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滂沱大雨的下午和吳宜紋在她的工作室兼住家見面,她的笑容卻和作品一樣帶著溫暖和煦,讓人馬上就感受到一種屬於木頭樸實合諧的質地,和她幾乎是一體的了。對自然的關懷正是她創作的基調,如同英文名Even,她所信仰的哲學是「用平等的態度看待生活中的每件事物,我們不比一花一草優越,因為我們都是一樣的存在著」。
人類很渺小,我們沒有比較偉大
這樣對自然宇宙的謙卑態度,要追溯到多年前的花蓮之旅。那是吳宜紋第一次到了美麗的台灣後山,熱情的風味餐廳老闆娘聊起原住民的敬神儀式,讓她深受感動,如此心懷感激面對自然的賜予,人就只像是個借物者,沒有任何權利遺棄。進入研究所後,當吳宜紋正式開始木工藝,她選擇只用回收木來創作,就是因為覺得木頭辛辛苦苦地長了那麼久,被人類砍下製成家具,卻只使用短短一段時間就面臨被丟棄的命運,「這樣子樹很可憐」她說。於是吳宜紋便踏上了「拾荒」的旅途,許多友人被她感動,也會報馬哪裡有好物可撿,好比發現台大改建系館拆下日據時代的老木材被丟棄在椰林大道旁,就立刻緊急通知她,雖說處理蟲蛀、釘子、搬運等問題比想像中棘手很多,但她還是細細地花了一兩個月時間,將這些別人不要的材料賦予全新生命,成為兒童專用的可愛衣架-- 白衣樹。
記憶的滋味
吳宜紋小時候,開計程車的爸爸對孩子們總是很嚴厲,某次,爸爸把一個帶門的老舊電視,動手改造成了多功能鞋櫃,這個創意的幽默感以及手作的輕鬆過程,在她的記憶裡,成了與父親最溫暖的定格畫面。吳宜紋在研究所學習創造,而在懷德居木工實驗學校則深研木工技巧,2010 年台灣工藝競賽得獎作品—記憶的滋味,便是經過反覆試驗琢磨而成的餅乾椅,這個作品一舉擄獲了很多wow 的讚嘆聲,而背後,蘊載著吳宜紋對木頭與人濃厚而深刻的情感。
用刨下的木絲做成的鳥巢很可愛,有人卻覺得像四腳朝天的馬。
小學生電視
長大
一盒巧克力
親手畫的草圖,是下一季新品。
文|許睿詅 攝影|林政億 圖片提供|吳宜紋
台灣工藝競賽首獎 吳宜紋
吳宜紋
1983 年生於高雄,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學系、藝術與造形設計研究所工藝創
作組畢業,懷德居木工實驗學校學員,獲2009 蕭壟設計新人獎百大酷設計、2010 台灣工藝競賽創新設計組首獎。
http://evenwahaha.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