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森/CASA」漁光島旗艦店!毛森江以「空無」為題,結合粗獷質地、錯層手法的建築實驗

台南「森/CASA」漁光島旗艦店

安平匯聚了台南的歷史人文與自然景致,古堡、洋行、砲臺與漁光島的海景相映,構築府城最為愜意的一隅。紮根於此的「森/CASA」,長年透過建築空間、設計傢俱、工藝選品⋯⋯豐富在地的形貌。

近日「森/CASA」迎來全新空間——台南・漁光旗艦店,其由知名建築師毛森江費時3年打造,門面以象徵「擊破」的不規則開口作為引言,訴說著創作上又一次的「破與立」——這座建築打破了他擅用精緻清水模的慣習,立起更為粗獷的質樸風格,與點綴其中的一系列丹麥經典品牌Vipp廚具設計作品,共同勾勒出對生活的想像。

台南「森/CASA」漁光島旗艦店
「森/CASA」台南・漁光旗艦店建築由毛森江設計。(圖片提供:森/CASA)

讓空間變粗獷,襯托物件之精細

若曾拜訪毛森江的作品,如毛屋、森初藝廊等處,不難發現他深受日本建築師安藤忠雄影響,所呈現那接近偏執狂般、極其細緻平整的清水模質地。

台南「毛屋」
台南「毛屋」建築也由毛森江設計。(圖片來源:毛屋)
台南「毛屋」
台南「毛屋」建築也由毛森江設計。(圖片來源:毛屋)

然而,「森/CASA」台南・漁光旗艦店予人的感受截然不同,當中蘊藏建築師在現下人生階段欲探究、挑戰的野心,「在這裡,我把空間變得粗獷,讓精細的東西浮現。空間就是空間,物件就是物件。」毛森江如此解釋,他希望將空間做到「空無」的狀態,讓「物件」說話,進而成就人的生活,造就記憶。這裡所指的物件,便是出自Vipp的廚房家具設計。

台南「森/CASA」漁光島旗艦店
「森/CASA」台南・漁光旗艦店目前為丹麥設計家具品牌Vipp展示空間。(圖片提供:森/CASA)

留白、透視手法創造舒適體驗

推開以「擊破」意象表現的木造大門,瞬時遁入一處靜謐前庭,彷彿與世隔絕。步入室內,以「留白」和「透視」為主軸的空間映入眼簾,舒適的體感源自一樓的兩層樓挑高設計,有機的感受來自大面窗引入的陽光;特別的是,毛森江特意在東側開了兩扇三角形大窗,藉此與主建築造型呼應,同時透過窗的幾何造型,讓窗外的樹影透過玻璃、映照在室內的木地板時,形成漂亮的三角形剪影。

台南「森/CASA」漁光島旗艦店
門面與前庭。(圖片提供:森/CASA)

來自Vipp的經典座椅「Loft Sofa」在此坐鎮,弱化扶手、開放式的廓形搭配低背設計,隱隱呼應著建築的「透視」概念,在幾乎無隔閡的場域裡,加強了寬闊、輕盈的空間感受。落座於此,可望見鄰家的芒果樹、木瓜樹和後院景色,愜意滿分。

台南「森/CASA」漁光島旗艦店
一樓的「Loft Sofa」是Vipp的經典設計。(圖片提供:森/CASA)
台南「森/CASA」漁光島旗艦店
一樓東側的三角形開窗。(圖片提供:森/CASA)

階梯如裝置藝術,「錯層」讓室內視野更開闊

通往二樓的樓梯也暗藏玄機,其外觀沒有一般樓梯的明顯支撐結構,而是與牆連成一體、從牆面延伸而出,再鋪上溫潤的桃花心木,為訪客創造走在漂浮藝術裝置之上的美好感受。

台南「森/CASA」漁光島旗艦店
錯層設計與「懸浮」階梯。(圖片提供:森/CASA)

像這樣的「透視」效果不只存在於階梯,更貫穿整棟建築,在突破傳統樓層佈局的「錯層」手法中表現得尤其鮮明。走到二樓,無論俯瞰或仰望,各是不同風景,為48坪的樓面營造出遼闊的視野,也帶來更多行走的樂趣。連續的落地窗、錯落有致的樓面、如漂浮琴鍵般的階梯,交織出流動而多變的空間表情。

台南「森/CASA」漁光島旗艦店
二樓一隅。(圖片提供:森/CASA)
台南「森/CASA」漁光島旗艦店
二樓一隅。(圖片提供:森/CASA)

藏於頂層的驚喜!天光流動的通透茶室

腳步來到三樓,這裡是相對獨立的空間,是留給Vipp經典「V1 Kitchen」霧黑廚房的舞台,簡潔大器。「V1 Kitchen」完整體現了品牌少即是多、型隨機能的設計理念,將廚房以最為一目了然的形式呈現——中島、高櫃、一字壁櫃、開放性層架搭配模組化設計,讓人們自由拼出專屬廚房,也讓每件生活道具在視野通透的廚具中不被遺忘。

台南「森/CASA」漁光島旗艦店
三樓展示Vipp「V1 Kitchen」霧黑廚房。(圖片提供:森/CASA)
台南「森/CASA」漁光島旗艦店
(圖片提供:森/CASA)

轉個彎拾閣樓階梯而上,會發現別有洞天——毛森江在建築最上方的屋突,安插了「茶室」空間,簡單擺上木桌老健、長凳、茶具,邀訪客入座沏一壺茶,享受寧謐時光。若於日落時分造訪,更能感受光影與時光的流動,眼前景致是全日中最出色迷人的。

台南「森/CASA」漁光島旗艦店
茶屋。(圖片提供:森/CASA)

以「空無」為概念收束當代生活形貌

作為「森/CASA」在台南的第三個據點,台南・漁光旗艦店初定位為家具展售空間。但毛森江認為,在商業之外,這裡也必須具備文化性和藝術性,「這個空間未來有無限的使用可能,甚至也有機會成為住宅。起心動念蓋這幢建築時,我不自我設限,盡情發揮。」他念念不忘的是房子的永續性,希冀讓以後的人們仍能知道房子能夠這麼被建造、生活可以這麼安適地過,像是為自己當下的理想生活留下紀錄。

台南「森/CASA」漁光島旗艦店
(圖片提供:森/CASA)

整棟建築藏滿巧思,卻不張揚、厚重,回應著毛森江追求的「空無」狀態——「空無是『有』,但你不感覺它存在,它只是理所當然的存在,這是設計空間到空無的狀態。」毛森江如此比喻。

台南「森/CASA」漁光島旗艦店
(圖片提供:森/CASA)

森/CASA 旗艦店.台南

地址|台南市安平區漁光路89巷68號

電話|06-3912277

時間|週一至週六 10:00-18:00(預約制)

資料、圖片提供|森/CASA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淡水崎仔頂施家古厝」重啟門扉:清代合院經13年修復,以《Reboot:新啟航》7大展區聚合港市記憶、促發文化再生

「淡水崎仔頂施家古厝」重啟門扉:清代合院經13年修復,以《Reboot:新啟航》7大展區聚合港市記憶、促發文化再生

作為淡水市街僅存的清代三合院院落建築,淡水崎仔頂施家古厝歷經13年修復,現以常設展《Reboot:新啟航》轉身為文化新地標,將其承載的百年港市記憶向大眾敞開,且為各方旅人引路探入時光膠囊,見證古往今來的繁華、沒落與重生。本文整理觀展重點,帶你速覽7大區關鍵內容。

施家古厝位處淡水崎仔頂山丘前緣、崎仔頂市場街區核心,原由淡水商人鄭榮記於嘉慶年間建成並命名「榮記大厝」,後為日治時期北台灣最大木材企業「施合發商行」購作家族宅第居住。自19世紀起便坐落街角,它靜看淡水港受歷史發展與天然條件影響而變遷,留下港市產業與常民生活的切片於磚瓦之間,在2005年正式列冊新北市市定古蹟。

淡水崎仔頂施家古厝。(圖片來源: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淡水崎仔頂施家古厝。(圖片來源: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歷經13年修復,從私人宅邸轉身為公共文化廊道。(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
歷經13年修復,從私人宅邸轉身為公共文化廊道。(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

從私宅、古蹟到文化節點,串連產業、街區與庶民聲音

歷經13年修復,施家古厝善加保存了閩南式合院的空間布局和建築工法,2025年終以「Reboot:新啟航(Reboot: A New Beginning)」之名重新開放,成為淡水文化廊道上的重要節點。「Reboot」一詞既是電腦重啟的術語,也是文化再生的隱喻——旨在串連當地產業、城市街區與庶民聲音,並使之躍然古厝舞台;當觀者走進古厝,便不只眼觀單一建築,而能夠實感這座港口如何在潮起潮落間不斷轉型。尤值得一提的是,開幕日9月13日特別選擇與施合發自有船舶「大觀丸」啟航紀念日同日,帶有古厝再度揚帆的美好寓意,由此揭起全新文化航線,讓歷史航程換個形式續往未來開展。

「外口制作」操刀策劃的常設展《Reboot:新啟航》於是順應古厝原有格局,將宅第的日常隔間直接轉化成7大展區,如此一來,不僅展覽與建築主體合而為一,觀者在看展的同時,也悄然體驗了施家人當年的生活動線。以下隨編輯走訪各區,沉浸歷史故事、捕捉日常縮影、重聽那些試圖扭轉頹勢的堅定發聲⋯⋯或許還從中獲取意想不到的當代啟發。

常設展《Reboot:新啟航》隱喻文化航線的重啟。(圖片提供: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常設展《Reboot:新啟航》隱喻文化航線的重啟。(圖片提供: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施家古厝《Reboot:新啟航》展區#01

新啟航|見證港市重生

走入「新啟航」展區所在的古厝長廊,磚牆上懸掛多幅展版,迎面先見「Reboot:新啟航」幾個大字,接著便可循歷史軸線潛進一段段「再啟航」的故事;時序從1920年代施家參與築港請願、開啟木材貿易新航線,直至古厝經歷修復、以展覽形式再面世人的今日。與此同時,腳下有磚道延伸,頂上黑色橫樑則如桅杆,人們彷彿正被引上一艘方才出港的船,透過文字、影像,當然還有建物本身的歲月痕跡,得機會重新掠過淡水曾盛極一時、後難逃沒落、並蓄勢重生,這逾一世紀的興衰脈動。

新啟航展區,如全展「總論」般鋪陳古厝活化、地方再生與歷史再啟航等多面向旨意。(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
新啟航展區,如全展「總論」般鋪陳古厝活化、地方再生與歷史再啟航等多面向旨意。(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
現場一隅展出施合發商行過去出產的木板,其於桃園米倉劇場修繕中作為舊材料被保留下來。(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
現場一隅展出施合發商行過去出產的木板,其於桃園米倉劇場修繕中作為舊材料被保留下來。(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

施家古厝《Reboot:新啟航》展區#02

起風時|再現海上榮光

「起風時」展區回顧淡水港與基隆港在20世紀初的此消彼長。左側設置高低起伏的木條模型,但凡直觀出口額與船舶進出的差距,即可發現基隆逐步取代淡水成為主要國際港口時,淡水卻在木材載運量上意外超越;再看展區盡頭懸掛的戎克船圖像(其船帆正迎風鼓足,象徵木材貿易掀起的新浪潮),便能清楚理解淡水的茶葉與樟腦出口雖走向沒落,但靠杉木與松木補位,港口實則再度「起風」,迎來充滿木質香氣的新黃金時期。

起風時展區,淡水港在基隆港出現後因木材貿易而再度出現風起之機。(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
起風時展區,淡水港在基隆港出現後因木材貿易而再度出現風起之機。(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

施家古厝《Reboot:新啟航》展區#03

崎仔頂|回望街市發展

「崎仔頂」展區設於古厝原來的「灶跤」(台語意即廚房),精心保留的紅磚灶口構築曾經炊煙裊裊的生活場景。兩幅布幔垂落眼前,左側結合文字和地圖,供觀者綜覽滬尾古早商業街區,右側則以透視圖描畫施家古厝與清水岩、米市仔、崎仔腳的關係位置,如朝觀者鋪開街市圖卷。而特意把「街市」放進「廚房」,無疑暗示著信仰、商業與庶民生活的密切連結:人們在採買後行經古厝,再拾階而上至清水祖師廟,既促使此徑成為信仰之路,亦繪出一幀幀日常縮影。

崎仔頂展區,連結港口、街市與信仰場域,崎仔頂可謂淡水市街的起點。(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
崎仔頂展區,連結港口、街市與信仰場域,崎仔頂可謂淡水市街的起點。(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

施家古厝《Reboot:新啟航》展區#04

聽眾聲|傾聽築港呼喊

1920年代,淡水港因航道淤積而沒落,地方士紳與企業家不願放棄,紛紛訴諸報章、用文字中勾勒築港願景,或透過請願運動呼籲總督府重振港口。「聽眾聲」展區便要觀者並行閱讀和傾聽,除刊載當年請願報導的報章文獻將再在耳畔響動歷史回聲外,兩側聲景裝置更加以市場吆喝和廟宇鐘鼓,匯往昔呼喊與現下聲響於一地,進而讓百年間淡水人們的「發聲」同時被看見與聽見。

聽眾聲展區,歷史之音與當代之聲相互呼應,彷彿具象化了今昔人文脈動。(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
聽眾聲展區,歷史之音與當代之聲相互呼應,彷彿具象化了今昔人文脈動。(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

施家古厝《Reboot:新啟航》展區#05

木浪潮|凝縮林業興衰

木材曾是戰時的重要資源,施合發商行正因此在1930-40年代壯大為林業巨擘;從伐木、製材到運輸銷售,串起完整產業鏈。戰後雖仍短暫保持輝煌,逐漸在風雲變動中殞落卻也是無可避免之事。「木浪潮」展區爬梳台灣林業發展的重要脈絡,包括日治時期三大林場,以及進出口木材的種類和用途。中央白色船帆模型使人聯想木材乘風入港的繁盛景況,觀者不僅能一探施家事業從擴張到轉下的關鍵,也能知曉林業何以成為淡水榮華的一環。

木浪潮展區,木材自荷治時期起即為不可或缺的民生原料。(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
木浪潮展區,木材自荷治時期起即為不可或缺的民生原料。(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
在1930-40繁盛年代,施合發商行交易包括台灣本地林場,以及來自福州和日本九州等地的木材。(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
在1930-40繁盛年代,施合發商行交易包括台灣本地林場,以及來自福州和日本九州等地的木材。(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

施家古厝《Reboot:新啟航》展區#06

施家姓|映現施家航道

百年前,施家掌門人暨企業家施坤山創立「株式會社施合發商行」,事業版圖橫跨木材貿易、製材加工到石炭出口、海陸運輸,甚至石油代理等多領域。其中,木材作為城市建設的基石,遑論房屋、鐵道及船舶的修造可見施合發商行的身影,連日常燃料和茶葉包裝都有其足跡,且在淡水港設有專屬碼頭、棧橋及貯木設施。「施家姓」展區內的「家族航道」由多面彙整施家大事記的直立展版延伸而成,聚焦介紹施坤山、施禎益等關鍵人物,同時講述家族企業如何撐起北台灣的木材航線、記敘施家參與地方發展的軌跡,愈發映現出淡水人適應潮流、開拓新局的精神。

施家姓展區,透過大事記細數施家事業版圖。(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
施家姓展區,透過大事記細數施家事業版圖。(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

施家古厝《Reboot:新啟航》展區#07

文化線|另闢文化風景

當木材與茶葉貿易逐漸淡出歷史舞台,淡水已然轉向觀光旅遊的全新航道——「築港未竟」的遺憾,現在看來確是「文化啟航」的契機。「文化線」展區即帶來「淡水古蹟文化新廊道」多處景點,並列福佑宮、龍山寺、紅毛城及淡江大橋等今昔地標,揭示信仰地景與城市建設如何於時代中接力。而在這條新航線上,施家古厝宛如轉運站,為訪客提供駐足和思索空間,凝望過去也展望未來。

文化線展區,多處地標無聲揭示淡水今已迎來嶄新旅遊風景。(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
文化線展區,多處地標無聲揭示淡水今已迎來嶄新旅遊風景。(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

《Reboot: 新啟航》常設展

  • 時間:即日起開放,週一至週五9:30-17:00/週六、週日及國定假日9:30-18:00(每月首週一休館,如恰逢國定假日則照常開放,並於翌日休館)
  • 地點:淡水崎仔頂施家古厝(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8巷9號)
  • 票價:免費

延伸閱讀

RECOMMEND

MVRDV改造墾丁佳樂水風景區!順應自然岩石地貌、縫合森林與海岸,規劃景觀步道與公共空間

MVRDV改造墾丁佳樂水風景區!順應自然地貌規劃嶄新景觀步道與公共空間

墾丁「佳樂水風景區」以長年風蝕與海蝕造就的奇岩怪石聞名,是大自然鬼斧神工之作。為拉近旅客與當地自然景觀的距離,屏東縣政府展開佳樂水地景再造計畫,由荷蘭建築團隊MVRDV、台灣黃偉城建築師事務所攜手,提出一套「自然引導設計」的改造方案——Nature Rocks!」,其以當地自然岩石景觀為靈感,順應地景規劃嶄新的景觀步道、觀景據點和公共空間,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提升整體遊憩品質。

MVRDV改造墾丁佳樂水風景區!順應自然地貌規劃嶄新景觀步道與公共空間
(圖片提供:MVRDV)

為何佳樂水需要改造?

佳樂水位於墾丁國家公園內,數千年來,強勁海風與海浪雕塑出砂岩海岸上的各式地景,猶如天然雕刻作品。儘管佳樂水已是台灣最具代表性的地質公園之一,但當地的觀光設施仍有限,目前只有一條狹窄道路穿越林地與海岸,供接駁車、行人與自行車共用,道路兩側設置的涼亭和販售亭也因颱風與海蝕而受損。

MVRDV改造墾丁佳樂水風景區!順應自然地貌規劃嶄新景觀步道與公共空間
佳樂水「山海瀑」。(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以尊重自然為前提的改造計畫

MVRDV的總體規劃著重於改善既有基礎設施,並強化佳樂水的自然與生態特色,所有新設建築都設置於已開發範圍內,避免破壞原始地景。MVRDV創辦人Winy Maas表示:「目前佳樂水自然與人工之間的分界明確,原先的人工路徑將自然地景一分為二,削弱了森林與海岸的連結。我們期望透過本次改造計畫,讓人造觀光休憩設施像是從地貌中自然生長,而非強行外加的都市型構造;打破直線的單調,讓建築融入自然環境,凸顯當地自然特色。 」

MVRDV改造墾丁佳樂水風景區!順應自然地貌規劃嶄新景觀步道與公共空間
(圖片提供:MVRDV)

景觀步道:「仿生岩石群」創造多元遊逛路徑

設計團隊以佳樂水海岸層疊的地貌為靈感,將原本筆直的道路重新整理,以「仿生岩石」意象重塑遊憩動線,讓地景如岩石般星羅棋布並互相交織,重新縫合森林與海岸。這些「仿生岩石群」形態與尺度呼應當地岩層的自然風貌,同時創造出多元的遊憩路徑與公共服務空間。

MVRDV改造墾丁佳樂水風景區!順應自然地貌規劃嶄新景觀步道與公共空間
(圖片提供:MVRDV)

岩石地景再造方面,則以「韌性」與「再生」為核心理念,特別在鋪面中引入縫隙,作為雨水導流與天然緩衝區,以降低暴雨和颱風帶來的破壞;這些縫隙也能促進生態多樣性,讓植物自然生根,提供小型動物穿越穿越森林與海岸之間。景觀設計採漸層式種植策略,以自然林相為主軸,從高大茂密的原生植物,逐步過渡至耐鹽、矮化的濱海物種。

MVRDV改造墾丁佳樂水風景區!順應自然地貌規劃嶄新景觀步道與公共空間
(圖片提供:MVRDV)

斜坡上構築迎賓空間與觀景平台

在園區入口處,3座具雕塑感的建築量體圍塑出一處迎賓空間,其中最大的一座設有接待櫃台、咖啡廳與紀念品賣店;另兩座則分別是洗手間,及展覽與環境教育場域。主要建築的屋頂還設有觀景平台,邀旅客來此白天賞海、夜間觀星。此外,整體入口區位於斜坡地形,除了迎賓的3座建築,也配合多樣化的小型平台與廣場,創造舉辦活動、市集及觀景的戶外多功能空間。

MVRDV改造墾丁佳樂水風景區!順應自然地貌規劃嶄新景觀步道與公共空間
(圖片提供:MVRDV)
MVRDV改造墾丁佳樂水風景區!順應自然地貌規劃嶄新景觀步道與公共空間
(圖片提供:MVRDV)

創造更友善的遊憩動線

在園區其他區段,MVRDV將原有道路打造為無障礙且兼容步行、自行車與接駁車的友善動線,不僅提升了可及性,也重新界定動態與休憩空間。在原有熱門節點如觀景平台、海景眺望區與瀑布等地,設計團隊將原有老舊設施汰舊換新,規劃為具有觀景、休憩與販售機能的小型建築或涼亭。建築多以混凝土為主要材料,搭配舊建物拆除後可再利用的建材打造;其表面可讓青苔與植栽依附生長,在嚴苛環境中實現建築與自然共生。

MVRDV改造墾丁佳樂水風景區!順應自然地貌規劃嶄新景觀步道與公共空間
(圖片提供:MVRDV)

透過此次改造,MVRDV希望展現如何以尊重自然且永續的方式,提升當地旅遊與環境品質。佳樂水整體設計在避免過度開發及破壞自然地貌的前提下,改善可及性並提升友善觀光環境,實踐「自然引導設計」的理念。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