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溫事」陶器專賣店內,看見生活工藝之美,感受溫暖的器物文化!專訪策展人米力

走過捷運中山站的南京商圈,轉入中山北路另一頭的靜巷,米力和Rick一起經營的「溫事」陶器專賣店,便座落於二條通咖啡的斜對面。輕輕推開木門,開展於眼前的,是一整個來自日本各地傳統工藝的備前燒、九谷燒、唐津燒,和現代民藝的小石原燒、小鹿田壺屋燒,以及來自沖繩的玻璃切子工藝等器物世界。曾舉辦「大好青空」市集的米力,有著許多斜槓身份,是插畫家、藝術總監、策展人、作家,更重要的是,她很早就開始關注生活雜貨,後來先生Rick開始學茶道,兩人鑽研日本器物文化,自己經營「大人器物學」網站分享知識文章,結合實體店,讓同樣喜歡日本工藝的人對器物有更多認識。

米力和Rick一起經營的「溫事」陶器專賣店,座落於二條通咖啡的斜對面。
米力和Rick一起經營的「溫事」陶器專賣店,座落於二條通咖啡的斜對面。

市集是美感培養皿

「當時一群好朋友一起聊一聊,覺得沒有人做過這樣子的事情,那我們就來做!」米力分享舉辦大好青空市集的起源。當時只是想可以集合周邊的好朋友,一起來辦一場市集,有的人是攝影師、設計師,有的人是甜點烘焙、餐飲的店主,大家都很願意來玩。2014年第一棒在臺南開跑,第二年在臺中,2016年第三屆來到臺北陽明山。米力說,會選擇辦在陽明山頂,是因為臺北市本身就是一個盆地,集合了各式各樣與「美」有關的人事物,讓城市就像是一座美感的培養皿。一場集結好朋友的週末市集,每個人都推出自己喜歡且擅長的事物,吸引同好大家玩在一起很開心,市集也舉辦得很有趣、很精彩。

現在臺灣各地幾乎每個週末都舉辦市集,米力說:「其實日本反而沒有這麼多。」從前日本京都市在各大寺廟廣場舉辦市集,每場市集都有訂一個日期,彼此都會錯開時間、不互相打架,農人和職人帶著來自不同地區的產物來擺攤,漸漸發展成工藝市、蚤之市等等。現在的米力還是會協助地方單位舉辦大型策展,如「基隆城市博覽會」、「新北設計展」等,她以設計師的視角策劃展覽,集結品牌形成展覽主題的縮影,也以相同方式將日本器物文化濃縮在「溫事」裡。

溫暖的器物文化

2008年,米力便架起部落格分享日本雜貨資訊,那時候這塊市場沒有什麼人做,效果還滿好的。後來經營起網路電商,當時較受歡迎的陶器大多是橫條紋、圓點、格紋這類有簡單花紋的商品,透過照片看圖案,喜歡便能購買。然而,後來愈來愈多人進入這塊市場,能購買的管道變多了,漸漸地演變成價格戰,便不是米力和Rick經營的初衷。

於是他們改為專注日本工藝的器物文化,2011年兩人在中山北路的巷子裡,創立「溫事」陶器專賣店,店裡有一整道牆面擺滿Rick為了鑽研日本工藝,而留存的日本陶器、藝術、文化相關日文書籍,「為了更瞭解傳統文化,我們開始學花道、茶道,完全專注於純粹工藝,好好地研究、梳理脈絡,撰寫成文章」米力說,兩人走訪日本各地,導入各地特色的生活器物回臺,涵括六古窯和古典陶瓷,以及近代民藝設計陶器,此處有全臺最齊全的日本各地工藝考察,希望人們能與器物之間能夠和諧對話,讓工藝走入生活。

兩人走訪日本各地,導入各地特色的生活器物回臺。
兩人走訪日本各地,導入各地特色的生活器物回臺。

陶器源於堅持

「溫事」裡,有代代傳承的千年日本工藝,也有日本四十七都道縣府的民藝陶。「日本工藝陶器可以從土色、釉色,還有造形、樣式去分辨每個地方的特色」Rick說。由於,各地醞釀的陶土、色彩、燒製技術皆不同,用途也不同。47個縣就有47種陶器的樣式,Rick隨手拾起一件陶器便能將歷史故事娓娓道來。

「因為我覺得每個人基本上都是喜歡聽這種故事的人」米力說。通常對陶有興趣的藏家,會想知道哪一個窯廠是他沒有收藏過的。這些人通常屬於小眾,不是只將陶器視為漂亮的裝飾品,更想了解製作背後的過程。所以會找來巷子裡的客人,多半都對這間店略知一二。當然除了買來自己收藏的人,也常有來買禮物的客人,「客人可以透過我們說的故事,去傳遞給送禮的對象」米力說。因為代代相傳的日本工藝家,大多是在深山裡潛心製陶,過著沒有電窯、沒有太多現代設備的生活,能夠堅持下來都很不容易。收到禮物的人,也會因為這個故事而受到鼓舞,而有被激勵的成分。

生活工藝源於無心

談起臺灣工藝,兩人認為臺灣起步時間比較晚,基本上還在嘗試錯誤的階段,他們時常聽到工藝家在創造個人化風格之前,會經過一段扭曲的階段,因為想要表達的事情太多了,為了展現獨特而失去創作或器物存在的本質。米力引用日本民藝館長深澤直人先生提倡的觀念,他認為設計中的設計,即是讓人感覺不到設計,這個觀念呼應民藝運動之父柳宗悅,曾說「最美的創作應該起於無心」,以無心嘗試創作,一天做一千個,十天做一萬個,作品在嘗試過程優化,自然而然就會形成美的形態。

日本工藝、民藝之所以可以存留百年、千年,是因為當時這種無心感在生活裡是被需求的,為了解決生活問題而存在,也可以算是一種設計性。米力舉例她天天用的「豬口杯」,原本是用來裝蕎麥麵沾醬使用,但是因為杯口大、沒有把手的器形,可以喝茶、放果子、要喝咖啡也不奇怪,收納時堆疊起來也很方便,這種日常多用途的容器非常受歡迎,也被稱為Free Cut自由杯,陶器工藝家也就會隨著需求多做這類型的創作。

日本工藝陶器可以從土色、釉色,還有造形、樣式去分辨每個地方的特色。
日本工藝陶器可以從土色、釉色,還有造形、樣式去分辨每個地方的特色。

創造個人識別度

臺灣工藝有部分出現在展覽和藝廊,其作品目的較偏向收藏。但是日本工藝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雖然傳承時間久,看似很名貴,可是價格卻很親民,傳統工藝本質上就是為了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而不是只買來擺在玻璃櫃裡。

日本的陶藝家通常在成名之後會專注於一種獨特的陶瓷作品,這種專注有助於建立自己獨特的識別度。然而,要達到這種識別度需要不短的時間,就好像是在設計一個獨特品牌一樣。所以,米力也建議臺灣工藝家應該先建立作品的識別度,必須先讓人們認識你的作品,才能真正創造屬於自己的品牌。

文字:何芳慈
攝影:一J

用二手丹寧創作拼貼畫、打造設計家具!藝術家BS.P攜手戶外品牌BLACK DESIGN呈現《穿越》特展

用二手丹寧創作拼貼畫、打造設計家具!藝術家BS.P攜手戶外品牌BLACK DESIGN呈現《穿越》特展

丹寧大多時候被我們穿上身,為穿搭注入個性,但在藝術家BS.P手中,它成了牆面藝術的創作材料,被拼貼、縫補與重構,結合刺繡等技法,描繪出山海等意象,形成一幅又一幅富獨特紋理及色彩的「材質畫」。

親眼細賞更能感受其中奧妙,BS.P與台灣戶外家具品牌BLACK DESIGN合作推出跨界展覽《穿越 Interdimensio》,將5款原創丹寧掛布作品,與5張融入丹寧材質的設計椅款並列,共織藝術與家具設計之間、關於工藝的交流對話。展覽即日起至8/26於台北0km山物所展出,9/3將移展至台中Ippuku 林森40

用二手丹寧創作拼貼畫、打造設計家具!藝術家BS.P攜手戶外品牌BLACK DESIGN呈現《穿越》特展
(圖片提供:洋薊企画)

用丹寧創作的工藝拼貼畫

BS.P長期以回收丹寧布料為材,透過拼貼、縫補與重組,創造獨特的幾何花型,讓丹寧跳脫服裝的框架,轉化為牆面藝術的形式呈現,邀人們用有別於穿戴、轉而以賞畫的方式感受丹寧材質的別樣魅力。

用二手丹寧創作拼貼畫、打造設計家具!藝術家BS.P攜手戶外品牌BLACK DESIGN呈現《穿越》特展
(圖片提供:洋薊企画)

《穿越》藉材質和工藝,串起藝術與家具設計間的對話

《穿越》由策展單位洋薊企画策劃、BS.PBLACK DESIGN共創,展名中的「穿越」象徵著不同領域、材質與使用情境的互相滲透與轉換——觀眾得以在單一場域中,同時感受到藝術作品的視覺性,以及設計家具的實用性。

用二手丹寧創作拼貼畫、打造設計家具!藝術家BS.P攜手戶外品牌BLACK DESIGN呈現《穿越》特展
(圖片提供:洋薊企画)

在與BLACK DESIGN的合作中,BS.P首次將作品移植至家具中,讓藝術成為可以觸碰、使用、甚至隨時間與使用者共同變化的生活物件。這種從牆面到家具的轉換,正呼應著丹寧材質「歷久彌新、因使用而生長」的特性。

用二手丹寧創作拼貼畫、打造設計家具!藝術家BS.P攜手戶外品牌BLACK DESIGN呈現《穿越》特展
(圖片提供:洋薊企画)

帶看《穿越》5件丹寧掛布和椅款設計

✹《垂直穿越》

以「穿越縫隙後留下的痕跡」為題,利用丹寧與多種材質層層拼接,搭配手縫線條,營造水由上而下灑落的情景。BS.P選用藍染面料、二手淺色牛仔布、米色劍道服布料,與回收丹寧進行拼貼,輔以手繪與塗層工藝處理,為同系列不同件作品中的圖案,賦予獨一無二的尺寸和色彩。

用二手丹寧創作拼貼畫、打造設計家具!藝術家BS.P攜手戶外品牌BLACK DESIGN呈現《穿越》特展
(圖片提供:洋薊企画)

✹《橫向穿越》

這件全手工完成的掛布作品,由24個小方塊構成,運用傳統刺子繡與手縫技法,詮釋山海圖案。椅布則由26個裁片組構,交織二手丹寧、棉布、亞麻等材質,複雜的拼貼結構經精準對位後,將山脈與訊號波長符號化為抽象圖形,傳達BLACK DESIGN親近高山的品牌理念。

用二手丹寧創作拼貼畫、打造設計家具!藝術家BS.P攜手戶外品牌BLACK DESIGN呈現《穿越》特展
(圖片提供:洋薊企画)

✹《放射穿越》

本作以3種藍染色塊構成放射形圖樣,先進行刺繡,再加上手縫與破壞處理,層次豐富。BS.P選用黑色丹寧布搭配棉、聚酯紗線等材質,透過加工形成由深至淺的漸層效果,讓作品在不同角度下呈現出多樣視覺效果,引導觀者「穿越」於色彩和線條之間。

用二手丹寧創作拼貼畫、打造設計家具!藝術家BS.P攜手戶外品牌BLACK DESIGN呈現《穿越》特展
(圖片提供:洋薊企画)

✹《花型穿越》

本作延續BS.P標誌性的花形、萬筒花與速度感線條元素,原作以手工車縫完成,展出版本則結合刺繡與雷射切割技術,揉合原色丹寧、劍道服布料,拼貼3D幾何線條與花型拼塊,構成花磚般的復古圖樣。隨著使用,丹寧將自然產生色落,隨時間流逝生成新的層次。

用二手丹寧創作拼貼畫、打造設計家具!藝術家BS.P攜手戶外品牌BLACK DESIGN呈現《穿越》特展
(圖片提供:洋薊企画)

✹《Thunder Bird

本作靈感來自印地安文化中的「雷鳥」意象,融合前4件作品的花形與放射元素,並將太陽與印地安傳說中的Kokopelli神融入其中。BS.P以二手小羊皮、尼泊爾蘭拔染花布與原色丹寧為材,巧妙避開皮革瑕疵部位,在藍色小羊皮上刺繡圖騰。原色丹寧會隨時間自然色落,深藍刺繡線條也將逐漸浮現,承載守護與豐收的寓意。

用二手丹寧創作拼貼畫、打造設計家具!藝術家BS.P攜手戶外品牌BLACK DESIGN呈現《穿越》特展
(圖片提供:洋薊企画)

「穿越」媒材之間、戶外與居家的界線

《穿越》對BS.P來說,不只是將創作延伸至另一種風格,也是創作媒介的直接轉換;對BLACK DESIGN而言,則代表著品牌成立十年之際對於風格的新探索——多年來,品牌專注於戶外機能家具的設計與製作,這回首次透過策展合作,將旗下經典摺疊椅款轉化為具有藝術收藏價值的工藝作品。藉由與藝術家合作,戶外家具被重新定義,其使用情境不再限於自然與露營場景,也得以「穿越」進入室內空間,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用二手丹寧創作拼貼畫、打造設計家具!藝術家BS.P攜手戶外品牌BLACK DESIGN呈現《穿越》特展
(圖片提供:洋薊企画)

《穿越 Interdimensio》台北場

日期|2025.08.1308.26

時間|11:0019:00

地點|0km山物所(台北市大安區金山南路二段20321號)

《穿越 Interdimensio》台中場

日期|2025.09.0309.14

地點|Ippuku 林森40(台中市西區林森路40號)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專訪陶藝家王怡方:用陶記憶人生中的不想忘與不能忘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1990年生的王怡方,大學唸工業產品設計系,接著前往日本多摩美術大學攻讀陶瓷碩士,畢業後成立個人工作室。她的作品常加入她對於女性、時間與器物的思考。在她的世界裡,陶是一種能夠容納情緒與時間的容器,每一件作品都收納著過去的經驗與心情。

「以前做工業設計,會著迷大量生產的概念跟製法,現在反過來,用一小塊土,我花很多時間來形塑它,而不是想辦法做快、做多。」投身陶藝至今超過十年的王怡方,談起從工業設計轉向做陶的覺察,她說兩者雖然都是在「創造物品」,但她接觸陶藝的初心,其實是不想進行多餘的生產。

「我希望自己製作的是呈現有生命力的物件,代表我那個階段的所思所想,甚至是自己都無法再複製的。」王怡方期待自己能投注最大力量,將手中的土成形為物,將個人的意念集中投注於少量親手做的器物,這就是工業設計和陶之間的最大不同。

陶藝家王怡方近期於臺南漁光島的藝術空間「森初.moricasa art」舉辦個展《山灰》,以陶土與茶道為媒介,紀錄她兩年旅居的內心軌跡。展覽自開展以來廣受好評,吸引眾多藝文愛好者前往觀展。(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陶藝家王怡方近期於臺南漁光島的藝術空間「森初.moricasa art」舉辦個展《山灰》,以陶土與茶道為媒介,紀錄她兩年旅居的內心軌跡。展覽自開展以來廣受好評,吸引眾多藝文愛好者前往觀展。(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用土的質地表達那難以言說的一切

當年決定到日本學陶,王怡方最初在東京藝大、武藏野和多摩美術大學間搖擺。以陶來說,藝大較聚焦傳統工藝,武藏野的課程偏向器皿設計,多摩美的老師則擅長偏抽象的雕塑,「去日本後的確自己變得更跳脫,對於藝術的思考訓練,也多於技法。」王怡方回顧2015到2018年在多摩美的習陶經歷,「實作和上課的討論,都在撞擊思想。」

有意思的是,她認為透過日文上課、做陶,因為語言和文化,那個「介於有點懂又不太懂」的曖昧地帶—說不出來的、難以言述的,這些空間反而給她很大的啟發。

在日期間,她採訪數位女性,將交流的過程以陶作的質地表現出來,直到回臺,她也曾受邀至高雄哈瑪星原愛國婦人會館展覽,嘗試了邊與受訪者談話、邊捏陶的取材形式,「一直以來,都是透過陶來記錄一些我覺得不能忘記、或不想忘記的事物。我很好奇,能不能用土這個質地,去講述那些文字很難說出的東西?」」王怡方描述著捏陶與外界連結的那分初心。

又好比,她在2019 年去了德國柏林,恰好是6月4日在朋友的陶工作室遇上香港年輕人討論六四事件,王怡方利用當地黑土手捏盤,捏製了一個坦克造型的陶作煙灰缸,並將學運領袖王丹寫的《沒有煙抽的日子》刻在表面,「造型很手感,我就是想用這種既粗獷又可愛的感覺去記錄這個比較嚴肅的話題。」

作品就像王怡方記憶的結晶,極度個人的生命經驗到抽象無以名狀的情緒片段,都成為她陶作的元素。(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作品就像王怡方記憶的結晶,極度個人的生命經驗到抽象無以名狀的情緒片段,都成為她陶作的元素。(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釉上彩與題字是心靈的日記

之於王怡方,陶是日記,是創造、是連結,也有許多反思。王怡方今年舉辦於臺南「森初」的個展《山灰》,除了展出她近期的雕塑與茶道具,也涵蓋先前在芬蘭與葡萄牙駐村完成的作品,不僅造型樣態豐富多元,許多作品也都加入她標誌性的金色印記:最後在作品邊緣塗上金色釉上彩及題金字的過程,像下標和落款,這個展覽也像是王怡方對於觀眾表達她對於不同事物的探索與建構。

在芬蘭,王怡方摻入當地原土燒成石碑,刻上古老神話的詩句;或是一只茶則,題上讀見的非洲諺語:「唯有你深潛入河裡,才知道鱷魚的力量。」給泥條反覆上泥漿而燒成的圈狀擺飾則寫上俄文詩句:「生活如同雲朵,在頭腦中閃爍。」在陶的質地中,加入文字的能量,器具除了承載功能,還加入了感受與閱讀的想像。

這些異國的陌生語言,都是王怡方駐村時與陌生世界互動的見證,至於她怎麼選擇哪句話要放上作品?王怡方以最近看的演出《女先知》來回應:「重點不是唱了什麼,而是我們為了什麼而唱。」如同眼前這些陪著自己而生成的物,記錄她關注的人事,但非具有全然的目的性。

展覽在「森初.moricasa art」的清水模空間展出,在日光的照射以灰色調與極簡線條為背景,空間氛圍極佳。(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展覽在「森初.moricasa art」的清水模空間展出,在日光的照射以灰色調與極簡線條為背景,空間氛圍極佳。(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以火書寫人與自然的循環

延續芬蘭駐村所嘗試的野燒,她用電窯加入身邊取材的植物花草上釉並燻燒,「我很期待做出未知、意想不到的作品。將窯變燒毀的過程,用其他技術重新燒至滿意的狀態,我喜歡這樣混亂與秩序之間的平衡。」

王怡方捧著一只名為《燼》的花器,以猶如暗夜裡飄散點點火星的火痕釉色訴說著近日的實驗心得,接著轉身帶我們望向本有三件疊著燻燒後再也分不開的美麗花器,燻燒的無法預期與隨機性,讓她得到一件意想不到的作品而題上了《捨得》。一起入窯燻燒的松葉、茶葉、辣椒和松木樹枝也在展覽中同步展出,樹枝燒成了炭筆,王怡方再以此畫下一幅森字疊成有如水墨的山林,「木頭燒成炭,炭可以拿來煮飯,讓人們有能量,也可以煮水、泡茶,又可以拿來燒陶。」她藉由展覽《山灰》表達各種形態的燒成,彷彿就是人與自然互動出的生滅循環。

《捨得》原本應該是三件獨立的花器,沒想到燻燒後卻也分不開了,但這樣的隨機性也讓王怡方非常喜歡。(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捨得》原本應該是三件獨立的花器,沒想到燻燒後卻也分不開了,但這樣的隨機性也讓王怡方非常喜歡。(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創作裡的循環實踐

關於循環,王怡方提到會把修坏時落下的碎土都搜集起來,「我會拿去做泥漿,繼續疊在其他雕塑上,一層一層,每次可能都是不一樣的土、不同的質地。」好比,她把泥漿裹上一只乾燥花圈,原本來自原住民部落祭典的花圈,當包裹的花圈被燒成灰,能從孔隙被抖出來,繼續疊上泥漿和釉,王怡方想像這拿在手上的永恆是花的骨骸,「透過這個燒製的技法,把很脆弱的物件,以永恆的狀態留存,我最後題上的金字就是Eternal。」

泥漿也被運用在製作生活道具時的模具灌漿,「我注漿注得比較薄,因此同樣的模,在乾燥的時候會收縮得不太一樣,我喜歡保留這種自由的感覺。」在技法上,王怡方擅於手捏和注漿,作陶過程實踐不浪費任何碎土的循環。

作品Eternal 是王怡方將部落祭典手編的一只花圈乾燥後,裹上層層泥漿再反覆燒製,透過燒製的,把一個本來很脆弱的物件,以永恆的狀態留存下來。(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作品Eternal 是王怡方將部落祭典手編的一只花圈乾燥後,裹上層層泥漿再反覆燒製,透過燒製的,把一個本來很脆弱的物件,以永恆的狀態留存下來。(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誠實地做,努力地做

聊到王怡方身為新生代的年輕工藝創作者的創作觀,她認為應該要「誠實地做、努力地做吧。」在AI 時代,比起如何製作,創作者更應該思考「為何」而做。有時候不偷懶地重複繁瑣工序,更能產出誠實的作品。

在這個時代,許多事物已經沒有標準答案,創作者也應該調整自己的,不要因為一些框架,而限制自己。舉例來說,當自己待在工作室時,工藝對我來說,是自我磨練的一種挑戰;而展覽時我則「需要」變成策展人與設計師。有時候我們「需要」去適應不同的環境,發展出多工專業,相信好的創作者,能夠在每次的挑戰中,在創作與生活的混亂與秩序間,找到平衡的風景。

文字 / 黃怜穎

攝影 / PJ Wa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