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金工藝術家吳竟銍 清酒酒器設計驚艷日本

臺灣金工藝術家吳竟銍今年以專為日本清酒設計的酒杯,從來自12個國家的300多件作品中脫穎而出,成為本屆「伊丹國際工藝展」的首獎得主,這是臺灣的青年工藝家繼去年在日本「伊丹國際當代首飾展」一舉奪下三個大獎,並令國際評審團驚嘆臺灣藝術首飾的創意美感與技法造詣之後,今年再度奪得更亮眼的佳績!

 

吳竟銍與其他兩位本土首飾藝術家葉玟妙及陳映秀去年在日本「伊丹國際當代首飾展」中,分別囊括優秀賞、大賞及準大賞的殊榮,撼動日本藝術首飾界;而今年再度獎落臺灣,讓向來以工藝美學自豪並引領亞洲設計潮流的日本,再一次地對臺灣精湛的工藝創作刮目相看。

 

以清酒誕生地馳名日本的伊丹市,釀造清酒已有超過四百多年的歷史,而創立於1989年的「伊丹市立美術與工藝博物館」,在當地特有文化與國際工藝趨勢的兩方衡量之下,自1998年起,開始以「清酒酒器」與「當代首飾」兩個主題輪替舉辦國際徵件展。基於自身的傳統背景,「清酒酒器」這樣的主題詮釋向來就是日本的創作者居於上風,故本項國際競賽歷屆的大獎得主絕大多數是來自地主國。今年來自臺灣的青年工藝家吳竟銍以臺灣的雨季為發想,採用繁複且細緻的鍛敲與空窗琺瑯技法,創作出美感與功能兼俱的清酒酒杯《雨的痕跡》,材質處理的精細手法與優雅詩意的造型不但驚豔國際評審,更一舉攫獲日籍評審的心,並摘下本屆的最高榮譽-「大賞」。此外,臺灣尚有蘇小夢及曾祥軒等五人的作品獲得入選。

 

吳竟銍來自桃園,在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求學期間便展露出過人的創意與技藝,先在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舉辦的「臺灣工藝競賽」贏得創新組的三獎與首獎,之後更躍上國際舞台,在歐、美、日各大競賽與展覽中大放異彩,是潛力無限且未來可期的新生代創作者。吳竟銍將親赴日本伊丹參與11月15日舉行的頒獎典禮,除可獲得50萬日元的獎金外,亦將由主辦單位協助媒合當地商家,以行銷宣傳本次的首獎作品。

 

評審委員長外舘和子(藝評家、國際陶藝學會會員)提到不管是在陶藝界或是各個不同藝術表現形式中,都曾經從創作者那兒聽到他們抱怨「所有可能的造形都已經被創作完了。」確實是如此,要基於原有的媒材來創作出新形式,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任務;而要在功能受限的範圍內(例如日本的清酒酒器)創作出新形式,那就更難了。

 

外舘和子接著說:「令人訝異的是,本次的入選者與得獎者似乎不認為"酒器與酒杯檯"這樣的一個主題具有任何的規範或限制,反倒是從這個主題中擴展了他們的創意與想像力,就好像他們正享用著日本清酒一般。最令人驚奇的是,本屆的首獎得主創作了一組形狀不規則的酒杯,這是一組充滿浪漫與詩意的作品,而靈感則是來自於日常生活所見的雨滴。一種無法描述的清新美感,卻是充份地利用了金屬與琺瑯之間的融合關係所產生出來的。這組作品讓我們想起了無限的夢境是存在的,而創作則是永無止境的挑戰。」

 

 

吳竟銍  「大賞」作品《雨水的痕跡》

材質:銀,琺瑯

技法:金屬鏤空、鍛敲、空窗琺瑯

尺寸:8╳8╳5 cm (單件)

說明:

有段時間,臺灣不停的下著大雨。早上起來,昏暗的光線照在那一攤一攤的積水上,雨滴不規律的低落在水灘上,形成無數的小點,而無數的小點又聚集成一個面積,便讓我想起了容器。而在這組作品當中,邊鏤空金屬的過程裡,感受到一個個不規律的孔洞,因為心情的影響而有所改變,就如同水滴不規律的低落造成水灘不規律的大小一樣。因而容器的造形上,我將它們以曲線的方式表現,也試圖保留金屬與琺瑯之間的關係,來詮釋雨滴不規律所遺留下來的痕跡。

 

 

 

編輯整理/SARASA

圖文提供/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

 

跟著「手指人」遊歷超現實世界!張紘齊紀錄模特兒、畫家雙重身份的十年浪漫冒險

跟著「手指人」遊歷超現實世界!張紘齊紀錄模特兒、畫家雙重身份的十年浪漫冒險

張紘齊的藝術養成很奇妙,小時候被畫家外公拎著到各地速寫,培養出對繪畫的興趣;長大後以模特兒身份旅美,走伸展台、拍時尚大片之餘也不忘創作。東方和西方的、傳統和新潮的、藝術和時尚的各種養分,都被他細膩提煉,化為畫中「手指人」奔走的奇異景觀。

歡迎走進張紘齊最新個展《HAND IN HAND - REALM OF PURE LOVE》,與「手指人」共同在場,遊走夕陽海岸、歐風小鎮、水泥叢林……各種現實也超現實的平行世界風景,感受其中的愛與詩意。

跟著「手指人」遊歷超現實世界!張紘齊紀錄模特兒、畫家雙重身份的十年浪漫冒險
(圖片提供:奇想會、張紘齊)

藝術啟蒙自畫家外公

張紘齊對藝術的興趣源自家庭,他的外公金藩是東方畫會的創始成員之一,也是影響他接觸藝術的重要人物。回憶起自己的藝術養成之路,張紘齊說:「小時候經常和外公到動物園速寫,在家也常在他的腳邊畫畫。最早是受到外公後期的作品影響,接著接觸他早期在東方畫會的作品;後來進到傳統藝術教育系統,才開始受西方藝術家影響。」

跟著「手指人」遊歷超現實世界!張紘齊紀錄模特兒、畫家雙重身份的十年浪漫冒險
(圖片提供:奇想會、張紘齊)

走上國際時尚伸展台,不忘畫家夢

不只台灣的成長過程,國外生活經歷也感染了張紘齊的創作。大學讀服裝設計的他,因緣際會下當起模特兒,更走上紐約、米蘭與倫敦時裝周伸展台,成為國際模特兒圈出名的台灣臉孔。

只是,張紘齊心中仍然有畫家夢。這十年以來,他走秀、拍照也持續作畫,這次《HAND IN HAND - REALM OF PURE LOVE》個展中部分作品便是在紐約完成。工作、生活加追夢,聽起來就累人,張紘齊卻說浪漫,還覺得自己像現代版的格列佛,穿梭在不同的國家、文化之間冒險。

創造「手指人」做情緒的載體、觀眾的導遊

壓克力顏料和亞麻布,是張紘齊最常用的創作媒材,他用畫筆、調色刀作畫,偶爾也靠手指,用與材料近距離、甚至是零距離的方式,畫出自己遊走於多元文化的探險,傳達被遺忘的情感和觀點。

跟著「手指人」遊歷超現實世界!張紘齊紀錄模特兒、畫家雙重身份的十年浪漫冒險
(圖片提供:奇想會、張紘齊)

2022年夏天,張紘齊為畫作帶入了靈魂角色「手指人」,他性別流動,擁有指尖般的容顏,長了三隻手指和腳趾,總是穿梭於不同的場景,承載著創作者的情緒和感受。而畫中以紅、黃、藍及二次色描繪的場景,多半源自張紘齊的日常生活,可能是一次有意義的邂逅、可能是一場難忘的夢。

跟著「手指人」遊歷超現實世界!張紘齊紀錄模特兒、畫家雙重身份的十年浪漫冒險
(圖片提供:奇想會、張紘齊)

不過話說回來,張紘齊口中「被遺忘」的情感和觀點,指的到底是什麼?在旅行的過程中,張紘齊發現,「繪畫的觸覺體驗,常常被文化教育、流行趨勢掩蓋,限制了最純粹的感受。」面對這些被掩蓋、遺忘的感知,他不斷調整心態,也試驗直接以手指作畫的方式,試圖讓繪畫回歸最純粹的狀態,也讓作畫的「體感」極致真實。

跟著「手指人」遊歷超現實世界!張紘齊紀錄模特兒、畫家雙重身份的十年浪漫冒險
(圖片提供:奇想會、張紘齊)

張紘齊個展登陸奇想會

張紘齊將於台北藝廊奇想會舉辦個展HAND IN HAND - REALM OF PURE LOVE》,透過畫作、捲軸、短篇動畫等不同媒材,詮釋「手指人」的內心情景,及自身的生活故事。

現場作品分為3大系列:「人生的七味粉」匯聚了張紘齊過去十幾年來的生活回憶,以乘載不同觀點的7種畫面表現;「17個階段」透過色彩彰顯遇到各種人、事、物所產生的心情變換;「起源」則聚集了我們身在現實世界,或不曾在意、或錯過的愛和感知。

跟著「手指人」遊歷超現實世界!張紘齊紀錄模特兒、畫家雙重身份的十年浪漫冒險
(圖片提供:奇想會、張紘齊)

張紘齊個展《HAND IN HAND - REALM OF PURE LOVE

展覽期間|2024.06.28 07.14

時間|13:0020:00(週二公休)

地點|奇想會(台北市大安區安和路一段217號)

門票|入場費為低消飲品一杯

50歲拋下25年廣告生涯,決定當藝術家!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如果你看展不愛高深的論述、謎般的作品理念,只想純粹跟著色彩、線條、空間氛圍感受心緒的流動,那François Bonnel(弗朗索瓦・邦內爾)就是你在找的藝術家!

曾從事廣告業25年,50歲的François Bonnel毅然決然拋開熟悉的工作和生活模式,轉作一名藝術家。他把熱愛的音樂、藝術結合,作畫時讓耳邊的靈魂樂、藍調搖滾、民謠……貼合著畫中一切元素的脈動,用單純而直率的曲線、不對稱圖形、明亮色彩創造質樸畫面。看著Bonnel的畫,眼睛像是吃了冰淇淋,心情也不自覺跟著好了起來。想要感受這股魔力,不妨走進他在台灣的第一場個展《會唱歌的畫》領會。

法國藝術家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50歲拋開穩定的廣告工作,當一名藝術家

出身法國的François Bonnel,有位擔任繪畫老師的藝術家媽媽,從小帶著他用手指沾著顏料隨意畫出線條、形狀,培養對藝術的喜好。聽到這裡,你或許會以為Bonnel順應著家庭環境的薰陶,讀美術專科,20幾歲就決定踏上藝術家之路。故事不是這樣發展的。正是因為媽媽從事藝術,Bonnel更懂得成為一名藝術家所需的天賦、機運和過程中的難處,於是他輕輕放下藝術之路,大學畢業後從事廣告業將近25年。

法國藝術家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沒想到,2020年一場席捲全球的大疫,成了Bonnel生命的轉捩點。他本就厭倦日復一日的生活,又正好遇上疫情作為改變的契機,在50歲那年他決定揮別廣告生涯,嘗試做一名藝術家。

法國藝術家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毫無包袱,自由實驗媒材、技巧的可能

現居於法國圖魯茲(Toulouse)的Bonnel,日日沈浸於這座玫瑰色古城的藝術氛圍,以即興的方式、融合音樂性發展創作,過程中也不斷探索數位媒體、攝影、拼貼等技巧與媒材。

法國藝術家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成為藝術家對Bonnel來說像是一場解放。多虧人生上半場的辛勤努力,50代的他沒什麼現實包袱、更有餘裕全心投入藝術。正是這份餘裕,為Bonnel的繪畫注入純真、活潑、令人毫無負擔的生命力;光是看著,就不自覺被感染。

法國藝術家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將音樂轉化為畫作,各個方向看都和諧

Bonnel來說,音樂是日常的必需品、繪畫的養分,他說:「一幅畫作必須與周圍的環境和諧,就像香水或音樂。」於是他聽著各個年代、各種曲風的音樂作畫,用色彩、線條、形狀和構圖,呼應著音符、和弦、旋律與編曲架構;並在構圖時反覆轉動畫布,讓畫作不管從各個角度、方向看,比例都是和諧的,且能看出不同趣味。

法國藝術家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以下面這幅〈A Love International〉為例子,它正看像是一顆顆乒乓球在碗中跳躍;側看像是大大小小的香草冰淇淋灑落一地;倒過來看又像是忘了關的蓮蓬頭,水滴滴答答地落下。

法國藝術家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幫畫作取名的巧思

說到把音樂融入畫中,Bonnel還有個習慣——用作畫當下正在聽的音樂曲目,為畫作命名,讓畫成為生活的有聲切片。這習慣也被帶到《會唱歌的畫》現場,看展時歡迎到臨窗小桌點播歌曲、為展場變換音樂,從François Bonnel專屬歌單找到與畫共鳴的聲音,跨越時空重回藝術家創作的時刻。

法國藝術家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自私的藝術家

François Bonnel笑說自己是位「自私的藝術家」,創作只為了開心,沒有要講什麼大道理,「繪畫是一種純粹的樂趣,並非為了傳達訊息或哲學,而是簡單沉浸於其中。」這份單純的起心動念,正是讓他的畫作如南法陽光烘乾枕頭般愜意、舒適的秘方。

法國藝術家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弗朗索瓦・邦內爾 François Bonnel 在台首個展《會唱歌的畫》

展期|-2024.06.30

地點|Bluerider ART 台北.敦仁(台北市大安區大安路一段101巷10號1F)

營業時間|週二至週日 10:00-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