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破解福爾摩斯!《最後一案》的真相!?(下)

LaVie 全面破解福爾摩斯!《最後一案》的真相!?(下)

「成為理想偵探有三個必要條件:知識、觀察及推理能力。」──夏洛克‧福爾摩斯

60個經典案件,破解餐桌上的飲食文化
全面解讀福爾摩斯的時代與生活

 

 

《最後一案》的真相 推理根據最後一案(下)

 

讓我們透過地圖C,來確認福爾摩斯途經的順序吧!離開貝克街的福爾摩斯,來到本廷克街與韋爾貝克街的十字路口轉角(地圖上a),差點被雙馬貨車撞上,走到維爾街(地圖上b)時,屋頂又突然落下磚塊,之後他並未交待「到牛津街處理一些事情」是做什麼事。

 

其實,福爾摩斯肯定明白莫里亞蒂教授的威脅並不是說說而已,所以他才為了今後的打算,前往銀行籌措旅費。早在福爾摩斯離開貝克街租屋處,向華生說明他的計畫時,計畫就已經在進行了。


福爾摩斯到銀行辦完事後,便乘著馬車前往蓓爾美爾街(地圖上d),來到哥哥麥克羅夫特所在的第歐根尼俱樂部。福爾摩斯指示華生的倫敦逃亡計畫為:「現在,聽著,千萬不要把目的地寫在你的行李上,找一個可以信任的人把行李送到維多利亞車站。坐上馬車後,將地址寫在紙條上交給馬車伕,地址是勞德商場的河岸街盡頭。(中略)你先把車費付清,等目的地一到,立刻走到街對面。九點十五分會有一個身披黑色斗蓬,領子鑲著紅邊的人,駕著一輛四輪轎式小馬車等在那裡,他會把你帶到維多利亞車站。然後我們就可搭上開往歐洲的特快車了。」


英國鐵路剛開通時,由於倫敦人口密度高,要在市中心設置鐵路根本不可能,因此當時都是在郊外建造終點站。


華生的行李被送往的目的地是維多利亞車站,從這裡就能沿著倫敦查塔姆多佛鐵路,一路駛向歐洲大陸。等同於告訴監視華生家的莫里亞蒂爪牙,華生要搭從維多利亞車站出發前往歐洲,如果是這樣,那這個計畫也太不小心了。因此莫里亞蒂教授應該也在懷疑行李只是個幌子,畢竟若要去歐洲,透過通往歐洲大陸的玄關――查令十字車站,搭乘東南鐵路的可能性也很高。


隔天一早,華生按照福爾摩斯的指示,前往勞德商場。由於華生診所位於肯辛頓,因此華生搭乘的馬車,應該會通過維多利亞車站,往勞德商場前進,這在跟蹤華生的莫里亞蒂教授手下的眼裡看來,就像是要前往查令十字車站一樣。

 

只要穿過這個勞德商場,就能從斯特蘭德街抵達另一頭的阿德雷得街,而那裡並沒有大到足以讓馬車通過,因此,一路尾隨華生的莫里亞蒂教授爪牙,必須和華生一樣下馬車,進入勞德商場繼續追人。不過,華生早已被事先安排好的四輪馬車載走了,因此也就跟丟了華生。這些部下想必會立刻通知莫里亞蒂教授關於跟蹤失敗一事,而此時的莫里亞蒂教授,應該正在查令十字車站準備逮人。

 

不過,即使他的手下從阿德雷得街返回勞德商場,坐上馬車迅速趕往查令十字車站,在交通擁擠的斯特蘭德街上,光要轉個方向也要花不少時間。等到他們好不容易到達莫里亞蒂教授處,告訴他事態發展後,縱使教授立即展開下一步行動,這中間僅僅一點的誤差,仍舊造成了維多利亞車站的這一幕:「在福爾摩斯說話時,火車已經開動。我向後望了一眼,只見一個身材高大的人猛然從人群中衝出來,不停揮手,仿佛想叫火車停下似的。不過為時已晚,因為我們的列車正在加速,一瞬間就出了車站。」如此逃亡計畫,當真千鈞一髮啊!

 


在莫里亞蒂教授進入貝克街福爾摩斯的房間前,福爾摩斯與教授之間的戰爭,大抵為:「他自己很少動手,只會出謀劃策,(中略)我在三個月的緊張工作中,發現對手無論是智力還是其他方面,都與我勢均力敵。在追蹤的過程中,我的恐懼逐漸變成了對他的仰慕。」以及:「我在他周圍設網的每一步,他都知道。他一次又一次地竭力破網而逃,而我一次又一次地阻止了他。我告訴你,我的朋友,如果把我和他在暗中較量的詳細情況記載下來,必將成為偵探史上最光輝的一頁。」


莫里亞蒂教授的智力雖與福爾摩斯不相上下,但他龐大的下屬的組織能力與福爾摩斯相比卻是一大優勢,因此,福爾摩斯必定設想過在三天後的星期一所設下的網,是有被教授脫逃的可能性,為此,福爾摩斯展開了一場「假裝逃跑,讓教授來親自追緝他」的作戰。只要三天後,教授被警察捉住,一切就都結束了,若是沒被捉住……福爾摩斯想必也做好了教授可能逃離陷阱的覺悟,才前往華生家邀請他到一同前往歐洲。


為了將教授引誘出來,福爾摩斯自華生家後院翻牆而出後,一路躲避莫里亞蒂教授的眼線,並故意讓教授從手下那裡得知華生的行李被送往維多利亞車站的消息。此時福爾摩斯已經推測教授會因為這個舉動,認定福爾摩斯為了逃過教授魔掌,請華生擔任保鑣並一同逃往歐洲大陸。然而正如前面所說的,行李只是一個幌子,早在福爾摩斯腦中,就已經將教授認為華生會從查令十字車站出發時的一舉一動事先算計進去了。教授也因此親自在查令十字車站待命,派屬下監視華生的家並且跟蹤他。


在查令十字車站守株待兔的莫里亞蒂教授,失去了以往的冷靜,匆忙趕往維多利亞車站後並在月台上奔跑,追趕著華生搭乘的列車(此時福爾摩斯應該也搭上了),當他一明白趕不上後,就立刻準備了一輛臨時列車。福爾摩斯的推理大獲成功,當然,就連華生也沒看出福爾摩斯真正的計畫。對於教授而言,尋找兩個在坎特伯雷下車的人,遠比找出單身旅遊的男子還要容易。星期一一到,福爾摩斯就得知莫里亞蒂教授從警察手裡逃跑了。


接下來,福爾摩斯就如同他對莫里亞蒂教授所說過的話:「如果能毀滅你,那麼,為了社會的利益,我將心甘情願和你同歸於盡。」而展開了最後的手段。福爾摩斯將華生當作誘餌,先將莫里亞蒂教授釣上鉤,然後刺激教授親自向福爾摩斯復仇。此時逃亡中的福爾摩斯即便將追趕而來的教授打倒,也屬於正當防衛,若福爾摩斯被殺身亡,教授自己也會遭到逮捕。福爾摩斯在《最後一案》中將自身化作「誘餌」 ,吸引教授前來。如此「福爾摩斯令人費解的逃亡行徑」,其實正是獵人為了引出猛虎,以自身為餌的行為,這下,福爾摩斯可成了一塊令人「虎視眈眈」的美食了。

 

詳見上集請點選本網址《最後一案》的真相 - 最後一案(上)

 

本文選自La Vie出版書籍《福爾摩斯的飲食與生活研究》,更多精彩內容請點選→《福爾摩斯的飲食與生活研究》

全能創作型歌手,睽違一年終於發行個人新專輯《NIGHT SKY》-ChrisFlow 唐仲彣

曾與歌手高爾宣、婁峻碩一起共組饒舌團體CHING G SQUAD的全方位藝人ChrisFlow 唐仲彣,睽違了一年的時間,終於在2月29日,發行了他個人新專輯《NIGHT SKY》。能歌也能製作音樂,更是一名B-BOY舞者,多才多藝的ChrisFlow 唐仲彣,此次的發行也將會帶給樂迷們全新的感受!

ChrisFlow 唐仲彣

繼上一張專輯 後,在這一年的時間裡,ChrisFlow 唐仲彣仍然埋頭在他熱愛的音樂裡,更選在229日這特別一天發行< NightSky > 這首單曲,ChrisFlow 唐仲彣笑說:選在229日發行其實帶有一點私心,因為每四年才有唯一的這麼一天,在229日出生的我,非常珍惜每一次的生日,所以更想把這份禮物獻給我自己跟喜歡我的樂迷們,一起創造這難得且珍貴的回憶!

ChrisFlow 唐仲彣

全新創作 < NightSky > 單曲MV再次與新銳導演高爾賢共同攜手打造,然而本次MV也是 ChrisFlow 唐仲彣所有音樂MV作品以來,首次以戲劇的方式呈現,在導演的勸誘下,ChrisFlow 唐仲彣也獻出了第一次的戲劇處女秀,化身為令人害怕的「恐怖情人」反派角色,也讓ChrisFlow 唐仲彣在這次的MV中,大膽使壞,更是滿足了自己的戲癮,精湛的演技,讓導演及現場工作人員都讚賞不已。MV更遠赴國外拍攝,雪白美麗的雪景,搭配上 ChrisFlow 唐仲彣 極具特色聲線之外,同樣不失 ChrisFlow 唐仲彣出道以來 TROPICAL R&B 為基底的音樂風格!

ChrisFlow 唐仲彣

MV敘述一段關係從邂逅到曖昧,開始到結束的過程,或許是非常迅速的,就如曇花一現,但這中間的故事卻又非常耐人尋味。在一段感情關係中,對方是讓你總是沉浸在愛的氛圍無法自拔?還是得不到,就想就此毀掉,成為令人害怕的「恐怖情人」呢?ChrisFlow 唐仲彣也希望藉由MV讓大家反思,在感情世界中,遇到恐怖情人時,一定好好保護自己,安全地離開不對的人,不要葬送自己的幸福及美好的未來。

觀賞ChrisFlow 唐仲彣《NIGHT SKY M/V 

台灣紀錄片首度入圍奧斯卡!《金門》導演江松長、CNEX創辦人蔣顯斌親解台海議題拍攝與奧斯卡行銷策略

台灣紀錄片首度入圍奧斯卡!《金門》導演江松長、CNEX創辦人蔣顯斌親解台海議題拍攝與奧斯卡行銷策略

2024奧斯卡金像獎,台灣紀錄片《金門》獲最佳紀錄短片提名,繼2001年《臥虎藏龍》奪下最佳外語片後,再度有台灣電影入圍。不同於許多國際影展由多位影人組成評審團,奧斯卡採美國影藝學院會員投票制,看作品也拚行銷公關。這趟問鼎奧斯卡的旅程,潛藏哪些創作故事與行銷策略?

原本就決定回台灣過年的江松長,在返台前一週迎來《金門》入圍奧斯卡的消息,也順勢迎來在台的大量採訪,剛剛好的時間點彷彿命中注定。談起最初的報名過程,命運轉輪好似從當時就已啟動。

初次造訪金門時,江松長稱當地的自然美景是「驚喜」,完全不同於小時候聽長輩聊到金門的當兵恐怖故事。(圖片提供:CNEX)
初次造訪金門時,江松長稱當地的自然美景是「驚喜」,完全不同於小時候聽長輩聊到金門的當兵恐怖故事。(圖片提供:CNEX)

「這真的是很瘋狂的點子。」《金門》於20239月正式完成,在主要製作人錢孝貞提議下決定嘗試報名奧斯卡,但根據美國影藝學院的報名資格,影片必須在9月底前上美國院線,還得是紐約、洛杉磯等8個城市之一的商業戲院,並至少播映7天。江松長記得當下已是925日,透過人脈聯繫到一家洛杉磯的連鎖戲院,於929日開始放映。當時死線在即,他還曾想過要親自飛到洛杉磯交片,就怕檔案上傳時間太久。「那時候就有感覺,好像命中注定一定要合格,因為好多事情都可以很簡單就出錯,但都沒有發生。」

訴說金門的邊境故事

《金門》源於CNEX2020年籌備的「Taiwan Matters」計畫,以國際觀眾為目標,希望讓世界更認識台灣。訪談了國際的媒體、電視台和意見領袖等,集結成20個外國觀眾感興趣的題目,並挑選4個主題接續發展:美食、火車、金門、半導體。原本江松長是被找來做美食主題的前期調研,但剛好2020年下旬他和蔣顯斌不約而同都去了趟金門,對當地位處邊境(border)的故事感到好奇。

江松長紀錄片作品《時光機》(Our Time Machine)。(圖片提供:Walking Iris Media)
江松長紀錄片作品《時光機》(Our Time Machine)。(圖片提供:Walking Iris Media)

「我一直對border story非常有興趣,自己的片子大部分都跟住在邊緣、處在邊緣的人物有關,也一直想拍一部跟台海關係有關的片。」

而江松長的人生就是活脫脫的border story,台灣出生、15歲前往美國,20052015年又長期待在中國工作,夾於台灣、美國、中國之間,「台海關係」成為生活裡避諱不了的題目。但紀錄片需要強烈影像,台灣本島缺乏讓國際觀眾一目了然兩岸關係的視覺,而當他來到金門,戰地遺跡、閩南建築等讓他覺得「有點興奮,是一個好機會」,但真正拍下去後才自覺太過天真。

江松長紀錄片作品《驕傲大選戰》(Out Run)。(圖片提供:Walking Iris Media)
江松長紀錄片作品《驕傲大選戰》(Out Run)。(圖片提供:Walking Iris Media)

從導演旁白找到紀錄片觀點

拍攝始於2021年下半年,原本想作成電影長度,並以小三通為切角,不料疫情下小三通停航,想拍復航歷程但牽涉到中央政策,和金門當地關係甚小。於是轉而以短片形式,試圖用簡單的方式讓國際觀眾理解台海關係。蔣顯斌說,「短片在國際上的合作有兩大標的,《紐約時報》和《衛報》。」江松長觀察《紐約時報》的「Op-Docs」平台有很大的觀眾基礎,且合作過的短片規模都和《金門》類似,於是把初剪寄給對方,得到「我們對主題很有興趣,可是故事觀點不夠強烈」的回饋。

江松長通常不傾向直接式的訪談拍攝,而是希望拍到受拍者本來的生活情境,讓觀眾透過鏡頭好似恰巧目睹到這些私人場景。(圖片提供:CNEX)
江松長通常不傾向直接式的訪談拍攝,而是希望拍到受拍者本來的生活情境,讓觀眾透過鏡頭好似恰巧目睹到這些私人場景。(圖片提供:CNEX)

江松長最初想做「觀察式紀錄片」(Observational Documentary),初剪呈現住在金門的不同社群的人,好像在透過鏡頭拜訪他們。錢孝貞提議江松長可以加入旁白,讓自己進到片中。「她和我說,你要好好想清楚為什麼要拍這部片,如果能把動機理得清楚,那就有觀點了。」

這也是江松長首部作為旁白的紀錄片,錢孝貞邀請曾入圍奧斯卡紀錄片的《小可愛與拳擊手》(Cutie and the Boxer)剪輯師David Teague加入討論,他出給江松長許多「和金門無關」的功課,例如「你覺得父母親最強的地方是什麼?你希望自己能改變的是什麼?」等諸多和自我認同有關的題目,江松長寫了好幾十頁文字才慢慢抓到眉角。他說,紀錄片的紀錄,並非法院或警察局的紀錄,應是「某些事情發生了,你對那些事情的感覺是什麼?」旁白亦然,在於自己對於金門的觀點,哪一些對他來說是最重要的。

《金門》以江松長第一人稱視角,呈現他夾於台灣、中國、美國之間的處境。(圖片提供:CNEX)
《金門》以江松長第一人稱視角,呈現他夾於台灣、中國、美國之間的處境。(圖片提供:CNEX)

台海歷史背景如何讓國際觀眾理解?

蔣顯斌也提議加入歷史元素,提高國際觀眾對金門的共鳴。他舉例,1960年美國首次總統大選電視辯論,甘迺迪和尼克森曾針對「是否協防金門、馬祖」激烈爭執,可見金門不只是一個在地故事,而是過去到現在都相當國際的議題。「所有的紀錄片,講背景都是最難的。」江松長認為,講背景重要的是感覺而非細節,「做紀錄片就是一直在找shorthand,要找到某個鏡頭、某一句話,能夠講一句,大家了解十句。」最終19分鐘的片長裡,歷史背景的段落僅23分鐘,包括〈反共抗俄歌〉「消滅朱毛/殺漢奸」等赤裸歌詞、以地圖揭露金門和中國地理比鄰,也用〈甜蜜蜜〉在金門播音牆播送和在中國演唱會演唱的兩種對比,隱喻兩岸文化的同與異。

許多國際觀眾對於金門在地理上和中國如此相近,感到非常訝異。(圖片提供:CNEX)
許多國際觀眾對於金門在地理上和中國如此相近,感到非常訝異。(圖片提供:CNEX)

他透露,片中刻意沒有提及「中華民國」,因為「Republic of China」中有「China」一字,會讓國際觀眾失焦,而這個反應並非來自大眾盲測,是連資深紀錄片工作者都難以理解。他說得坦白,《金門》在歷史背景的敘述上的確過為簡單化,但目的是引起國際觀眾對台海關係的好奇或驚訝,真有興趣者,可以再從其他管道進階搜尋。

江松長在《金門》多以手持鏡頭處理人的互動,景物環境則以穩定器、空拍等拍出氛圍上的差異。(圖片提供:CNEX)
江松長在《金門》多以手持鏡頭處理人的互動,景物環境則以穩定器、空拍等拍出氛圍上的差異。(圖片提供:CNEX)

奧斯卡的「動員」行銷策略

20238月底,《金門》正式獲《紐約時報》同意上架,接續而來的就是奧斯卡報名。許多電影獎項包括歐洲三大影展、台灣的金馬獎等都採評審制,也就是評審們關在小房間內評選;但奧斯卡採美國影藝學院會員投票制,3輪投票分為短名單(15強)、入圍(5強)、得獎,前兩輪由紀錄片部門會員投紀錄片、劇情片部門投劇情片,最終得獎名單則開放所有會員投票,總會員數近1萬名。

「參加奧斯卡有動員的需求,會產生行銷成本。」蔣顯斌解釋,「奧斯卡還是劇情片的世界,紀錄片是非常垂直性的一支,並沒有像劇情片擁有眾多資金,可以做鋪天蓋地的廣告,而是靠人際網路間的口碑、網路社群宣傳。」他說,儘管《金門》和《紐約時報》合作,《紐約時報》亦是奧斯卡很重要的招牌,但團隊並不敢過於依賴其資源,因為以此次來說,旗下進入短名單的就有3部片,一定會發生資源分散、照顧不到的狀況。

入圍、短名單、得獎的三階段行銷

包括蔣顯斌和江松長,主要製作人錢孝貞、CNEX另外兩位創辦人陳玲珍、張釗維,皆是美國影藝學院紀錄片部門會員。從報名到短名單入圍,他們發動所有人脈,提醒對方把《金門》看完並列入考慮。蔣顯斌說,「我們希望他們真的認真看過片,之後來決定要不要投我們。我們有一個專有名詞叫 『For Your Consideration』(請納入考慮)。」江松長補充,《紐約時報》把《金門》安排在202312月中上架,正逢2024台灣總統大選,國際氛圍更關注台灣,也讓《金門》議題有加乘效應。

闖入短名單後,團隊安排大量網路訪談,邀請多位電影界意見領袖和江松長、錢孝貞對談,目標是突顯這部片背後不同層次的議題和故事。而本篇訪談當下正值得獎投票的最後階段,他們也已安排多處地面放映,設法突破紀錄片同溫層。蔣顯斌也希望此次參與奧斯卡的經驗,能對台灣紀錄片和劇情片圈帶來參考價值,「這個奮鬥目標不亞於或更甚於去拿一個獎。」

認同不是寶藏

其實此屆奧斯卡紀錄短片的入圍名單,還有另一部片和台灣有關,是美籍台裔導演王湘聖的《奶奶跟外婆》。再擴大到劇情片世界,從《寄生上流》、《在車上》的亞洲故事,到近年《媽的多重宇宙》、《夢想之地》、《之前的我們》等獲奧斯卡提名的電影,均是亞裔故事。「之前亞洲故事比亞裔故事更受關注,現在亞裔故事已經變成主流了。」江松長也發現住在美國的台裔,過往會自稱華裔(Chinese American),但年輕一代會更明確表明台裔(Taiwanese American)的身分認同。

「認同」在台灣一直是很敏感的議題,不禁好奇拍完《金門》後江松長會怎麼詮釋?他說,認同是不斷在變化的,「認同不是寶藏,不是挖挖挖,挖到盒子打開發現:喔,這是我的認同,我終於達到目的了。我們都會認同某些、也不認同某一些,如果能把那些模糊的東西都表達出來,可能世界會比較友善點。」

「北山播音牆」在片中就像一個「角色」,播送鄧麗君歌曲和各式心戰喊話、在藝術季妝點燈光藝術等等,都呈現其不同性格。(圖片提供:CNEX)
「北山播音牆」在片中就像一個「角色」,播送鄧麗君歌曲和各式心戰喊話、在藝術季妝點燈光藝術等等,都呈現其不同性格。(圖片提供:CNEX)

江松長

台灣出生、美國成長,紀錄片作品《時光機》獲艾美獎與哥譚獨立電影獎提名、並於75個影展放映。他執導了獲得皮博迪獎的PBS系列節目《Asian Americans》的兩集,先前作品包括曾獲艾美獎提名的《A Village Called Versailles》、《驕傲大選戰》、《高先生到華盛頓》和《To You Sweetheart, Aloha》。曾任Sundance-Time Warner FellowRockwood JustFilms Fellow,並擔任New Day Films的聯席主席。現居台北。

蔣顯斌

台大機械系畢業,史丹佛碩士。1995年創辦海外最大中文網站「華淵生活資訊網」(SINANET),後與新浪網合併。2004年創立CNEX,推動華人紀錄片。CNEX作品屢獲殊榮,包括威尼斯影展、金馬獎。2010年創辦華人紀錄片提案大會(CCDF),相繼與許多重要的國際影展及大會如SundanceIDFATokyoDocs等締結結盟合作,成為華人紀錄片對接國際平台與道路的首選。2017年成為美國影藝學院終身會員,擔任奧斯卡金像獎紀錄片評審。

文|張以潔 圖片提供|CNEXWalking Iris Media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4/3月號《建築自然系》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