塩田千春全新個展《靜寂之空》登北京紅磚美術館!6件沉浸式裝置深度叩問「缺席的存在」,藝術家親解創作中的不思議

塩田千春全新個展《靜寂之空》登北京紅磚美術館!6件沉浸式裝置深度叩問「缺席的存在」,藝術家親解創作中的不思議

繼《顫動的靈魂》從東京森美術館巡展各地,今年4月份方才於巴黎大皇宮落幕,塩田千春全新個展《靜寂之空》已在北京紅磚美術館領觀者另闢一段悟化旅程。與空間有著強烈互動性的「塩田式創作」,終以時而像擁抱、時而似拉扯、時而張力平衡的姿態,應場館本身環境蓬勃生長。而那兩綑至今不斷探問「缺席的存在」的黑紅絲線,此次更剝開東方哲學,化「空」為視覺沉思,在流瀉禪意的靜寂場館裡綻現生命力。

日本藝術家塩田千春(Chiharu Shiota)大型個展即日起至2025年8月31日於北京紅磚美術館展出。紅磚美術館館長閆士傑親力策劃,由藝術家根據館內環境,深度挖掘東方元素、充分調度在地材料,創作出一系列全新特定場域裝置。

《靜寂之空(Silent Emptiness)》籌備始於2018年,中間歷經5年的反覆調整與碰撞,完成了藝術家本人看來近年最好的一次展覽。不僅是對塩田千春「缺席的存在」這一核心命題的深化,更以她獨特的東方哲思跨文化經驗為脈絡,將東方哲學中的「空」轉化為可觸可感的視覺沉思,亦在其創作生涯中尋找新坐標。再者,透過早期行為影像、為本展特別繪製的手稿等檔案資料的同步公開,觀者更可循跡回溯她「流離」之下獨特的藝術實踐歷程:作為日本人,如何從柏林一步步走入全球當代藝術視野,從方寸間的繪畫走向沉浸式大型空間裝置。

《塩田千春:靜寂之空》前後花費7年籌備,以藝術家本人看來「近年最好的一次展覽」之姿登北京紅磚美術館。(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藝術家肖像 Photo by Sunhi Mang, ©VG Bild-Kunst, Bonn, 2025 and Chiharu Shiota)
《塩田千春:靜寂之空》前後花費7年籌備,以藝術家本人看來「近年最好的一次展覽」之姿登北京紅磚美術館。(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藝術家肖像 Photo by Sunhi Mang, ©VG Bild-Kunst, Bonn, 2025 and Chiharu Shiota)

鹽的結晶,流離中的自我覺醒

作為長居柏林的藝術家,塩田千春的創作始終遊走於「東方基因」與「全球經驗」之間。她曾以「鹽的結晶」精準捕捉自己跨國身分的流動與凝結,而這種流離中的覺醒亦始終貫穿其創作。「在德國,我覺得自己學會了看到更多在日本時無法察覺的自我。例如,當妳把鹽水留在盤子裡,水分蒸發後,只剩下鹽。原本溶於水中、不可見的鹽開始結晶。我在日本時,作為個體是不可見的。在那片「水」中,我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也不知道什麼是必要的。而來到德國後,我覺得自己終於成為了一個獨立的個體,如同結晶般清晰可見,並第一次真正理解了這些。」

塩田千春手稿及創作年表。(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
塩田千春手稿及創作年表。(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

生成於場館空間,6大作品重構「空」的詩學

自開放空間與流動氣韻凝塑出的「靜寂」精神,構建起了此次《靜寂之空》充滿詩意的場域。塩田千春特別強調紅磚美術館的空間特質,「它融合了東方園林的靜謐禪意與西方建築的秩序感,與我的文化背景產生難以言喻的共鳴。」再加上在其他場館難以實施的大膽手法(包括用水鋪滿主展廳、把兩面牆體鑿開巨大的洞等),愈發體現創作者本身對「空」的深刻理解。恰如策展人閆士傑所述,「塩田的每件作品都將充分與紅磚的建築空間完美融合,轉化為深邃的場域空間,共同構建了一個關於『存在』的終極追問,導向東方哲學中對『空』的悟化。」

紅磚美術館外觀。(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
紅磚美術館外觀。(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
(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
(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

▍空間裝置

#01〈多重現實〉

以7件連衣裙為載體,既是對「第二層皮膚」的隱喻,亦是對「肉身消逝後靈魂起舞」的追問。藝術家落下註解:「衣服承載個體的記憶、情感與經歷,是自我的延伸。」當空蕩的衣裙在昏暗的房間裡緩緩旋轉,倒影在平靜的水面上,像一場缺席之舞;肉身消失,但仍能從裙擺的運動中感受到其存在。正呼應藝術家自己對「缺席的存在」的詮釋——事物的缺席並非消亡,而是融入更遼闊的宇宙,重新參與時間的流轉,與萬物相連。

〈多重現實〉,塩田千春,2025,綜合材料,尺寸可變。Multiple Realities, Chiharu Shiota, 2025, Mixed media, Dimensions variable.(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
〈多重現實〉,塩田千春,2025,綜合材料,尺寸可變。Multiple Realities, Chiharu Shiota, 2025, Mixed media, Dimensions variable.(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

#02〈意識的蛻變〉

水面上一條蜿蜒的石墩小徑通向一個柔光絲滑下墜的黑暗房間,蝴蝶正從軀殼般的身體中剝離,引入莊周夢蝶的哲思;並通過懸浮的蝶翼與殘留體溫的床鋪,挑戰肉身與意識的二元對立。承藝術家之言,「每一次入睡都是死亡的預演——一次超越身體的旅程。」在這裡,「空」恰似生死界限的消融。

〈意識的蛻變〉,塩田千春,2025,綜合材料,尺寸可變。Metamorphosis of Consciousness, Chiharu Shiota, 2025, Mixed media, Dimensions variable.(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
〈意識的蛻變〉,塩田千春,2025,綜合材料,尺寸可變。Metamorphosis of Consciousness, Chiharu Shiota, 2025, Mixed media, Dimensions variable.(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

#03〈通往靜寂之門〉

以藏傳佛教一座古老的門庭建築為主體,無數紅線穿越其中,衝破牆壁,撕裂物理空間的邊界,輾轉延伸至天際,彷彿一股無形的能量突破了物質空間的束縛,構建出一個超越現實的精神通道——紅線既是聯結的紐帶,亦是斷裂的痕跡。挑戰物質與精神的界限,邀請觀者進入一個沉思與悟化的空間。

〈通往靜寂之門〉,塩田千春,2025,古董門廊、紅毛線,尺寸可變。Gateway to Silence, Chiharu Shiota, 2025, Antique porch, red wool, Dimensions variable.(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
〈通往靜寂之門〉,塩田千春,2025,古董門廊、紅毛線,尺寸可變。Gateway to Silence, Chiharu Shiota, 2025, Antique porch, red wool, Dimensions variable.(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

塩田千春的紅線在此是依緣而顯、隨緣應物的當下覺知。——策展人閆士傑

(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
(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

#04〈時間的回響〉

取北京當地的天然洞石,賦予「時間」以物質形態。從巖石孔洞中冒出的黑線如波浪般在空間中翻湧成無垠的夜空、黑暗而炙熱的遠古大地——塩田千春以「線」隱喻時間對物質的侵蝕與重塑。而在東方文化中,石頭更關乎哲學與信仰,是人們理解宇宙、建構意義的載體。當3塊石頭佇立於同一空間時,便彷彿形成了一處小型遺跡,觀者能夠感知那席捲一切的時間洪流在空間中激蕩起的回響。

〈時間的回響〉,塩田千春,2025,黑毛線、石頭,尺寸可變。Echoes of Time, Chiharu Shiota, 2025, Black yarn, rock, Dimensions variable.(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
〈時間的回響〉,塩田千春,2025,黑毛線、石頭,尺寸可變。Echoes of Time, Chiharu Shiota, 2025, Black yarn, rock, Dimensions variable.(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
(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
(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
(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
(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

#05〈生根的記憶〉

再沿隱祕小徑入一溫熱空間,一艘來自河北邢台朱莊水庫的廢棄木船占據核心,船體裂縫中生長出一棵樹,紅色繩索如雨絲般垂落,滋養根系。塩田千春通過「樹從船中生」的意象,構建自然與人類活動的共生循環:樹是船的起源,船又是樹的搖籃,孕育出新的生命——物質的消亡恰是生命輪迴的起點

〈生根的記憶〉,塩田千春,2025,紅繩、木船、土壤,尺寸可變。Rooted Memories, Chiharu Shiota, 2025, Red rope, boat, earth, Dimensions variable.(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
〈生根的記憶〉,塩田千春,2025,紅繩、木船、土壤,尺寸可變。Rooted Memories, Chiharu Shiota, 2025, Red rope, boat, earth, Dimensions variable.(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
(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
(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
(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
(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

#06〈灰燼中的聯繫〉

作為展覽最後一件作品,燒焦的椅子全被紅線連接起來,象徵人與人的關係看似分離卻仍保有看不見的聯繫,彷彿訴說著:即使缺席,依然能被感知;即使毀滅,痕跡依然存留。

〈灰燼中的聯繫〉,塩田千春,2025,綜合材料,尺寸可變。Connections in Ashes, Chiharu Shiota, 2025, Mixed media, Dimensions variable.(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
〈灰燼中的聯繫〉,塩田千春,2025,綜合材料,尺寸可變。Connections in Ashes, Chiharu Shiota, 2025, Mixed media, Dimensions variable.(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

▍行為影像

展覽還將展出塩田千春早期的行為影像,包括1999年的〈浴室〉與2010年的〈牆〉皆以身體為媒介探討跨國身分的認同。〈浴室〉中,清洗的徒勞揭示了記憶的頑固性,如同皮膚上的烙印,既是個體歷史的見證,也是無法剝離的身分存在;〈牆〉中,身體既是牆本身,又是被牆禁錮的對象,如紅線般密布身體表面正在流動的「血管」則揭示了界限的虛妄——牆可倒塌、線可斷裂,但生命的力量永遠在禁錮的裂隙中湧動。

除裝置外,現場亦展出影像、畫作等其他作品。圖為〈與宇宙相連〉,塩田千春,2023,布面穿線、墨水。Connected to the Universe, Chiharu Shiota, 2023, Thread and ink on canvas.(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
除裝置外,現場亦展出影像、畫作等其他作品。圖為〈與宇宙相連〉,塩田千春,2023,布面穿線、墨水。Connected to the Universe, Chiharu Shiota, 2023, Thread and ink on canvas.(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

答案在每一根絲線的震顫中

從行為到裝置,塩田千春大量使用纖維、舊物、泥土等超越地域標籤的媒材,表達記憶、焦慮、夢想、沉默等無形的事物,通過對身分、界限和存在等普遍概念的質疑,巧妙地將個體焦慮轉化為集體記憶,將文化疏離昇華為對人類存在困境的叩問。策展人閆士傑強調,「塩田千春的『空』不屬於任何地域,而是對人類存在困境的終極回應。這正源於她在流離中的自我覺醒,在覺醒與疼痛間爆發出驚人的能量。」

(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
(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

進入紅磚美術館《塩田千春:靜寂之空》,如入一場「悟空」的旅程——當物質消逝、軀體消亡、時間流逝,人類如何通過記憶、藝術與信仰,在無我的宇宙重構存在之錨?塩田千春的答案藏在每一根絲線的震顫中——斷裂與聯結本是一體,廢墟中亦可生長新生。

這不僅是一場展覽,更是一場哲學宣言。塩田千春以纖維為經、舊物為緯,編織出「空」的當代詮釋:

它非虛無,而是緣起性空的自由,直面生死後的慈悲。

空性如如,不礙萬法紛然。

(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
(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

塩田千春

1972年生於日本大阪,現居德國柏林。2015年代表日本參加第56屆威尼斯雙年展,2025年被授予日本藝術選獎文部科學大臣獎。其創作靈感往往來自個人經歷或情感,進而擴展為生命、死亡和關係等人類普遍關注的議題。她通過收集既存的日常物件,如鞋子、鑰匙、床、椅子和裙子,使它們被吞沒在巨大的線織結構中,重新定義了記憶和意識的概念;並藉裝置、雕塑、繪畫、照片、行為影像等多元媒材深刻探索「缺席的存在」命題,2001至今在日本及世界各地場館多有展出。

紅磚VOICE|對話塩田千春

以下內容由紅磚美術館製作,本平台經館方授權轉載
文字採訪:李彥瑾
藝術家塩田千春與《靜寂之空》策展人閆士傑。(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
藝術家塩田千春與《靜寂之空》策展人閆士傑。(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

Q1 請用你自己的語言向觀眾闡釋展覽《靜寂之空》?

A:展覽《靜寂之空》延續了我一直以來的創作理念——缺席的存在。在紅磚美術館這樣一個空曠而沉靜的空間中,我試圖喚起種種「存在」的感知:石頭承載的記憶、船體積累的時間、藏地古門的歷史、旋轉的巨大裙子汲取的能量,還有作品〈意識的蛻變〉中夢境與現實交織的邊界。展覽最後一件作品〈灰燼中的聯繫〉中,所有的椅子都被紅線連接起來,象徵著人和人之間即使看似分離,也仍保有看不見的聯繫。這些作品共同編織出一個關於「空」與「存在」的完整敘事。

Q2 在展覽《靜寂之空》中,你的作品如何與紅磚的空間對話?

A:這次展覽的策展人是紅磚美術館的館長閆士傑,籌備初期,我們就進行了多次深入的溝通。比如說他會提供大量可用於創作的材料和空間資料,我會根據材料分享我希望探索的方向。我們就這樣反覆溝通、碰撞、提煉,最後形成了如今的展覽。這次的作品確實是根據紅磚美術館的空間關係因地制宜進行在地創作。比如,〈多重現實〉的展廳設有一方水池,盡頭是一扇小門,觀眾通過它可以看到旁邊〈通往靜寂之門〉的門庭。這個視角製造出一種奇異的錯覺:入口與出口似乎共存於同一時空,引導人通往一個未知的世界。

Q3 今年你有多個展覽同開,比如巴黎大皇宮的展覽《顫動的靈魂》,與《靜寂之空》有什麼區別?

A:巴黎大皇宮的展覽在4月19日剛剛結束,是我之前在日本森美術館《顫動的靈魂》巡展,這個展覽圍繞「靈魂將前往何處」展開。展覽《靜寂之空》更側重於對東方文化基因的挖掘與植根,不僅是對紅磚美術館空間特質的呼應,也是我時至今日創作理念的延伸。我的作品中「缺席的存在」與東方哲學中的「空」相通,缺席並非消亡,而是融入更遼闊的宇宙,重新參與時間的流轉,與萬物相連。

(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
(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

Q4 這次在紅磚布展你親自參與長達半個多月,與以往展覽有什麼不同的體驗?

A:其實在日本和歐洲做展覽會比較像,展覽往往早早規劃好,按部就班推進,一切似乎都在可控範圍內。但這次在紅磚的布展節奏非常不同,時間緊湊,挑戰很多,大家的力量凝聚在一起,把不可能的事變成現實,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雖然很辛苦,但我覺得特別有意思。

Q5 你剛提到不可思議的事情,可以展開聊聊嗎?

A:作品〈生根的記憶〉最令我動容,我從沒有想像過一艘長出樹的船可以被「活著」搬到展廳;還有作品〈多重現實〉的展廳中引入了一方池水,這對我來說也是不可思議的。所以說,《靜寂之空》只有在紅磚美術館,才得以實現。

Q6 你之前的作品如〈內與外〉曾探討東、西柏林的分隔與連接,《靜寂之空》展覽中是否也有類似的文化或社區性?

A:在這次展覽中,〈時間的回響〉與中國文化有很深的連接。中國人對「石頭」的理解和情感投射是非常獨特的,比如人們會將精神、審美、情感寄託於一塊石頭上,再贈予他人,這種行為本身就富含文化性和地域性。在這件作品中,我嘗試捕捉這種文化情緒與物之間的隱祕共鳴。

(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
(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

Q7 你提到過很多藝術家都是在工作室完成作品,但你是在展廳中完成作品。對你來說,你通常會在工作室中做些什麼?

A:我的工作室基本上就是存放材料的地方。我會在裡面選擇我作品的材料,做小範圍的試驗。如果試驗成功了,這個模型就會成為之後在美術館空間中展出的範式。我的作品與空間本身密不可分,或者可以說是在現場「生成」的。

Q8 你從上世紀90年代末就一直在柏林生活、創作,為什麽選擇定居柏林?

A:我在德國生活,因為語言不通,反而讓我感覺藝術環境更加自由與放鬆。而且德國經歷二戰後長期在反思歷史,這種文化氛圍會讓大家更能接受真實的自己和彼此的差異。在這樣一個文化背景下,我可以更坦然地理解差異,更清晰地認識自己,也更本真地回應周遭。

Q9 你說過不願自己被貼上「女性藝術家」的標籤,為什麼?

A:我不想被任何標籤限制。現在全球有很多專為女性藝術家舉辦的展覽,但我不太願意參與。我還在日本生活的時候,對於自己是一位女性常常感到自卑,但當我去到柏林生活後,這種自卑感漸漸消失了。我並不是在否定女性主義,而是希望藝術家被看見是因為作品本身,而不是因為性別身分。

Q10 你希望觀眾在看完《靜寂之空》後有何所思所想?

A:我的願望非常單純,希望所有來看展覽的觀眾都會喜歡上藝術。讓他們覺得藝術是很簡單、很有趣的一件事,如果這個展覽能讓觀眾想要去看更多當代藝術,對我來說這就足夠了。

(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藝術家肖像 Photo by Sunhi Mang, ©VG Bild-Kunst, Bonn, 2025 and Chiharu Shiota)
(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藝術家肖像 Photo by Sunhi Mang, ©VG Bild-Kunst, Bonn, 2025 and Chiharu Shiota)

>> 更多展覽相關訊息可點此至紅磚美術館官方網站了解。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日本當代藝術大師宮島達男個展登陸TAO ART:集結12件重要創作,以數字藝術構築出獨特的生命哲學

日本當代藝術大師宮島達男個展登陸TAO ART:集結12件重要創作,以數字藝術構築出獨特的生命哲學

TAO ART至2026年2月7日推出日本當代藝術大師宮島達男(Tatsuo Miyajima)在台灣的首次個展《無盡的生命循環》 (Endless Life Cycles)。宮島達男以LED數字裝置和科技驅動雕塑 (technologically-driven sculptures)享譽國際,本次展覽集結藝術家近5年的12件重要創作,帶來一場關於生命、時間、空間與存在的深刻探問。

宮島達男是誰?

1957 年出生於日本的宮島達男,以 LED 數字裝置聞名於世。自 1980 年代末期發光二極體(LED: light emitting diodes)普及後,他開始大量運用此媒材,並以「數字」與「倒數」為創作語言,將科技轉化為思索生命的哲學符號。雖然以新媒體藝術為技術基底,宮島更像是一位以藝術作為語言的哲學家。

他曾於 1999 年代表日本參與威尼斯雙年展,其作品《MEGA DEATH》,由 2400 顆藍色 LED 組成,作品在某段時間會突然熄滅,讓觀眾直面龐大的黑暗,隨後又重新亮起,不斷循環。這件作品紀念歷史上的大規模死亡,引發了人們對失落、生存和重生的強烈思考。燈光亮滅的周期性反映了他對生命連續循環的信念,具體展現其三大核心理念:「持續變化(Keep Changing)」、「連結一切(Connect with Everything)」與「永無止境(Continue Forever)」。

TAO ART展出日本當代藝術大師宮島達男(Tatsuo Miyajima)在台灣的首次個展《無盡的生命循環》 (Endless Life Cycles)。(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TAO ART展出日本當代藝術大師宮島達男(Tatsuo Miyajima)在台灣的首次個展《無盡的生命循環》 (Endless Life Cycles)。(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宮島達男的 LED 數字體現了他對延續、連結與永恆的探究,同時也關注時間與空間的流動與跨度。Photo by Espoo Museum of Art
宮島達男。Photo by Espoo Museum of Art

「變化、連結、永恆」三大核心理念

在宮島的藝術實踐裡,數字持續循環與重複,無論是從 1 到 9,或 9 到 1,每一個序列皆象徵一個完整的生命週期。然而「0」在他的作品中始終缺席。在數列的循環裡,9 之後不是 0,而是一段空白的停頓。這片黑暗彷彿是死亡與重生的瞬間,也呼應了佛教中輪迴與轉世的哲學思考。數字因此以各種形式出現 ── 網格、塔樓、錯綜的電路或單純的數字本身 ── 不斷延展他對時間與空間中「變化、連結、永恆」的持續探索。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為TAO ART打造兩組作品

在這次的台灣首展中,宮島特別為 TAO ART 打造兩組作品,其中一組為茶室空間場域限定的作品《TAO ART・計數之窗》。這件作品是繼瀨戶內海倍樂生藝術場直島(Benesse Art Site)「家計畫」完成的首件作品在「角屋」(Kadoya)登場後,第一次於其他場域展出。作品以兩扇覆有液晶薄膜的特殊玻璃(UM Glass)為媒介,玻璃表面緩緩浮現持續變動的倒數數字,而台北街道的景象又隱約透過玻璃顯現。觀眾在數字、倒影與街景之間,得以思索自身在無盡循環中的位置。

《TAO ART・計數之窗》(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TAO ART・計數之窗》(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另外一組全新委託製作的《360個生命》(2025),則是透過多組變幻的數字單位,以不同速率與色彩展現全球生命的多樣與交織,數字不斷的明滅循環,點出宮島長期關注「生與死」的核心,亦即「生命(Seimei)」。作品中不同速率、色彩(包含黑色)的變化,不僅象徵世界各地的每一個不同生命的可見、或不可見的存在樣態之外,亦是呈現出無數微小的生命彼此之間交織,構築成一個豐富的世界、乃至於宇宙,宛如一則現代寓言,映照人類存在的普遍境況。在同一空間的《持續變化(蒙德里安) – no.11》(2021)將閃爍的數字置入蒙德里安的幾何結構,在秩序與混沌的交織中,使觀者得以感受時間流動的韻律與永恆。

《360個生命》(2025)(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360個生命》(2025)(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對生命循環的永恆想像

作為佛教徒的宮島,其創作深受佛教思想啟發。《飛天 – no.9》(2022)與《飛天 – no.12》(2021)以自由流動的數字光點,喚起敦煌壁畫中飛天的意象,象徵對生命循環的永恆想像。近年發展出的《數字珠畫(Numerical Beads Painting)》系列則捨去 LED 光源,轉以隨機計算的圖面,搭配藝術家在巴黎收集的數字珠子,大量排列以構築「三千大千世界」,在畫布中重現數字的明滅與宇宙的宏觀秩序。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人在宇宙中的微小狀態」的思索

另一展間則以「反脆弱(Counter Fragile)」為題的 C.F. 系列作品,如《反脆弱的空氣環 – no.2》(2023)與《反脆弱的空氣環 – no.3》(2023),宮島以有機、雲狀般纏繞的電線組成扭曲的輪廓,每一件作品猶如漂浮的微型宇宙。它們看似脆弱,卻在閃爍的微光中蘊含不容忽視的價值,正如人類的存在雖短暫卑微,卻無比珍貴,引出藝術家對「人在宇宙中的微小狀態」的思索。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以作品回應東日本大地震

影響生命的災難,關於集體記憶的創傷,也是宮島所關注的議題。2011年的東日本大地震,無疑是日本歷年來最大的天災,宮島邀請三千名災區民眾透過一個數位計時器(digital counter)設定專屬的倒數速度,以各自的生命節奏回應災難留下的痕跡,看似日常,但個體的差異,以及每個人對於災難不同的衝擊和改變,讓大家看見受災群體的日常樣貌,其實與所有人無異── 每個人都在各自的節奏中生活。現場展出的《時間之海・東北:生命的樣貌(Life Face for Sea of Time – TOHOKU)》(2025)則是藝術家支持紀念美術館的建設所創作的版畫,彰顯藝術家對此議題的持續關懷。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第一場美術館展覽即將登陸台中

另外,位於台中的亞洲大學附屬現代美術館,也將舉辦宮島達男在台灣的第一場美術館展覽《眾生共命:宮島達男》。內容涵蓋自 1993 年至今超過三十年的創作,包括經典作品、創作概念圖以及邀請台灣各族群共同參與的共創計畫。其中,宮島更為安藤忠雄設計的三角展覽廳創作直徑 5.4 公尺、由 216 顆 LED 構成的大型新作《Mutual Ten Worlds》,為展覽注入震撼核心。

《無盡的生命循環 Endless Life Cycles》

展覽日期:2025 年 10 月 22 日 至 2026 年 2 月 7 日
展覽地點:TAO ART (114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79-1號8樓)

資料提供|TAO ART、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日本藝術家泉啓司個展《風景悄然成形》再登台北藝廊:斑斕色彩從精密木作迸發,以「流動感」雕塑構築人物內心宇宙

日本藝術家泉啓司個展《風景悄然成形》再登台北藝廊:斑斕色彩從精密木作迸發,以「流動感」雕塑構築人物內心宇宙

何謂建構式木雕?即日起至2025年11月23日進駐台北藝廊Hiro Hiro Art Space的泉啓司最新展覽《風景悄然成形》將給予適切解答。一片從人物內心長出並交疊擴張的精神地景,以奇幻造型、斑斕色彩引觀者遁入其中,探索不可言傳的幽微之思。

台北藝廊Hiro Hiro Art Space繼2023年首度舉辦泉啓司(Izumi Keiji)個展《今天我們要走跟昨天不一樣的路》廣受好評後,睽違兩年再於純白空間內呈現這位日本藝術家雕刻刀下的斑斕風景。正如展名「成形」所揭露,泉啓司獨特的建構式木雕始終根基於人物形象,藉由細膩觀察捕捉個體思想性格樣貌乃至情感連結的無形存在,並轉譯為雕塑上多樣的幾何零件,使人物思想如渦漩般擴散、性格蔓生成林、內在精神迸發為明滅的電光,最終生成一個完整世界之形。本文將分靈感來源、結構造型、色彩塗裝3大虛實面向切入《風景悄然成形》,解析泉啓司概念性、視覺性皆強的創作風格。

日本藝術家泉啓司個展《風景悄然成形》即日起至2025年11月23日於台北藝廊Hiro Hiro Art Space展出中。(圖片提供:Hiro Hiro Art Space)
日本藝術家泉啓司個展《風景悄然成形》即日起至2025年11月23日於台北藝廊Hiro Hiro Art Space展出中。(圖片提供:Hiro Hiro Art Space)
此為泉啓司二度於Hiro Hiro Art Space辦展;藝廊本身由繁茂綠意包裹純白空間,恰彰顯其作品的有機性。(圖片提供:Hiro Hiro Art Space)
此為泉啓司二度於Hiro Hiro Art Space辦展;藝廊本身由繁茂綠意包裹純白空間,恰彰顯其作品的有機性。(圖片提供:Hiro Hiro Art Space)

泉啓司個展《風景悄然成形》解析#01:靈感來源

具象個體X抽象訊息,著重刻劃「心像」而不只是「肖像」

泉啓司1973年出身日本福島,畢業於專攻設計與美術的東京造形大學,在學時即主修雕刻。後投身雕塑創作以來,持續將人物與自然元素、幾何圖形相結合,也常以身邊熟人為繆思,下刀刻劃一張張臉孔,「他們與其說是刻劃對象,不如說是我思考『人是什麼?』這個問題的提示。」由此可知,泉啓司並非為了復刻「肖像」而去雕琢臉孔上的神情,反倒意在透過具象個體與抽象訊息的交互詮釋,形塑「心像」風景。至今作品實踐自身對「人」的興趣,在在建構出日常又非日常、詼諧而奇幻的造型,受大阪市國立國際美術館、栃木縣Nasunogahara博物館等日本當地美術館收藏。

泉啓司創作意在形塑「心像」而非復刻「肖像」。(圖片提供:Hiro Hiro Art Space)
泉啓司創作意在形塑「心像」而非復刻「肖像」。(圖片提供:Hiro Hiro Art Space)

泉啓司個展《風景悄然成形》解析#02:結構造型

以「類建築」方式組裝零件,藉可動關節嶄露生命力度

對泉啓司來說,創作的發軔,從決定好要雕刻哪個人開始,繼而潛心回憶、反覆思索該對象的模樣、質地等內外特徵,再將「某些東西」與之緊密組合。

各雕塑交錯運用球體、方形木條及金屬支架等零件。(圖片提供:Hiro Hiro Art Space)
各雕塑交錯運用球體、方形木條及金屬支架等零件。(圖片提供:Hiro Hiro Art Space)

「某些東西」所指為何?由於泉啓司不全然使用整塊木頭打造作品形體,亦精心鑿刻、打磨數十個獨立的木頭零件(時為圓潤的球體、時為長短不一的方形木條,甚有纏繞的金屬支架),因此得運用近乎建築的方式,逐一串連、栓合、組裝零件,讓人物各不相同的性格裡,那風雨無阻的勇敢、天馬行空的妙想,抑或對世界充滿魄力的好奇,都找到對應的幾何語彙,奠定構築「風景」的基石。部分銜接處如生物的關節般可被轉動,彷彿賦予剛硬的木條得以彎折、改變角度的自由,讓整體結構散發更為有機、似能呼吸的生命感。

如關節般的銜接處使木條可被轉動和彎折,帶出整體結構的生命力度。(圖片提供:Hiro Hiro Art Space/攝影:森田直樹)
如關節般的銜接處使木條可被轉動和彎折,帶出整體結構的生命力度。(圖片提供:Hiro Hiro Art Space/攝影:森田直樹)
綜觀展覽全景易覺察藝術家所構築的幾何風景。(圖片提供:Hiro Hiro Art Space)
綜觀展覽全景易覺察藝術家所構築的幾何風景。(圖片提供:Hiro Hiro Art Space)
作品細節則可見其獨特的「建構式」創作語彙。(圖片提供:Hiro Hiro Art Space/攝影:森田直樹)
作品細節則可見其獨特的「建構式」創作語彙。(圖片提供:Hiro Hiro Art Space/攝影:森田直樹)

如此迷人的不確定性,暗示了當下所見的形態不是唯一、固定的答案,而是充滿可能性的有機體:好像只要輕輕一推,眼前由木料勾勒的風景就會翻騰、變幻,展現出其他樣貌;這份流動感恰呼應泉啓司在創作中即興非預設的探索狀態。勞動密集的雕刻和組裝過程,則可謂藝術家內心不斷尋找契合感的具象顯現——每塊木頭的嵌入與咬合,皆為一次試探,直到所有部件達到微妙的平衡,「對了」這難以言喻的感覺終會浮現。

在翻騰、變幻中應運而生的流動感恰呼應泉啓司即興、非預設的探索狀態。(圖片提供:Hiro Hiro Art Space)
在翻騰、變幻中應運而生的流動感恰呼應泉啓司即興、非預設的探索狀態。(圖片提供:Hiro Hiro Art Space)

泉啓司個展《風景悄然成形》解析#03:色彩塗裝

鮮明色彩躍然溫潤木作,成為思想與情緒的視覺化身

除獨有結構耐人尋味外,泉啓司更大膽為木作塗刷鮮明色彩。亮橘、螢光黃、沉靜的藍和活潑的綠,跳躍於木頭原色之上。當溫度與個性隨色彩沁入幾何結構,促使它們脫離純粹的形式,成為思想、情緒或關係的視覺化身,觀者便能從一具具木刻人形中直接感受飽滿且交雜戲劇性的思緒爆發,化為團團熾熱火光,或作蒼蒼雨幕傾天而降、蔥蔥樹林拔地而起,織就色澤萬千的景象。

鮮明色彩跳躍於溫潤木作之上,成為思想、情緒或關係的視覺化身。(圖片提供:Hiro Hiro Art Space/攝影:森田直樹)
鮮明色彩跳躍於溫潤木作之上,成為思想、情緒或關係的視覺化身。(圖片提供:Hiro Hiro Art Space/攝影:森田直樹)

「我在思考『人是什麼?』的過程中,一個像風景的畫面,會自己悄然幻化成形,那不是傳統的山與海,而是一種從人物內心長出來的精神地景。」

——泉啓司

展覽一隅。(圖片提供:Hiro Hiro Art Space)
展覽一隅。(圖片提供:Hiro Hiro Art Space)
展覽一隅。(圖片提供:Hiro Hiro Art Space)
展覽一隅。(圖片提供:Hiro Hiro Art Space)
展覽一隅。(圖片提供:Hiro Hiro Art Space)
展覽一隅。(圖片提供:Hiro Hiro Art Space)

《風景悄然成形》邀請我們觀看的,不僅是木雕中的人物,更是從他們身上綻放開來、圍繞著他們,由無數零件與色彩悄然共築的風景。

泉啓司個展《風景悄然成形》

  • 時間:即日起至2025年11月23日11:00-19:30,週一公休
  • 地點:Hiro Hiro Art Space(台北市中正區紹興南街10號)

>> 更多資訊可至藝廊官方網站了解。

Hiro Hiro Art Space

2018年成立於台北,集結包括繪畫、錄像、雕塑、裝置、行為藝術及文化活動等多樣化展示方式,致力推廣當代藝術。其名「Hiro Hiro」取日本方言「ひろひろ」一詞(意指對事物垂涎、渴求的狀態),用以隱喻團隊對藝術知識及鑑賞能力的追求,憑獨到眼光揀選藏家尋覓之作,並藉由突顯作品本身魅力,獲得到訪者的垂涎與渴求;同時通過「空間」對作品的詮釋,與大眾一同閱讀藝術家埋藏其中的創作語彙。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