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d is New 老傳統,新創意

《給設計以靈魂:當現代設計遇見傳統工藝》一書由日本設計大師喜多俊之所著,書中提到「給設計以靈魂」是喜多俊之一貫的設計哲學,他認為設計根植於一種平衡的創造,比如精神與物質,人與自然之間締結的,而透過這樣的感知創造的物件必然具有情緒,能激發人們的情感。喜多俊之曾說過:「傳統藝術與工藝基於人和自然的平衡,人有限地從自然中獲取材料,供養日常生活及製做器物,當東西壞了時,它們重返大自然。當我看到傳統的工藝品時,我能感受到工匠是把靈魂與心靈都傾注在物品中。」新一代的設計師將這樣的觀念運用於作品,從文化與傳統中學習,透過傳統的概念、工藝、材料等,重新詮釋,再造現代的設計。

 

向造船工藝致敬

由日本新銳設計師倉本仁(Jin Kuramoto)為廣島的老家具品牌FUCHU FURNITURE推出的年輕副牌Matsuso T所設計的Nadia系列家具,說到FUCHU FURNITURE品牌,一直以來秉承歷史和高品質的工藝推出,但透過設計師倉本仁重新詮釋日本工藝與設計的創新,為年輕的品牌Matsuso T打造一番不同以往的新氣象。曾獲得德國iF大獎及日本Good Design大賞,在國際間具有相當知名度的倉本仁曾說過:「我們必須尊重傳統文化,但工藝如果不能持續地進化,就會失去其價值。不論過去多麼優秀的技術,如果沒有不斷前進與冒險精神的職人,缺乏了研究與進步的動力,馬上就會過時,演化是最重要的行進方式。」。

 

在Nadia系列家具中,概念就是來自日本的造船工藝,由於日本是一個島國,造船對這個國家而言甚為重要,同時也是一門流傳百年的傳統工藝,Nadia系列開發採用的重點便是使用一種稱為kumiki的特定結構,每張單椅的椅背及座椅底部都可以看到這個複雜的聯鎖結構,環環相扣的方式(通常用於造船或建築),不但讓座椅有穩固的結構,同時也有美麗的外顯構造可供欣賞。倉本仁特別提到Nadia系列的設計出發點,除了將現代家具賦予美的結構展現之外,也是向日本舊時代的傳統木造船工藝致敬!

 

倉本仁(Jin Kuramoto)

生於1976年,是當代新銳設計師,他遊走於公共空間的裝置藝術、家具設計以及工業設計等領域,獲得iF大獎及日本Good Design大賞,在國際間以擁有創新的思維及實驗性的創作受到矚目,不過他也致力於環保的推動,近幾年在more trees這個環保組織中,與其他設計師共同展出富有環境意識的作品。

 

日本傳統摺紙美學

丹麥跟日本的設計文化吸引力在全世界享有盛名,儘管地理位置相隔甚遠,但這兩個國度皆以簡約和傳統美學來呈現相似的設計理念。19世紀末,丹麥的藝術家與建築師欣賞日本藝術與工藝,開啟共同創作的先驅,而創造出基於簡約及功能性概念的設計。2014年由日本新一代設計師佐藤大(Oki Sato)帶領的nendo和北歐家具BoConcept聯手打造fusion系列,包含家具及家飾,地毯等生活道具系列,是日本美學設計與丹麥簡約功能性設計的融合。


佐藤大以日本傳統的摺紙概念,為居家生活中加入細膩玩味的巧思,與趣味的視覺效果,佐藤大也熱愛天然的材質如木材皮革,對待材質的態度也都在盡可能不破壞它的本質下,充份地擷取且發揮其原始的特質,除了加入日本傳統摺紙的圖案及線條,值得一提的是此系列的家具,如單椅可層層堆疊包圍,有如摺紙的視覺效果,沙發床靠墊也可任意拆解組合,幾何圖案組成的地毯,遠看有如3D般立體。fusion 系列揉合日本美學文化與丹麥設計強調品質、功能、材質,以及設計線條簡單、乾淨的美學態度,蘊含著處處為使用者著想的貼心,結合極簡主義和功能主義,讓人們使用這些產品的同時,總是能會心一笑、得到意想不到的驚喜。

 

文字/葉靜芳 

圖片/BoConcept、GEORG JENSEN、Karimoku Furniture Inc.

攝影/Takumi Ota

閱讀精彩全文,請見La Vie雜誌第120期!

大阪世博吉祥物「脈脈」特色聯名:盤點三麗鷗、塔麻可吉、西村裕二等5大合作

大阪世博吉祥物「脈脈」特色聯名:盤點三麗鷗、塔麻可吉、西村裕二等5大合作

2025大阪世博盛大進行中,除了建築展館,官方推出的吉祥物「脈脈(ミャクミャク,MYAKU-MYAKU)」周邊商品,也是一大亮點。本文將一次盤點脈脈與三麗鷗、JR西日本、塔麻可吉Tamagotchi、西村裕二(NishimuraYuji)與中川政七商店的特色聯名。

脈脈 ✕ 三麗鷗

三麗鷗的經典6款角色:Hello Kitty、大耳狗、美樂蒂、酷洛米、布丁狗與人魚漢頓,變身為可愛的「脈脈」造型,除了有方便攜帶、附有登山扣的小尺寸娃娃,也有適合擺在房間裝飾的稍大尺寸玩偶。另外,除了上述6款角色,大阪世博會場內的官方商店,也有多了帕恰狗與脈脈「合體」的各式周邊,比如吊飾、手帕、襪子、袋子等商品。

なりきりぬいぐるみM 各5,280円(圖片來源:SANRIO)
なりきりぬいぐるみM 各5,280円(圖片來源:SANRIO)
なりきりぬいぐるみBC  各3,520円(圖片來源:SANRIO)
なりきりぬいぐるみBC 各3,520円(圖片來源:SANRIO)
ぬいぐるみ(BC)7種類 各4,620円(圖片來源:SANRIO)
ぬいぐるみ(BC)7種類 各4,620円(圖片來源:SANRIO)
 ぷっくり立体キーホルダー7種類 各1,430円(圖片來源:SANRIO)
ぷっくり立体キーホルダー7種類 各1,430円(圖片來源:SANRIO)

脈脈 ✕ JR西日本

JR西日本此次在世博會場開設官方聯名商店,推出JR西日本吉祥物鴨嘴獸「イコちゃん」與大阪世博吉祥物「脈脈」的各式聯名商品,包含:一起穿上日本傳統服裝「袴」造型的玩偶掛飾、換上車站站員制服的特別版玩偶套組、兼具設計感與實用性的方形便條紙、擁有豐富多彩設計的便利貼、適合送禮或收藏用的明信片,以及「ICOCA」交通卡,其卡面上有著因大阪世博相遇,一同享受大阪美食的鴨嘴獸イコちゃん與脈脈,將向來自各地的人們傳遞大阪與關西魅力。

JR西日本吉祥物鴨嘴獸「イコちゃん」與大阪世博吉祥物「脈脈」推出各式聯名商品。(圖片來源:x@expo2025product)
JR西日本吉祥物鴨嘴獸「イコちゃん」與大阪世博吉祥物「脈脈」推出各式聯名商品。(圖片來源:x@expo2025product)
脈脈明信片 1枚入り(①~④)各220円、4枚入り(⑤~⑧)各385円(圖片來源:JR西日本)
脈脈明信片 1枚入り(①~④)各220円、4枚入り(⑤~⑧)各385円(圖片來源:JR西日本)
JR西日本推出有「脈脈」的「ICOCA」交通卡(圖片來源:JR西日本)
JR西日本推出有「脈脈」的「ICOCA」交通卡(圖片來源:JR西日本)

脈脈 ✕ 塔麻可吉Tamagotchi

萬代1996年推出的塔麻可吉Tamagotchi,至今仍深受大眾喜愛。而此次脈脈攜手塔麻可吉Tamagotchi一同為大阪世博助陣,獻上聯名限定商品,且僅在會場限定發售。聯名周邊除包含特別版塔麻可吉,經典角色(まめっち、めめっち、くちぱっち、みみっち)也化身為「脈脈」,躍上托特包、T恤、吊飾、毛巾等商品。

脈脈攜手塔麻可吉Tamagotchi推出多款聯名周邊,且僅可在大阪世博會場購得。(圖片來源:Tamagotchi)
脈脈攜手塔麻可吉Tamagotchi推出多款聯名周邊,且僅可在大阪世博會場購得。(圖片來源:Tamagotchi)
EXPO2025 ミャクミャク 【たまごっち】 Original Tamagotchi 5,500円(圖片來源:Tamagotchi)
EXPO2025 ミャクミャク 【たまごっち】 Original Tamagotchi 5,500円(圖片來源:Tamagotchi)
EXPO2025 ミャクミャク【たまごっち】 マスコット 4種 各2,750円(圖片來源:Tamagotchi)
EXPO2025 ミャクミャク【たまごっち】 マスコット 4種 各2,750円(圖片來源:Tamagotchi)

脈脈 ✕ 西村裕二

日本插畫家西村裕二(NishimuraYuji)筆下的角色,表情豐富且富有特色,近期更因「外遇兔」LINE貼圖在台灣爆紅。此次西村裕二除以自身獨特的畫風詮釋「脈脈」,他的經典角色「開心熊貓(ごきげんぱんだ)」、「戀愛兔(ラブラビット)」、「小老鼠(こねずみ)」,也將一同躍上聯名商品,包含:T恤、資料夾、貼紙、立牌、吊飾等品項。

插畫家西村裕二以自身獨特的畫風詮釋「脈脈」。(圖片來源:studio UG株式会社)
插畫家西村裕二以自身獨特的畫風詮釋「脈脈」。(圖片來源:studio UG株式会社)
西村裕二筆下的經典角色「開心熊貓(ごきげんぱんだ)」、「戀愛兔(ラブラビット)」、「小老鼠(こねずみ)」,也一同躍上聯名商品。(圖片來源:studio UG株式会社)
西村裕二筆下的經典角色「開心熊貓(ごきげんぱんだ)」、「戀愛兔(ラブラビット)」、「小老鼠(こねずみ)」,也一同躍上聯名商品。(圖片來源:studio UG株式会社)

脈脈 ✕ 中川政七商店

創業於1716年的奈良老舖「中川政七商店」,此次以日本工藝呈現「脈脈」聯名商品,包含:以四大漆藝技法打造出融合職人高超技藝與漆之魅力的「漆のミャクミャク」;以各式水紋為主題,由擁有超過50年經驗的職人打造的「鍋島焼のミャクミャク」;結合傳統手工和紙與現代3D建模技術的「手漉き和紙のミャクミャク」;以玻璃材質呈現如水般透明感、擁有圓潤造型與手工獨特紋理的「硝子のミャクミャク」;以錫的柔軟性展現水流動感、由「能作」打造的「錫のミャクミャク」。

漆のミャクミャク 税込価格:1,650,000円、サイズ:本体高さ25cm+台座高さ2.5cm、作り手:漆塗師屋「漆琳堂」(圖片來源:中川政七商店)
漆のミャクミャク 税込価格:1,650,000円、サイズ:本体高さ25cm+台座高さ2.5cm、作り手:漆塗師屋「漆琳堂」(圖片來源:中川政七商店)
鍋島焼のミャクミャク  税込価格:550,000円、サイズ:本体高さ25cm+台座高さ2.5cm(圖片來源:中川政七商店)
鍋島焼のミャクミャク 税込価格:550,000円、サイズ:本体高さ25cm+台座高さ2.5cm(圖片來源:中川政七商店)
手漉き和紙のミャクミャク  税込価格:77,000円、サイズ:高さ20cm+台座高さ2cm(圖片來源:中川政七商店)
手漉き和紙のミャクミャク 税込価格:77,000円、サイズ:高さ20cm+台座高さ2cm(圖片來源:中川政七商店)
硝子のミャクミャク  税込価格:192,500円、サイズ:高さ15cm+台座高さ2cm (圖片來源:中川政七商店)
硝子のミャクミャク 税込価格:192,500円、サイズ:高さ15cm+台座高さ2cm (圖片來源:中川政七商店)
錫のミャクミャク  価税込格:49,500円、サイズ:高さ10cm+台座高さ1.5cm (圖片來源:中川政七商店)
錫のミャクミャク 価税込格:49,500円、サイズ:高さ10cm+台座高さ1.5cm (圖片來源:中川政七商店)

若上述脈脈工藝品價格太高下不了手,也不妨參考融合職人匠心與幽默感的生活道具,像是脈脈達摩不倒翁、融入脈脈的豆皿、音色清脆的脈脈護身鈴、採用日本傳統染色法「注染」製作的小尺寸脈脈手帕等12款品項。

中川政七商店也推出較為平價的脈脈生活道具系列。(圖片來源:中川政七商店)
中川政七商店也推出較為平價的脈脈生活道具系列。(圖片來源:中川政七商店)
ミャクミャクだるま 各5,500円(圖片來源:中川政七商店)
ミャクミャクだるま 各5,500円(圖片來源:中川政七商店)
ミャクミャク豆皿 有田 各2,750円(圖片來源:中川政七商店)
ミャクミャク豆皿 有田 各2,750円(圖片來源:中川政七商店)
小田原鋳物のミャクミャク鈴 各3,630円(圖片來源:中川政七商店)
小田原鋳物のミャクミャク鈴 各3,630円(圖片來源:中川政七商店)
注染こてぬぐい 各1,485円(圖片來源:中川政七商店)
注染こてぬぐい 各1,485円(圖片來源:中川政七商店)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數位時代的紙本雜誌,是一種「很酷」的反擊!專訪日本岡山地方雜誌《PLUG MAGAZINE》總編輯山本佑輔

數位時代的紙本雜誌,是一種「很酷」的反擊!專訪日本岡山地方雜誌《PLUG MAGAZINE》總編輯山本佑輔

日本設計指標獎項GOOD DESIGN AWARD揭曉2024年獲獎名單,岡山縣發行的地方雜誌《PLUG MAGAZINE》一舉奪下金獎「經濟產業大臣獎」,這不僅是岡山縣內企業、甚至也是首次獲得該獎項的雜誌媒體。在這個紙本雜誌銷量銳減、紛紛轉型數位的媒體潮流之中,《PLUG MAGAZINE》如何逆風創造毫不遜色於全國性雜誌的文化高度?

日本地方刊物在戰後社會誕生,起初作為社運人士宣傳理念的手段,曾經扮演提供在地第一手情報的媒體,亦曾被當作在地居民相互維繫情感的社群平台。進入21世紀,以東日本大地震、已故安倍首相所推動的「地方創生」政策為契機,日本各地對故鄉、社區營造的意識再次興起,推廣在地文化的刊物亦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

(圖片提供:PLUG MAGAZINE)
《PRINTED by PLUG MAGAZINE》是為了紀念創刊第60期的特別企劃,展覽舉辦於岡山當地最大的報社內部畫廊,突顯數位時代下紙本媒體的魅力。(圖片提供:PLUG MAGAZINE)

然而,地方刊物長年來面臨過度倚賴廣告收益、消費在地資源等問題而難以持續發行,往往不出數年內,亦或是資金、補助金結束後便不得不宣布停刊。在這趨勢之中,2004年誕生於岡山縣的《PLUG MAGAZINE》在去年迎接了創刊20週年,是非常罕見的「長壽」特例。雖名為地方雜誌,《PLUG MAGAZINE》不像一般常見的地方刊物著眼於景點、美食等軟性內容,每期近200頁的內容中,從時尚、青年文化、政治經濟、社會議題等多元面向切入,將焦點放在「人」之上,形塑出「很酷」的岡山。

(圖片提供:PLUG MAGAZINE)
《PLUG MAGAZINE》將岡山景點拍攝得很不一樣。(圖片提供:PLUG MAGAZINE)

雜誌的誕生來自於對家鄉的自卑感

催生《PLUG MAGAZINE》的總編輯山本佑輔說,這本雜誌的原點是2004年的「岡山縣高中生祭典」。為了串聯起包含不良少年、拒學學生的同年代高中生,當時高三的山本佑輔和夥伴們奔走拉贊助,舉行制服主題時裝秀、與兒童權益相關的研討會、樂團演出等活動。而《PLUG MAGAZINE》創刊成員,正是當時因「岡山縣高中生祭典」而結識的5人。

山本佑輔提及,當時的岡山並不缺乏在時尚、音樂領域的新星,但卻沒有介紹這些文化的雜誌,「之所以想創辦雜誌,比起為了振興在地,更是出於一種自卑感,自己居住的城市裡居然沒有一本讓人覺得『很酷』的雜誌。」於是,連「啟動Mac電腦」都不會的他們,開始從頭摸索Illustrator等軟體。山本佑輔也提到,在決定創辦雜誌後,他廣泛翻閱國內外各個領域的雜誌,參考了如福岡的《NO》(ノー)與關西地區的《Kajikaji》(カジカジ)等當時指標性的地方文化刊物,也從零開始認識日本雜誌的歷史與變遷。

(圖片提供:PLUG MAGAZINE)
《PLUG MAGAZINE》內頁經常運用跨頁滿版照片,創造視覺印象。(圖片提供:PLUG MAGAZINE)

最初《PLUG MAGAZINE》作為「免費誌」設置於岡山縣內的服飾店、美容院、咖啡廳等地,在各個據點各配發約100本雜誌,往往在出刊日當天就被索取一空,成功觸及了在地的文青族群。而為了將讀者群從藝文圈向外擴張,在2010年轉為付費雜誌、拓展縣內超商和書店等通路。也是在此時,雜誌發行量增加至5萬本,並持續至今。

2018年團隊開始跨出岡山,從地方刊物轉型為「來自岡山的全國性雜誌」。不僅進軍東京及大阪等大都市的蔦屋書店,在內容上也邀請藝人、政治人物等全國知名人士暢談對家鄉的回憶,一探這些大人物在其他採訪中難以見到的真摯情感。但在新冠疫情期間因跨縣市的採訪行程受到限制,在2020年後回歸以岡山縣為主的內容,發刊至今。

(圖片提供:PLUG MAGAZINE)
通常雜誌刊名在封面都會維持同一位置,但《PLUG MAGAZINE》並無此限制,山本佑輔認為除了書背需每期維持一致,其餘皆可自由發揮,畢竟「雜」就是雜誌的本質之一。(圖片提供:PLUG MAGAZINE)

藉由雜誌與線下活動,打破地方社會的上下關係

翻開《PLUG MAGAZINE》,可見在同一專題裡並列了國會議員、身著制服的女高中生及滿身刺青的饒舌歌手的身影。在雜誌分眾化趨勢之下,《PLUG MAGAZINE》卻反其道而行,不限定類別與讀者群,也在雜誌上同時刊載了不分職種、頭銜、年齡與性別的受訪者聲音。之所以如此安排,山本佑輔說明,正如雜誌名稱「PLUG」一詞的引爆裝置之意,希望藉由這本雜誌打破地方的上下關係,並增加不同在地族群相互認識、理解的機會。

(圖片提供:PLUG MAGAZINE)
《PLUG MAGAZINE》邀請岡山縣長伊原木隆太穿上在地設計師的作品。(圖片提供:PLUG MAGAZINE)
(圖片提供:PLUG MAGAZINE)
岡山縣長伊原木隆太穿著在地設計師的作品,在辦公室闊步走秀。(圖片提供:PLUG MAGAZINE)

然而也不免令人好奇,他們是如何說服日本首相、防衛大臣、國會議員等重量級人物接受採訪?有時甚至不只是訪談,在創刊號封面上,時任岡山市長荻原誠司化身為日劇《偵探物語》的角色;在第60期特刊中也邀請了現任縣長伊原木隆太穿上在地設計師的作品,在辦公室內闊步走秀。山本佑輔說明,雜誌創刊時為了能創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採用的手法其一便是「以輕鬆的方式探討政治議題」,這也進而成為日後《PLUG MAGAZINE》有別於其他地方刊物的獨有特色之一。

(圖片提供:PLUG MAGAZINE)
創刊號邀請時任岡山市長荻原誠司拍攝封面,大相徑庭的市長形象,也象徵《PLUG MAGAZINE》從地方發聲的另類視角。(圖片提供:PLUG MAGAZINE)

但山本佑輔強調,所有的約訪都由團隊主動出擊,並無特別的人脈,反而甚至會刻意避免透過關係介紹。不分名人與素人,只要是企劃需求,他們就會積極地發出邀請。他說,他在國小、國高中都擔任學生會長,也身兼外部學生團體的負責人,所以並不排斥接觸政治人物,也很早就領悟到「要有頭銜才有話語權」。「做雜誌也是一樣,如何從零開始取得人們對這個雜誌品牌的信賴、爭取人們的關注目光,這部分確實和學生時代的經歷有所連結。」

(圖片提供:PLUG MAGAZINE)
《PLUG MAGAZINE》將「車站」此一主題拍攝得很有趣。(圖片提供:PLUG MAGAZINE)

串聯起地方上各個領域人士的行動,更延伸至線下活動之中。始於2010年的「OKAYAMA AWARD」聚焦於49歲以下,深具潛力的岡山出身創業家、研究者或社運人士,打破地方獎項經常頒給高齡者、具有顯赫成就人士的常規,讓廚師、美髮師、大學教授、NPO團體、新創企業等各個領域人才在頒獎典禮齊聚一堂,催生實體交流的機會。「PLUG NIGHT」則是為了回應讀者「岡山沒有適合盛裝打扮前往的社交場所」的聲音,在2006 年開始的時尚裝扮活動。全盛期曾高達3,000人共襄盛舉,以時尚、音樂為媒介,讓岡山的人們充滿自信地走上街頭。山本佑輔也提到,因岡山縣以牛仔褲的產地聞名,未來希望能齊聚知名品牌,以牛仔為主題在岡山舉行國際級的時裝秀。

(圖片提供:PLUG MAGAZINE)
舉辦活動時,山本佑輔的思考始終是「在當地從未有過的事物」,例如「PLUG NIGHT」就是因「岡山沒有適合精心打扮外出的場所」而誕生。(圖片提供:PLUG MAGAZINE)

反問為什麼需要做這本雜誌?

《PLUG MAGAZINE》目前採一年兩刊,採訪、攝影、設計、廣告製作、活動策劃均由5位成員一手包辦,其中包含山本佑輔在內的3人是創刊至今的元老成員。雜誌版面乍看並無統一風格,但又有共通的洗鍊設計感,所有的頁面均委由創刊成員之一的河野滿知子進行監修,由她一手打造雜誌的外在視覺形象。

有趣的是,除了少數品牌提供的廣告頁面外,整本雜誌的視覺幾乎都是由編輯團隊親自進行拍攝、編排。這不僅限於封面特輯或名人專訪,一個個素人也都成了團隊精心梳化的對象。山本佑輔說,每一期至少有超過100位、多則會有近200位受訪者在雜誌登場,有時他們甚至得在一天內完成20場以上的拍攝。

(圖片提供:PLUG MAGAZINE)
《PLUG MAGAZINE》以口罩時尚為題,將鏡頭轉向素人們。(圖片提供:PLUG MAGAZINE)
(圖片提供:PLUG MAGAZINE)
在地企業家在《PLUG MAGAZINE》分享童年回憶。(圖片提供:PLUG MAGAZINE)

「創辦一本很酷的雜誌,讓岡山能變得『更潮』!」是《PLUG MAGAZINE》創刊時的動機。問及如何將「酷」此一概念落實進雜誌時,山本佑輔以亞里斯多德的說服修辭學為例,團隊心目中認為「很酷」的東西,毫無例外地符合了「人格」(ethos)、「邏輯」(logos)和「情感」(pathos)三要素。「雖然聽起來很抽象,但這是我們做雜誌的最優先條件,比起收益、銷量、追蹤數、觸及率這些數據指標都還重要。」但山本佑輔也接著說,他一點也不覺得自己做的雜誌已經「很酷」。他進一步解釋,確實也可以仿效國際知名的潮流文化雜誌,但地方刊物想要走得長遠,不能一味提供好高騖遠的內容,「我們在乎的是如何和地方並肩齊步,持續地堅持下去。」

(圖片提供:PLUG MAGAZINE)
岡山以產牛仔褲聞名,《PLUG MAGAZINE》也經常介紹在地職人。(圖片提供:PLUG MAGAZINE)

對於地方刊物的必要性,山本佑輔說現在太多曇花一現的地方刊物,「我們經常捫心自問『為什麼需要做這本雜誌?』而現今能回應這個問題的地方雜誌可說已少之又少。」由於《PLUG MAGAZINE》團隊並不把雜誌看成是單純的廣告媒體,才能夠堅持了長達20年之久。他們將雜誌出版視為文化活動,作為傳承在地記憶裝置的同時,持續提供地方新的創意價值。他們自嘲為「地方雜誌最後的垂死掙扎」,大膽地「向業界豎起中指(Fuck Sign)」,為了無新意的出版業界注入來自地方的活水。

(圖片提供:PLUG MAGAZINE)
山本佑輔說,在任何人都可以輕易打造「媒體」的此刻,仍然願意花心力拍攝、撰文、編排、印刷的紙本雜誌,光憑這件事本身就足夠有價值。(圖片提供:PLUG MAGAZINE)

試想若並非在20年前,而是現在要創辦媒體,山本佑輔仍舊會選擇雜誌嗎?他的回答是肯定的,「在日本,雜誌的本質是為了對抗主流。這是我們十分重視的理念,而在這個數位時代做紙本雜誌,正是一種反擊的行為。」

(圖片提供:PLUG MAGAZINE)
山本佑輔認為,未來只有懷抱「無論如何都想以紙本形式問世」如此強烈熱情的作品,才會被印刷出來。(圖片提供:PLUG MAGAZINE)

BIZ IDEA

聯動在地商家的時裝秀
除了面向在地居民,「PLUG NIGHT」也和在地百貨公司、選物店合作,邀請商家們進行穿搭提案,並在店面櫥窗展出,藉此帶來地方的經濟效益。

編輯團隊主動出擊的廣告頁面
雜誌收益來源近百分之百來自廣告,且廣告幾乎都是編輯團隊主動的提案。藉由採訪掌握在地企業的現況、課題,以此優勢向企業提案適合的視覺形象或廣告標語。

立足在地的全國雜誌
《PLUG MAGAZINE》於2018年轉型為全國雜誌,為了讓不熟悉岡山的人也能產生興趣,推出「LOCAL PRIDE」企劃,邀請廣瀨鈴、秋元康、隈研吾等名人暢談童年回憶,誘發讀者將目光投向地方都市。

(圖片提供:PLUG MAGAZINE)
《PRINTED by PLUG MAGAZINE》展示了100張雜誌拍攝的照片,以及印刷版面、製作幕後等。(圖片提供:PLUG MAGAZINE)

BIZ NUMBER

5萬本
《PLUG MAGAZINE》在2010年拓展縣內超商、書店通路後,發行量由3萬本增刷至5萬本。以付費的地方刊物而言,是十分驚人的數字。

1,000個
除了在日本Amazon和外縣市的書店上架外,《PLUG MAGAZINE》在岡山縣內有美容院、選物店、診所及銀行等超過1,000個據點。

20年
山本佑輔說雜誌能堅持20年之久,來自「不假思索的衝勁」,做雜誌就像學生時期的延長線,彷彿在玩社團或策劃校慶,一切先做就對了!

(圖片提供:PLUG MAGAZINE)
《PLUG MAGAZINE》總編輯山本佑輔。(圖片提供:PLUG MAGAZINE)

企劃|張以潔 文|廖怡鈞 圖片提供|PLUG MAGAZINE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4月號《從器物開始的理想生活》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