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歐暗夜裡會發光的金字塔!隈研吾丹麥紙島新作即將完工:模糊海陸邊界,集文化中心、室內外浴場於連綿建築群

北歐暗夜裡會發光的金字塔!隈研吾丹麥紙島新作即將完工:模糊海陸邊界,集文化中心、室內外浴場於連綿建築群

日本「負建築」大師隈研吾於丹麥打造的多功能海濱文化中心預定2026年揭幕,目前工程已趨近尾聲、建築群亦大致成形,以壁面穿孔的「金字塔形」外觀將眾人目光匯聚哥本哈根港區一處轉角。由其獨特結構談起,讓我們乘著事務所的逼真模擬,一探建物背後與水、城市和當地生活共築的深意。

由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操刀的金字塔形建築群正在哥本哈根港邊悄然開始了「呼吸」——作為港內新文化地標「紙島」(Christiansholm,也常直接稱Paper Island)開發計劃的一環,此建設始於2021年,並預計2026年正式完工。不過近期透過外媒搶先曝光攝影師Francisco Tirado鏡頭下的幀幀風景,我們得以從四面八方窺探此一備受期待,兼設有室內泳池與露天浴場、將承載未來多樣文化項目的全新空間。

至於為什麼說它在呼吸?整個建築群相互連綴的金字塔形外觀又是從何而來?本篇將以3大部分解構丹麥紙島海濱文化中心「Waterfront Culture Center」建築特徵及其背後極富巧思與哲思的設計概念。

(圖片來源: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圖片來源: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總體構想:打造一塊從城市向海洋自然過渡的地形

當沿海地帶已然成為這座城市主要文化建設的前景與背景,「我們的設計重點在於創造一種體驗,而不僅僅是一座孤立的建物。」隈研吾團隊公布承接此案時便如此揭示。全新空間旨在突顯「水」之於哥本哈根歷史、文化與鮮活城市風貌的重要性,設計上盡可能呈現水的多種狀態,如水流、水蒸氣、水面光影映射等,從而喚起人們的感官共鳴。同時,如隈研吾一貫使建物隱沒於環境的「負建築」理念,此案同樣致力將建築量體融入由水域所界定的地景之中;一幢接一幢稜角分明的平頂建物無違和鑲嵌於港灣邊緣,從天俯瞰讓人也生出沙雕、沙堡等趣味聯想,和水、城市與生活和諧相映。

(圖片來源: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圖片來源: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隈研吾丹麥新作解析#01

「金字塔」回應紙島屋頂規範,階梯式露台模糊海陸邊界

而事實上,這樣的平頂構造首先是對該島建物屋頂規範的回應,再者是對當地歷史發展下形塑之特有建築形式的當代詮釋,最後當然也從中樹立獨特性:「多面開展」取代「單一正面」,使得各方向皆易於識別和進入,並且提供一處開放、可觸及且自然無雕飾的場域,承載當地本質上充滿動態感和生命力的島嶼記憶。從室內到室外、室外到海面的整片地面空間藉由一體貫通的手法建造,加以向水面緩緩延伸的「階梯式露台」柔化甚至消解邊界感,海陸間的分野因此被模糊,寬廣而連綿不斷的水面視覺渾然天成。

(圖片來源: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圖片來源: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隈研吾丹麥紙島新作解析#02

磚造建物表皮可「穿孔呼吸」,白天引光、夜晚放光

溫潤而具凹凸觸感的外觀選用磚材沿承基地周邊環境脈絡,且在強調丹麥傳統工藝美學的同時,團隊更探索了磚材憑藉其細緻紋理所能夠在大尺度建築中被展現出來的潛力——以一片磚為一小單元呈現不同程度的透光性,從密實的牆體到帶有不規則穿孔的個別牆面,彷彿賦予了建物「光的呼吸」,平時光影自然篩落其間,映照在水面上;反之,當黑夜或北歐冬季的至暗時刻來臨時,便藉光裡的微塵及其水面倒影於黑暗中閃耀,自孔洞間釋放柔和光芒,為紙島新開發區勾勒出溫暖的城市地標。

(圖片來源: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圖片來源: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圖片來源: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圖片來源: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隈研吾丹麥紙島新作解析#03

「正負空間」虛實共構,室內泳池、露天浴場各擁獨特風情

最後,其建築主體結合實體與虛體,由一系列比例各異的錐形體,透過垂直推擠與水平拉伸的視覺手法生成「非直線」的錯落線條。而這些向上擠出的錐形屋頂可自天窗引入光影,也恰對應地面層各獨立泳池的分區;地面層以上的樓層,則被定義為前述擠出屋頂的「負形空間」(借用正負極概念來想像會更容易:將凸出的屋頂視為正形空間,建物之間內凹的部分即是負形空間),露天浴場與溫泉如「谷地」般分布於金字塔群峰間,得綜覽哥本哈根海濱全景。

(圖片來源: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圖片來源: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位於中央的一座倒錐形體作為結構核心、同時也是這些屋頂之中最深的空隙,特別規劃了一座戶外樓梯,愈發突顯整體建築中正負空間的互動關係。在精良的量體變化、空間對比與氛圍掌控相輔相成下,團隊分別為不同功能的場域創造出獨特體驗。

(圖片來源: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圖片來源: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圖片來源: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圖片來源: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參照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公布的一系列模擬圖與Francisco Tirado所記錄完工前最後階段的攝影作品,全面充實了我們對丹麥紙島Waterfront Culture Center空間豐富性的想像——許多金字塔結構現已明顯成形,其他部分也正積極建造中,萬眾對它的期待於是被拉到了2026年開幕前最高。

(圖片來源: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圖片來源: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資料來源: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Designboom

延伸閱讀

RECOMMEND

Foster + Partners設計「伊麗莎白二世紀念園區」!女王婚禮鑽石王冠化為絕美玻璃橋樑

倫敦「伊麗莎白二世紀念園區」設計亮相!Foster + Partners將女王婚禮鑽石王冠化為玻璃橋樑

伊麗莎白二世(Elizabeth II)以君主身份伴英國走過70年歲月,無疑是人民心中的精神指標。為紀念這位英國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倫敦將迎來「伊麗莎白二世紀念園區(Queen Elizabeth II Memorial)」,其由英國建築事務所Foster + Partners設計,藉一座玻璃妝點、象徵團結的橋樑,致敬女王擅於協調對立、凝聚各方力量的領導魅力。

倫敦「伊麗莎白二世紀念園區」設計亮相!Foster + Partners將女王婚禮鑽石王冠化為玻璃橋樑
(圖片來源:Foster + Partners)
倫敦「伊麗莎白二世紀念園區」設計亮相!Foster + Partners將女王婚禮鑽石王冠化為玻璃橋樑
(圖片來源:Foster + Partners)

女王婚禮王冠成絕美玻璃橋樑

「伊麗莎白二世紀念園區」設於倫敦聖詹姆斯公園(St James’s Park)內,Foster + Partners獲選的設計與藝術家Yinka Shonibare、景觀建築師Michel Desvigne共同構思,將女王人格特質、生命歷程及領導風格濃縮於此,也為市民打造一處得以沈思、放鬆身心的綠意場域。

倫敦「伊麗莎白二世紀念園區」設計亮相!Foster + Partners將女王婚禮鑽石王冠化為玻璃橋樑
(圖片來源:Foster + Partners)
倫敦「伊麗莎白二世紀念園區」設計亮相!Foster + Partners將女王婚禮鑽石王冠化為玻璃橋樑
(圖片來源:Foster + Partners)

Foster + Partners將於公園湖泊兩側各打造一座新入口和花園,兩端透過一座「團結橋(Unity Bridge)」連接,橋樑將以玻璃欄杆裝飾,靈感源自女王在婚禮時配戴的鑽石王冠,藉通透材質與日光和湖面波光共織靜謐氛圍。以橋樑作為核心,也具備精神層面的寓意,凸顯女王在位70年來團結及凝聚國家的象徵性意義。

倫敦「伊麗莎白二世紀念園區」設計亮相!Foster + Partners將女王婚禮鑽石王冠化為玻璃橋樑
(圖片來源:Foster + Partners)

花園以聲音裝置等營造沈浸體驗

園區落成後,聖詹姆斯公園馬爾堡門(Marlborough Gate)側將有女王雕像迎接訪客,另一邊的鳥籠步道(Birdcage Walk)側入口則以菲利普親王為名,共同引領人們踏上石板路通往花園,在綠意環繞的蜿蜒小徑中漫步,聆聽女王曾向人民說的金句名言。園內也將設置多座大型雕塑,重現女王和菲利普親王相互扶持的身影,及女王騎馬的帥氣身姿。

倫敦「伊麗莎白二世紀念園區」設計亮相!Foster + Partners將女王婚禮鑽石王冠化為玻璃橋樑
(圖片來源:Foster + Partners)
倫敦「伊麗莎白二世紀念園區」設計亮相!Foster + Partners將女王婚禮鑽石王冠化為玻璃橋樑
(圖片來源:Foster + Partners)

Foster + Partners何以打敗海澤維克等團隊設計?

「伊麗莎白二世紀念園區」競圖除了Foster + Partners的獲選提案之外,另有海澤維克工作室(Heatherwick Studio)、WilkinsonEyreJ&L GibbonsTom Stuart-Smith等建築及景觀設計團隊進入決選階段,想看各提案設計請點此。園區籌備委員會在考量成本效益、場域營造、參觀體驗等指標後,最終選定Foster + Partners設計,對此委員會主席Robin Janvrin表示:「此提案讓我們與未來世代能夠理解伊麗莎白女王如何在漫長的統治中,以堅定的價值觀與樂觀精神,在延續與變革之間取得平衡,奉獻一生。」

倫敦「伊麗莎白二世紀念園區」設計亮相!Foster + Partners將女王婚禮鑽石王冠化為玻璃橋樑
(圖片來源:Foster + Partners)

Snøhetta設計「上海歌劇院」即將完工!扇子躍出戲曲融入建築,成開放式屋頂和螺旋階梯

Snøhetta設計「上海歌劇院」即將完工!戲曲扇子化身開放式屋頂和螺旋階梯

「上海歌劇院」無疑是2025年世界各地預計落成的公共建築中,最令人期待的目的地之一。劇院建築由挪威建築事務所Snøhetta、中國華東建築設計研究院(ECADI)合作設計,以壯觀的螺旋樓梯為亮點,其自屋頂一路延伸至地面,流線輪廓如展開的扇面,令人聯想戲曲表演者的優雅身姿;開放式的設計邀請人們沿著「扇的紋理」拾階而上,行至屋頂將上海城景觀和黃浦江景盡收眼底。

Snøhetta設計「上海歌劇院」即將完工!戲曲扇子化身開放式屋頂和螺旋階梯
上海歌劇院。(圖片來源:Snøhetta)

上海歌劇院在後灘,為昔日工業區注入新生

上海歌劇院所在的後灘一帶,早期是煉油廠、貨運碼頭等聚集的工業用地,後於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期間,迎來大規模的整體環境改造,逐漸轉型為以低碳、生態、文化為發展關鍵字的臨江新區。一座大型歌劇院落址於此,正是後灘轉型過程中的重要一步。

Snøhetta設計「上海歌劇院」即將完工!戲曲扇子化身開放式屋頂和螺旋階梯
上海歌劇院坐落於後灘一帶。(圖片來源:Snøhetta)

從奧斯陸到上海,Snøhetta用「屋頂廣場」打開劇院建築

在上海歌劇院之前,Snøhetta已累積大量劇場建築設計經驗,以2008年竣工的挪威奧斯陸歌劇院為開端,先後有加拿大Isabel Bader表演藝術中心、法國巴黎Nanterre-Amandiers劇院翻新計畫落成,另有韓國釜山歌劇院正在興建當中。經過多次實戰,Snøhetta對劇院建築的理解更加透徹,對格局、建材等設計手法該如何相輔相成,營造更完善的觀賞體驗,亦有深入了解,這些經驗也在上海歌劇院中獲得延續。

Snøhetta設計「上海歌劇院」即將完工!戲曲扇子化身開放式屋頂和螺旋階梯
挪威奧斯陸歌劇院。(圖片來源:Snøhetta)

值得一提的是,從奧斯陸、釜山到上海歌劇院,Snøhetta都提出「屋頂廣場」的設計方案,將過去常是封閉的劇院建築打開,邀請人們走上屋頂親近建築,也透過新視角眺望城市。

Snøhetta設計「上海歌劇院」即將完工!戲曲扇子化身開放式屋頂和螺旋階梯
挪威奧斯陸歌劇院。(圖片來源:Snøhetta)
Snøhetta設計「上海歌劇院」即將完工!戲曲扇子化身開放式屋頂和螺旋階梯
上海歌劇院設計渲染圖。(圖片來源:Snøhetta)

扇子躍出戲曲,化身開放式屋頂和螺旋階梯

為了真正實現「讓藝術家與公眾共享建築」的設計概念,Snøhetta自上海歌劇院屋頂延伸出一座壯觀的螺旋階梯,其靈感來自戲曲中常見的扇子,整體外觀如展開的扇面,密集排列的階梯則如扇的摺痕,俯瞰優雅又富律動感,令人聯想舞台上表演者的流動身姿。劇院周圍的景觀設計也採放射式佈局,呼應劇院建築本身,讓人們無論自劇院眺望城市、或自城市別處望向此處,都能享有連貫的視覺風景。

Snøhetta設計「上海歌劇院」即將完工!戲曲扇子化身開放式屋頂和螺旋階梯
上海歌劇院周圍景觀採放射式佈局,呼應建築本身。(圖片來源:Snøhetta)
Snøhetta設計「上海歌劇院」即將完工!戲曲扇子化身開放式屋頂和螺旋階梯
上海歌劇院開放式屋頂和螺旋階梯如展開的扇面。(圖片來源:Snøhetta)

玻璃帷幕讓城市和劇院互為風景

視線轉往劇院內部,Snøhetta選用大量橡木及柔軟絲質,除了考量材料的聲學表現,在視覺上也與建築外部以混凝土為主的材質形成鮮明對比。劇院立面則披上落地玻璃帷幕,將自然光線及城市流動風景引入室內;入夜後,亮燈的劇院如城市一隅的唯美燈籠,為上海天際線再添一道迷人景致。

Snøhetta設計「上海歌劇院」即將完工!戲曲扇子化身開放式屋頂和螺旋階梯
上海歌劇院設計渲染圖。(圖片來源:Snøhetta)
Snøhetta設計「上海歌劇院」即將完工!戲曲扇子化身開放式屋頂和螺旋階梯
上海歌劇院設計渲染圖。(圖片來源:Snøhetta)

傳統與實驗風格並重,邀人們親近表演藝術

未來,上海歌劇院將舉辦以戲曲、歌劇、音樂會為主的演出,傳統及當代實驗風格並重,盼能吸引年輕世代進場接觸表演藝術。館內設有3個主要的表演空間,其中最大的主廳可容納2,000人,配置時下頂尖設備,尤為注重音場表現;第二劇場為中小型表演而生,設計講求拉近表演者和觀眾之間的距離,營造更親密的交流氛圍,約可容納1,200人;最小型的劇場則設有1,000個座席,設備及格局強調可靈活配置,能根據各種實驗性表演彈性轉換,為不同形式的表演創造更豐富的呈現可能。

Snøhetta設計「上海歌劇院」即將完工!戲曲扇子化身開放式屋頂和螺旋階梯
上海歌劇院設計渲染圖。(圖片來源:Snøhetta)

此外,歌劇院內也設有餐廳、藝廊、展覽空間、圖書館、小型電影院等,全年無休、全天候對外開放的屋頂廣場,也將不定期有表演及大型活動發生,透過多元、開放的環境氛圍,打造一座真正屬於全民、讓藝術更為可親的文化地標。

Snøhetta設計「上海歌劇院」即將完工!戲曲扇子化身開放式屋頂和螺旋階梯
上海歌劇院。(圖片來源:Snøhetta)

資料來源|Snøhetta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