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鎮守府城四面的城門,隨時代變遷,從防禦工事轉變為城市中的時間膠囊,既存於當代日常,也封存著歷史記憶。臺南為慶祝城門及城垣啟建300週年,即日起至6月1日舉辦「府城城垣節」,其串連城市歷史、傳統民俗及公共藝術,將歷史遺跡轉變為文化舞台,邀大眾以城牆及城門為引,潛入城市記憶。
節慶中由「艸非火工作室」策劃的《城城點點》系列展演,集結3組城門裝置作品,結合遶境歡迎門、刺竹構築的原始防禦工事、光影秀等元素,講述府城的城牆故事。


防禦之外,城牆之於城市的文化意義
過去,城牆具象化了安全感,也象徵著人與城市之間的連結,如今則牽動著市井人情與歷史記憶。艸非火工作室表示:「城牆與城門的消失,是當初臺南為了『成長』所做出的選擇;而如今的『重現』,則是未來新開端的諭示。」《城城點點》以新舊交織的城市空間為背景,串連古與今,開啟當代對城門作為公共空間的想像與討論。

《埕疊城現》:再現消逝的城門,想像未來臺南
《埕疊城現》以臺南8座古城門為靈感,結合傳統遶境歡迎門,提出「八門造境」的概念,於東、南、西、北舊址重構共10座大、小城門與城牆,透過田野調查、公眾參與及AI工具的應用,呈現串連在地歷史、日常與未來願景的公共藝術。作品朝內面集結市民攝影及藝術家創作,形成蒙太奇圖樣;朝外面則邀請民眾設想2325年的臺南,融合AI生成圖像,呈現飛行車、生態機械等未來符碼。


《埕疊城現。光》:以古城門為畫布,用光影描繪城市記憶
在大東門、小東門保留的古城門遺址,《埕疊城現。光》光影秀悄然展開。投影作品由當地民眾、成功大學師生、東門教會教友攜手創作,以光影勾勒府城300年的歷史脈動,為城門遺跡注入生命力。

《箣竹牽牽手圍城》:原始防禦工事轉化為趣味公共藝術
在城牆尚未以磚與泥構築之前,人們利用刺竹、綠珊瑚構築屏障保護家園,形成臺南最原始的防禦體系。《箣竹牽牽手圍城》位於大南門公園,作品取「刺竹」意象,結合「手牽手」概念寓意團結,以躍動的氣球為材,構築一道凝聚大眾團結意識的城牆,將昔日的防禦工事轉化為今日的公共藝術,讓歷史記憶在現代空間中延續。

府城城垣節《城城點點》系列展演
展期|即日起至2025.06.01
・《埕疊城現》亮燈時間/17:00-05:00
・《埕疊城現__光》光雕時間/大東門 17:00-05:00、靖波門 17:00-12:00
地點|臺南市區(八城門舊址)、大東門城、大南門城(南門公園)、大西門城遺址、大北門遺址、小東門城垣遺址(靖波門)、小南門、小西門、小北門、青年路(一)、青年路(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