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E ART Taipei 2025 藝術台北即將登場!盤點十大亮點作品、年度「新賞獎」公布

「ONE ART Taipei 藝術台北」於每年年初於JR東日本大飯店 台北盛大登場,展會除精選呈獻一場由61家國內外優質畫廊集結的飯店型藝術博覽會外,一年一度的「新賞獎(ONE ART Award)」也是萬眾矚目之焦點。以持續挖掘亞洲地區豐富創作能量為使命,ONE ART Taipei 2025 藝術台北「新賞獎」公布本年度得獎名單!

有鑒於年輕藝術家的創作歷程多自學院起家,畢業後至 35 歲這段時間,是自我探究與創作蛻變的重要里程碑。自 2019 年起舉辦的「新賞獎」,鎖定 35 歲以下藝術家作品,由「學術、收藏、策展、媒體」四大面向的專家擔任評審,協助藝術新秀藉藝博會打開知名度之餘,亦期望挖掘兼具當代藝術性、市場性與潛力的年輕作品。

今年新賞獎評審團邀請到備受肯定的藝術先進們擔任,包括學術代表「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張馨之,收藏代表「台灣米其林輪胎(股)公司」 董事長毛行健﹑「光的院子文化協會」理事長黎明珍,策展代表「關渡美術館」策展人王叡栩,媒體代表則為「典藏雜誌社」總編輯嚴瀟瀟,結合學術界、經營者、媒體與藏家的綜合專業角度,評選年度代表作品,嚴選出最具潛力的藝術新銳,期待這股新興的藝術能量猶如活水,持續為亞洲藝術愛好者帶來嶄新的面貌。

亞洲新秀銳不可擋!第七屆新賞獎得獎名單公布

本屆入選的五位得獎名單,包括「琂樂堂」(JOYFUL ART)台灣藝術家李育昇富含宋代細膩工筆畫和元代飄逸文人畫的作品《軼事系列6-蝶夢青林》。對藝術家而言,「創作」乃是於塵世萬象中,探尋自我內心的相,前述兩種畫風所蘊含的深沉人文與生活氣息深深影響藝術家的創作脈絡,畫面的莊周臥於草間,身形具象且安然,像是與天地融為一體,又像在深夢中獨自游離,這具體的形態與周圍的朦朧對比鮮明,正是藝術家想表達的夢境雙面性。

(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藝術台北)
(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藝術台北)

「涵藝術」(Hann Art Agency)帶來義大利超當代藝術家馬泰奧・卡薩利・卡拉梅洛(Matteo Casali Caramello)的繪畫作品《無聲:平靜如常 Silence: no surprises》,他的繪畫風格具象且富有情感,創作受到培根、孟克等大師的影響,善於捕捉現代社會中個人的孤獨感和內心掙扎,並深入探討自我認同與人際關係的聯繫,並同時發展出他獨特的繪畫語言,透過快速的筆觸和顏色表現,捕捉當下的即時性與美感,使得作品真實且具有詩意。

(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藝術台北)
(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藝術台北)

「也趣藝廊」(AKI Gallery)台灣藝術家彭思錡的創作養分則沉潛於東方書畫修復經驗,作品《輪廓-玩物XVII》以陶瓷和生漆為創作媒材,陶瓷脆弱的特性,使得她對每件作品,都投以文物般縝密的工藝精神。極為纖薄的葉片作品上葉緣蜿蜒及殘缺,它們被封存在孱弱的瞬間,在肉身的衰敗與精神的甦醒之間反思萬物的消長與重生。試圖並存輕與重、逝去與保存、虛構與真實的關係。

(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藝術台北)
(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藝術台北)

「鍾鼎國際藝術」(Matthew Beaux-arts)鍾子逸的作品《迷霧之間-十一》,利用油畫表達了對孤獨的深刻體悟。藝術家習慣一個人獨自品味思念,靜靜任憂傷蔓延,習慣這種簡單﹑不起波瀾的生活,彷彿看透了人生的淡然沉靜。探向窗外,連對面的樓房也只有朦朧的輪廓,揚起風淡淡的憂傷,是藝術家內心一種深深的嚮往。

(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藝術台北)
(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藝術台北)

由「暮拉多元藝術空間」(The Moolah Multi-Art Space)帶來藝術家蕭珮宜的《禮物VII》,她以包裝禮物的裝飾花作為動機為發想,內容物是鳳梨花,葉子是緞帶,金屬箔是各種顏色的包裝紙,將此系列取名為「禮物」,即是象徵祝福的意思。

(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藝術台北)
(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藝術台北)

本屆「新賞獎」評審團主席張馨之教授公布優選得獎作品為彭思錡《輪廓-玩物XVII》。除了「新賞獎」之外,「ONE ART Taipei 2025 藝術台北」也延續慣例,從參展畫廊集結的眾多國際藝術家中,特別評選出本屆「TOP 10!十大亮點作品」,喜愛藝術作品的觀眾務必同來一探究竟,提前體驗藝術之美!

ONE ART Taipei 2025 精選十大亮點作品

也趣藝廊(AKI Gallery)以日本藝術家山口藍作品《Shichifuku》入選,這件作品中所呈現的飯勺主要用於盛飯和攪拌飯,它的起源可追溯至傳統的日本勺子「杓子」(shakushi),是種象徵好運的物品,作品以七個女孩象徵佛教傳統中的七寶,藝術家以此表達了「能夠吃飯就是人生中最大的幸福」的信念。

(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藝術台北)
(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藝術台北)

丹之寶(Tansbao Gallery)帶來不丹女性藝術家金柏麗(Zimbiri)的繪畫作品《Head in the Clouds》,創作初衷在於啟發人們更深入理解生命中的挑戰時刻,並反映出內在的心靈旅程,透過光影、雲彩和老虎的描繪,鼓勵個體於內心景觀中找到通往自由與韌性的道路。

(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藝術台北)
(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藝術台北)

日本藝術家國本泰英(TYasuhide KUNIMOTO)代表觀止堂(ADMIRA Gallery)以《Swimmers》入選。作品表達對所見之物與記憶的詰問,如藝術家所說,當我們回憶過往時,往往出現的是那些無法復現、搖擺不定的景象,而我們正生活在這樣搖擺的世界中,並將其定為「記憶」。

(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藝術台北)
(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藝術台北)

來自東京的四季彩舍(SHIKISAISHA)呈現角谷紀章的《Frosted Window #91》,藝術家將自己的作品定位為「讓他人想像的工具」,並以智慧型手機拍攝的快照為主題進行創作。這件作品透過模仿磨砂玻璃窗或窗簾的模糊描繪,有意讓畫面變得難以看清,並將解讀的自由權交給觀者,從而喚起他們對真實場景的聯想。

(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藝術台北)
(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藝術台北)

株式会社LWArt(LWArt Inc.)帶來日本藝術家 Narcolepsy1999 的暗黒系列作品《春霞》,融合了日本傳統剪紙的想像力與西方藝術的重構色彩,人物像愛因斯坦著名的照片一樣伸出舌頭,增添可愛俏皮特質,也代表了女性對抗黑暗的美麗。

(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藝術台北)
(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藝術台北)

首爾畫廊 Kün's Gallery 由藝術家 Kim Hwan 呈現作品《Mind Spectrum_Tangle》捕捉了情感和思想的複雜性,交叉的線條和重疊的色彩象徵情感的交織和碰撞。來自名古屋的 JILL D'ART GALLERY 帶來Yu Sora 的作品《衣夹 - 2》,藝術家的創作始於描繪他最喜歡的房間,當他沉浸在創作時,逐漸領悟那些來自日常生活的靜謐之美。

(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藝術台北)
(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藝術台北)
(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藝術台北)
(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藝術台北)

台南涵藝術(Hann Art Agency)呈現義大利藝術家馬泰奧・卡薩利・卡拉梅洛 (Matteo Casali Caramello)名為《這場派對還要多久?》的作品,馬泰奧擅長將人際中的矛盾與自我追尋的掙扎融入作品,這幅畫在靜止與動態、熱鬧與孤寂之間取得平衡,觀者能在細膩的視覺語彙中反思本質與對自我定位的探尋。

(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藝術台北)
(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藝術台北)

朝代畫廊(Dynasty Gallery)則帶來藝術家李翡文的繪畫作品《凝》,作品展現大自然悠然壯闊的平靜與和諧的氣氛,是水氣、雲氣和光影的交織時刻,變化萬千的視覺元素在畫面中展現自身的特質,引領觀者進入一個美好寧靜的當下時刻。

(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藝術台北)
(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藝術台北)

最後是由德鴻畫廊(Der-Horng Art Gallery)呈現日本藝術家 Satoru TAMURA 的《Spin Crocodile Mini》,藝術家表達自身的作品本身就是種目的,他會採用沒有關聯性的組合﹑動作﹑擺設或展示,包括作品名稱也會以這種方式命名,期望透過這樣的方法,創造出任何事物都沒有餘地介入的實質物體。

(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藝術台北)
(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藝術台北)

 ONE ART Taipei 2025藝術台北

日期|2025年1月10日(五)至1月12日(日)

地點|JR東日本大飯店 台北Hotel Metropolitan Premier Taipei  10F-13F(台北市中山區南京東路三段133號)

藏家預展|2025年1月10日(五)13:00 - 19:00
貴賓預展|2025年1月10日(五)15:00 - 19:00
公眾展覽|2025年1月11日(六)11:00 - 19:00、2025年1月12日(日)11:00 - 19:00

購票資訊請點此  

資料來源|ONE ART Taipei 藝術台北

看見「防災」的現在與未來!東京21_21 DESIGN SIGHT新展聚焦自然災害,以10則提問引領人們反思

看見「防災」的現在與未來!東京21_21 DESIGN SIGHT新展聚焦自然災害,以10則提問引領人們反思

東京美術館21_21 DESIGN SIGHT「そのとき、どうする?展 –防災のこれからを見渡す–(What If? BOSAI: The Next Disaster)」新展,從「災害到底是什麼」的角度出發,將過去地震、水災等天災的數據視覺化,同時介紹防災相關產品、因災害而誕生的各式專案等內容,帶領人們重新審視自然災害。

自然災害何時何地會發生,沒有人能夠準確預測。有些人平時備有防災包,也有些人可能盡量不去多想。然而,身處在被稱為「災害大國」的日本,其實無法完全與災害無關。因而誕生的「そのとき、どうする?展 –防災のこれからを見渡す–(編輯暫譯:那個時候,該怎麼辦?展 - 展望防災的未來 -)」企劃展,由在東京、仙台、倫敦設有據點的WOW視覺設計工作室策劃,以「提問」為主軸,提供觀者從自己的視角反思防災與災害。

東京21_21 DESIGN SIGHT推出「そのとき、どうする?展 –防災のこれからを見渡す–」新展。(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東京21_21 DESIGN SIGHT推出「そのとき、どうする?展 –防災のこれからを見渡す–」新展。(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10個提問引領人們思考災害

展場散布著10個提問,像是:所謂「安全的地方」在哪裡?到底需要準備多少才是充分的備災?如果聯絡不上重要的人,該怎麼辦?該如何事先準備?對你而言,度過災後生活必須具備的是什麼?支撐我們生活的,究竟是什麼?⋯⋯。人們能一邊欣賞展品,一邊思考若發生災害,自己會如何面對與準備;觀眾也能透過此次展覽的特設網站,使用手機傳送關於這10個問題的答案,部分回答也將作為影像作品在現場展示。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觀眾也能透過此次展覽的特設網站,針對防災與災害的10個「提問」進行回答。(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
觀眾也能透過此次展覽的特設網站,針對防災與災害的10個「提問」進行回答。(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
展覽會場內也將呈現收集大家答案的影像作品,觀眾可以看到其他人怎麼回答這些問題。(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覽會場內也將呈現收集大家答案的影像作品,觀眾可以看到其他人怎麼回答這些問題。(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在展覽最後的區域,觀眾還可以將自己喜歡的某個回答製作成貼紙,帶回家中留作紀念。(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在展覽最後的區域,觀眾還可以將自己喜歡的某個回答製作成貼紙,帶回家中留作紀念。(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如果「那個時候」到來⋯⋯

WOW工作室提到,「在這次以『防災』為主題的展覽中,我們不單單只是傳遞災害的知識與防災技術,更將焦點放在人們如何面對天災時的意識與心態。防災從來不是某一個人可以獨自背負的責任,它關乎自己,也關乎家人、朋友、同事,甚至是周遭素未謀面的人。而別人是如何看待『那個時候』並做準備的?我們希望透過這樣的視角,成為人們重新將防災視為自己課題的契機。」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場一隅_中村至男「21_21 DESIGN SIGHTの防災」(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場一隅_中村至男「21_21 DESIGN SIGHTの防災」(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覽有哪些看點?

▸ 將天災視覺化呈現

透過將數據圖像化、以多樣的視覺描繪災害圖像,帶領人們回顧日本與世界上曾經歷過的各式災害,同時藉由視覺化呈現自然原貌與災害模擬,開啟更多的討論與思考。

「防災さんぽ」(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防災さんぽ」(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伝えるー災害の記憶」(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伝えるー災害の記憶」(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災異改元」(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災異改元」(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出單位、創作者:越村俊一、にゃんこそば、株式会社ヤマップ、パノラマティクス+ Eukarya、日本経済新聞社 等

▸ 重新審視防災意識的裝置作品

此次展出的兩件全新體驗型裝置作品,將引領人們重新審視自己對防災與災害的準備與心態。

柴田大平「防災グラデーション」(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柴田大平「防災グラデーション」(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siro+石川将也「そのとき、そのとき、」(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siro+石川将也「そのとき、そのとき、」(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出單位、創作者:柴田大平、siro +石川将也

▸ 防災的計畫、研究與產品

本區介紹因應天災時斷訊的嶄新研究、能迅速傳遞資訊的機制、災後如何持續照護生活與心靈的各種方式,以及把防災融入日常的概念等,透過不同階段的各式計畫與物件,帶領觀者看見防災的「現在」與「未來」。

ゲヒルン株式会社「特務機関NERV防災アプリ」(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ゲヒルン株式会社「特務機関NERV防災アプリ」(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KDDI株式会社「Starlink」(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KDDI株式会社「Starlink」(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中嶌 健「災害救援鳩の研究」(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中嶌 健「災害救援鳩の研究」(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WOTA株式会社「WOTA BOX」(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WOTA株式会社「WOTA BOX」(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日本郵便株式会社+寺田倉庫株式会社「防災ゆうストレージ」(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日本郵便株式会社+寺田倉庫株式会社「防災ゆうストレージ」(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坂茂建築設計+ボランタリー・アーキテクツ・ネットワーク「避難所用・紙の間仕切りシステム」(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坂茂建築設計+ボランタリー・アーキテクツ・ネットワーク「避難所用・紙の間仕切りシステム」(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バリューブックス「ブックバス」(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バリューブックス「ブックバス」(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出單位、創作者:ゲヒルン株式会社、KDDI 株式会社、中嶌 健、WOTA 株式会社、坂茂建築設計+ボランタリー・アーキテクツ・ネットワーク、日本郵便株式会社+寺田倉庫株式会社、バリューブックス 等

▸ 「那個時候」之後的希望樣貌

有些畫作誕生自災害發生地的風土與人們,有些設計因震災而生、進而傳向世界,也有持續提醒我們「每天都可能有災害」的倡議,藉由這些連結災害與日常的創作,帶領我們看見「那個時候」之後的希望。

トラフ建築設計事務所+石巻工房「Maker Made Since 2011.3.11」(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トラフ建築設計事務所+石巻工房「Maker Made Since 2011.3.11」(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福島民報社「365日の防災欄」(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福島民報社「365日の防災欄」(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出單位、創作者:トラフ建築設計事務所+石巻工房、福島民報社、佐竹真紀子 等

▸ 自然與自身的相處之道

從樹木生態系與人類共存的防災方式,到作為保護自身最後一道防線的「衣服」等,引領人們從有別於都市防災機制的角度,重新思考守護我們的各種可能。

veig「蒸庭(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veig「蒸庭」(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津村耕佑「FINAL HOME」(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津村耕佑「FINAL HOME」(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出單位、創作者:津村耕佑、veig

「そのとき、どうする?展 –防災のこれからを見渡す–」"What If? BOSAI: The Next Disaster"
展期:2025年7月4日–11月3日
展場:21_21 DESIGN SIGHT Gallery 1 & 2
休館日:週三(9月23日開館)
開館時間:10:00−19:00(18:30為最後入場時間)

更多資訊可至官網查詢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改編自真人真事》特展臺文基地登場!首度展出邱妙津手稿、林奕含課堂報告,聽見文學中的反抗聲音

《改編自真人真事》特展臺文基地登場!首度展出邱妙津手稿、林奕含課堂報告,聽見文學中的反抗聲音

走進臺灣文學基地,你會看到一個重現的作家書房,桌上擺放著手稿、筆記,彷彿主人剛離開不久。這裡展出的不只是文學作品,更是一段段真實的人生故事。《改編自真人真事:當代性別事件的噤聲與反抗》特展以文學為載體,探討當代社會中性別議題的複雜面向,邀請民眾直面那些隱藏在字裡行間的壓迫與暴力。

《改編自真人真事:當代性別事件的噤聲與反抗》特展空間照。(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改編自真人真事:當代性別事件的噤聲與反抗》特展空間照。(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珍貴典藏首度公開,「聽見」作家的反思與覺醒的聲音

本次特展首度展出多件重要典藏品,包括1990年代台灣文壇最受矚目作家之一邱妙津(1969~1995)的相關文物。展品包含她就讀北一女中時的《生活週記》以及就業時填寫的履歷、自傳,這些文物為認識邱妙津創作軌跡提供了關鍵線索。邱妙津的代表作《鱷魚手記》、《蒙馬特遺書》至今仍廣為傳頌,而這次展出的文物讓觀眾得以窺見作家早慧心緒的發展脈絡。同時展出的還有林奕含的課堂報告、書房收藏品等,家屬的全力支持讓觀眾得以認識這位作家的多重面貌。

作家林奕含家屬授權其課堂報告、書房收藏品等。(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作家林奕含家屬授權其課堂報告、書房收藏品等。(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首度展出作家邱妙津就讀北一女中時的《生活週記》及就業時填寫的履歷等臺文館典藏文物。(圖片提供:臺灣文學基地)
首度展出作家邱妙津就讀北一女中時的《生活週記》及就業時填寫的履歷等臺文館典藏文物。(圖片提供:臺灣文學基地)

展覽也特別收錄劉芷妤《女神自助餐》、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等有聲書的精選段落,以及國家影視聽文化中心甫完成修復的文學改編電影《油麻菜籽》影像,讓觀眾能夠「聽見」文學的聲音。這些多媒體的呈現方式,不僅豐富了展覽的層次,也讓觀眾能夠更深刻地感受到文學作品中蘊含的情感與力量。

展覽特別收錄劉芷妤〈火車作夢〉有聲書精選段落,為作家親自錄製。(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展覽特別收錄劉芷妤〈火車作夢〉有聲書精選段落,為作家親自錄製。(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不再噤聲,開始發聲的文學力量

「改編自真人真事」這句話,承載著美麗而沉重的痛楚。它既散發著文學性的能量,也包藏著真實世界的苦難。坦承並且說出,需要極大的勇氣。2017年林奕含在《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扉頁寫下這句話時,她希望讀者能夠感受到這個痛苦的真實性,能夠與思琪同情共感。這種看似虛構卻比真實更真實的文學創作方式,在當代台灣文學中愈來愈常見。作家們不再隱藏,而是選擇直面對決,如劉芷妤在《女神自助餐》中所寫:「本書情節並非純屬虛構,如有雷同,我很遺憾......」這種遺憾,正是在邀請讀者感受那些切膚之痛。

特展探討台灣文學如何成為倡議的先鋒、弱者的武器、團結的契機。(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特展探討台灣文學如何成為倡議的先鋒、弱者的武器、團結的契機。(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台灣解嚴之後,特別是當代,文學已經能夠喚起內在勇氣的能量,引導性別意識脫開父權枷鎖,發展成多元自信的性別文學圖像。文學不再只是療癒人心的工具,更成為發聲的利器,甚至能促成社會改革與進步。李昂《殺夫》的創作成了十年後真實殺夫事件的寓言,該事件促成《家庭暴力防治法》的建立;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則推動了《補教法》實名制,以及後續《刑法》通姦除罪化的討論。這些例子證明了文學作為倡議先鋒、弱者武器的強大力量。

展出書籍可供民眾閱讀。(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展出書籍可供民眾閱讀。(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書寫與被聽見,是集體療癒的開始

展覽開幕時,作家劉芷妤在談到《女神自助餐》的創作過程時分享:「在書寫過程中才發現原來早就在生活中發現許多不對勁,不說出來,不表示沒感受到、沒被壓迫到。」她認為《女神自助餐》其實是一本反省之書,在找出自己不自覺「厭女」的同時,也引發社會大眾的省思。這種從個人反省出發,進而推動社會思辨的創作模式,正是當代性別文學的重要特色。作家們透過書寫突破社會價值與傳統的禁錮,從暗影裡透露光芒,發出反抗的聲音。

展場中設計「空氣柱」象徵文學的曖昧性、壓抑及想要突破指出進路。(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展場中設計「空氣柱」象徵文學的曖昧性、壓抑及想要突破指出進路。(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展覽以空氣包包裹書籍,體現壓力與張力,同時也提供「膜」的外層保護。(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展覽以空氣包包裹書籍,體現壓力與張力,同時也提供「膜」的外層保護。(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延續去年《海馬打點滴:你有所不知的文學療癒》特展的關懷精神,這次的《改編自真人真事》邀請觀眾與當代文學作品及性別事件同情共感,在展覽中看見隱匿在字裡行間的壓迫與暴力,聽見文學作品中的反抗聲音,一起尋找集體療癒的契機。展覽更安排了推廣講座,將在知名作家的帶領下探析性別文學與台灣社會的互動,為觀眾提供更深層的思考空間。(講座介紹、後續場次及報名資訊等,可見臺灣文學基地官網及粉絲專頁。)

展場最後可手作氣泡御首,象徵不易破裂,卻持續釋放壓力的微小力量。(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展場最後可手作氣泡御首,象徵不易破裂,卻持續釋放壓力的微小力量。(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改編自真人真事:當代性別事件的噤聲與反抗》特展

展期|即日起~10.12

時間|週二至週日10:00-18:00(每週一休館,逢國定假日照常開館,翌日休館)

地點|臺灣文學基地展覽廳(臺北市中正區濟南路二段27號)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