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宮廟看展!藝術家林靖格以竹編裝置重現「香火」意象,士林神農宮中的沉思之境

林靖格竹編藝術「香火」在士林神農宮!以工藝致敬台灣傳統宮廟文化

在台灣,宮廟裡繚繞的煙霧象徵了神明與群眾之間的情感聯繫,竹編藝術家林靖格以此為發想,在台北士林神農宮舉辦一場別開生面的展覽,以「香火」為題,結合元寶、稻穗、太歲符的意象及寓意,透過流動的竹線條,在廟中造出靈動的沉思之境。

林靖格竹編藝術「香火」在士林神農宮!以工藝致敬台灣傳統宮廟文化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林靖格竹編藝術「香火」在士林神農宮!以工藝致敬台灣傳統宮廟文化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竹工藝遇上民俗文化

林靖格以竹為主要創作媒材,作品靈感多源於自然與人文景觀,通過純粹的自然法則,探索竹與人、竹編技藝與傳統文化之間的聯繫,並挑戰傳統竹藝的表現形式。而本次新作「香火」的靈感來源——宮廟,在台灣社會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不僅是宗教信仰、民俗文化的象徵,更是聚焦地方民眾情感之地。

林靖格竹編藝術「香火」在士林神農宮!以工藝致敬台灣傳統宮廟文化
竹工藝藝術家林靖格。(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林靖格竹編藝術「香火」在士林神農宮!以工藝致敬台灣傳統宮廟文化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林靖格竹編藝術「香火」在士林神農宮!以工藝致敬台灣傳統宮廟文化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以竹編重現「香火」,呼應人與神的微妙聯繫

作為展覽場域的士林神農宮,歷史可追溯至1741年,隨地方發展從福德祠轉變為神農廟,至今已守護劍潭一帶兩百多年。在廟裡,林靖格以竹編重現一縷縷燃燒的「香火」,具象化神明與人心之間的微妙連結,映照出人們對神明的虔敬以及對生活的祈願。

林靖格竹編藝術「香火」在士林神農宮!以工藝致敬台灣傳統宮廟文化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林靖格竹編藝術「香火」在士林神農宮!以工藝致敬台灣傳統宮廟文化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祝福寓意融入流動線條

步入神農宮,可見3座天井都懸掛著造型獨特、具象徵意涵的「香火」作品,從左至右分別是:呼應財富的「元寶」、代表豐收的「稻穗」、象徵平安的「太歲符」。隨著日夜交替和光影的變幻,竹藝在空間中編織出迷人的光景,讓觀眾感受到時光流轉中的靜謐與神聖,彷彿踏入一片與神明交流的心靈淨土。

林靖格竹編藝術「香火」在士林神農宮!以工藝致敬台灣傳統宮廟文化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林靖格竹編藝術「香火」在士林神農宮!以工藝致敬台灣傳統宮廟文化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透過「香火」,林靖格將現代藝術融入民俗場域,探索宗教藝術在現代社會的新角色與意義,讓作品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傳統與創新、人與神的橋樑,並致敬台灣傳統宮廟文化。

林靖格竹編藝術「香火」在士林神農宮!以工藝致敬台灣傳統宮廟文化
(圖片提供:林靖格工作室)

《香火》林靖格個展

展出地點|士林神農宮(台北市士林區前街74號)

把馬諦斯的剪紙藝術收進日常生活:陶藝家曾孫Alex Matisse在餐盤、馬克杯上重現美學遺產

把馬諦斯的剪紙藝術收進日常生活:陶藝家曾孫Alex Matisse在餐盤、馬克杯上重現家族美學遺產

East Fork的創辦人Alex Matisse有著令人熟悉的姓氏——他正是藝術家亨利·馬諦斯(Henri Matisse)的曾孫。作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之一的藝術家後代,Alex Matisse自小便熱愛陶藝,並在18歲時獨自搬到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展開學徒生涯,鑽研當地有著數百年歷史的製陶工藝。

幾年後,Alex Matisse買下一座舊農場,創立了自己的陶藝工作室「East Fork」。從小到大活在曾祖父成就下的他,刻意不把「Matisse」這個姓氏放進品牌名稱,希望為自己打造一個自由的創作環境。成立以來,越來越多陶藝家加入East Fork,品牌也致力與當地創作者、非營利組織合作,成為一個支持多元、平等與包容(DEI)理念的團隊。

把馬諦斯的剪紙藝術收進日常生活:陶藝家曾孫Alex Matisse在餐盤、馬克杯上重現美學遺產
Alex Matisse買下一座舊農場,創立了自己的陶藝工作室「East Fork」(圖片來源:East Fork Pottery)

重新擁抱馬諦斯的文化傳承

最近,Alex Matisse決定慢慢將曾祖父所留下的文化遺產迎回生命中。品牌先是推出了一款專屬的紅色釉彩,向馬諦斯的畫作《The Red Studio》致敬;如今更攜手家族其他成員,創作「The Matisse Collection」系列食器,將馬諦斯的一筆一劃融入陶作中。

「The Matisse Collection」選用的作品,多出自於馬諦斯的生命後期。當時,馬諦斯健康狀況不佳,轉而發展「紙上剪影」技法(papier découpé),而這種「用剪刀作畫」的技術,也讓他得以探索大膽造型與純粹色彩,作品中動感與活力也成為馬諦斯的經典。

把馬諦斯的剪紙藝術收進日常生活:陶藝家曾孫Alex Matisse在餐盤、馬克杯上重現美學遺產
亨利.馬諦斯(圖片來源:East Fork Pottery)

把馬諦斯經典作品收進日常生活

為了盡可能地貼近原作,Alex Matisse特別開發了一種全新的釉色「La Sirène」,更歷經兩年的反覆試驗,讓馬諦斯標誌性的藍色在陶器上忠實呈現。這些顏料透過絲網將圖樣印製於轉印紙上,蓋上一層助黏劑後,泡入水中轉印於陶器上,最後再以低溫燒製陶器,就能留下清晰、持久的圖像。

把馬諦斯的剪紙藝術收進日常生活:陶藝家曾孫Alex Matisse在餐盤、馬克杯上重現美學遺產
為了盡可能地貼近原作,Alex Matisse特別開發了一種全新的釉色「La Sirène」(圖片來源:East Fork Pottery)
把馬諦斯的剪紙藝術收進日常生活:陶藝家曾孫Alex Matisse在餐盤、馬克杯上重現美學遺產
「The Matisse Collection」圖樣印製過程(圖片來源:East Fork Pottery)

在造型的選擇上,「The Matisse Collection」選用East Fork品牌經典的馬克杯與各式餐盤,讓馬諦斯的作品化為兼具日常功能與收藏價值的器物,走入使用者的生活。例如小菜盤上展現的是以肖像為主題的蝕刻版畫,結合流暢線條與豐沛情感;剪紙系列《藍色裸女》出現在晚餐盤上,其色彩與人體曲線相呼應;

把馬諦斯的剪紙藝術收進日常生活:陶藝家曾孫Alex Matisse在餐盤、馬克杯上重現美學遺產
Side plates(圖片來源:East Fork Pottery)
把馬諦斯的剪紙藝術收進日常生活:陶藝家曾孫Alex Matisse在餐盤、馬克杯上重現美學遺產
Dinner plates(圖片來源:East Fork Pottery)

甜點盤則汲取《鸚鵡與美人魚》的圖像元素,呼應自然界的視覺語彙。

把馬諦斯的剪紙藝術收進日常生活:陶藝家曾孫Alex Matisse在餐盤、馬克杯上重現美學遺產
Cake plates(圖片來源:East Fork Pottery)
把馬諦斯的剪紙藝術收進日常生活:陶藝家曾孫Alex Matisse在餐盤、馬克杯上重現美學遺產
《鸚鵡與美人魚》(圖片來源:East Fork Pottery)

至於體積較大的托盤,裝飾大尺寸壁畫《法國梧桐》;而小巧的馬克杯上,則是馬諦斯以1930年度假之旅的記憶為靈感,描繪鬱鬱蔥蔥、寧靜安逸景象的《Femmes et singes》。

把馬諦斯的剪紙藝術收進日常生活:陶藝家曾孫Alex Matisse在餐盤、馬克杯上重現美學遺產
Serving platter(圖片來源:East Fork Pottery)
把馬諦斯的剪紙藝術收進日常生活:陶藝家曾孫Alex Matisse在餐盤、馬克杯上重現美學遺產
The mug(圖片來源:East Fork Pottery)

「The Matisse Collection」不僅是Alex Matisse向祖先的致敬之作,也充分展現了馬諦斯家族以熱情與創意,持續為世界帶來美的精神傳承。

資料來源|East Fork Pottery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當骨灰罈顛覆傳統,成為藝術品:藝術家與職人以美感雕琢思念,延續生命的獨特光輝

當骨灰罈顛覆傳統,成為藝術品:藝術家與職人以美感雕琢思念,延續生命的獨特光輝

Urn Studios成立於2024年,由Merel Swart和Jonathan Hancock共同創辦。他們相信,骨灰罈的選擇是一生一次的難得機會,能夠以充滿意義的方式紀念所愛之人;然而,他們卻無法在市面上找到一款既美觀、又能真正反映個人性格的骨灰罈。

用獨特的設計紀念所愛之人

Urn Studios以「欣賞生命的旅程,而非僅僅哀悼它的逝去」為核心理念,相信回憶應該被慶祝,而紀念之物應該被驕傲地展示。該品牌與眾多獨立藝術家與工藝職人合作,製作一系列涵蓋不同個性與風格的骨灰罈,讓每個人都能找到最合適的設計,來懷念他們摯愛之人的一生。除此之外,Urn Studios也希望這些骨灰罈能融入居家環境,成為家飾的一部分,以表對於逝者的尊重與珍愛。

Hancock解釋道:「儘管我們每個人最終都將面對死亡,它至今仍然是個禁忌般的話題。」失去摯愛的痛苦無可避免,但Urn Studios鼓勵人們以更多元的情感來緬懷逝者。紀念可以是富有表現力的、甚至可以是充滿喜悅的,讚頌著生命的美好。

顛覆一成不變的傳統形式

Urn Studios致力於顛覆傳統沉悶、一成不變的骨灰罈設計,期望打造能夠打破框架、蘊含真摯情感的作品。與該品牌合作的藝術家中,許多人從未製作過骨灰罈,但對於這個概念性的挑戰充滿好奇,並深受其承載的象徵意義所吸引。

當骨灰罈顛覆傳統,成為藝術品:藝術家與職人以美感雕琢思念,延續生命的獨特光輝
Treasure House 2 by Marcus Steel(圖片來源:Urn Studios)

目前,品牌已推出約50款骨灰罈,包含從雕塑感、互動性到抽象風格等各種形式。例如設計師Milo Gibson的石製骨灰罈,其內含一個紀念盤,可供放置首飾、照片等珍貴物品,讓骨灰罈更具個人化特色。同樣值得關注的,還有與英國木工品牌Cahoots所合作的手工木質骨灰罈,其藉由年輪展現樹木的成長軌跡——底部呈現了木材早年的歲月,而邊緣則記錄著晚年的痕跡,呼應了骨灰罈之於生命歷程的紀念目的。

當骨灰罈顛覆傳統,成為藝術品:藝術家與職人以美感雕琢思念,延續生命的獨特光輝
Medium Urn Set by Milo Gibson(圖片來源:Urn Studios)
當骨灰罈顛覆傳統,成為藝術品:藝術家與職人以美感雕琢思念,延續生命的獨特光輝
Wide Lidded Jar by Kate Schuricht(圖片來源:Urn Studios)

未來,Urn Studios也將持續推出新的設計款式,希望藉此逐漸改變人們對於哀悼逝者的看法,讓紀念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資料來源|Urn Stud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