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登場!走進大自然裡的美術館,欣賞歷屆經典作品與全新之作

2024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登場!走進大自然裡的美術館,欣賞歷屆經典作品與全新之作

2024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於7月13日至11月10日登場,策展人為北川富朗,而本屆大地藝術祭約有85件全新作品,同時公開經典歷屆作品,將帶來約300件作品。而此次藝術祭特別強調環境保護與再生的主題,透過多媒體裝置、雕塑和互動裝置,深入探討自然、藝術與社會之間的連結。

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邁入第9屆

3年舉辦一次、今(2024)年邁入第9屆的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不僅是地方藝術祭的先驅,同時為世界最大規模的國際藝術祭典,對於許多台灣人來說,更是必訪的藝術界盛典。而或許有些人不知道的是,「越後妻有」其實是舉辦大地藝術祭時所創造的新詞彙,「越後」指的是新瀉、「妻有」則與「深處」有著相同的日文發音,因此越後妻有著「新瀉深處」的含義。

2012年起藝術祭由佐藤卓擔任創意總監,設計出本屆全新主視覺海報,以越後妻有在地風景、著名作品為主,攝影師由金本凜太朗擔任。(圖片提供: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
2012年起藝術祭由佐藤卓擔任創意總監,設計出本屆全新主視覺海報,其以越後妻有在地風景、著名作品為主,攝影師則由金本凜太朗擔任。(圖片提供: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

以藝術為橋樑、農田為舞台

而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以新潟縣南端的十日町市和津南町為舞台,佔地面積約760平方公里,是處被大自然包圍的里山地區(山間農村聚落)、以農業聞名,冬季時更是日本有名的豪雪地帶,卻也面臨著人口外流、高齡化等問題;2000年時,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的出現,為這個地區帶來了轉變,其以「人類就在自然中」為理念、地方再造為目標,以藝術為橋樑、農田為舞台,連繫人與大自然,進而重振當地農村。

2018年第七屆大地藝術祭,MAD Architects在創辦人馬岩松帶領下,重新規畫打造日本三大峽谷之一的清津峽觀光隧道,讓原先老舊隧道,成了絕美的「光之隧道」。(圖片提供: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
2018年第七屆大地藝術祭,MAD Architects在創辦人馬岩松帶領下,重新規畫打造日本三大峽谷之一的清津峽觀光隧道,讓原先老舊隧道,成了絕美的「光之隧道」。(圖片來源: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

欣賞藝術作品與自然美景

人們在造訪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的同時,除能欣賞美麗的梯田、山林等自然景觀,也能藉由體驗當地的飲食、風情文化,更加認識這片土地。另外,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也開放報名參加官方志工「小蛇隊(こへび隊)」,其除能參與作品製作、維護管理藝術品、幫忙農事、鏟雪等,也因為小蛇隊的成員來自日本及海外,並涵蓋10幾歲的學生到80幾歲年齡層的人,屆時彼此也能互相交流、認識新朋友。小蛇隊報名連結英文版請點此日文版請點此

本次新作包含由日本20多名藝術家共創的藝術動物園作品「Nakago Wonderland」。(圖片提供: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
本次新作包含由日本20多名藝術家共創的藝術動物園作品「Nakago Wonderland」。(圖片提供: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

集結85件新作

而在此次的311件作品中,有85件新作,包含由田中央工作群創作的「大地に抱かれるフィールドミュージアム」(暫譯:大地環抱下的田野博物館)、中國建築師馬岩松領軍的MAD Architects打造的「野泡泡」(暫譯)、土耳其藝術家Ayşe Erkmen的「in and out」,以及由日本20多名藝術家共創的藝術動物園作品「Nakago Wonderland」等。

值得一提的是,未來,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不將僅是每3年舉辦一次的藝術祭,其也規劃每年會有藝術活動,歡迎大家隨時都能造訪這處四季分明的地方,在欣賞藝術作品的同時,也能享受不同時節的獨特風景。

土耳其藝術家Ayşe Erkmen的「in and out」作品(圖片提供: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
土耳其藝術家Ayşe Erkmen的「in and out」作品(圖片提供: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
本次新作包含由MAD Architects打造的「野泡泡」。(圖片提供: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
本次新作包含由MAD Architects打造的「野泡泡」。(圖片提供: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

亮點全新作品搶先看

十日町地區 越後妻有里山現代美術館MonET、明石溫泉

由藝術家原倫太郎與原游擔任策展人的藝術祭期間特別企劃展「MonET船長的87天方形冒險」,在展覽期間,十日町地區的越後妻有里山現代美術館 MonET的池塘、回廊與明石溫泉將變身成藝術遊樂園,現場將有由多位國內外藝術家帶來數個不同的體驗型藝術裝置、大型雕刻等,讓大小朋友都能與藝術品互動。另外,假日晚間,美術館將開放到晚上九點,作品將以燈的形式登場,讓觀眾可以感受日與夜不同的作品世界觀。

 原倫太郎+原游《阿弥陀渡り》(Amida Crossing)( 圖片提供:寧淨 Ninjin)
原倫太郎+原游《阿弥陀渡り》(Amida Crossing)(圖片提供:寧淨 Ninjin)
NUMEN / FOR USE 《Tape Echigo-Tsumari》( 圖片提供:寧淨 Ninjin)
NUMEN / FOR USE 《Tape Echigo-Tsumari》(圖片提供:寧淨 Ninjin)

松代地區  奴奈川校園 兒童五感體驗美術館

由藝術家松本秋則與松本倫子所帶來的竹編與聲音的作品《惑星トラリスin奴奈川キャンパス》(The Planet TOLARIS in Nunagawa Campus),將昔日的教室轉變為一間又一間令人興奮的藝術空間。另外,大地藝術祭的經典作品《脫皮之家》的藝術家鞍掛純一,本次再度參加大地藝術季,帶來以「錢湯」為靈感的《木湯》,將整間教室用木頭包裹,讓大家沉浸式感受木材的香氣和觸感。

松本秋則+松本倫子《惑星トラリスin奴奈川キャンパス》(The Planet TOLARIS in Nunagawa Campus)(圖片提供: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
松本秋則+松本倫子《惑星トラリスin奴奈川キャンパス》(The Planet TOLARIS in Nunagawa Campus)(圖片提供: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

津南地區  明山 - 秋山鄉立大赤澤小學校

曾為了解決在地義務教育缺乏而建造的秋山鄉立大赤澤小學校,於2021年廢校後,被改造為大地藝術祭的設施,並開始了一個全新的計畫。而為呼應此地區過去特別的「獵熊文化」,本設施展出秋山鄉的詳細調查,包含歷史資料與紀錄片,同時陳列多位藝術家由不同角度解讀獵人文化與在地的民間信仰,像是藝術家井上唯使用在地草木,並參考前人的搭建技術所製作的大型入口《ヤマノクチ》(Mountains are where it all begins)。

井上唯《ヤマノクチ》(Mountains are where it all begins)( 圖片提供:寧淨 Ninjin)
井上唯《ヤマノクチ》(Mountains are where it all begins)(圖片提供:寧淨 Ninjin)

十日町地區 產土神之家

超過百年歷史的茅草屋頂古民家「產土神之家」(うぶすなの家),本屆展出的新作品為牛島智子的《つキかガみ巡ル月》(The moon revolves around Tsuki Kagami),藝術家將豐富的色彩以及幾何圖形描繪於和紙上,再將和紙變為立體的藝術裝置。除此之外,在產土神之家也能享用由義大利料理主廚有馬幫明所監製、在地媽媽們烹調的在地鄉土料理套餐。

牛島智子《つキかガみ巡ル月》(The moon revolves around Tsuki Kagami)   ( 圖片提供:寧淨 Ninjin)
牛島智子《つキかガみ巡ル月》(The moon revolves around Tsuki Kagami) (圖片提供:寧淨 Ninjin)
 產土神定食套餐( 圖片提供:寧淨 Ninjin)
產土神定食套餐(圖片提供:寧淨 Ninjin)

津南地區   東京電力信濃川發電所連絡水槽

曾多次參與國際展的烏克蘭藝術家Nikita Kadan,本次選擇以廢棄的發電廠水槽作為展場,使用鏡面金屬製作而成的藝術裝置《別の場所から来た物》(The objects from Another Place)。作品本身看似是兒童公園中的攀爬設施,實際上無法進入,只能從遠處觀賞,象徵著觸不可及的幸福空間。

Nikita Kadan《別の場所から来た物》(The objects from Another Place)(圖片提供:寧淨 Ninjin)
Nikita Kadan《別の場所から来た物》(The objects from Another Place)(圖片提供:寧淨 Ninjin)
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官方藝術祭鑑賞護照售價為一般:4500日幣、 6~18歲:2000日幣、6歲以下:免費。展期間,藝術祭鑑賞護照可在新幹線「越後湯澤站案內所」等地購買,詳情請見官網。
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官方藝術祭鑑賞護照售價為一般:4500日幣、 6~18歲:2000日幣、6歲以下:免費。展期間,藝術祭鑑賞護照可在新幹線「越後湯澤站案內所」等地購買,詳情請見官網。

2024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
日期:2024年7月13日~11月10日,共87日(展期中,星期二、三休館,部分作品設施照常營業)
地點:日本新潟縣十日町市、津南町 越後妻有地區 共約760平方公里
作品:共311件,其中新作約85件
更多資訊可點此至中文官網查詢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白晝之夜」11/1圓山登場!摩天輪光電獸、圓山坑道化身環境劇場等9大亮點活動整理

「2025白晝之夜」11/1圓山登場!摩天輪變身光電獸、圓山坑道環境劇場等9大亮點活動

從日到夜不停歇,「2025台北白晝之夜」將於11/1下午2點至隔日凌晨2點回歸,以圓山一帶為據點,串連室內場館與城市街頭,帶來一場由大型裝置、表演藝術、聲音光影實驗等織就的藝術體驗。本屆以「Hi Story」為策展主題,集結超過60組藝術創作與上百場演出,號召人們當夜不眠,一起以當代藝術為路徑,探尋台北的城市記憶!

「2025白晝之夜」11/1圓山登場!摩天輪變身光電獸、圓山坑道環境劇場等9大亮點活動
羅珮慈《板塊運動》。(圖片提供:白晝之夜)
「2025白晝之夜」11/1圓山登場!摩天輪變身光電獸、圓山坑道環境劇場等9大亮點活動
InTW舞影工作室《Narcosis》。(圖片提供:白晝之夜)

亮點1. 兒童樂園化身時光機,重拾過往神社記憶

白晝之夜當晚,曾為神社的兒童樂園將化身一座巨大的時光機,領觀者從遊樂場穿梭回日治時期的國族儀式場域,喚起跨世代的童年記憶。多位藝術家藉作品與城市中的歷史殘響對話:黃贊倫《神轎》裝置融台灣民俗信仰和日本神社意象,訴說因地緣而生關聯的文化軌跡;石孟鑫《門柱燈》取樣1980年代台灣別墅、廠區出入口常見的「球燈」,致敬昔日台灣神社表參道的石燈籠;吳聯吟融合樂園中的假山造景,透過斑斕彩燈和金屬構築《迷幻山林另存新檔》,轉譯傳統山水為虛實交織的自然幻境。

「2025白晝之夜」11/1圓山登場!摩天輪變身光電獸、圓山坑道環境劇場等9大亮點活動
黃贊倫《神轎》。(圖片提供:白晝之夜)
「2025白晝之夜」11/1圓山登場!摩天輪變身光電獸、圓山坑道環境劇場等9大亮點活動
吳聯吟《迷幻山林—另存新檔》。(圖片提供:白晝之夜)

亮點2. 圓山坑道成環境劇場,領你潛入夢之蟲洞

圓山坑道將化身「夢的蟲洞」限時、採預約制開放,邀觀眾走進平時難以觸及的戰備管制空間,體驗交織夢境、聲響及歷史的環境劇場氛圍。在此,藝術家蔡宗勳《透明的坑》以鏡面材質搭建可反射坑道場景的牆與入口,構築穿梭歷史的路徑;何彥諺的錄像裝置《睡眠大廈》以探索睡眠腦波與潮汐間的頻率契合揭開夢境;邱馳《射線盆栽》將日常事物搬進戰備坑道,讓防空空間幻化為一場寧靜的生活實境;劇場演出則交由6組藝術輪番登場,透過肢體、當代馬戲與戲劇,重構坑道的歷史脈絡。

「2025白晝之夜」11/1圓山登場!摩天輪變身光電獸、圓山坑道環境劇場等9大亮點活動
蔡宗勳《透明的坑》。(圖片提供:白晝之夜)

亮點3. 法國直送!酷兒舞廳文化席捲圓山

白晝之夜源於法國,此次特邀前巴黎白晝之夜藝術總監Kitty Hartl擔任客座策展人,串聯法國藝術家帶來精彩的「法國直送」之作:掀起Ballroom風潮的傳奇人物Lasseindra Lanvin,將帶來一場融合表演、時尚與視覺藝術的French Voguing Ball大賽,將巴黎酷兒舞廳風潮渲染至台北;視覺藝術家Pierre Delavie則將於建築立面施展「錯視」魔法,將曾於巴黎大皇宮、凡爾賽宮等地標展現的創作手法移植台北,為白晝之夜訂製奇幻新作,也替Voguing Ball大賽創造一夜限定的絢爛背景。

「2025白晝之夜」11/1圓山登場!摩天輪變身光電獸、圓山坑道環境劇場等9大亮點活動
Lasseindra Lanvin。(圖片提供:白晝之夜)

亮點4. 摩天輪變身「光電獸」參與式藝術裝置

由藝術家姚仲涵創作的《光電獸#45-請支援收音》,讓摩天輪化身巨型聲光裝置,是本屆必看亮點!現場將設置麥克風採集環境聲響,摩天輪將隨著聲音的強弱變化,展現多變的聲光效果,每個在場的人的聲音都將成為推動這件作品轉變的動能。

「2025白晝之夜」11/1圓山登場!摩天輪變身光電獸、圓山坑道環境劇場等9大亮點活動
姚仲涵《光電獸#45-請支援收音》。(圖片提供:白晝之夜)

亮點5. 表演藝術能量流竄街頭

環境劇場除了在圓山坑道內發生,也同步融入城市街頭。表演總監鄭伊雯以多元島嶼、觀眾參與和跨域合作為策展主軸,邀請小事製作、艸雨田舞蹈劇場、躍演、InTW舞影工作室、人米犬頁等多組團隊,藉馬戲、舞蹈、劇場、音樂等多元形式延伸藝術行動的多樣性,為白晝之夜注入豐沛的表演藝術能量。

「2025白晝之夜」11/1圓山登場!摩天輪變身光電獸、圓山坑道環境劇場等9大亮點活動
人米犬頁製作《蛹塚》。(圖片提供:白晝之夜)

亮點6. 露天電影院映現早期台灣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精心策選片單,包含李安導演的《飲食男女》和白景瑞作品《台北之晨》,以及約在1920年代拍攝、現存最早有關台灣的珍貴影像,引領觀眾在星空下重回往日,共享感動。

「2025白晝之夜」11/1圓山登場!摩天輪變身光電獸、圓山坑道環境劇場等9大亮點活動
《飲食男女》劇照。

亮點7. 走進電台廣播現場

毗鄰原山腳下、與北美館相望的臺北廣播電台,將舉辦兩場「開箱電台」導覽,邀請觀眾實地探訪播音室與錄音間,深入這處擁有60多年歷史,曾擔負台北市民防廣播的電台現場。

「2025白晝之夜」11/1圓山登場!摩天輪變身光電獸、圓山坑道環境劇場等9大亮點活動
臺北廣播電台。(圖片來源:Wikipedia)

亮點8. 遊戲與街頭遊戲激盪

Red Bull將打造經典俄羅斯方塊遊戲Red Bull Tetris 台灣決賽舞台」,並攜手塗鴉藝術家BOUNCE帶來街頭創作,為白晝之夜注入年輕世代的能量。

「2025白晝之夜」11/1圓山登場!摩天輪變身光電獸、圓山坑道環境劇場等9大亮點活動
Red Bull Tetris限定版飲料包裝。(圖片來源:Red Bull)

亮點9. 藝術行動進佔晴光商圈,悍圖社聯展登場

由台灣視覺藝術協會攜手晴光商圈與周邊店家共同呈獻,將藝術行動帶入日常生活街區,其中「福利社 FreeS Art Space」將展出台灣知名藝術團體「悍圖社」聯展,並設置「微醺映畫所」播放多位前輩藝術家的紀錄片,邀人們沈浸於輕鬆氛圍回望台灣當代藝術的發展軌跡。另外在「藝術入店」單元中,將有19組視覺與行為藝術家進駐店家和公共場域,帶來鋼琴演出、調香工作坊、光雕、泥塑行為創作等展演。

「2025白晝之夜」11/1圓山登場!摩天輪變身光電獸、圓山坑道環境劇場等9大亮點活動
悍圖社成員藝術家作品:左為郭維國《桃花郭三郎的閃亮進擊》,右為陳擎耀《俄羅斯灑鹽哥》。(圖片來源:藝術家)

白晝之夜策展活動 X 當期藝術節串聯

兒童樂園、臺北廣播電台、圓山坑道、花博公園、臺北市立美術館到金車藝文中心等,2025白晝之夜的藝術足跡遍及大圓山各文化據點。以「Hi Story」為題的5大展區,由藝術總監黃彥穎、表演總監鄭伊雯聯手策劃,匯聚視覺裝置、劇場行動和現場表演,串聯臺北雙年展、臺北數位藝術節、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等單元,交織成12小時不間斷的感官旅程,邀人們透過藝術參與向城市歷史致意。

「2025白晝之夜」11/1圓山登場!摩天輪變身光電獸、圓山坑道環境劇場等9大亮點活動
「2025白晝之夜」主視覺運用藝術家陳敬元的畫作,營造浪漫主義與超現實意象交織的神秘氛圍。標準字則由設計師江忠倫操刀,藉DNA雙股螺旋寓意歷史與記憶的延續與交織;「Story」中藏有數字「10」的輪廓,呼應台北白晝之夜迎來十週年。(圖片提供:白晝之夜)

2025臺北白晝之夜 Nuit Blanche Taipei

活動日期|2025.11.01(六)14:0011.02(日)02:00

活動地點|臺北市圓山地區(圓山自然景觀公園、臺北廣播電台、圓山坑道、花博圓山園區)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編輯帶逛】整座城市都是藝文現場!「2025台北藝術週」從美術館、藝廊到街頭據點9選

「2025台北藝術週」9個據點精選!北美館、畫廊及戶外數位藝術放映計畫

「台北藝術週 Taipei Art Week」即日起至11/2登場,串聯城中上百個藝術單位,包含北美館、台北當代等17座美術館,及畫廊、藝術家工作室等多元場域,打造全城藝文盛典。本篇由La Vie編輯精選9個據點帶逛!

📍臺北市立美術館

✹臺北雙年展《地平線上的低吟》

無論我們望向何處,皆充滿渴望:在面臨假訊息時尋求真相,在破碎的社群中尋找歸屬,在分歧的時代渴求連結。本展以「地平線上的低吟」為題,從台灣錯綜複雜的歷史背景出發,邀集來自全球35個城市、共52位藝術家,透過影像、表演、雕塑和沈浸式場景等載體,具象化這股「思慕」之情存於現實和想望之間的張力,引領觀眾走入一個個「介於之間」的空間,聆聽世界各地因思慕而生的低吟。

「2025台北藝術週」9個據點精選!北美館、畫廊及戶外數位藝術放映計畫
卓永俊《愛你潔淨雙腳的週四》,2023,首爾Atelier Hermès展覽現場。(圖片提供:卓永俊/攝影:Sangtae Kim, Fondation d’entreprise Hermès)
「2025台北藝術週」9個據點精選!北美館、畫廊及戶外數位藝術放映計畫
赫拉・比于塔詹《摧毀你家,造一艘船,拯救生命》,2015。地毯印刷,尺寸依空間而定。(圖片提供:赫拉・比于塔詹、Green Art Gallery Dubai and EVA International – Ireland’s Biennial/攝影:Miriam O’Connor)

📍Bluerider ART 台北・敦仁

✹Thierry Feuz個展《天堂遺落的浪漫》

現代生活雜訊多,漸漸吞噬人們對生活的感知。其實浪漫從未死去,只是因人們鈍化的感知而暫時凋零,就讓瑞士藝術家Thierry Feuz的作品為你注入生機。Feuz的畫作主題總不離自然,他用繽紛色彩描繪漫天飛舞的花朵、隨山丘蔓生的花叢,唯美卻不造作、清麗而富靈氣,喚起人們藏於內心的浪漫主義,在漂浮色彩間尋回心中那片失落的天堂。

「2025台北藝術週」9個據點精選!北美館、畫廊及戶外數位藝術放映計畫
Thierry Feuz個展《天堂遺落的浪漫》展覽現場。(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2025台北藝術週」9個據點精選!北美館、畫廊及戶外數位藝術放映計畫
Thierry Feuz〈Silent Winds Solaris〉160 x 130 cm, 2025。(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Hiro Hiro Art Space

✹ 泉啓司個展《風景悄然成形》

一座木雕,一組人格,一個世界。泉啓司的木雕是「建構式」的,以人的形象為起點,利用繽紛色彩、奇形怪狀的木件、纏繞的金屬支架等,讓主角的性格和思想不再抽象,成為可被觀看的形體。木雕中看似奇異、超現實的元素,其實都是再真實不過的人格縮影。有人在作品中看見雨幕、火光和樹林,可泉啓司說:「那不是傳統的山與海,而是一種從人物內心長出來的精神地景。」那是某個人的勇敢、好奇或熱情。

「2025台北藝術週」9個據點精選!北美館、畫廊及戶外數位藝術放映計畫
泉啓司〈Somehow, someway〉,2025。(圖片提供:Hiro Hiro Art Space、Keiji Izumi/攝影:Naoki Morita)
「2025台北藝術週」9個據點精選!北美館、畫廊及戶外數位藝術放映計畫
泉啓司〈Rainy day〉,2025/泉啓司〈Rolling thoughts〉,2025。(圖片提供:Hiro Hiro Art Space、Keiji Izumi/攝影:Naoki Morita)

📍Artemin Gallery

✹ Mirza Cizmic個展《Confessions of the Beautiful Mind and the Echoes Forgotten Tomorrows

這場荒謬默劇無聲無息,但絕無冷場。Mirza Cizmic童年曾經歷戰事,但成熟後的他,不以受害者姿態創作,也不激進批判社會,而是透過曖昧、溫柔雜揉幽默的敘事,包裹自身及社會的矛盾。東歐上世紀末期的生活意象常出現在他的畫作,從布料紋理、牆紙花樣到色調,都透著懷舊感,甚至有份異樣的溫馨。他用畫筆描繪小日子,看似從從容容、游刃有餘,實則偷渡了對性別權力、英雄崇拜等主題的反思。

「2025台北藝術週」9個據點精選!北美館、畫廊及戶外數位藝術放映計畫
Mirza Cizmic個展《Confessions of the Beautiful Mind and the Echoes Forgotten Tomorrows》展覽現場。(圖片提供:Artemin Gallery)
「2025台北藝術週」9個據點精選!北美館、畫廊及戶外數位藝術放映計畫
Mirza Cizmic〈We Don’t Need Another Hero〉,2025。(圖片提供:Artemin Gallery)
「2025台北藝術週」9個據點精選!北美館、畫廊及戶外數位藝術放映計畫
Mirza Cizmic〈The Alibi〉,2025。(圖片提供:Artemin Gallery)

📍慕舍酒店

✹ 林靖格個展《繆思之竹》

以美酒為經、藝術為緯交織出歐式典雅風格的慕舍酒店,與台灣竹編藝術家林靖格一同響應台北藝術週,以竹藝點綴酒店各處,邀旅人與自然、工藝和藝術不期而遇。林靖格此次帶來《流形》系列新作,透過竹篾的線性延展與疊旋結構,展現金色陽光、漣漪、薄霧、晨曦等意象,用雙手「編織自然」。

「2025台北藝術週」9個據點精選!北美館、畫廊及戶外數位藝術放映計畫
林靖格個展《繆思之竹》展覽現場。(圖片提供:慕舍酒店)
「2025台北藝術週」9個據點精選!北美館、畫廊及戶外數位藝術放映計畫
林靖格個展《繆思之竹》展覽現場。(圖片提供:慕舍酒店)

📍敦南之森

✹ 數位藝術放映計畫

台北藝術週不僅在藝文場館發生,也走入城市街頭。數位藝術放映計畫將於「敦南之森」登場,呈現王新仁(阿亂)、陳普、王經堯和陳依純的創作。每段放映約3分鐘,每隔約20分鐘輪播一次,邀人們駐足觀賞,讓當代藝術的湧動能量流入日常。

📍就在藝術空間

✹ AKI INOMATA個展《Life at the Threshold

對日本藝術家AKI INOMATA來說,「製作」這行為並非人類獨有,因此她透過與昆蟲等生物合作,藉「跨物種共創」的過程,邀你重新感受生命與生命之間的連結。他以日本民間習俗為靈感,將絞染布料碎片給予蓑蛾揀選材料為自己築巢,再將巢穴小心蒐集,保留昆蟲與染布匠人間共創的手藝;也透過冰雕重現現只存於歷史檔案中的遠古日本馬種「南部馬」,透過12格連續影像重現馬兒在雪原上奔馳的身影,喚起古時當地人與馬共居一屋的生活記憶。

「2025台北藝術週」9個據點精選!北美館、畫廊及戶外數位藝術放映計畫
AKI INOMATA〈Passing her a piece of cloth Ver2〉,2022,4K單頻道錄像、彩色、無聲。(圖片提供:就在藝術空間)
「2025台北藝術週」9個據點精選!北美館、畫廊及戶外數位藝術放映計畫
AKI INOMATA〈Galloping Nambu breed horse〉,2019,4K單頻道錄像、黑白、無聲,Loop循環播放。(圖片提供:就在藝術空間)

📍亞紀畫廊

✹《藝術家伴侶:彼此為鏡》

展覽聚焦4對藝術家伴侶的互動關係,他們雖非一同創作、風格也各自獨立,卻透過日常生活的交疊、感知的默契,形成了微妙而深層的相互影響。這場展覽提供了兩種觀看視角:一面看8位藝術家各自在繪畫、詩歌、音樂與影像領域的創作實踐;一面看4對伴侶相互影響的線索,展品呈現的不是愛情的描繪、藝術的模仿,而是映現了「共處的軌跡」。

「2025台北藝術週」9個據點精選!北美館、畫廊及戶外數位藝術放映計畫
Egan Frantz〈啟蒙者 Pedagogical Toy〉,2025。(圖片提供:Egan Frantz、Each Modern)
「2025台北藝術週」9個據點精選!北美館、畫廊及戶外數位藝術放映計畫
Christopher Le Brun〈金色森林 Goldengrov〉,2016。(圖片提供:Christopher Le Brun、Lisson Gallery、Each Modern)

📍臺北國際會議中心

✹ 國際論壇

論壇聚焦國際館舍如何以亞洲藝術為策展核心,建構出跨國藝術對話、研究方法與文化策略。講者陣容相當華麗,包含深耕當代亞洲藝術的古根漢美術館全球藝術顧問Alexandra Munroe、剛卸下荷蘭皇家視覺藝術學院總監身份的獨立策展人Emily Pethick,以及致力於亞洲藝術交流和研究的皮力,他曾擔任香港M+「希克藏品」資深策展人,為全球最全面的中國當代藝術收藏擘劃展覽。

「2025台北藝術週」9個據點精選!北美館、畫廊及戶外數位藝術放映計畫
(圖片提供:台北藝術週)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