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希望她因為自己是女孩而感到後悔》這本書告訴我們:改變是可能的。過去「性教育」是東方社會避談的話題,書中的例子讓我印象深刻:即使只是和孩子打鬧,當孩子說「不要」時,父母若能立刻停下你的舉止,就是在教導孩子:妳的拒絕有權利,無論對方是誰?你的身體與意願值得被每個人尊重。這樣的性教育,應該越早就該不斷被提醒,並建立這樣的人我身體分際的思維。
小時候,我長得比弟弟高半個頭,親戚也不是故意的,就脫口一句:豬不肥,肥到狗。當時,我們家的阿嬤見我面有赧色,就回了一句:我們沒有豬狗,只有我兩位心愛的乖孫⋯⋯當時,我不識字的阿嬤她捍衛我是女孩,依然受人喜愛和重視的宣言,深深觸動了我的心。
她的教養是要我喜歡自己是女孩這個身分,也要愛惜女孩這個頭銜,我沒有矮人一等,也沒必要自貼標籤。
因而,我在校園裡,遇見這樣的女孩:有人因為「臉圓」而被笑胖,開始刻意不吃午餐;有人數學明明很好,卻因為長輩的一句「女生念理工不適合」而懷疑自己;有人在人際裡不敢拒絕,因為從小「乖一點、忍一下」的期待,就讓自己活成了被期待、被喜歡的模樣。她們的故事正是書中所描繪的那些「若不是女孩,就不會發生」的痛苦。
《我不希望她因為自己是女孩而感到後悔》這本書告訴我們:改變是可能的。
「外貌焦慮」是每個人都會有的,尤其成長過程。當我們對孩子說:「妳很漂亮」、「你很帥」,孩子可能會依附在外貌評價中。我們應該做的是打破「美只有一種樣子」的迷思,帶孩子看見多元的美,環肥燕瘦都是美,陽剛陰柔也是,只要活出自己的特色都很美好。
過去「性教育」是東方社會避談的話題,書中的例子讓我印象深刻:即使只是和孩子打鬧,當孩子說「不要」時,父母若能立刻停下你的舉止,就是在教導孩子:妳的拒絕有權利,無論對方是誰?你的身體與意願值得被每個人尊重。這樣的性教育,應該越早就該不斷被提醒,並建立這樣的人我身體分際的思維。
面對網路的威脅,也是很重要的課題。身為老師,我深知孩子的世界早已與手機密不可分。不要只怕孩子沉迷,而是要提升自身的資訊素養,陪孩子理解網路霸凌、線上性誘騙的風險。只有當父母、老師的,從自己開始示範如何守護隱私、如何安全地使用社群時,孩子才會真正學會保護自己。
最打動我的是「心理韌性」的篇章。女孩往往承受更多情緒壓力,不敢表達憤怒、不敢承認脆弱。
父母、大人能做的不是替他們消除逆境,而是陪孩子在挫折中找到復原的力量。你跌倒了,「我陪你站起來」的溫暖,而不是「你怎麼又不小心」的責備。
作者守護家中的女兒,不只是避免她受傷,更是為她打開一個廣闊的世界,讓她有勇氣說「不」、有自由去選擇、也有自信成為自己。我也想起了自己的母親,在我最懷疑自己的時候,她告訴我:你是堅強善良的人,我一直這樣相信著。而且只要需要媽媽,我一定會陪你伴你,你無須害怕膽怯。在養育我的同時,我體會到,她家貧失學的傷,曾因為女性身分而在職場被拒絕的心酸。如果可以,我也很想對媽媽說:謝謝你願意學習如何守護我的心靈,現在換我也來溫柔地擁抱那個——曾經因性別而感到孤單的你,我的媽媽。
闔上書扉,我相信:女孩不會再因為「身為女孩」而後悔,我們都會驕傲地活出「身為自己」的完整。此生,身為女孩,我以此為榮也開懷。
La Vie出版書籍《我不希望她因為自己是女孩而感到後悔:陪伴女兒建立內在力量的教養課》
出版日期|2025/09/13
作者|犬山紙子
本書彙整許多家長在養育女兒時面臨的疑問或擔憂,與各領域的專家進行討論並提出具體應對方式,例如在家庭進行性教育的時機與方式、如何提升網路時代對於隱私及個人資訊的保護意識、刻意接近未成年人欲進行線上性誘騙的手法與防範之道等。由於兒童本身就是社會中較為弱勢的存在,家長必須成為為我們的兒女勇敢發聲、開疆闢土的大人,而在守護孩子的同時,或許也是在擁抱和保護當年那個因痛苦而哭泣的自己。
✹ 更多新書資訊 ⭢ La Vie 圖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