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老屋新生14選!走進昔日劇院、製糖工廠、富商豪宅等新舊時空相遇現場

2024台北老屋新生大獎揭曉!大稻埕AKA café、北一女中光復樓等14件得獎作品

老屋不僅保存了城市的歷史與文化,經修復、改造後,更凸顯其包容與開放性。而老屋新生,不只是硬體空間的轉變,更乘載了設計與經營團隊為老屋重賦使命、注入年輕靈魂的故事。台北有哪些值得一訪的老屋空間?不妨從「2024台北老屋新生大獎」共14件得獎作品看起,感受老屋活化的魅力。

沿岸 3.0|注重材質,富反差魅力的迷人辦公場域

創作領域橫跨平面與動態視覺、產品設計、策展、影像拍攝等的「沿岸制作」,在台北泰順街承租了一處雙層空間,與擅長運用原始材料的「一日一土建築空間計畫」合作規劃辦公場域。

2024台北老屋新生大獎揭曉!大稻埕AKA café、北一女中光復樓等14件得獎作品
(圖片提供:台北老屋新生大獎)

空間本身格局方正,沒有過多隔牆、隔間,得以做很靈活的運用,經改裝後,黑色系象徵沿岸低調、專注的個性,實木、金屬、水泥等原材料成為主角,訂製收納櫃也暗藏青磚等材質細節,而門口的大片金屬落地窗,白天陽光灑落時會形成倒影,意外成為空間的自然屏障。

規劃設計與經營管理單位|沿岸有限公司 陳彥安

規劃設計與營造施工單位|TUTAN 一日一土 王垣程 Tutan Wang

杉遍野 . 隨野家|都市中的永續農園

「隨野家 . 生活」為關渡平原農業區的友善放牧養雞場,年輕農家希望能守護都會中少有的綠地,並推廣食農教育。

2024台北老屋新生大獎揭曉!大稻埕AKA café、北一女中光復樓等14件得獎作品
(圖片提供:台北老屋新生大獎)

設計團隊規劃農場前,先實地體驗過務農生活,因此在設計上更能從友善自然的角度切入,他們以台灣柳杉的末段為主要材料,將其大量應用於空間,並將杉木切割的餘料細分,製作成不同尺度的家具,最後剩餘的小碎木則成了農場最佳的天然乾燥墊料,整根杉木末段無一絲浪費地永續應用。

規劃設計單位|曲墨建築師事務所

營造施工單位|曲墨建築師事務所、嚴得清

經營管理單位|隨野家 . 生活

AKA café|復刻大稻埕昔日上流生活

坐落於大稻埕的「AKA café」,不僅是一間咖啡廳,也是酒吧和香道、花道、茶道的體驗空間。這座老屋曾是富商郭烏隆的豪宅,他因開設「郭怡美商行」致富,過去常在宅內辦舞會、辦桌,然而隨著大稻埕沒落,宅邸不再風光,逐漸被人遺忘。

2024台北老屋新生大獎揭曉!大稻埕AKA café、北一女中光復樓等14件得獎作品
(圖片提供:台北老屋新生大獎)

時隔多年,建築設計師Neo在尋覓倉庫時偶然發現老宅,並攜手與AKA團隊翻新場域,在此舉辦音樂沙龍、攝影展、藝術拍賣會等活動,以精緻而隆重的方式重現百年前發生在這座宅邸的故事,帶訪客穿梭大稻埕的今昔之間。

規劃設計單位|AKA Design Studio

營造施工單位|筑園國際設計顧問有限公司

經營管理單位|AKA Group

北一女中光復樓|一座流動的博物館

北一女歷史可追溯至日治時期,校園中於1933年竣工的「光復樓」,最初由臺北州土木課設計,為臺灣早期現代主義風格建築,外觀最大特色為曲尺形平面,且線條簡潔、強調水平線特徵。這座三層樓的鋼筋混凝土建築至今仍用作教室、行政、教師辦公室等,也是北一女校友們的集體回憶。

2024台北老屋新生大獎揭曉!大稻埕AKA café、北一女中光復樓等14件得獎作品
(圖片提供:台北老屋新生大獎)

此次光復樓修復,是台灣難得由校友會自主啟動的校園古蹟修復計畫,設計團隊長期關注老屋與古蹟復興並實踐,以古蹟調查研究知識系統、古蹟修復設計整備工程,呈現教育推廣的共伴共創,期待喚回更多校友們的生活記憶與情感,並增進師生瞭解文化資產保存再利用的重要。

規劃設計單位|何黛雯林雅萍建築師事務所

營造施工單位|鋼成營造股份有限公司

經營管理單位|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

照明設計單位|好喆照明設計有限公司

機電設計單位|宇宸設計有限公司

結構設計單位|施忠賢結構技師事務所

玉成戲院錄音室|災後重生為台灣音樂指標場域

1978年開幕的「玉成戲院」,設有金、銀二廳共600個座位,營業多年後,在2001年遇上納莉颱風大淹水,內部損失慘重而長期歇業荒廢。2008年,來自美國、現定居台北的錄音和混音師Andy Baker,正尋覓適合的空間打造錄音室,而廢棄的玉成戲院空間完美符合他所想,於是他在2016年展開浩大的改建工程,從規劃、設計、籌資、購置設備到施工都親力親為,歷時一年半完成改建。

2024台北老屋新生大獎揭曉!大稻埕AKA café、北一女中光復樓等14件得獎作品
(圖片提供:台北老屋新生大獎)

新生的玉成戲院錄音室,保留了舊戲院的售票口、古董放映機和佈告欄,錄音空間也以戲院原有的金廳、銀廳命名。特別的是,這是台灣首間為同步錄音設計的旗艦型錄音室,歷史空間再利用賦予了錄音室獨特的空間形式與音場效果,使其能夠同時容納多名樂手、管弦樂團和合唱團進行同步錄音,至今已與200組國內外音樂人合作,已成為台灣樂團及音樂圈的首選錄音室之一。

規劃設計與經營管理單位|玉成戲院錄音室

森³ sunsun-museum|老屋三階段翻新,建構台北美學據點

「森³ sunsun-museum」原為日常可見的老公寓民宅空間,經由打開立面,向室內迎入公園的綠,重新梳整空間的內外關係,作為老屋新生的第一步;2019年再以白色系展策場域公開,開啟未來多元展示的可能性,展開了一場又一場實驗式展覽與活動,透過設計思考、視覺藝術、生活體驗,為這個空白的載體填上各種顏色、注入靈魂。

2024台北老屋新生大獎揭曉!大稻埕AKA café、北一女中光復樓等14件得獎作品
(圖片提供:台北老屋新生大獎)

2022年,「Re:森³」以美好生活及知性體驗的雙棲場域重啟,透過實體空間營運,試圖匯聚視覺、空間、時尚、選品、展策等跨領域能量,為生活帶來更多向度的啟發,在繁忙城市中打造「設計 x 藝術 x 美學」新場域,希望設計不再是束之高閣的產物,而是來自於生活的美好細節。

規劃設計單位|格式設計展策 InFormat Design Curating、卵形 oval-graphic 平面設計工作室、WISDOM®

營造施工單位|自在創意整合有限公司、峻億不銹鋼工程行、朝田水電工程行、中展工程有限公司、泥作阿鴻、和楙室內裝修工程有限公司、新睿廣告科技有限公司

BEATA|校園食堂新生為師生交流之所

隱藏在山坡上的校內食堂,一向是陽明交通大學師生們飢腸轆轆時必定造訪之地,但食堂空間經多年使用,已略顯陳舊、動線規劃不符師生需求,校方希望空間使用上能多元延伸,並與校園周遭空間紋理及動線串連,成為校區中重要的生活及交流空間。

2024台北老屋新生大獎揭曉!大稻埕AKA café、北一女中光復樓等14件得獎作品
(圖片提供:台北老屋新生大獎)

設計團隊將原先的環境及食堂空間融為一體,透過開窗將周遭綠意融入空間經驗,並特別於三樓規劃「人良閣」,規劃共享廚房、人文講堂等多元空間,開放以來除了舉行師生交流活動,也有烘焙社、調酒社進駐,成為社團活動的理想場所。

規劃設計單位|許志維建築師事務所

營造施工單位|代木營造股份有限公司

經營管理單位|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Boven雜誌圖書館|在桃花源遇見老靈魂

專門收藏設計美學相關外文雜誌的「Boven雜誌圖書館」,位於台北東區地下室,是無對外窗的密閉室內空間。建築師在規劃時,引用陶淵明《桃花源記》概念,用設計手法製造一個又一個「懸念」,透過動線引導進入場域的過程,刻意讓訪客的視野先縮小,經過一個個轉折後一層層放大視野,就像走進別有洞天的桃花源。

2024台北老屋新生大獎揭曉!大稻埕AKA café、北一女中光復樓等14件得獎作品
(圖片提供:台北老屋新生大獎)

紙本雜誌是一種老派的閱讀形式,Boven雜誌圖書館的空間裡,也處處藏有老工匠的細膩手藝,如樓梯間的鐵扶手、鐵件、陳列雜誌需要的特殊角度書架,都由資深鐵匠師父打造。

經營管理單位|⼀本⽂創工作室

規劃設計單位|顧相璽建築師

營造施工單位|慕⽯設計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老布莊的共生

老屋內原為布莊、訂製西服公司,其搬遷後改由戶外裝備品牌「Kawas」進駐,延續了迪化街的時空發展。早年布市的榮景,顯露在室內裝修材料上,華麗的大理石從地板延伸至牆面;退縮無落柱的騎樓,提供了繁忙進出貨臨時的動線。

2024台北老屋新生大獎揭曉!大稻埕AKA café、北一女中光復樓等14件得獎作品
(圖片提供:台北老屋新生大獎)

設計團隊保留地坪與牆面石材,實木架以最小構件輕觸固著在牆體上,石材背景交疊著展示牆成為新舊融合的立面,並將舊布尺轉化成為入口門把,猶如進入老布莊的記憶軸。騎樓店鋪大門旁的公共梯廳門面也一併整修,共創友善鄰里關係;原地下室儲物空間轉化為共享講堂,供山友分享大自然與山岳故事。

規劃設計與營造施工單位|力口建築/力口室內裝修工程有限公司

經營管理單位|嘉瓦士有限公司

河神的丸子|官方宿舍化身社群共好基地

「河神的丸子」由一群重視環境永續、關注飲食生活的各領域工作者一同經營,在此之前,他們有感於推廣食育、療癒等內容的組織,常缺乏固定空間做為發揮據點,因此著手打造這處展覽選物空間,期待能在城市裡創造更友善此社群的共好基地。

2024台北老屋新生大獎揭曉!大稻埕AKA café、北一女中光復樓等14件得獎作品
(圖片提供:台北老屋新生大獎)

這座60年老屋曾是臺北市府員工宿舍,歷經歲月變遷閒置多年未使用。團隊接手後,秉持著「修舊如舊,卻帶新意」理念,在結構加固的基礎上,保留了原有的兩層樓前庭後院、大樹、磁磚、磨石子樓梯、浴缸、木窗等特色元素。

規劃設計、營造施工與經營管理單位|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

規劃設計與營造施工單位|冰斗喫甜甜點工作室、蝸牛屋工作室、同行食旅

城市舞台|乘載台灣劇場黃金歲月

「城市舞台」自前身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演變至今,一直是台北藝文活動及劇場演出的指標場域之一,設計團隊希望能夠透過建築設計方式,抓住、留下並再現過去數十年中劇場的黃金歲月。

2024台北老屋新生大獎揭曉!大稻埕AKA café、北一女中光復樓等14件得獎作品
(圖片提供:台北老屋新生大獎)

全案的整修標的分為「城市舞台」及「藝文大樓」兩棟建築物,除了劇場演出設備整體更新外,設計團隊更在意建築物外觀在都市環境中的自明性,於是以簡潔的矩形量體凸出於原建築外觀,並利用格狀金屬板/擴張網拼貼,呈現舞台的「走位」概念,巧妙將建築內部劇場空間立體化並轉譯至建築物外牆。

除了外觀以外,設計團隊也一併改造廣場景觀,先是取消既有的光塔電梯,將廣場及設施地景化、平面化;以緩坡取代樓梯、以草坡優化車道斷層死角,創造環狀步道,擴大入口樓梯,於樓梯中央開孔新植樹木,讓訪客行走於其中時暢通無阻,感受自然環境、季節交替不同時期的「城市舞台」之美。

規劃設計單位|莫國箴建築師事務所 莫國箴建築師

營造施工單位|應州工程有限公司、嘉隆國際有限公司、平安集成股份有限公司、明立科技有限公司

經營管理單位|臺北市藝文推廣處

昭和浪漫洗濯屋|延續洗衣店記憶的街頭冰店

昭和時期是最美好,也是最辛苦的年代。店名以冰店發想,結合建物前身洗衣店「洗濯屋」用途,於是有了希望讓大家留下美好回憶、欣賞老屋美好的「昭和浪漫洗濯屋」。

2024台北老屋新生大獎揭曉!大稻埕AKA café、北一女中光復樓等14件得獎作品
(圖片提供:台北老屋新生大獎)

建築為面寬窄身的房子,設計團隊將一樓設定為戰後蓬勃發展的昭和時代,有著時髦的明星海報、搖搖馬、繽紛的佈置,還有一台從日本運來的販賣機;原先是洗衣店家打地鋪睡覺的二樓,則以戰前的昭和時期為主題,以榻榻米、大書櫃、舊電視機、夏目漱石藏書及整修時發現的熨馬,創造出寂靜的空間氛圍。

規劃設計、營造施工與經營管理單位|點匯有限公司 林宏一

萬座曉劇場|工業遺跡變身草根實驗劇場

「萬座曉劇場」由「曉劇場」團隊營運,建物原是日治時期的蔗糖製造工廠,後由臺北市政府指定為市定古蹟,並藉「老房子文化運動」展開新生。

2024台北老屋新生大獎揭曉!大稻埕AKA café、北一女中光復樓等14件得獎作品
(圖片提供:台北老屋新生大獎)

命名以「萬」代表萬華,而「座」取自日本「劇場」之意,更象徵糖廍從日治時期至今的歷史意義,兩者組合而成的「萬座」,更蘊含未來萬人入座的期許,期待此處可以作為臺灣表演藝術的門戶,以民間共融、策展培育、實驗創作為概念,呈獻最具草根性的世界舞台。

規劃設計與經營管理單位|曉劇場

規劃設計與營造施工單位|呂大吉建築師事務所

恩寓公寓|三代家宅的記憶延續

✹ 整建維護特別獎

「恩寓公寓」由屋主的長輩自行興建,並於建築物入口,題字「恩寓」刻印於石材,極富紀念價值。第二代及第三代的家庭成員,為感念父親及祖父,決定進行整建維護,除了延長建築物的生命週期,也替未來老年生活做好準備。

2024台北老屋新生大獎揭曉!大稻埕AKA café、北一女中光復樓等14件得獎作品
(圖片提供:台北老屋新生大獎)

屋主們與設計團隊討論後,除了新增電梯,也增加外牆拉皮及部分結構,並為電梯外牆選用深棕色的德國皮紋氧化鋁合金板,輔以開窗,讓電梯化身全新的社區地標。建築物整體採用淺色系塗料以襯托電梯,並於西側新開窗,改善樓梯間的採光,讓平時使用電梯與樓梯更加安心。

面對外牆剝落及漏水問題,設計團隊剃除原有磁磚,確實做好防水工程後,使用耐候性的塗料來整新外牆,同時整合凌亂的管線,在滿足屋主所需的居住機能的同時,也讓建築外觀得以保持整潔。

規劃設計單位|王瑞婷建築師事務所 王瑞婷

營造施工單位|麗高營造股份有限公司

使用居住單位|恩寓公寓大廈管委會

都市更新整建維護單位|橙玨都市更新股份有限公司

「淡水崎仔頂施家古厝」重啟門扉:清代合院經13年修復,以《Reboot:新啟航》7大展區聚合港市記憶、促發文化再生

「淡水崎仔頂施家古厝」重啟門扉:清代合院經13年修復,以《Reboot:新啟航》7大展區聚合港市記憶、促發文化再生

作為淡水市街僅存的清代三合院院落建築,淡水崎仔頂施家古厝歷經13年修復,現以常設展《Reboot:新啟航》轉身為文化新地標,將其承載的百年港市記憶向大眾敞開,且為各方旅人引路探入時光膠囊,見證古往今來的繁華、沒落與重生。本文整理觀展重點,帶你速覽7大區關鍵內容。

施家古厝位處淡水崎仔頂山丘前緣、崎仔頂市場街區核心,原由淡水商人鄭榮記於嘉慶年間建成並命名「榮記大厝」,後為日治時期北台灣最大木材企業「施合發商行」購作家族宅第居住。自19世紀起便坐落街角,它靜看淡水港受歷史發展與天然條件影響而變遷,留下港市產業與常民生活的切片於磚瓦之間,在2005年正式列冊新北市市定古蹟。

淡水崎仔頂施家古厝。(圖片來源: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淡水崎仔頂施家古厝。(圖片來源: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歷經13年修復,從私人宅邸轉身為公共文化廊道。(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
歷經13年修復,從私人宅邸轉身為公共文化廊道。(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

從私宅、古蹟到文化節點,串連產業、街區與庶民聲音

歷經13年修復,施家古厝善加保存了閩南式合院的空間布局和建築工法,2025年終以「Reboot:新啟航(Reboot: A New Beginning)」之名重新開放,成為淡水文化廊道上的重要節點。「Reboot」一詞既是電腦重啟的術語,也是文化再生的隱喻——旨在串連當地產業、城市街區與庶民聲音,並使之躍然古厝舞台;當觀者走進古厝,便不只眼觀單一建築,而能夠實感這座港口如何在潮起潮落間不斷轉型。尤值得一提的是,開幕日9月13日特別選擇與施合發自有船舶「大觀丸」啟航紀念日同日,帶有古厝再度揚帆的美好寓意,由此揭起全新文化航線,讓歷史航程換個形式續往未來開展。

「外口制作」操刀策劃的常設展《Reboot:新啟航》於是順應古厝原有格局,將宅第的日常隔間直接轉化成7大展區,如此一來,不僅展覽與建築主體合而為一,觀者在看展的同時,也悄然體驗了施家人當年的生活動線。以下隨編輯走訪各區,沉浸歷史故事、捕捉日常縮影、重聽那些試圖扭轉頹勢的堅定發聲⋯⋯或許還從中獲取意想不到的當代啟發。

常設展《Reboot:新啟航》隱喻文化航線的重啟。(圖片提供: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常設展《Reboot:新啟航》隱喻文化航線的重啟。(圖片提供: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施家古厝《Reboot:新啟航》展區#01

新啟航|見證港市重生

走入「新啟航」展區所在的古厝長廊,磚牆上懸掛多幅展版,迎面先見「Reboot:新啟航」幾個大字,接著便可循歷史軸線潛進一段段「再啟航」的故事;時序從1920年代施家參與築港請願、開啟木材貿易新航線,直至古厝經歷修復、以展覽形式再面世人的今日。與此同時,腳下有磚道延伸,頂上黑色橫樑則如桅杆,人們彷彿正被引上一艘方才出港的船,透過文字、影像,當然還有建物本身的歲月痕跡,得機會重新掠過淡水曾盛極一時、後難逃沒落、並蓄勢重生,這逾一世紀的興衰脈動。

新啟航展區,如全展「總論」般鋪陳古厝活化、地方再生與歷史再啟航等多面向旨意。(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
新啟航展區,如全展「總論」般鋪陳古厝活化、地方再生與歷史再啟航等多面向旨意。(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
現場一隅展出施合發商行過去出產的木板,其於桃園米倉劇場修繕中作為舊材料被保留下來。(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
現場一隅展出施合發商行過去出產的木板,其於桃園米倉劇場修繕中作為舊材料被保留下來。(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

施家古厝《Reboot:新啟航》展區#02

起風時|再現海上榮光

「起風時」展區回顧淡水港與基隆港在20世紀初的此消彼長。左側設置高低起伏的木條模型,但凡直觀出口額與船舶進出的差距,即可發現基隆逐步取代淡水成為主要國際港口時,淡水卻在木材載運量上意外超越;再看展區盡頭懸掛的戎克船圖像(其船帆正迎風鼓足,象徵木材貿易掀起的新浪潮),便能清楚理解淡水的茶葉與樟腦出口雖走向沒落,但靠杉木與松木補位,港口實則再度「起風」,迎來充滿木質香氣的新黃金時期。

起風時展區,淡水港在基隆港出現後因木材貿易而再度出現風起之機。(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
起風時展區,淡水港在基隆港出現後因木材貿易而再度出現風起之機。(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

施家古厝《Reboot:新啟航》展區#03

崎仔頂|回望街市發展

「崎仔頂」展區設於古厝原來的「灶跤」(台語意即廚房),精心保留的紅磚灶口構築曾經炊煙裊裊的生活場景。兩幅布幔垂落眼前,左側結合文字和地圖,供觀者綜覽滬尾古早商業街區,右側則以透視圖描畫施家古厝與清水岩、米市仔、崎仔腳的關係位置,如朝觀者鋪開街市圖卷。而特意把「街市」放進「廚房」,無疑暗示著信仰、商業與庶民生活的密切連結:人們在採買後行經古厝,再拾階而上至清水祖師廟,既促使此徑成為信仰之路,亦繪出一幀幀日常縮影。

崎仔頂展區,連結港口、街市與信仰場域,崎仔頂可謂淡水市街的起點。(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
崎仔頂展區,連結港口、街市與信仰場域,崎仔頂可謂淡水市街的起點。(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

施家古厝《Reboot:新啟航》展區#04

聽眾聲|傾聽築港呼喊

1920年代,淡水港因航道淤積而沒落,地方士紳與企業家不願放棄,紛紛訴諸報章、用文字中勾勒築港願景,或透過請願運動呼籲總督府重振港口。「聽眾聲」展區便要觀者並行閱讀和傾聽,除刊載當年請願報導的報章文獻將再在耳畔響動歷史回聲外,兩側聲景裝置更加以市場吆喝和廟宇鐘鼓,匯往昔呼喊與現下聲響於一地,進而讓百年間淡水人們的「發聲」同時被看見與聽見。

聽眾聲展區,歷史之音與當代之聲相互呼應,彷彿具象化了今昔人文脈動。(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
聽眾聲展區,歷史之音與當代之聲相互呼應,彷彿具象化了今昔人文脈動。(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

施家古厝《Reboot:新啟航》展區#05

木浪潮|凝縮林業興衰

木材曾是戰時的重要資源,施合發商行正因此在1930-40年代壯大為林業巨擘;從伐木、製材到運輸銷售,串起完整產業鏈。戰後雖仍短暫保持輝煌,逐漸在風雲變動中殞落卻也是無可避免之事。「木浪潮」展區爬梳台灣林業發展的重要脈絡,包括日治時期三大林場,以及進出口木材的種類和用途。中央白色船帆模型使人聯想木材乘風入港的繁盛景況,觀者不僅能一探施家事業從擴張到轉下的關鍵,也能知曉林業何以成為淡水榮華的一環。

木浪潮展區,木材自荷治時期起即為不可或缺的民生原料。(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
木浪潮展區,木材自荷治時期起即為不可或缺的民生原料。(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
在1930-40繁盛年代,施合發商行交易包括台灣本地林場,以及來自福州和日本九州等地的木材。(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
在1930-40繁盛年代,施合發商行交易包括台灣本地林場,以及來自福州和日本九州等地的木材。(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

施家古厝《Reboot:新啟航》展區#06

施家姓|映現施家航道

百年前,施家掌門人暨企業家施坤山創立「株式會社施合發商行」,事業版圖橫跨木材貿易、製材加工到石炭出口、海陸運輸,甚至石油代理等多領域。其中,木材作為城市建設的基石,遑論房屋、鐵道及船舶的修造可見施合發商行的身影,連日常燃料和茶葉包裝都有其足跡,且在淡水港設有專屬碼頭、棧橋及貯木設施。「施家姓」展區內的「家族航道」由多面彙整施家大事記的直立展版延伸而成,聚焦介紹施坤山、施禎益等關鍵人物,同時講述家族企業如何撐起北台灣的木材航線、記敘施家參與地方發展的軌跡,愈發映現出淡水人適應潮流、開拓新局的精神。

施家姓展區,透過大事記細數施家事業版圖。(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
施家姓展區,透過大事記細數施家事業版圖。(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

施家古厝《Reboot:新啟航》展區#07

文化線|另闢文化風景

當木材與茶葉貿易逐漸淡出歷史舞台,淡水已然轉向觀光旅遊的全新航道——「築港未竟」的遺憾,現在看來確是「文化啟航」的契機。「文化線」展區即帶來「淡水古蹟文化新廊道」多處景點,並列福佑宮、龍山寺、紅毛城及淡江大橋等今昔地標,揭示信仰地景與城市建設如何於時代中接力。而在這條新航線上,施家古厝宛如轉運站,為訪客提供駐足和思索空間,凝望過去也展望未來。

文化線展區,多處地標無聲揭示淡水今已迎來嶄新旅遊風景。(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
文化線展區,多處地標無聲揭示淡水今已迎來嶄新旅遊風景。(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

《Reboot: 新啟航》常設展

  • 時間:即日起開放,週一至週五9:30-17:00/週六、週日及國定假日9:30-18:00(每月首週一休館,如恰逢國定假日則照常開放,並於翌日休館)
  • 地點:淡水崎仔頂施家古厝(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8巷9號)
  • 票價:免費

延伸閱讀

RECOMMEND

MVRDV改造墾丁佳樂水風景區!順應自然岩石地貌、縫合森林與海岸,規劃景觀步道與公共空間

MVRDV改造墾丁佳樂水風景區!順應自然地貌規劃嶄新景觀步道與公共空間

墾丁「佳樂水風景區」以長年風蝕與海蝕造就的奇岩怪石聞名,是大自然鬼斧神工之作。為拉近旅客與當地自然景觀的距離,屏東縣政府展開佳樂水地景再造計畫,由荷蘭建築團隊MVRDV、台灣黃偉城建築師事務所攜手,提出一套「自然引導設計」的改造方案——Nature Rocks!」,其以當地自然岩石景觀為靈感,順應地景規劃嶄新的景觀步道、觀景據點和公共空間,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提升整體遊憩品質。

MVRDV改造墾丁佳樂水風景區!順應自然地貌規劃嶄新景觀步道與公共空間
(圖片提供:MVRDV)

為何佳樂水需要改造?

佳樂水位於墾丁國家公園內,數千年來,強勁海風與海浪雕塑出砂岩海岸上的各式地景,猶如天然雕刻作品。儘管佳樂水已是台灣最具代表性的地質公園之一,但當地的觀光設施仍有限,目前只有一條狹窄道路穿越林地與海岸,供接駁車、行人與自行車共用,道路兩側設置的涼亭和販售亭也因颱風與海蝕而受損。

MVRDV改造墾丁佳樂水風景區!順應自然地貌規劃嶄新景觀步道與公共空間
佳樂水「山海瀑」。(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以尊重自然為前提的改造計畫

MVRDV的總體規劃著重於改善既有基礎設施,並強化佳樂水的自然與生態特色,所有新設建築都設置於已開發範圍內,避免破壞原始地景。MVRDV創辦人Winy Maas表示:「目前佳樂水自然與人工之間的分界明確,原先的人工路徑將自然地景一分為二,削弱了森林與海岸的連結。我們期望透過本次改造計畫,讓人造觀光休憩設施像是從地貌中自然生長,而非強行外加的都市型構造;打破直線的單調,讓建築融入自然環境,凸顯當地自然特色。 」

MVRDV改造墾丁佳樂水風景區!順應自然地貌規劃嶄新景觀步道與公共空間
(圖片提供:MVRDV)

景觀步道:「仿生岩石群」創造多元遊逛路徑

設計團隊以佳樂水海岸層疊的地貌為靈感,將原本筆直的道路重新整理,以「仿生岩石」意象重塑遊憩動線,讓地景如岩石般星羅棋布並互相交織,重新縫合森林與海岸。這些「仿生岩石群」形態與尺度呼應當地岩層的自然風貌,同時創造出多元的遊憩路徑與公共服務空間。

MVRDV改造墾丁佳樂水風景區!順應自然地貌規劃嶄新景觀步道與公共空間
(圖片提供:MVRDV)

岩石地景再造方面,則以「韌性」與「再生」為核心理念,特別在鋪面中引入縫隙,作為雨水導流與天然緩衝區,以降低暴雨和颱風帶來的破壞;這些縫隙也能促進生態多樣性,讓植物自然生根,提供小型動物穿越穿越森林與海岸之間。景觀設計採漸層式種植策略,以自然林相為主軸,從高大茂密的原生植物,逐步過渡至耐鹽、矮化的濱海物種。

MVRDV改造墾丁佳樂水風景區!順應自然地貌規劃嶄新景觀步道與公共空間
(圖片提供:MVRDV)

斜坡上構築迎賓空間與觀景平台

在園區入口處,3座具雕塑感的建築量體圍塑出一處迎賓空間,其中最大的一座設有接待櫃台、咖啡廳與紀念品賣店;另兩座則分別是洗手間,及展覽與環境教育場域。主要建築的屋頂還設有觀景平台,邀旅客來此白天賞海、夜間觀星。此外,整體入口區位於斜坡地形,除了迎賓的3座建築,也配合多樣化的小型平台與廣場,創造舉辦活動、市集及觀景的戶外多功能空間。

MVRDV改造墾丁佳樂水風景區!順應自然地貌規劃嶄新景觀步道與公共空間
(圖片提供:MVRDV)
MVRDV改造墾丁佳樂水風景區!順應自然地貌規劃嶄新景觀步道與公共空間
(圖片提供:MVRDV)

創造更友善的遊憩動線

在園區其他區段,MVRDV將原有道路打造為無障礙且兼容步行、自行車與接駁車的友善動線,不僅提升了可及性,也重新界定動態與休憩空間。在原有熱門節點如觀景平台、海景眺望區與瀑布等地,設計團隊將原有老舊設施汰舊換新,規劃為具有觀景、休憩與販售機能的小型建築或涼亭。建築多以混凝土為主要材料,搭配舊建物拆除後可再利用的建材打造;其表面可讓青苔與植栽依附生長,在嚴苛環境中實現建築與自然共生。

MVRDV改造墾丁佳樂水風景區!順應自然地貌規劃嶄新景觀步道與公共空間
(圖片提供:MVRDV)

透過此次改造,MVRDV希望展現如何以尊重自然且永續的方式,提升當地旅遊與環境品質。佳樂水整體設計在避免過度開發及破壞自然地貌的前提下,改善可及性並提升友善觀光環境,實踐「自然引導設計」的理念。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