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東京奧運競賽動態圖標、Nike 3D動態廣告的幕後操刀者!專訪日本動態設計師暨創意總監井口皓太

2020東京奧運競賽動態圖標、Nike3D動態廣告的幕後操刀者!專訪日本動態設計師暨創意總監井口皓太

2020東京奧運開幕典禮,讓許多觀眾想起日本老牌節目《超級變變變》的競賽動態圖標,以及在新國立競技場上空熠熠閃爍的無人機演出,幕後操刀者皆為井口皓太。這位 1984 年出生的動態設計師,已是 Nike、ISSEY MIYAKE、Disney 等國際品牌相爭合作的對象。他如何在時間裡賦予設計生命?對他而言什麼才是好的動態設計?

小檔井口皓太FOP_1600_c井口皓太將2020東京奧運的競賽圖標動態化,過程經過無數次的考證與修改。
井口皓太將2020東京奧運的競賽圖標動態化,過程經過無數次的考證與修改。

畢業於日本私立美術大學名門「武藏野美術大學基礎設計學系」,最初井口皓太的目標其實是成為平面設計師。點開基礎設計學系的網站,首頁開宗明義地寫著「設計無法被分割」,強調跨領域、不受既有框架束縛的教學理念。這也讓他在學期間接受科學、藝術與哲學思考訓練,由更為廣闊的視角俯瞰設計,萌生了離開平面藝術領域的念頭。「一來是因為時代趨勢改變,設計媒介由紙張逐漸轉向數位螢幕。二來是透過基礎設計學系的課程,讓我意識到比起走上前人開拓的道路,自己更適合挑戰新的局面。」他找到的解答便是動態圖像,為了探索影像體驗方式,還拿著廉價的投影機,到處投影自己的影像作品。「動態圖像由平面藝術延伸而出,在時間與空間維度上有更大的自由與可能性。」

小檔井口皓太kotaiguchi_202109
井口皓太

跳脫既有設計和公司組織框架

這股不安於室的心情也反映到校園之外。大學時期的他,看著同儕進入企業就職、在社會框架裡從事設計工作,時常對此抱持抗拒,產生了想要突破既有設計產業結構的念頭。他召集其他美術大學學生一起組成設計團隊,時而製作影像 DVD、時而擔任展覽總監,進而一同創業成立公司「TYMOTE」。不透過廣告代理商居中協調,井口皓太強調TYMOTE總是直接面對客戶,並且從多樣的角度進行設計與產出。例如2014年與ISSEY MIYAKE合作的企劃「message」,將三宅一生的限定商品排列組合成字母A到Z,並以此一主視覺延伸而出動態圖像、短片,甚至一手主導店面櫥窗設計。

2017年成員決意各自獨立發展後,TYMOTE也隨之解散。井口皓太說,TYMOTE的經驗讓他體悟到以固定成員執行設計企劃案的限制,「雖然TYMOTE試圖以多元觀點進行設計、產出,但真正需要的是突破公司體制,自由地串連起各種才能、技術的網絡組織。」因此在TYMOTE解散前,井口皓太成立了「CEKAI」,試圖解決他在TYMOTE感受到的矛盾。 

CEKAI網羅了執行設計企劃時所需的各種要角,除了設計師,製作人、經理人等角色亦活躍其中。人員配置上十分貼近業界現狀,但不同的是,CEKAI裡的成員並不受到組織制度束縛,各自因為不同的企劃一同集結,任務完成便分開。他說,彼此唯一的共通目標只有「提供好的設計、提供設計師好的環境」。目前CEKAI在日本和美國都有分部,不禁好奇他要如何領導這樣自由的組織?「我在裡頭並不扮演領導角色。我所做的只有拋出創 意發想、召集成員們集思廣益、埋頭做出讓人驚嘆的作品,並持續做好這些事而已。」他也提到,「CEKAI不是為了某個特定目的而集結的組織,而是每個創意人各自帶著不同的問題意識聚集在一起的場所。」

小檔井口皓太スクリーンショット 2022-07-17 11.30.50TYMOTE和時裝設 計師三宅一生合作的「message」 企劃;加入方塊、菱形等元素,將 三宅一生的手提包、圍巾、皮夾、 毛衣等限定商品排列組合成A到Z 獨創的字體。
TYMOTE和時裝設計師三宅一生合作的「message」 企劃;加入方塊、菱形等元素,將三宅一生的手提包、圍巾、皮夾、毛衣等限定商品排列組合成A到Z獨創的字體。

從文字設計到大型 3D 戶外廣告

在井口皓太的眾多作品中,「kanji city」是經常被提及的。4分鐘的動畫裡,不停向後流動的影像陸續出現「木」、「川」、「石」、「寺」等細長文字,這些漢字的象形文字化身為街景,拼湊出京都的城市樣貌。這部動畫同時詮釋了漢字的歷史底蘊及日本街道空間的構成,獲得英國D&AD及紐約ADC等獎項。他提到,D&AD的評審曾對他說:「亞洲設計師的作品都帶有一種美感,但對外國人而言,往往很難理解那些作品來自什麼文化背景、又具有什麼意義。不過透過『kanji city』這個作品,我第一次從視覺上領悟了漢字的美妙。」這番話帶給他相當大的衝擊,當時年僅20多歲的他一心力求表現,認為自己的設計「懂的人自然就懂」,但評審的評語讓他體悟到設計「簡單易懂」的重要。

有趣的是,「kanji city」雖然廣受海外好評,但報名日本國內設計獎項卻全軍覆沒。也就是說,同樣的作品放在熟悉漢字的國家之中,所接收到的驚喜與體驗感大幅被削弱。「什麼是讓日本人也信服的文字動態設計?」他拋出的回答是和字體設計師大原大次郎合作的音樂錄影帶「everything but the love」。影片從頭到尾皆由白底黑字的動態歌詞組成,舞動的文字與高速切換的畫面,讓人直觀性地感受到漢字的力與美,最終也獲得東京TDC賞肯定。

小檔井口皓太kanjicity_02378「kanji city」為健身房腳踏車電 子螢幕上所搭載的影像作品;作 品中可見「門」、「布」、「竹」 等漢字意象化為街景,隨著使用者 踩踏車輪,畫面中影像不斷向後 流動,彷彿奔走於以文字構築而成 的京都街道之中。
kanji city」為健身房腳踏車電子螢幕上所搭載的影像作品;作品中可見「門」、「布」、「竹」 等漢字意象化為街景,隨著使用者踩踏車輪,畫面中影像不斷向後流動,彷彿奔走於以文字構築而成的京都街道之中。

井口皓太長年來亦與許多品牌合作,其中Nike是CEKAI從創始初期合作至今的夥伴。從最一開始的動態Logo、短片製作、活動企劃,到近期甚至參與了Nike鞋款的設計。之所以能長期合作至今,他認為原因或許出於Nike「JUST DO IT!」的精神和CEKAI一拍即合。他說,在和Nike的會議中經常出現「work in progress」一詞,雙方比起成品更重視製作過程,也促成了日後「ateliair」企劃的誕生——在涉谷開設期間限定的工作室,邀請藝術家、音樂家在其中進行公開創作,讓「製作過程」本身成為一件作品、展演。

今(2022)年他更為Nike Air Max系列,首度嘗試了3D動態廣告,走出新宿車站東口,一抬頭便可看到巨大的鞋盒與繽紛的球鞋設計。對於3D戶外廣告所引起的熱烈討論,他認為這只是影像跳脫平面的過程之一。「LED螢幕未來會變得更加立體,甚至廣告螢幕本身會動起來也說不定。影像不再單純是有限區塊中被凝視的平面,會變得更物質性、更富有體驗性。」

小檔井口皓太3d_ooh_for_nike_airmax_day_2022._this_giant_display_is_located_in_shinjuku,_tokyo (1080p) (1)_00346井口皓太所製作的3D戶外廣告 「Nike/3DOOH for Nike Air Max Day 2022」。
井口皓太所製作的3D戶外廣告 「Nike/3DOOH for Nike Air Max Day 2022」。

在東京奧運展開動態設計維度

2020東京奧運又是截然不同的挑戰。在東奧籌備期間,他收到了競賽圖標的動態圖像設計委託。73 個競賽圖標由廣村正彰設計,向1964年東京奧運首次引入的靜態圖標致敬。為此,井口皓太重新研究1964東奧的圖標設計,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設計緣由後,以「出現」、「靜止」、「消失」3 個步驟,初步賦予靜止的圖標躍動的生命力。設計過程來回花費一年,他解釋,73個競賽圖標是一個群體,為了保持視覺一致性,若是改變其中某一個圖標的製作方法,就必須回頭調整所有已經完成的圖標;進入最終階段時,必須將作品交由各個競技團體逐一確認動作是否有不自然之處,收到修正後得再逐一反覆調整。「為了讓圖標的『個體』與『群體』皆能同時成立,整個過程從頭到尾不斷地修正、嘗試錯誤。」

小檔井口皓太kineticpictograms井口皓太以「出現」、「靜止」、 「消失」3個步驟賦予奧運競賽圖標生命力。
井口皓太以「出現」、「靜止」、「消失」3個步驟賦予奧運競賽圖標生命力。

而在東京奧運開幕式中他還有另一項挑戰——擔綱無人機演出的視覺總監。井口皓太臨時肩負下這個任務,他求教東京奧運會徽設計者野老朝雄後,最終決定讓無人機化身為120面體的球體,拼湊出大會會徽的「市松」紋樣後再變化為地球的形狀。他說,準備過程只能透過電腦CG模擬,很難實際想像現場的規模,到大會前一晚的彩排都懷抱著不安。最終無人機演出順利成功,感動之餘,井口皓太意識到這也是動態設計邁向下一個階段的關鍵瞬間。「我一直將動態設計定義為『伴隨時間體驗的設計』。也就是說,動態圖像不只是操作液晶顯示器裡的像素,而是伴隨著時間推移、具有動能的存在。無人機演出當然也是動態設計的一環,若把定義擴大到食衣住行等生活領域上,所有伴隨著時間的體驗,未來或許都可以稱為動態設計也說不定。」

小檔井口皓太MicrosoftTeams-image
井口皓太擔綱2020東京奧運開幕式無人機演出的視覺總監。

創造撼動人心的時間體驗

社群時代下,動態儼然成為相當吸睛的設計手法,也引人思考何謂好的動態設計。井口皓太說,自己在製作視覺圖像時,始終留意如何巧妙地運用「時間」。參與東奧競賽動態圖標時,廣村正彰曾形容井口皓太是在「瞬間冷凍」運動選手們的動作。他解釋,製作動態圖像時就像是在保持畫作的「鮮度」,稍作「解凍」後再進行「調理」,這也是動態圖像製作者獨有的思考模式。而他操刀的視覺圖像多數都是不停循環的動畫,「沒有起點、終點,觀眾可以在任何時候開始觀看或移開視線。也就是說視覺圖像本身伴隨了時間,是一個永無止息的動態。」他也說明,在這個大眾注意力分散的時代,透過動畫、影像完整地向觀眾敘事的難度確實日漸增加。但追求美、期待與刺激的心情是人類普世價值,設計師該關注的不是一味嚮往新穎科技、奇特表現方式,重要的是回歸本質,不畏失敗地創造出撼動人心的設計。

小檔井口皓太loopanimation井口皓太所製 作的動態圖像,當中包含和GU、 SOU ̇SOU等品牌合作作品。
井口皓太所製作的動態圖像,當中包含和GU、SOU ̇SOU等品牌合作作品。

井口皓太 Kota Iguchi 

1984年生,動態圖像設計師/創意總監,以紐約、東京兩地為據點從事設計活動。活躍於動態設計領域,身分包含動態圖像設計師、影像執導,善於組織團隊合作型的設計企劃案。曾獲東京TDC、英國D&AD Yellow pencil、紐約ADC金獎等。也擔任京都藝術大學客座教授、武藏野美術大學講師。 kotaiguchi.jp

企劃|張以潔

文|廖怡鈞

圖片提供|井口皓太 Kota Iguchi

更多精彩專題,請見 La Vie 2022/8月號《職人與他的工具》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讓字型成為品牌語言!華康如何與 LINE 打造品牌字態圈?專訪「LINE Seed 繁體中文版」設計團隊

字型,不再只是美感裝飾,更是品牌語氣的具象延伸。在企業識別進化的當下,LINE 與華康攜手打造的專屬字體「LINE Seed 繁體中文版」,成為一場以文字為主體、由視覺延伸至文化的共創實驗。這不只是開發一套字型,更是以華康深厚造字專業為核心,協助品牌構築屬於自己的語感系統,最終讓每一筆筆畫都能承載情緒、說出品牌。

企業字型的角色正在重塑!從過去識別系統中默默無名的配角,逐漸成為品牌語言與文化策略中不可或缺的主角。當 LINE 決定打造自己的中文字型,選擇與華康攜手合作,這段跨域共創的歷程,既展現了雙方對於語言、文化與設計的重視,也讓我們得以一窺品牌字型背後的技術鍊與溝通厚度。對華康而言,這是一場來自委託方的信任,也是一項從文化語境出發的造字任務。

(攝影:Liszt Chang)
(攝影:Liszt Chang)
(圖片提供:華康字型)
(圖片提供:華康字型)

從語氣到字氣:LINE 如何透過字型延續品牌語言?

LINE 長期經營的視覺體系裡,「Simple & Clean」不只是美學方向,更是一種語氣設定;簡潔、親切、具信任感,是品牌希望在每個使用介面中傳遞的感受;但當品牌逐漸橫跨更多語言、平台與服務,如何讓字型也能延續這份語氣,就成為一項關鍵挑戰。

(攝影:Liszt Chang)
(攝影:Liszt Chang)

「我們的角色、色彩都已經很有辨識度,卻發現字體還缺一塊拼圖,」LINE 台灣資深設計總監 Kaka 這麼說道。從品牌素材到官方帳號LINE TODAY,每一次出現的文字,其實都在幫品牌說話。「希望創造『LINE Seed 繁體中文版』就是為了讓這個語氣,從圖像延續到文字,讓整體體驗更完整。」這樣的語氣需求,成為華康進入設計的起點。字型設計與開發部協理簡亨儒指出:「LINE 的字,不該太銳利、太張揚,而要像品牌本身那樣,溫和而清晰。」於是,華康從筆畫重心、字距配置到筆勢收尾,逐字修正語調,把抽象的品牌印象轉譯為具體的文字節奏。

(攝影:Liszt Chang)
(攝影:Liszt Chang)

跨域對話裡的設計共識:語氣是討論出來的

五位來自 LINE 的設計師與華康團隊齊聚一堂,從專業技術聊到個人感受,每一次提問都像是把話題往更深的地方掘進。現場笑聲不斷,也讓人真切感受到這不只是一次合作專案,而是一段愉快而真誠的共創旅程;雙方用設計彼此回應,也在過程中看見專業如何被尊重、被理解,最後成為一種默契。

(攝影:Liszt Chang)
(攝影:Liszt Chang)

設計師 Hana 形容:「我們設計師自己在開會,有時候可以為了一個小筆畫討論半小時,甚至聽完別人的意見後又推翻原本的結論。」這樣的過程,對華康來說並不陌生,但難得的是品牌方的積極參與與高度回饋。「很多品牌開發字型是『下單』,但 LINE 是真的『參與』。」華康協理簡亨儒說。除了結構、字距等基礎設計條件,LINE 團隊還會針對非漢字部件進行「許願」,甚至手繪草圖,提出對符號與細節的想像,再由華康轉化成字型語言。

(攝影:Liszt Chang)
(攝影:Liszt Chang)

特別是 LINE Seed 繁體中文 是以日文字型為基礎延伸出的繁體中文版,華康需根據繁體邏輯重新調整諸多部件。歐文字型與符號設計師劉芮廷提到:「例如標點符號的擺位,其實在不同的語系裡都不一樣,需要依據繁中的習慣來製作,完成後進行排版檢視時,也還會需要再微調,讓視覺上更舒服。

(圖片提供:LINE)
(圖片提供:LINE)
(攝影:Liszt Chang)
(攝影:Liszt Chang)

當字型進入日常,它也走進了品牌的情感記憶

對華康來說,一套企業字型的完成,不在交稿那天,而在它真正被「使用」的那一刻。「其實我們沒有硬性規定大家要用這套字型,但很自然地,同事們就開始用了。」LINE設計經理 Winnie 分享。從簡報到提案、從社群內容到內部文件,LINE Seed 繁體中文版 幾乎成了團隊默默選擇的預設語言,也是字型真正落地的證明;尤其在中英混排的環境中, LINE Seed 繁體中文版 維持了視覺一致性,消除常見的「語感斷層」。

(攝影:Liszt Chang)
(攝影:Liszt Chang)

協理簡亨儒指出:「我們當初就不是做一套華康的字,而是幫 LINE 做一套能說出他們品牌的字。」LINE 設計經理 Oneway 也補充:「我們希望有一天在書店、展場、或某支影片裡,能發現 LINE Seed 繁體中文版 被使用,讓這套字被聽見。」

(攝影:Liszt Chang)
(攝影:Liszt Chang)

那些印象深刻的筆畫調整:一筆一劃都得有理由

LINE Seed 繁體中文 是一套包含四個字重、總計超過五萬字的完整中文字集,背後所耗費的設計與溝通心力,遠比外界想像得龐大。從設計初稿到最終定案,雙方歷經了將近三年的來回,光是進入校對與調整階段,就花了超過半年時間,每一筆都反覆確認是否「像 LINE」。

(攝影:Liszt Chang)
(攝影:Liszt Chang)

華康與 LINE 團隊都提到,「雨」、「辶」、「比」、「之」等字的討論特別深刻。像「雨」的四點水,就是一個代表性案例!它以看起來向輕盈的雨滴,有節奏地落下,正如 LINE 在字體上想說的話,不用大聲,但要被聽見,也要被感覺。「辶」這類部首,因應中日書寫差異,也需重新定義筆畫方向與收筆節奏。

(攝影:Liszt Chang)
(攝影:Liszt Chang)

資深設計師 Mitch 分享,像「比」這樣筆畫簡單的字,中間那兩橫,一開始做得很平,看起來比較沒精神,後來改成微微上揚,整個語氣才提起來;而只有三筆的「之」也曾讓設計師苦惱不已,「平捺筆彎太多會太可愛,太直又顯得僵硬」。這些細節或許難以被察覺,卻在使用者閱讀時產生潛移默化的語氣感知;也正是這樣的堅持,讓 LINE Seed 繁體中文版 能被共感,而不只是看見。

(攝影:Liszt Chang)
(攝影:Liszt Chang)

終於聽見字型的傾訴

企業字型的真正價值,不在於與眾不同,而是能否成為品牌語氣的一部分,潛移默化地被使用、被感受、被記住。在這段橫跨語系與專業的合作歷程裡,華康作為字型開發主體,不只是回應技術需求,更協助品牌用更有溫度、細膩的方式「把話說好」。這場設計歷程並未在字型上線那天結束,反而在使用與對話中持續延伸。10 28 日即將登場的《華康字型 × LINE 設計論壇》,也將揭開更多幕後細節!從非漢字設計、品牌語氣校準,到技術微調背後的選擇與取捨;論壇不只是分享成果,更是一場設計師與品牌人彼此學習、彼此理解的公開對談。

(圖片提供:華康字型)
(圖片提供:華康字型)

採訪最後,我們請團隊每人用一句話形容對 LINE Seed 繁體中文版 的直覺感受——有人說它「舒服」、有人說「清晰」、有人說「簡單友好」,也有人形容它像一個「會微笑的語氣」。這些答案沒有標準格式,卻恰好說明了字型的本質:它無聲,卻處處牽動感受。

(攝影:Liszt Chang)
(攝影:Liszt Chang)

論壇資訊

品牌字態圈|華康字型 x LINE 設計論壇

時間:2025 年 10 月 28 日(二)14:00 – 17:00

地點:臺北文創多功能廳 D&E 廳(台北市信義區菸廠路 88 號 6 樓)

講者:華康字型設計與開發部協理 簡亨儒、華康歐文字型與符號設計師 劉芮廷、LINE 台灣品牌行銷部資深設計總監 柯淑慧(kaka Ko)、LINE 台灣品牌行銷部資深設計師 尹相崙(Mitch Yin)、StudioPros 設計總監 李宜軒

報名請點此

文|邵瀠萱

直擊「次世代難波駅」!日本南海電鐵終點站改裝完工:指標系統、流線立柱等3面向煥新,絕美設計寓意向未來進化

直擊「次世代難波駅」!日本南海電鐵終點站改裝完工:指標系統、流線立柱等3面向煥新,絕美設計寓意向未來進化

歷時3年規劃及施工,日本現存歷史最悠久的純民資鐵路公司「南海電鐵」難波站中央剪票口,方於2025年9月底以極具設計感的次世代風格面貌,再啟老鐵道事業新章。為將該站打造成難波的象徵性「正門」,除改裝空間本身外,亦同步推進包含更新導引系統在內的多項計畫,待未來以此為據點全面提升難波地區魅力,持續吸引人潮造訪。本文編輯將據實地採訪所見,重點解析工程3面向。

今年迎來開業140週年的日本大手私鐵「南海電鐵」(Nankai Electric Railway,全稱「南海電氣鐵道」),主營大阪府南部與和歌山縣北部鐵道業務。從最早連接大阪難波與堺市、和歌山市的南海本線,至1994年由於關西機場落成而另闢分線連接對外航空門戶,現以南海線、空港線、高野線、泉北線4大路線串起關西地區重要交通命脈,2024年度每日平均上下車人數逾22萬人。

1885年開業的南海電鐵,於1888年開通難波至和歌山市全線、1994年再開通連接關西機場的空港線;圖即為往返大阪難波與關西機場之間的特急列車Rapi:t。(圖片來源:南海電鐵)
1885年開業的南海電鐵,於1888年開通難波至和歌山市全線、1994年再開通連接關西機場的空港線;圖即為往返大阪難波與關西機場之間的特急列車Rapi:t。(圖片來源:南海電鐵)
南海電鐵現營4大路線。(圖片來源:南海電鐵)
南海電鐵現營4大路線。(圖片來源:南海電鐵)

而位於市中心的難波站,作為大阪南區玄關、同時也是南海電鐵最大起站/終站,承載著日本國內外旅客大量搭乘及轉運需求;站內導引系統的清晰與否,無疑直接影響運作流暢度——與時俱進的翻新,對日常、商務或觀光行程都必將發揮絕佳效益。

然2002年以來,其車站指標設計準則久未有過大幅調整與修正,逐漸暴露疑難雜症。如今在南海電鐵致力推動的「Greater Namba Vision(大難波願景)」城市發展方針下,難波站主要出入口之一、總面積約1,920平方米的2樓中央剪票口,終於經由導引系統進化通行空間美化的同步執行,徹底改頭換面,並已隨2025年9月27日首班列車啟用。

▼ 改裝內容囊括硬體及其背後系統更新

以下即自指標、立柱兩大重點切入,邀你一同品鑒大氣而不失細節的全新站體,文末加映供旅客得在人流中駐足,哪怕看看地圖、停留片刻都不成問題的「歇腳一隅」。

重點解析難波站新裝#01

南海電鐵攜手設計團隊GK Kyoto重整導引系統

扮演導引系統核心角色的「指標」部分,由南海電鐵攜手GK Design Group旗下以跨領域整合設計見長的GK Kyoto團隊,從課題分析、概念構思、設計製作到實際安裝一貫式共創而成。

雙方首先移去舊標牌上過於顯眼的各式形狀,於明暗度恰到好處的「燈箱型」長條面板中導入簡約線條和數字,也將此前「全大寫」的風格化英文書寫,改為正常行文中易識的「字首大寫」表記法,在與充滿未來感的次世代空間調和的同時,提升視認性可讀性。全案經難波站試行後,南海電鐵將重新整備指標設計準則,再逐步推展至沿線其他車站。

全新導引系統由南海電鐵與GK Kyoto共同打造,主要針對線條、數字和文字3部分進行重塑。(圖片來源:GK Kyoto)
全新導引系統由南海電鐵與GK Kyoto共同打造,主要針對線條、數字和文字3部分進行重塑。(圖片來源:GK Kyoto)
「燈箱型」長條面板以其內照明加強顯示。(圖片來源:南海電鐵)
「燈箱型」長條面板以其內照明加強顯示。(圖片來源:南海電鐵)

▍線條

全新設計元素「Connected Line」藉由水平和垂直線條適當分割月台、方向等指示內容,加以運用粗細變化增添韻律感,構出具幾何秩序的布局。並引入4大路線代表色:藍色(南海線)、紫色(空港線)、葉綠色(高野線)、草綠色(泉北線)勾勒標牌上方邊框,助旅客直覺辨別所需資訊。其細緻巧思更深入兼備曲角尖角的線條端部設計,圓潤曲角流露親切感,銳利尖角則象徵「今後亦將持續進化」姿態。

4色線條表示4大路線,在車站快節奏下直觀易懂。(圖片來源:GK Kyoto)
4色線條表示4大路線,在車站快節奏下直觀易懂。(圖片來源:GK Kyoto)
圓潤中藏有尖角的線條端部設計寓意難波站乃至難波地區的持續進化。(圖片來源:GK Kyoto)
圓潤中藏有尖角的線條端部設計寓意難波站乃至難波地區的持續進化。(圖片來源:GK Kyoto)

▍符號&數字

指引動線的箭頭和標記月台號碼的「Symbolic Number」皆採原創型制,與上述「Connected Line」共享統一的設計語言,於通往各月台的樓梯前放大呈現。

對應各月台的數字採原創型制,於樓梯前放大呈現。(圖片來源:GK Kyoto)
對應各月台的數字採原創型制,於樓梯前放大呈現。(圖片來源:GK Kyoto)

▍文字

指示文字選用「たづがね角ゴシック(Tazugane Gothic)」字體傳遞柔和印象,另考量難波站外籍旅客為數眾多的特點,在日文和英文的顯示比例上也進行了調整,讓英文較過往占位略大,並避免呈現繁雜內容,盡可能保持版面整潔與平衡。

雙語標示配比相較過往更為突出英字,並仍保持版面整潔。(圖片來源:GK Kyoto)
雙語標示配比相較過往更為突出英字,並仍保持版面整潔。(圖片來源:GK Kyoto)
(圖片來源:GK Kyoto)
(圖片來源:GK Kyoto)

重點解析難波站新裝#02

以流線立柱為視覺主軸,樹立包容與循環的車站形象

「Loop」在此處以「円」詮釋,而「円」在日語中既可指實體的圓形之物,亦可抽象隱喻如圓一般完整地連結、包容與循環。這回工程全面撤除原來的圓柱貼磚與地板磁磚,秉持由「Loop」概念引申而來的兩大結構「Loop Line」(涵融人與城市的多樣性並持續進化)、「White Loop」(映現大阪難波活力),打造出以多層次曲線堆疊包覆的白色立柱為亮點,明淨、洗鍊且懷有包容力的空間;宛如沿柱體與天花板「流淌」的線性照明,進一步為通道賦予靈動美感。

難波站昔日模樣,尤顯陳舊感的圓柱貼磚與地板磁磚於改裝工程中全面拆除。(圖片來源:南海電鐵)
難波站昔日模樣,尤顯陳舊感的圓柱貼磚與地板磁磚於改裝工程中全面拆除。(圖片來源:南海電鐵)
今日模樣,「Loop」造型立柱成視覺主軸。(圖片來源:南海電鐵)
今日模樣,「Loop」造型立柱成視覺主軸。(圖片來源:南海電鐵)
(圖片來源:南海電鐵)
(圖片來源:南海電鐵)

同場加映:「歇腳一隅」緩解剪票口周邊雍塞

最後,連通特急Rapi:t月台、南海本線西側區域,因多有攜帶大件行李的旅客集中通過剪票口,使周邊始終存在雍塞情形。對此,南海電鐵隨本次改裝,於通道牆邊規劃座椅、大型地圖及藝術作品,透過變相梳理旅客的通行動線改善問題;其中,造型特殊的座椅更曾於前一年度進行實驗性設置,藉以觀察、分析旅客行為傾向和停留狀況,進而根據結果調整配置,正式裝設能為空間增色的個性款式。

連通9號特急Rapi:t月台處設有座椅、大型地圖(如圖左)及藝術作品,供旅客稍作停留。(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連通9號特急Rapi:t月台處設有座椅、大型地圖(如圖左)及藝術作品,供旅客稍作停留。(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 La Vie現場直擊!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