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丹啟動橋樑上的城市計畫「正念之城」!BIG以傳統建築為靈感,設計永續發展的宜居大橋

BIG在不丹的全新城市計畫「正念之城」

一座在建立在橋樑上的城市,會是什麼樣子?不丹王國宣布將於南部的Gelephu地區啟動全新城市計畫「正念之城(Mindfulness City)」,以不丹文化遺產和國民幸福總值(GNH)原則為基礎,邀請丹麥建築團隊BIG、工程顧問公司Arup與Cistri共同打造,將包含設有機場、大學、寺廟等公共設施的數座「可居住橋樑」,並整合當地農業打造永續發展的宜居城市。

打造一個兼顧自然與人文的城市

選址在不丹與印度邊境的「正念之城」,具備地理位置的優勢,為不丹的對外交通發展奠定基礎,也將投入綠色技術,創造更多當地的經濟、教育機會與基礎設施。「正念之城」總體規劃包括了一座全新的國際機場、鐵路鋪設、水力發電站、公共建築等,並納入居民身心健康、生活水準、時間利用等考量,同時也以兼顧生態多樣性、環境韌性與文化多樣性為目標。

「正念之城」所在的Gelephu,是世界上僅剩的生物多樣性熱點(Biodiversity Hotspots)之一,共有35條河流流經,目前這裡有11個村落。居民生活與周遭生態系統息息相關,發展出帶狀的社區與山巒間的梯田,各種建設也以居民日常活動的公共空間為中心對稱開發。

BIG在不丹的全新城市計畫「正念之城」
Gelephu是世界上僅剩的生物多樣性熱點(Biodiversity Hotspots)之一(圖片來源:BIG)
BIG在不丹的全新城市計畫「正念之城」
共有35條河流流經Gelephu,目前這裡有11個村落(圖片來源:BIG)

BIG創辦人兼創意總監Bjarke Ingels表示,「這座『正念之城』旨在創造一個成長、創新的城市,並同時保有不丹獨有的自然與文化。這裡是一片河流與橋樑之地,我們整合農業、強調自然環境;保存傳統、並將其發揚光大。藉由整體的規劃,『正念之城』得以連結自然與人文、過去與未來、在地與全球。」

BIG在不丹的全新城市計畫「正念之城」
「正念之城」旨在創造一個成長、創新的城市,並同時保有不丹獨有的自然與文化(圖片來源:BIG)
BIG在不丹的全新城市計畫「正念之城」
藉由整體的城市規劃,「正念之城」期望能夠連結自然與人文、過去與未來、在地與全球(圖片來源:BIG)

保留生態廊道、以不丹傳統建築為靈感

為了保護既有的村落以及未來的開發項目不受季風帶來的洪水威脅,不丹「正念之城」將沿著由北到南的河流建立稻田,並發揮生態廊道的作用,維護野生動物的遷徙路線。在建造的選材與工法上,「正念之城」也依據當地人文、自然特色設計,例如以透水的石磚鋪路,讓雨水滲入地下而不是進入污水系統;建築物則採用木材、石頭、竹子等當地材料,並從不丹獨有的裝飾窗「Rabsel」、飛檐等樣式汲取靈感。

BIG在不丹的全新城市計畫「正念之城」
「正念之城」以透水的石磚鋪路,讓雨水滲入地下而不是進入污水系統(圖片來源:BIG)
BIG在不丹的全新城市計畫「正念之城」
「正念之城」採用木材、石頭、竹子等當地材料建造(圖片來源:BIG)

內建機場、寺廟、大學的「可居住橋樑」

「正念之城」將由數個主要的橋樑連接,這些橋樑都是「可居住」的巨型建設,裡面分別設有機場、寺廟、紡織市場、結合東西方醫學的保健中心、一所大學、一座古代與現代農業科學並行的魚菜共生系統,以及一個專門接待遊客、介紹不丹傳統習俗的文化中心。

BIG在不丹的全新城市計畫「正念之城」
不丹「正念之城」將由數個主要的橋樑連接(圖片來源:BIG)
BIG在不丹的全新城市計畫「正念之城」
不丹「正念之城」的橋樑都是「可居住的」(圖片來源:BIG)
BIG在不丹的全新城市計畫「正念之城」
「正念之城」在橋上規劃了各式公共設施(圖片來源:BIG)
BIG在不丹的全新城市計畫「正念之城」
除了機場、寺廟、市場等,「正念之城」還有一所大學、一座魚菜共生系統等(圖片來源:BIG)

其中,桑科什寺大壩(Sankosh Temple-Dam)被建築團隊敘述為「人造懸崖」,由一座壯觀的階梯牆組成,並有觀景台、寺廟供遊客和朝聖者沿著牆面上下行走參訪。Bjarke Ingels形容,「桑科什寺大壩將該城市的核心價值融入層疊的景觀中,像是一座人造紀念碑,將建築工程轉化為藝術、將自然轉化為力量。」

BIG在不丹的全新城市計畫「正念之城」
桑科什寺大壩被建築團隊敘述為「人造懸崖」,由一座壯觀的階梯牆組成(圖片來源:BIG)
BIG在不丹的全新城市計畫「正念之城」
桑科什寺大壩內有觀景台、寺廟供遊客和朝聖者沿著牆面上下行走參訪(圖片來源:BIG)

資料來源|BI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沖繩石垣島NOT A HOTEL ISHIGAKI「EARTH」開業:藤本壯介操刀設計,將蔚藍海景、自然綠意盡收眼底

沖繩石垣島NOT A HOTEL ISHIGAKI「EARTH」開業:藤本壯介操刀設計,將蔚藍海景、自然綠意盡收眼底

坐落沖繩縣石垣島東南海岸地區的NOT A HOTEL ISHIGAKI「EARTH」,於今(2025)年7月1日正式開業,其由建築師藤本壯介操刀設計,打造出模糊室內外界線、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的奢華別墅。

成立於2020年4月的NOT A HOTEL株式會社,以「在世界各地擁有屬於你的家」為理念,提供人們由國際知名建築師與創作者操刀、兼具設計美感與智慧家居科技的度假別墅。其特色在於,使用者不只可以入住自己購買的房產,還能靈活運用所有 NOT A HOTEL系列據點,這些物件可像自有住宅或度假別墅一樣做為資產持有,也可以每年10晚為單位彈性購買。

NOT A HOTEL株式會社宣布,位於沖繩縣石垣島東南海岸地區的 NOT A HOTEL ISHIGAKI「EARTH」於7月1日正式開業。(圖片來源:NOT A HOTEL、攝影:Newcolor inc.)
NOT A HOTEL株式會社宣布,位於沖繩縣石垣島東南海岸地區的 NOT A HOTEL ISHIGAKI「EARTH」於7月1日正式開業。(圖片來源:NOT A HOTEL、攝影:Newcolor inc.)
本建築由備受全球矚目的建築師藤本壯介操刀設計,打造出一棟獨一無二的別墅。(圖片來源:NOT A HOTEL、攝影:Newcolor inc.)
本建築由備受全球矚目的建築師藤本壯介操刀設計,打造出一棟獨一無二的別墅。(圖片來源:NOT A HOTEL、攝影:Newcolor inc.)

與自然風光融為一體

距離新石垣機場僅約11分鐘車程的NOT A HOTEL ISHIGAKI「EARTH」圓形別墅,建造於約1萬平方公尺的廣闊臨海用地上,總建築面積約1,500平方公尺,為目前NOT A HOTEL系列中規模最大的一棟物件。外觀上,整棟建築呈圓形、碗狀的屋頂設計,讓人彷彿置身於柔和起伏的丘陵之中;從室內便能感受到石垣島的綠意與湛藍海景,加上與碧海藍天相映成趣的白色外牆,呼應了建築與自然相融的理念。

NOT A HOTEL ISHIGAKI「EARTH」距離新石垣機場僅約11分鐘車程,交通便利。(圖片來源:NOT A HOTEL、攝影:Newcolor inc.)
NOT A HOTEL ISHIGAKI「EARTH」距離新石垣機場僅約11分鐘車程,交通便利。(圖片來源:NOT A HOTEL、攝影:Newcolor inc.)

將海景盡收眼底

別墅內設有最多可供10人入住的4間獨立臥室,客餐廳與無邊際泳池的設計更能將海景盡收眼底,讓人們可以邊聆聽海浪聲、感受海風吹拂,邊欣賞夕陽緩緩沉入水平線。走進呈碗狀下凹設計的中庭,抬頭可見一望無際的天空與大海,從上方俯瞰,鋪滿綠植的庭院,讓建築整體彷彿隱入周圍環境、消弭了室內外的邊界。中庭內更設有兒童戲水池,以及可圍爐生火的壁爐,讓小孩與大人都能在此同樂。

別墅內設有可將海景盡收眼底的客餐廳及泳池,並備有最多可供10人入住的4間獨立臥室。(圖片來源:NOT A HOTEL、攝影:Newcolor inc.)
別墅內設有可將海景盡收眼底的客餐廳及泳池,並備有最多可供10人入住的4間獨立臥室。(圖片來源:NOT A HOTEL、攝影:Newcolor inc.)
人們能在無邊際泳池享受靜謐時光。(圖片來源:NOT A HOTEL、攝影:Newcolor inc.)
人們能在無邊際泳池享受靜謐時光。(圖片來源:NOT A HOTEL、攝影:Newcolor inc.)
中庭內設有兒童泳池供孩子玩樂,另有供大人圍爐生火的壁爐。(圖片來源:NOT A HOTEL、攝影:Newcolor inc.)
中庭內設有兒童泳池供孩子玩樂,另有供大人圍爐生火的壁爐。(圖片來源:NOT A HOTEL、攝影:Newcolor inc.)

享受陽光灑落的桑拿室

採用落地玻璃窗設計的浴室及臥室,除能引入柔和的自然光線,營造出舒適自在的氛圍,也能遠眺海景,讓人們享受美景的同時也沉澱思緒。別墅內還設有桑拿與健身房,不論是想要在光影灑落的桑拿室放鬆,還是在設有跑步機、啞鈴、沙袋等設備的健身空間裡活動,都能滿足不同的度假需求。

浴室(圖片來源:NOT A HOTEL、攝影:Newcolor inc.)
浴室(圖片來源:NOT A HOTEL、攝影:Newcolor inc.)
臥室(圖片來源:NOT A HOTEL、攝影:Newcolor inc.)
臥室(圖片來源:NOT A HOTEL、攝影:Newcolor inc.)
桑拿室(圖片來源:NOT A HOTEL、攝影:Newcolor inc.)
桑拿室(圖片來源:NOT A HOTEL、攝影:Newcolor inc.)

體驗島上活動、當季食材

另外,入住NOT A HOTEL ISHIGAKI「EARTH」時,也能親身感受沖繩八重山群島的自然、傳統與人文,像是搭乘沖繩傳統帆船、浮潛、亞熱帶紅樹林探險等體驗,為旅程增添更多獨特回憶。別墅也可依要求提供早餐及晚餐,若選擇私人晚宴,則將有專屬主廚於房內獻上特製套餐,並以沖繩的當季食材入菜,讓每一口都嚐得到自然的鮮美。

資料來源|NOT A HOTEL

延伸閱讀

RECOMMEND

《一把油紙傘》亮相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以宣紙為主體重新詮釋傳統工藝,MAD打造自然劇場般的遮蔽裝置

《一把油紙傘》亮相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以宣紙為主體重新詮釋傳統工藝,MAD打造自然劇場般的遮蔽裝置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國館外,一把淺開的「油紙傘」輕輕覆蓋草坪。因應威尼斯日夜溫差大的氣候特徵,MAD建築事務所自傳統工藝汲取靈感,構築出既有劇場光影美感、又有涼亭遮蔽功能的戶外空間裝置。宣白色油紙糊於不規則曲線結構中,與大地相映成趣,優美實踐了本屆雙年展主題。

建築師馬岩松作為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國館策展人,提出「容.智慧(Co-Exist)」概念回應全球面臨的氣候、能源、人口問題等共同挑戰,並領銜MAD團隊於館外草坪打造可做遮蔽之用的《一把油紙傘》裝置作品。裝置主幹以柔和線條向地面彎折,搭配「紙」的有機質感,近看壯觀、遠看卻也不礙大體環境,直接回應與自然共生的當代建築趨勢。

MAD於本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國館外打造裝置作品《一把油紙傘》。(圖片來源:MAD)
MAD於本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國館外打造裝置作品《一把油紙傘》。(圖片來源:MAD)

▍融傳統工藝於建築

作品靈感源自中國傳統油紙傘,選用宣紙作為主體材質,透過反覆塗刷桐油達成其透光並防水的效果,再以現代結構美學重新詮釋其尺度和形態,將現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材料工藝融會並轉化於空間裝置上。

主幹材質為鐵,傘面則以塗刷桐油的宣紙包覆。(圖片來源:MAD)
主幹材質為鐵,傘面則以塗刷桐油的宣紙包覆。(圖片來源:MAD)

▍因應當地多變氣候

威尼斯屬地中海型氣候,天氣變化明顯,日夜溫差也大。6至8月的夏季炎熱潮濕,晴時可達30度高溫,相當曝曬;3月至5月及9月至11月的春秋兩季則降水較多,且不乏強風。對應威尼斯雙年展橫跨4月至11月三季氣候,MAD撐起《一把油紙傘》為所有參訪者遮風避雨,提供得以休憩、放空甚或靜心沉思的半開放式空間。即便於氣候相對宜人的日子前往,中國館戶外花園位處威尼斯軍械庫(Arsenale di Venezia)場館盡頭,參訪者步行觀展至此,亦需一處暫時落腳歇息。

傘形結構具備「微氣候調節」功能。(圖片來源:MAD)
傘形結構具備「微氣候調節」功能。(圖片來源:MAD)
中國館戶外花園位處威尼斯軍械庫場館盡頭,此裝置設計意在提供參訪者可暫時落腳歇息之處。(圖片來源:MAD)
中國館戶外花園位處威尼斯軍械庫場館盡頭,此裝置設計意在提供參訪者可暫時落腳歇息之處。(圖片來源:MAD)

▍營造如置身自然劇場之感

當參訪者走進傘下,便彷彿置身於微型自然劇場中,不僅能捕捉周遭變幻的光影,還能體驗輕微的室內外溫差。透過不規則下緣和地面之間的縫隙及表面半透的油紙,讓觀眾感受到外部環境,帶來氣息不斷流動的呼吸感;當烈日炙烤抑或空氣乾燥時,傘內高處的霧化噴頭更會啟動降溫程序。MAD連結傳統桐油材料與現代環境感測系統,在露天場域建構出溫度、濕度、光感三重自適應的「生態力場」

傘內光影給人如臨自然劇場的魔幻感受。(圖片來源:MAD)
傘內光影給人如臨自然劇場的魔幻感受。(圖片來源:MAD)
並透過下緣和地面之間的縫隙交流氣息,為裝置賦予「呼吸」。(圖片來源:MAD)
並透過下緣和地面之間的縫隙交流氣息,為裝置賦予「呼吸」。(圖片來源:MAD)

▍搭載智慧光譜技術,模擬晝夜更替氛圍

傘體內部搭載歐普照明SDL智慧光譜技術,可隨外界天氣和光線變化。燈光流轉於半透油紙上,一座晝夜更替、共生共融的光影之亭便應運而生。

傘內搭載智慧光譜技術,可隨外部光源變化。(圖片來源:MAD)
傘內搭載智慧光譜技術,可隨外部光源變化。(圖片來源:MAD)
模擬出自然界晝夜更替般的動態氛圍。(圖片來源:MAD)
模擬出自然界晝夜更替般的動態氛圍。(圖片來源:MAD)

終將「消失」於自然,為生態議題帶來新思路

循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主題「智慧.自然.人工.集體(Intelligens. Natural. Artificial. Collective)」,此裝置的油紙表皮會因氣候洗禮和時間推移而逐漸泛黃、磨損,甚至消散和降解。其輕盈姿態不外乎是戶外裝置「非永久性」觀點的體現,試圖在現當代探討何以解決氣候危機的前提下,為建築與環境共生的語境找到一種新的浪漫解題思路。

(圖片來源:MAD)
(圖片來源:MAD)
(圖片來源:MAD)
(圖片來源:MAD)

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國館外裝置《一把油紙傘》

  • 時間:即日起至2025年11月23日
  • 地點:義大利威尼斯軍械庫(Arsenale - Magazzino Delle Cisterne, Castello 2169/F - 30122 Venezia, Italy)

資料來源:MAD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