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藤忠雄清水模新作「光之空間」!韓國Musuem SAN藏身山林中的全新光影冥想空間

安藤忠雄清水模新作「光之空間」!韓國Musuem SAN藏身山林中的全新光影冥想空間

擅長使用光影來表現建築詩意氣息的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近期再度為同樣出自他手的韓國原州「Museum SAN」打造全新冥想空間「光之空間」(Space of Light),工整的十字架線條襯著大師標誌的清水模建築,任由光線照耀灑下,讓每位造訪者有如沐浴在舞動光影中,甚是自在逍遙。

安藤忠雄為Museum SAN打造全新「光之空間」。(圖片來源:Museum SAN)  
安藤忠雄為Museum SAN打造全新「光之空間」。(圖片來源:Museum SAN)  

Museum SAN 安藤忠雄在韓國的博物館建築大作

相比起大師在全球各處的博物館作品,坐落在韓國原州的Museum SAN顯得低調許多。在2013年落成的Museum SAN,是安藤忠雄耗時8年才完成的博物館鉅作,當時他受以造紙業起家的韓松集團之邀,將100多公頃的森林開闢出一幢藝術殿堂。

Museum SAN空間一隅(攝影:Ian Liu)  
Museum SAN空間一隅(攝影:Ian Liu)  

Museum SAN由Space(空間)、Art(藝術)、Nature(自然)三個英文字首結合而成,其發音也巧妙呼應韓文「山」之音,藉此來表彰博物館正位處廣袤的綠意山林之中;若從高空俯瞰,長方形、三角形和圓形等空間組成的博物館園地,不僅體現大師設計理念中連接天、地、人的哲學,隨著四季更迭而變化的自然景緻,更為博物館增添遠離塵世的避世風情。

坐落韓國原州山中的Museum SAN。(圖片來源:Museum SAN) 
坐落韓國原州山中的Museum SAN。(圖片來源:Museum SAN) 

如今,隨著博物館開館10週年之際,除了《安藤忠雄-青春》回顧展正登場外,大師也為博物館獻上第二個冥想空間建築之作「光之空間」,一處能體現他以清水模混、光線和與自然合而為一的標誌性建築風格。

雖然設計風格令人想起安藤忠雄的代表作「光之教堂」,然而「光之空間」沒有宗教包袱,更特別的是,當耀眼的陽光穿透方形清水模屋頂的交錯十字狀縫隙,由於沒有玻璃與其他裝置加以阻擋介入,因此人們能夠完全享受溫暖的光之洗禮,直接感受自然與內在的連結,遁入一個近乎神聖的沉思和自我反省冥想時刻。

全新「光之空間」少了玻璃介入,讓光線能夠照進空間裡。(圖片來源:Museum SAN) 
全新「光之空間」少了玻璃介入,讓光線能夠照進空間裡。(圖片來源:Museum SAN) 

安藤忠雄表示:「『光』是這個新冥想空間的主要焦點,人們能夠感覺到他們正在直接接觸自然,一個真正能讓自然與人類融為一體的空間。」也因為光線能夠暢通無阻地折射至建築內,某方面也算是實現了大師多年的心願,「沒有玻璃,光線顯得更加美麗,希望有一天,我也能把光之教堂的玻璃拆除掉。」

全新「光之空間」少了玻璃介入,讓光線能夠照進空間裡。(圖片來源:Museum SAN)  
全新「光之空間」少了玻璃介入,讓光線能夠照進空間裡。(圖片來源:Museum SAN)  

Museum SAN必看展館

基本上,Museum SAN處處可見大師安藤忠雄的建築語彙,清水模、光影、俐落簡約線條,搭配粗曠的坡州石材,絕對是建築迷必朝聖之景點。

Museum SAN隨處可見安藤忠雄代表性的清水模建築元素。(圖片來源:Museum SAN)  
Museum SAN隨處可見安藤忠雄代表性的清水模建築元素。(圖片來源:Museum SAN)  

博物館由探索紙的意義與價值的紙藝廊、擁有版畫工房與收藏韓國近現代繪畫與雕塑品的青鳥藝廊,以及展出美國藝術大師James Turrell作品的James Turrell館為主,而穿梭連結其中的則有花之庭園、水之庭園與石之庭園。

小檔9.水之庭園(攝影:Ian Liu)
水之庭園(攝影:Ian Liu) 
左圖為花之庭園、右為水之庭園咖啡廳(攝影:Ian Liu) 
左圖為花之庭園、右為水之庭園咖啡廳(攝影:Ian Liu) 

除了全新冥想空間「光之空間」外,在2018年時,安藤忠雄便為當時開幕5週年的Museum SAN打造了第一座有著圓弧穹頂的冥想室,與鄰近的石之庭園互相輝映。

安藤忠雄為Museum SAN打造的第一間冥想室。 (圖片來源:Museum SAN)  
安藤忠雄為Museum SAN打造的第一間冥想室。 (圖片來源:Museum SAN)  

Museum SAN交通怎麼去?

距離首爾約兩個小時車程的Museum SAN,若非自行開車前往其實不算好到達,通常遊客會選擇博物館提供的直達車往返,或是選擇搭上韓國KTX高速鐵路直奔原州,再搭乘接駁巴士。

方法一:KTX高速鐵路+原州接駁巴士

KTX票務必先網路訂票,票券會不定時釋出,車票購買好後可以直接在APP上使用。中文官網點此

去程上車站:首爾

去程下車站:原州Wonjun或萬鐘 Manjong (用電腦版網頁需要點至視窗下方M查詢)

回程上車站:原州Wonjun(因為接駁巴士是繞一圈,終點站是原洲)

原州接駁巴士

上車站:原洲站(第一站)、萬鍾站(第三站)

下車站:Museum SAN

費用:上車告知司機要下車地點,會給類似手環的來回票券,費用5000韓元。

路線:建議去程搭10:30車次、回程15:30,但因為車次常更改不知是否有變動。目前行駛時間表(下方圖)為2月1日開始實施。也可查看官網時間是否正確

小檔15.原州接駁巴士時刻表
原州接駁巴士時刻表(攝影:Ian Liu) 

方法二:博物館直達客運 (最方便)

早上9:30從市政廳站2號出站有直達車

下午17:00從博物館回程

官網預訂車票,需要先註冊NAVER帳號 (FB或LINE可綁定)

方法三:高速客運(高速巴士站很大,若怕迷路建議須提前去買票看場地)

可以搭首爾-原洲高速巴士(大概1.5小時),在客運站前方可以搭乘原洲接駁巴士(Terminal那站)

Museum SAN

地址:강원도 원주시 지정면 오크밸리 2길 260

公休:每週一(若週一為國定假日,則照常開放)

更多資訊可查詢官網

資料來源|Museum SAN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法國「紅磚之城」Albi全新景觀橋建築:在19世紀老高架橋旁,打造一座輕盈蜿蜒的人行橋

法國「紅磚之城」Albi全新景觀橋建築:在19世紀老高架橋旁,打造一座輕盈蜿蜒的人行橋

位於法國南部,以紅磚建築聞名的城市「阿爾比」(Albi),其興建於19世紀的紅磚鐵路高架橋,迎來全新面貌。在比利時工程與建築事務所Ney & Partners與MSA合作下,這座橫跨塔恩河(River Tarn)的鐵路高架橋,懸挑出一條長200公尺,蜿蜒的步行與自行車景觀橋,將過去與現在以優雅的姿態重新縫合。

阿爾比 以紅磚構築的城市風景

走訪阿爾比,很難不被城市街景隨處可見的紅磚建築所吸引,特別是位於塔恩河左岸、在2010年被列為世界遺產的歷史街區「阿爾比主教城」(Cité épiscopale d'Albi),以阿爾比主教堂(Cathédrale Sainte Cécile)為中心,所到之處的街道與廣場皆由當地出產的紅磚所建,而隨著光線與時間變化呈現多層次的暖紅色調,也讓阿爾比有了「紅磚之城」(La Ville Rouge)美譽。

©VincentBoutin
©VincentBoutin
©VincentBoutin
©VincentBoutin

在這座興建於中世紀的老城之中,還包含了一座1865年建造的鐵路高架橋,見證了工業時代的進程。如今,老橋有了新面貌,在磚拱高架橋之間,多了一條看來輕盈的步行與自行車景觀橋;一側保持筆直,另一側則以波浪狀線條穿梭於拱門之間,讓人得以在橋面上停留,欣賞美麗的塔恩河景。

©VincentBoutin
©VincentBoutin

蜿蜒波浪曲線,呼應高架橋拱門的全新橋面設計

不過為什麼要在老高架橋旁增加一條景觀橋,主要是當年建造高架橋時,並未考慮對公共空間品質的影響,其龐大結構曾粗暴地切割兩個歷史廣場。為此,阿爾比城鎮群(Communauté d’agglomération de l’Albigeois) 發起此項公共計畫,旨在改善市中心的交通,並重新連結Castelviel與 Pratgraussals 兩區,以及回應201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後的城市管理需求。

©VincentBoutin
©VincentBoutin
©AlainSimon
©AlainSimon

建築設計團隊Ney & Partners以不規則造型打造全新景觀橋,其設計靈感則是來自高架橋的幾何結構與七道拱門,並且為了不搶走紅磚高架橋的風采,以清透粉藍色與淡黃色為主色調,巧妙地依偎在高架橋旁,在視覺上則營造出一種輕盈與飄逸的感受,與高架橋厚重而理性的氣質形成鮮明對比。

©VincentBoutin
©VincentBoutin

景觀橋以三角形金屬箱體為基礎,並透過雙鉉接鋼製支架固定於高架橋上,讓其能在承受自重與行人荷載的同時,自由因應熱脹冷縮的位移。Ney & Partners創辦人之一 Matthieu Mallié 表示:「我們引入一條波浪狀的步行弧線,呼應拱門的韻律。當橋面向上游展開,將在每個拱門的中段形成一個提供遮蔭與休息的小陽台空間。」

©VincentBoutin
©VincentBoutin

當走在全新景觀橋上時,人們不僅能欣賞以紅磚為基調的城市文化,更可以近距離看見做為城市地標的老高架橋風貌,在停留與凝望之際,感受新舊建築之間交織的新想像。

©VincentBoutin
©VincentBoutin
©VincentBoutin
©VincentBoutin

資料來源|Ney & PartnersDezeen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用鋁格柵為建築「編織」衣裳!浙江秘境松莊村「織美術館」摩登外觀與古樸聚落相映成趣

浙江秘境松莊村「織美術館」!在江南最後秘境,用鋁格柵為老屋編織新衣裳

在中國浙江松陽縣群山間,有座被譽為「江南最後秘境」的古雅村落——松莊村。來到這裡如穿梭回古時,置身詩人筆下的桃花源——古樸的夯土民居沿著蜿蜒溪流佇立,與石拱橋、古步道交織成畫。在一片古色古香之中,新落成的「織美術館」格外引人注目,這座以編織為主題的美術館,透過紅白相間的鋁格柵,直觀將編織意象融入建築外觀。

浙江秘境松莊村「織美術館」!在江南最後秘境,用鋁格柵為老屋編織新衣裳
(圖片來源:間築設計/攝影:Jonathan Leijonhufvud)
浙江秘境松莊村「織美術館」!在江南最後秘境,用鋁格柵為老屋編織新衣裳
(圖片來源:間築設計/攝影:Jonathan Leijonhufvud)

在江南秘境,一座以編織為題的美術館誕生

松莊村隱於海拔400多公尺的山間,來此得途經彎折道路和狹窄小徑,路途不易。雖村落已有數百年歷史,卻鮮為人知,據說連松陽在地人都鮮少踏足、甚至沒聽說過這個地方,直到近十年才逐漸躍入大眾視野,也因此當地得以保留原始、質樸的生活風貌。2024年初,建築團隊「TEAM_BLDG 間築設計」受邀將一棟屋齡近40年的民居,改造成以編織為主題的當代美術館。

浙江秘境松莊村「織美術館」!在江南最後秘境,用鋁格柵為老屋編織新衣裳
(圖片來源:間築設計/攝影:Jonathan Leijonhufvud)

格格不入的老民宅變身美術館

織美術館所在建築已閒置多年,且其尺度和外觀質地都與四周低矮的夯土屋有著明顯差異,顯得格格不入。松莊村內想翻新這棟建築的聲浪不斷,直到目前的營運單位「山風大美」提出在此建造織美術館的想法,村民們的期望才有了著落。面對這棟外觀「特立獨行」、與周圍形成鮮明對比的老屋,間築設計團隊心想:「格格不入既然已是現實,與其將建築隱藏,不如用更有記憶點的方式加強這種對比。」這想法雖然有趣,但要讓村莊風景和美術館之間的對比看上去恰如其分,是設計上的一大挑戰。

浙江秘境松莊村「織美術館」!在江南最後秘境,用鋁格柵為老屋編織新衣裳
(圖片來源:間築設計/攝影:Jonathan Leijonhufvud)

用「解構」概念打開封閉空間

以「四重奏」為概念,建築團隊著手改造老屋,第一步先是「解構」老屋,將原先格局工整、外牆密實的建築,依縱向一分為四,並在其中增設內庭院、屋頂露台及位於不同高度的露天區域,不僅讓建築一改過去封閉形象,變得更加通透且對村落開放,也為外觀營造了4個量體高低錯落、富動態感的視覺效果。

浙江秘境松莊村「織美術館」!在江南最後秘境,用鋁格柵為老屋編織新衣裳
(圖片來源:間築設計/攝影:Jonathan Leijonhufvud)
浙江秘境松莊村「織美術館」!在江南最後秘境,用鋁格柵為老屋編織新衣裳
(圖片來源:間築設計/攝影:Jonathan Leijonhufvud)

紅白鋁格柵為建築「編織」外衣

為了替建築「視覺減重」,建築團隊以傳統織布技法為靈感,選用20x40mm的鋁製方管,將其3面塗上橘紅色、1面漆上白色,接著排列成格柵包覆建築,在立面上形成如雙色「紗線」細密交錯,為建築「編織」外衣的效果;而用來固定鋁管的構件則像是織布機的梭子。這樣的手法不僅讓建築設計呼應美術館主題,也讓原先厚重的建築量體顯得輕盈許多。

浙江秘境松莊村「織美術館」!在江南最後秘境,用鋁格柵為老屋編織新衣裳
(圖片來源:間築設計/攝影:Jonathan Leijonhufvud)

鋁格柵紅白相間的塗裝,會隨一日時序和四季光影的流動,展現出多樣面貌。晴天午後會披上明亮的粉色,陰天或下雪的日子則是靜謐的白。

浙江秘境松莊村「織美術館」!在江南最後秘境,用鋁格柵為老屋編織新衣裳
(圖片來源:間築設計/攝影:Jonathan Leijonhufvud)

從序廳到天井,自然光引導參觀動線

為了將焦點留給藝術作品,建築團隊特意減少對室內空間的介入,盡可能留存老屋內部原始格局,僅重整動線,並對室內、外空間的關係進行梳理。參觀動線以比鄰美術館的夯土屋為起點,連接至靜謐昏暗的「序廳」,讓訪客即刻感受由外入內的情境轉換,為接下來的探訪沉澱身心。

浙江秘境松莊村「織美術館」!在江南最後秘境,用鋁格柵為老屋編織新衣裳
(圖片來源:間築設計/攝影:Jonathan Leijonhufvud)
浙江秘境松莊村「織美術館」!在江南最後秘境,用鋁格柵為老屋編織新衣裳
(圖片來源:間築設計/攝影:Jonathan Leijonhufvud)

來到主館,迎面而來的是貫穿三層樓的「天井中庭」,每一層的展廳皆圍繞著中庭設置,邀觀者在欣賞展品之餘,也透過這片「留白」細賞建築各處,感受場域內日光與人潮的流動。

浙江秘境松莊村「織美術館」!在江南最後秘境,用鋁格柵為老屋編織新衣裳
(圖片來源:間築設計/攝影:Jonathan Leijonhufvud)

框景與露台引入山村景致

室內與戶外的連結也體現在窗和露天空間的規劃,館內可見許多「框景」,串連室內的當代風格和窗外的鄉村景致。這些「框景」隨著動線向上逐步拓展,行至三樓擴大為大面開窗,再延伸為半戶外空間,進一步串接美術館和村落;來到屋頂則是開放式露台,在此能飽覽松莊村全景,眼觀彷彿古代詩詞所描繪的鄉野風光,領會字句間蘊藏的自在與閒適。

浙江秘境松莊村「織美術館」!在江南最後秘境,用鋁格柵為老屋編織新衣裳
(圖片來源:間築設計/攝影:Jonathan Leijonhufvud)
浙江秘境松莊村「織美術館」!在江南最後秘境,用鋁格柵為老屋編織新衣裳
(圖片來源:間築設計/攝影:Jonathan Leijonhufvud)

資料來源|間築設計、ArchDaily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