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毛小孩的聲音 動物溝通師Leslie的翻譯人生

你聽過動物溝通師嗎?你相信人跟動物可以溝通嗎?舉凡「我家的貓愛亂尿尿」、「狗狗晚上吠叫害我整晚睡不著」、「狗總是見人就咬」、「家裡的老貓不吃飯怎麼辦」……這些看了醫生找不出原因、上了訓練課程也不見效的行為,居然可以透過動物溝通師的「翻譯」而得到解答,讓問題迎刃而解,真有這麼神奇?透過動物溝通師Leslie的分享,也許你也會為這項「第二外語」的神奇魔力深深著迷。

 
至於什麼是動物溝通?這是一種直覺感知的能力,不是通靈也不是占卜,每個人與生俱來都有這種能力,動物溝通不一定限於言語上,你跟動物相處久了一定一個眼神也能知道他想什麼,不限於意念上的溝通,只是動物溝通師經由訓練會比一般人更靈敏,沒聽過的人難免會以怪力亂神的角度去看待。「有些人沒經歷過就說這是假的……人對於不瞭解的事情不相信是很正常的。」Leslie苦笑。被不少惡意批評攻擊,動物溝通師這條路走得艱難,但是想起會做這行的初衷,Leslie卻是無心插柳、誤打誤撞開始的。

 

Leslie養了一隻可愛的比熊犬Q比,Q比是隻沒安全感的狗,防禦心很強、全家都被咬流血過。當時看到朋友在徵求練習動物溝通的毛小孩,Leslie因為想知道Q比在想甚麼,希望能讓兩人的生活更順利,就抱著半信半疑的心情去做動物溝通,想不到朋友講了很多只有她跟Q比才知道的事情,像是她穿的睡衣款式、花色、或家裡的事情,是非常細節而非模稜兩可。驚訝於這種能力的同時,也得知朋友是從上課開始學習,就這樣帶領Leslie進入動物溝通的領域。


至於動物溝通為什麼會開始受到注意?每個養寵物、把寵物當家人的飼主一定都會想要了解毛小孩的心思,擔心他們過得不快樂、生活得不自在,因此能夠與動物交流的「動物溝通師」就這樣成為了主人與寵物的「口譯員」,幫助相愛的人與動物找到溝通的方式。
 
有過上百次動物溝通的經驗卻也踢到不少次鐵板,總是有些來挑釁、試探她能力的人,可能故意給出錯誤的資訊、或是在她面前交頭接耳竊竊私語要出題目考她。「大部份的人都是我不相信你,從挑釁質疑到願意傾聽,很多人都是這樣。」儘管這些不尊重常常讓Leslie心寒,但是這份工作是為了那些美好的時刻存在的──「收到主人回信說謝謝你,我們家毛小孩行為改變了很感動、或是溝通完沒多久毛小孩就離世了,主人跟我說照顧牠十幾年,有生之年可以聽到牠的聲音很感動… 


有些主人能做都做了卻還是無法改善動物的行為,但動物溝通可以改善的話,那種喜悅是筆墨無法形容的,不相信的人無法理解這份工作可以帶給人的幫助跟療癒是有多大的,尤其是對於把毛小孩當作家人的人來說。」


Leslie常常會幫一些安寧照護的動物溝通,對照護人來說這時候動物溝通的角色很重要,因為他們需要知道怎樣的照護是更好的,讓動物少受一點折磨。就像再鐵齒的人遇到親人生病就會開始求神拜佛問卜,那怕有一點希望跟機會,怎樣的方法都願意去試,只要能讓家人過更好。

 


【Leslie  Q&A時間】


● 如果動物不願意溝通,要怎麼打破僵局?
動物溝通有一條規則,不能在主人沒同意以前跟其他動物溝通(流浪動物不在此限) 因為有可能會知道很私密的事情,所以才會請主人先跟毛小孩講要溝通的事情,因為動物可能會不願意聊天。但牠們不願意聊的話,問牠們愛吃什麼是很好的破口。
 
● 動物溝通師可以讀人心嗎?
沒有想要嘗試讀人心,沒試過也不知道做不做得到。人比動物複雜太多,複雜程度不是輕易連結就可以連上。而且因為動物是不會說謊的,有可能讀人心會知道不該知道的事情,覺得很恐怖,所以不想嘗試。
 
● 會避免去一些可能聚集悲傷動物的場所嗎?像是動物園、動物醫院…… 
動物園不會想試試看,有意識地避開。動物醫院的話,就會小心保護自己,因為知道不一定都是快樂的事,盡量不要跟動物溝通,會把溝通的開關關起來。
 
● 如果溝通不順利怎麼辦? 
溝通順利我們稱為連線成功,我自己沒什麼自信,都要靠照護人來確認,問他們動物跟我說的事情是不是對的(愛吃的食物、家裡的格局……) 如果都是錯的,就道歉說抱歉今天連線不成功,不會收費。不過上百次溝通經驗只有碰過兩次全錯,但發生機率很低,如果發生的話應該就要乾脆的承認錯誤,因為人家並沒有得到任何有用的資訊


● 有曾經中斷溝通嗎?原因是甚麼?
有情侶曾經在我面前咬耳朵,說那你看她答不答得出來,真的讓人滿不舒服。我的工作不是為了讓你相信我,而是為了讓你跟毛小孩的生活能更順利變更好,來挑釁實在沒有必要浪費彼此時間。有曾經因此中斷,跟對方說不用勉強,抱歉浪費你時間。不信任跟現場的存疑的態度真的會讓人很不舒服。
 
● 印象最深刻的溝通經驗? 
約克夏Sake是一隻七八歲的狗,小時候被洗澡美容剪到耳朵所以對剪毛非常害怕,每次剪毛就跟打仗一樣,被無數個美容師退貨,但他是長毛還是要用剪的。有一次被強硬的獸醫剪到舌頭,更有陰影,要剪毛都要動員三四個人壓制他。


那時候跟Sake溝通,我拿剪刀放他面前,Sake大崩潰,後來僵持很久,我跟他說你一定要克服,要嘛是你爸媽做不然就是外面的人做。Sake寧可爸媽做,但要先吃肉、剪一刀,再吃肉、再剪一刀,你們遮住我眼睛很快剪我可以忍受。狗狗當天回家居然乖乖讓他們剪了兩三刀,男主人嚇瘋!再也不用搏命演出。人或動物可以克服自己的恐懼,我覺得這是非常偉大的,牠願意為了爸媽去克服自己的恐懼,真的是世界勇敢的一隻狗。
 
● 讓你最感動的溝通經驗是? 
最近聊一隻貓長得很漂亮叫蔓蔓蔣,覺得自己美得不得了。有一個問題是不吃飯、很瘦小,主人很擔心對身體不好,看很多醫生也找不出原因、給他吃各式各樣的食物都只吃兩口。貓咪說覺得吃兩口就夠了,就是沒有想吃飯,可能天生食慾不好,醫生也不知道為什麼。我問貓最在乎什麼,蔓蔓回答最在乎媽媽、哥哥(家裡另一隻貓),我就跟貓說你不吃飯就再也看不到媽媽,你很愛你媽媽那你就用吃飯證明給她看,多吃一口就是多愛她一下。

  
回家之後主人回報說,真是太感謝你,公主病今天一直來回表演吃飯秀給我看,落差超大,以前都是只吃兩口就去玩了,一個禮拜後終於重一百公克(真是一兩千斤啊)牠可能真的不想吃,可是為了愛媽媽,想讓媽媽知道我愛她,我願意多吃兩口,讓人很驚訝,滿感動的。


● 當溝通師最大的難題? 
這份工作最難的事情是大家會說你是假貨,要跟自己做心理建設,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才是最重要的。知道自己要幫助動物,對於這種情況只能盡量不去看,因為真的有很多人跟動物因為這樣的技術跟服務受惠,得到很大的幫助。我沒有後悔過做這行,快樂的事情比難過的事情多太多了,千軍萬馬指責你是騙子神棍,但一封信說「謝謝你牠去尿布尿尿了」、「我終於睡到天亮了」……你就會覺得值得。再多的誤解跟批評都不重要,因為你的工作就是為了這一刻。


動物溝通是一個安全閘門,動物鬼叫亂大小便,有些人受不了會棄養,可是棄養前可以先把事情糾正,是不是就可以挽回一場悲劇?換個角度想是救了這個動物。
 
● 哪一種對待動物的行為是希望大家避免的? 
我滿受不了有些人威脅動物說「你再這樣我就要把你丟掉」,很多人會用這樣方式對動物,我會跟主人說建議你不要這樣講,因為牠會很沒有安全感,這樣最後倒霉的還是你。如果覺得「這是我的狗我可以對你想怎樣就怎樣」,但基本上這是養奴隸,每個靈魂都有他的個性,不要去強迫他變成你自己想要的

 

去年Leslie出書談論動物溝通,轉眼之間,書裡很多毛小孩都走了。「書才出不到一年變化就這麼多,動物的壽命真的很短,現在能對牠好就盡量去做吧,沒有必要對牠生氣,牠的生命短到對牠生氣都不值得。」所有動物跟人都一樣都是追求愛與認同,儘管你不一定相信動物溝通,但是疼愛毛小孩的心卻不見得比別人少,如果出發點都是為了愛,也許不必特地尋求動物溝通,牠也一定能感受到。

 
想更認識動物溝通,可以到Leslie的粉絲專頁「動物溝通 Leslie talks to animals
閱讀一些案例分享喔!

 

 

Photo、Text / 妞新聞

以馬毛為線,編織500年工藝的新生命!專訪韓國藝術家Dahye Jeong

以馬毛為線,編織500年工藝的新生命!專訪韓國藝術家Dahye Jeong

「唯有投注誠實的時間,才能誕生作品。」來自濟州島的藝術家 Dahye Jeong 以馬毛為線,讓一門瀕臨失傳的朝鮮工藝重新走入當代視野。她於2022年拿下 LOEWE FOUNDATION Craft Prize 首獎,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韓國藝術家,今年再獲選 M&O Rising Talents Awards,讓這項近乎失傳的地方工藝登上國際舞台。

在韓國歷史上,馬毛曾經是一門繁盛的工藝。自朝鮮時代起,它被編織為網巾、唐巾、四方冠與笠帽,陪伴著貴族男性的日常,也象徵著身分與禮制。然而隨著時代推進,這項工藝也漸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只在盛產馬匹的濟州島零星存續。直到近年,1989年出生的藝術家 Dahye Jeong 重新拾起馬毛,以細膩、輕盈而堅實的創作語彙,為這門已有500多年歷史的工藝注入新的生命。

(圖片提供:SOLUNA CRAFT)
要完成一件馬毛工藝作品,需經過選毛、染色、設計、製模與反覆編織,少則數週,多則歷時數月;在 Dahye Jeong 眼裡,時間與耐心正是這門工藝中最重要的材料。(圖片提供:SOLUNA CRAFT)

一段材料與人生的相遇

「我第一次接觸馬毛是在研究所時期。在此之前我主修雕塑,後來轉向纖維領域,也因此一直困惑於『自己究竟真正屬於哪裡?』就在那段時間,我參加了地方工藝發展計畫,並首次體驗到馬毛工藝。」

Dahye Jeong 分享,馬毛兼具雕塑的結構感與纖維的柔韌性,每一根都纖細脆弱,但當它們被一針一線交織起來時,卻能凝聚為堅固而具空間感的形體,並在光線照射下變得半透明,宛如自體發光。「過程中,我開始看見自己人生的投射——那些不確定、脆弱的時刻,隨著時間累積,也能凝聚成某種有重量的存在。」

(圖片提供:SOLUNA CRAFT)
2023年, Dahye Jeong 於倫敦舉辦個展《MIND, HAND and TIME》;圖中黑色編籃為《A Time of Sincerity》系列作品之一。 該系列最初以一件咖啡色作品榮獲 LOEWE FOUNDATION Craft Prize,並延伸出不同大小與色彩的版本。(圖片提供:SOLUNA CRAFT)

而真正讓 Dahye Jeong 決定全心投入馬毛工藝的契機,源於2018年的一次嘗試。當時她在傳統文化產品開發研究室擔任研究員,創作了一件以馬毛為主的懸吊裝飾,試圖凸顯材質的透明與輕盈,沒想到作品獲得了出乎意料的正面回饋,也讓她意識到這條路或許不只是實驗或興趣,而可能成為自己的人生志業。「在那之前,我總是徘徊於追求藝術與維持生計之間,但因為馬毛,我開始看見一種可能性,讓我的創作與人生能由同一種材料共同支撐。」她回憶道。

以時間與耐心,連結歷史與當代

「時間與耐心是這門工藝中最重要的材料。」Dahye Jeong 分享,要完成一件馬毛工藝作品,首先要挑選品質優良的馬毛,再設計輪廓、製作木模,最後才以針線一點一點編織而成;小型作品往往需要數週,大則可能歷時數月。她解釋,編織的基礎技法雖然看似簡單,不過是將馬毛扭轉1~2次,但真正的難度在於依照作品的大小與形態,精準調整結點的間距與馬毛的粗細。「馬毛本身相當纖細脆弱,若間距過大就難以維持結構。」

(圖片提供:SOLUNA CRAFT)
《Horsehair Norigae》(2020)系列靈感源自朝鮮時代女性衣裙腰間常佩戴的飾物「norigae」(노리개 )。(圖片提供:SOLUNA CRAFT)

Dahye Jeong 進一步說明,在反覆的編織中,手勁的控制同樣決定了作品的成敗。「右手負責引導穿著馬毛的針,左手則拉緊並固定已編織的線束;如果兩邊的力量失衡,結點就會失去一致性與強度。我花了好幾年才掌握這一點,直到現在仍可能因一時分心而導致形體偏移。」她也坦言,自己在創作初期總是努力讓每一縷馬毛在粗細與顏色上保持一致,但馬毛終究是天然材質,即使編織前看似均勻,成形後往往還是會顯現細微差異。「起初我很難接受這一點,但現在我反而將其視為材料本身獨有的特質。」在她眼裡,這些不規則的差異不再是瑕疵,而是時間與自然留下的印記。

(圖片提供:SOLUNA CRAFT)
《Estrato》,2025。(圖片提供:SOLUNA CRAFT)

談及作品的誕生,Dahye Jeong 表示自己並未以保存傳統的使命感作為出發點,而是將馬毛視為「生成形態的媒介」。「真正吸引我的是馬毛轉化為立體形態的過程,而我正好透過傳統工藝發現了這種魅力。」 她經常流連於博物館,從文物中汲取靈感。「其中,我特別被古代陶器所吸引,它們的造型簡單,卻帶有雙手直接塑造的痕跡。」而這些歷史的迴響,也在她手中化為新的語言。她的作品有時映照出陶器般的古老影子,有時則延伸為燈具與裝置的當代形貌,在過去與當下之間編織出一條細膩的連結。

(圖片提供:SOLUNA CRAFT)
《Living Lines》,2025。(圖片提供:SOLUNA CRAFT)

這樣的思考,也體現在 Dahye Jeong 的代表作《A Time of Sincerity》中。2022年,她以該件作品拿下 LOEWE FOUNDATION Craft Prize 首獎,作品靈感源自古代陶器的形制,並在腰身位置融入朝鮮時期四方冠的紋樣,耗時2個月才完成。「這種『以日復一日的真誠累積,築起堅實而獨立的人生』的修行,正是我創作的核心。」她補充道。

(圖片提供:SOLUNA CRAFT)
(圖片提供:SOLUNA CRAFT)

以真誠為線,編織自我與馬毛工藝的未來

回顧創作初期,Dahye Jeong 曾因現實考量製作小型飾品販售,但隨著創作逐漸深入,她才意識到自己真正追求的,是探索自我的過程,以及將思索化為作品的那一刻。如今,她將純粹創作放在首位,也樂於接受作品自然延伸至商業用途的可能性。「無論是商業還是藝術,我不再覺得需要刻意區分。真正重要的是,我是否能傾聽自己的內心,是否能合理解釋自己為何創作,以及作品是否能作為我生命時間的證據。」

展望未來,Dahye Jeong 希望馬毛工藝不僅僅被視為韓國傳統的一個分支,而能被認可為獨立的雕塑語言。她希望有朝一日能創造一個遠比自身更巨大的馬毛空間,讓觀者能走入其中, 親身感受光影與纖維交織出的沉浸氛圍,感受到「時間」正被編織在他們四周。而支撐她不斷前行的,正是一路以來的鼓勵與國際肯定。「當我獨自待在工作室裡編織馬毛時,我經常會懷疑自己是否走在正確的道路上——直到這些經驗提醒我,原來我正走在屬於自己的路上。」

(圖片提供:SOLUNA CRAFT)
(圖片提供:SOLUNA CRAFT)

Dahye Jeong

出生於濟州島,大學主修雕塑,後於韓國國立文化遺產大學取得傳統纖維工藝碩士。以馬毛為創作語言,將瀕臨失傳的朝鮮工藝轉化為當代藝術形式,作品跨越工藝與雕塑之界,展現時間、耐心與材料的張力。2022年獲 LOEWE FOUNDATION Craft Prize 首獎,成為首位得獎的韓國藝術家,並於2025年獲選 Maison&Objet Rising Talents Awards。

文|葉欣昀 圖片提供|SOLUNA CRAFT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10月號《韓國設計特搜》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墨西哥藝術家Frida Kahlo博物館「卡蘿之家」新開幕!改建自家族宅邸,聚焦家庭對芙烈達創作生涯的影響

墨西哥藝術家Frida Kahlo新博物館!「卡蘿之家」聚焦家庭對芙烈達·卡羅創作生涯的影響

想一探芙烈達·卡羅(Frida Kahlo)的藝術養成,造訪墨西哥城除了藝術家故居「藍屋」之外,又多了新去處!20259月新開幕的「卡蘿之家博物館(Museo Casa Kahlo)」改建自卡蘿家族曾持有、被暱稱為「紅屋」的宅邸,由家族成員參與策劃,探討「家庭」對芙烈達個人生活及創作生涯的影響。

墨西哥藝術家Frida Kahlo新博物館!「卡蘿之家」聚焦家庭對芙烈達·卡羅創作生涯的影響
(圖片來源:Museo Casa Kahlo)

20世紀藝術史的濃烈篇章

芙烈達·卡蘿(Frida Kahlo)是20世紀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之一,她畫中鮮明的熱帶色彩與隱喻性符號,蘊藏著對自身根源——墨西哥和美洲印第安人文化——的深刻探討,乘載對政治和社會的理想,也交織著她對感情、苦痛和生命的感觸。幼時感染小兒麻痺、18歲遭逢嚴重車禍,讓芙烈達的青春有了與他人截然不同的寫照。她因病痛接受數十場手術,臥病在床時靠繪畫抒情也轉移注意力;長期獨處讓自畫像成了她主要的創作主題,她曾說:「因為『我』是我自己最了解的主題。」也因此濃眉、深邃雙眼、鮮豔唇色和稜角分明的臉龐,成了她深植人心的形象。

墨西哥藝術家Frida Kahlo新博物館!「卡蘿之家」聚焦家庭對芙烈達·卡羅創作生涯的影響
(圖片來源:Museo Frida Kahlo)

走進芙烈達故居「藍屋」,感受藝術家創作情境

造訪墨西哥城,芙烈達·卡蘿博物館(Museo Frida Kahlo)是旅人必訪之地。這棟「藍屋(Casa Azul)」陪伴芙烈達度過大半人生,最早她與家人同住於此,後來與藝術家迪亞哥·里維拉(Diego Rivera)墜入愛河後也在此共同生活和創作,接待墨西哥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名人雅士。自1958年改為博物館揭幕後,藍屋展出兩人的畫作和藝術收藏,也留下照片、書籍、家具等生活痕跡,重現芙烈達當年生活的創作情境。

墨西哥藝術家Frida Kahlo新博物館!「卡蘿之家」聚焦家庭對芙烈達·卡羅創作生涯的影響
(圖片來源:Museo Frida Kahlo)

此外,藍屋也乘載了芙烈達的生命點滴:臥室那張四柱床,是她臥病在床時展開創作的起點;工作室的畫架與拐杖、藥品等,見證了她與病痛相伴的創作歷程;服飾與珠寶等個人收藏,體現了她對美的觀點與想像;廚房則保留墨西哥傳統家屋格局,濃縮昔日她與愛人共度的生活光景。

墨西哥藝術家Frida Kahlo新博物館!「卡蘿之家」聚焦家庭對芙烈達·卡羅創作生涯的影響
(圖片來源:Museo Frida Kahlo)

走進「紅屋」卡蘿之家,探尋家庭對芙烈達的深刻影響

那新開幕的「卡蘿之家博物館(Museo Casa Kahlo)」與藍屋有何區別?參與籌備的卡蘿家族成員接受《Wallpaper*》訪問時表示:「關於芙烈達的故事,長久以來由迪亞哥和其他家庭之外的聲音詮釋。我們想訴說的是,在她遇見迪亞哥之前,便受父親影響接觸藝術,並繼承了母親的堅毅和獨立。我們並非要『奪回』她的故事,而是想讓故事更加完整。」因此卡蘿之家著重於「家族」對芙烈達個人及創作生涯的影響,試圖挖掘她在藝術家及「受苦者」形象之外,更深層的面向。如果說藍屋是芙烈達以藝術家身份面眾的場所,那卡蘿之家則是她可以回歸自己、與家人共處,逃離紛亂並尋求慰藉的避風港。

墨西哥藝術家Frida Kahlo新博物館!「卡蘿之家」聚焦家庭對芙烈達·卡羅創作生涯的影響
(圖片來源:Rockwell Group)

卡蘿之家博物館所在建築本是卡蘿家族的宅邸,於1930年由芙烈達的父母購入,因其鮮豔的磚紅色外觀又被暱稱為「紅屋(Casa Roja)」,跟藍屋僅有幾個街區的距離。雖然芙烈達未長居於此,但她生前時常造訪紅屋,在地下室的隱密小房間裡作畫、寫字、聽聽音樂,那是專屬於她的私密宇宙。

墨西哥藝術家Frida Kahlo新博物館!「卡蘿之家」聚焦家庭對芙烈達·卡羅創作生涯的影響
(圖片來源:Rockwell Group)

卡蘿之家延續家屋格局改造,多件珍貴文物首度公開

2008年,卡蘿家族成員因故著手整理這棟家族宅邸,並在過程中發現許多珍貴物件,每個角落都是故事。像是芙烈達的父親留下的玻璃底片,他曾是建築攝影師,為墨西哥政府紀錄城市重要的地標和建築,同時也是一名畫家,啟發芙烈達透過藝術觀看世界的眼光。此外,廚房牆面還留有一幅壁畫,描繪著掛滿果實的葡萄柚樹枝,四周點綴白花、斑斕鳥群停駐,據說這是芙烈達唯一留下的壁畫作品,約在她20多歲時繪製。

墨西哥藝術家Frida Kahlo新博物館!「卡蘿之家」聚焦家庭對芙烈達·卡羅創作生涯的影響
(圖片來源:Museo Casa Kahlo)

這些發現,讓卡蘿家族深感將家屋轉化為博物館的使命,並在卡蘿基金會(Fundación Kahlo)主席Rick Miramontez的協助下獲得資助,展開長達近20年的籌備歷程。20259月,卡蘿之家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展出許多從未曝光的文物,如芙烈達親筆寫下的家書等,另有她早期的素描作品、為迪亞哥作的肖像畫,還有傳統刺繡襯衫、古代墨西哥風格首飾、超現實主義設計大師Elsa Schiaparelli操刀的「Shocking」香水瓶等個人物品,體現她別具風格的美感。

墨西哥藝術家Frida Kahlo新博物館!「卡蘿之家」聚焦家庭對芙烈達·卡羅創作生涯的影響
(圖片來源:Rockwell Group)

除了展品之外,經重新設計的卡蘿之家也藏有許多巧思。美國建築師David Rockwell團隊保留了家屋令人感到親密、安定的尺度感,並從家族舊照汲取靈感,重現了建築原始的庭院。過去紅屋大門常對外敞開,隨芙烈達習畫的藝術學生也常自由出入。如今修復後的庭院致敬了卡蘿家族好客的傳統,並點綴來自墨西哥各地的工藝陶器和本地植物,長椅設計則令人聯想芙烈達常去的社區公園。

墨西哥藝術家Frida Kahlo新博物館!「卡蘿之家」聚焦家庭對芙烈達·卡羅創作生涯的影響
(圖片來源:Rockwell Group)

而芙烈達過去常自己待著的地下室房間,則以燭光營造靜謐氛圍,邀訪客放鬆在此細看藝術家的書信、手稿和收藏。廚房則靠氣味引領感官體驗,透過墨西哥傳統鍋煮咖啡中的肉桂香氣,帶人們重回芙烈達曾在紅屋度過的時光。

資料來源|Museo Casa KahloMuseo Frida KahloRockwell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