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克多‧雨果,法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你一定聽過《鐘樓怪人》這個令人感動的故事,無數電影、電視劇及舞台劇因此誕生,然而必定要看過的,是《悲慘世界》這個歷時三十多年,最能反映雨果思想觀念及當時社會背景的宏觀巨著,讓讀者貼近下層社會的苦難,流露悲天憫人的性格,留待後世對於那個時代的解讀。
『那裡有陰影,那裡就有光。』(Nevertheless, there was something beyond that shadow; there was a light......) --《悲慘世界》
您早期的作品《MONGOLIAN TRIBE》讓被攝者看著攝影機,讓我想到年輕時曾在美國看了一檔展覽《曝光:窺視、監控與自1870年以來的攝影機》(Exposed: Voyeurism, Surveillance, and the Camera since 1870),有件錄像作品也是讓人物直視鏡頭。作為一個寫作者,我總以為要把人物的內在寫出來,才可能打動讀者。可是我看到影像裡和我互相凝視的人,我掉眼淚了,我對他一無所知、也沒有去看任何資料。當然人像拍攝有很多種狀況,但我想請問,您認為拍攝人的時候,需要去認識這個人嗎?
二戰後至今,馬格蘭持續透過攝影反映社會景象,引發大眾思政治、歷史、環境等深刻議題,影響新聞與紀實攝影深遠,雖每代攝影師的風格有別、每位成員表現手法各異,但核心精神數十年來不變,如現任主席Cristina De Middel便是保持信念、卻對紀實攝影手法提出反動的代表。
在擔任新聞攝影師10年後,Cristina De Middel開始質疑攝影的紀實價值,歷經長達十年的探索,摸索出結合紀實、概念攝影的創新風格,其作藉由重構現實與探索原型,模糊了事實與虛構的界線,並融合令人著迷的魔幻現實主義,成功在當代攝影界脫穎而出並享譽國際。
Cristina De Middel此番來台舉辦個展,全程親自策劃,而主辦藝廊絕版影像館也相信,走進《地核、地殼與月球》展間的觀眾將能欣賞馬格蘭攝影師典型的紀實風格,同時感受到攝影師本人獨特的當代表現手法。
預習Cristina De Middel亮點作品
01《非洲航天員》(The Afronauts,2012)
本作以非洲國家尚比亞(Zambia)未完成的太空計劃為基礎,發展出虛構敘事,該計劃由科學家Edward Makuka Nkoloso於1964年創立,目標是讓尚比亞成為第一個登上月球和火星的國家。Cristina De Middel將色彩鮮明的影像與真實、虛構夾雜的文獻結合,透過巧妙編導,藉畫面中逼真的太空船、神秘的非洲風景、精心製作的鮮豔太空服,微妙捕捉藏於這個大膽夢想中的諷刺。
02《晚安,人民》(Boa Noite Povo,2019)
《晚安,人民》系列影像誕生於巴西東北部的巴伊亞,聚焦於野生與家養動物,呈現牠們在大西洋森林和家園中的生活場景。這些生物以拼貼、檔案照片、鏡面元素和日常物品等各種介入手法呈現,激發觀眾重新思考攝影的表現方式。本作由Cristina De Middel與藝術家伴侶Bruno Morais共同創作,既傳達對自然與野生動物的深厚情感,也以自然作為視覺語言,探討人類生存的極端、神話信仰和政治情感。
03《前往中心之旅》(Journey to the Center,2021)
本作名稱取自法國小說家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著作《地心遊記》,Cristina De Middel將中美洲移民穿越墨西哥的路線,比喻為一趟勇敢的旅程,而非絕望的逃亡。她在這部分展覽中,融入了在中美洲的實地拍攝紀錄、些許虛構元素,透過多層次的影像作品探討複雜的移民議題,呼籲社會超越當前將移民、個人夢想當作政治工具的對立敘事,進而促進更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