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昭和風貌重獲新生!新竹第一間百貨公司「或者新州屋」:結合飲食、閱讀與工藝的文化場域

以昭和風貌重獲新生!新竹第一間百貨公司「或者新州屋」:結合飲食、閱讀與工藝的文化場域

「或者新州屋」原名「新州屋」,昭和九年(西元 1934 年)開幕,為新竹當地第一間百貨公司,也是當時樓層最高的建築。經過 90 年光陰洗禮,在鴻梅文創執行長陳添順修舊如舊的細心維護之下,於現代以昭和風貌重獲新生。

來到鄰近新竹東門市場的「或者新州屋」,周圍街區寧靜,瀰漫些許舊時代氣息。陳添順說:「我們從書店起家,陸續開咖啡店、工藝櫥窗、民宿,涵括食衣住行,為的就是要建立一個以文化為基底的生活產業。」工藝,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環。透過飲食、閱讀和工藝創造質感生活,而「或者新州屋」以食會友,讓更多人認識在地風土。

以現代工藝重塑榮景

原「新州屋」店面寬逾 8 米,相較鄰棟只有 4 米寬,這裡的寬闊跨距彰顯高檔舶來品百貨公司的精緻與氣派。當時門前的東前街是車水馬龍、房價最高的黃金地段,後來商圈轉移,逐漸沒落,新州屋也日漸消停,停滯了 20年,才在陳添順的手中重燃薪火。建築經歷兩年「修舊如舊」和兩年「空間現代化」工程。修復外牆時,特別對照老照片,希望找到最原始樣貌,喚醒街區回憶建立情感。其實外牆的溝面磚,用現代工法已經燒不出來,是負責修舊的專業團隊特地到高雄挖窯,重新燒製且對色,才讓這道牆變得完整。然後,拆掉不鏽鋼窗換回木窗,復刻幾何造型的銅製欄杆,掛上壁燈,點亮了昭和九年的繁盛榮景。

室內空間盡量保留原始線板、地磚與紅磚牆,機能方面則需現代生活化。陳添順指向沿著天花板和牆面整齊排序的銀色管線,90度彎折設計,展現蘊藏專業技術的設計美感,詮釋了現代職人精神,「不見得是做木雕或漆器,才能稱之為工藝」他說。

酒醬風臺味選品空間

新竹九降風發展出特有米粉、柿餅等名產。一樓選品空間取諧音,選入來自台灣各地的「酒」和「醬」,配合自有品牌「或者安醬」系列產品,以及果乾零食等商品,讓走逛建築之餘,從食物認識臺灣風土與飲食文化。

木結構打造的「島嶼吧」,以高低起伏的木頭象徵臺灣高山丘陵的多變地形。中島式吧台,一半販售三明治輕食,另一半則是快閃舞台,邀請特色美食店家前來舉辦期間限定活動。近期是「古蹟燒」雞蛋糕諷刺建商為搶地,讓老房「自然」祝融的黑色幽默。此外,新竹在地的 Mano Mano 馬卡龍也在選品空間長期進駐,硏發融入新州屋元素的特色口味,目前只有這裡買得到。

新竹在地的 Mano Mano 馬卡龍
新竹在地的 Mano Mano 馬卡龍長期進駐,硏發融入新州屋元素的特色口味。
一樓的選物空間以「酒醬風」為主題,讓顧客認識臺灣在地的好味道。
一樓的選物空間以「酒醬風」為主題,讓顧客認識臺灣在地的好味道。

融合新舊,以食會友

拾級而上,二樓餐酒館寬敞舒適,陳添順說「這裡的灰牆是用蚵殼磨粉,混入曾文水庫的淤泥製成樂土鏝抹而成」牆面利用六道圓窗的鏤空設計,透映內層紅磚牆,融合新舊之餘,利用在地材料混合而成的新建材達到環保永續。

三樓和四樓是以前屋主的私人起居空間,如今則規劃主題選書店與共享廚房。選書以飲食為題,搭配如植栽花藝或世界各地的生活美學書籍。共享廚房旨在打造和親友一起來共創美食,提供企業場租,也和餐廳合作體驗活動,形成融洽的食聚場所。

以往房屋格局講求明堂暗室,但是為了符合現代空間需求,天花板開了一扇天窗引光入室,舉頭望見天際與旋轉梯,低頭端詳現已罕見的臺式拼花磚地板,利用玻璃架高地板進行保存,不被破壞,讓來訪的人可以緩步參觀早期臺灣之美。

來到四樓,透天頂樓現規劃為展示空間。目前正展出與日本 D & Department Project 合作的展覽「Japan 47 麵」,展出日本 47 個都道府縣的地方特色麵條,每款地方麵條的製作工序和樣貌不盡相同,且外包裝會印上麵條製作人的姓名,從此處即可探見日人重視產品的態度。展覽從室內延伸到戶外的臨時建築玻璃小木屋,每個木頭展示台皆設定均一高度,以表示 47 個都道府縣等同重要。

《日本 47 個都道府縣地方麵展》是與 D & Department Project  合作的展覽,展出日本 47 個都道府縣的地方特色麵條。
與 D & Department Project 合作的展覽:《日本 47 個都道府縣地方麵展》。

珍惜在地,拓展族群

由於這棟建築是在地人的共同回憶,施工期間曾經舉行過 3 次 Open House,開放鄰里進來了解修復過程,讓在地人有參與感。此外,建築亦有許多新舊並存的對話,如遺留下來的地磚與和現代建築管線,除了吸引新竹人前來之外,每天都有外地年輕人來此走逛,更有文史工作者、建築學者等。但是,陳添順也希望能讓新竹科學園區的科技新貴認識這裡,「他們的生活型態大部分是公司與住家兩點移動,消費習慣性則是一站式購足。」

為打入科技業族群,「或者」開始與企業合作。去年幫臺灣應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舉辦文藝季,按春夏秋冬舉辦主題活動,春天談食農教育,秋天談工藝舉辦市集、工作坊,讓同仁實際參與工藝的製作過程,雖是自由報名參加,但每場參加人次以千人為單位計算,比起以往只是舉辦講座更成功。

工藝品須符合市場需求

談起工藝市場與定價思考,陳添順認為工藝家還是要面對市場的洗禮,「我們也接觸很多工藝家,他把自己的作品當藝術品來賣,卻不理解它同時也是商品」如果把自己定位成藝術家創作,考量創作精神勢必會將價格訂得很高,但是反觀日本工藝品,無論陶瓷、金工相對來講都是非常合理的價格。尤以「或者工藝櫥窗」的銷售經驗,一般消費者採買食器或日用工藝品的價格區間平均在一千元左右。

新州屋二樓,也提供餐酒的服務。透過設計與工藝,堅持讓空間融合不同時代的文化痕跡。
新州屋二樓,也提供餐酒的服務。簍空的圓窗其實包含了三層線板,第一層是原有的、第二層是以新蓋舊、第三層則是新製水泥線板。最簡單的方式其實就是直接蓋掉,但陳添順不願,透過設計與工藝,堅持讓空間融合不同時代的文化痕跡。
閱讀一直是「或者」集團重要的文化元素,新州屋三樓的一隅也加入了書店,選書聚焦在料理、自然與飲食文化相關主題。
閱讀一直是「或者」集團重要的文化元素,新州屋三樓的一隅也加入了書店,選書聚焦在料理、自然與飲食文化相關主題。

而說到純手工和機器大量生產,陳添順舉例廣田硝子的復刻水杯是大量生產,仍是人工吹製,只是有模具;還有新竹玲瓏窯的林瑤農老師,一樣是大量生產,但每件作品也還是手工吹製塑形。所以,市場不見得要完全手工的商品,但需要具備特色、美感好、又符合功能的工藝作品。以廣田硝子而言,便是具有工藝性、美觀、價格又容易令人接受,自然銷售成績就會好,日本原廠表示目前傳承到第五代,已經不是自製,但是他們設計的「大正浪漫」花紋呼應了時代美感,產品還是很受歡迎。所以,工藝還是需要有設計性的加持,包含美學概念和材質應用,不應只是講工藝手法。

從以往提供書店、咖啡店空間為推廣工藝平台,到現在透過與在地食材研發產品,形成「或者」與顧客溝通的文化迴圈。陳添順提出了「分散式美術館」的概念,在大新竹地區有 14 個鄉市鎮,預計於 10 年內創建 10 個「或者」的據點,讓新竹人到處都可以看見他們。目前也正在整修另一間老房子,預計結合民宿和有機飲食,讓人體驗客家文化。

陳添順長期耕耘新竹,以書店、咖啡店、工藝櫥窗,為在地注入生活工藝風。
陳添順長期耕耘新竹,以書店、咖啡店、工藝櫥窗,為在地注入生活工藝風。

文字:何芳慈
攝影:楊捷茗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專訪「大雄的木作世界」:一筆不只一世界,在寄木細工裡融合心與手的溫度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擁有超過三十年木工經驗的盧秀雄,和木筆製作資歷近四年的盧柏宇,父子倆的創作基地坐落駁二Pinway青創基地二樓。兩人將商品區、木工教室與製作商品的工房合而為一,以「大雄的木作世界」為名,胼手胝足地打造出高雄的「寄木細工」。

乾淨且整齊的空間是盧秀雄的堅持,「這裡除了我,夥伴都比較年輕,我希望年輕人能夠接受木作、傳承木作,空間舒服乾淨很重要。」工作場域打理好,平臺上的商品也顯得精神奕奕,各式寄木細工筆、沾水筆、搖擺企鵝、悠遊卡鑰匙圈、寫字板等,於不同型態的設計之上,展現著寄木細工的拼接技藝,盧柏宇介紹著:「你可以看到一支筆上有這麼多種木頭:綠檀、黃金樟、龍柏瘤⋯⋯每塊木頭的色澤和紋路我們都把它展現出來。」那是寄木工法才拼接得出的獨一無二風景,讓十幾種、二十多種原木在一支筆上一期一會。

整齊佇立的工具,象徵父子兩人隨時準備開工創作的心情,也見證了每件作品的誕生。(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整齊佇立的工具,象徵父子兩人隨時準備開工創作的心情,也見證了每件作品的誕生。(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寄木為橋,父子共築第二人生

源自箱根的寄木細工,不僅從盧秀雄手中變化出標誌性的技法與風格,也像一座橋,為這對父子搭建起沒想過的第二人生。盧柏宇從國中開始練體育,大學即自選手轉教練教學生,他自認性格穩定,鮮少想要嘗試新事物,「誤打誤撞做木筆,是滿好玩的經驗,在生活上更多一個除了體育以外的重心。」自從跟著爸爸學習工藝,盧柏宇覺察自己對於事物的看法變得更豐富,心好像變得更大更開闊「比以前更願意去嘗試新的、不同的經驗。」盧秀雄的想法也在兩人一起創作的過程中有所改變,原本盧秀雄很喜愛筆桿上呈現高反差跳色的設計,不知從何時開始,他變得更能接受兒子的建議,以同色系搭配出耐看經典款。

對於盧秀雄而言,三十年前接觸的木作是做系統櫃、廚具和裝潢,因身體因素提早退休,「六、七年前我才開始創作木工,做的東西常常是拿來送人,並沒有考慮到銷售。」但當創立品牌,投入文創事業後,「我的心境也有轉化,創作新東西當然讓人很興奮,只是一但牽涉到利潤和銷售,就更需要好好思考該如何投注自己的時間與努力。」

「我現在提供的叫做技術轉移,而柏宇負責概念的發想和創意,包括色彩的搭配。」盧柏宇接續提到:「我會去搜尋、看很多別人的作品,去想為什麼他這樣搭配,我們還可以怎麼調整?經過很多很多次的嘗試,變化出自己的設計觀點。」

受到父親邀請,盧柏宇也投入寄木工藝的創作行列。投入工藝創作後,盧柏宇意識到自己的心態變得更加開放,或許就像創作一樣,只要做得出來,沒有什麼標準答案。(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受到父親邀請,盧柏宇也投入寄木工藝的創作行列。投入工藝創作後,盧柏宇意識到自己的心態變得更加開放,或許就像創作一樣,只要做得出來,沒有什麼標準答案。(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為手工筆研發治具

在日本寄木細工的工藝品上,常見幾何拼花間有黑線存在,成為圖樣的一部分,而在大雄所製作的寄木筆和其他商品上,木頭拼接間有原木拼接出的律動線條,精湛的工法呈現於無接縫的平整接合,而呈現亮藍、亮紅等非原木色彩的則稱為穩定木,來自樹瘤組織,經穩定液染色後除能展現特色紋路,也變得更易於製作成工藝品。

盧秀雄回想最初創作的階段,早期拼接他都會使用釘槍輔助,使用非常辛苦。但有次他在影片中看到箱根的老師傅,悠閒地坐在榻榻米上創作的樣子。令人嚮往的優雅過程令他突發奇想,和盧柏宇衝到工作室,自製出接合用的獨有加壓治具,「成功了!所以我們就可以開始將各個不同角度的原木拼接在一起,創造出眼前的寄木工手筆。」

盧柏宇補充:「我們將原木做了很多不同角度的裁切,製作手工筆前,即拼接完成,讓所有木料一開始都是方形的,所以多角度的黏合就會是要去克服的地方,黏合方式比較特殊,不能只從單一方向加壓。」除了研發治具,不像日本多使用白膠,兩人更嘗試出合適的膠,膠乾後能與木頭的膨脹係數穩定合作,「研發成功花了一年半,現在看到的寄木拼接可以算是第五代了。」盧秀雄自信地笑著,目前全臺只有大雄在做耗時費料且費工的六邊形寄木手工筆。也因對自身的製筆技術有一定的自信,才敢開設兩小時的手工筆體驗課程,這也成為大雄空間裡的另一道傳承風景。

寄木工藝是透過多種木材交錯拼接,展現細膩紋理與筆身設計的獨特風格,每一支皆為手工製作、獨一無二。(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寄木工藝是透過多種木材交錯拼接,展現細膩紋理與筆身設計的獨特風格,每一支皆為手工製作、獨一無二。(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融合實用與療癒

談起工藝,盧秀雄認為:「工藝必須包含實用的功能性。」譬如大雄的熱門商品,不倒翁般的擺飾「搖擺企鵝」就曾挑戰了他的工藝觀。當初盧柏宇提出企鵝的構想,認為父親在技術上一定沒有問題,盧柏宇回想:「當初爸爸最不能接受的就是,我們幹嘛要做一個會晃的企鵝啊?」但是,這個作品讓大眾最能接受的關鍵就是因為牠會晃啊。」「後來我才意識到,也許這也沒有標準答案,所以我就閉嘴了。創意方面,讓年輕人去發揮。」盧秀雄笑著回答。採訪當下,即見證一位客人進門參觀,買走一隻搖擺企鵝,作為陪伴日常的療癒小物且能激勵不倒;仔細想想,能夠照顧人心、讓人有療癒的心情,不也是實用功能嗎?一如盧柏宇談起他眼中的工藝性:「必須是用傳統工藝技法做出一個對應時代需求的全新作品,這才是有意義的事。」

現在的大雄,運用傳統工藝技法,讓不同原木在同件作品展現其特色,這是盧柏宇眼中的寄木所流露的美麗價值。盧秀雄說,小時候的高雄鹽埕就有許多外國船員,直到今天還有多元族群生活於此,這座城市的人文歷史一直都具備大融合的特性,「就像我們創作的寄木一樣,寄木的呈現一直是『融合』,將不同的木頭combine在一起且表現出協調感,這就是它最有意義的地方!」

《搖擺企鵝》是盧柏宇試圖將寄木工藝融入日常,打造出可放在書桌與辦公室的療癒小物。(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搖擺企鵝》是盧柏宇試圖將寄木工藝融入日常,打造出可放在書桌與辦公室的療癒小物。(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文字 / 黃怜穎

攝影 / PJ Wa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專訪工藝家洪瑞良:從鋼彈啟蒙到金屬野獸,走出3D列印的藝術之路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2011年,當大多數人尚未搞懂3D列印機為何物,人稱「阿良」的洪瑞良就創立了雷神藝術工作室(Perkūnas Design Studio)提供3D列印服務。公司現有超過十五位夥伴,協助國內外藝術家作品成形、公共空間裝置及潮流玩具公仔等設計製作。雷神藝術工作室也因此成為高雄頗具規模的3D 列印領頭羊,深耕此領域擁有豐富實體經驗,因而被譽為3D列印南霸天。

鋼彈的手作啟蒙

洪瑞良出生於1988 年,高中唸美術班、大學畢業於高師大美術系,從小喜歡畫畫和手作。洪瑞良在幼稚園的年紀,即開始組裝父親買給他的鋼彈,「可能是我爸自己喜歡吧。」他笑談:「我有一個很酷的技能:我組鋼彈不用看說明書!」鋼彈,可說是阿良手作魂的啟蒙之一。

某天,阿良睽違多年地組起客人送的鋼彈。但他納悶自己怎麼花了一整天,卻只組好一條腿?才驚覺原來那天他是看著說明書組裝,「我想起以前我會把全部零件都剪開後,看著桌上的所有零組,我才開始組裝。」恍然大悟的阿良,隔天就拋開說明書,順利找回手感,快速完成整隻鋼彈,這樣的奇異技能,使他很擅長解構再建構,發展出許多立體作品的可能性。從阿良身上也證明:天賦無所不在,玩玩具、組模型,誰說不能成為職涯的累積。

組裝的樂趣,讓洪瑞良萌生想要創作自己作品的動力。(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組裝的樂趣,讓洪瑞良萌生想要創作自己作品的動力。(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從3D列印到金屬鑄造的探究

現今雷神藝術超過九成以商業代工為主,另一部分則是進行著阿良個人狂想的藝術創作。有些收藏家是透過不鏽鋼系列作品才認識阿良,而之所以會投入創作,一切都是因為創業初期有一位業主接洽,委託設計而起的機遇,「約莫在2010、2011 年,有一位客人先是問我,可不可以幫他設計一個龍頭?接著又問是不是可以建成3D ?我還主動告訴他可以3D 列印出來。」當年,一個不到拳頭大小的龍頭需要一天多一些的時間,才能印出。沒想到,等龍頭好不容易印了出來,這位客人看著塑膠質感的龍頭,又問阿良:「怎麼讓它變成金屬?」

這個問題,問倒阿良了「我完全不知道怎麼做,所以我直接跑去高雄新崛江問銀飾店、去鹽埕區銀樓街問銀樓。」那是阿良能想到生活裡最接近金屬工藝的門路。沒想到這樣一家一家地親自走訪詢問,真讓他問到一間為銀樓製作戒台的工房,答應幫阿良製作他想嘗試的金屬小物,過程中也允許阿良從旁觀察做法。阿良以紙筆記錄下製作過程中所有使用到的機器型號,後來甚至購入機器,在家自行研究金屬鑄造。回想當初,阿良認為現在的自己反而會不太敢這麼直接地尋找答案,當時收穫最大的反而不是認識金屬工藝相關設備和技術,而是經歷一段富含勇氣和膽識的人生經驗。

工作室中大大小小的組裝分件。(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工作室中大大小小的組裝分件。(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可碰、可動的仿生馬首

業主原本委託設計的龍頭,後來因爲機構與造型困難度極高而未能實現,兩人討論改嘗試馬首,正值馬年的2014 年,阿良和業主成功試驗出第四版,發表了具備許多可以轉動、翻動的零件細節的不鏽鋼作品《馬首》,由業主提供機構設計圖,再由主掌造型的阿良優化設計及模具設計而成形,「我們做了兩年才做出來。」在這之前,可說是幾乎無人創造出這樣的藝術品:以不鏽鋼打造不容易損壞,且能夠觸摸轉動仿生細節,讓藏家自由擺動其作品姿態,在不同人家中,馬首皆能有各自的線條動感。

從塑料列印轉換到金屬鑄造的過程,一般人實在難以想像其製作難度之高,當年還不知3D列印機可以協作到何種程度,阿良卻早已展開具體實驗。為了讓作品站起來、動起來,試驗時間以「年」起跳,花費的金錢成本則以百萬計算。這一切都令人好奇,阿良究竟是如何從3D列印轉化到金屬創作?

阿良說,他在創作時,會先在紙上手繪動物骨架,進而思考如何將骨架畫成平面2D,再進電腦去描繪成3D立體;接著阿良會以鋁合金材料列印出每個部件,重量較塑料為重,可從組裝測試比重是否有問題,確認好再以塑膠列印後進入開模,「我們比較特別的是,開模也會自己做。」使用射蠟機射蠟,將蠟模種在蠟樹上稱為「組樹」,再送往合作的鑄造廠「澆鑄」,接續送回雷神進行研磨、鑽孔和攻牙,即螺絲要鎖的螺紋全從內部自己「攻」出來。

《馬首》是洪瑞良的第一件作品,陳文煌設計。作品運用了專利的脊椎結構,馬首可以抬頭低頭並左右搖擺。(圖片來源:洪瑞良)
《馬首》是洪瑞良的第一件作品,陳文煌設計。作品運用了專利的脊椎結構,馬首可以抬頭低頭並左右搖擺。(圖片來源:洪瑞良)

更複雜、更精細:The Beast誕生

幾年前,友人領路阿良前往舊金山參展Maker Fair,聚集全球自造者的盛會,讓阿良精湛的作品被看見,開始收到藏家詢問蒐藏的訊息,阿良再度被推了一把,促成2022 年誕生《The Beast》仿生野獸系列——一頭帥氣的豹,除延續馬首,軀幹脊椎、腳和尾巴等關節都能彎折,頭部上方能打開表面,下方配有機芯裝置,將金屬工藝的豐富面向呈現其中。

「不含螺絲,這隻豹有將近兩百五十個部件,等於要開兩百五十個模具。」電腦無法模擬比重等細節,「最困難的應該是,不會知道鑄造成不鏽鋼以後,會發生什麼事,可能會重到撐不起自己的重量。」下一步調整結構,或製作額外加強配件修正配重,平均製作一頭豹需要兩個月時間,從馬首到豹身,再度兩個五年過去,「鑄造完、組裝後,你大概會知道哪邊不順,剩下應該很大部分都是靠經驗了。」阿良語重心長地說。

The Beast 在作品中加入全身關節與擬真脊椎的可動技術,頭骨部分更加入瑞士機芯,為打造作品的可動性,多個零件之間的設計與拼組非常考驗造型能力。(圖片來源:洪瑞良)
The Beast 在作品中加入全身關節與擬真脊椎的可動技術,頭骨部分更加入瑞士機芯,為打造作品的可動性,多個零件之間的設計與拼組非常考驗造型能力。(圖片來源:洪瑞良)

大人的積木:結合機構與金屬鑄造的工程藝術

私人藏家從FB 找上阿良,臺北涅普頓畫廊也會介紹藏家,限量三十隻豹,一週內即售出十三隻,藏家幾乎都是男性,有些藏家甚至從來沒有蒐藏過藝術品,這讓阿良覺得很意外:「客人們都說看起來很屌,沒有看過這樣的金屬作品。能動,還可以整隻全部拆光,變成像積木這樣。」小時候也玩著鋼彈與模型長大的男孩,因為阿良的創作,找到屬於成熟大人的積木。

可惜的是,阿良的作品雖能量產,但每個鑄造用的蠟模卻僅能使用一次,技術、時間與成本都非常高。阿良就這樣一路走到2025 年,《The Beast》系列才終於推出新作品,一頭名為守護者(Guardian)的鹿,高度達四十五公分,需克服鹿角使頭部超重的結構挑戰。阿良認為「工藝本來就需要很多時間去累積。」充滿力量的豹與鹿,就是阿良一路成長進化的工藝見證,「我覺得很棒的是,一般藝術品可能都是拿回家擺著,但我的作品,可以讓藏家擺成他們喜歡的樣子。」從前那個組著鋼彈的小男孩,正活著自己喜歡的模樣。

作品 Guardian。(圖片來源:洪瑞良)
作品 Guardian。(圖片來源:洪瑞良)

文字 / 黃怜穎

攝影 / PJ Wa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