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5

返回文章

王俊傑《以安魂之名》|Wang Jun-Jieh, In the Name of the Repose

王俊傑《以安魂之名》|Wang Jun-Jieh, In the Name of the Repose

袁廣鳴《棲居如詩》|Yuan Goang-Ming, Dwelling

袁廣鳴《棲居如詩》|Yuan Goang-Ming, Dwelling

赫爾曼.德佛里斯《1992年10月山楂樹籬下的二日》|herman de vries, 2 days under the

赫爾曼.德佛里斯《1992年10月山楂樹籬下的二日》|herman de vries, 2 days under the hawthorn hedge October 1992

居斯帕.施帕努魯《殘破的圓》|Giuseppe Spagnulo, Cerchio Spezzato

居斯帕.施帕努魯《殘破的圓》|Giuseppe Spagnulo, Cerchio Spezzato

白南準《蠟燭電視》|Nam June Paik, Candle TV

白南準《蠟燭電視》|Nam June Paik, Candle TV

瑪麗-喬.拉芳登《天使皆可畏》|Marie-Jo Lafontaine, Every angle is terrible

瑪麗-喬.拉芳登《天使皆可畏》|Marie-Jo Lafontaine, Every angle is terrible

約瑟夫.柯瑟斯《一個鍋和三個鍋》|Joseph Kosuth, One and Three Pans

約瑟夫.柯瑟斯《一個鍋和三個鍋》|Joseph Kosuth, One and Three Pans

佩爾.柯可比《無題 (Læsø)》|Per Kirkeby, Untitled (Læsø)

佩爾.柯可比《無題 (Læsø)》|Per Kirkeby, Untitled (Læsø)

瑪特蕾娜.耶特洛娃《大西洋壁壘》|Magdalena Jetelová, Atlantic Wall

瑪特蕾娜.耶特洛娃《大西洋壁壘》|Magdalena Jetelová, Atlantic Wall

克莉斯汀.希爾《Volksboutique官方範例》|Christine Hill, Volksboutique Off

克莉斯汀.希爾《Volksboutique官方範例》|Christine Hill, Volksboutique Official Template

艾榭.艾克曼《此與彼》|Ayşe Erkmen, Here and There

艾榭.艾克曼《此與彼》|Ayşe Erkmen, Here and There

瑪麗安.艾根赫爾《你的時間,我的世界(H2_H1_H3)》|Marianne Eigenheer, Your Time,

瑪麗安.艾根赫爾《你的時間,我的世界(H2_H1_H3)》|Marianne Eigenheer, Your Time, My World (H2_H1_H3)

東尼.克雷格《漂浮物》|Tony Cragg, Flotsam

東尼.克雷格《漂浮物》|Tony Cragg, Flotsam

康迪斯.布萊茲《備忘錄 Kang》|Candice Breitz, Factum Kang

康迪斯.布萊茲《備忘錄 Kang》|Candice Breitz, Factum Kang

01 阿曼多《旗子9-4-85》|Armando, Fahne_Flag 9-4-85

01 阿曼多《旗子9-4-85》|Armando, Fahne_Flag 9-4-85

返回文章

返回文章

他者眼中的德國 ART SPACE:GERMANY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在全球化浪潮之下,真正的「在地性」比起以往更加曖昧難辨。當世界各地的創作者都喜愛遠赴紐約、倫敦等藝術聖地取經,那種消化異界刺激再創作的作品,如何100%保留原生家鄉的風情?

 

當藝術家走得越遠、吸收越多文化的色彩後,所能呈獻的東西,越不受地域限制。反過來說,今天如果邀請某國的藝術家創作,也無法期待他/她所反映的,會是100%該國特色的作品。關渡美術館即將開展的《藝術之域:德國》,注意到全球跨文化效應引發的有趣現象。在1950年代,不少德國藝術家前往巴黎,或於60年代飛至紐約萃取養份,向國際踏出步伐;但相對來說,1990年代以降,也有不少他國藝術家落腳德國,並且長久居於此地,幾乎將該地視為家鄉。如果說一個國家的創作者能踏出母土,拓展更寬廣的視野,其他地方的人們,一樣能前來該國攫取靈感,並用不同眼光重新詮釋當地文化。

 

本展由德國對外文化關係學院(ifa)策畫,關渡美術館和台北歌德學院共同主辦,讓觀眾透過落腳德國的藝術家們的角度,再次檢視這裡曾經發生、對於各種藝術主題、形式、與空間的多方嘗試。也同時也了解到這塊土地所蘊含的藝術能量,是如何地豐富與奔放。

 

 

展出藝術家

阿曼多Armando

康迪斯.布萊茲Candice Breitz

東尼.克雷格Tony Cragg

瑪麗安.艾根赫爾Marianne Eigenheer

艾榭.艾克曼Ayşe Erkmen

克莉斯汀.希爾Christine Hill

瑪特蕾娜.耶特洛娃Magdalena Jetelová

佩爾.柯可比Per Kirkeby

約瑟夫.柯瑟斯Joseph Kosuth

瑪麗-喬.拉芳登Marie-Jo Lafontaine

白南準Nam June Paik

居斯帕.施帕努魯Giuseppe Spagnulo

赫爾曼.德佛里斯herman de vries

王俊傑Wang Jun-Jieh

袁廣鳴Yuan Goang-Ming

 

INFO |《藝術之域:德國》

 

Add|關渡美術館

Date|12.18~2016.02.21

Web|www.kdmofa.tnua.edu.tw

 

 

Text/歐陽辰柔

via/關渡美術館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