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y Different 女人時尚影展 5部超越性別與傳統選片 傳遞無懼不同的勇氣!

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女人時尚影展

Stay Different 美麗佳人,不一樣的感受及美好

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雜誌在台灣23歲了! 時光荏苒,但美麗佳人依舊是全球唯一能夠連結女性議題報導與時尚生活的雜誌。歡慶美麗佳人23週年之際,與光點華山電影院合作,共同攜手打造「女人時尚影展」,精選多部入圍奧斯卡獎並能傳遞美麗佳人23週年慶主要精神「Stay Different」的熱門電影《丹麥女孩》、《扣押幸福》、《因為愛你》、《少女離家記》、《最後一堂課》於3月初在光點華山電影院播映,並於光點華山的影像光廊,舉辦為期一週的攝影創作影像展;其中,以此次影展主要精神 (Stay Different) 為題的名人採訪影音,也將於光點華山的影像光廊播放。

 

奧斯卡加持,跨性別議題電影正夯

本次影展由三部探討跨性別議題的電影打頭陣,《丹麥女孩》將歷史上第一位變性人的故事搬上大螢幕,《因為愛你》則描述了美國五十年代兩名不同社會階級女性的忘年之戀,《扣押幸福》為真人真事改編,聚焦在同性伴侶爭取法律權益的議題上。三部影片分別由曾獲得奧斯卡影帝、影后殊榮的艾迪瑞德曼(Eddie Redmayne)、凱特布蘭琪(Cate Blanchett)、茱莉安摩爾(Julianne Moore)擔綱演出,從性別認同到同性戀的社會議題、情感糾葛,在在體現了勇於不同、忠於自我的精神,也因著三位演員對角色詮釋所展現的精湛演技,屢屢在各大影展中獲得佳績;3月份的Stay Different影展特選這三部2016上半年必看的大片,除反應台灣近年最受大眾關注的話題外,也希望藉此機會讓民眾一次看個過癮!其中《丹麥女孩》與《扣押幸福》更邀請到神祕嘉賓與《Marie Claire美麗佳人》總編輯 楊茵絜於映後舉辦15分鐘的座談會,活動內容精采可期,千萬不可錯過!

 

搶先上映!打破社會框架,生命由自己定義

影展另兩部片《少女離家記》、《最後的一堂課》為全台搶先上映。《少女離家記》描述五名在保守土耳其回教家庭背景下成長的姊妹,因決心掙脫傳統社會價值觀裡對女性婚姻不自主的枷鎖,最後離家追尋遙不可及自由的故事;而《最後的一堂課》則講述一名老人在面對人生終了時,決定以一個出人意料的方式面對、並讓家人了解的有趣過程。兩部影片皆透過打破社會框架、走出自我的角度,讓每一個人重新省思生命的意義,我們需要跟別人一樣嗎?或其實忠實面對那生命中最原始的不同,才能活出最美麗的自己?

 

Stay Different 微電影與創作影像展

「Stay Different」作為《Marie Claire美麗佳人》23rd週年慶的主要精神,編輯群特別製作了系列的深入報導與一連串人物訪談。除了在光點華山的影像光廊展出為期一週的攝影創作影像展,以「Stay Different」為題的微電影也將在本次影展中首次與大眾見面!(於影展每部電影開演前播放)電影故事將聚焦於本次專題中特選的兩位受訪人物,他們分別是患有馬凡氏症的「Seven」與性別社運工作者「Zoe」

 

● Seven  全國生命教育講師、廣播主持、街頭藝人
患有馬凡氏症的Seven。從小就手長腳長,個兒高過家人的她,老被鄰居懷疑是誰家的孩子,幼稚園就曾經被小男孩推擠取笑。四次的眼睛手術,八歲就住入兒童心臟科病房,右眼眼盲左眼弱視,這是從小就與眾不同的人生,她說自己是職業病人,可苦澀的不是開刀住院,而是陌生人與不懂事孩子的訕笑,是周遭家人朋友的過度擔心與看照。

 

● 葉若瑛(Zoe)  研究生、性別社運工作者
留著一頭長髮的 Zoe。在父母親面前,他是聰明的兒子;在我們的面前,她看起來則是為性別平等發聲的女人。青春的日子裡,她讓那個女孩安靜地委身於內心之中,只是搭上火車,到宜蘭的海邊看著浪湧;但是隨著歲月的流逝,她開始對社會、對政府、對大眾的態度反詰,走上街頭。求的也不是要誰認同,而是大家願意接受也正視她的不同。性別不一定只有二分法,天神也不見得只把人剖成一半,穿著裙擺搖搖的為什麼不能是男人?

 

「Stay Different」微電影讓Seven與Zoe的生命故事,透過美麗佳人的鏡頭,訴說「無懼不同」所展現出的驚人美麗與自信。藉由「Stay Different」微電影及展覽,我們誠摯的邀請每一位民眾,不論性別和年紀,帶著愉悅的心情,走進女人時尚電影院,共同來關心自己及身邊的她,也為你的心靈,注入不一樣的感受及美好。

 

超豐富週邊活動,UBER首乘優惠&快閃卡位任務
影展活動期間,《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與UBER特別合作,推出「搭UBER看Stay Different影展,享首次搭乘優惠」的活動!凡購票影展任一部電影,即可透過輸入實體票券上的UBER優惠序號,享首次搭乘的專屬優惠!此外,影展每日於光點華山的戶外光廊設有「快閃卡位任務」活動,於現場完成當日限定打卡任務,至活動櫃台出示打卡畫面,即可兌換精美好禮,數量有限,換完為止。

 

更多活動詳情請上活動購票官網

 

Stay Different女人時尚影展 片單

丹麥女孩   2016-3-11(五) 19:00

       映後15mins座談:主講人:美麗佳人總編輯 楊茵絜 X 神祕嘉賓

扣押幸福   2016-3-12(六) 16:30

       映後15mins座談:主講人:美麗佳人總編輯 楊茵絜 X 神祕嘉賓

因為愛你   2016-3-12(六) 19:00

少女離家記  2016-3-13(日) 16:00

最後的一堂課 2016-3-13(日) 18:40

 

 

via / 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

孵化在AI、天文學交界的藝術夢!北師美術館「宇宙探索號.啟航」探索人與科技微妙互動

北師美術館作夢計畫「宇宙探索號.啟航」!孵化在AI、天文學交界的藝術夢

2024年夏天,北師美術館推出《戰鬥之城.終》特展,吸引超過12萬人次走進由藝術家張立人耗時14年打造的迷你城市、探索其宏大的世界觀。這場展覽源自北師美術館自2015年展開的「作夢計畫」,其長期支持國內外具實驗性、跨域性的創作計畫,館方提供獲選團隊新台幣100萬元展覽製作經費,及美術館策展與行政團隊的全力支持與協助。

接棒《戰鬥之城.終》,「作夢計畫」最新獲選作品出爐

繼《戰鬥之城.終》,北師美術館第五屆「作夢計畫」由展覽計畫「宇宙探索號.啟航」獲選,其由陳姿尹、莊向峰組成的「陽春麵研究舍」提出,兩人分別具備藝術、資訊背景,在計畫中融入靜態展示、AI互動裝置等規劃,從天文學、資訊科學雙軸線展開敘事,在技術發展的路徑中尋找藝術介入的可能。

北師美術館作夢計畫「宇宙探索號.啟航」!孵化在AI、天文學交界的藝術夢
「宇宙探索號.啟航」作品:〈感性天體〉。(圖片提供:陽春麵研究舍)
北師美術館作夢計畫「宇宙探索號.啟航」!孵化在AI、天文學交界的藝術夢
張立人,《戰鬥之城:場景模型》二,複合媒材,2012-2018。(圖片提供:北師美術館/攝影:汪正翔)

在AI與天文學的交界,用藝術做一場夢

「陽春麵研究舍」長期關注科技發展應用對人類生活型態的影響,及對人們行為模式造成的轉變,本次獲選作品「宇宙探索號.啟航」結合靜態展示、沉浸式AI互動電影裝置等,企圖開拓科技發展伴隨而來、全新且未知的身體與感官的多重體驗,以此重新探索科技與人之間的微妙互動與關聯性。

北師美術館作夢計畫「宇宙探索號.啟航」!孵化在AI、天文學交界的藝術夢
「陽春麵研究舍」成員莊向峰、陳姿尹。(圖片提供:陽春麵研究舍)

「宇宙探索號.啟航」在天文學、資訊科學兩門不同的專業領域裡,對於蒐集到的資料進行「雜訊」的去除,或加入不同的思考邏輯與處理方式。天文學觀測與地球相距遙遠的天體、試圖將肉眼不可見的星象透過設備儀器記錄下來,並加以分析解讀成人眼可見、可解讀的客觀資訊;AI人工智慧則運用大量資訊科學的理論與技術研究,在資訊生成的過程中需加入「高斯雜訊」,讓生成的內容更具參考價值。

本計畫從天文學、資訊科學雙軸切入,藉由對於「雜訊」與「隨機過程」的不同想像,在技術發展遠離身體感官經驗的狀態中,尋找藝術參與的可能。

北師美術館作夢計畫「宇宙探索號.啟航」!孵化在AI、天文學交界的藝術夢
「宇宙探索號.啟航」作品:〈感性天體〉。(圖片提供:陽春麵研究舍)

藝術與科學之間的哲學性對話

第五屆「作夢計畫」徵件共收到54組提案,其中多組投件由跨國團隊組成,包括新加坡、義大利、德國、丹麥、荷蘭、波蘭、冰島、瑞士、烏克蘭、加拿大、杜拜、墨西哥、美國、澳洲等地;經三階段評選,最終由「宇宙探索號.啟航」獲選,評審團表示:「該計畫重新提出『我們如何觀看』的議題,在AI人工智慧與天文學這兩門具備高度專業知識的領域中,探尋藝術介入、參與的可能性,從而開啟藝術與科學之間的哲學性對話。」展覽預計於20262027年展出。

北師美術館作夢計畫「宇宙探索號.啟航」!孵化在AI、天文學交界的藝術夢
北師美術館空間。(圖片提供:北師美術館)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張碩尹新作登上西南偏南藝術節!聯手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多視角創造觀看新體驗

張碩尹新作登上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聯手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多視角創造觀看新體驗

由張碩尹工作室和英國數位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合作的《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以嶄新觀看體驗,展開一段台灣老公寓發生的婚姻故事,作品將於2025年3月7日至15日在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舉行全球首映。

西南偏南藝術節(South by Southwest,SXSW)是全世界最重要科技藝術與文化商業交流盛會之一,範圍涵括獨立電影、音樂表演、多媒體互動展示等,每年展出許多新作與科技成果,並媒合大量創作者與企業。

打破線性觀看方式,由觀眾自行拼湊故事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將於今年三月登上SXSW未來藝術與文化計畫,本次展出由藝術家張碩尹Blast Theory共同創辦人Matt Adams設計規劃,影片由導演蔡弦剛執導、演員夏騰宏柯念萱主演。

張碩尹新作登上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聯手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多視角創造觀看新體驗
製作團隊合影(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攝影:劉哲均)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背景設定在一間台灣老公寓,故事圍繞著一個在災難中破碎崩解的婚姻關係展開。有別於傳統線性觀看方式,團隊打造出一個特別的觀看空間,在地板上以白色地線貼出公寓的平面圖,當觀眾走到不同房間時,牆面就會投影出該房間正在發生的故事。透過畫面與視角的切換,觀眾將在過程中逐漸拼湊出故事的全貌。

張碩尹新作登上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聯手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多視角創造觀看新體驗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背景設定在一間台灣老公寓(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攝影:劉哲均)
張碩尹新作登上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聯手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多視角創造觀看新體驗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故事圍繞著一個在災難中破碎崩解的婚姻關係(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攝影:劉哲均)
張碩尹新作登上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聯手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多視角創造觀看新體驗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劇照(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攝影:劉哲均)

張碩尹與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首度合作

Blast Theory的藝術創作運用新興技術製作表演、遊戲、影片、應用程式和裝置藝術,主題多為探索社會和政治問題,但常常又為觀眾製造非日常的情境體驗。2011年,Blast Theory受邀於台北數位藝術節展出的作品《觀看的機器》,就邀請觀眾一起「搶銀行」,在互動遊戲中思考、體驗事物,並藉由線上線下的整合,交織出新的現實。

張碩尹與Blast Theory的初次接觸可以回溯到2016年。當時Blast Theory剛推出手機遊戲《Karen》與沉浸式劇場《In Operation Black Antler》,同時也在籌備丹麥與英國兩地發布的《2097: WE MADE OURSELVES OVER》。彼時,張碩尹作為Blast Theory工作室的進駐藝術家,從中觀察到藝術計畫的靈活度與機動性,以及其作為建制外事件的潛力與影響力。

2023年,張碩尹攜手與Blast Theory展開合作計畫《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雙方花費超過一年多的時間進行前期討論後,Matt Adams特地來台與張碩尹工作室共赴北投拍攝,並由雙方協作後期製作,共同挑戰未曾出現過的作品形式。如今,作品將前進西南偏南藝術節舉行首映,探尋更多可能與機會。

張碩尹新作登上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聯手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多視角創造觀看新體驗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劇照(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攝影:劉哲均)
張碩尹新作登上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聯手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多視角創造觀看新體驗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劇照(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攝影:劉哲均)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