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帶逛】2025大阪世博推薦展館6選:Better Co-Being、Future of Life、BLUE OCEAN DOME、荷蘭、韓國、巴林館亮點與策展分析全收錄

【編輯帶逛】2025大阪世博推薦展館6選:Better Co-Being、Future of Life、BLUE OCEAN DOME、荷蘭、韓國、巴林館亮點與策展分析全收錄

2025大阪世博盛大進行中,La Vie編輯在4天內密集參觀超過35座展館,繼上篇推薦的5座展館後,此次再推6座!除了分享第一手體驗心得,也分析參觀方式、主題策劃等,探索什麼是能留存心中的展覽。

▸ Better Co-Being

必須在場的「共鳴」體驗

先說結論,「Better Co-Being」是此次我個人綜合排名的第1名。除了在視覺上極美(大推在傍晚或晚上預約),展館的整體性、建築與展覽內容的創新性,都屬高分評價。且在網路可以取得眾多訊息的現在,「Better Co-Being」展館具有「必須在場」的特質,是照片與文字難以完整感受的獨特體驗。

「Better Co-Being」展館由獲普立茲克獎的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操刀。(攝影:蔡耀徴)
「Better Co-Being」展館由獲普立茲克獎的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操刀。(攝影:蔡耀徴)

本屆世博會場正中心,座落的並非雄偉建築,而是名為「寂靜之森」的森林,而SANAA設計的「Better Co-Being」也融入其中。這裡的「融入」是意象上的,也是物理上的。呼應「Better Co-Being」展館強調連結、開放的理念,他們打造了一座11公尺高,無牆、無天花板的銀色網格狀罩棚;地面僅用纖細柱體支撐,讓網格如雲朵般飄浮空中。從白天到夜晚,從晴天到雨天,建築將與天色和天氣交織出不同景象。在「Better Co-Being」官網刊登的採訪中,西澤立衛表示:「建築本身就有『占據』空間的特質。從這個意義來看,如果能在空間上表達出『共享』的概念,將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妹島和世則說:「這是一個無法完全控制的空間,我認為這正是有趣之處,人們可以在這裡感受天氣變化,進行互動式的體驗。」

「Better Co-Being」的銀色網格在不同天色下映照出不同氛圍。(攝影:蔡耀徴)
「Better Co-Being」的銀色網格在不同天色下映照出不同氛圍。(攝影:蔡耀徴)

展覽透過感應石頭、作品、觀眾的互動,表達了「共鳴」此一抽象主題。現場採小規模團體導覽,入場前每人會拿到一顆「echorb」石頭感應器,與手機完成連結後,登入體驗網站,將看見包括自己在內的同場觀眾的石頭顏色與位置分布;手握石頭,其震動將自然帶動手往左或右移動。

左:「echorb」石頭感應器,會有發光與震動的效果。右:「echorb」連結手機後的畫面,可看到同場觀眾的石頭顏色與位置分布。(攝影:張以潔)
左:「echorb」石頭感應器,會有發光與震動的效果。右:「echorb」連結手機後的畫面,可看到同場觀眾的石頭顏色與位置分布。(攝影:張以潔)

接著跟隨工作人員引導,依序體驗塩田千春〈言葉の丘〉、宮島達男〈Counter Voice Network〉,以及策展人宮田裕章的〈共鳴の空〉、他和創意團隊EiM共創的〈最大多の最大幸福〉等作品。走在不同路段、靠近不同作品時,將石頭輕輕放在耳邊搖晃,還會聽到不同聲響。最後登場的球體LED裝置,會即時搜集本場觀眾的體驗行為、當下天氣等數據,呈現僅只一次、屬於此時此地的影像。

塩田千春〈言葉の丘〉,紅線和漂浮的文字聯繫起無法言喻的情感。(攝影:蔡耀徴)
塩田千春〈言葉の丘〉,紅線和漂浮的文字聯繫起無法言喻的情感。(攝影:蔡耀徴)
宮田裕章〈共鳴の空〉會觸發人造雨並形成彩虹,他和EiM共創的〈最大多の最大幸福〉鋼絲上的裝飾也在雨水和光線下,散發各種色彩。(攝影:蔡耀徴)
宮田裕章〈共鳴の空〉會觸發人造雨並形成彩虹,他和EiM共創的〈最大多の最大幸福〉鋼絲上的裝飾也在雨水和光線下,散發各種色彩。(攝影:蔡耀徴)

有趣的是,連結「echorb」與手機的體驗網站,就像是一個「參加過Better Co-Being館的人的社群網站」,你可以上傳照片,也可以看到他人拍攝的照片,彼此分享在世博捕捉到的風景,即便離開展場也能使用。從建築與環境的共享、藝術作品與人的互動,到應用程式將參觀者聯繫在一起,沒有想過「共鳴」可以用展覽的形式訴說,且說得新穎又深刻。

展覽最後,觀眾的行動數據和當下氣象,會轉化為球體LED影像。(攝影:蔡耀徴)
展覽最後,觀眾的行動數據和當下氣象,會轉化為球體LED影像。(攝影:蔡耀徴)
非常推薦在傍晚或晚上預約參觀「Better Co-Being」,作品亮起的瞬間非常令人難忘。(攝影:蔡耀徴)
非常推薦在傍晚或晚上預約參觀「Better Co-Being」,作品亮起的瞬間非常令人難忘。(攝影:蔡耀徴)

Better Co-Being
需預約。採分批導覽,編輯參觀時間約1小時。
更多資訊可至官方網站查詢

▸ 荷蘭館

一顆發光球體,貫穿建築與展覽

展館的「整體性」是我相當偏好的特質,與其建築、視覺、展覽、吉祥物等各個都很厲害、但欠缺聯動的整體性,我更偏好每個元素都彼此連結,完好地收斂在同一個概念下。「荷蘭館」可謂本屆在「整體性」上做得相當出色的展館,以「球」貫穿建築與展覽,連吉祥物也推出米飛兔抱著大球的限定款(甚至開幕第3天隨即完售)。

「荷蘭館」建築由RAU Architects操刀。(攝影:蔡耀徴)
「荷蘭館」建築由RAU Architects操刀。(攝影:蔡耀徴)
球體接觸展館內的感應點後即會發亮,也會觸發牆面的聲光裝置。(攝影:蔡耀徴)
球體接觸展館內的感應點後即會發亮,也會觸發牆面的聲光裝置。(攝影:蔡耀徴)

荷蘭館講述的主題為「永續」,坦白說在參觀前不抱期待,因為直覺此題很容易淪為說教,或讓看展有種「在上課」的感覺。但實際體驗後,發現它並不是對你說道理,而是讓你「感受」到此議題的重要與迫切性。觀眾在入場前,會拿到一顆白色小球,球上設有感應裝置,只要碰觸牆上的感應點,球就會發亮,牆面也會出現不同的聲光變化。有趣的是,荷蘭館將「使用球的方式」與永續概念連結,例如要啟動牆面的聲光裝置,必須多顆球同時接觸,僅有一顆是無效的,隱喻人類必須攜手合作以迎向未來;當觀眾拿著尺寸比手掌略大的球在展場走動時,勢必會雙手捧著,小心呵護其不掉到地上,這個舉動也象徵了人類得悉心照料地球。

同梯的觀眾會聚集在一個環形劇場內,觀看上方穹頂的影像,播放期間大家手裡的球也會跟著變換顏色。(攝影:蔡耀徴)
同梯的觀眾會聚集在一個環形劇場內,觀看上方穹頂的影像,播放期間大家手裡的球也會跟著變換顏色。(攝影:蔡耀徴)

「球」不僅貫串展館視覺,甚至聯動了永續主題。也許就內容、手法等個別項目來說均不是最強,但綜合起來成就了「荷蘭館」深刻的品牌印象。我想即便過了多年再回想起本屆世博,還是會清晰記得「荷蘭館就是那個有著大球」的館。

直徑10.6公尺的「人造太陽」球體是荷蘭館的核心,也象徵從水中汲取的再生能源。(攝影:蔡耀徴)
直徑10.6公尺的「人造太陽」球體是荷蘭館的核心,也象徵從水中汲取的再生能源。(攝影:蔡耀徴)

荷蘭館
需預約,也可現場排隊。採分批導覽,編輯參觀時間約40分鐘。
更多資訊可至官方社群查詢

➥ 延伸思考:引導物件的運用

這裡也想談談「引導物件」的使用方式,包括上述介紹的「荷蘭館」、「Better Co-Being」,本屆許多展館均採物件引導的參觀模式——入場前會發放一個「物件」,該物件會有感應裝置或需與個人手機連結,由它觸發展場內的體驗。例如「德國館」的物件為吉祥物「Circulars」,將其頭部碰觸展場接觸點、再放置耳邊,就會進行悄悄話般的語音導覽;「電力館」也選擇了蛋型吉祥物,透過互動遊戲可讓蛋發光,從中了解各種發電方式。不過物件的運用,無疑是給觀眾多一道的理解門檻與手續,加上世博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語言、文化甚至手機裝置型號都不同。如何讓大家都能夠輕易上手,且具有「加分」效果,實為關鍵。

「德國館」以吉祥物「Circulars」作爲引導物件,將Circulars頭部接觸展場感應點後再放置耳邊,就會對你進行悄悄話般的解說。(攝影:蔡耀徴)
「德國館」以吉祥物「Circulars」作爲引導物件,將Circulars頭部接觸展場感應點後再放置耳邊,就會對你進行悄悄話般的解說。(攝影:蔡耀徴)

Better Co-Being」的「echorb」石頭、「荷蘭館」的球,前者新奇後者直覺,且與展覽內容呼應,均是我覺得在引導物件上使用得很好的展館。不過談白說「Better Co-Being」的使用門檻偏高、手續繁複,必須步步跟著工作人員的解釋,才知道「echorb」怎麼使用、又怎樣跟作品互動;且同行攝影師的手機無法順利連結,現場也找不出解決方法。但因為石頭震動的感覺太微妙,與作品互動的方式也夠有趣,所以仍甘願且開心地學習操作方式。

▸ Future of Life

科技如何真的帶人類前行?

若說世博最初的起源,是展現人類最新發明以展望未來,儘管在現今的意義已有轉變,本屆仍有不少展館保有這分意味。不過也不諱言,有些主打科技和未來的展館,會淪為形式絢麗而內容空洞的展演。但由「人形機器人權威」、大阪大學教授石黑浩策劃的「Future of Life」,將此主題講述得既實際(有諸多研究基礎)又有想像力(開展到千年後的世界),也是我覺得本屆世博在「內容」上十分突出的館,將較嚴肅與複雜的科技議題,轉化為電影般的劇情,不說教且留白得宜。

「Future of Life」外觀不時有水流下,一來水為生命的起源,二來大阪有「水都」之稱。(攝影:蔡耀徴)
「Future of Life」外觀不時有水流下,一來水為生命的起源,二來大阪有「水都」之稱。(攝影:蔡耀徴)

入場前每人會拿到耳機,可選擇日文或英文、是否顯示字幕。建議可選擇字幕,因「Future of Life」是相當有「劇情」的展覽,角色對白會透過耳機傳送,若一時沒聽清楚可搭配字幕理解。展覽從「猴子」到「女學生」等各式機器人揭開序幕,探究人類在不同時代如何賦予機器「生命」。接著將故事線帶往50年後,並在此拋出「Future of Life」的主線劇情:50年後的世界,人類可以選擇自然死亡,或是將記憶移轉給機器人繼續存活。透過影片裡奶奶的選擇,引發觀眾思考:這個機器人是否還是原本的人?機器人能擁有真的情感嗎?人類是否需要無限地活下去?

「Future of Life」第1個展間,展示了「猴子」到「女學生」等各式機器人。(攝影:蔡耀徴)
「Future of Life」第1個展間,展示了「猴子」到「女學生」等各式機器人。(攝影:蔡耀徴)
「Future of Life」穿越到50年後,觀眾正和人形機器人一起坐在列車上。(攝影:蔡耀徴)
「Future of Life」穿越到50年後,觀眾正和人形機器人一起坐在列車上。(攝影:蔡耀徴)

懷著這些疑問,下個展間直接將「人機共存」的社會顯示眼前,只見主持人松子Deluxe正和機器人互動,還有已故文學家夏目漱石的機器人、能演奏鋼琴的機器人⋯⋯。之後耳機傳來:「接下來是1,000年後的世界。」迎面出現的是,難以定義是人是機是神的機器人隨音樂舞動,展示了不再受限於身軀與物理的人類樣態。

在50年後的世界,主持人松子Deluxe正和機器人互動。(攝影:蔡耀徴)
在50年後的世界,主持人松子Deluxe正和機器人互動。(攝影:蔡耀徴)
1,000年後的世界,「Future of Life」上演了一場未來「人」的奇幻表演。(攝影:蔡耀徴)
1,000年後的世界,「Future of Life」上演了一場未來「人」的奇幻表演。(攝影:蔡耀徴)

科技與人性的辯證、人機結合的探究,早已不是新命題,但許多作品會以荒謬、空虛或頹敗的近未來,反諷一味追求革新的人類。但「Future of Life」並沒有走這條路,而是要用科技帶著人性前行。展末亦展示了50年後可能會實現的「近未來技術」,包括與人體結合的機器人和AI、讓生活方式更自由的醫療、更永續的環境與能源技術等等。一如石黑浩在展覽尾聲留給觀眾的訊息:「人類可以設計自己的未來,活出自己想要的生命。」科技能帶人類走到多遠?其實這題不只關乎技術,也關乎人類對自己的生命、情感與需求,有多透澈的理解。

「Future of Life」共展出20具人形機器人和30架機器人,館內也由機器人擔綱引導。(攝影:蔡耀徴)
「Future of Life」共展出20具人形機器人和30架機器人,館內也由機器人擔綱引導。(攝影:蔡耀徴)
「Future of Life」每個展間的區隔、轉場十分流暢,且與內容貼合。(攝影:蔡耀徴)
「Future of Life」每個展間的區隔、轉場十分流暢,且與內容貼合。(攝影:蔡耀徴)

Future of Life
需預約,也可現場排隊。採分批導覽,編輯參觀時間約1小時。
更多資訊可至官方網站查詢

▸ BLUE OCEAN DOME

一場「水」的純粹展演

如果要說哪件「作品」最印象深刻?我的答案會是「BLUE OCEAN DOME」裡、由創意團隊nomena設計的水循環藝術裝置。「BLUE OCEAN DOME」為由非營利組織ZERI JAPAN策劃的民間展館,由設計師原研哉擔任策展人,將「水」這個主題用純粹且詩意的方式表達。

「圓頂A」以竹作為屋頂結構,由創意團隊nomena設計的水循環藝術裝置展示於此。(攝影:蔡耀徴)
「圓頂A」以竹作為屋頂結構,由創意團隊nomena設計的水循環藝術裝置展示於此。(攝影:蔡耀徴)

nomena設計的水循環藝術裝置展示於「圓頂A」,以超疏水塗層的純白盤面為舞台,模擬水從天空降下後,流經曲折地景,最終匯入大海的過程。白色的空間、白色的裝置、透明的水,觀眾進到展間會自然安靜下來,只聽得到玻璃管傾倒的碰撞聲,以及水流動的潺潺聲響。看著水滴在台面上匯聚,聚集到臨界點後終有一滴流入下個區域⋯⋯,沒有複雜或絢麗的聲光,卻足以引人定睛長時間觀看。在本屆世博眾多展館或現今各大展演中,聲光效果似乎成為了一種標配或趨勢,但此裝置展現了另一條路,把「單純」這件事做到極致與精緻,沒有想過「水」可以這樣被展示與觀看。

nomena設計的水循環藝術裝置,將「水」這件事做了極細膩的展示。(攝影:蔡耀徴)
nomena設計的水循環藝術裝置,將「水」這件事做了極細膩的展示。(攝影:蔡耀徴)

由坂茂操刀的「BLUE OCEAN DOME」建築也值得一看,他在記者會上說:「世博的本質應該是實驗未來的場所,如今卻過於追求表面上的獨特性與外觀,鮮少提出結構或技術的創新。」因此他期望透過「BLUE OCEAN DOME」,探索新的建築可能。

「BLUE OCEAN DOME」純白外觀會映照出天空色彩,甚至與天空融在一起。(攝影:蔡耀徴)
「BLUE OCEAN DOME」純白外觀會映照出天空色彩,甚至與天空融在一起。(攝影:蔡耀徴)

展館由3座圓頂組成:「圓頂A」的結構是「竹」,由於傳統竹材的直徑和厚度不均,且會因日光直射而裂開,因此團隊運用最新技術製成竹集成材,輕盈、強韌並易於加工;「圓頂B」則使用「CFRP(碳纖維強化聚合物)」,此材料重量比鐵輕、強度卻更優異,通常被用於航空、汽車等,本次為全球首次將CFRP作為屋頂主要結構,世博結束後也將回收,應用於坂茂參與設計的馬爾地夫海洋度假村開發案;而坂茂聞名的「紙管」則出現在「圓頂C」,此處的紙管不僅用於屋頂,連椅子都由3根紙管組成,讓觀眾直接感受其韌性。

「BLUE OCEAN DOME」在夜晚打燈後,更顯露出圓頂結構。(攝影:蔡耀徴)
「BLUE OCEAN DOME」在夜晚打燈後,更顯露出圓頂結構。(攝影:蔡耀徴)
「圓頂B」則是由視覺團隊WOW製作的全CG影像,呈現海洋、動物和塑膠垃圾彼此「共存」的影像,以美麗卻詭異的畫面直擊人心。(攝影:蔡耀徴)
「圓頂B」則是由視覺團隊WOW製作的全CG影像,呈現海洋、動物和塑膠垃圾彼此「共存」的影像,以美麗卻詭異的畫面直擊人心。(攝影:蔡耀徴)

BLUE OCEAN DOME
需預約,也可現場排隊。採分批導覽,編輯參觀時間約50分鐘。
更多資訊可至官方網站查詢

▸ 韓國館

主題包裝下的科技國力

韓國館意外地讓我滿喜歡。其實它原本不在我想參觀的清單上,而是在世博開幕日傍晚,在大屋根廊道下方躲雨時,恰巧看到前方一面巨大的裸視3D牆——瞬間以為是某個世博官方的裝置,但隨即想到近年韓國經常使用此技術,看了一下周圍,確實找到「KOREA」的字樣。不用進到展館,韓國透過外牆就已大力輸出自家螢幕設備與設計實力。

「韓國館」的裸視3D牆。(攝影:蔡耀徴)
「韓國館」的裸視3D牆。(攝影:蔡耀徴)

韓國館以「With Hearts」為主題,講述科技與人性間的關係。入場前,觀眾會先依序進入如電話亭般的小錄音間,對著麥克風回答「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每位觀眾錄下的聲音,將會在第1個展間轉化為聲光藝術,在全黑場域隨著音樂打下道道光束。第2個展間設有眾多如喇叭般的裝置,只要對其吹氣,上方就會產生泡泡落下(同場加映:瑞士館也有類似手法,但泡泡是由下往上升起)。

「韓國館」第2個展間裡,只要對如喇叭般的裝置吹氣,就會有泡泡從上方落下,亦展現了人和科技之間的連結與轉化。(攝影:蔡耀徴)
「韓國館」第2個展間裡,只要對如喇叭般的裝置吹氣,就會有泡泡從上方落下,亦展現了人和科技之間的連結與轉化。(攝影:蔡耀徴)
「瑞士館」也有與「韓國館」相似的泡泡裝置,不過泡泡是由下往上升起。(攝影:蔡耀徴)
「瑞士館」也有與「韓國館」相似的泡泡裝置,不過泡泡是由下往上升起。(攝影:蔡耀徴)

最後的第3展間,則播放一段「女高中生與爺爺」的音樂戲劇影片,融合K-Pop的音樂與舞蹈,講述科技如何聯繫情感,以及不隨時間改變的價值。其實各展間均強烈置入科技與娛樂產業等韓國國力,但因為收攏在科技與人性的連結此一主題下,並不會有太生硬或直接的「置入」感,可謂一場好看的展演。

「韓國館」第3個展間播放「女高中生與爺爺」的音樂戲劇影片,融合了K-Pop音樂與舞蹈。(攝影:蔡耀徴)
「韓國館」第3個展間播放「女高中生與爺爺」的音樂戲劇影片,融合了K-Pop音樂與舞蹈。(攝影:蔡耀徴)
「韓國館」第3個展間,影片講述科技與情感的聯繫。(攝影:蔡耀徴)
「韓國館」第3個展間,影片講述科技與情感的聯繫。(攝影:蔡耀徴)

韓國館
現場排隊。採分批導覽,編輯參觀時間約40分鐘。
更多資訊可至官方網站查詢

➥延伸思考:國家這件事怎麼表現?

國家館打著國家的名義參展,這件事其實很有趣——「國家」的比重要占到多大?要呈現國家的哪些特質或特色(以及怎麼呈現)?又或者再深一層思考,哪些東西能夠代表國家?上述提及到的兩個國家館(荷蘭、韓國),對我來說都是「主題」走在「國家」前面,也是我個人較偏好的國家館形式。這個意思是,它們是運用國家的元素(例如荷蘭的水能源、韓國的科技與娛樂產業),來講述一個主題,「國家」這件事有經過一定程度的轉化與包裝。

相反地,本屆我看到的大多國家館,都是讓「國家本身成為主題」,以博物館式的方式,介紹該國的地理、人文、產業、歷史,或是最新/自豪的科技、品牌、政策等等。雖然也不乏精彩之作,但就我個人而言,仍不免有種說教感。不過在直白介紹國家的國家館中,想特別推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展館:

「巴林館」運用約3,000根未經工程處理的木材,以榫卯組合成4層結構,形成前後高17公尺、中間低13公尺的弧線,宛如一艘木船。(攝影:蔡耀徴)
「巴林館」運用約3,000根未經工程處理的木材,以榫卯組合成4層結構,形成前後高17公尺、中間低13公尺的弧線,宛如一艘木船。(攝影:蔡耀徴)

▸ 巴林館

視覺之外,用觸覺與嗅覺感受巴林

其實在此之前,我並不知道巴林這個國家,但由黎巴嫩建築師Lina Ghotmeh(近年贏得「大英博物館」西翼展廳改造計畫國際競圖,是備受矚目的女建築師)操刀的建築,以3,000根木材製成木船般的展館,外觀就十分搶眼。

「巴林館」的木構運用相當值得一看。(攝影:蔡耀徴)
「巴林館」的木構運用相當值得一看。(攝影:蔡耀徴)

展覽內容不外乎介紹這個位於西亞、波斯灣西岸附近的島國,其自然與航海資源。但參觀方式的設計,是先進行一小段的團體導覽,讓觀眾對巴林有基礎認識後,再自由參觀,解說員也清楚交代「展館裡每一項東西都可以摸和聞」。對於用看或聽的方式來接收一國文化,總顯得有點制式,但透過觸覺和嗅覺,意外地讓我更有好奇心地探索。布幔染上的巴林海洋氣味,我到現在都還記得那股怪異酸味。

左:「巴林館」咖啡廳。右:「巴林館」館內展示,邀請大家親自觸摸船隻。(攝影:蔡耀徴)
左:「巴林館」咖啡廳。右:「巴林館」館內展示,邀請大家親自觸摸船隻。(攝影:蔡耀徴)

還有,巴林館商店超、好、逛!除了有許多當地工藝,同行攝影師還在裡面挖到巴林攝影師Ishaq MadanZine,照片和印刷品質都在線。另外亦可關注,目前也在開展中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國家館最高榮譽金獅獎就是由巴林館奪下,也讓我更好奇這個過往相對陌生的島國,還擁有什麼樣的創意能量。

巴林館
現場排隊。前段分批導覽、後段自由參觀,編輯參觀時間約半小時。
更多資訊可至官方社群查詢

文|張以潔 攝影|蔡耀徴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6月號《2025大阪世博設計攻略》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從自然野營走進居家美學!BLACK Design歷經品牌十週年,以展覽新品溝通傢俱風格的全新面貌

從戶外走進家的每一處角落,去年 BLACK Design 於十週年之際,以「BD home」全新家具系列正式宣告品牌轉型,跨越戶外與居家、自然與空間的界線。此次於台中 Ippuku|林森40 空間,以「HYBRID  LIVING」為展覽主題,展出一系列融合模組設計與生活情境的全新家具作品,展覽空間也可以看到由海灣園林所培育的海灣銀葉橄欖樹。植物是自然與人類生活的橋梁,柔化生活的邊界,模糊內外的界線,透過此次展覽,BLACK Design 將展開一場自由棲居、不被場域侷限的生活提案。

(攝影:黃覺深,圖片提供:BLACK Design)
BLACK Design 於台中 Ippuku|林森40 空間舉辦「HYBRID  LIVING」品牌展覽。(攝影:黃覺深,圖片提供:BLACK Design)
(攝影:黃覺深,圖片提供:BLACK Design)
展覽陳列傢俱的模組設計過程。(攝影:黃覺深,圖片提供:BLACK Design)
(圖片提供:BLACK Design)
Ippuku|林森40 可以看到由海灣園林——亞洲地標的綠色推手,種下認證嚴選的海灣銀葉橄欖樹,讓市民能有機會近距離欣賞海灣橄欖樹的美好。(圖片提供:BLACK Design)

十年間的設計變奏——從荒野之境延伸到棲居空間

BLACK Design 從高山攝影起家,將對自然的直覺與體悟內化為產品語彙,從露營生活中提煉出簡潔、實用、富含木質溫度的設計語言,逐步建立其在戶外傢俱領域的獨特地位。

(攝影:黃覺深,圖片提供:BLACK Design)
(攝影:黃覺深,圖片提供:BLACK Design)

去年品牌邁入第十年之際,重新思考如何從戶外的荒野之境延伸到室內的棲居空間,致力將這種自由和自然的感受帶入生活場域。BLACK Design 以全新「BD home」傢俱系列,試圖打破家居與戶外界線,在山林與城市、戶外與室內間無縫切換,讓感性自由與木質美學持續流動於家的角落。

(攝影:黃覺深,圖片提供:BLACK Design)
(攝影:黃覺深,圖片提供:BLACK Design)
(攝影:黃覺深,圖片提供:BLACK Design)
展覽陳列過去產品製作手稿。(攝影:黃覺深,圖片提供:BLACK Design)

新品登場!用傢具詮釋 80% outdoor x 20% indoor 的理想比例

今年度品牌展覽——《HYBRID  LIVING》傳遞在山林與居家之間,可自由切換的棲居之徑,此次「BD home」展出多款全新模組傢俱,以「80% outdoor × 20% indoor」為設計主張,在尺寸、材質、功能與場域轉換間尋找新的平衡。透過模組設計系統與自然質材,讓傢俱擁有更多使用情境的彈性與自由。

(攝影:黃覺深,圖片提供:BLACK Design)
(攝影:黃覺深,圖片提供:BLACK Design)

 《KUUSHA》:山野與日常的共享座位 
本次展出的《KUUSHA》雙人椅是品牌十週年轉型「BD home」全新代表作之一。從露營經驗出發延伸至居家共享,尺寸略大於戶外標準雙人椅,打造更寬敞、更穩定的乘坐體驗,不僅適合露營時兩人同坐,也能自然融入居家場域,成為空間中溫潤的視覺焦點。

(攝影:黃覺深,圖片提供:BLACK Design)
(攝影:黃覺深,圖片提供:BLACK Design)

木質與金屬的結構語彙延續品牌一貫調性,配合可更換的布面——鬆軟澎面的摩登帆布,與擴充扶手《WING 5/8》——岩型、山型、翼型,搭配茶染、玄染雙色選擇,保留戶外的模組設計,在不破壞原有椅身結構的前提下,提升扶手的舒適度,使這張椅子既實用、又不失生活感。

《KUUSHA》既能置於山林,也能安放在家中陽光落地的窗邊,為生活留下一處可以停下腳步的所在。

(攝影:黃覺深,圖片提供:BLACK Design)
(攝影:黃覺深,圖片提供:BLACK Design)

《KUUSHA EN》:為寵物、配件而生的互動空間 
另一組品牌十週年全新代表作,是介於單人與雙人之間的《KUUSHA EN》,不只是單純的尺寸加大成為1.5單位椅,而是納入「互動」作為核心:不僅適合獨自使用,同時也預留了一塊空間,給孩子、寵物、甚至一個隨身配件,成為一段陪伴式的座位體驗。

(攝影:黃覺深,圖片提供:BLACK Design)
(攝影:黃覺深,圖片提供:BLACK Design)

承襲 BLACK Design 一貫的木質美學與模組系統,布面、把手、結構皆可客製搭配,讓每一張椅子都能回應不同使用者的生活樣貌。

(攝影:黃覺深,圖片提供:BLACK Design)
(攝影:黃覺深,圖片提供:BLACK Design)

《KOKI》:一盞燈,延伸空間的氛圍界線 
本次展出的《KOKI》燈柱,是 BD home 模組擴充的全新力作。以戶外機能為基底,室內立燈底座設計更顯居家氛圍,整體設計流暢簡潔,卻充滿工藝細節,從功能出發,更延伸空間的情感氛圍。

燈體結構可根據空間彈性變化,不論是落地、桌燈、高架照明,都能因應不同場域轉換形式。既可搭配居家桌面成為閱讀燈,也能在戶外晚宴中烘托氛圍。模組可收納與擴充的特性,讓這盞燈永遠不受限於一種情境。

(攝影:黃覺深,圖片提供:BLACK Design)
(攝影:黃覺深,圖片提供:BLACK Design)

《Monotospace Hitaru》:戶外模組延伸的持續進化 
承接品牌轉型首款代表作《 Monotospace 星空桌》的模組邏輯,《Monotospace Hitaru》再次演繹戶外生活的結構想像,推進至居家與商業空間使用。強調桌底空間結構與可擴充模組的實用性,細節如旋轉盤、可收納設計、材質選配,皆根據室內場域需求進行優化。《Monotospace Hitaru》也同步與宜蘭二十輪 Villa等精品旅宿合作,體現從野營到家居的品牌敘事。

(攝影:黃覺深,圖片提供:BLACK Design)
(攝影:黃覺深,圖片提供:BLACK Design)

從模組到生活提案:客製細節讓傢俱有了靈魂

展覽現場亦展示客製配件模組,包括三款椅子把手造型(山形、岩形、翼形)與多種布面材質、顏色選擇,持續深化品牌對模組美學的追求,並開放使用者與空間進行個性化互動。每一組設計不只是物件,更是生活提案的一部分。

(攝影:黃覺深,圖片提供:BLACK Design)
(攝影:黃覺深,圖片提供:BLACK Design)

從山林而來,為生活而生:BLACK Design 的下一個十年

從戶外露營的生活審美起步,BLACK Design 所堅持的自然材料、模組設計與空間對話,如今透過「BD home」系列正式進入另一種尺度的日常。在品牌邁入下個十年,不只是風格的轉型,更是設計語言的重塑。從實用與藝術之間找到平衡,讓「家具」重新回到「生活」的核心。透過模組設計、細節尺度與場域轉換的靈活性,BD home 將戶外的自由精神,引入每一個日常所在的地方。

生活,不再被空間定義。而是一場關於棲居與自由的選擇。

(攝影:黃覺深,圖片提供:BLACK Design)
(攝影:黃覺深,圖片提供:BLACK Design)

BLACK Design 品牌展覽「HYBRID  LIVING」

地點:台中 Ippuku|林森40(週一、二休館)

時間:即日起至2025/7/31

更多展覽或新品資訊請關注 BLACK Design 

台通帶逛《你的好奇旅程》!藝術有高牆?用創作的原始渴望搭一座你的城市

台通帶逛《你的好奇旅程》!藝術有高牆?用創作的原始渴望搭一座你的城市

台灣通勤第一品牌 3 位主持人,以詼諧深刻的對話,陪伴無數通勤族穿梭於日常的喧囂與靜謐,這次他們走進臺北市立美術館的《你的好奇旅程》展覽,在最後的〈立方結構的演化計畫〉(The cubic structural evolution project,2004)展區中,觀眾可以任意使用樂高拼砌城市、搭建想像。於是,他們坐進了這座城市現場即興創作,暢談好奇心如何連結生活與藝術。

〈立方結構的演化計畫〉是展覽中最具互動感的作品之一,參與者在一片白色樂高積木的海洋中自由創作,建構屬於自己的城市景觀。對李毅誠(誠誠)、張家倫(家倫)、何勁旻(何 A)而言,這不僅是一場藝術體驗,更是一次對創造力的回溯。誠誠分享,比起一般「組裝說明書式」的樂高,「這裡的樂高多到讓人安心,像是軍備競賽,零件多到你可以無止境地重複、擴張。」他聲稱自己的創作靈感是打造一座「不通風、不透光、如墓碑的人造建築」,刻意強調人為的控制感與封閉結構,彷彿在挑戰自然的界限,「小時候我也喜歡蓋這類型的樂高,像是要保護內心珍貴之物,這裡讓我重新連結那種感覺。」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何 A 的「衛星發射台」概念,來自他玩《坎巴拉太空計畫》(Kerbal Space Program)太空飛行模擬遊戲的記憶,故意讓建築呈現「一碰就壞」的危樓狀態,「我不只想蓋得比台北 101 高,還想讓小孩看到都怕怕的,不敢把我的作品拆掉!」家倫的構想則是一個拱門般的「入口」,象徵某種通往未知的邀請,竟意外地和何 A 的作品無違和合併,成為「衛星發射台的洩水閥」,「我滿期待別人拿我的零件去創造新東西,就像我們的節目,聽眾回饋讓頻道內容更豐富、更有層次。」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台通眼中的 Olafur Eliasson——「看似開放,其實絕對控制」

除了拼組樂高,3 人此行也走進其他展間。誠誠認為,Olafur 的創作兼具高度控制與普世性:「你都看得懂,但絕對做不出來。觀看時都有種『我怎麼沒想到』的驚訝。」他特別提到〈單色房間〉(Room for one colour,1997)單頻率的黃光。何 A 則從另一個角度解讀,認為 Olafur 的作品帶有某種「攻擊性」或「不耐感」:「他的作品像在挑釁,吸引你靠近卻又不讓你觸碰。」而〈循環扇〉(Ventilator,1995)刻意設置在可觸及的高度,彷彿在試探觀眾的慾望,「整個展覽精確地控制觀眾的好奇心,最後用樂高釋放到訪者的創作慾望。」何 A 認為這樣的對比性令人莞爾,他隱約感覺到某種「反人性」的不耐,藝術家似乎有意凸顯人造與自然的差異,挑戰觀眾對物質與環境的認知。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立方體結構的演化計畫〉展出一景:臺北市立美術館,台北,2025積木國王大黑白「開幕特別版」協力創作。(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3 人忍不住熱烈議論,Olafur 作品中的自然元素,如:光、影、水、霧等與人類感知的連結,卻似乎有意排除「人」的存在感。何 A 提到〈苔蘚牆〉(Moss wall,1994)與記錄時間流逝的〈風的書寫〉(Wind writings,2023)和〈太陽繪圖〉(Sun drawing,2023),「他好像在說,人類其實沒那麼重要。〈單色房間〉中你無法好好自拍;〈多重影子屋〉(Multiple shadow house,2010)你看不到自己的表情。他要你把注意力轉向外部,凝視那些喚起好奇心的東西。」家倫補充:「他的作品邀請你安靜下來,與自己對話,觀察自己的身體如何與環境互動。」誠誠則指出,這也許是藝術家個人較尖銳的幽默感:「『你們都沒發現吧?』他總在提問,你是否忽略了明明再尋常也不過的彩虹和影子?」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多重影子屋〉展出一景:臺北市立美術館,台北,2025。(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不是講幹話而已!輕鬆詼諧中深刻思辨

這趟觀展過程,彷彿是一次對 3 位創作者自身的映射。長期一起工作,彼此熟知癖好與節奏,卻也因為這種持續對話,累積出了對生活更深的理解力。「好奇心是所有創作的起點,也是燃料。『李毅誠為什麼喝酒都點 2 杯?』有人覺得沒什麼,但好奇心會讓你追問,然後找到故事。」誠誠分享,有次聊天中討論如何收襪子,3 人發現彼此方式截然不同——誠誠摺疊、家倫捲起來、何 A 則將一隻襪子「含住」另一隻。這些細微差異在節目中變成引人入勝的話題,展現好奇心如何將平凡轉化為趣味。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家倫坦言,自己私底下不是對其他人類好奇的人,但在錄製節目時會刻意開啟「追問模式」。他也說何 A 的突兀反而成為節目笑點,「何 A 的問題基本上都是服務自己,而不是服務觀眾,不過這種天外飛來一筆,也會意外挖到有趣的東西,這就是他的怪。」看似無聊的瑣事,因為觀察、發問與執著,被賦予了新的厚度。誠誠指出:「我們最常問:『你為什麼會這樣想?』比起輸出,其實聊天最重要的反而是聽,讓對話持續延展下去。」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如果台通成為策展人?

這讓我們也好奇起,如果有一天,台通受邀進駐美術館展出,他們會選什麼片段?何 A 想像一個在展場中,模擬聽眾在捷運上、打掃家裡、開車等場域收聽節目的環境,集結 3 個主持人的笑聲集錦,讓觀眾感受到陪伴與共鳴,「想跟觀眾說『你不孤單』,像《新世紀福音戰士》的場景,大家的笑聲匯聚成一股力量。」誠誠則想展出節目中被剪掉的祕辛,如私下對特定人事物的犀利評論,認為這能呈現真實的對話樣貌:「節目是同時做給數萬人聽,但展覽是對 1 個人說話。來看展覽才能聽到從未公開的彩蛋。」家倫則幽默提議展示業配片段,笑稱這是節目價值的體現:「被標價是好事,讓你知道自己的價值!」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單色房間〉展出一景:臺北市立美術館,台北,2025。(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同理差異 持續好奇

「我們最討厭那種孤芳自賞、設了高門檻,還覺得看不懂就是你不夠聰明的藝術。」在他們眼中,藝術最迷人的地方是「打開一個你從沒想過的角度」,是提醒「你怎麼沒發現呢?」如同台通的核心哲學,既可以輕鬆理解,但要做得自然且深刻,是另一回事。3 人至今依然是可以約去吃漢堡王的朋友,台通「從一個小問題一路往下挖」,使「陪伴」成為聲音最獨特的質地,一場場「用聲音搭建世界」的實驗,對話流動而誠實,彼此接住對方,也拆解彼此。誠誠說:「好奇心讓我們安心,光是『理解』本身,就能減輕人生的痛苦。」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臺灣通勤第一品牌
《台通》自 2020 年疫情期間由李毅誠創立,與張家倫、何勁旻共同主持。起初因疫情影響便當店生意下滑,啟發李毅誠與好友創辦節目,意外席捲 Podcast 圈,節目話題涵蓋生活瑣事、時事、動漫到社會議題,以輕鬆又深入的閒聊風格,累積大量忠實聽眾。開播後多次登上 KKBOX、Apple Podcasts 與 Spotify 最受歡迎節目榜,也在 2022 年獲邀擔任第 13 屆金音創作獎主持,持續以真誠、幽默的對話與魔性笑聲,打造和聽眾的共鳴與連結。

文|張瑋涵 攝影|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7月號《Olafur Eliasson藝術特輯》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