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謐工藝中的藍色詩意、創作靈感與故事:專訪「丹陶瓷DanCeramics」創辦人吳慧芳

靜謐工藝中的藍色詩意、創作靈感與故事:專訪「丹陶瓷DanCeramics」創辦人吳惠芳

冬季北風吹得鐵皮屋隆隆響,吳慧芳講起話聲音不大不小,不疾不徐,偶有淺淺的笑,給人一種自適恬靜的感覺。69 年次的她,在 10 多年前投入專研陶瓷工藝,至 2010 年才從北部回歸老家苗栗,在市區郊野一棟閒置高爾夫球練習場的鐵皮建築裡,成立了「丹陶瓷工作室」(DanCeramics),這裡可算是她從陶土雕塑進入到生活陶的轉戾點。

吳慧芳先從介紹工作室開始,繞一圈下來看到什麼說什麼,那偌大場域裡的設備相當齊全,除了兩座分別用以還原燒與氧化燒的瓦斯窯,還有練土機、陶板機、拉坯機、噴釉器等。停在滿是貨架的區域,一層一層擺滿小號藍色塑膠籃,拉開來裡面全是試釉片,一片一片排列整齊好像方塊酥,且每一片的正面都有編號,背面也有記號,顯示所用的釉藥配方與燒製方式(還原燒或是氧化燒),總計超過兩萬片,不說還以為是這是待出貨的餅乾工廠。最後,她停在一只陶碗前。捧起那有如藍天鑲白雲的彩器,她慎重說道:「我的絞胎創作就是從這個碗開始的。」

吳慧芳的創作主要以茶道具為主,她特別喜歡絞胎,將不同的土揉和後再拉坏成型,就能變化出抽象且具有線條感的紋理。
吳慧芳的創作主要以茶道具為主,她特別喜歡絞胎,將不同的土揉和後再拉坏成型,就能變化出抽象且具有線條感的紋理。

不停重新起步的創作路

聽吳慧芳講起自己的陶路,那歷程不能說是跌宕,但也足夠轉折了。生長在陶窟苗栗,吳慧芳從小看陶工工作,對於陶不陌生,卻也未曾想到要學陶。並非美術本科生的她,甚至還選讀了與美術相去甚遠的資訊工程科系,只是在短暫就讀期間,領悟到這並非志向,才又重考上了東海大學工業設計系。

吳慧芳是走工設的好手,大學時她征戰大小設計比賽,拿下臺灣照明燈飾設計競賽首獎(2001 年),到義大利Domus Academy 攻讀設計碩士,又得到義大利 Plastic4TheHouse 家具設計競賽首獎(2005 年),正當許多人以為她會繼續走工設時,她卻選擇飛到舊金山的房產公司當軟裝設計師。最終,她又覺得這與她人生想走的方向不太一樣,遂決定回到臺灣,重新起步。

「我當時強烈感覺到想做一件我自己的事,於是便像海綿一樣,一直去吸收不同的知識,一直感受我自己的形狀。」吳慧芳溫和說道。她曾嘗試金工以及石,最終在觸碰到陶土時,發現這個柔軟可塑的材料極度親合自己,便定下了以陶土為媒介的創作方向。2009 年最初的丹陶瓷,是以陶土雕塑為主。「我那時心中有一個畫面,就是希望有一天一定要在很漂亮的空間裡面展覽我的作品。」談起青澀的夢想,如同讀自己小學作文「我的志願」,吳慧芳莞爾一笑,態度泰然。

在探索自己的創作方向的那段期間,她每天不斷重複調釉色、試燒、歸檔...... 經過了兩萬多個的試片,她也終於找到屬於她自己的藍色。
藍色是吳慧芳的代表色,在探索自己的創作方向的那段期間,她每天不斷重複調釉色、試燒、歸檔...... 經過了兩萬多個的試片,她也終於找到屬於她自己的藍色。
在探索自己的創作方向的那段期間,她每天不斷重複調釉色、試燒、歸檔...... 經過了兩萬多個的試片,她也終於找到屬於她自己的藍色。
在探索自己的創作方向的那段期間,她每天不斷重複調釉色、試燒、歸檔...... 經過了兩萬多個的試片,她也終於找到屬於她自己的藍色。
在探索自己的創作方向的那段期間,她每天不斷重複調釉色、試燒、歸檔...... 經過了兩萬多個的試片,她也終於找到屬於她自己的藍色。
絞胎顯現出不同色彩變化的層次感。
吳慧芳並非只創作藍色的作品。她喜歡絞胎顯現出不同色彩變化的層次感。

一千多個日子的寒窗試燒

因為是工設背景,她想起自己曾十分著迷電腦 3D 繪圖的自由塑形,於是她從這個概念出發,創作首件陶雕塑系列《你們有誰知道?》作為身為陶藝家的自己,回首人生來時路的紀錄。這件胎瓷如蛋殼脆弱的作品,以揚舞於空氣中的自由流線得到青睞,先後入選澳洲 Gold Coast International Ceramic Art Award、西班牙 BIENNAL DE CERÀMICA D’ESPLUGUES、盧森堡 Marché des créateurs 展,以及 101 年全國美術展,其中一件並被盧森堡當代美術館的前館長私人典藏。

吳慧芳說,此時的自己還不算是真正地懂陶,只是以陶進行創作而已,真正的學陶是在得獎後才開始。基於務實的生存理由,吳慧芳認為自己必須投入生活陶,而為了更精細掌握創作,她先向楊作宗老師學釉藥,再去湯潤清老師的工作室學拉坯,而這一投入卻又去了五、六年時間,直至 2018 年她的新作才登場。

先釉而後陶,吳慧芳的學習次序與常人不同,而在學釉與學拉坯之間,甚至還相隔了三年。問吳慧芳這消失的三年她去做了什麼,她說其實也沒兼差什麼工作,就是一個勁的每天起床、調釉色、上釉、試燒、紀錄、歸檔......這三年期間她把自己活得像個大英博物館的圖書編目員,日復一日地,把日子過得專一近乎單調了。茫然看向那兩萬多片的試釉片,突然領域到眼前這位可人,那輕輕柔柔的話語下,有刻在骨子的執拗。

吳慧芳的工作室原本是高爾夫球練習場,偌大的空間讓她可以在此進行她的創作試驗。
吳慧芳的工作室原本是高爾夫球練習場,偌大的空間讓她可以在此進行她的創作試驗。
吳慧芳的工作室原本是高爾夫球練習場,偌大的空間讓她可以在此進行她的創作試驗。

在不可能的世界裡追求百分之一

沈浸於材料與技術的世界,吳慧芳從兩萬多片試釉挑出五千多片,從中篩出兩百多片,最後選定十種配方為主要研究方向,在陶土與釉無盡配對組合的實驗中,她偶然發現絞胎結合釉藥產生的有趣變化。端起她介紹自己的最初那只器,初春晴朗的天空藍是她所鍾愛的色調,這個簡單的意念鋪開了她在生活器物的創作之路。只是,她沒想到這卻把事情推向了莫大的困難。她慘然一笑,說道:「我幾乎困在這件事裡三年。」

吳慧芳解釋,自己的釉藥配方並不好燒,如果是用氧化燒,可以輕易燒出藍色,卻不會有白加藍色的組合;而如果是用還原燒的話,是可以燒出白加藍色,但發出藍色的機率卻很低。「有前輩看了我的作品,咬定我的釉色一定是銅發色,然而我的釉藥並非這個方向。」真實的成因是,她是用反覆窯燒去逼出藍色的。

會如此瘋魔,還有另一個原因,是她的釉藥配方有非常嚴重的起泡問題,初期燒成率低到不足 10%,她形容那是每次打開窯門,都有心臟被暴擊的感覺。而為了找出起泡的原因,她反反覆覆入窯燒,最終在撿起某只器物時,發現火吻六七回的釉竟呈現出濃郁的色彩與兔毫的纖紋。「如果不是因為我一直失敗,我可能不會這樣一直燒,也不可能會發現這件事吧。」

嘟起嘴!突破壺的造型想像

從茶壺、茶杯、茶海、茶盤,吳慧芳以茶道具為起點,展開一整套的絞胎創作,同時也嘗試突破壺的形狀。端起吳慧芳的壺,各個表情皆不同,有的滿身刻紋像是從木雕師家出走,有的噘起短胖的壺嘴一臉討拍,或是長了漏斗型的壺嘴,折出一個不羈的角度,嗆那旁邊蓋上頂了一撮金髮的壺,一班同學都在爭與眾不同,但集合起來卻又默契得很。

吳慧芳喜歡嘗試不同形狀的壺嘴,而一把壺看來小巧,設計細節卻息息相關,壺嘴的改動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必須考量比重、斷水、密合、角度等,每個「與眾不同」都是顧前顧後審視出來的結果。「我很難說這是什麼流派,但我喜歡肥嘟嘟的茶壺。」像鼓起腮幫的孩子,在茶人手裡撒嬌討香,如同工作室裡不請自來的貓,恣意地向人討乖,好比茶席上的萌寵。

採訪時,談及創作路上的抉擇、放棄、重新開始,她從未流露出艱難的表情,反而欣喜地說:「因為我的靈魂是自由的。」

採訪時,談及創作路上的抉擇、放棄、重新開始,她從未流露出艱難的表情,反而欣喜地說:「因為我的靈魂是自由的。」如夢中囈語的一句話,使人忘卻外頭的寒風是多麽冷,不禁為她最新個展的命題《雨是懸掛起來,讓風吹斜的》默默在內心補上一句 — 但你的心是安放的。吳慧芳的藍,是恬靜且溫暖的顏色。

文字:李佳芳
攝影:王士豪

延伸閱讀

RECOMMEND

「金玉良研-2024花蓮寶玉石首飾創作設計及切磨人才培訓補助計畫」即日開跑,邀請設計人以創意及工藝,為花蓮玉石華麗轉身

說起花蓮,許多人腦海中首先浮現的是山海連綿的美景;然而,其實在依山傍海的景致之外,花蓮蘊藏的豐富礦藏,更是令人目不轉睛的美麗!如今,花蓮縣文化局以「金玉良研」為名,邀請創意人以花蓮玉石為主材質,將地球孕育的美好,演繹為身上最迷人的飾品!

金玉

來自地球的贈禮,奠定花東百年玉石產業

當時光倒轉回六百萬年前,板塊碰撞擠壓帶來了台灣東海岸不同礦石的共生組合,這來自老天爺的美麗贈禮長年埋藏於大地,直到20世紀時,日本人中島先生上山打獵,意外在白鮑溪發現白色纖維狀礦物,並被鑑定為石棉礦物,才逐漸為人所知。到了戰後,台南工學院礦冶系學生造訪豐田時意外發現,過去不受重視的綠色石棉礦可能蘊藏更多價值,專家鑑定後更證實,長期被視為「廢石」的綠色石棉礦竟是高價值的「閃玉」。這次重大發現可說是開啟花蓮的「大採礦時代」,全盛時期更曾達到一年開採1,500噸豐田玉的驚人成績!

金玉
(左)美麗的「豐田玉」是花蓮代表性玉石之一。(右)「豐田玉」的價值,至戰後始被發掘。

而在廣為人知的「豐田玉」之外,花東還蘊藏著帶有山水畫紋理,如玫瑰般溫柔綺麗的「玫瑰石」,以及紅碧玉、白玉髓、西瓜石、金瓜石、綠泥岩等各式石種。豐富的玉石種類讓花東成為名動一時的玉石重鎮,直至1974年後才因全球經濟不景氣、玉石生產過剩、市場紛亂等原因逐漸沒落。

金玉良研
(左)「玫瑰石」為花蓮特有石種之一。(右)如玫瑰般溫柔綺麗的「玫瑰石」帶有優雅紋理。

以「共生·供生」為題,激發創作的嶄新可能

如今,為了讓花東礦石的迷人樣貌重現在世人眼前,花蓮縣文化局發起「金玉良研-2024花蓮寶玉石首飾創作設計及切磨人才培訓補助計畫」,邀請具寶石設計加工、金工製作三年以上經歷的創作者,在專家指導下,琢磨出富有設計感的玉石飾品,讓更多人感受到玉石魅力,也為花東礦石產業注入源源生機。

金玉
(左)「金玉良研-2024花蓮寶玉石首飾創作設計及切磨人才培訓補助計畫」邀請創作者在專家指導下創作玉石首飾。(右)花蓮縣文化局期盼藉該計畫讓更多人感受玉石魅力。

為了呼應不同礦物在熱液換質下形成「共生礦」的獨特生成過程,本屆「金玉良研-2024花蓮寶玉石首飾創作設計及切磨人才培訓補助計畫」以「共生·供生」為題,凸顯「共生」如何在激烈的板塊擠壓下迸發新機,也強調自然界生物的互利共生,更聚焦於人類恣意取用資源,讓「共」生成為「供」生的反思。希望邀請新時代創作者在環境永續、萬物共生共榮的前提下,透過討論與設計,激迸出玉石創作的嶄新可能性。



金玉良研
「金玉良研-2024花蓮寶玉石首飾創作設計及切磨人才培訓補助計畫」即日起至113年5月20日開放徵件。

「金玉良研-2024花蓮寶玉石首飾創作設計及切磨人才培訓補助計畫」即日起開始徵求設計稿,預計徵選8名學員,獲選者不只能在花蓮共同選購在地生產的寶玉石材料作為創作素材,更可在專家指導、實作交流後,完成主作品及衍生商業作品,並在完成計畫後獲得稿費2萬元及創作費8萬元。徵件即日起至113年5月20日截止,如果你也是對寶玉石設計深感興趣的創意人,又或是想以在地質材打造出別出心裁的作品,不妨開始準備投件,以溫潤的在地玉石為媒介,開啟自己與地球的「金玉良研」!

金玉良研-2024花蓮寶玉石首飾創作設計及切磨人才培訓補助計畫

徵件日期:即日起~113年5月20日

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Lisdiu7HgWVGXBUJ7

 

花蓮縣文化局廣告

以昭和風貌重獲新生!新竹第一間百貨公司「或者新州屋」:結合飲食、閱讀與工藝的文化場域

以昭和風貌重獲新生!新竹第一間百貨公司「或者新州屋」:結合飲食、閱讀與工藝的文化場域

「或者新州屋」原名「新州屋」,昭和九年(西元 1934 年)開幕,為新竹當地第一間百貨公司,也是當時樓層最高的建築。經過 90 年光陰洗禮,在鴻梅文創執行長陳添順修舊如舊的細心維護之下,於現代以昭和風貌重獲新生。

來到鄰近新竹東門市場的「或者新州屋」,周圍街區寧靜,瀰漫些許舊時代氣息。陳添順說:「我們從書店起家,陸續開咖啡店、工藝櫥窗、民宿,涵括食衣住行,為的就是要建立一個以文化為基底的生活產業。」工藝,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環。透過飲食、閱讀和工藝創造質感生活,而「或者新州屋」以食會友,讓更多人認識在地風土。

以現代工藝重塑榮景

原「新州屋」店面寬逾 8 米,相較鄰棟只有 4 米寬,這裡的寬闊跨距彰顯高檔舶來品百貨公司的精緻與氣派。當時門前的東前街是車水馬龍、房價最高的黃金地段,後來商圈轉移,逐漸沒落,新州屋也日漸消停,停滯了 20年,才在陳添順的手中重燃薪火。建築經歷兩年「修舊如舊」和兩年「空間現代化」工程。修復外牆時,特別對照老照片,希望找到最原始樣貌,喚醒街區回憶建立情感。其實外牆的溝面磚,用現代工法已經燒不出來,是負責修舊的專業團隊特地到高雄挖窯,重新燒製且對色,才讓這道牆變得完整。然後,拆掉不鏽鋼窗換回木窗,復刻幾何造型的銅製欄杆,掛上壁燈,點亮了昭和九年的繁盛榮景。

室內空間盡量保留原始線板、地磚與紅磚牆,機能方面則需現代生活化。陳添順指向沿著天花板和牆面整齊排序的銀色管線,90度彎折設計,展現蘊藏專業技術的設計美感,詮釋了現代職人精神,「不見得是做木雕或漆器,才能稱之為工藝」他說。

酒醬風臺味選品空間

新竹九降風發展出特有米粉、柿餅等名產。一樓選品空間取諧音,選入來自台灣各地的「酒」和「醬」,配合自有品牌「或者安醬」系列產品,以及果乾零食等商品,讓走逛建築之餘,從食物認識臺灣風土與飲食文化。

木結構打造的「島嶼吧」,以高低起伏的木頭象徵臺灣高山丘陵的多變地形。中島式吧台,一半販售三明治輕食,另一半則是快閃舞台,邀請特色美食店家前來舉辦期間限定活動。近期是「古蹟燒」雞蛋糕諷刺建商為搶地,讓老房「自然」祝融的黑色幽默。此外,新竹在地的 Mano Mano 馬卡龍也在選品空間長期進駐,硏發融入新州屋元素的特色口味,目前只有這裡買得到。

新竹在地的 Mano Mano 馬卡龍
新竹在地的 Mano Mano 馬卡龍長期進駐,硏發融入新州屋元素的特色口味。
一樓的選物空間以「酒醬風」為主題,讓顧客認識臺灣在地的好味道。
一樓的選物空間以「酒醬風」為主題,讓顧客認識臺灣在地的好味道。

融合新舊,以食會友

拾級而上,二樓餐酒館寬敞舒適,陳添順說「這裡的灰牆是用蚵殼磨粉,混入曾文水庫的淤泥製成樂土鏝抹而成」牆面利用六道圓窗的鏤空設計,透映內層紅磚牆,融合新舊之餘,利用在地材料混合而成的新建材達到環保永續。

三樓和四樓是以前屋主的私人起居空間,如今則規劃主題選書店與共享廚房。選書以飲食為題,搭配如植栽花藝或世界各地的生活美學書籍。共享廚房旨在打造和親友一起來共創美食,提供企業場租,也和餐廳合作體驗活動,形成融洽的食聚場所。

以往房屋格局講求明堂暗室,但是為了符合現代空間需求,天花板開了一扇天窗引光入室,舉頭望見天際與旋轉梯,低頭端詳現已罕見的臺式拼花磚地板,利用玻璃架高地板進行保存,不被破壞,讓來訪的人可以緩步參觀早期臺灣之美。

來到四樓,透天頂樓現規劃為展示空間。目前正展出與日本 D & Department Project 合作的展覽「Japan 47 麵」,展出日本 47 個都道府縣的地方特色麵條,每款地方麵條的製作工序和樣貌不盡相同,且外包裝會印上麵條製作人的姓名,從此處即可探見日人重視產品的態度。展覽從室內延伸到戶外的臨時建築玻璃小木屋,每個木頭展示台皆設定均一高度,以表示 47 個都道府縣等同重要。

《日本 47 個都道府縣地方麵展》是與 D & Department Project  合作的展覽,展出日本 47 個都道府縣的地方特色麵條。
與 D & Department Project 合作的展覽:《日本 47 個都道府縣地方麵展》。

珍惜在地,拓展族群

由於這棟建築是在地人的共同回憶,施工期間曾經舉行過 3 次 Open House,開放鄰里進來了解修復過程,讓在地人有參與感。此外,建築亦有許多新舊並存的對話,如遺留下來的地磚與和現代建築管線,除了吸引新竹人前來之外,每天都有外地年輕人來此走逛,更有文史工作者、建築學者等。但是,陳添順也希望能讓新竹科學園區的科技新貴認識這裡,「他們的生活型態大部分是公司與住家兩點移動,消費習慣性則是一站式購足。」

為打入科技業族群,「或者」開始與企業合作。去年幫臺灣應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舉辦文藝季,按春夏秋冬舉辦主題活動,春天談食農教育,秋天談工藝舉辦市集、工作坊,讓同仁實際參與工藝的製作過程,雖是自由報名參加,但每場參加人次以千人為單位計算,比起以往只是舉辦講座更成功。

工藝品須符合市場需求

談起工藝市場與定價思考,陳添順認為工藝家還是要面對市場的洗禮,「我們也接觸很多工藝家,他把自己的作品當藝術品來賣,卻不理解它同時也是商品」如果把自己定位成藝術家創作,考量創作精神勢必會將價格訂得很高,但是反觀日本工藝品,無論陶瓷、金工相對來講都是非常合理的價格。尤以「或者工藝櫥窗」的銷售經驗,一般消費者採買食器或日用工藝品的價格區間平均在一千元左右。

新州屋二樓,也提供餐酒的服務。透過設計與工藝,堅持讓空間融合不同時代的文化痕跡。
新州屋二樓,也提供餐酒的服務。簍空的圓窗其實包含了三層線板,第一層是原有的、第二層是以新蓋舊、第三層則是新製水泥線板。最簡單的方式其實就是直接蓋掉,但陳添順不願,透過設計與工藝,堅持讓空間融合不同時代的文化痕跡。
閱讀一直是「或者」集團重要的文化元素,新州屋三樓的一隅也加入了書店,選書聚焦在料理、自然與飲食文化相關主題。
閱讀一直是「或者」集團重要的文化元素,新州屋三樓的一隅也加入了書店,選書聚焦在料理、自然與飲食文化相關主題。

而說到純手工和機器大量生產,陳添順舉例廣田硝子的復刻水杯是大量生產,仍是人工吹製,只是有模具;還有新竹玲瓏窯的林瑤農老師,一樣是大量生產,但每件作品也還是手工吹製塑形。所以,市場不見得要完全手工的商品,但需要具備特色、美感好、又符合功能的工藝作品。以廣田硝子而言,便是具有工藝性、美觀、價格又容易令人接受,自然銷售成績就會好,日本原廠表示目前傳承到第五代,已經不是自製,但是他們設計的「大正浪漫」花紋呼應了時代美感,產品還是很受歡迎。所以,工藝還是需要有設計性的加持,包含美學概念和材質應用,不應只是講工藝手法。

從以往提供書店、咖啡店空間為推廣工藝平台,到現在透過與在地食材研發產品,形成「或者」與顧客溝通的文化迴圈。陳添順提出了「分散式美術館」的概念,在大新竹地區有 14 個鄉市鎮,預計於 10 年內創建 10 個「或者」的據點,讓新竹人到處都可以看見他們。目前也正在整修另一間老房子,預計結合民宿和有機飲食,讓人體驗客家文化。

陳添順長期耕耘新竹,以書店、咖啡店、工藝櫥窗,為在地注入生活工藝風。
陳添順長期耕耘新竹,以書店、咖啡店、工藝櫥窗,為在地注入生活工藝風。

文字:何芳慈
攝影:楊捷茗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