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帶逛】北美館《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以紙雕塑、攝影層層重構現實,9件亮點作品意涵解析

「我創作的核心是透過重新打造、去除原有敘事,將世界變成一座模型;此時世界變成寓言,而整個作品計畫就是隱喻。製作模型是一種文化技藝,沒有它我們就無法見證一切。」──托瑪斯.德曼

創作主題涵蓋人文歷史和自然風光,時間軸從二戰到千禧年後,德國藝術家托瑪斯.德曼(Thomas Demand)透過紙雕塑和攝影層層「再製現實」——他以紙材模型精細地重建紀實影像、日常生活中的場景,透過鏡頭拍下模型後再將其摧毀,最終以大尺幅攝影輸出呈現作品。這一道道儀式不僅詰問攝影被認為客觀、真實的既定觀念,也思考當影像乘載著創作者的觀點,現實與重現之間的距離為何?

北美館《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以紙雕塑、攝影層層重構現實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臺北市立美術館 (北美館)現正展出《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展覽由美國策展人道格拉斯.佛格(Douglas Fogle)策劃,匯集藝術家從1990年代至今近70件作品,呈現其30年融合雕塑與攝影的創作實踐。

北美館《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以紙雕塑、攝影層層重構現實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反思德國戰後社會|《專室》、《檔案》

德曼的創作題材多取自知名歷史或社會事件的報導照片,重現影響西方或甚至全球局勢轉折的關鍵時刻。他的早期作品觸及他未曾親身經歷、透過圖像認識的德國歷史,如《專室》重現1944年希特勒險遭暗殺、被炸毀的房間,本作參考的原影像對二戰後的德國學生來說絕不陌生,它時常出現在教科書中,也被視為反抗的象徵。

北美館《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以紙雕塑、攝影層層重構現實
(圖片提供:Izzie Pang)

此階段的代表作還有《檔案》,其靈感來自納粹所支持的電影導演蘭妮.萊芬斯坦(Leni Riefenstahl),他的作品在納粹垮台後全被查禁,只能封存於紙盒當中。德曼藉由重製這段現實,反思歷史上因政權輪替等社會轉變而被噤聲、無法為人所知的種種故事。

北美館《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以紙雕塑、攝影層層重構現實
托瑪斯.德曼,《檔案》,1995,C-Print/水晶裱,183.5 × 233 公分。圖像由藝術家與北美館提供。© Thomas Demand, VG Bild-Kunst, Bonn.

重建國際重要新聞場景|《控制室》、《避難所》

德曼也將視野從德國拓展至世界,重建多起國際重大新聞事件的場景,例如《控制室》重現311大地震後福島核電廠廢棄的控制室 ,原影像是張手機拍下的照片,出自災後東京派遣至福島搶救的小組人員,畫面中垂落的天花板、脫離控制的機器畫面等,都暗示著「控制室」早已成了「失控室」。

北美館《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以紙雕塑、攝影層層重構現實
托瑪斯.德曼,《控制室》,2011,C-Print/水晶裱,200 × 300公分。圖像由藝術家與北美館提供。© Thomas Demand, VG Bild-Kunst, Bonn.

另一系列作品《避難所》,則重現美國國家安全局洩密者艾德華.史諾登(Edward Snowden)逃亡至俄羅斯時曾落腳的飯店房間,當時他在莫斯科尚未啟用的飯店躲藏整整五個星期,期間難以與外界聯繫。策展團隊為本作造了一座外觀如半成品的環形展間,步入其中,會發現作品尺度大到讓人感到空間擁擠、侷促,兩者之間的比例失衡,這並不是失誤、而是藝術家刻意為之,希望讓觀者身歷其境,感受史諾登被揭穿後失去方向、逃亡時極度不安的情緒。

北美館《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以紙雕塑、攝影層層重構現實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北美館《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以紙雕塑、攝影層層重構現實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紙張的多重角色與意義|《文件夾》、《辦公室》

對德曼來說,紙張不只是創作媒材,他也時常在作品中探討紙材在各個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象徵的意義,比如作為展覽主視覺的《文件夾》,重現川普2017年就任美國總統前召開記者會中,為證明他已交出名下企業經營權、不為商業利益左右執政方針而堆疊於現場的文件,當時因記者無法就近查看文件內容,質疑文件夾內全是白紙的質疑聲浪四起,在此紙張成為陰謀論和一場政治大戲的主角。

北美館《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以紙雕塑、攝影層層重構現實
托瑪斯.德曼,《文件夾》,2017,C-Print/水晶裱,125 × 195 公分。圖像由藝術家與北美館提供。© Thomas Demand, VG Bild-Kunst, Bonn.

在另一件作品《辦公室》中,畫面重現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之後,人們闖進東德秘密警察辦公室的場景,這裡存放了大量人民因政治因素被監控、被消失的紀錄,在此紙張不只乘載歷史,更成了執政著監控人民的冷血證據。策展人道格拉斯.佛格導覽時提到,原照片的紙張上寫滿了字,但德曼在重建場景時刻意將字跡抹除,由此更能感受到影像是帶有「個人觀點」的,得以塑造人們看待政治、社會、歷史與世界的看法。

北美館《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以紙雕塑、攝影層層重構現實
(圖片提供:Izzie Pang)

探索人造與自然世界的分界|《花見》、《森中空地》、《石窟》

人類文化如何詮釋與再現「自然」,以及人造和自然世界的分野,一直是德曼感興趣的創作主題。橫跨此次展間出入口牆面的壁紙攝影作品《花見》,為觀者打造沉浸式環境體驗,其中德曼用紙製作出無數的櫻花,以稍縱即逝的花期冥想生命短暫與周而復始的本質。

北美館《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以紙雕塑、攝影層層重構現實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石窟》的場景由36噸的硬紙板製作而成,藝術家收集並研究數百張世界各地禮品店銷售的石窟明信片,建造出真實大小的石窟及其中經過數千年累積而成的鐘乳石,最終落於攝影的圖像便是人們集體對石窟印象的濃縮,這件是德曼作品中唯一被留存下來的模型,現陳列於米蘭Prada基金會。

北美館《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以紙雕塑、攝影層層重構現實
托瑪斯.德曼,《石窟》,2006,C-Print/水晶裱,198 × 440 公分。圖像由藝術家與北美館提供。© Thomas Demand, VG Bild-Kunst, Bonn.

耗時重建日常景象,反思數位時代影像的意義

2008年,德曼開始把關注焦點從宏大的歷史議題轉移到生活題材上,創作「日常」系列作品。創作手法與過往相同,不過這系列作品的影像來自他日常中偶遇、用手機拍攝的一隅即景,如丟在層架上的空優格冰淇淋杯與粉色塑料湯匙、放在水槽邊緣的肥皂塊、門縫下滿出來的信件堆,以及塞在鐵絲圍欄孔洞的咖啡外帶杯等。

北美館《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以紙雕塑、攝影層層重構現實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日常」系列為德曼以尋常視覺元素譜寫的自述,讚頌生活中蘊含無限意趣的平凡細節,同時濃縮他對歷史的理解:歷史不僅是世界各地的恢弘事件,也同樣包含個體生命的凡常絮語。而有鑑於手機拍照功能的普及以及大眾對於在社群媒體分享影像的痴迷,藝術家透過耗時精心重製他生活中詩意而平凡的瞬間,邀請我們反思這些快速生成和傳播、充斥於當代社會的影像。

北美館《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以紙雕塑、攝影層層重構現實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紙雕塑動起來,以嚴謹重構失序的逐格動畫

定格動畫則是德曼對動態影像構成的探索,在展場中一座紅色布幔建構的迷你劇院中播映。《太平洋豔陽號》取材自一段網路上瘋傳的監視錄影機畫面:在紐西蘭海岸遭熱帶風暴巨浪襲擊的郵輪船艙內,桌椅、儲物櫃、紙盤、電腦顯示器等物件輪番向兩側滑動的滑稽景象,德曼花了三年時間,用紙和紙板一絲不苟地逐格重現這些失控混亂的時刻。

北美館《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以紙雕塑、攝影層層重構現實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跨建築、時尚界,演示紙為建構世界的基礎

2011年,德曼在洛杉磯蓋蒂研究所(Getty Research Institute)駐館期間,開始「模型研究」系列創作。他從以往用雕塑重構世界的技法,轉而聚焦在建築與時裝設計師的紙質模型初稿,擷取其中局部與抽象元素:不論是20世紀美國最具影響力的現代主義建築師之一John Lautner或當代SANAA建築師事務所等人具現構想的模型,還是以極具雕塑感設計聞名的服裝設計師Azzedine Alaïa的奇特設計紙板,這些影像揭示了紙如何成為構建世界的基礎。

北美館《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以紙雕塑、攝影層層重構現實
托瑪斯.德曼,《椋鳥》,模型研究4,2020,數位版畫框裱,135 × 172 公分。圖像由藝術家與北美館提供。© Thomas Demand, VG Bild-Kunst, Bonn.

德曼的作品乍看近似真實世界的攝像,卻了無人跡,仔細審視更會發覺是用紙張和硬紙板重現;透過在原影像與最終準攝影「分身」之間進行層層重製與轉譯,暗示即使歷史以影像的形式潛伏在大眾的個人與集體記憶中,我們對所謂真相的認知始終存在著斷差。他的創作探討紙張如何以其脆弱的質地承載影像與記憶,無論是關乎人們的日常點滴,或是宏大的歷史事件;更進一步,作品突顯攝影影像與真實世界之間互為表裡的對位關係,同時探問影像文化的慣性與認知悖論。

北美館《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以紙雕塑、攝影層層重構現實

 《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

展期|2025.01.1805.11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一樓1A1B展覽室

看見「防災」的現在與未來!東京21_21 DESIGN SIGHT新展聚焦自然災害,以10則提問引領人們反思

看見「防災」的現在與未來!東京21_21 DESIGN SIGHT新展聚焦自然災害,以10則提問引領人們反思

東京美術館21_21 DESIGN SIGHT「そのとき、どうする?展 –防災のこれからを見渡す–(What If? BOSAI: The Next Disaster)」新展,從「災害到底是什麼」的角度出發,將過去地震、水災等天災的數據視覺化,同時介紹防災相關產品、因災害而誕生的各式專案等內容,帶領人們重新審視自然災害。

自然災害何時何地會發生,沒有人能夠準確預測。有些人平時備有防災包,也有些人可能盡量不去多想。然而,身處在被稱為「災害大國」的日本,其實無法完全與災害無關。因而誕生的「そのとき、どうする?展 –防災のこれからを見渡す–(編輯暫譯:那個時候,該怎麼辦?展 - 展望防災的未來 -)」企劃展,由在東京、仙台、倫敦設有據點的WOW視覺設計工作室策劃,以「提問」為主軸,提供觀者從自己的視角反思防災與災害。

東京21_21 DESIGN SIGHT推出「そのとき、どうする?展 –防災のこれからを見渡す–」新展。(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東京21_21 DESIGN SIGHT推出「そのとき、どうする?展 –防災のこれからを見渡す–」新展。(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10個提問引領人們思考災害

展場散布著10個提問,像是:所謂「安全的地方」在哪裡?到底需要準備多少才是充分的備災?如果聯絡不上重要的人,該怎麼辦?該如何事先準備?對你而言,度過災後生活必須具備的是什麼?支撐我們生活的,究竟是什麼?⋯⋯。人們能一邊欣賞展品,一邊思考若發生災害,自己會如何面對與準備;觀眾也能透過此次展覽的特設網站,使用手機傳送關於這10個問題的答案,部分回答也將作為影像作品在現場展示。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觀眾也能透過此次展覽的特設網站,針對防災與災害的10個「提問」進行回答。(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
觀眾也能透過此次展覽的特設網站,針對防災與災害的10個「提問」進行回答。(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
展覽會場內也將呈現收集大家答案的影像作品,觀眾可以看到其他人怎麼回答這些問題。(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覽會場內也將呈現收集大家答案的影像作品,觀眾可以看到其他人怎麼回答這些問題。(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在展覽最後的區域,觀眾還可以將自己喜歡的某個回答製作成貼紙,帶回家中留作紀念。(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在展覽最後的區域,觀眾還可以將自己喜歡的某個回答製作成貼紙,帶回家中留作紀念。(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如果「那個時候」到來⋯⋯

WOW工作室提到,「在這次以『防災』為主題的展覽中,我們不單單只是傳遞災害的知識與防災技術,更將焦點放在人們如何面對天災時的意識與心態。防災從來不是某一個人可以獨自背負的責任,它關乎自己,也關乎家人、朋友、同事,甚至是周遭素未謀面的人。而別人是如何看待『那個時候』並做準備的?我們希望透過這樣的視角,成為人們重新將防災視為自己課題的契機。」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場一隅_中村至男「21_21 DESIGN SIGHTの防災」(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場一隅_中村至男「21_21 DESIGN SIGHTの防災」(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覽有哪些看點?

▸ 將天災視覺化呈現

透過將數據圖像化、以多樣的視覺描繪災害圖像,帶領人們回顧日本與世界上曾經歷過的各式災害,同時藉由視覺化呈現自然原貌與災害模擬,開啟更多的討論與思考。

「防災さんぽ」(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防災さんぽ」(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伝えるー災害の記憶」(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伝えるー災害の記憶」(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災異改元」(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災異改元」(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出單位、創作者:越村俊一、にゃんこそば、株式会社ヤマップ、パノラマティクス+ Eukarya、日本経済新聞社 等

▸ 重新審視防災意識的裝置作品

此次展出的兩件全新體驗型裝置作品,將引領人們重新審視自己對防災與災害的準備與心態。

柴田大平「防災グラデーション」(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柴田大平「防災グラデーション」(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siro+石川将也「そのとき、そのとき、」(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siro+石川将也「そのとき、そのとき、」(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出單位、創作者:柴田大平、siro +石川将也

▸ 防災的計畫、研究與產品

本區介紹因應天災時斷訊的嶄新研究、能迅速傳遞資訊的機制、災後如何持續照護生活與心靈的各種方式,以及把防災融入日常的概念等,透過不同階段的各式計畫與物件,帶領觀者看見防災的「現在」與「未來」。

ゲヒルン株式会社「特務機関NERV防災アプリ」(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ゲヒルン株式会社「特務機関NERV防災アプリ」(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KDDI株式会社「Starlink」(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KDDI株式会社「Starlink」(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中嶌 健「災害救援鳩の研究」(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中嶌 健「災害救援鳩の研究」(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WOTA株式会社「WOTA BOX」(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WOTA株式会社「WOTA BOX」(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日本郵便株式会社+寺田倉庫株式会社「防災ゆうストレージ」(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日本郵便株式会社+寺田倉庫株式会社「防災ゆうストレージ」(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坂茂建築設計+ボランタリー・アーキテクツ・ネットワーク「避難所用・紙の間仕切りシステム」(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坂茂建築設計+ボランタリー・アーキテクツ・ネットワーク「避難所用・紙の間仕切りシステム」(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バリューブックス「ブックバス」(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バリューブックス「ブックバス」(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出單位、創作者:ゲヒルン株式会社、KDDI 株式会社、中嶌 健、WOTA 株式会社、坂茂建築設計+ボランタリー・アーキテクツ・ネットワーク、日本郵便株式会社+寺田倉庫株式会社、バリューブックス 等

▸ 「那個時候」之後的希望樣貌

有些畫作誕生自災害發生地的風土與人們,有些設計因震災而生、進而傳向世界,也有持續提醒我們「每天都可能有災害」的倡議,藉由這些連結災害與日常的創作,帶領我們看見「那個時候」之後的希望。

トラフ建築設計事務所+石巻工房「Maker Made Since 2011.3.11」(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トラフ建築設計事務所+石巻工房「Maker Made Since 2011.3.11」(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福島民報社「365日の防災欄」(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福島民報社「365日の防災欄」(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出單位、創作者:トラフ建築設計事務所+石巻工房、福島民報社、佐竹真紀子 等

▸ 自然與自身的相處之道

從樹木生態系與人類共存的防災方式,到作為保護自身最後一道防線的「衣服」等,引領人們從有別於都市防災機制的角度,重新思考守護我們的各種可能。

veig「蒸庭(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veig「蒸庭」(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津村耕佑「FINAL HOME」(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津村耕佑「FINAL HOME」(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出單位、創作者:津村耕佑、veig

「そのとき、どうする?展 –防災のこれからを見渡す–」"What If? BOSAI: The Next Disaster"
展期:2025年7月4日–11月3日
展場:21_21 DESIGN SIGHT Gallery 1 & 2
休館日:週三(9月23日開館)
開館時間:10:00−19:00(18:30為最後入場時間)

更多資訊可至官網查詢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改編自真人真事》特展臺文基地登場!首度展出邱妙津手稿、林奕含課堂報告,聽見文學中的反抗聲音

《改編自真人真事》特展臺文基地登場!首度展出邱妙津手稿、林奕含課堂報告,聽見文學中的反抗聲音

走進臺灣文學基地,你會看到一個重現的作家書房,桌上擺放著手稿、筆記,彷彿主人剛離開不久。這裡展出的不只是文學作品,更是一段段真實的人生故事。《改編自真人真事:當代性別事件的噤聲與反抗》特展以文學為載體,探討當代社會中性別議題的複雜面向,邀請民眾直面那些隱藏在字裡行間的壓迫與暴力。

《改編自真人真事:當代性別事件的噤聲與反抗》特展空間照。(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改編自真人真事:當代性別事件的噤聲與反抗》特展空間照。(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珍貴典藏首度公開,「聽見」作家的反思與覺醒的聲音

本次特展首度展出多件重要典藏品,包括1990年代台灣文壇最受矚目作家之一邱妙津(1969~1995)的相關文物。展品包含她就讀北一女中時的《生活週記》以及就業時填寫的履歷、自傳,這些文物為認識邱妙津創作軌跡提供了關鍵線索。邱妙津的代表作《鱷魚手記》、《蒙馬特遺書》至今仍廣為傳頌,而這次展出的文物讓觀眾得以窺見作家早慧心緒的發展脈絡。同時展出的還有林奕含的課堂報告、書房收藏品等,家屬的全力支持讓觀眾得以認識這位作家的多重面貌。

作家林奕含家屬授權其課堂報告、書房收藏品等。(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作家林奕含家屬授權其課堂報告、書房收藏品等。(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首度展出作家邱妙津就讀北一女中時的《生活週記》及就業時填寫的履歷等臺文館典藏文物。(圖片提供:臺灣文學基地)
首度展出作家邱妙津就讀北一女中時的《生活週記》及就業時填寫的履歷等臺文館典藏文物。(圖片提供:臺灣文學基地)

展覽也特別收錄劉芷妤《女神自助餐》、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等有聲書的精選段落,以及國家影視聽文化中心甫完成修復的文學改編電影《油麻菜籽》影像,讓觀眾能夠「聽見」文學的聲音。這些多媒體的呈現方式,不僅豐富了展覽的層次,也讓觀眾能夠更深刻地感受到文學作品中蘊含的情感與力量。

展覽特別收錄劉芷妤〈火車作夢〉有聲書精選段落,為作家親自錄製。(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展覽特別收錄劉芷妤〈火車作夢〉有聲書精選段落,為作家親自錄製。(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不再噤聲,開始發聲的文學力量

「改編自真人真事」這句話,承載著美麗而沉重的痛楚。它既散發著文學性的能量,也包藏著真實世界的苦難。坦承並且說出,需要極大的勇氣。2017年林奕含在《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扉頁寫下這句話時,她希望讀者能夠感受到這個痛苦的真實性,能夠與思琪同情共感。這種看似虛構卻比真實更真實的文學創作方式,在當代台灣文學中愈來愈常見。作家們不再隱藏,而是選擇直面對決,如劉芷妤在《女神自助餐》中所寫:「本書情節並非純屬虛構,如有雷同,我很遺憾......」這種遺憾,正是在邀請讀者感受那些切膚之痛。

特展探討台灣文學如何成為倡議的先鋒、弱者的武器、團結的契機。(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特展探討台灣文學如何成為倡議的先鋒、弱者的武器、團結的契機。(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台灣解嚴之後,特別是當代,文學已經能夠喚起內在勇氣的能量,引導性別意識脫開父權枷鎖,發展成多元自信的性別文學圖像。文學不再只是療癒人心的工具,更成為發聲的利器,甚至能促成社會改革與進步。李昂《殺夫》的創作成了十年後真實殺夫事件的寓言,該事件促成《家庭暴力防治法》的建立;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則推動了《補教法》實名制,以及後續《刑法》通姦除罪化的討論。這些例子證明了文學作為倡議先鋒、弱者武器的強大力量。

展出書籍可供民眾閱讀。(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展出書籍可供民眾閱讀。(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書寫與被聽見,是集體療癒的開始

展覽開幕時,作家劉芷妤在談到《女神自助餐》的創作過程時分享:「在書寫過程中才發現原來早就在生活中發現許多不對勁,不說出來,不表示沒感受到、沒被壓迫到。」她認為《女神自助餐》其實是一本反省之書,在找出自己不自覺「厭女」的同時,也引發社會大眾的省思。這種從個人反省出發,進而推動社會思辨的創作模式,正是當代性別文學的重要特色。作家們透過書寫突破社會價值與傳統的禁錮,從暗影裡透露光芒,發出反抗的聲音。

展場中設計「空氣柱」象徵文學的曖昧性、壓抑及想要突破指出進路。(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展場中設計「空氣柱」象徵文學的曖昧性、壓抑及想要突破指出進路。(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展覽以空氣包包裹書籍,體現壓力與張力,同時也提供「膜」的外層保護。(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展覽以空氣包包裹書籍,體現壓力與張力,同時也提供「膜」的外層保護。(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延續去年《海馬打點滴:你有所不知的文學療癒》特展的關懷精神,這次的《改編自真人真事》邀請觀眾與當代文學作品及性別事件同情共感,在展覽中看見隱匿在字裡行間的壓迫與暴力,聽見文學作品中的反抗聲音,一起尋找集體療癒的契機。展覽更安排了推廣講座,將在知名作家的帶領下探析性別文學與台灣社會的互動,為觀眾提供更深層的思考空間。(講座介紹、後續場次及報名資訊等,可見臺灣文學基地官網及粉絲專頁。)

展場最後可手作氣泡御首,象徵不易破裂,卻持續釋放壓力的微小力量。(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展場最後可手作氣泡御首,象徵不易破裂,卻持續釋放壓力的微小力量。(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改編自真人真事:當代性別事件的噤聲與反抗》特展

展期|即日起~10.12

時間|週二至週日10:00-18:00(每週一休館,逢國定假日照常開館,翌日休館)

地點|臺灣文學基地展覽廳(臺北市中正區濟南路二段27號)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