜巷,米力和Rick一起經營的「溫事」陶器專賣店,便座落於二條通咖啡的斜對面。輕輕推開木門,開展於眼前的,是一整個來自日本各地傳統工藝的備前燒、九谷燒、唐津燒,和現代民藝的小石原燒、小鹿田壺屋燒,以及來自沖繩的玻璃切子工藝等器物世界。曾舉辦「大好青空」市集的米力,有著許多斜槓身份,是插畫家、藝術總監、策展人、作家,更重要的是,她很早就開始關注生活雜貨,後來先生Rick開始學茶道,兩人鑽研日本器物文化,自己經營「大人器物學」網站分享知識文章,結合實體店,讓同樣喜歡日本工藝的人對器物有更多認識。

米力和Rick一起經營的「溫事」陶器專賣店,座落於二條通咖啡的斜對面。
米力和Rick一起經營的「溫事」陶器專賣店,座落於二條通咖啡的斜對面。

市集是美感培養皿

「當時一群好朋友一起聊一聊,覺得沒有人做過這樣子的事情,那我們就來做!」米力分享舉辦大好青空市集的起源。當時只是想可以集合周邊的好朋友,一起來辦一場市集,有的人是攝影師、設計師,有的人是甜點烘焙、餐飲的店主,大家都很願意來玩。2014年第一棒在臺南開跑,第二年在臺中,2016年第三屆來到臺北陽明山。米力說,會選擇辦在陽明山頂,是因為臺北市本身就是一個盆地,集合了各式各樣與「美」有關的人事物,讓城市就像是一座美感的培養皿。一場集結好朋友的週末市集,每個人都推出自己喜歡且擅長的事物,吸引同好大家玩在一起很開心,市集也舉辦得很有趣、很精彩。

現在臺灣各地幾乎每個週末都舉辦市集,米力說:「其實日本反而沒有這麼多。」從前日本京都市在各大寺廟廣場舉辦市集,每場市集都有訂一個日期,彼此都會錯開時間、不互相打架,農人和職人帶著來自不同地區的產物來擺攤,漸漸發展成工藝市、蚤之市等等。現在的米力還是會協助地方單位舉辦大型策展,如「基隆城市博覽會」、「新北設計展」等,她以設計師的視角策劃展覽,集結品牌形成展覽主題的縮影,也以相同方式將日本器物文化濃縮在「溫事」裡。

溫暖的器物文化

2008年,米力便架起部落格分享日本雜貨資訊,那時候這塊市場沒有什麼人做,效果還滿好的。後來經營起網路電商,當時較受歡迎的陶器大多是橫條紋、圓點、格紋這類有簡單花紋的商品,透過照片看圖案,喜歡便能購買。然而,後來愈來愈多人進入這塊市場,能購買的管道變多了,漸漸地演變成價格戰,便不是米力和Rick經營的初衷。

於是他們改為專注日本工藝的器物文化,2011年兩人在中山北路的巷子裡,創立「溫事」陶器專賣店,店裡有一整道牆面擺滿Rick為了鑽研日本工藝,而留存的日本陶器、藝術、文化相關日文書籍,「為了更瞭解傳統文化,我們開始學花道、茶道,完全專注於純粹工藝,好好地研究、梳理脈絡,撰寫成文章」米力說,兩人走訪日本各地,導入各地特色的生活器物回臺,涵括六古窯和古典陶瓷,以及近代民藝設計陶器,此處有全臺最齊全的日本各地工藝考察,希望人們能與器物之間能夠和諧對話,讓工藝走入生活。

兩人走訪日本各地,導入各地特色的生活器物回臺。
兩人走訪日本各地,導入各地特色的生活器物回臺。

陶器源於堅持

「溫事」裡,有代代傳承的千年日本工藝,也有日本四十七都道縣府的民藝陶。「日本工藝陶器可以從土色、釉色,還有造形、樣式去分辨每個地方的特色」Rick說。由於,各地醞釀的陶土、色彩、燒製技術皆不同,用途也不同。47個縣就有47種陶器的樣式,Rick隨手拾起一件陶器便能將歷史故事娓娓道來。

「因為我覺得每個人基本上都是喜歡聽這種故事的人」米力說。通常對陶有興趣的藏家,會想知道哪一個窯廠是他沒有收藏過的。這些人通常屬於小眾,不是只將陶器視為漂亮的裝飾品,更想了解製作背後的過程。所以會找來巷子裡的客人,多半都對這間店略知一二。當然除了買來自己收藏的人,也常有來買禮物的客人,「客人可以透過我們說的故事,去傳遞給送禮的對象」米力說。因為代代相傳的日本工藝家,大多是在深山裡潛心製陶,過著沒有電窯、沒有太多現代設備的生活,能夠堅持下來都很不容易。收到禮物的人,也會因為這個故事而受到鼓舞,而有被激勵的成分。

生活工藝源於無心

談起臺灣工藝,兩人認為臺灣起步時間比較晚,基本上還在嘗試錯誤的階段,他們時常聽到工藝家在創造個人化風格之前,會經過一段扭曲的階段,因為想要表達的事情太多了,為了展現獨特而失去創作或器物存在的本質。米力引用日本民藝館長深澤直人先生提倡的觀念,他認為設計中的設計,即是讓人感覺不到設計,這個觀念呼應民藝運動之父柳宗悅,曾說「最美的創作應該起於無心」,以無心嘗試創作,一天做一千個,十天做一萬個,作品在嘗試過程優化,自然而然就會形成美的形態。

日本工藝、民藝之所以可以存留百年、千年,是因為當時這種無心感在生活裡是被需求的,為了解決生活問題而存在,也可以算是一種設計性。米力舉例她天天用的「豬口杯」,原本是用來裝蕎麥麵沾醬使用,但是因為杯口大、沒有把手的器形,可以喝茶、放果子、要喝咖啡也不奇怪,收納時堆疊起來也很方便,這種日常多用途的容器非常受歡迎,也被稱為Free Cut自由杯,陶器工藝家也就會隨著需求多做這類型的創作。

日本工藝陶器可以從土色、釉色,還有造形、樣式去分辨每個地方的特色。
日本工藝陶器可以從土色、釉色,還有造形、樣式去分辨每個地方的特色。

創造個人識別度

臺灣工藝有部分出現在展覽和藝廊,其作品目的較偏向收藏。但是日本工藝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雖然傳承時間久,看似很名貴,可是價格卻很親民,傳統工藝本質上就是為了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而不是只買來擺在玻璃櫃裡。

日本的陶藝家通常在成名之後會專注於一種獨特的陶瓷作品,這種專注有助於建立自己獨特的識別度。然而,要達到這種識別度需要不短的時間,就好像是在設計一個獨特品牌一樣。所以,米力也建議臺灣工藝家應該先建立作品的識別度,必須先讓人們認識你的作品,才能真正創造屬於自己的品牌。

文字:何芳慈
攝影:一J

台灣竹工藝於紐約綻放!藝術家林靖格以竹編重現爆竹、萬花筒等燦爛意象

台灣藝術家林靖格前進紐約!竹編技藝重現爆竹、書法、萬花筒等燦爛意象

竹工藝是台灣風土、民藝、生活智慧的集合體,來到當代更發展出結合藝術的多元表現,台灣藝術家林靖格即擅長以竹編手法,轉化台灣自然及人文意象,展現傳統技藝與當代藝術結合的獨特風貌,近日他為紐約總督島、Art on Paper藝博會、藝廊Fremin Gallery等場域,現地創作3件竹藝裝置,透過竹編再現爆竹、書法、萬花筒等意象,不僅是其身為藝術家個人生涯的一大突破,也將台灣竹編工藝帶入國際視野。

台灣藝術家林靖格前進紐約!竹編技藝重現爆竹、書法、萬花筒等燦爛意象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台灣藝術家林靖格前進紐約!竹編技藝重現爆竹、書法、萬花筒等燦爛意象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萬象》點亮總督島的竹編萬花筒

總督島(Governor's Island)作為紐約夏季重要的藝文場域,每年510月迎接來自世界各地的駐村藝術家,進駐歷史悠久的別墅中創作,共織島上一系列精彩的藝術活動——紐約人不僅能在寬廣綠地上享受自然,還能沈浸於多樣的藝術饗宴。本次林靖格於總督島諾蘭公園(Nolan Park7號別墅創作了公共藝術作品《萬象》,其以多樣的圖飾構成,圍繞展場的建築物立面,形成萬花筒般的視覺效果,象徵繁華與無限的創造力。

台灣藝術家林靖格前進紐約!竹編技藝重現爆竹、書法、萬花筒等燦爛意象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今回林靖格進駐總督島創作的契機,源自台美文藝協會(TAAC)總監暨策展人李美華之邀,TAAC集結一幫海外藝文工作者、社區意見領袖,自2014年來致力於紐約推廣台灣藝術文化,建立台灣與國際間的藝術交流。

台灣藝術家林靖格前進紐約!竹編技藝重現爆竹、書法、萬花筒等燦爛意象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煙花Ⅱ》以煙火迷宮之姿亮相紐約藝博

Art on Paper藝術博覽會公共展區亮相的《煙花Ⅱ》,是一件大型竹製作品,取材自台灣傳統節慶中的爆竹意象,林靖格將無數竹片編織為煙花狀,並透過迷宮般的量體設計引導觀眾穿梭其中。爆竹綻放的壯麗景象,如煙火在夜空爆裂,藉由強烈的視覺牽引出觀眾彷彿聽見鞭炮聲響的感官,喚起過節的歡樂記憶。

台灣藝術家林靖格前進紐約!竹編技藝重現爆竹、書法、萬花筒等燦爛意象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台灣藝術家林靖格前進紐約!竹編技藝重現爆竹、書法、萬花筒等燦爛意象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Art on Paper歷年皆以精彩的大型裝置著稱,今年邁入第十屆,藝術總監Nato Thompson和博覽會總監KellyFreeman策劃了一系列充滿活力的展覽和裝置,突破了紙質藝術的界限。林靖格《煙花Ⅱ》一作通過大會評選,不僅展示了竹材創作的可能性,也將台灣竹工藝與文化帶往紐約當代藝術的舞台。

台灣藝術家林靖格前進紐約!竹編技藝重現爆竹、書法、萬花筒等燦爛意象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雲煙》以竹條及豔色流暢揮毫

運用傳統竹編技術「輪口編」手法打造的《雲煙》系列作品,則在紐約藝廊Fremin Gallery群展中呈現,在此作中林靖格將竹條堆疊成螺旋狀結構,結合鮮豔的水性色彩,讓抽象的線條如在空間中揮毫的書法,創造動感、流暢的視覺效果。

台灣藝術家林靖格前進紐約!竹編技藝重現爆竹、書法、萬花筒等燦爛意象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台灣藝術家林靖格前進紐約!竹編技藝重現爆竹、書法、萬花筒等燦爛意象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接著望向展覽場地Fremin Gallery,其創立於2007年的紐約,最初以攝影作品為核心,近年則囊括紙藝、繪畫、雕塑、裝置等多元媒材作品,將藝術視角拓展地更為寬廣。

台灣藝術家林靖格前進紐約!竹編技藝重現爆竹、書法、萬花筒等燦爛意象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資料來源|林靖格工作室

殘缺才是美的本質:「望氣」陶作個展以五感探索破裂與療癒、生命與自然的力量

殘缺才是美的本質:望氣陶作個展《合起來時,要裝些什麼?》以五感探索破裂與療癒、生命與自然的力量

位於青田街巷弄裡的選物展覽空間「一嶼ISland」將於10月5日至11月3日呈獻陶作品牌「望氣Seeing Qi 」個展《合起來時,要裝些什麼?》,以破碎及療癒為主題,反映生命與自然的有機循環。

除了以靜態的呈現各種陶器、花器外,本次展覽也攜手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及機構合作,包含導演盧建彰、財團法人育成社會福利基金會、聲音藝術家蔡瑋德(Nick Tsai)、花藝家楊翊、無垢舞者鄭又綺、樂手陳匡洵、李紀辰,用多重感官詮釋和延伸展覽內容。

殘缺才是美的本質:望氣陶作個展《合起來時,要裝些什麼?》以五感探索破裂與療癒、生命與自然的力量
「望氣」主理人林信志。(圖片提供:望氣)

不完美的花器,造就美的本質

《合起來時,要裝些什麼?》展覽中的陶器,由「望氣」主理人林信志創作,展出作品大多有著不對稱或是破口裂痕,姿態看來有些寂寥,卻又予人一種雅致且安定的力量。他深信,每個作品都是最特別的存在,並且能夠感染生活與周遭一切。

殘缺才是美的本質:望氣陶作個展《合起來時,要裝些什麼?》以五感探索破裂與療癒、生命與自然的力量
《合起來時,要裝些什麼?》展出作品大多有著不對稱或是破口裂痕。(圖片提供:一嶼)
殘缺才是美的本質:望氣陶作個展《合起來時,要裝些什麼?》以五感探索破裂與療癒、生命與自然的力量
林信志深信,每個作品都是最特別的存在。(圖片提供:一嶼)

這些破裂的花器可以分開使用,也可以結合在一起,不同的排列組合呈現百花齊放、殘缺的美。如同林信志寫下:「每個人在歷經破掉/開始要合起來時/會留下什麼在裡面?」不同人在面對破口的時候,也會有不同的領悟、產生不同的情感。正是這份不完美,在觀眾心中油然而生一種矛盾的感悟——原來不完美,才是造就美的本質。

殘缺才是美的本質:望氣陶作個展《合起來時,要裝些什麼?》以五感探索破裂與療癒、生命與自然的力量
這些破裂的花器可以分開使用,也可以結合在一起。(圖片提供:一嶼)
殘缺才是美的本質:望氣陶作個展《合起來時,要裝些什麼?》以五感探索破裂與療癒、生命與自然的力量
使用者可以自由組合花器,呈現百花齊放、殘缺的美。(圖片提供:一嶼)

林信志創作的線香座,也帶著同樣的概念。殘缺的容器,在點燃線香後反而變得完整;而一旁專門裝載毛孩骨灰的種子罐,則是林信志年初時為過世的毛孩所創作。以種子為容器的造型,也象徵著毛孩在某層面上沒有離開,而是在心裡慢慢發芽,帶來另外一種重生意象。

殘缺才是美的本質:望氣陶作個展《合起來時,要裝些什麼?》以五感探索破裂與療癒、生命與自然的力量
殘缺一角的線香座,在點香後反而變得完整。(圖片提供:一嶼)
殘缺才是美的本質:望氣陶作個展《合起來時,要裝些什麼?》以五感探索破裂與療癒、生命與自然的力量
酒瓶線香座。(圖片提供:一嶼)
殘缺才是美的本質:望氣陶作個展《合起來時,要裝些什麼?》以五感探索破裂與療癒、生命與自然的力量
毛孩骨灰罐以種子為造型。(圖片提供:一嶼)
殘缺才是美的本質:望氣陶作個展《合起來時,要裝些什麼?》以五感探索破裂與療癒、生命與自然的力量
末雪釉骨灰罐。(圖片提供:一嶼)

林信志表示,希望來看展的大家都能夠感到開心自在,畢竟感受因人而異,不論是否與展覽產生共鳴,都是最美好的相遇。

跨界合作延伸陶作想像

這次《合起來時 要裝些什麼?》展覽除了有望氣帶來的陶作展出,也邀請到廣告導演暨詩人盧建彰、以植物發聲的聲音音樂家蔡瑋德(Nick Tsai),以及徜徉自然的無垢舞蹈劇場舞者鄭又綺(又又)與樂手陳匡洵李紀辰演出身體劇場,將從望氣的作品延伸發想,在為期一個月的展期中呈現精彩作品。

▸ 和心智障礙孩童一起學習陶藝

望氣攜手擅長以影像洞悉人心的盧建彰,與育成基金會的12位小朋友共同創作陶器。育成基金會以服務心智障礙者如唐氏症、腦性麻痺、自閉症、極重度障礙等的孩子為主,這次也將孩子們學習與製作陶器的過程拍攝成影片,並於呈現於展覽現場;而盧建彰也為這12件作品各自寫下一段詩句,成為《一年十二個陰晴圓缺》文字集。

殘缺才是美的本質:望氣陶作個展《合起來時,要裝些什麼?》以五感探索破裂與療癒、生命與自然的力量
廣告導演暨詩人盧建彰。(圖片提供:500輯)

跨界合作分享會:導演盧建彰 x 財團法人育成社會福利基金會

活動日期|2024.10.19(六)
預約時段|A.14:00 B.15:30
入場費用|免費
人數限定|20位
預約表單|https://forms.gle/aUfTaW9kegXVPawr8(表單將於10/18 關閉)

▸ 以植物發聲的音樂演出

在聽覺的想像上,展覽邀請到聲響藝術家Nick與花藝家楊翊,結合望氣的花器作品,帶來以植物進行發聲的音樂表演。在表演時,Nick錄下每種植物所發出的隨性有機聲響,連結其生物電流訊號至觸控裝置與合成器,轉譯成聲響與頻率,隨機散佈在無形的聽覺層次中,並邀請現場觀眾一起參與即興。

殘缺才是美的本質:望氣陶作個展《合起來時,要裝些什麼?》以五感探索破裂與療癒、生命與自然的力量
聲音藝術家蔡瑋德(Nick Tsai)。(圖片提供:Nick Tsai)

植作發聲現場演出

演出日期|2024.10.26(六)
預約時段|A.15:00 / B.17:30
入場費用|NT$1280
人數限定|20位
預約連結|https://forms.gle/XDzcTSq3NBd9EkdD9(表單將於10/25關閉)

▸ 把身體想像成一塊陶土

為了本次展覽,無垢舞蹈劇團舞者又又回溯擁有萬年歷史的陶藝,將自己想像成陶是如何誕生,進一步理出並加入地、水、火、空和風等自然五元素於其中。此外也特地走訪台東泥火山,實地取材拍攝影像。舞蹈一開始如泥般慢慢成形成土,而後逐漸塑型,由水來滋養、經歷火的考驗和風的運動,最後轉化成生命中流動的念。表演也邀請到穿梭於山海間的樂手陳匡洵、採集聲音家李紀辰合作,一起帶來一場充滿野性與靈性的演出。

殘缺才是美的本質:望氣陶作個展《合起來時,要裝些什麼?》以五感探索破裂與療癒、生命與自然的力量
無垢舞者鄭又綺《鏡岸》。(圖片提供:鄭又綺)

聲身演出

演出日期|2024.10.13(日)
預約時段|A.14:30 / B.17:30
入場費用|NT$1280
人數限定|20位
預約表單|https://forms.gle/BEfkdGJznn8cLTAE7(表單將於10/12 關閉)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