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遺忘的阿爾卑斯山村裡,蓋起世界最高的3D列印建築:瑞士「Tor Alva」照亮未來的白色燈塔

在被遺忘的阿爾卑斯山村裡,蓋起世界最高的3D列印建築:瑞士「Tor Alva」照亮未來的白色燈塔

3D列印技術的應用千變萬化、形態也愈來愈多元,不過你或許意想不到——全世界最高的3D列印建築,就坐落在瑞士阿爾卑斯山區一個僅有12位居民的小村莊裡。

Tor Alva(羅曼語意為「白塔」)由Origen文化基金會主導,並與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 Zurich)攜手合作。這座建築不只是科技與設計的創舉,更是對文化遺產的當代詮釋,期望回應偏遠山村的人口萎縮問題,為當地注入嶄新生命。

在被遺忘的阿爾卑斯山村裡,蓋起世界最高的3D列印建築:瑞士「Tor Alva」照亮未來的白色燈塔
Tor Alva在羅曼語意為「白塔」(圖片來源:Tor Alva)

被遺忘的村落轉型重生

Tor Alva所在的村莊「Mulegns」,曾是連接蘇黎世與聖莫里茲山口路線上的驛站,19世紀起吸引不少村民返鄉經營別墅與旅館,使得村落一度興盛。然而到了近年,村內僅剩12位居民,陷入人口與資源雙重流失的困境。

在被遺忘的阿爾卑斯山村裡,蓋起世界最高的3D列印建築:瑞士「Tor Alva」照亮未來的白色燈塔
Mulegns(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Origen基金會近年積極搶救Mulegns當地的文化資產,例如將受聯邦保護的古蹟別墅成功搬遷保存、修復歷史建築與重新開放。而Tor Alva的興建,則是這場復興行動的最新任務。該建築矗立於一處歷史悠久的馬車車庫之上,融合原有的拱形結構與現場澆築的混凝土基座,白塔如同一座聳立古道旁的燈塔,不只照亮了山道,也象徵著小村莊面向未來的決心。

在被遺忘的阿爾卑斯山村裡,蓋起世界最高的3D列印建築:瑞士「Tor Alva」照亮未來的白色燈塔
(圖片來源:Tor Alva)
在被遺忘的阿爾卑斯山村裡,蓋起世界最高的3D列印建築:瑞士「Tor Alva」照亮未來的白色燈塔
(圖片來源:Tor Alva)

隨著Tor Alva與「數位建築技術中心」的推動,Mulegns不僅展開文化與空間上的重生,也逐步開發建築觀光潛力,吸引訪客走入阿爾卑斯山谷,也為相關產業帶來數位轉型的新典範。

如燈塔般照亮山谷的圓頂劇場

Tor Alva共有五層樓,採取垂直空間配置,創造出從幽暗到通透的感官體驗。參觀者將從底層幽暗的空間拾級而上,逐漸走入塔頂光線充足的穹頂劇場。這座圓形劇場共可容納32位觀眾,可舉辦多樣化的表演,觀眾還能同時飽覽周圍的壯闊山景。夜幕降臨時,塔身透光如燈籠般閃耀,為這座小小的村莊增添詩意。冬季期間,建築還能加裝可拆卸的透明膜層,以抵禦寒風與降雪。

在被遺忘的阿爾卑斯山村裡,蓋起世界最高的3D列印建築:瑞士「Tor Alva」照亮未來的白色燈塔
Tor Alva共有五層樓,採取垂直空間配置(圖片來源:Tor Alva)

Tor Alva塔體由32根3D列印混凝土柱體組成,支撐起整體結構並形成外立面,底層的柱子較為厚實、長度較短,而頂層柱子則相對纖細且高達6公尺。所有柱體都由同一種白色混凝土材質製成,表面裝飾細膩而豐富,向當地傳統巴洛克式建築的工藝致敬,也因此雖然外型各異,在視覺上仍能保持一致性;而在曲面之間流轉的光影,則賦予建築劇場般的張力。

在被遺忘的阿爾卑斯山村裡,蓋起世界最高的3D列印建築:瑞士「Tor Alva」照亮未來的白色燈塔
塔頂的穹頂劇場(圖片來源:Tor Alva)
在被遺忘的阿爾卑斯山村裡,蓋起世界最高的3D列印建築:瑞士「Tor Alva」照亮未來的白色燈塔
所有柱體都由同一種白色混凝土材質製成,表面裝飾細膩而豐富(圖片來源:Tor Alva)

3D列印技術突破,蓋起世界最高塔

每根柱子均採用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開發的創新製作方法,將傳統的混凝土澆鑄與3D列印塑膠模板相結合,讓生產更有效率、也更精確。藉由電腦輔助設計與數位製造技術,這些柱體以多層次的幾何語彙,具體化呈現建築與技術的融合。在建築結構上,柱體有如仿生骨骼般的有機曲線,能有效分散側向力,無需額外支撐結構;柱身上的大型螺旋波紋設計,提升穩定性並在視覺上延伸垂直尺度;最後,藉由精密調控3D列印路徑,創造出豐富的表面肌理,為建築增添層次美感。

在被遺忘的阿爾卑斯山村裡,蓋起世界最高的3D列印建築:瑞士「Tor Alva」照亮未來的白色燈塔
柱體有如仿生骨骼般的有機曲線,能有效分散側向力,無需額外支撐結構(圖片來源:Tor Alva)

而由於阿爾卑斯山地區氣候惡劣且地處偏遠,現場工作十分複雜,因此團隊盡可能在可控的工廠環境中製造與組裝元件,當組裝好的柱子被送到Mulegns,只需拴上螺絲並逐層裝上,就能在一天之內搭建完畢。除此之外,這樣的工法也使得拆卸和重組更加簡單,不會破壞任何部件,所有材料都能重複使用,響應永續環境原則。

在被遺忘的阿爾卑斯山村裡,蓋起世界最高的3D列印建築:瑞士「Tor Alva」照亮未來的白色燈塔
團隊盡可能在可控的工廠環境中製造與組裝元件(圖片來源:Tor Alva)
在被遺忘的阿爾卑斯山村裡,蓋起世界最高的3D列印建築:瑞士「Tor Alva」照亮未來的白色燈塔
當組裝好的柱子被送到Mulegns,只需拴上螺絲並逐層裝上,就能在一天之內搭建完畢(圖片來源:Tor Alva)

Tor Alva不僅技術上突破傳統工法限制,成為世界上最高的3D列印建築,更從中呼應當地工藝與文化,在歷史與未來間搭起一座橋樑,為沒落的山區村莊帶來轉變與希望。

資料來源|Tor Alva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海澤維克打造曼谷新地標「Hatai」!建築靈感源自泰國傳統燈籠,運河綠地共織城市村落

海澤維克打造曼谷新地標「Hatai」!以傳統燈籠為靈感設計,運河綠地共織城市村落

海澤維克工作室(Heatherwick Studio)泰國建築首作「Hatai」將落地曼谷!「Hatai」建築設計以泰國傳統燈籠為靈感,藉層層堆疊的圓角方塊築樓,作為兩間大型酒店的新據點;周邊則規劃一座「燈籠廣場(Lantern Quarter)」,集步道、綠地、商店、市集及寺廟等設施於一地,構築一方「城市中的公共村落」。

海澤維克打造曼谷新地標「Hatai」!以傳統燈籠為靈感設計,運河綠地共織城市村落
海澤維克工作室泰國建築首作「Hatai」位於曼谷市中心Silom核心地段。(圖片來源:Heatherwick Studio)

Hatai」位於曼谷市中心是隆(Silom)的核心地段,此地原是泰國在地品牌那萊酒店(Narai Hotel)據點。經重新規劃後,新建築將迎來全新那萊酒店、六善酒店(Six Senses)進駐;周邊則延伸處出達5,200平方公尺的戶外公共空間。

海澤維克打造曼谷新地標「Hatai」!以傳統燈籠為靈感設計,運河綠地共織城市村落
「Hatai」主建築將由六善酒店、那萊酒店進駐。(圖片來源:Heatherwick Studio)

建築以泰國燈籠為靈感,運河綠地共織「城市村落」

「泰國文化和歷史建築豐富多彩,但曼谷許多所謂的現代建築顯得平淡無奇、空洞而嚴肅。我們希望能夠與泰國的文化遺產建立更深的聯繫,並將細節、情感和故事融入這座城市。」——海澤維克工作室創辦人Thomas Heatherwick

海澤維克團隊從泰國傳統燈籠工藝獲得靈感,為「Hatai」設計兩間酒店所在的主建築,其由一系列層層堆疊、邊角圓潤的方塊構築而成,交錯的磚土色結構令人聯想燈籠的骨幹和綴飾,用大尺度重現乘載在地文化的小巧工藝品。入夜後「燈籠」亮起燈,更為璀璨的曼谷天際線,注入一絲難得的柔和溫潤。

海澤維克打造曼谷新地標「Hatai」!以傳統燈籠為靈感設計,運河綠地共織城市村落
「Hatai」建築設計靈感來自泰國傳統燈籠。(圖片來源:Heatherwick Studio)

主建築周邊是一座寬廣的公共廣場,海澤維克團隊將此想像為一座「開放式城市村落」——曼谷一條修復後的運河將流經於此,河邊種滿本地植物,綠意繚繞,商店、寺廟、露天市集、活動空間等散落其中,還設有可欣賞城市景色的高架步道,構築一處融於城市肌理、充滿活力的生活聚落。

海澤維克打造曼谷新地標「Hatai」!以傳統燈籠為靈感設計,運河綠地共織城市村落
「Hatai」將坐擁廣達5,200平方公尺的公共空間。(圖片來源:Heatherwick Studio)

喚醒情感與感官體驗的「人本建築」

Hatai」延續了Thomas Heatherwick近年提倡的「人本建築」理念,他曾藉著作《人本建築》提出20世紀以來現代主義建築的弊端,其中包含在商業模式優化、建造追求效率與效益的情況下,從前得以為建築注入「人性」的裝飾細節,逐漸被視為可有可無,成了「節省成本」之下的犧牲品。

海澤維克打造曼谷新地標「Hatai」!以傳統燈籠為靈感設計,運河綠地共織城市村落
受印度階梯井系統(step-well)啟發設計的紐約地標「Vessel」。(圖片提供:Vessel)

海澤維克理想中的「人本建築」,並非提倡一昧追求裝飾,而是企圖喚回建築的「情感機能」,創造能啟發人們與周遭環境互動的空間,讓人們珍視並追求更好的環境品質,而非僅僅將建築視為可隨時替代的消耗品。「Hatai」的誕生正是這份理念的又一項實踐,Thomas Heatherwick期待這處將於2027年揭幕的新地標,能激發更多人的好奇心,前來探索並感受曼谷的街頭生活。

➤ 專訪英國設計鬼才Thomas Heatherwick:打造令人喜愛、更有靈魂的《人本建築》

海澤維克打造曼谷新地標「Hatai」!以傳統燈籠為靈感設計,運河綠地共織城市村落
麻布台之丘日本東京(Azabudai Hills)成為都心綠化新地標。(攝影: Raquel Diniz)

資料來源|Heatherwick Studio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北歐暗夜裡會發光的金字塔!隈研吾丹麥紙島新作即將完工:模糊海陸邊界,集文化中心、室內外浴場於連綿建築群

北歐暗夜裡會發光的金字塔!隈研吾丹麥紙島新作即將完工:模糊海陸邊界,集文化中心、室內外浴場於連綿建築群

日本「負建築」大師隈研吾於丹麥打造的多功能海濱文化中心預定2026年揭幕,目前工程已趨近尾聲、建築群亦大致成形,以壁面穿孔的「金字塔形」外觀將眾人目光匯聚哥本哈根港區一處轉角。由其獨特結構談起,讓我們乘著事務所的逼真模擬,一探建物背後與水、城市和當地生活共築的深意。

由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操刀的金字塔形建築群正在哥本哈根港邊悄然開始了「呼吸」——作為港內新文化地標「紙島」(Christiansholm,也常直接稱Paper Island)開發計劃的一環,此建設始於2021年,並預計2026年正式完工。不過近期透過外媒搶先曝光攝影師Francisco Tirado鏡頭下的幀幀風景,我們得以從四面八方窺探此一備受期待,兼設有室內泳池與露天浴場、將承載未來多樣文化項目的全新空間。

至於為什麼說它在呼吸?整個建築群相互連綴的金字塔形外觀又是從何而來?本篇將以3大部分解構丹麥紙島海濱文化中心「Waterfront Culture Center」建築特徵及其背後極富巧思與哲思的設計概念。

(圖片來源: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圖片來源: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總體構想:打造一塊從城市向海洋自然過渡的地形

當沿海地帶已然成為這座城市主要文化建設的前景與背景,「我們的設計重點在於創造一種體驗,而不僅僅是一座孤立的建物。」隈研吾團隊公布承接此案時便如此揭示。全新空間旨在突顯「水」之於哥本哈根歷史、文化與鮮活城市風貌的重要性,設計上盡可能呈現水的多種狀態,如水流、水蒸氣、水面光影映射等,從而喚起人們的感官共鳴。同時,如隈研吾一貫使建物隱沒於環境的「負建築」理念,此案同樣致力將建築量體融入由水域所界定的地景之中;一幢接一幢稜角分明的平頂建物無違和鑲嵌於港灣邊緣,從天俯瞰讓人也生出沙雕、沙堡等趣味聯想,和水、城市與生活和諧相映。

(圖片來源: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圖片來源: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隈研吾丹麥新作解析#01

「金字塔」回應紙島屋頂規範,階梯式露台模糊海陸邊界

而事實上,這樣的平頂構造首先是對該島建物屋頂規範的回應,再者是對當地歷史發展下形塑之特有建築形式的當代詮釋,最後當然也從中樹立獨特性:「多面開展」取代「單一正面」,使得各方向皆易於識別和進入,並且提供一處開放、可觸及且自然無雕飾的場域,承載當地本質上充滿動態感和生命力的島嶼記憶。從室內到室外、室外到海面的整片地面空間藉由一體貫通的手法建造,加以向水面緩緩延伸的「階梯式露台」柔化甚至消解邊界感,海陸間的分野因此被模糊,寬廣而連綿不斷的水面視覺渾然天成。

(圖片來源: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圖片來源: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隈研吾丹麥紙島新作解析#02

磚造建物表皮可「穿孔呼吸」,白天引光、夜晚放光

溫潤而具凹凸觸感的外觀選用磚材沿承基地周邊環境脈絡,且在強調丹麥傳統工藝美學的同時,團隊更探索了磚材憑藉其細緻紋理所能夠在大尺度建築中被展現出來的潛力——以一片磚為一小單元呈現不同程度的透光性,從密實的牆體到帶有不規則穿孔的個別牆面,彷彿賦予了建物「光的呼吸」,平時光影自然篩落其間,映照在水面上;反之,當黑夜或北歐冬季的至暗時刻來臨時,便藉光裡的微塵及其水面倒影於黑暗中閃耀,自孔洞間釋放柔和光芒,為紙島新開發區勾勒出溫暖的城市地標。

(圖片來源: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圖片來源: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圖片來源: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圖片來源: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隈研吾丹麥紙島新作解析#03

「正負空間」虛實共構,室內泳池、露天浴場各擁獨特風情

最後,其建築主體結合實體與虛體,由一系列比例各異的錐形體,透過垂直推擠與水平拉伸的視覺手法生成「非直線」的錯落線條。而這些向上擠出的錐形屋頂可自天窗引入光影,也恰對應地面層各獨立泳池的分區;地面層以上的樓層,則被定義為前述擠出屋頂的「負形空間」(借用正負極概念來想像會更容易:將凸出的屋頂視為正形空間,建物之間內凹的部分即是負形空間),露天浴場與溫泉如「谷地」般分布於金字塔群峰間,得綜覽哥本哈根海濱全景。

(圖片來源: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圖片來源: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位於中央的一座倒錐形體作為結構核心、同時也是這些屋頂之中最深的空隙,特別規劃了一座戶外樓梯,愈發突顯整體建築中正負空間的互動關係。在精良的量體變化、空間對比與氛圍掌控相輔相成下,團隊分別為不同功能的場域創造出獨特體驗。

(圖片來源: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圖片來源: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圖片來源: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圖片來源: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參照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公布的一系列模擬圖與Francisco Tirado所記錄完工前最後階段的攝影作品,全面充實了我們對丹麥紙島Waterfront Culture Center空間豐富性的想像——許多金字塔結構現已明顯成形,其他部分也正積極建造中,萬眾對它的期待於是被拉到了2026年開幕前最高。

(圖片來源: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圖片來源: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資料來源: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Designboom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