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聯新主場設計亮相!可容納10萬人的超級體育場,建築融入紅魔鬼、曼徹斯特工業城意象

英超曼聯打造可容納10萬人新主場!建築融入紅魔鬼、曼徹斯特工業城意象

座標英國曼徹斯特,足球迷的全新朝聖之地籌備中!英國足球俱樂部曼聯(Manchester United)宣布全新主場計畫,這座可容納10萬人的體育場由英國知名建築事務所Foster + Partners操刀,外觀融入三根高聳的桅杆意象,呼應曼聯隊徽中手握三叉戟的「紅魔鬼」,及曼徹斯特作為英國指標性港口及工業城市的地位。

英超曼聯打造可容納10萬人新主場!建築融入紅魔鬼、曼徹斯特工業城意象
(圖片來源:Foster & Partners)

記載曼聯百年榮耀:老特拉福德球場

作為英超甚至是全世界最成功的足球俱樂部之一,曼聯在全球有將近1.1億的球迷追隨,而對曼聯球迷來說,親臨主場看球肯定在夢想清單之上。而曼聯目前的主場——老特拉福德球場(Old Trafford),自1909年完工至今已服役115年,期間歷經二戰烽火及多次維修、擴建,雖乘載無數歷史榮耀,但軟硬體設備及為球迷提供的觀戰體驗,「已落後當今世界上最優秀的體育場許多。」曼聯共同持有人Jim Ratcliffe指出。

英超曼聯打造可容納10萬人新主場!建築融入紅魔鬼、曼徹斯特工業城意象
老特拉福德球場。(圖片來源:Unsplash)

新球場建築融入「紅魔鬼」、工業城意象

Foster + Partners設計的新球場將與老特拉福德球場比鄰,以提升球迷體驗、可持續性為核心打造,並傳承曼聯悠久傳統。新球場以三根直指天際的桅杆為視覺亮點,設計靈感來自曼聯隊徽中「紅魔鬼」手握的三叉戟,也呼應著曼徹斯特的工業城市景觀。

英超曼聯打造可容納10萬人新主場!建築融入紅魔鬼、曼徹斯特工業城意象
(圖片來源:Foster & Partners)

場內則呈現碗狀結構,拉近球迷與球場的距離,並設有環繞式看台,創造多元的觀戰視野,音場規劃也下足功夫,為球迷營造最過癮的球賽體驗。

英超曼聯打造可容納10萬人新主場!建築融入紅魔鬼、曼徹斯特工業城意象
(圖片來源:Foster & Partners)

值得留意的是,球場的三根桅杆不只具有象徵意義,同時支撐著一座傘狀的半透明頂棚,這座頂棚覆蓋整座球場及周邊的環繞式看台、公共廣場,不僅為人們提供遮蔽,更具備蒐集雨水等功能,以為球場提供所需能源。

英超曼聯打造可容納10萬人新主場!建築融入紅魔鬼、曼徹斯特工業城意象
(圖片來源:Foster & Partners)
英超曼聯打造可容納10萬人新主場!建築融入紅魔鬼、曼徹斯特工業城意象
(圖片來源:Foster & Partners)

串連綠意城市廣場

球場周邊地區同樣由Foster + Partners擘劃,整座園區以可容納十萬人的足球場為核心,向外延展出寬闊的公共廣場與綠地,其中廣場面積預計達到倫敦特拉法加廣場(Trafalgar Square)的兩倍,全區行人友善、大眾運輸發達,且可與城市新建的火車站串連起步行路線,成為未來球迷聚會、社區活動的根據地。

英超曼聯打造可容納10萬人新主場!建築融入紅魔鬼、曼徹斯特工業城意象
(圖片來源:Foster & Partners)
英超曼聯打造可容納10萬人新主場!建築融入紅魔鬼、曼徹斯特工業城意象
(圖片來源:Foster & Partners)

位居城市復興計劃核心

事實上,曼聯新主場的願景不僅限於足球和體育,球場與周邊地區住商混合的城市規劃,目的是構築一處世界級的體育與文化中心,以帶動老特拉福德地區甚至是大曼徹斯特的未來觀光及經濟發展。據統計,新球場落成後預估將為當地創造92,000個新就業機會、每年帶來73億英鎊的營收,曼聯共同持有人Jim Ratcliffe以「社會和經濟復興的催化劑」形容這場大建設。

英超曼聯打造可容納10萬人新主場!建築融入紅魔鬼、曼徹斯特工業城意象
(圖片來源:Foster & Partners)

資料來源|Foster & Partners

以火山與但丁《神曲》地獄入口為靈感!雕塑大師Anish Kapoor打造義大利拿坡里全新地鐵站

以火山與但丁《神曲》地獄入口為靈感,雕塑大師Anish Kapoor打造義大利拿坡里全新地鐵站

若單從外觀看,宛如科幻電影裡的異星太空船降臨,實在很難想像得到,其實這裡是地鐵站出入口;位於義大利拿坡里(那不勒斯)Traiano 區,由英國籍印度裔雕塑大師Anish Kapoor與AL_A 建築事務所共同打造的Monte Sant’Angelo 地鐵站,前後耗時22年時間,才完成這座融合公共藝術雕塑與交通樞紐的建築鉅作!

拿坡里藝術地鐵計畫

作為拿坡里Traiano 區都市再生計畫的一部分,Monte Sant’Angelo地鐵站正式啟用,除了為城市注入新的文化象徵與新地標外,同時也為拿坡里「藝術地鐵」(Stazioni dell’Arte)計畫再增添全新版圖。

© Anish Kapoor
© Anish Kapoor

始於2000年初的「藝術地鐵」計畫,以「藝術、建築、考古」(Art, Architecture and Archaeology)做為計畫三大目標,旨在透過邀請世界頂尖建築師與藝術家合作,為每一座地鐵站注入獨特的美學語言與在地文化意象,將通勤空間轉化為公共藝術的舞台,像是Foster + Partners、Massimiliano Fuksas、Álvaro Siza、Karim Rashid、Oscar Tusquets Blanca等人皆參與其中,希冀透過大師之手,讓拿坡里擁有全世界最具藝術風格的交通系統。

© Anish Kapoor
© Anish Kapoor

                                           ⭣ 邀請Foster + Partners合作

Monte Sant’Angelo地鐵站是計畫中的第20座藝術地鐵,然而回首其建造過程,可說是一波三折。興建計畫在2003年登場,當時Anish Kapoor攜手與捷克建築師Jan Kaplický及Amanda Levete共同領軍的Future Systems一同構思;然而,隨著Jan Kaplický在2009年辭世,計畫陷入停滯,直到由Amanda Levete成立的 AL_A建築事務所接手,才得以讓計畫延續並實現。

© Anish Kapoor
© Anish Kapoor
© Anish Kapoor
© Anish Kapoor

從火山地貌與但丁《神曲》地獄篇汲取靈感

耗時22年才完工,位於拿坡里地鐵7號線上的Monte Sant’Angelo地鐵站,Anish Kapoor將創作靈感歸納為三個核心概念「神話物件」(mythological object)、「身體」(the body) 與「虛空」(the void)。談及創作概念想像,他表示:「在這座同時擁有維蘇威火山與但丁《神曲》筆下地獄入口的城市裡,我思考著『進入地底』究竟意味著什麼。」

© Anish Kapoor
© Anish Kapoor
© Anish Kapoor
© Anish Kapoor

地鐵站共有兩個出入口,造型彼此呼應又各自獨立。一處位於大學區,以耐候鋼(weathering steel) 製成,外觀如同由地面緩緩隆起的岩體,表面經歲月氧化後呈現出深紅與棕色交錯的肌理,宛如從大地呼吸出的有機生命,並張開巨口準備吞噬下行的旅人,而倒漏斗造型設計,也讓人有穿梭至地底深處的感受。

© Anish Kapoor
© Anish Kapoor

另一處入口則坐落於Traiano區,以光滑的鋁質管狀結構鑲嵌於地面之中,呈現極度精緻的未來感,像是一道通往未知空間的裂隙。

「它彷彿通往地下世界的下沉之口。」Anish Kapoor團隊補充,「正如他許多作品所探討,內部空間在此被翻轉成外部,上下方向的秩序也被重新定義。這不是一件置於地景中的雕塑,而是一個與地景融為一體的形體。」

© Anish Kapoor
© Anish Kapoor
© Anish Kapoor
© Anish Kapoor
© Anish Kapoor
© Anish Kapoor

走進Monte Sant’Angelo地鐵站內,保留著原先隧道粗糙未修飾的混凝土牆面,當光線映射在金屬表面,進而與整個空間構築出一種超現實的氛圍,也讓日常通勤化作啟發靈感的探索旅程。

© Anish Kapoor
© Anish Kapoor
 (圖片來源:Oscar Tusquets Blanca官網)
(圖片來源:Oscar Tusquets Blanca官網)
© Anish Kapoor
© Anish Kapoor

參考來源|Anish Kapoor官網DezeenAzure MagazineIl Giornale dell'Arte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法國「紅磚之城」Albi全新景觀橋建築:在19世紀老高架橋旁,打造一座輕盈蜿蜒的人行橋

法國「紅磚之城」Albi全新景觀橋建築:在19世紀老高架橋旁,打造一座輕盈蜿蜒的人行橋

位於法國南部,以紅磚建築聞名的城市「阿爾比」(Albi),其興建於19世紀的紅磚鐵路高架橋,迎來全新面貌。在比利時工程與建築事務所Ney & Partners與MSA合作下,這座橫跨塔恩河(River Tarn)的鐵路高架橋,懸挑出一條長200公尺,蜿蜒的步行與自行車景觀橋,將過去與現在以優雅的姿態重新縫合。

阿爾比 以紅磚構築的城市風景

走訪阿爾比,很難不被城市街景隨處可見的紅磚建築所吸引,特別是位於塔恩河左岸、在2010年被列為世界遺產的歷史街區「阿爾比主教城」(Cité épiscopale d'Albi),以阿爾比主教堂(Cathédrale Sainte Cécile)為中心,所到之處的街道與廣場皆由當地出產的紅磚所建,而隨著光線與時間變化呈現多層次的暖紅色調,也讓阿爾比有了「紅磚之城」(La Ville Rouge)美譽。

©VincentBoutin
©VincentBoutin
©VincentBoutin
©VincentBoutin

在這座興建於中世紀的老城之中,還包含了一座1865年建造的鐵路高架橋,見證了工業時代的進程。如今,老橋有了新面貌,在磚拱高架橋之間,多了一條看來輕盈的步行與自行車景觀橋;一側保持筆直,另一側則以波浪狀線條穿梭於拱門之間,讓人得以在橋面上停留,欣賞美麗的塔恩河景。

©VincentBoutin
©VincentBoutin

蜿蜒波浪曲線,呼應高架橋拱門的全新橋面設計

不過為什麼要在老高架橋旁增加一條景觀橋,主要是當年建造高架橋時,並未考慮對公共空間品質的影響,其龐大結構曾粗暴地切割兩個歷史廣場。為此,阿爾比城鎮群(Communauté d’agglomération de l’Albigeois) 發起此項公共計畫,旨在改善市中心的交通,並重新連結Castelviel與 Pratgraussals 兩區,以及回應201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後的城市管理需求。

©VincentBoutin
©VincentBoutin
©AlainSimon
©AlainSimon

建築設計團隊Ney & Partners以不規則造型打造全新景觀橋,其設計靈感則是來自高架橋的幾何結構與七道拱門,並且為了不搶走紅磚高架橋的風采,以清透粉藍色與淡黃色為主色調,巧妙地依偎在高架橋旁,在視覺上則營造出一種輕盈與飄逸的感受,與高架橋厚重而理性的氣質形成鮮明對比。

©VincentBoutin
©VincentBoutin

景觀橋以三角形金屬箱體為基礎,並透過雙鉉接鋼製支架固定於高架橋上,讓其能在承受自重與行人荷載的同時,自由因應熱脹冷縮的位移。Ney & Partners創辦人之一 Matthieu Mallié 表示:「我們引入一條波浪狀的步行弧線,呼應拱門的韻律。當橋面向上游展開,將在每個拱門的中段形成一個提供遮蔭與休息的小陽台空間。」

©VincentBoutin
©VincentBoutin

當走在全新景觀橋上時,人們不僅能欣賞以紅磚為基調的城市文化,更可以近距離看見做為城市地標的老高架橋風貌,在停留與凝望之際,感受新舊建築之間交織的新想像。

©VincentBoutin
©VincentBoutin
©VincentBoutin
©VincentBoutin

資料來源|Ney & PartnersDezeen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