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大阪世博設計系統解析!專訪創意總監引地耕太,以生命為中心聯動會場設計、藝術與聲音景觀

2025大阪世博設計系統解析!專訪創意總監引地耕太,以生命為中心聯動會場設計、藝術與聲音景觀

搶眼的紅色與藍色,從logo延伸到各種以細胞為單位、拆解又組合的標誌與圖像——這套由引地耕太統籌的設計系統,形塑了全球民眾對於2025大阪世博的印象。透過專訪,他公開歷時3年的設計過程:如何定調世博的品牌個性並轉化為視覺?又是怎麼讓實體會場與虛擬體驗,擁有一致但深具變化的設計語彙?

2021年,引地耕太帶領設計公司「110」贏得2025大阪世博設計系統的比稿,展開為期一年的設計規劃。將共創及開放式設計植入設計準則中,精準呼應本次世博的精神與理念。之後他獨立創業,並與會場設計總監藤本壯介團隊合作,親手將自己創建的設計系統延伸,擴展至會場的設計、藝術及聲音景觀,更廣泛地落實設計理念。

會場拍照地標「EXPO 2025」字樣由引地耕太帶領團隊設計,他也在此與自己的作品合影。(攝影:蔡耀徴 © La Vie)
會場拍照地標「EXPO 2025」字樣由引地耕太帶領團隊設計,他也在此與自己的作品合影。(攝影:蔡耀徴 © La Vie)

定調大阪世博的品牌個性

這並非引地耕太首次操刀大型國際活動,2020東京奧運他就曾參與品牌開發,也從此汲取國際活動專案的方法論。因此在2025大阪世博,他一開始試圖依循經驗,為世博打造一個國際盛會該有的精緻形象。但他隨即察覺其中的違和感,並決定調整策略。

東門入口的吉祥物脈脈雕像,「いらっしゃいませ(歡迎光臨)」書法字體由設計師三重野龍操刀,將和風融合脈脈的怪異活力感。(圖片提供:Expo 2025)
東門入口的吉祥物脈脈雕像,「いらっしゃいませ(歡迎光臨)」書法字體由設計師三重野龍操刀,將和風融合脈脈的怪異活力感。(圖片提供:Expo 2025)

他說明:「東京奧運的品牌策略走向非常王道主流,光鮮亮麗。而大阪的城市氣質並非整齊劃一的精緻,更多的是充滿個性的活力。想起1970大阪世博中直聳天際的太陽之塔,那份強大直接的野性能量產生的震撼至今仍令人難忘。因此決定加入充滿個性與活力,並帶有渾沌美學的要素,作為設計系統及品牌塑造的發展方向。」

在「EXPO 2025」地標所在的廣場,引地耕太融合1970大阪世博標誌的「太陽之塔」、2005愛知世博吉祥物「森林小子」製成時間軸。(圖片提供:Expo 2025)
在「EXPO 2025」地標所在的廣場,引地耕太融合1970大阪世博標誌的「太陽之塔」、2005愛知世博吉祥物「森林小子」製成時間軸。(圖片提供:Expo 2025)

解讀生命、未來社會和設計的意義

在設計品牌形象時,引地耕太認為首要任務是「將品牌目標視覺化」,VIVisual Identity,視覺識別)若只著墨於logo的轉譯和排列等層級太流於表象。他分享了自己的發想過程:「這次世博的主題是『設計一個讓生命閃耀的未來社會』,我在將之視覺化的過程中不斷地思考:未來社會是什麼?這裡指的生命又是什麼?而人需要設計什麼?」

2025大阪世博logo的靈感來源為「細胞」。(圖片提供:Expo 2025)
2025大阪世博logo的靈感來源為「細胞」。(圖片提供:Expo 2025)

他說,在嘗試梳理人類思考和社會變遷的歷程時,發現可以分成以「自然」、「系統」(科技、社會運作等系統)和「人本」為中心的3個階段。3者之間有著許多對立和斷面,進而產生各種不協調。「解決一個課題時,往往會在另一個對立面產生新的課題。如同生命的最小單位——細胞在防衛機制下必然有區別他者的隔膜,但若將之視為融合的接點,從中尋求和解的契機,將能得到朝向同一個方向共創開拓的可能。」

世博會場有179幅旗幟飄揚,每一幅的圖樣皆不同。(圖片提供:Expo 2025)
世博會場有179幅旗幟飄揚,每一幅的圖樣皆不同。(圖片提供:Expo 2025)

他也提及,1970大阪世博的主題是人類的進步和調和,以國家為中心,彰顯社會的富足和科技的發展,表現出人類是高高在上的偉大存在。但到了2025大阪世博,則聚焦在生命與社會,旨在集結各國智慧去解決問題。「網路科技看似連結了整個社會和世界,實際上也導致了更多分化與排他。所以我將科技、AI等都視為生命,從科技、人類、自然3者的融合共創中,找到共生前進的美好未來,那個容許和各種世界創造新世界的世界。」

設計系統的延伸應用,散布在會場的地面、牆面,甚至大屋根上,成為走逛現場的另類樂趣。(圖片提供:Expo 2025)
設計系統的延伸應用,散布在會場的地面、牆面,甚至大屋根上,成為走逛現場的另類樂趣。(圖片提供:Expo 2025)

在引地耕太解讀下,「生命」不單指動植物,整個大自然、AI、生物科技下的再造生命體等,無論有機無機皆包含在內。這也表現在視覺設計的色彩設定上,以「紅色」代表人類、「藍色」代表自然、「灰色」代表科技系統,相互纏繞交織成我們所處的世界。他說,這種思維也呼應了日本的泛靈論,世間萬物各自不同但安好共處。而「設計」所扮演的角色則是將分斷的生命世界連結、融合,共創出以生命為中心的多元「未來社會」。例如設計讓人的能力因科技而擴張(如AI),也讓科技更人性化(如仿真機器人),讓社會前景更加美好。

設計系統以「紅色」代表人類、「藍色」代表自然、「灰色」代表科技定調。(圖片提供:Expo 2025)
設計系統以「紅色」代表人類、「藍色」代表自然、「灰色」代表科技定調。(圖片提供:Expo 2025)

5大準則統合方向 3D先行的設計過程

為了將對主題的解讀落實在設計系統中,引地耕太清楚定義出5個設計準則。這個作法可追溯到1970大阪世博。他提到,上屆大阪世博在啟動設計工作前,設計評論家勝見勝其實就已訂定設計準則,只可惜因為諸多因素,最終未能落實。而這也導致當時儘管有許多頂尖大師參與設計,海報、文宣、會場裝飾等一個個都精彩帥氣,但卻彼此分散、缺乏連貫性。因此這次雖然大會沒有要求,但為了確保品牌目標與理念能確實體現在後續的設計行為上,並讓更多人參與其中,他決定自行加碼提出5點設計準則:

1、表現生命的「有機」設計系統
2、跨越類比與數位、現實與虛擬界限,提供一致品牌體驗
3、探問未來設計的模式,兼具實驗性與創新性
4、展現大阪世博獨特的能量與特色
5、促進參與及共創,作為開放式設計的平台

東入口的地面可見「WELCOME」字樣,歡迎旅客到來。(圖片提供:Expo 2025)
東入口的地面可見「WELCOME」字樣,歡迎旅客到來。(圖片提供:Expo 2025)
「WELCOME」字樣若倒過來看,就會變成「GOODBYE」,依照旅客是從入口進入或離開的不同視線,將有不同意義。(圖片提供:Expo 2025)
「WELCOME」字樣若倒過來看,就會變成「GOODBYE」,依照旅客是從入口進入或離開的不同視線,將有不同意義。(圖片提供:Expo 2025)

而引地耕太不只是設計系統的創建者,也是應用與發展的實踐者。經歷橫跨平面設計到ARVR等虛擬體驗技術的他,在視覺設計的操作上顛覆了一般從平面發展成立體的順序。在生成式AI尚未成熟普及的2021年,他就利用Houdini軟體,經過參數設定後,創造出如細胞增生般的各種有機形體,再將之轉化為2D輸出。整個設計過程切換往來於2D3D之間。反映了他在一開始就意識到虛擬世界的必然性,著重現實與虛擬世界中在品牌視覺體驗上是否連貫。這一連串的操作也完整呼應了他自己所提出的設計準則:有機、跨越虛實、實驗性、共創。

西入口的脈脈雕像姿勢與東入口不同。(圖片提供:Expo 2025)
西入口的脈脈雕像姿勢與東入口不同。(圖片提供:Expo 2025)
脈脈雕像旁可見設計系統的延伸應用,宛如脈脈的腳印。(圖片提供:Expo 2025)
脈脈雕像旁可見設計系統的延伸應用,宛如脈脈的腳印。(圖片提供:Expo 2025)

提高品牌認知度後的擴張延伸

為強化品牌認知度,引地耕太採取的策略是「加快民眾識別世博的反應速度」。因此在視覺上,嚴謹地以紅、藍、灰3色彩定調。後期的活動及會場空間設計,則是以擴張變化與創新為目的。除了網路上掀起的二次創作浪潮如火如荼,他也啟動開放式設計專案EXPO WORLDs,邀請各界創作者一同共創會場的設計、藝術與音樂。專案包括邀請25位當代藝術家合作的「Co-MYAKU '25」、從設計系統延伸而成的「Co-MYAKU Sign」,促成散布在會場中眾多據點、數百個多采多姿的生命體「小小脈」(Co-MYAKU)的誕生。

ムネアツシ繪製的壁畫。(圖片提供:Expo 2025)
ムネアツシ繪製的壁畫。(圖片提供:Expo 2025)
(圖片提供:Expo 2025)
「Co-MYAKU '25」參與藝術家作品。左上:Masanori Ushiki。右上:みんな。左下:simo。右下:KAMI。(圖片提供:Expo 2025)

Co-MYAKU '25」計畫名稱取自「共創」(Co-Creation)的英文字首,加上象徵生命的世博吉祥物「脈脈」(ミャクミャク,Myaku-Myaku),透過與藝術家碰撞出的火花,讓小小脈變異出更多的可能性寄宿在會場之中。例如大河紀將小小脈擬態為傳統圖騰的招財貓,在東入口歡迎觀眾到來;葡萄牙館前方、通往大屋根的電扶梯則是前田豆以山、海洋、門為意象的創作;Takuya Kawaguchi的黑色植物和動物彼此纏繞的圖騰,則繪製於大屋根的木頭上⋯⋯。

大河紀將小小脈擬態為傳統圖騰的招財貓。(圖片提供:Expo 2025)
大河紀將小小脈擬態為傳統圖騰的招財貓。(圖片提供:Expo 2025)
前田豆コ以山、海洋、門為意象繪製電扶梯壁畫。(圖片提供:Expo 2025)
前田豆コ以山、海洋、門為意象繪製電扶梯壁畫。(圖片提供:Expo 2025)
Takuya Kawaguchi的黑色植物和動物彼此纏繞的圖騰,繪製於大屋根的木頭上。(圖片提供:Expo 2025)
Takuya Kawaguchi的黑色植物和動物彼此纏繞的圖騰,繪製於大屋根的木頭上。(圖片提供:Expo 2025)

身為創意總監的引地耕太在執行時明定選人準則,特別在乎藝術家是否具備在世博結束後,仍能繼續活耀的潛能。這是有感於1970大阪世博讓許多藝術家與建築師等新秀嶄露頭角,這次也希望提供舞台給新世代創作者,帶有交棒傳承的意義。

(圖片提供:Expo 2025)
「Co-MYAKU '25」參與藝術家作品。左上:conix。右上:杉野ギーノス。左下:ぬQ。右下:CASPER。(圖片提供:Expo 2025)
(圖片提供:Expo 2025)
「Co-MYAKU '25」參與藝術家作品。左上:原田ちあき。右上:オートモアイ。左下:横山裕一。右下:MASAGON。(圖片提供:Expo 2025)

明確定義才能凝聚創意

無論是自行加碼訂定設計準則或是確立藝術家選定標準,都可以看出引地耕太很重視初始方向性的設定,這也反映了他對於身為創意總監這個角色的見解。他表示:「為了體現共創,在接手會場裝飾設計後,就決定向外邀請各方好手進團隊。總共超過100人的平面、動態及影音設計師等創作者,在統合上考驗著創意總監的能耐。我的角色必須確保目標足夠明確,並設定向下深掘的範圍給團隊。隨時客觀確認每個人向下挖掘的方向沒有偏差,才能確實達到預期目標。」

從設計系統延伸的現場裝置,成為孩子們玩樂的場所。(圖片提供:Expo 2025)
從設計系統延伸的現場裝置,成為孩子們玩樂的場所。(圖片提供:Expo 2025)
東入口處通往大屋根頂層的電扶梯,由Hideki Inaba繪製。(圖片提供:Expo 2025)
東入口處通往大屋根頂層的電扶梯,由Hideki Inaba繪製。(圖片提供:Expo 2025)

而和一般商業案不同,國際大型活動的品牌設計案必須和為數眾多的關係者打交道,包含公家機關、贊助商、執行單位甚至是全體國民。引地耕太認為,引導眾人目光聚焦的必須是目的而非手法,清楚地說明並獲得理解才能順利進行,所以明確定義宗旨和準則顯得格外重要。他也提到設計追求的不該是output而是outcome,不用過度重視輸出的成果,反而是必須思考如何在社會產生影響力,這也是無論AI如何進步都難以超越人類的關鍵。

引地耕太認為設計必須思考如何在社會產生影響力。(攝影:蔡耀徴 © La Vie)
引地耕太認為設計必須思考如何在社會產生影響力。(攝影:蔡耀徴 © La Vie)

同場加映:引地耕太私心推薦世博看點!

1、藤本壯介的「大屋根」
融合現代建築技術與傳統日本木造建物工法「貫」(Nuki)的手法,展現了日本特色。全長2公里的環包納了各種世界的縮影,象徵世博的共創命題,壯觀而極具象徵性。

2EXPO WORLDs」的進化
世博結束後的對談計畫。邀請相關人士討論對本次世博的觀察與反省及其中的課題,讓世博的影響力與帶給人類的意義能延續發酵,將結束轉化為創造未來的起點。

大屋根地面也可見設計系統應用。(圖片提供:Expo 2025)
大屋根地面也可見設計系統應用。(圖片提供:Expo 2025)
走大屋根時,不妨留意腳下是否有設計系統的身影。(圖片提供:Expo 2025)
走大屋根時,不妨留意腳下是否有設計系統的身影。(圖片提供:Expo 2025)

引地耕太

1982年生於日本鹿兒島。現為Co-Innovation FarmVISIONs」執行長/Co-Futures PlatformCOMMONs」代表。以東京與福岡為據點,橫跨品牌策略、創意開發,活躍於事業/服務/娛樂/廣告/藝術等多重領域。擔任2025大阪世博品牌推進設計系統「EXPO 2025 Design System」創意總監/藝術總監,亦擔任世博夢洲會場開放式設計專案「EXPO WORLDs」創意總監,負責會場設計、藝術與聲音景觀等整體創意規劃。

企劃|張以潔 文|高綺韓
攝影|蔡耀徴 圖片提供|Expo 2025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6月號《2025大阪世博設計攻略》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6米蘭冬奧藝術海報揭曉!10位藝術家以慶典、堅韌、山景為關鍵字,描繪無盡奧運想像

2026米蘭冬奧藝術海報亮相!10位藝術家以山景、慶典、韌性為關鍵字描繪奧運想像

2026米蘭-科爾蒂納冬季奧運」藝術海報於米蘭三年展(Triennale Milano)亮相,共10幅作品拆半分別描繪奧運及帕奧,每幅皆由不同藝術家創作,他們各將自然風景、運動員在場上奮鬥的身姿等融入創作,以慶典、韌性、堅持等為關鍵字,抒展對奧運和帕運的無垠想像。

2026米蘭冬奧藝術海報亮相!10位藝術家以山景、慶典、韌性為關鍵字描繪奧運想像
(圖片來源:Olympic Games)
2026米蘭冬奧藝術海報亮相!10位藝術家以山景、慶典、韌性為關鍵字描繪奧運想像

奧運的「藝術海報」傳統怎麼來?

最早的奧運及帕運海報,出現在1912斯德哥爾摩奧運,最初是為傳達賽事場館、時間等訊息而生的實用設計。隨著時代變遷,海報的功能產生變化,從實用導向走向重視藝術性表現。

2026米蘭冬奧藝術海報亮相!10位藝術家以山景、慶典、韌性為關鍵字描繪奧運想像
1912斯德哥爾摩奧運海報。(圖片來源:Olympic Games)

於是約莫在20世紀中期,奧運開始有了「主題海報」和「藝術海報」之分,前者通常會包含奧運會標誌、主辦城市、屆次等象徵性元素;後者則由藝術家自由創作,拋開廣告和商業活動等的限制,透過海報傳達自身對這場國際運動盛事天馬行空的想像,為奧運及帕運留下永恆的視覺及文化遺產。

2026米蘭冬奧藝術海報亮相!10位藝術家以山景、慶典、韌性為關鍵字描繪奧運想像
2024巴黎奧運海報。(圖片來源:Olympic Games)

4大關鍵字看2026米蘭冬奧藝術海報

▍團結

藝術家Martina Cassatella在海報中畫出兩隻十指緊扣的手,象徵奧運的包容與團結精神,雙手交繞也如一團火焰,令人聯想奧運火炬。

2026米蘭冬奧藝術海報亮相!10位藝術家以山景、慶典、韌性為關鍵字描繪奧運想像
(圖片來源:Olympic Games)

▍壯麗山景

以這次米蘭冬奧的賽事背景為主角,Beatrice Alici用冷冽色調繪出阿爾卑斯山景,並搭配金箔、銀箔、銅箔等異材質的運用,呼應贏家們的獎牌色澤,畫面中銀灰色的靜謐天空即是用銀箔拼貼而成。

2026米蘭冬奧藝術海報亮相!10位藝術家以山景、慶典、韌性為關鍵字描繪奧運想像
(圖片來源:Olympic Games)

同樣將山脈意象融入海報,Maddalena Tesser的手法則更曖昧一些。威尼斯當地有個說法——「Stravedamento」,其意指在特定的氣候條件下,人們能從威尼斯看見清晰的多洛米蒂山脈輪廓。以此為靈感,Tesser將女人仰望的臉龐交融自然意象,她的側臉線條如起伏山巒、頭髮是滑雪雪道,藉此象徵人類、自然及運動的無縫融合。

2026米蘭冬奧藝術海報亮相!10位藝術家以山景、慶典、韌性為關鍵字描繪奧運想像
(圖片來源:Olympic Games)

▍慶典

以「遊戲綠洲」為題,Flaminia Veronesi將運動及童年回憶交織,海報中央的女孩正凝視著自己的夢境,夢裡飄著染上奧運五環色彩的泡泡,人們在氣泡中溜冰、滑雪,自在地不像在競技,倒像在享受一場遊戲。另一邊,Giorgia Garzilli將奧運五環化為五球冰淇淋,以童趣創作呼應奧運這場「慶典」的歡愉。

2026米蘭冬奧藝術海報亮相!10位藝術家以山景、慶典、韌性為關鍵字描繪奧運想像
(圖片來源:Olympic Games)
2026米蘭冬奧藝術海報亮相!10位藝術家以山景、慶典、韌性為關鍵字描繪奧運想像
(圖片來源:Olympic Games)

▍運動家精神

有別於奧運海報描繪盛會的歡快氛圍、大自然賽場的壯麗,帕奧海報更聚焦於運動員的韌性,及彼此之間互相扶持的情誼。像是Roberto de Pinto的作品捕捉雪花蓮隨風舞動的姿態,雪花蓮是義大利山區於冬季綻放的花朵,寓意堅韌。

2026米蘭冬奧藝術海報亮相!10位藝術家以山景、慶典、韌性為關鍵字描繪奧運想像
(圖片來源:Olympic Games)

另一幅出自Andrea Fontanari的海報,則繪出兩位滑雪運動員互相攙扶邁向賽道終點的場景,乘載著超越競技、講求自我挑戰的運動家精神。

2026米蘭冬奧藝術海報亮相!10位藝術家以山景、慶典、韌性為關鍵字描繪奧運想像
(圖片來源:Olympic Games)

資料來源|Milano Cortina 2026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9月開展!主視覺率先揭開「手島共生」寓意,5款海報捕捉黎明、黃昏等魔幻時光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9月開展!主視覺率先揭開「手島共生」寓意,5款海報捕捉黎明、黃昏等魔幻時光

第三屆馬祖國際藝術島將於2025年9月5日至11月16日舉行,以超過50件作品、歷屆最長73天展期邀大眾登島共歡藝術之樂。系列海報今率先亮相,融匯設計、攝影、書法3種視覺表達,一同揭曉並詮釋本屆策展主題「拍楸——你的海洋,我的陸」背後深意。

馬祖國際藝術島2025年第3次舉辦,從第一屆《島嶼釀》、第二屆《生紅過夏》,走到本屆《拍楸——你的海洋,我的》以傳統「拍楸」為主題,旨在奠定將馬祖打造為藝術聚落的共同願景,照見海陸之間小島的粼粼未來。

「拍楸(pha-jiu)」源自閩東語,為一種世代相傳、需集結眾人之力的捕魚工法;將巨大的竹樁打入海底,為漁網定錨,也為來年的豐收打下基礎。正如舉辦至今的馬祖國際藝術島,不僅累積了豐沛能量和國際肯定,也漸凝聚島民和海內外創作者齊心協力參與的動能,乘載著諸多期待一步步帶動改變。

(圖片提供:文總)
(圖片提供:文總)

文總6月25日公開由設計師馮宇、攝影師鄭鼎及書畫名家陳合成共同創作的系列主視覺。5款海報以「手島共生」概念,將島民的手化作馬祖四鄉五島,展現有別於過往印象的島嶼風景,也傳遞與海共生的精神——集結全島之力「拍楸」,體現馬祖人面對大海的智慧,並透過多元藝術形式同時呈現文化遺產與現代生活,邀各方旅客到訪馬祖、徜徉當地的獨特情調。

系列主視覺捕捉黎明、清晨、日間、黃昏、深夜5種海面風光。(圖片提供:文總)
系列主視覺捕捉黎明、清晨、日間、黃昏、深夜5種海面風光。(圖片提供:文總)

▍主視覺設計

馮宇三度操刀,兼展馬祖人韌性與土地根基

本屆5款主視覺由獲獎無數、作品深入生活各面向的IF OFFICE創辦人馮宇三度操刀,畫面主體將馬祖人的手疊合四鄉五島輪廓,遠觀似一幅純粹的海島景致,近看則發現是「以手擬形」,寓意馬祖人以雙手錨定生計的韌性,既彰顯當地人與海洋密不可分的共生關係,亦提供觀者不同角度重新審視這片海域的文化意涵。

(圖片提供:文總)
(圖片提供:文總)
(圖片提供:文總)
(圖片提供:文總)

▍主視覺攝影

鄭鼎採集島民的手,具體化島嶼能量

擔綱攝影的單點影像創辦人鄭鼎分享,每幀畫面中的「手島」找來包括老漁夫、釀酒師傅、傳統小吃業者、民宿業者與返鄉青年設計師等在地人拍攝,帶出「拍楸」所象徵的集體參與感。構圖上以平視視角模擬登島旅客的觀看經驗,使人有如親臨現場,直接感受馬祖的自然風光與文化肌理。

(圖片提供:文總)
(圖片提供:文總)

5幅作品分別對應黎明清晨日間黃昏深夜時段,勾勒海洋的多重面貌與變幻魅力。且除平面海報外,設計師江品緒結合AI技術打造的多則動態影像,更串連起一首屬於海與陸、手與島的視覺詩篇。

黎明。(圖片提供:文總)
黎明。(圖片提供:文總)
清晨。(圖片提供:文總)
清晨。(圖片提供:文總)
日間。(圖片提供:文總)
日間。(圖片提供:文總)
黃昏。(圖片提供:文總)
黃昏。(圖片提供:文總)
深夜。(圖片提供:文總)
深夜。(圖片提供:文總)

▍主視覺字體書寫

陳合成親筆詮釋,以書法撇捺傳遞島民生命力

主題字體則由馬祖出身的當代書畫名家陳合成親筆寫成,延續上屆《生紅過夏》極富生命力的筆觸,本屆進一步以氣韻流轉的書法語彙詮釋「拍楸」二字。筆勢中蘊藏島民意志,如濤聲般轟響於悠遠歷史的傳承與當代藝術的開拓之間,為整體視覺拉提出深厚而靈動的基調。

(圖片提供:文總)
(圖片提供:文總)

30+組藝術家、50+件作品齊聚馬祖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將邀請日、澳等國30餘組藝術家帶來超過50件作品,並重新開啟南竿26、53、77據點及北竿軍魂電廠。同時首度啟動國際徵件,吸引五大洋六大洲49國創作者、多達213件提案,由海內外策展人組成專業評審團,建立藝術島的國際識別與認同。

*完整參展名單將於7月30日台北記者會公布。
(圖片提供:文總)
(圖片提供:文總)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拍楸——你的海洋,我的陸》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