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富攜手楊士毅打造金黃剪紙藝術裝置!南美館限時展出,4大展區解密「一心一藝」專注精神

百富

2022歲末之際,「The Balvenie百富」攜手台灣剪紙藝術家楊士毅,以威士忌製作過程中的各道程序——種麥、翻麥、蒸餾、熟成、調製為靈感,取其與「光」之間的互動關係,打造一座近6公尺高的大型剪紙藝術裝置,表現一心專注所散發的無盡光芒,同時規劃4大沈浸式主題展區,帶觀者一窺百富傳承百年的威士忌釀造工藝,走進「一心一藝」的世界。


E64D573B-70F4-4A4F-9B66-92D5AAE90697
百富攜手台灣藝術家楊士毅在南美館外打造剪紙藝術裝置

「一心一藝」:以專注精神,實踐交予「最美好事物」的承諾

釀造威士忌如同一場藝術創作,從種麥、蒸餾、熟成到調酒師的詮釋,程序之間揉合了環境造成的偶然、職人工藝的精準和穩定,詩意也理性。作為蘇格蘭少數堅持傳統製酒工藝的威士忌酒廠,「The Balvenie百富」百年來秉持著「一心一藝」的信念,專注一心打磨頂級威士忌之藝。

2E29ADB1-DBAA-4FEC-A631-57D8F730A72B
百富是少數仍堅持傳統威士忌釀造工藝的蘇格蘭酒廠

百富攜手在地藝術家,發揚「一心一藝」信念

正因洞悉釀酒與藝術之間共同的創造性與精神性,百富多年來與擁有同樣精神的在地藝術家合作,共同發揚「一心一藝」的專注精神。

2022年,百富與台灣藝術界合作的動作頻頻:6月適逢羅芙奧春拍,邀請藝術家范承宗為「百富首席調酒師典藏系列珍稀原酒」打造一可藏酒的藝術作品,以五線譜和音符為靈感的木作大氣而雅緻;11月進駐ART TAIPEI 2022,攜手伊日藝術計畫YIRI ARTS跨界策展,透過西班牙藝術家金.提爾(Guim Tió Zarraluki)的《十二心念》(12 Thoughts)作品呼應威士忌工藝蘊藏的淬鍊精神。

B739C1E1-09C7-44CD-B89D-969C36927E35
百富 X 伊日藝術計畫在ART TAIPEI



楊士毅以6米剪紙作品彰顯「專注的光輝」

時序來到年底,百富與台灣藝術家楊士毅合作,以剪紙藝術具象化「一心一藝」的精神。談起創作靈感,楊士毅分享道,製作威士忌的過程好似在精心雕琢一道光:「種麥的過程像是在收集光,翻麥如甦醒光,蒸餾像萃取光,橡木桶熟成的過程像在守護光,最後到了首席調酒師的手中,他用最好的詮釋,讓威士忌以最好的狀態來到每一個人面前。」


843A853D-A977-4C7B-9E97-991C74D48FF4
藝術家楊士毅

因此,楊士毅以〈一心一藝・專注的光輝〉為題,在臺南市美術館2館戶外廣場打造高達6米的藝術裝置,其外觀如四射光輝,呼應一人專注時向外綻放的光芒;背後結實纍纍的果樹,則象徵長時間投入所創造的美好成果。


0436261A-74A8-4860-A615-DD8A5B2F2710
南美館外高達6米的剪紙藝術裝置

3大主題展區:旋轉棱鏡、藝術迴廊、過桶工藝經典威士忌

除了大型剪紙藝術裝置,百富也特別打造了3大主題展區,結合沈浸式體驗,引領大眾走入百富酒廠,領略「一心一藝」的專注精神。

4233C2B2-991E-45AC-902C-78F55996FDD1
一心一藝迴廊

01. 透過旋轉棱鏡看匠人們的專注身影

百富酒廠堅持傳統製酒工藝,從大麥種植、鋪地發麥、蒸餾器維護到橡木桶製作,每道環節都有專屬團隊,由資深匠人代代相傳,確保最佳威士忌的產出。而展場中獨特的「旋轉稜鏡」裝置,透過逐格動畫呈現百富匠人們的身影,反映出每個看似簡單的動作,實為一個個專注投入的細節累積的成果。

1267399C-6298-4012-99B7-DA51B733593D
旋轉棱鏡

 

02. 集結4款百富「過桶工藝」威士忌酒款

1980年代,百富首席調酒師大衛史都華(David C. Stewart MBE)首創「過桶工藝」(Cask Finishing),運用不同橡木桶連續熟成,開拓了威士忌的風味疆界。

941211A8-2684-449E-9200-A1769E6DEA05
百富首創過桶工藝

現場展出百富過桶系列4大酒款:最經典的「百富12年雙桶DoubleWood」;帶濃厚熱帶風情的「百富14年加勒比海蘭姆桶」;2022年新作­「百富16年法國皮諾甜酒桶」;首席調酒師大衛史都華個人的最愛「百富21年波特桶PortWood」。全4款威士忌各以4種不同的橡木桶過桶熟成,在百富標誌性的香甜蜂蜜風味之上,呈現各自獨特的風味層次。

E326D4CC-28AF-44BF-B5BA-0B7D1AD51626
現場展出4款運用百富過桶工藝的酒款

03. 橙黃色的剪紙藝術迴廊

展間尾端洋溢著和煦氛圍,空間以百富威士忌如蜂蜜般溫暖的顏色結合剪紙概念,呈現一條「一心一藝」迴廊,邀請觀者徜徉其中,品味百富匠人們的專注與堅持,沉浸在百富一心一藝的光輝中。

0DBB4FED-11EC-4F0A-A466-D6D339F7E41A
一心一藝迴廊

 

百富〈一心一藝・專注的光輝〉

展期|2022年12月23日~2023年1月15日

地點|臺南市美術館2館(戶外廣場)

門票|免費,但需點此預約報名 

備註|參與現場活動並分享即可獲得「百富品酩券」,至臺南特色酒吧Bar Mozaiku馬賽克、Long Bar、Long Light Bar,品味百富的完美藝境

※飲酒過量有礙身體健康,未成年請勿飲酒,喝酒勿開車 ※  

資料、圖片|The Balvenie百富

延伸閱讀

RECOMMEND

這部電影要你「走來走去」看,拼湊一段破碎婚姻故事!張碩尹 X 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回台展出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這部電影不要你黏在椅子上看,而要你起身走進一棟台灣老公寓,穿梭廚房、客廳、臥室等空間,慢慢拼湊出曾發生在此的破碎婚姻故事。你的移動步伐,將推動故事前進。

這是台灣張碩尹工作室、英國爆炸理論(Blast Theory)共同製作的「互動式電影」作品《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於年初拿下2025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SXSW)混合實境競賽單元評審團特別獎後,回到台北於7/47/20限定兩週展出。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走進」老公寓,拼湊一段破碎婚姻故事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由蔡弦剛執導,夏騰宏與柯念萱主演,背景設定在一間台灣老公寓,文本圍繞著一個在災難中破碎崩解的婚姻故事。這不單只是一部電影,更是一件觀眾可與之互動的沈浸式裝置。有趣的是,觀眾不需要穿戴任何裝置,而是透過「AI視覺感測系統(AI Computer Vision System)」體驗。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觀眾將置身一座台灣住家的等比例平面圖上,地面標示著4個空間:廚房、客廳、臥室與浴室。每當觀眾踏入其中一個房間,AI系統便會偵測觀眾的移動,切換到該房間的故事。透過在空間中移動,觀眾將慢慢拼湊出一對伴侶曾在此生活的痕跡。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觀眾的「互動」也是看點

由於每場次的觀眾人數可能不只一人,因此觀眾之間發酵的狀態也成為觀看的重點。AI視覺感測系統會在偵測展間的人流後,決定該切換到哪個視角,因此觀眾彼此互相看眼色、牽制與角力,干擾和合作,都成為了觀看作品的趣味。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這部「互動式電影」打破線性敘事,給予觀眾更多摸索的空間,建構出新型態的觀看體驗——作品的敘事仰賴觀眾的移動進行,甚至可以說是「沒有觀眾,作品就不存在。」創作者亦不刻意講故事說明,轉而注重傳達作品的情感氛圍,交由觀眾填補空白。

「我特別喜歡觀察人們如何和作品互動,努力了解故事的樣子,甚至還曾看見觀眾一隻手放在房間、另一腳放在廚房,試驗著試圖混淆系統的滑稽舉動,發展出團隊從未想過的互動的方式。」——爆炸理論業務經理Anne Ruper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為何以「家」為題?一座壓抑籠罩的劇場

「家」一詞往往讓人聯想到庇護、歸屬與安穩,但創作團隊回溯電影史中大衛・林區《驚狂》和米哈伊・哈涅克《隱藏》當中對「家」的詮釋,卻是潛意識中瀰漫壓抑和焦慮的劇場。於是在《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中,「家」成為觀眾走入作品敘事的核心,當觀眾穿越不同房間,也彷彿在夢境般的空間,探尋此地曾發生的婚姻生活痕跡。這樣的結構不僅回應了潛意識如「記憶宮殿」般的運作機制,也讓觀眾的「觀看」,從被動變成主動的心理參與。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另一方面,家作為最小單位的社會結構,不只受到內部情緒影響,也受到外部局勢的牽動。從歷史和社會脈絡來看,台灣長年受地緣政治影響,有著身份認同的討論;英國社會則長期面對移民問題,及近年的脫歐危機和通膨困境。因此,這次跨文化的台灣與英國團隊,從彼此對「家」的理解出發,重構一個想像的個人空間,並藉此探討所謂「家」的樣貌。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SXSW評審團在授予獎項時表示:「這件作品讓我們感受到迷惘、沮喪和彼此疏離。一開始只是悶燒著,但是最終成為空間、故事、科技和人類行為之間產生了意料不到的聯繫和交會舞蹈。」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以互動性、社會批判串起的藝術實驗

來自英國的爆炸理論(Blast Theory)常透過互動藝術探索社會和政治議題,他們結合表演、遊戲、影像、應用程式、裝置藝術等,將觀眾置於非尋常、甚至令人不安的體驗當中,邀人們透過親身參與日常難遇的景況,開拓看待社會的新觀點。像是在作品《觀看的機器》中,觀眾便被邀請參與一場搶銀行的角色扮演遊戲。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張碩尹與爆炸理論的合作始於2016年,當時他在爆炸理論位於英國布萊頓(Brighton)的工作室駐村一個月。他回憶:「當初觀看到的,是藝術計畫除了成為展覽中的展示品之外,能夠成為溢出社會建制的『事件』。藝術家能夠透過藝術計畫的靈活與機動性,連結各形各色的人事物,進一步成為寬廣世界溝通的管道。」受此啟發,張碩尹工作室在2023年夏天向爆炸理論提案,開始《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為期一年半的開發與製作,作品於2025年國西南偏南藝術節(SXSW)全球首映,如今回到台北放映。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此次合作延續著張碩尹工作室和爆炸理論對於「互動性」的高度興趣,雙方的作品都時常有意識地削弱藝術家的「控制權」,將作品開放給觀眾參與,在這樣的情況下,觀眾也被賦予了「推進作品」的責任——每個人的行動、決策以及與其他陌生參與者當下的互動,都為作品創造嶄新的意義和火花。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台灣首演

展期|2025.07.0407.20,期間不公休

地點|台北市士林區福華路180

開放時間| 11:0021:00

在全球最繁忙的藝術交易現場,創作一幅「無法被擁有」的畫!解析Art Basel大型公共藝術《CHOIR》

Art Basel大型公共藝術《CHOIR》!德國藝術家Katharina Grosse創作「無法被擁有」的畫

今年,瑞士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發生一場「藝術事變」——不羈的洋紅噴漆線條猖狂地侵佔主展館前廣場,從地面蔓延至牆面、時鐘、水池,甚至覆蓋Art Basel斗大的標誌。這不是惡作劇、也非抗議,而是德國視覺藝術家Katharina Grosse為展場量身作的畫——CHOIR》。透過具侵略性的線條及張揚色彩,藝術家企圖在受制的環境中,試驗藝術發生的各種可能;也在這人們爭相購入藝術品的場域,創造一件「無法被擁有」的藝術品。

生命有限、無法被擁有的藝術品

傾心藝術,必知Art Basel。這場全球知名的藝術博覽會,版圖跨及瑞士巴塞爾、邁阿密和香港,匯集全球藝術家及藝廊、涵蓋多元流派的創作能量,每年吸引無數買手與藏家前來購藏藝術。在這藝術品買賣不斷發生的場域,Katharina Grosse透過《CHOIR》掀起一場反動——這件作品只存在一週,展會結束便消失,不標價、不販賣,沒有任何人能夠擁有它。

Art Basel大型公共藝術《CHOIR》!德國藝術家Katharina Grosse創作「無法被擁有」的畫
(圖片提供:Katharina Grosse)

繪畫只能被裱框欣賞?這幅歡迎所有人闖入

從畫布、建築物到城市廣場,都是Katharina Grosse的創作空間。凡是表面,在她眼裡都充滿創作潛力。她以噴繪手法挑戰傳統繪畫的概念,也透過不按牌理出牌的作畫背景,對畫作的「歸屬」提出質疑。

Art Basel大型公共藝術《CHOIR》!德國藝術家Katharina Grosse創作「無法被擁有」的畫
(圖片提供:Katharina Grosse)

像是她這次為Art Basel創作的《CHOIR》,是一件用工業噴漆繪成、佔據城市廣場的公共藝術,像街頭原生的塗鴉,也像一幅巨大的抽象水彩畫。可畫作該存在於戶外嗎?又該任人踩踏嗎?印象中,明明該被放在美術館裡裱框欣賞?Katharina Grosse嘗試推翻的便是這一道道提問,她將繪畫置於無需預約、任何人都可能經過的公共空間,歡迎所有人參與其中,共演一場「即興表演」。雖說《CHOIR》不能被任何人購藏,但換個角度想,它亦屬於「參與表演」的所有人。

Art Basel大型公共藝術《CHOIR》!德國藝術家Katharina Grosse創作「無法被擁有」的畫
(圖片提供:Katharina Grosse)

探討人們對控制的執著、衡量藝術品價值的觀點

CHOIR》僅存在7天的生命週期,背後也蘊藏著Katharina Grosse衡量畫作價值的觀點。普遍來說,長傳於世的畫作會被認為更具價值——若作品能在不斷流逝的時間長河中捱過考驗,時間將為其增值。可Katharina Grosse卻認為,繪畫不一定非要永垂不朽才是強大,對她來說,畫作從不存在到存在、再走向不存在,更能具體體現時間的流逝,這何嘗不是另一種珍貴?

Art Basel大型公共藝術《CHOIR》!德國藝術家Katharina Grosse創作「無法被擁有」的畫
(圖片提供:Katharina Grosse)

再向內探究,Katharina Grosse也藉《CHOIR》探討著人類對「控制」的執著,以及對「自由」的渴望。她企圖在受制的環境中,試驗藝術發生的各種可能,在這樣的創作概念下,廣場任何地方都是她的畫布——既然如此,Art Basel的標誌被噴了漆又有什麼關係呢?

Art Basel大型公共藝術《CHOIR》!德國藝術家Katharina Grosse創作「無法被擁有」的畫
(圖片提供:Katharina Grosse)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