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E ART Taipei 2025 藝術台北即將登場!盤點十大亮點作品、年度「新賞獎」公布

「ONE ART Taipei 藝術台北」於每年年初於JR東日本大飯店 台北盛大登場,展會除精選呈獻一場由61家國內外優質畫廊集結的飯店型藝術博覽會外,一年一度的「新賞獎(ONE ART Award)」也是萬眾矚目之焦點。以持續挖掘亞洲地區豐富創作能量為使命,ONE ART Taipei 2025 藝術台北「新賞獎」公布本年度得獎名單!

有鑒於年輕藝術家的創作歷程多自學院起家,畢業後至 35 歲這段時間,是自我探究與創作蛻變的重要里程碑。自 2019 年起舉辦的「新賞獎」,鎖定 35 歲以下藝術家作品,由「學術、收藏、策展、媒體」四大面向的專家擔任評審,協助藝術新秀藉藝博會打開知名度之餘,亦期望挖掘兼具當代藝術性、市場性與潛力的年輕作品。

今年新賞獎評審團邀請到備受肯定的藝術先進們擔任,包括學術代表「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張馨之,收藏代表「台灣米其林輪胎(股)公司」 董事長毛行健﹑「光的院子文化協會」理事長黎明珍,策展代表「關渡美術館」策展人王叡栩,媒體代表則為「典藏雜誌社」總編輯嚴瀟瀟,結合學術界、經營者、媒體與藏家的綜合專業角度,評選年度代表作品,嚴選出最具潛力的藝術新銳,期待這股新興的藝術能量猶如活水,持續為亞洲藝術愛好者帶來嶄新的面貌。

亞洲新秀銳不可擋!第七屆新賞獎得獎名單公布

本屆入選的五位得獎名單,包括「琂樂堂」(JOYFUL ART)台灣藝術家李育昇富含宋代細膩工筆畫和元代飄逸文人畫的作品《軼事系列6-蝶夢青林》。對藝術家而言,「創作」乃是於塵世萬象中,探尋自我內心的相,前述兩種畫風所蘊含的深沉人文與生活氣息深深影響藝術家的創作脈絡,畫面的莊周臥於草間,身形具象且安然,像是與天地融為一體,又像在深夢中獨自游離,這具體的形態與周圍的朦朧對比鮮明,正是藝術家想表達的夢境雙面性。

(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藝術台北)
(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藝術台北)

「涵藝術」(Hann Art Agency)帶來義大利超當代藝術家馬泰奧・卡薩利・卡拉梅洛(Matteo Casali Caramello)的繪畫作品《無聲:平靜如常 Silence: no surprises》,他的繪畫風格具象且富有情感,創作受到培根、孟克等大師的影響,善於捕捉現代社會中個人的孤獨感和內心掙扎,並深入探討自我認同與人際關係的聯繫,並同時發展出他獨特的繪畫語言,透過快速的筆觸和顏色表現,捕捉當下的即時性與美感,使得作品真實且具有詩意。

(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藝術台北)
(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藝術台北)

「也趣藝廊」(AKI Gallery)台灣藝術家彭思錡的創作養分則沉潛於東方書畫修復經驗,作品《輪廓-玩物XVII》以陶瓷和生漆為創作媒材,陶瓷脆弱的特性,使得她對每件作品,都投以文物般縝密的工藝精神。極為纖薄的葉片作品上葉緣蜿蜒及殘缺,它們被封存在孱弱的瞬間,在肉身的衰敗與精神的甦醒之間反思萬物的消長與重生。試圖並存輕與重、逝去與保存、虛構與真實的關係。

(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藝術台北)
(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藝術台北)

「鍾鼎國際藝術」(Matthew Beaux-arts)鍾子逸的作品《迷霧之間-十一》,利用油畫表達了對孤獨的深刻體悟。藝術家習慣一個人獨自品味思念,靜靜任憂傷蔓延,習慣這種簡單﹑不起波瀾的生活,彷彿看透了人生的淡然沉靜。探向窗外,連對面的樓房也只有朦朧的輪廓,揚起風淡淡的憂傷,是藝術家內心一種深深的嚮往。

(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藝術台北)
(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藝術台北)

由「暮拉多元藝術空間」(The Moolah Multi-Art Space)帶來藝術家蕭珮宜的《禮物VII》,她以包裝禮物的裝飾花作為動機為發想,內容物是鳳梨花,葉子是緞帶,金屬箔是各種顏色的包裝紙,將此系列取名為「禮物」,即是象徵祝福的意思。

(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藝術台北)
(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藝術台北)

本屆「新賞獎」評審團主席張馨之教授公布優選得獎作品為彭思錡《輪廓-玩物XVII》。除了「新賞獎」之外,「ONE ART Taipei 2025 藝術台北」也延續慣例,從參展畫廊集結的眾多國際藝術家中,特別評選出本屆「TOP 10!十大亮點作品」,喜愛藝術作品的觀眾務必同來一探究竟,提前體驗藝術之美!

ONE ART Taipei 2025 精選十大亮點作品

也趣藝廊(AKI Gallery)以日本藝術家山口藍作品《Shichifuku》入選,這件作品中所呈現的飯勺主要用於盛飯和攪拌飯,它的起源可追溯至傳統的日本勺子「杓子」(shakushi),是種象徵好運的物品,作品以七個女孩象徵佛教傳統中的七寶,藝術家以此表達了「能夠吃飯就是人生中最大的幸福」的信念。

(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藝術台北)
(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藝術台北)

丹之寶(Tansbao Gallery)帶來不丹女性藝術家金柏麗(Zimbiri)的繪畫作品《Head in the Clouds》,創作初衷在於啟發人們更深入理解生命中的挑戰時刻,並反映出內在的心靈旅程,透過光影、雲彩和老虎的描繪,鼓勵個體於內心景觀中找到通往自由與韌性的道路。

(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藝術台北)
(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藝術台北)

日本藝術家國本泰英(TYasuhide KUNIMOTO)代表觀止堂(ADMIRA Gallery)以《Swimmers》入選。作品表達對所見之物與記憶的詰問,如藝術家所說,當我們回憶過往時,往往出現的是那些無法復現、搖擺不定的景象,而我們正生活在這樣搖擺的世界中,並將其定為「記憶」。

(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藝術台北)
(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藝術台北)

來自東京的四季彩舍(SHIKISAISHA)呈現角谷紀章的《Frosted Window #91》,藝術家將自己的作品定位為「讓他人想像的工具」,並以智慧型手機拍攝的快照為主題進行創作。這件作品透過模仿磨砂玻璃窗或窗簾的模糊描繪,有意讓畫面變得難以看清,並將解讀的自由權交給觀者,從而喚起他們對真實場景的聯想。

(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藝術台北)
(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藝術台北)

株式会社LWArt(LWArt Inc.)帶來日本藝術家 Narcolepsy1999 的暗黒系列作品《春霞》,融合了日本傳統剪紙的想像力與西方藝術的重構色彩,人物像愛因斯坦著名的照片一樣伸出舌頭,增添可愛俏皮特質,也代表了女性對抗黑暗的美麗。

(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藝術台北)
(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藝術台北)

首爾畫廊 Kün's Gallery 由藝術家 Kim Hwan 呈現作品《Mind Spectrum_Tangle》捕捉了情感和思想的複雜性,交叉的線條和重疊的色彩象徵情感的交織和碰撞。來自名古屋的 JILL D'ART GALLERY 帶來Yu Sora 的作品《衣夹 - 2》,藝術家的創作始於描繪他最喜歡的房間,當他沉浸在創作時,逐漸領悟那些來自日常生活的靜謐之美。

(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藝術台北)
(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藝術台北)
(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藝術台北)
(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藝術台北)

台南涵藝術(Hann Art Agency)呈現義大利藝術家馬泰奧・卡薩利・卡拉梅洛 (Matteo Casali Caramello)名為《這場派對還要多久?》的作品,馬泰奧擅長將人際中的矛盾與自我追尋的掙扎融入作品,這幅畫在靜止與動態、熱鬧與孤寂之間取得平衡,觀者能在細膩的視覺語彙中反思本質與對自我定位的探尋。

(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藝術台北)
(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藝術台北)

朝代畫廊(Dynasty Gallery)則帶來藝術家李翡文的繪畫作品《凝》,作品展現大自然悠然壯闊的平靜與和諧的氣氛,是水氣、雲氣和光影的交織時刻,變化萬千的視覺元素在畫面中展現自身的特質,引領觀者進入一個美好寧靜的當下時刻。

(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藝術台北)
(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藝術台北)

最後是由德鴻畫廊(Der-Horng Art Gallery)呈現日本藝術家 Satoru TAMURA 的《Spin Crocodile Mini》,藝術家表達自身的作品本身就是種目的,他會採用沒有關聯性的組合﹑動作﹑擺設或展示,包括作品名稱也會以這種方式命名,期望透過這樣的方法,創造出任何事物都沒有餘地介入的實質物體。

(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藝術台北)
(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藝術台北)

 ONE ART Taipei 2025藝術台北

日期|2025年1月10日(五)至1月12日(日)

地點|JR東日本大飯店 台北Hotel Metropolitan Premier Taipei  10F-13F(台北市中山區南京東路三段133號)

藏家預展|2025年1月10日(五)13:00 - 19:00
貴賓預展|2025年1月10日(五)15:00 - 19:00
公眾展覽|2025年1月11日(六)11:00 - 19:00、2025年1月12日(日)11:00 - 19:00

購票資訊請點此  

資料來源|ONE ART Taipei 藝術台北

走進《尋常之外》以「目光」魔法翻越限制!專訪目目非營利:以眼動科技讓每個身體受限的靈魂,都有自由飛翔的權利

1995年《Elle》法國版總編輯因突然腦幹中風,全身癱瘓,喪失所有行動能力,僅剩左眼能眨動,這也成為他聯繫世界的唯一管道,在友人的協助下,他以眨眼選字母的方式寫下《潛水鐘與蝴蝶》一書,描述身體彷彿被囚禁在無法逃離的潛水鐘內,心靈卻渴望像蝴蝶般自由飛翔⋯⋯。2025,我們找到了即使肉身困於桎梏,依然能讓內在意識高歌飛舞的方法,走進目目非營利策劃的《尋常之外》展覽,親自感受這個目光魔法!

(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目目非營利的眼動課程成功跨出雙北區,至北中南東部為重度身障孩童提供服務,圖為花東眼動課程紀錄。(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眼動科技&眼動教育帶來的新世界

許多重度肢體障礙者無法隨自由意志行動、進食,甚至無法以言語表達最基本的需求,前身為專門研究眼球追蹤技術應用的目目非營利,即是透過研發眼動軟體與眼動教育,幫助僅存「雙眼」可靈活轉動的重度肢體障礙者打破「潛水鐘」的限制,重新建立與外界溝通的通道,進一步增加認知與重獲自主能力。目目非營利共同創辦人Penny分享,成立滿六年的目目,在過去幾年中一步步建立起眼動課程系統、並讓教學服務跨出雙北區,目前已提供了北中南東17個縣市的重度身障孩童,總計2,803堂眼動課程;更陸續開發了兩本世界首見結合「眼動科技」與「兒童繪本」的遊戲繪本,讓失去口語和肢體能力的孩子「動動眼」就能和故事中的情節互動,也能享受到閱讀的樂趣。

(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眼動老師》劇照。目目非營利影像夥伴以3年的時間,記錄眼動老師克力教學與日常交織的生活片段,透過有溫度的影像,讓這個尋常之外的職業在社會中顯影。(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目目非營利的青年學員景維,擁有流暢的眼動操作能力,以「雙眼」打字與一根手指頭點擊輔助,累計打出十萬八千個字,完成出版《維小的我想撼動這個世界》自傳,現在也是一位生命教育講師!(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目目的教學總監Mandy說明,「目目已陸續培育了89位眼動老師,團隊有來自各領域的專業人士如職能治療、語言治療、特教老師等,彼此可以互相給予專業上的建議與支援。」眼動課程為個別化,會依照學員的個別需求與年齡層量身規劃,課程類型從針對學齡前孩子的早療認知、學習生活邏輯與注音符號,到青年就業培力、電腦操作應用如文書處理、平面設計等,或是協助年長者復健、表達醫病需求。眼動課程從一對一教學,延伸舉辦多元的團體課程,甚至是至戶外上課,跨專業的團隊讓目目的師資培育系統與課程內容更加豐富完善,「重度身障族群的家庭都面臨著不同的問題,可能會讓學習無法持續,因此我們也會提供輔導或支援介入,好讓眼動課程的效益發揮至最大值。」

(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眼動課程從一對一發展至團體課程,圖為賦格音樂團課。(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我們只是「需求不一樣」

Penny也分享:「其實有很多家長或特教的老師都不知道有眼動科技可以協助他們,也沒有完善的專業知識,這讓我們認知到推廣身障平權與融合教育,不再只是教育現場的事。試想如果孩子們可以在就學階段就理解『身障者只是和我們有著不一樣需求』的人,社會擁有多元樣貌的族群,當他們長大進入社會,自然沒有過多的刻板印象,未來要推行融合教育時,就更加容易了。」

(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眼動老師團隊來自各領域的專業人士,圖為督導團隊。(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目目開始舉辦共讀活動,邀請目目小學員與幼兒園的孩子,一起閱讀眼動童書,發現五六歲的孩子如白紙般,很自然地就接受了這份「不一樣」,「我們都共存在同一個社會裡面,當周邊的設備(輔具)、體制更完善時,『不一樣』也能自然消彌。」因此今年目目將推廣溝通的對象擴向更外圍的社會大眾,希望以輕鬆體驗的展覽形式,讓大眾更貼近、理解重度身障族群的日常狀態,特別策劃了《尋常之外——以目光翻越日常邊界》展覽與一系列講座活動。

(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目目非營利在2022年推出首部紀錄片《看見礙與愛》,榮獲「圓缺之間 身心障礙者影展」第三名,透過影像細膩的目光,記錄了小學員庭安與家人之間的日常溫度。(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眼動課程戶外教學,小學員藉由眼動輔具在全家便利商店櫃台結帳。(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沈浸式展間設計,體驗與世隔絕&「目光」魔法

當你的身體動作與口語表達能力受限,無法自由地表達情感與需求,只剩下「目光」能移動時,世界會變得如何?走入位於華山的展覽空間,穿過一條被雨幕包圍的廊道後,你會發現自己宛如來到一座與世隔絕的迷宮孤島,只能透過狹窄的透明圓罩觀看四周世界,聲音也無法傳達出去,無法與外界溝通,也無法產生任何連結。而圓罩裡出現的一句句音檔——「生活一切都需要他人協助,那時候就開始很自卑」、「覺得自己跟社會其實是有很大的差距」即是採樣自不同年齡層的身障者獨白,他們以吃力的發音一一訴說著其心裡深處的困境:無法逃脫卻仍然渴望被看見,被理解。

(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 尋常之外——以目光翻越日常邊界 》展覽主視覺與展場入口設計。(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 尋常之外|以目光翻越日常邊界 》展覽第一區,走入與周圍隔離的圓罩內,感受重度身障族群的生理困境。(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走出迷宮孤島,世界隨之豁然開朗,充滿了奇幻色彩的森林,每個角落都充滿驚喜——用眼睛控制「目光」撥開螢幕上的霧氣,欣賞這群身體受限、內心卻自由的孩子及青年們,共同創作的日常影像故事與眼動作品;再下一個展間,像是來到懷舊復古風格的Game Boy遊戲間,在這裡玩遊戲只能動眼不能動手,讓大眾以趣味的方式體驗眼動輔具設計,了解眼動科技如何運作、為重度肢體障礙族群施展「目光魔法」,為其世界帶來全新的可能性。「在實際體驗之後,應該能拓展大眾對於數位科技輔具的想像空間。它可以做到更多事情,當通用設計更加普及,落實在日常場域中,讓重度身障族群的生活需求不再是『尋常之外』。」Penny說。

(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在展覽內透過玩遊戲體驗眼動教材,實際了解眼動科技如何運作,能對數位科技輔具有更多想像。(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Mandy也回應道:「透過沈浸式體驗,希望大眾在看待身邊和自己『不一樣』的族群時,能多一些耐心,理解不是所有事情都是理所當然的。」展覽期間的每個週末也規劃了多場專家跨域公益對談、《阿目冒險旅程-勇氣的種籽》「眼動童書」共讀活動,邀請觀展大眾一同參與更深入了解身障平權與融合教育的議題,讓社會能更加多元共融。

(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展覽第二區體驗以「目光」與光影互動的魔法。(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尋常之外——以目光翻越日常邊界」特展

展覽地點|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中4A館

展覽日期|2025.4.18(五)-2025.5.4(日)

展覽時間|平日 11:00~20:00(最後入場時間 19:30)

     假日 11:00~21:00(最後入場時間 20:30)

更多活動與講座資訊請關注「目目非營利」官方社群,或造訪展覽網站

文|黃阡卉 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重溫改變世界的經典設計: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Pirouette》細數麥金塔、便利貼等20世紀之作

重溫改變世界的經典設計: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Pirouette》細數麥金塔、便利貼等20世紀之作

回望20世紀至今,哪些經典設計改變了世界?今年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舉辦的展覽《Pirouette: Turning Points in Design》,網羅20世紀至今的全球經典設計,以超過100件家具、電子產品、符號圖標等作品,向觀眾展現設計作為推動社會變遷的重要力量。

20世紀至今的全球作品集

《Pirouette》由MoMA館內策展人Paola Antonelli與Maya Ellerkmann策劃。針對這場展覽,Paola Antonelli表示:「每一件物品都有自己的故事,而有些物品甚至改寫了歷史。設計能幫助我們意識到並修正負面行為,設計還能發明新的行為模式,承載嶄新的意義,如永續性與公平正義。這些都將於展覽中呈現。」

重溫改變世界的經典設計: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Pirouette》細數麥金塔、便利貼等20世紀之作
《Pirouette: Turning Points in Design》展覽現場(圖片來源:MoMA)

正如策展人所說,許多設計作品改變了人們的行為模式,它們打破既有分類與刻板印象,在材料、形式與功能上展現創新精神。有些設計對傳統問題提出非常規的解決方案,有些設計則提出了值得深化研究的建設性問題。《Pirouette》像是一本大型的全人類作品集,透過這些物件告訴觀眾,設計是如何不斷地推動社會進步與文化演變。

重溫改變世界的經典設計: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Pirouette》細數麥金塔、便利貼等20世紀之作
《Pirouette: Turning Points in Design》展覽現場(圖片來源:MoMA)

這些經典設計,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在《Pirouette》登場的作品,有些是全球廣為人知的經典,也有些僅受到領域專家關注,卻仍帶來深遠影響。你一定看過的像是Milton Glaser設計的《I ♥ NY》標誌(1976年)、Art Fry與Spencer Silver發明的Post-it便利貼(1977年)、Sony隨身聽(1979年)、Apple麥金塔128K機型(1983年)等,其中許多設計從革命性的實驗精神出發,如今大大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重溫改變世界的經典設計: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Pirouette》細數麥金塔、便利貼等20世紀之作
I ♥ NY concept layout(圖片來源:MoMA)
重溫改變世界的經典設計: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Pirouette》細數麥金塔、便利貼等20世紀之作
Macintosh 128K Home Computer(圖片來源:MoMA)

除此之外,本展也包含一些從未進入商業化階段的概念性作品,如Tejo Remy的《You Can't Lay Down Your Memory》(1991年)、Don Pettit為太空人設計的咖啡杯(2008年)、以及Sabine Marcelis的《Candy Cube》(2014年)。它們展現了設計師如何運用想像力、嚴謹的研究參雜著遊戲精神,進而重新定義人類的行為與體驗。

重溫改變世界的經典設計: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Pirouette》細數麥金塔、便利貼等20世紀之作
You Can't Lay Down Your Memory(圖片來源:MoMA)

展場中還能看到一些十分近期的作品,是策展團隊認為未來有望對社會產生同等影響力的潛力之作,例如氣候學家Ed Hawkins創作的全球氣溫螺旋圖(2016年),將複雜資料可視化,並以動態展示數十年來全球月平均溫度異常的上升趨勢;以及Gabriel Fontana的《Multiform》運動服(2019年),透過設計推廣包容與嶄新的團隊精神等。

重溫改變世界的經典設計: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Pirouette》細數麥金塔、便利貼等20世紀之作
Global Temperature Spiral(圖片來源:MoMA)
重溫改變世界的經典設計: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Pirouette》細數麥金塔、便利貼等20世紀之作
Multiform(圖片來源:MoMA)

《Pirouette: Turning Points in Design》展期至2025年10月18日。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