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宮廟看展!藝術家林靖格以竹編裝置重現「香火」意象,士林神農宮中的沉思之境

林靖格竹編藝術「香火」在士林神農宮!以工藝致敬台灣傳統宮廟文化

在台灣,宮廟裡繚繞的煙霧象徵了神明與群眾之間的情感聯繫,竹編藝術家林靖格以此為發想,在台北士林神農宮舉辦一場別開生面的展覽,以「香火」為題,結合元寶、稻穗、太歲符的意象及寓意,透過流動的竹線條,在廟中造出靈動的沉思之境。

林靖格竹編藝術「香火」在士林神農宮!以工藝致敬台灣傳統宮廟文化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林靖格竹編藝術「香火」在士林神農宮!以工藝致敬台灣傳統宮廟文化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竹工藝遇上民俗文化

林靖格以竹為主要創作媒材,作品靈感多源於自然與人文景觀,通過純粹的自然法則,探索竹與人、竹編技藝與傳統文化之間的聯繫,並挑戰傳統竹藝的表現形式。而本次新作「香火」的靈感來源——宮廟,在台灣社會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不僅是宗教信仰、民俗文化的象徵,更是聚焦地方民眾情感之地。

林靖格竹編藝術「香火」在士林神農宮!以工藝致敬台灣傳統宮廟文化
竹工藝藝術家林靖格。(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林靖格竹編藝術「香火」在士林神農宮!以工藝致敬台灣傳統宮廟文化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林靖格竹編藝術「香火」在士林神農宮!以工藝致敬台灣傳統宮廟文化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以竹編重現「香火」,呼應人與神的微妙聯繫

作為展覽場域的士林神農宮,歷史可追溯至1741年,隨地方發展從福德祠轉變為神農廟,至今已守護劍潭一帶兩百多年。在廟裡,林靖格以竹編重現一縷縷燃燒的「香火」,具象化神明與人心之間的微妙連結,映照出人們對神明的虔敬以及對生活的祈願。

林靖格竹編藝術「香火」在士林神農宮!以工藝致敬台灣傳統宮廟文化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林靖格竹編藝術「香火」在士林神農宮!以工藝致敬台灣傳統宮廟文化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祝福寓意融入流動線條

步入神農宮,可見3座天井都懸掛著造型獨特、具象徵意涵的「香火」作品,從左至右分別是:呼應財富的「元寶」、代表豐收的「稻穗」、象徵平安的「太歲符」。隨著日夜交替和光影的變幻,竹藝在空間中編織出迷人的光景,讓觀眾感受到時光流轉中的靜謐與神聖,彷彿踏入一片與神明交流的心靈淨土。

林靖格竹編藝術「香火」在士林神農宮!以工藝致敬台灣傳統宮廟文化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林靖格竹編藝術「香火」在士林神農宮!以工藝致敬台灣傳統宮廟文化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透過「香火」,林靖格將現代藝術融入民俗場域,探索宗教藝術在現代社會的新角色與意義,讓作品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傳統與創新、人與神的橋樑,並致敬台灣傳統宮廟文化。

林靖格竹編藝術「香火」在士林神農宮!以工藝致敬台灣傳統宮廟文化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香火》林靖格個展

展出地點|士林神農宮(台北市士林區前街74號)

為竹林披上天地衣裳:走進南投孟宗竹林古戰場,藝術家林靖格以竹編工藝反映大自然的律動姿態

為竹林披上天地衣裳:走進南投孟宗竹林古戰場,藝術家林靖格以竹編工藝反映大自然的律動姿態

絲綢般層層疊疊的竹篾隨風輕揚,錯位交織間,彷彿裁出的衣襬柔順地披掛於林間。位於南投鹿谷鄉的「孟宗竹林古戰場」,最近披上了一襲竹製衣袍,在光影的推移中,與大自然一同呼吸、律動。

《森林的衣裳》是竹義藝術家林靖格最新推出的大型裝置作品,以竹為媒,與環境共生對話,為觀者編織出一場視覺與心靈交融的沉浸式體驗。「竹,是有靈性的材質。它的堅韌象徵生命力的綿延不絕,而當它被編織、構築時,也是一場與時間和空間的對話。」林靖格多年來致力於將竹編技藝推向當代藝術舞台,並以竹子作為連結人與自然、過去與未來的橋樑。其作品擅長融合柔韌與剛強、傳統與創新,探索材質與空間之間的無限可能。

為竹林披上天地衣裳:走進南投孟宗竹林古戰場,藝術家林靖格以竹編工藝反映大自然的律動姿態
《森林的衣裳》(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自然與歷史交織的創作場域

孟宗竹林古戰場歷史悠久,是林爽文最後戰役的古戰場。這裡以成片高聳的孟宗竹聞名,枝葉交錯、翠綠成蔭,不僅是著名的旅遊勝地,也承載著豐富的在地文化。新作《森林的衣裳》自然地融入場域之中,不僅保留了原有環境的純粹與寧靜,更透過藝術創作喚醒竹林深處蘊藏的故事與情感。

為竹林披上天地衣裳:走進南投孟宗竹林古戰場,藝術家林靖格以竹編工藝反映大自然的律動姿態
孟宗竹林古戰場(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記憶庫)

為竹林披上一襲衣裳

《森林的衣裳》靈感源自孟宗竹林間自然流動的氣息。林靖格以當地竹材為創作素材,延展竹編工藝與當代設計思維,使竹篾與土地生長的原生竹管彼此依存,如布料順應身形般貼合環境,構築出彷若森林所穿的「衣裳」。層疊錯落的竹片結構,如同樹梢間輕拂的大地之風,順應地勢鋪展,宛若生長於天地間的服飾;這件衣裳隨時間推移而舒展、律動,映照風與光的變幻,綻放流動的姿態。

為竹林披上天地衣裳:走進南投孟宗竹林古戰場,藝術家林靖格以竹編工藝反映大自然的律動姿態
林靖格以當地竹材為創作素材,延展竹編工藝與當代設計思維(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為竹林披上天地衣裳:走進南投孟宗竹林古戰場,藝術家林靖格以竹編工藝反映大自然的律動姿態
竹篾與土地生長的原生竹管彼此依存,如布料順應身形般貼合環境,構築出彷若森林所穿的「衣裳」(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當觀眾走進作品裡,彷彿置身於森林的衣褶之中,感受大地親手裁製的衣裳,在天地之間輕輕鋪展。陽光透過竹縫灑落,光影在空間裡緩緩流動,營造出既靜謐又充滿生氣的氛圍。竹片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使觀者能身臨其境地感受到自然的溫度與節奏,彷彿穿越進入森林深處,與大自然一同呼吸。

為竹林披上天地衣裳:走進南投孟宗竹林古戰場,藝術家林靖格以竹編工藝反映大自然的律動姿態
觀眾走進作品裡,彷彿置身於森林的衣褶之中(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為竹林披上天地衣裳:走進南投孟宗竹林古戰場,藝術家林靖格以竹編工藝反映大自然的律動姿態
陽光透過竹縫灑落,光影在空間裡緩緩流動,營造出既靜謐又充滿生氣的氛圍(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林靖格表示:「這不僅是一件作品,更是一種邀請——邀請人們放慢腳步,與竹林和自己對話。」從作品中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係,觀者將能體會到被大自然擁抱的溫暖與療癒力。

《森林的衣裳The Garment of the Forest》

展出地點|南投縣鹿谷鄉孟宗竹林古戰場
展覽期間|即日起開放參觀
參觀方式|免費入場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真真鑲嵌玻璃研究所」燈器展:台式窗花、昭和古玻璃展出,找回傳統工藝無可取代的「鑲嵌關係」

台北燈器設計展《鑲嵌關係》:傳統窗花、昭和古玻璃展出,找回傳統工藝無可取代的交錯拼合

於台北青田街藝文場域「一嶼」登場的真真鑲嵌玻璃研究所燈器個展《鑲嵌關係》,不僅僅呈現玻璃藝術、燈器設計的精湛與多元,更期望重新喚回傳統工藝中,人與物質、人與空間、人與時間的「鑲嵌關係」。

主理人張博傑形容,真真鑲嵌玻璃研究所是一個創造「靈光」之所,在製作燈器、創作實驗,與傳統鑲嵌玻璃工藝結合的過程中,希望喚回日漸消逝的「慢」、「惜」、「新」生活態度。在結束2024臺中國家歌劇院駐館計畫《Relight+日__夢_遊》後,張博傑延續「Relight+」主題式創作研究計畫,透過跨領域共創方式,藉由駐地田調、工藝設計與藝術應用等,重新挖掘那些逐漸消失的回憶和事物,將它們重新注入當代生活。

台北燈器設計展《鑲嵌關係》:傳統窗花、昭和古玻璃展出,找回傳統工藝無可取代的交錯拼合
張博傑透過跨領域共創方式,藉由駐地田調、工藝設計與藝術應用等,重新挖掘逐漸消失的回憶和事物(圖片提供:一嶼ISland)
台北燈器設計展《鑲嵌關係》:傳統窗花、昭和古玻璃展出,找回傳統工藝無可取代的交錯拼合
(圖片提供:一嶼ISland)

對於鑲嵌工藝的細膩觀察

「鑲嵌」這個動作,不只是拼合碎片,更是在碎片之間建構各種關係——或緊密、或微妙,甚至隱藏著難以察覺的裂隙。人們帶著各自的色彩與質地,在相遇中交錯、碰撞、融合,過程中可能充滿張力、甚至伴隨著痛苦,但正是這些不完美的關係,造就了彼此間獨特的鑲嵌。

台北燈器設計展《鑲嵌關係》:傳統窗花、昭和古玻璃展出,找回傳統工藝無可取代的交錯拼合
玻璃鑲嵌的動作,不只是拼合碎片,更是在碎片之間建構各種關係(圖片提供:一嶼ISland)
台北燈器設計展《鑲嵌關係》:傳統窗花、昭和古玻璃展出,找回傳統工藝無可取代的交錯拼合
《鑲嵌關係》展覽現場(圖片提供:一嶼ISland)

張博傑分享,一次在日本漫步時,偶然發現了一間已停業的玻璃行「野本硝子店」,工廠內保有許多昭和時期的古玻璃,每一片都保留了歷史感與城市記憶。在這座歷史悠久的玻璃工廠,張博傑仔細地翻閱每個玻璃層架、觀察當年職人的工作習慣與技巧,親身感受傳統工藝與工作空間在物質、場域與時間中,所堆積出無可取代的那份「鑲嵌關係」。

台北燈器設計展《鑲嵌關係》:傳統窗花、昭和古玻璃展出,找回傳統工藝無可取代的交錯拼合
野本硝子店(攝影:久世雄也)
台北燈器設計展《鑲嵌關係》:傳統窗花、昭和古玻璃展出,找回傳統工藝無可取代的交錯拼合
野本硝子店內部(攝影:久世雄也)

收錄世界各地的《鑲嵌關係》

《鑲嵌關係》展覽以燈器作品為媒介,呈現張博傑於真真鑲嵌玻璃研究成立以來的七年時光中,所體悟「鑲嵌」承載的深刻意義。展出作品涵蓋台灣窗花玻璃到早期歐美進口的手工玻璃,還特別呈現來自日本愛媛縣大洲城下町的昭和時期古窗花玻璃,並發表全新燈器作品「L013」。

台北燈器設計展《鑲嵌關係》:傳統窗花、昭和古玻璃展出,找回傳統工藝無可取代的交錯拼合
《鑲嵌關係》展覽現場(圖片提供:一嶼ISland)
台北燈器設計展《鑲嵌關係》:傳統窗花、昭和古玻璃展出,找回傳統工藝無可取代的交錯拼合
《鑲嵌關係》展覽現場(圖片提供:一嶼ISland)
台北燈器設計展《鑲嵌關係》:傳統窗花、昭和古玻璃展出,找回傳統工藝無可取代的交錯拼合
《鑲嵌關係》展覽現場(圖片提供:一嶼ISland)

燈器新作「L013」

以一盒窗景,收藏一樁記憶。此作品汲取傳統錦囊盒的構思,每次打開或闔上,都需花費一段時間解開繫帶。這短暫的時光,成為使用者與記憶共處的契機,當作品在全暗的空間中點亮,整個空間宛如一個交織過去與現在的時光盒。

台北燈器設計展《鑲嵌關係》:傳統窗花、昭和古玻璃展出,找回傳統工藝無可取代的交錯拼合
新作「L013」汲取傳統錦囊盒的構思(圖片提供:一嶼ISland)
台北燈器設計展《鑲嵌關係》:傳統窗花、昭和古玻璃展出,找回傳統工藝無可取代的交錯拼合
「L013」(圖片提供:一嶼ISland)

除此之外,展覽將舉辦「愛媛大洲城下町分享會」和「桌咚,壁咚,吊咚 / 落語演出」等特別活動,藉由過去與現代的交織,探索每一片玻璃所承載的故事與情感。

台北燈器設計展《鑲嵌關係》:傳統窗花、昭和古玻璃展出,找回傳統工藝無可取代的交錯拼合
《鑲嵌關係》展覽現場(圖片提供:一嶼ISland)

《鑲嵌關係》

展覽日期|2025.2.21-3.23
展覽地點|一嶼ISland(台北市大安區青田街6巷10號)
開放時間|週三至週日12:00–19:00(週一、週二公休)​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