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普立茲特寫攝影獎得主Carolyn Cole作品《蒙羅維亞圍城》©2004 Pulitzer Prize;Carolyn Cole Courtesy:Los Angeles Times。
穿著一身藍、一雙彩色小襪的兩歲小男孩被高高抬起,在拉開的鐵絲網中,送至親愛的祖父母手上,一臉稚嫩純真的他,卻未知在這一瞬間,人生已經滄海桑田,分散於兩旁的家人是否能再聚,已成問句;一隻拿著剃刀刀片的手,對應坐在地上往自己身體不斷注視的黑人女子,沒有選擇權的她,身體的一部分已在傳統文化的囚禁中,失去了永遠的所有權;一個黑人女子坐在暗黑的難民營內,一縷天光撒落在她的臉龐,相映著身上亮黃的衣裳,如此美麗卻怎樣也搶不過她雙眼中面對叛軍來臨,必得再度遷移的恐懼與無奈。
真實的極限
不是藝術家、不是紀實攝影師,而是新聞攝影記者。
2004年普立茲特寫攝影獎得主Carolyn Cole相信鏡頭可以呈現真實,但對於她而言,一個新聞攝影記者能做到的並非呈現事件全貌,而是再現當下瞬間。
一念之間 戰地一瞬再現
「現在許多人都能理解攝影的力量,所以最困難的不是採訪本身,而是如何到達事件發生地。」Carolyn表示。而如何到達,往往就在一念之間。
2002年一場巴勒斯坦與以色列的對戰,發生於伯利恆主誕教堂(Bethlehem’s Church of the Na t i v i t y ) 的39天圍城事件,Carolyn是唯一一位成功進入教堂內部、取得巴勒斯坦反抗軍角度的攝影記者。
在以色列重重軍隊包圍的情況下,要如何潛入教堂中多方觀察與探訪成為關鍵。圍城第29天,Carolyn發現一組巴勒斯坦反抗軍正試圖尋找進入教堂的路徑;第31天,她觀察到反抗軍打算從另一角度切入,沒有食物、沒有翻譯隨身,她當下決定在無人發現的狀態下,偷偷尾隨反抗軍,冒著隨時可能喪失生命的危險,最終順利進入教堂中。
《安立奎的旅程》,《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Don Bartletti拍攝,看似平靜的旅程,其實紀錄的是安立奎的偷渡旅程,Bartletti並以此作品獲得 2003年普立茲特寫攝影獎。
文|彭永翔 攝影|Carolyn Cole、Anew-Chen 圖片提供|時藝多媒體、學學文創
想看更多請見La Vie雜誌第1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