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公園都無限進化 5個值得我們越來越愛的公園

連公園都無限進化 5個值得我們越來越愛的公園

其實有時候滿慶幸的,雖然大家越來越在意自己的生活品質,但也同時越來越重視公眾的生活素質。如果你曾經注意過,LaVie介紹過許多特別的公園今天特別選出5個正在改變、進化或是即將成形的公園,這些公園都不再只是單純地在一片地上種滿了樹木,為了將乾淨舒適的定義、文化藝術及公用空間結合,公園真正開始變成公共園地,大家開始發揮創意,為自己的城市多做一點點改變。

 

1.  鏡花水月的麥迪遜公園Madison Square Park

紐約著名的Madison Square Park,常常會出現不同的裝置藝術,今年則由藝術家Teresita Fernández創作的裝置藝術Fata Morgana(鏡面幻象)來吸引眾人的目光。Teresita Fernández在公園的上方搭起了長達500呎的篷頂,由鏡面倒影反射出海市蜃樓的景象,當民眾從下方走過時,不僅能看到自己的影像,也能透過鏡面的反射,呈現更多綠意。已經於今年6月完工的裝置藝術,將會開始展出,展期到明年1月,有機會經過的朋友,不要錯過了這個可以看到海市蜃樓的機會了。

 

2.  全球首座地下公園Low Line Park

為了市容也為了許多人的便利,捷運地下化了、鐵路地下化了、電纜也地下化了,但你有想過公園也能地下化嗎?預計將在2018年開幕的Lowline,是全世界第一座地下公園,其實這個公園是利用一座廢棄的電車終點站改造而成。這個地下公園佔地60,000平方尺(約1.5畝),原先就有的鵝卵石路面,縱橫交錯的鐵軌,高大的鋼柱,以及20英尺高的拱形天花板都是James Ramsey非常喜愛的細節,在目前的效果圖中已經可以預見公園的模樣,相信在加以改造並優化之後,紐約市民們可以在裡頭走動、休憩,就跟地面上的公園沒有什麼兩樣了

 

3.  紐約的藝文海上公園High Line Park

在地面的人們,尋思是否有更多居住生存的可能性。童話般的天空之城與海上城市,即使最初是人類虛構的幻想,卻是有可能實行的理想。英國著名設計師 Thomas Heatherwick改造位於哈德遜河公園(Hudson River Park)老舊的54碼頭廣場,鄰近附近的空中公園(High Line park)。他設計的全新55碼頭「Treasure Island」將會是一個讓人有新發現、自在漫遊且充滿驚奇的地方,提供遊客悠閒地躺在露天草地上。55碼頭預計2019年正式開放,海上與地上,紐約都不放過,不知道之後還會不會變出其他新花樣呢?

 

4.  公園也是世界家具博物館─哥本哈根Superkilen Park

由丹麥知名建築團隊BIG、柏林TOPOTEK 1,及丹麥藝術團隊Superflex共同合作的Superkilen Park突破了公園設計的窠臼印象,創造了一處回應在地文化及溝通訊息的公共場域。設計團隊決定以亮眼粉紅、對比黑白及滿滿綠意,將基地分構為具有市集、文化及運動功能的紅色廣場、定調為城市客廳的黑色廣場及回應住民需求希望能有更多綠意的綠色公園,以起伏的山丘帶來視覺流動,三個場域以活潑視覺打造公園新風貌。行走於Superkilen Park,還可以看見來自泰國的泰拳拳擊台、摩洛哥噴泉、土耳其的椅子及日本的櫻花;一件件來自各國霓虹亮晃的看板,原來只為廣告吸引人們目光,但聚集在此,卻成為文化大使,傳遞外地文化的訊息,最熟悉的廣告閃爍著一次又一次的鄉愁。

 

5.  全球第一個滑板公園即將在英國登場

由建築師事務所Guy Hollaway Architects 設計規劃的這個滑板公園位於英國東南部的Kent 肯特郡,是都市改造的項目之一,這個1000平方米的滑板公園由三層的滑板使用空間所建構,坡道、護欄、平地、滑道等等,除了三層的空間之餘,平地層為公園的開放空間,地下室有其他的體育中心使用空間,例如拳擊館,同時在整個三層樓高的空間中,也有攀岩牆提供使用。頂樓也有開放的觀景台提供民眾休憩,從此俯瞰的景色也相當遼闊。

 

社會快速的變化,我們開始要求生活的品質,於是人們不再自掃門前雪。為了有乾淨的街道,大家真的會將垃圾丟到垃圾桶;為了提高文化水平,大家開始學會欣賞街道上的裝置藝術;而為了有更多綠意可以為城市降溫也為都市人帶來一絲愜意,人行道上開始綠意盎然,公園也再也不能缺少,當一切息息相關,公園就有了不一樣的意義。

 

文/Irene Hsu 

認識倫敦設計工作室Studio Ashby:攜手COS化店鋪為展廳,於全球3地呈獻從燈飾、油畫到織品的女性創作

認識倫敦設計工作室Studio Ashby:攜手COS化店鋪為展廳,於全球3地呈獻從燈飾、油畫到織品的女性創作

時尚品牌店鋪通常寬敞而別具風格,稱之為小小藝廊亦不言過。在如今這個實體店比起「商品銷售」、反愈加著眼「形象展現」的年代,將文化元素融入店鋪,對品牌本身、藝術家乃至消費者而言,無非都是拓寬眼光的絕佳途徑。這回由倫敦設計工作室Studio Ashby將5位女性藝術家的多媒材創作帶進COS倫敦本地、巴黎及赫爾辛基門市,成就了作品與空間的3段感性對話。

有喜好,就有潮流。然潮流卻是一種集體揣想、相互仿作,總體而言粗略而曖昧的趨勢,不見得可謂為真正具備底蘊的美學。舉凡穿著打扮、吃喝玩樂、生活風格乃至建築空間的設計都存在潮流,它漲得快退得也快;服飾退了流行事小,家裡的裝潢若三五年也所謂「退流行」了,那得多讓人無所適從。

不受潮流桎梏,實現豐富美學——倫敦室內設計工作室Studio Ashby

倫敦室內設計工作室Studio Ashby所秉承的,即是一種不受潮流桎梏、兼容並蓄的美學。由創辦人兼創意總監Sophie Ashby領銜,以「為每個設計專案注入真實感」為旨,致力打造獨特空間——其理念不僅在家具、燈具和藝術品的選擇上可見一斑,更體現在材質自然色調和紋理的運用上。無論打開Sophie Ashby私人社群抑或Studio Ashby官方社群,皆能感受到這位設計師如何通過古典和當代風格的交織、明豔和柔和色彩的相成,將多元美感帶進不同案場,並融匯自身對古董、攝影、現代主義家具和世界藝術的熱愛,為有限的室內空間做出豐富而不滿溢的鋪排。

鍾情具故事性的物品,創造富凝聚力的空間

顯而易見地,各樣藝術作品(尤其畫作),幾乎出現在了Studio Ashby所承攬的每一個場域,且都具有相當的存在感和點睛之效。2025年,工作室攜手同樣出身倫敦的時尚品牌COS,在位於倫敦攝政街、巴黎Tronchet街,以及芬蘭新開幕的赫爾辛基亞歷山大街的3間門市,推出煥然一新的店鋪設計,呈獻來自世界各地5位女性藝術家的精選作品。

Sophie Ashby表示:「我非常高興能與COS合作,為品牌門市策劃這次藝術展覽。支持女性藝術家一直是我的心之所向,這次能將我鍾愛的藝術家引介進COS的靈感世界,對我來說是一段珍貴的經驗。我也很期待看到作品在每個空間牆面上所呈現的效果。」當然,之於長久以來始終從當代文化中汲取靈感的COS而言,此次展出亦深化了品牌和其源泉之間的連結。同時,空間內家具和家飾,從義大利Paper Factor手工製作的微型紙材與夾板桌,到以剩餘紗線訂製的Kasthall羊毛地毯,每一項選品的點綴都與COS服裝系列相得益彰。

倫敦室內設計工作室Studio Ashby創辦人兼創意總監Sophie Ashby。(圖片提供:COS)
倫敦室內設計工作室Studio Ashby創辦人兼創意總監Sophie Ashby。(圖片提供:COS)

5位女性藝術家 x 3間COS店鋪的感性對話

在倫敦攝政街門市,芬蘭藝術家Milla Vaahtera帶來一件結合大膽玻璃造型與細緻黃銅材質的燈飾裝置,透過當代美學重新詮釋傳統工藝。在巴黎Tronchet街門市,英國藝術家Alice Neave的畫作探索各種材質、色彩與紋理的表現方式,南非藝術家Erin Chaplin則聚焦討論自然與人造的關係。在芬蘭赫爾辛基門市,英國藝術家Anna Ilsley深刻描繪母性複雜情感的油畫、Dalia James表現色彩與幾何動態互動的織品則各居一牆,以截然不同的題材共同為暖調空間添上一道冷色筆觸。以下讓我們逐一欣賞5位的創作。

Milla Vaahtera|倫敦攝政街店

來自芬蘭波爾沃的藝術家兼設計師Milla Vaahtera,以其《Dialogue》系列動態雕塑及雕塑燈具聞名。她熱衷於復興傳統工藝,將大膽的玻璃和細膩的黃銅進行當代演繹。Milla Vaahtera的藝術根植於對話與即興——這是她在2017年與Nuutajärvi玻璃村的玻璃吹製工匠共同開發的創作方法,而玻璃與黃銅之間的互動關係也賦予了每件作品獨特個性。

(圖片提供:COS)
(圖片提供:COS)

Alice Neave|巴黎Tronchet街店

來自英國倫敦的藝術家Alice Neave,擅運用紡織品、染料與顏料創作柔軟而意象模糊的風景畫。她以棉布、帆布或回收布料作為畫布,讓材質本身成為畫面的一部分,並經由觸感與觀者建立物理上的聯繫。而其作品的多層次構圖通常始於單色印刷,再逐層疊加顏料與染料,創造出豐滿質感。

Alice Neave的虛構世界源自情感和超越日常覺知的感知——藝術家潛意識中滲透的元素,甚或創作過程中從染料裡浮現的元素,如夢境般透過一種難以言喻的內在邏輯展開,充斥朦朧的場面和敘事。

(圖片提供:COS)
(圖片提供:COS)

Erin Chaplin|巴黎Tronchet街店

Erin Chaplin出生於南非德班,現居開普敦。其創作富含反思性,聚焦自然與人工之間的對比,好比描繪鮮果與花朵腐敗的過程時,藉以低飽和色彩與看似矯揉造作的色調激發視覺張力,將觀者引入令人驚喜的構圖之中,並善用厚塗技巧(Impasto)進一步強化這種張力,呈現出人類經驗中的原始與脆弱。

(圖片提供:COS)
(圖片提供:COS)

Dalia James|赫爾辛基店

來自倫敦的藝術家兼設計師Dalia James專注於織品創作,透過對色彩與幾何圖形的細緻探索,展現編織者與布料之間的深層連結。受英國紡織設計師William Morris和畢生致力於色彩研究的美國藝術家Josef Albers著作影響,Dalia James從20世紀初的設計風格與藝術運動中汲取靈感,融歷史元素於當代工藝。

(圖片提供:COS)
(圖片提供:COS)

Anna Ilsley|赫爾辛基店

來自英國薩福克的藝術家Anna Ilsley,創作除發想自各時代、各文化的神話和典故,亦經常從自身經驗的混亂和喜悅中取材,並利用畫布本身的物理限制作為結構,從而描繪出肉體豐腴,既被擁抱又受壓迫、既性感又怪異的人物。作品尤探討身為「母親」對身體與情緒的影響,並對那些塑造「女性與自身身體關係」的文化和政治力量,展現強烈的反抗意念。

(圖片提供:COS)
(圖片提供:COS)

這些藝術家創作從選材、用色到型態的取決,皆與門市空間和諧相扣。如Milla Vaahtera的不規則垂墜燈具吊掛在挑高的樓梯間、Anna Ilsley描繪母性的畫作飾於有鏡子倒映的試衣間,巧妙塑出時尚與藝術互為靈感的共融氛圍。5件作品現同步展示於全球3間門市,後續將成為COS店鋪收藏的一部分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尋訪初衣食午「YMS by onefifteen」陽明山園區:美軍宿舍5棟建築翻新,串起飲食、療癒到住宿的生活感旅程

尋訪初衣食午「YMS by onefifteen」陽明山園區:美軍宿舍5棟建築翻新,串起飲食、療癒到住宿的生活感旅程

雲霧繚繞的陽明山上,生活風格品牌「初衣食午onefifteen」為都市人打造的複合式休閒場域「YMS by onefifteen」即將開放。選址承載歷史的美軍宿舍群H-2區,齊聚多位設計師重塑5棟老建築,一地滿足飲食、療癒、藝文和住宿需求。隨本篇尋訪這座品牌秉承10年來「美好生活」理念勾畫的森林聚落,及其每處細節所蘊含對於人與土地何以深刻連結的思索。

(圖片提供:初衣食午)
(圖片提供:初衣食午)

疫情曾將日常按下暫停,螢幕成了世界的唯一出口。當人們再度走入實體空間,也愈發明白真正的體驗來自氣息和溫度的共感——YMS by onefifteen園區的誕生,正回應了這樣的需求。它讓人們在實體空間中重拾感官,嗅聞植物幽香、觸摸材質肌理、咀嚼餐桌滋味、凝視藝術細節,甚至只是靜靜坐在窗前看著天空幻變;這些再平凡不過的片刻,皆是初衣食午期望傳遞的美好生活方式。

疫後重建的日子雖無法明確切分和界定,然時間來到2025年的現在此刻,也早已要以年為單位計算了。世界仍回到日復一日的奔忙,我們每一個人卻都因走過這遭,而更懂得了生活的本質和本意。以下將分為歷史風韻、翻新設計及特色飲食3部分帶你如臨其境,一同開箱YMS by onefifteen的美好。

(圖片來源:Instagram @yms_by_onefifteen)
(圖片來源:Instagram @yms_by_onefifteen)

YMS by onefifteen開箱亮點#01:歷史風韻

從山下到山上,老建築重啟門扉

說起初衣食午的故事,要追溯至當代美學興起、創辦人美感所受啟蒙的5、60年代。10年前,品牌首度於大安路老洋房實踐對美好生活的想像,將餐飲、選品與空間設計融合於一,為城市注入新的生活節奏。10年後,這段旅程延續到了城市之北——YMS by onefifteen座落於陽明山美軍宿舍群。

(圖片提供:初衣食午)
(圖片提供:初衣食午)

整個美軍宿舍群占地逾4萬坪(13.88公頃)、約擁有150棟依循美國南方郊區傳統木屋風格打造的建築,歷史悠久且文化意涵深厚。其間錯落陽光房與花園,可見雨淋板牆、壁爐、煙囪等美式家居元素,周遭點綴著龍柏、黃椰子與厚皮香樹籬等加州常見植栽,更漫溢異國情調。如今,初衣食午接手H-2區5棟建築並賦予其當代生命力,將遺留的故事轉化為未來願景。

(圖片提供:初衣食午)
(圖片提供:初衣食午)
(圖片提供:初衣食午)
(圖片提供:初衣食午)
(圖片提供:初衣食午)
(圖片提供:初衣食午)

YMS by onefifteen開箱亮點#02:翻新設計

硬裝|從五感出發,融會「世紀中現代主義」風格

作為一場對生活哲學的探索,YMS by onefifteen園區內5棟建築「Gallery 4、Restaurant 12、Lab 10、Spa 6、Dwell 8」,分別象徵「味覺、實驗、療癒、藝術、棲居」,帶領人們從五感出發,踏上這趟歸零身心的自然之旅。

由外走進,宿舍宅原用於迎接訪客的入口門廳,現改作展覽與交流空間「Gallery 4」;用餐與社交功能兼具的客餐廳持續呈現為餐廳「Restaurant 12」、備餐煮菜的廚房詮釋成多功能空間「Lab 10」;浴室延伸其洗浴用途化身「Spa 6」,提供體驗者全然的放鬆享受;最私密的臥室則重現為一棟完整而靜謐的住宿空間「Dwell 8」。

(圖片提供:初衣食午)
(圖片提供:初衣食午)
(圖片來源:Instagram @yms_by_onefifteen、初衣食午)
(圖片來源:Instagram @yms_by_onefifteen、初衣食午)
(圖片提供:初衣食午)
(圖片提供:初衣食午)

而為形塑多重層次,初衣食午集結建築、景觀與室內設計領域的創意能量共同構建YMS by onefifteen。以OnBrand品牌工作室創辦人陳耀福(Norman Tan)所鋪陳的品牌靈魂為底,建築部分由SURV設府建築事務所創辦人莫仁傑(Alexander Moh)領銜,將歷史文脈與當代精神共織於空間;景觀部分則由太研設計創辦人吳書原操刀,保留原生植物與地貌紋理,重現陽明山的山林本質。

(圖片來源:Instagram @yms_by_onefifteen)
(圖片來源:Instagram @yms_by_onefifteen)

「對我而言,YMS不是一個設計問題,而是一個定位的題目。我沒有刻意去『設計』這個案子,而是引導它發展出它需要成為的樣貌。基地特殊的背景自然而然促使我把MCM喚醒。⋯⋯現在的社會充滿紛亂、焦慮,當年的MCM則是在戰後的樂觀氛圍中誕生,我希望將這種精神帶進YMS。詮釋MCM的重點不在於復古,而是借鑒它的生活態度,尤其是它『對生活的希望與激情,對未來的樂觀想像』,而這正是當今社會所需要的。」——建築設計.莫仁傑(Alexander Moh)

整體而言維持原有美軍宿舍建築結構,並透過現代設計語彙重新詮釋。簡約線條、開放格局、大膽色彩與自然材質交錯而生,使5棟建築如郊區的「單一家屋」,既懷舊,又當代;既外顯視覺的美感,也內蘊時間的痕跡。

(圖片來源:Instagram @yms_by_onefifteen)
(圖片來源:Instagram @yms_by_onefifteen)

軟裝|Herman Miller、Knoll全套家具進駐,復刻1950年代美式空間

室內軟裝由MCM Living創辦人、選品顧問許宗元(Jacky Hsu)導入世紀中現代美學(Mid-Century Modern,簡稱MCM),以及他熱愛Herman Miller和Knoll傳世家具,在經典中挹注新生感官經驗。他表示,MCM不僅是一種設計風格,更是一段美國文化的縮影,當時美軍的生活空間裡隨處可見Herman Miller和Knoll等品牌家具;因此希望透過這些家具,將1950年代美國陽光小鎮氛圍帶進YMS by onefifteen。

(圖片提供:初衣食午)
(圖片提供:初衣食午)

「YMS是台灣第一個採用全套Herman Miller和Knoll家具打造的商業空間。我希望來到這裡的消費者,可以感受到我們想要傳遞的那段年代故事,即使他們不熟悉Herman Miller或Eames(系列座椅),也能被這種氛圍感染。」家具選品.許宗元(Jacky Hsu)

(圖片提供:初衣食午)
(圖片提供:初衣食午)

YMS by onefifteen開箱亮點#03:特色飲食

西班牙主廚融旅行經驗於料理,端出「島嶼之味」

餐飲空間Restaurant 12,由來自西班牙馬德里的行政主廚Jonatan Motos Ferrán執掌。Chef Jonatan曾遊歷歐洲、拉丁美洲、亞洲與中東多地汲取靈感,擁有豐富的國際歷練。料理技法上深受地中海南法與西班牙的影響,以法式料理為優雅形體,融入西班牙如火般的奔放靈魂,尤擅透過現代烹飪技術提升傳統風味,展現跨文化的風味創新。

(圖片提供:初衣食午)
(圖片提供:初衣食午)
(圖片提供:初衣食午)
(圖片提供:初衣食午)

主廚並認為,料理應映照廚師的經歷與文化故事,透過每一道菜,讓用餐者感受到旅行與生命歷程的美好回憶。此次進駐陽明山,便以環島海味為主軸,選用島嶼土地孕育的山珍,淬出屬於Restaurant 12的「島嶼之味」。

(圖片提供:初衣食午)
(圖片提供:初衣食午)

似在逃逸,實則回歸

對居於台北和周圍城市的人們而言,陽明山是半天空閒即可「逃去」的地方。在離市區短短一小時車程之外,YMS by onefifteen為你準備了舒心喘息的空間。霧中的日光、林間的蟲鳴、空間裡的光影和香氣,無不在提醒人們慢下腳步,重新與生活建立關係。

(圖片提供:初衣食午)
(圖片提供:初衣食午)

作為自然的延伸、文明的對話,這裡不僅是一個場域,更是一種生活的可能——沒有喧囂,只有時間無聲淌過。

(圖片提供:初衣食午)
(圖片提供:初衣食午)

YMS by onefifteen

  • 試營運時間:7月起,餐飲空間、選物展示、藝文場域陸續對外開放
  • 地點:台北市士林區建業路10號

>> 預約體驗請關注官方社群發布消息。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