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米其林綠星餐廳EMBERS主廚郭庭瑋:從風味表現到食器選用,建構當代臺灣料理

專訪米其林綠星餐廳EMBERS主廚郭庭瑋:從風味表現到食器選用,建構當代臺灣料理

一連兩年摘下米其林綠星餐廳的 EMBERS,主廚郭庭瑋擅長採集食材風味,器具的選用也呼應著他的創作觀,用理性思維框架感性創作,最終收斂為一道道有文化底蘊的料理,展現職人工藝。

從仁愛路四段拐彎轉進122 巷,還未查看門牌,就已先被 EMBERS 門前空地枝幹優雅伸展的九芎所吸引。九芎依循時節開花、落葉,餐廳以這株臺灣原生樹種迎賓,作為看見四季變化的序曲,亦是呼應 EMBERS 以島內創作為基礎,自然運用時令食材傳遞風土滋味。

盤點臺北近年最星光熠熠的 Fine Dining 餐廳,名單上絕對少不了開幕甫一年就在 2021 年獲得米其林餐盤推薦,又接連於 2022、2023 年度摘下米其林綠星的 EMBERS。《米其林指南》讚其「室內設計樸實而充滿細節,呈現出與土地的連繫」,就料理風格點評「主廚擺脫西餐思維,大量取材山林、原野或部落,並採用檳榔、醃魚、小米、豆棗等在地食材。」

闖蕩餐飲界多年,創辦人暨主廚郭庭瑋看待料理始終懷抱熱烈的創作魂。他坦言從市場角度來看,「沒有和牛和龍蝦解決不了的事,對吧?如果還不夠,就再放一點海膽或魚子醬。」只要端出高檔食材,保證客人吃得歡歡喜喜,只是對身為廚師的他而言,「那就不是創作。」

陶藝家吳偉丞的設計,簡約但又保留創作者的個性。有些作品在局部的設計也讓郭庭瑋感到驚艷,譬如在盤緣加入金屬的裝飾,或是讓純白的茶海,加入一個帶有普普藝術感覺的色點。
郭庭瑋很欣賞陶藝家吳偉丞的設計,簡約但又保留創作者的個性,有些作品在局部的設計也讓郭庭瑋感到驚艷,譬如在盤緣加入金屬的裝飾,或是讓純白的茶海,加入一個帶有普普藝術感覺的色點。這類點晴但細膩的設計,讓郭庭瑋感到驚艷。
其中許多食器,原本是從茶道具的角度被創作出來。
《花形水方》在 EMBERS 則成為了飯碗。顆粒感的質地持握起來的手感卻是非常厚實但又輕盈。
《花形水方》在 EMBERS 則成為了飯碗。顆粒感的質地持握起來的手感卻是非常厚實但又輕盈。
原本用於存放茶葉的茶倉,郭庭瑋想到上蓋就很適合盛放一個小點心,下面的也可倒入湯品,讓顧客搭配。
其中許多食器,原本是從茶道具的角度被創作出來,但郭庭瑋會依照料裡的需求,應用這些器物。譬如原本用於存放茶葉的茶倉,郭庭瑋想到上蓋就很適合盛放一個小點心,下面的也可倒入湯品,讓顧客搭配。

用直觀美感收藏食器

知道採訪團隊邀約的主題定為「料理與食器的關係」,郭庭瑋做足了準備,不慌不忙地從檯面下的收納空間拿出一件件造型各異的陶製碗盤。「我不喜歡買西式的盤子。」他開門見山直說。白盤就像畫布,可說是料理最好的襯托,對很多餐廳來說,清一色選擇白盤是最直截了當的方式,只需要考慮搭配料理的適當大小、深度,「如果我的中心思維是要展現自己是一名厲害的主廚,那麼我只需要一個漂亮的白盤。」

揚棄把光環集中在自己身上的英雄主義,郭庭瑋還是想讓料理來說話,而食器的相輔相成自然而然成為其中一環。「在 EMBERS,我們沒有標的食器一定要怎麼用,」他說得簡單卻真誠,「回到很直觀的美感,就是買我們自己喜歡的,可能是這個素色的表現或盤面的平整度我們喜歡,有點像是收藏的一部分。」

杯盤日常使用磕磕碰碰,損傷難免,有可能就此絕版再也找不到,郭庭瑋的太太 Luica 為此特地學了傳統工藝「金繼」,嘗試修補陶器,讓心愛的器物可以重生。

擺盤的入門,首先需要一個質感好的食器,其次則是不要把食物放太滿,透過留白與醬汁的搭配,就可以讓料理呈現出精緻優雅的視覺效果。
郭庭瑋分享,擺盤的入門,首先需要一個質感好的食器,其次則是不要把食物放太滿,透過留白與醬汁的搭配,就可以讓料理呈現出精緻優雅的視覺效果。

持續地在蒐集器具,不過他透露有時還是會因此感到負擔,因為買回來的盤子不見得完全適合運用在多數餐點上,但如果要能夠常態性地適用,「就表示它很無聊。」又或者是隨著每一季風格的轉變,可能也需要更換食器,於是倉儲囤放的餐盤數量日漸積累。心想閒置可惜,郭庭瑋盤算著日後有機會串聯其他餐廳舉辦拍賣會,開啟物件的流通循環,也是一種創造永續利用的方式。

有設計概念的作品

EMBERS 成立之際,郭庭瑋訂定的目標之一,就是客人進入餐廳的所見所聞,都是足以令他們產生共鳴的。因此,包含桌椅碗盤等各個訂製項目所合作的工藝職人或藝術家,郭庭瑋必定會邀請他們到店裡用餐,透過親身感受,接收 EMBERS 的料理所要傳達的意涵,「這個空間裡的每個物件,我都希望是有作者的投射在裡面。」

和陶藝家的合作亦是如此。他曾想訂製盤面直徑 26 公分的大盤,作者來店裡用餐後,思量桌子大小和餐廳氛圍,建議他應該縮至23 公分內,甚至往尺寸更小的器物發展,「我覺得很棒,這就是很好的理解。」

郭庭瑋拿起盤子介紹起來。「這是『絞胎』,」盤面帶有流動感的紋路並非來自釉色,而是使用兩種以上、顏色相異的瓷土揉合在一起,拉出坏形再燒製而成,層層相疊,不同的絞揉手法會呈現截然不同的紋理。

最有趣的是,作者在完成坏形之際,突然決定從旁邊切一刀。削去部分的圓弧,成了斜邊,視覺上多了不規則的趣味,「如果它的外型只是一個完整的橢圓,可能就不會被大家注意到。」

陶藝家吳偉丞的作品是郭庭瑋近年的心頭好,「我很喜歡的原因在於他使用很多複合式媒材融入陶藝創作,或是在表現上有一些刻意的線條刻畫。」有別於傳統陶瓷器皿予人圓滑溫潤的印象,吳偉丞的作品展現帶有稜角的個性姿態,讓郭庭瑋一見傾心。

「一只好的茶壺,它的壺嘴斷水要俐落、出水順暢,這是和工藝有關的部分;但是造型就牽涉到設計。」郭庭瑋說,大部分人描述陶器經常以「手感」來形容,不太會從「設計」的視角來審視,「但這位作者本身具有平面設計背景,在他的作品裡頭會把設計的概念加進去。我們知道『粗獷』和『粗糙』只是一線之隔,如果每一道刻鑿的痕跡都是有理由的,它就會是表現作者想法的一個設計。」

「這些全部都是吳偉丞的作品,看起來形狀都不一樣,但你一定可以從作品的線條感裡頭找到他的一致性,這件事是滿難得的。」他拿起食器比畫,「比如這個圓的弧度,還有這個切角。雖然他的器型透過設計方式不斷改變,但又經由他的手感為器物本身創造出很大的一致性。」特別是作品當中風格鮮明的折角,充滿現代性的思考。

如何讓 EMBERS 的料理與策展相結合,譬如只使用同一位工藝家的食器,或隨著季菜單變化食器的搭配運用。
郭庭瑋一直在思考,如何讓 EMBERS 的料理與策展相結合,譬如只使用同一位工藝家的食器,或隨著季菜單變化食器的搭配運用。
將茶壺作為醬汁壺,將茶海作為料理盤,郭庭瑋認為器具的運用並沒有一定的限制。
將茶壺作為醬汁壺,將茶海作為料理盤,郭庭瑋認為器具的運用並沒有一定的限制。創作者要思考的應該是設計與工藝性。只要作品夠好,使用者會自己找到運用器物的方式。

「這些全部都是吳偉丞的作品,看起來形狀都不一樣,但你一定可以從作品的線條感裡頭找到他的一致性,這件事是滿難得的。」他拿起食器比畫,「比如這個圓的弧度,還有這個切角。雖然他的器型透過設計方式不斷改變,但又經由他的手感為器物本身創造出很大的一致性。」特別是作品當中風格鮮明的折角,充滿現代性的思考。

建構自己的風味資料庫

同樣身為創作者的惺惺相惜,郭庭瑋看見吳偉丞嘗試在每一次的設計裡面不斷革新,「我們做料理的想法也是這樣。」

攤開郭庭瑋的創業歷程,會讓人驚訝發現他不斷地跳出舒適圈。起先他在夜市擺攤賣串燒、炸物,打下基礎後轉而經營日式食堂,隨著生意蒸蒸日上,卻讓他心裡不斷冒出「為何而做」的疑問。他選擇追溯源頭去尋找答案,深入產地現場,希望能重新認識這塊土地,「好福食研室」應運而生。

2020 年開幕的 EMBERS,就像是累積了五年的食材風味資料庫,從文化、風土、族群、情感等多元的面向,經由自我詮釋後的美感呈現,成就一個世代的臺灣料理風貌。

何以能讓自己不滿足於既有的好成績,做些更輕鬆簡單就能賺錢的好生意?郭庭瑋語出驚人地說最原始的驅動力來自於「自卑」。早先那幾年,當客人不斷上門、給出好評的同時,一句「你做菜是在哪裡學的」,讓餐飲科系出身,沒有師出名門、海外深造背景的他,被問得啞口無言。

「所以我花了很大的力氣在建立『理所當然』這件事情。」持續走在飲食的探索之中,郭庭瑋的功課做得比誰都認真,從田野調查、風味理解到故事蒐集,理性、感性層面都下足了功夫。

「現在做任何的料理,最需要說服的人是我自己。」歷經反覆詰問自己的過程,對他來說,每一天都還是覺得做菜很難,端出的每一盤料理,都要再三審視有沒有更好的可能。「我經常調整擺盤的,」他打趣說,「要配合主廚步調的同事比較辛苦。」

EMBERS,在 2022、2023 連續兩年獲選米其林綠星餐廳,讓餐飲界注意到郭庭瑋對於食材與臺灣文化的熱情。
EMBERS,在 2022、2023 連續兩年獲選米其林綠星餐廳,讓餐飲界注意到郭庭瑋對於食材與臺灣文化的熱情。他坦言料理人與工藝家,某方面其實很像,生產的是作品,同時也是商品;是手作,也可以不只是手作。
考量料理與食器的色系,在料理上桌前,加入食用花、香草或是醬汁點綴,就可以快速讓料理產生化龍點睛的視覺效果。
考量料理與食器的色系,在料理上桌前,加入食用花、香草或是醬汁點綴,就可以快速讓料理產生化龍點睛的視覺效果。

抓取食材 DNA

EMBERS 令人驚艷的全植菜單,是運用植物的根、莖、花、果和葉、籽、芽,以及藻類、蕈菇來烹製, 以曬乾、發酵、醃漬、煙燻、熟成等各種技法,將食材風味發揮得淋漓盡致。美食作家蔡珠兒稱許「逆轉沙拉和素齋思維」,是一門「好吃的植物課」,食材達人徐仲則認為這套菜單「很容易由各方面聯想起臺灣的餐桌。」

回首餐廳成立之初,郭庭瑋信心滿滿地端出自己走遍島內之後、將食材重新加以轉譯和詮釋的料理,卻驚訝發現客人普遍反應「吃不懂」。他有感而發道:「任何前衛的創新都不會被當下的時代接受,走太快的話,人家看不懂也不行。」開幕沒多久正巧碰上疫情,給了他一個停下來思考的空檔。

埋首於研究臺灣飲食的論文,他才發現「溫故知新」其來有自,「彼此可以產生共鳴的那個點,其實存在在過去的時間點上,所以當我嘗試一個比較新穎的食物創作時,也要在裡面藏一個可以讓客人理解的味道。」

料理其實與工藝創作有一些共通性,站在創作者的角度,或許有點難具體描述,郭庭瑋思考了一下:「如果要比喻的話,類似 DNA 的概念,就像你無法描述米酒的風味,可是菜餚裡面只要加了米酒,你一定吃得出來。」他笑笑說。

創作需要被市場理解

如果創作跨得太前面,消費者就難以理解,邁向營運已第四年的 EMBERS,現在已經懂得掌握創作與商業之間的天秤,必須要抓一些大家熟悉的元素放進來。譬如在各國料理中,從第一道菜到最後一道甜點,都會有味道的一致性貫穿其中,其實那就是文化的本質。「你可以想像得出來,義大利料理可能是橄欖油,法國料理會是奶油。」

當他想要在 EMBERS 建立這樣的形式,研發菜色的同時加入更具有論述的思維而「植物」便是郭庭瑋現階段對於如何定義「台灣味」的答案。同樣地,為了幫助消費者理解,他的料理也需要相得益彰的食器來輔助。

郭庭瑋興致勃勃地分享起新年度攜手吳偉丞的合作計畫,他希望以「策展」的概念,製作全系列的訂製餐具,「可能至少九成以上的餐具都出自他的手藝。」進來用餐的客人,在此停留三個小時,就像是參與了一場展覽體驗。從風味表現到器具質性,建構當代的臺灣料理。

就像郭庭瑋經常於媒體訪問時提及自己對「料理」二字的定義 —「 照料土地,理解自己 」,EMBERS 不僅是一間餐廳,更是郭庭瑋從料理人的專業出發,梳理土地的飲食脈絡,對於「什麼樣的料理可以代表臺灣」所做出的誠摯回應。郭庭瑋自豪地說:「EMBERS 的料理就是臺灣菜。」

透過不斷自學,在國內Fine Dining餐飲界做出口碑的郭庭瑋,在今年又有驚人之舉。為了推廣台灣本土植物與蔬食,他自費出版雜誌,希望透過紙本的紀錄,讓更多人理解並認識台灣野植的可能性。

台灣野植是個廣大,且有意義的主題。從植物到食物的採集路徑,某種程度也是一種對於本土文化的理解實踐。《iá 野植風味學》的出版,對於國內餐飲界也將帶來深遠的影響。

✹ 首期《iá 野植風味學》已開放網路訂購:請點此訂購

文字:張雅琳

攝影:Kris Ka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以金工、玻璃定格自然之美!日本工藝家藤森早知 X 志田真菜實《畔》雙人展登陸台中

以金工、玻璃定格自然之美!日本工藝家藤森早知 X 志田真菜實《畔》雙人展登陸台中

台中結合家具家飾、藝術品及香氛的美學空間「Chamber Living」,即日起至128日舉辦工藝特展《畔》,邀請首度來台展出的兩位日本創作者:藉金工將靜謐之美凝鍊於首飾中的藤森早知(Sachi Fujimori)、擅長以玻璃為材捕捉光影變動的志田真菜實(Manami Shida),透過各自愛用的玻璃、珍珠、金屬等為媒材,藉工藝作品探索人與自然間的微妙連結,挖掘存於水與岸、虛與實、現實與幻象等邊界之間的美。

以金工、玻璃定格自然之美!日本工藝家藤森早知 X 志田真菜實《畔》雙人展登陸台中
(圖片提供:Chamber Living)
以金工、玻璃定格自然之美!日本工藝家藤森早知 X 志田真菜實《畔》雙人展登陸台中
(圖片提供:Chamber Living)

可配戴的微型風景

看藤森早知的首飾作品,總會從中感受到細膩而幽微的有機美感。他曾於珠寶製作公司工作5年,累積紮實的實務經驗,後於2021年創立手工藝珠寶品牌「KOHAN」,創作靈感多源自變化萬千的自然景象,無論是季節、時間流逝、天空雲彩變幻等,都被他濃縮於作品之中化為「可配戴的微型風景」,每件首飾都彷彿來自遙遠之畔,閃爍著寧靜的微光,連動著佩戴者與自然之間的共鳴。

以金工、玻璃定格自然之美!日本工藝家藤森早知 X 志田真菜實《畔》雙人展登陸台中
(圖片提供:Chamber Living)
以金工、玻璃定格自然之美!日本工藝家藤森早知 X 志田真菜實《畔》雙人展登陸台中
(圖片提供:Chamber Living)

以玻璃捕捉大自然微妙動態

受兒時在大自然中生活的經驗影響,志田真菜實的創作多以自然景象為靈感,尤其是水景。他從大學時期至今皆專注於玻璃工藝,不斷嘗試吹製、窯作、冷作、鎔製等多元技法,並實驗將其結合融入創作,出自他手的玻璃作品就像是捕捉光與影的雕塑,重現了自然界各種微妙的動態現象。

以金工、玻璃定格自然之美!日本工藝家藤森早知 X 志田真菜實《畔》雙人展登陸台中
(圖片提供:Chamber Living)
以金工、玻璃定格自然之美!日本工藝家藤森早知 X 志田真菜實《畔》雙人展登陸台中
(圖片提供:Chamber Living)

遊走虛實之間的透明感

《畔》兩位參展創作者雖創作媒材大不同,作品卻有共通的特質——靈感常源自自然,視覺上溫柔又帶點遊走於虛實之間的透明感,這也正是Chamber Living將兩人齊聚辦展的關鍵,不妨親臨現場感受流淌於城市展間中的自然之美。

以金工、玻璃定格自然之美!日本工藝家藤森早知 X 志田真菜實《畔》雙人展登陸台中
(圖片提供:Chamber Living)

《畔》日本工藝創作者二人展 - KOHAN 藤森 早知 / 志田 真菜實

展期|2024.11.15-12.08


地點|Chamber Living(台中市西區精誠八街27號⁣)

玻璃藝術家池谷三奈美個展登台!窯燒技法、老屋壓花玻璃為材,人氣「透明感食器」工藝揭秘

玻璃藝術家池谷三奈美個展在新竹春室!透明感食器工藝揭秘,窯燒技法是關鍵

日本藝術家池谷三奈美(Minami Ikeya)以色彩繽紛、形狀多變的玻璃食器作品深受喜愛,她所擅長的「窯燒」技法、不完全融化玻璃的製作技巧,正是賦予這些食器如糖果般可愛外表的關鍵。想窺探其中工藝,別錯過池谷三奈美現於新竹春室 The POOL舉辦的個展,展覽以「玻璃製程」為核心,回顧藝術家十年來的創作軌跡,展示其多年來鮮少介紹的創作過程及靈感來源。

玻璃藝術家池谷三奈美個展在新竹春室!透明感食器工藝揭秘,窯燒技法是關鍵
(圖片提供:W春池計畫/攝影:林祐任)

以「食器」為創作主題,將玻璃工藝帶入日常生活

池谷三奈美在學生時期便對玻璃著迷,從武藏野美術大學工業工藝學科(玻璃專攻)畢業後,便進入硝子企画舎持續創作,2018年自行成立工作室並以玻璃藝術家的持續活躍於工藝及藝術領域,其作品在日本國內外都擁有高人氣與知名度。

玻璃藝術家池谷三奈美個展在新竹春室!透明感食器工藝揭秘,窯燒技法是關鍵
(圖片提供:W春池計畫)

「餐具」是池谷三奈美主要的創作主題,因在日本文化中,餐具不僅是盛放食物的器皿,更是講究細節的生活哲學,如何製作、怎麼使用更反映出各地傳統文化,亦是日本職人精神的體現。對池谷三奈美來說,玻璃創作不只是美感的載體,她更思考玻璃如何融入日常生活、實際為人所用,於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器」成了她對於美好生活的傳聲筒。

玻璃藝術家池谷三奈美個展在新竹春室!透明感食器工藝揭秘,窯燒技法是關鍵
(圖片提供:W春池計畫)

透明感多彩食器的工藝關鍵:「窯燒」技法

我們一般對玻璃工藝的印象多為「吹製玻璃」,其以鐵製空心吹管,從1400的窯爐撈取呈麥芽糖狀的玻璃膏,進行吹氣到塑形,其中的巧勁在於如何維持玻璃膏整體的形狀及塑造;然而,池谷三奈美使用的「窯燒」(Kiln-work)技法,是將切割好的玻璃片放入石膏模型中,讓玻璃在約800燒製時,使玻璃變形並沿著石膏模具成型,這個過程稱之為「烤彎」(slumping),其為窯燒技法生產中的重點,且是一個非常依賴經驗和直覺的困難過程。

玻璃藝術家池谷三奈美個展在新竹春室!透明感食器工藝揭秘,窯燒技法是關鍵
池谷三奈美創作過程:切割玻璃片/烤彎。(圖片提供:W春池計畫)

經由「窯燒」,池谷三奈美為食器賦予清透柔和的色彩、圓潤而流暢的線條,從八角盤、圓盤、冰淇淋匙到甜點勺等,視覺皆帶復古調性。其中擁有圓滑設計的湯匙,靈感來自塑膠湯匙,池谷三奈美將易造成環境負擔的塑膠餐具轉換為玻璃,期望藉工藝讓人們更懂得惜物。

玻璃藝術家池谷三奈美個展在新竹春室!透明感食器工藝揭秘,窯燒技法是關鍵
(圖片提供:W春池計畫/攝影:林祐任)
玻璃藝術家池谷三奈美個展在新竹春室!透明感食器工藝揭秘,窯燒技法是關鍵
池谷三奈美以塑膠湯匙為靈感。(圖片提供:W春池計畫)

此外,池谷三奈美也以日本舊房屋中常見的壓花玻璃為材料,藉由不會完全融化玻璃的製作方式,利用壓花玻璃本身的花紋進行再創,讓老舊、甚至廢棄材料得以重獲新生,期待藉此鼓勵玻璃、木工、金屬等領域的工藝家,一同為市場創造良性循環,這樣的理念也與致力推廣循環經濟的春池玻璃不謀而合,為雙方本次合作展覽更添意義。

玻璃藝術家池谷三奈美個展在新竹春室!透明感食器工藝揭秘,窯燒技法是關鍵
(圖片提供:W春池計畫/攝影:林祐任)

以「表與裏」概念呈現藝術家創作脈絡

池谷三奈美此番於新竹春室舉辦的個展,以象徵創作過程的「010」為主軸,其意指所有作品都從零經由發想、製作後成形,而創作者們也會不斷消化經驗後歸零再出發。策展概念更從01延伸至日語中的「表と裏」,其意味著兩件事緊密相連,就如硬幣的兩面一樣密不可分——如果01,是從零構思誕生作品的過程,象徵「表面」;那當它再從1回到0時,則是藝術家對作品脈絡的反思,即為「裏面」。

玻璃藝術家池谷三奈美個展在新竹春室!透明感食器工藝揭秘,窯燒技法是關鍵
(圖片提供:W春池計畫/攝影:林祐任)

「表、裏」概念也被融入展覽空間,現場劃分出兩大區塊:放置各式成品的「表桌」、使用窯燒技法來呈現製作過程的「裏桌」,引領觀者探索池谷三奈美的創作本源及作品脈絡,期待觀者能透過展覽,了解藝術家如何以周遭物件為靈感,傳達藝術即是日常生活的體現。

玻璃藝術家池谷三奈美個展在新竹春室!透明感食器工藝揭秘,窯燒技法是關鍵
(圖片提供:W春池計畫/攝影:林祐任)

《池谷三奈美 Minami Ikeya|solo exhibition》

展覽期間|2024年11月2日-2025年2月16日

展覽地點|春室 Glass Studio + The POOL

營業時間|每日 10:00-17:30,週一公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