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登場!走進大自然裡的美術館,欣賞歷屆經典作品與全新之作

2024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登場!走進大自然裡的美術館,欣賞歷屆經典作品與全新之作

2024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於7月13日至11月10日登場,策展人為北川富朗,而本屆大地藝術祭約有85件全新作品,同時公開經典歷屆作品,將帶來約300件作品。而此次藝術祭特別強調環境保護與再生的主題,透過多媒體裝置、雕塑和互動裝置,深入探討自然、藝術與社會之間的連結。

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邁入第9屆

3年舉辦一次、今(2024)年邁入第9屆的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不僅是地方藝術祭的先驅,同時為世界最大規模的國際藝術祭典,對於許多台灣人來說,更是必訪的藝術界盛典。而或許有些人不知道的是,「越後妻有」其實是舉辦大地藝術祭時所創造的新詞彙,「越後」指的是新瀉、「妻有」則與「深處」有著相同的日文發音,因此越後妻有著「新瀉深處」的含義。

2012年起藝術祭由佐藤卓擔任創意總監,設計出本屆全新主視覺海報,以越後妻有在地風景、著名作品為主,攝影師由金本凜太朗擔任。(圖片提供: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
2012年起藝術祭由佐藤卓擔任創意總監,設計出本屆全新主視覺海報,其以越後妻有在地風景、著名作品為主,攝影師則由金本凜太朗擔任。(圖片提供: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

以藝術為橋樑、農田為舞台

而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以新潟縣南端的十日町市和津南町為舞台,佔地面積約760平方公里,是處被大自然包圍的里山地區(山間農村聚落)、以農業聞名,冬季時更是日本有名的豪雪地帶,卻也面臨著人口外流、高齡化等問題;2000年時,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的出現,為這個地區帶來了轉變,其以「人類就在自然中」為理念、地方再造為目標,以藝術為橋樑、農田為舞台,連繫人與大自然,進而重振當地農村。

2018年第七屆大地藝術祭,MAD Architects在創辦人馬岩松帶領下,重新規畫打造日本三大峽谷之一的清津峽觀光隧道,讓原先老舊隧道,成了絕美的「光之隧道」。(圖片提供: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
2018年第七屆大地藝術祭,MAD Architects在創辦人馬岩松帶領下,重新規畫打造日本三大峽谷之一的清津峽觀光隧道,讓原先老舊隧道,成了絕美的「光之隧道」。(圖片來源: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

欣賞藝術作品與自然美景

人們在造訪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的同時,除能欣賞美麗的梯田、山林等自然景觀,也能藉由體驗當地的飲食、風情文化,更加認識這片土地。另外,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也開放報名參加官方志工「小蛇隊(こへび隊)」,其除能參與作品製作、維護管理藝術品、幫忙農事、鏟雪等,也因為小蛇隊的成員來自日本及海外,並涵蓋10幾歲的學生到80幾歲年齡層的人,屆時彼此也能互相交流、認識新朋友。小蛇隊報名連結英文版請點此日文版請點此

本次新作包含由日本20多名藝術家共創的藝術動物園作品「Nakago Wonderland」。(圖片提供: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
本次新作包含由日本20多名藝術家共創的藝術動物園作品「Nakago Wonderland」。(圖片提供: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

集結85件新作

而在此次的311件作品中,有85件新作,包含由田中央工作群創作的「大地に抱かれるフィールドミュージアム」(暫譯:大地環抱下的田野博物館)、中國建築師馬岩松領軍的MAD Architects打造的「野泡泡」(暫譯)、土耳其藝術家Ayşe Erkmen的「in and out」,以及由日本20多名藝術家共創的藝術動物園作品「Nakago Wonderland」等。

值得一提的是,未來,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不將僅是每3年舉辦一次的藝術祭,其也規劃每年會有藝術活動,歡迎大家隨時都能造訪這處四季分明的地方,在欣賞藝術作品的同時,也能享受不同時節的獨特風景。

土耳其藝術家Ayşe Erkmen的「in and out」作品(圖片提供: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
土耳其藝術家Ayşe Erkmen的「in and out」作品(圖片提供: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
本次新作包含由MAD Architects打造的「野泡泡」。(圖片提供: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
本次新作包含由MAD Architects打造的「野泡泡」。(圖片提供: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

亮點全新作品搶先看

十日町地區 越後妻有里山現代美術館MonET、明石溫泉

由藝術家原倫太郎與原游擔任策展人的藝術祭期間特別企劃展「MonET船長的87天方形冒險」,在展覽期間,十日町地區的越後妻有里山現代美術館 MonET的池塘、回廊與明石溫泉將變身成藝術遊樂園,現場將有由多位國內外藝術家帶來數個不同的體驗型藝術裝置、大型雕刻等,讓大小朋友都能與藝術品互動。另外,假日晚間,美術館將開放到晚上九點,作品將以燈的形式登場,讓觀眾可以感受日與夜不同的作品世界觀。

 原倫太郎+原游《阿弥陀渡り》(Amida Crossing)( 圖片提供:寧淨 Ninjin)
原倫太郎+原游《阿弥陀渡り》(Amida Crossing)(圖片提供:寧淨 Ninjin)
NUMEN / FOR USE 《Tape Echigo-Tsumari》( 圖片提供:寧淨 Ninjin)
NUMEN / FOR USE 《Tape Echigo-Tsumari》(圖片提供:寧淨 Ninjin)

松代地區  奴奈川校園 兒童五感體驗美術館

由藝術家松本秋則與松本倫子所帶來的竹編與聲音的作品《惑星トラリスin奴奈川キャンパス》(The Planet TOLARIS in Nunagawa Campus),將昔日的教室轉變為一間又一間令人興奮的藝術空間。另外,大地藝術祭的經典作品《脫皮之家》的藝術家鞍掛純一,本次再度參加大地藝術季,帶來以「錢湯」為靈感的《木湯》,將整間教室用木頭包裹,讓大家沉浸式感受木材的香氣和觸感。

松本秋則+松本倫子《惑星トラリスin奴奈川キャンパス》(The Planet TOLARIS in Nunagawa Campus)(圖片提供: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
松本秋則+松本倫子《惑星トラリスin奴奈川キャンパス》(The Planet TOLARIS in Nunagawa Campus)(圖片提供: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

津南地區  明山 - 秋山鄉立大赤澤小學校

曾為了解決在地義務教育缺乏而建造的秋山鄉立大赤澤小學校,於2021年廢校後,被改造為大地藝術祭的設施,並開始了一個全新的計畫。而為呼應此地區過去特別的「獵熊文化」,本設施展出秋山鄉的詳細調查,包含歷史資料與紀錄片,同時陳列多位藝術家由不同角度解讀獵人文化與在地的民間信仰,像是藝術家井上唯使用在地草木,並參考前人的搭建技術所製作的大型入口《ヤマノクチ》(Mountains are where it all begins)。

井上唯《ヤマノクチ》(Mountains are where it all begins)( 圖片提供:寧淨 Ninjin)
井上唯《ヤマノクチ》(Mountains are where it all begins)(圖片提供:寧淨 Ninjin)

十日町地區 產土神之家

超過百年歷史的茅草屋頂古民家「產土神之家」(うぶすなの家),本屆展出的新作品為牛島智子的《つキかガみ巡ル月》(The moon revolves around Tsuki Kagami),藝術家將豐富的色彩以及幾何圖形描繪於和紙上,再將和紙變為立體的藝術裝置。除此之外,在產土神之家也能享用由義大利料理主廚有馬幫明所監製、在地媽媽們烹調的在地鄉土料理套餐。

牛島智子《つキかガみ巡ル月》(The moon revolves around Tsuki Kagami)   ( 圖片提供:寧淨 Ninjin)
牛島智子《つキかガみ巡ル月》(The moon revolves around Tsuki Kagami) (圖片提供:寧淨 Ninjin)
 產土神定食套餐( 圖片提供:寧淨 Ninjin)
產土神定食套餐(圖片提供:寧淨 Ninjin)

津南地區   東京電力信濃川發電所連絡水槽

曾多次參與國際展的烏克蘭藝術家Nikita Kadan,本次選擇以廢棄的發電廠水槽作為展場,使用鏡面金屬製作而成的藝術裝置《別の場所から来た物》(The objects from Another Place)。作品本身看似是兒童公園中的攀爬設施,實際上無法進入,只能從遠處觀賞,象徵著觸不可及的幸福空間。

Nikita Kadan《別の場所から来た物》(The objects from Another Place)(圖片提供:寧淨 Ninjin)
Nikita Kadan《別の場所から来た物》(The objects from Another Place)(圖片提供:寧淨 Ninjin)
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官方藝術祭鑑賞護照售價為一般:4500日幣、 6~18歲:2000日幣、6歲以下:免費。展期間,藝術祭鑑賞護照可在新幹線「越後湯澤站案內所」等地購買,詳情請見官網。
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官方藝術祭鑑賞護照售價為一般:4500日幣、 6~18歲:2000日幣、6歲以下:免費。展期間,藝術祭鑑賞護照可在新幹線「越後湯澤站案內所」等地購買,詳情請見官網。

2024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
日期:2024年7月13日~11月10日,共87日(展期中,星期二、三休館,部分作品設施照常營業)
地點:日本新潟縣十日町市、津南町 越後妻有地區 共約760平方公里
作品:共311件,其中新作約85件
更多資訊可點此至中文官網查詢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台通帶逛《你的好奇旅程》!藝術有高牆?用創作的原始渴望搭一座你的城市

台通帶逛《你的好奇旅程》!藝術有高牆?用創作的原始渴望搭一座你的城市

台灣通勤第一品牌 3 位主持人,以詼諧深刻的對話,陪伴無數通勤族穿梭於日常的喧囂與靜謐,這次他們走進臺北市立美術館的《你的好奇旅程》展覽,在最後的〈立方結構的演化計畫〉(The cubic structural evolution project,2004)展區中,觀眾可以任意使用樂高拼砌城市、搭建想像。於是,他們坐進了這座城市現場即興創作,暢談好奇心如何連結生活與藝術。

〈立方結構的演化計畫〉是展覽中最具互動感的作品之一,參與者在一片白色樂高積木的海洋中自由創作,建構屬於自己的城市景觀。對李毅誠(誠誠)、張家倫(家倫)、何勁旻(何 A)而言,這不僅是一場藝術體驗,更是一次對創造力的回溯。誠誠分享,比起一般「組裝說明書式」的樂高,「這裡的樂高多到讓人安心,像是軍備競賽,零件多到你可以無止境地重複、擴張。」他聲稱自己的創作靈感是打造一座「不通風、不透光、如墓碑的人造建築」,刻意強調人為的控制感與封閉結構,彷彿在挑戰自然的界限,「小時候我也喜歡蓋這類型的樂高,像是要保護內心珍貴之物,這裡讓我重新連結那種感覺。」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何 A 的「衛星發射台」概念,來自他玩《坎巴拉太空計畫》(Kerbal Space Program)太空飛行模擬遊戲的記憶,故意讓建築呈現「一碰就壞」的危樓狀態,「我不只想蓋得比台北 101 高,還想讓小孩看到都怕怕的,不敢把我的作品拆掉!」家倫的構想則是一個拱門般的「入口」,象徵某種通往未知的邀請,竟意外地和何 A 的作品無違和合併,成為「衛星發射台的洩水閥」,「我滿期待別人拿我的零件去創造新東西,就像我們的節目,聽眾回饋讓頻道內容更豐富、更有層次。」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台通眼中的 Olafur Eliasson——「看似開放,其實絕對控制」

除了拼組樂高,3 人此行也走進其他展間。誠誠認為,Olafur 的創作兼具高度控制與普世性:「你都看得懂,但絕對做不出來。觀看時都有種『我怎麼沒想到』的驚訝。」他特別提到〈單色房間〉(Room for one colour,1997)單頻率的黃光。何 A 則從另一個角度解讀,認為 Olafur 的作品帶有某種「攻擊性」或「不耐感」:「他的作品像在挑釁,吸引你靠近卻又不讓你觸碰。」而〈循環扇〉(Ventilator,1995)刻意設置在可觸及的高度,彷彿在試探觀眾的慾望,「整個展覽精確地控制觀眾的好奇心,最後用樂高釋放到訪者的創作慾望。」何 A 認為這樣的對比性令人莞爾,他隱約感覺到某種「反人性」的不耐,藝術家似乎有意凸顯人造與自然的差異,挑戰觀眾對物質與環境的認知。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立方體結構的演化計畫〉展出一景:臺北市立美術館,台北,2025積木國王大黑白「開幕特別版」協力創作。(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3 人忍不住熱烈議論,Olafur 作品中的自然元素,如:光、影、水、霧等與人類感知的連結,卻似乎有意排除「人」的存在感。何 A 提到〈苔蘚牆〉(Moss wall,1994)與記錄時間流逝的〈風的書寫〉(Wind writings,2023)和〈太陽繪圖〉(Sun drawing,2023),「他好像在說,人類其實沒那麼重要。〈單色房間〉中你無法好好自拍;〈多重影子屋〉(Multiple shadow house,2010)你看不到自己的表情。他要你把注意力轉向外部,凝視那些喚起好奇心的東西。」家倫補充:「他的作品邀請你安靜下來,與自己對話,觀察自己的身體如何與環境互動。」誠誠則指出,這也許是藝術家個人較尖銳的幽默感:「『你們都沒發現吧?』他總在提問,你是否忽略了明明再尋常也不過的彩虹和影子?」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多重影子屋〉展出一景:臺北市立美術館,台北,2025。(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不是講幹話而已!輕鬆詼諧中深刻思辨

這趟觀展過程,彷彿是一次對 3 位創作者自身的映射。長期一起工作,彼此熟知癖好與節奏,卻也因為這種持續對話,累積出了對生活更深的理解力。「好奇心是所有創作的起點,也是燃料。『李毅誠為什麼喝酒都點 2 杯?』有人覺得沒什麼,但好奇心會讓你追問,然後找到故事。」誠誠分享,有次聊天中討論如何收襪子,3 人發現彼此方式截然不同——誠誠摺疊、家倫捲起來、何 A 則將一隻襪子「含住」另一隻。這些細微差異在節目中變成引人入勝的話題,展現好奇心如何將平凡轉化為趣味。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家倫坦言,自己私底下不是對其他人類好奇的人,但在錄製節目時會刻意開啟「追問模式」。他也說何 A 的突兀反而成為節目笑點,「何 A 的問題基本上都是服務自己,而不是服務觀眾,不過這種天外飛來一筆,也會意外挖到有趣的東西,這就是他的怪。」看似無聊的瑣事,因為觀察、發問與執著,被賦予了新的厚度。誠誠指出:「我們最常問:『你為什麼會這樣想?』比起輸出,其實聊天最重要的反而是聽,讓對話持續延展下去。」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如果台通成為策展人?

這讓我們也好奇起,如果有一天,台通受邀進駐美術館展出,他們會選什麼片段?何 A 想像一個在展場中,模擬聽眾在捷運上、打掃家裡、開車等場域收聽節目的環境,集結 3 個主持人的笑聲集錦,讓觀眾感受到陪伴與共鳴,「想跟觀眾說『你不孤單』,像《新世紀福音戰士》的場景,大家的笑聲匯聚成一股力量。」誠誠則想展出節目中被剪掉的祕辛,如私下對特定人事物的犀利評論,認為這能呈現真實的對話樣貌:「節目是同時做給數萬人聽,但展覽是對 1 個人說話。來看展覽才能聽到從未公開的彩蛋。」家倫則幽默提議展示業配片段,笑稱這是節目價值的體現:「被標價是好事,讓你知道自己的價值!」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單色房間〉展出一景:臺北市立美術館,台北,2025。(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同理差異 持續好奇

「我們最討厭那種孤芳自賞、設了高門檻,還覺得看不懂就是你不夠聰明的藝術。」在他們眼中,藝術最迷人的地方是「打開一個你從沒想過的角度」,是提醒「你怎麼沒發現呢?」如同台通的核心哲學,既可以輕鬆理解,但要做得自然且深刻,是另一回事。3 人至今依然是可以約去吃漢堡王的朋友,台通「從一個小問題一路往下挖」,使「陪伴」成為聲音最獨特的質地,一場場「用聲音搭建世界」的實驗,對話流動而誠實,彼此接住對方,也拆解彼此。誠誠說:「好奇心讓我們安心,光是『理解』本身,就能減輕人生的痛苦。」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臺灣通勤第一品牌
《台通》自 2020 年疫情期間由李毅誠創立,與張家倫、何勁旻共同主持。起初因疫情影響便當店生意下滑,啟發李毅誠與好友創辦節目,意外席捲 Podcast 圈,節目話題涵蓋生活瑣事、時事、動漫到社會議題,以輕鬆又深入的閒聊風格,累積大量忠實聽眾。開播後多次登上 KKBOX、Apple Podcasts 與 Spotify 最受歡迎節目榜,也在 2022 年獲邀擔任第 13 屆金音創作獎主持,持續以真誠、幽默的對話與魔性笑聲,打造和聽眾的共鳴與連結。

文|張瑋涵 攝影|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7月號《Olafur Eliasson藝術特輯》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看見「防災」的現在與未來!東京21_21 DESIGN SIGHT新展聚焦自然災害,以10則提問引領人們反思

看見「防災」的現在與未來!東京21_21 DESIGN SIGHT新展聚焦自然災害,以10則提問引領人們反思

東京美術館21_21 DESIGN SIGHT「そのとき、どうする?展 –防災のこれからを見渡す–(What If? BOSAI: The Next Disaster)」新展,從「災害到底是什麼」的角度出發,將過去地震、水災等天災的數據視覺化,同時介紹防災相關產品、因災害而誕生的各式專案等內容,帶領人們重新審視自然災害。

自然災害何時何地會發生,沒有人能夠準確預測。有些人平時備有防災包,也有些人可能盡量不去多想。然而,身處在被稱為「災害大國」的日本,其實無法完全與災害無關。因而誕生的「そのとき、どうする?展 –防災のこれからを見渡す–(編輯暫譯:那個時候,該怎麼辦?展 - 展望防災的未來 -)」企劃展,由在東京、仙台、倫敦設有據點的WOW視覺設計工作室策劃,以「提問」為主軸,提供觀者從自己的視角反思防災與災害。

東京21_21 DESIGN SIGHT推出「そのとき、どうする?展 –防災のこれからを見渡す–」新展。(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東京21_21 DESIGN SIGHT推出「そのとき、どうする?展 –防災のこれからを見渡す–」新展。(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10個提問引領人們思考災害

展場散布著10個提問,像是:所謂「安全的地方」在哪裡?到底需要準備多少才是充分的備災?如果聯絡不上重要的人,該怎麼辦?該如何事先準備?對你而言,度過災後生活必須具備的是什麼?支撐我們生活的,究竟是什麼?⋯⋯。人們能一邊欣賞展品,一邊思考若發生災害,自己會如何面對與準備;觀眾也能透過此次展覽的特設網站,使用手機傳送關於這10個問題的答案,部分回答也將作為影像作品在現場展示。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觀眾也能透過此次展覽的特設網站,針對防災與災害的10個「提問」進行回答。(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
觀眾也能透過此次展覽的特設網站,針對防災與災害的10個「提問」進行回答。(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
展覽會場內也將呈現收集大家答案的影像作品,觀眾可以看到其他人怎麼回答這些問題。(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覽會場內也將呈現收集大家答案的影像作品,觀眾可以看到其他人怎麼回答這些問題。(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在展覽最後的區域,觀眾還可以將自己喜歡的某個回答製作成貼紙,帶回家中留作紀念。(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在展覽最後的區域,觀眾還可以將自己喜歡的某個回答製作成貼紙,帶回家中留作紀念。(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如果「那個時候」到來⋯⋯

WOW工作室提到,「在這次以『防災』為主題的展覽中,我們不單單只是傳遞災害的知識與防災技術,更將焦點放在人們如何面對天災時的意識與心態。防災從來不是某一個人可以獨自背負的責任,它關乎自己,也關乎家人、朋友、同事,甚至是周遭素未謀面的人。而別人是如何看待『那個時候』並做準備的?我們希望透過這樣的視角,成為人們重新將防災視為自己課題的契機。」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場一隅_中村至男「21_21 DESIGN SIGHTの防災」(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場一隅_中村至男「21_21 DESIGN SIGHTの防災」(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覽有哪些看點?

▸ 將天災視覺化呈現

透過將數據圖像化、以多樣的視覺描繪災害圖像,帶領人們回顧日本與世界上曾經歷過的各式災害,同時藉由視覺化呈現自然原貌與災害模擬,開啟更多的討論與思考。

「防災さんぽ」(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防災さんぽ」(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伝えるー災害の記憶」(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伝えるー災害の記憶」(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災異改元」(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災異改元」(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出單位、創作者:越村俊一、にゃんこそば、株式会社ヤマップ、パノラマティクス+ Eukarya、日本経済新聞社 等

▸ 重新審視防災意識的裝置作品

此次展出的兩件全新體驗型裝置作品,將引領人們重新審視自己對防災與災害的準備與心態。

柴田大平「防災グラデーション」(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柴田大平「防災グラデーション」(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siro+石川将也「そのとき、そのとき、」(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siro+石川将也「そのとき、そのとき、」(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出單位、創作者:柴田大平、siro +石川将也

▸ 防災的計畫、研究與產品

本區介紹因應天災時斷訊的嶄新研究、能迅速傳遞資訊的機制、災後如何持續照護生活與心靈的各種方式,以及把防災融入日常的概念等,透過不同階段的各式計畫與物件,帶領觀者看見防災的「現在」與「未來」。

ゲヒルン株式会社「特務機関NERV防災アプリ」(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ゲヒルン株式会社「特務機関NERV防災アプリ」(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KDDI株式会社「Starlink」(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KDDI株式会社「Starlink」(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中嶌 健「災害救援鳩の研究」(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中嶌 健「災害救援鳩の研究」(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WOTA株式会社「WOTA BOX」(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WOTA株式会社「WOTA BOX」(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日本郵便株式会社+寺田倉庫株式会社「防災ゆうストレージ」(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日本郵便株式会社+寺田倉庫株式会社「防災ゆうストレージ」(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坂茂建築設計+ボランタリー・アーキテクツ・ネットワーク「避難所用・紙の間仕切りシステム」(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坂茂建築設計+ボランタリー・アーキテクツ・ネットワーク「避難所用・紙の間仕切りシステム」(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バリューブックス「ブックバス」(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バリューブックス「ブックバス」(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出單位、創作者:ゲヒルン株式会社、KDDI 株式会社、中嶌 健、WOTA 株式会社、坂茂建築設計+ボランタリー・アーキテクツ・ネットワーク、日本郵便株式会社+寺田倉庫株式会社、バリューブックス 等

▸ 「那個時候」之後的希望樣貌

有些畫作誕生自災害發生地的風土與人們,有些設計因震災而生、進而傳向世界,也有持續提醒我們「每天都可能有災害」的倡議,藉由這些連結災害與日常的創作,帶領我們看見「那個時候」之後的希望。

トラフ建築設計事務所+石巻工房「Maker Made Since 2011.3.11」(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トラフ建築設計事務所+石巻工房「Maker Made Since 2011.3.11」(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福島民報社「365日の防災欄」(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福島民報社「365日の防災欄」(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出單位、創作者:トラフ建築設計事務所+石巻工房、福島民報社、佐竹真紀子 等

▸ 自然與自身的相處之道

從樹木生態系與人類共存的防災方式,到作為保護自身最後一道防線的「衣服」等,引領人們從有別於都市防災機制的角度,重新思考守護我們的各種可能。

veig「蒸庭(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veig「蒸庭」(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津村耕佑「FINAL HOME」(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津村耕佑「FINAL HOME」(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出單位、創作者:津村耕佑、veig

「そのとき、どうする?展 –防災のこれからを見渡す–」"What If? BOSAI: The Next Disaster"
展期:2025年7月4日–11月3日
展場:21_21 DESIGN SIGHT Gallery 1 & 2
休館日:週三(9月23日開館)
開館時間:10:00−19:00(18:30為最後入場時間)

更多資訊可至官網查詢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