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負建築」大師隈研吾於丹麥打造的多功能海濱文化中心預定2026年揭幕,目前工程已趨近尾聲、建築群亦大致成形,以壁面穿孔的「金字塔形」外觀將眾人目光匯聚哥本哈根港區一處轉角。由其獨特結構談起,讓我們乘著事務所的逼真模擬,一探建物背後與水、城市和當地生活共築的深意。
由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操刀的金字塔形建築群正在哥本哈根港邊悄然開始了「呼吸」——作為港內新文化地標「紙島」(Christiansholm,也常直接稱Paper Island)開發計劃的一環,此建設始於2021年,並預計2026年正式完工。不過近期透過外媒搶先曝光攝影師Francisco Tirado鏡頭下的幀幀風景,我們得以從四面八方窺探此一備受期待,兼設有室內泳池與露天浴場、將承載未來多樣文化項目的全新空間。
至於為什麼說它在呼吸?整個建築群相互連綴的金字塔形外觀又是從何而來?本篇將以3大部分解構丹麥紙島海濱文化中心「Waterfront Culture Center」建築特徵及其背後極富巧思與哲思的設計概念。

總體構想:打造一塊從城市向海洋自然過渡的地形
當沿海地帶已然成為這座城市主要文化建設的前景與背景,「我們的設計重點在於創造一種體驗,而不僅僅是一座孤立的建物。」隈研吾團隊公布承接此案時便如此揭示。全新空間旨在突顯「水」之於哥本哈根歷史、文化與鮮活城市風貌的重要性,設計上盡可能呈現水的多種狀態,如水流、水蒸氣、水面光影映射等,從而喚起人們的感官共鳴。同時,如隈研吾一貫使建物隱沒於環境的「負建築」理念,此案同樣致力將建築量體融入由水域所界定的地景之中;一幢接一幢稜角分明的平頂建物無違和鑲嵌於港灣邊緣,從天俯瞰讓人也生出沙雕、沙堡等趣味聯想,和水、城市與生活和諧相映。

隈研吾丹麥新作解析#01
「金字塔」回應紙島屋頂規範,階梯式露台模糊海陸邊界
而事實上,這樣的平頂構造首先是對該島建物屋頂規範的回應,再者是對當地歷史發展下形塑之特有建築形式的當代詮釋,最後當然也從中樹立獨特性:「多面開展」取代「單一正面」,使得各方向皆易於識別和進入,並且提供一處開放、可觸及且自然無雕飾的場域,承載當地本質上充滿動態感和生命力的島嶼記憶。從室內到室外、室外到海面的整片地面空間藉由一體貫通的手法建造,加以向水面緩緩延伸的「階梯式露台」柔化甚至消解邊界感,海陸間的分野因此被模糊,寬廣而連綿不斷的水面視覺渾然天成。

隈研吾丹麥紙島新作解析#02
磚造建物表皮可「穿孔呼吸」,白天引光、夜晚放光
溫潤而具凹凸觸感的外觀選用磚材沿承基地周邊環境脈絡,且在強調丹麥傳統工藝美學的同時,團隊更探索了磚材憑藉其細緻紋理所能夠在大尺度建築中被展現出來的潛力——以一片磚為一小單元呈現不同程度的透光性,從密實的牆體到帶有不規則穿孔的個別牆面,彷彿賦予了建物「光的呼吸」,平時光影自然篩落其間,映照在水面上;反之,當黑夜或北歐冬季的至暗時刻來臨時,便藉光裡的微塵及其水面倒影於黑暗中閃耀,自孔洞間釋放柔和光芒,為紙島新開發區勾勒出溫暖的城市地標。


隈研吾丹麥紙島新作解析#03
「正負空間」虛實共構,室內泳池、露天浴場各擁獨特風情
最後,其建築主體結合實體與虛體,由一系列比例各異的錐形體,透過垂直推擠與水平拉伸的視覺手法生成「非直線」的錯落線條。而這些向上擠出的錐形屋頂可自天窗引入光影,也恰對應地面層各獨立泳池的分區;地面層以上的樓層,則被定義為前述擠出屋頂的「負形空間」(借用正負極概念來想像會更容易:將凸出的屋頂視為正形空間,建物之間內凹的部分即是負形空間),露天浴場與溫泉如「谷地」般分布於金字塔群峰間,得綜覽哥本哈根海濱全景。

位於中央的一座倒錐形體作為結構核心、同時也是這些屋頂之中最深的空隙,特別規劃了一座戶外樓梯,愈發突顯整體建築中正負空間的互動關係。在精良的量體變化、空間對比與氛圍掌控相輔相成下,團隊分別為不同功能的場域創造出獨特體驗。


參照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公布的一系列模擬圖與Francisco Tirado所記錄完工前最後階段的攝影作品,全面充實了我們對丹麥紙島Waterfront Culture Center空間豐富性的想像——許多金字塔結構現已明顯成形,其他部分也正積極建造中,萬眾對它的期待於是被拉到了2026年開幕前最高。

資料來源: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Designbo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