塩田千春全新個展《靜寂之空》登北京紅磚美術館!6件沉浸式裝置深度叩問「缺席的存在」,藝術家親解創作中的不思議

塩田千春全新個展《靜寂之空》登北京紅磚美術館!6件沉浸式裝置深度叩問「缺席的存在」,藝術家親解創作中的不思議

繼《顫動的靈魂》從東京森美術館巡展各地,今年4月份方才於巴黎大皇宮落幕,塩田千春全新個展《靜寂之空》已在北京紅磚美術館領觀者另闢一段悟化旅程。與空間有著強烈互動性的「塩田式創作」,終以時而像擁抱、時而似拉扯、時而張力平衡的姿態,應場館本身環境蓬勃生長。而那兩綑至今不斷探問「缺席的存在」的黑紅絲線,此次更剝開東方哲學,化「空」為視覺沉思,在流瀉禪意的靜寂場館裡綻現生命力。

日本藝術家塩田千春(Chiharu Shiota)大型個展即日起至2025年8月31日於北京紅磚美術館展出。紅磚美術館館長閆士傑親力策劃,由藝術家根據館內環境,深度挖掘東方元素、充分調度在地材料,創作出一系列全新特定場域裝置。

《靜寂之空(Silent Emptiness)》籌備始於2018年,中間歷經5年的反覆調整與碰撞,完成了藝術家本人看來近年最好的一次展覽。不僅是對塩田千春「缺席的存在」這一核心命題的深化,更以她獨特的東方哲思跨文化經驗為脈絡,將東方哲學中的「空」轉化為可觸可感的視覺沉思,亦在其創作生涯中尋找新坐標。再者,透過早期行為影像、為本展特別繪製的手稿等檔案資料的同步公開,觀者更可循跡回溯她「流離」之下獨特的藝術實踐歷程:作為日本人,如何從柏林一步步走入全球當代藝術視野,從方寸間的繪畫走向沉浸式大型空間裝置。

《塩田千春:靜寂之空》前後花費7年籌備,以藝術家本人看來「近年最好的一次展覽」之姿登北京紅磚美術館。(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藝術家肖像 Photo by Sunhi Mang, ©VG Bild-Kunst, Bonn, 2025 and Chiharu Shiota)
《塩田千春:靜寂之空》前後花費7年籌備,以藝術家本人看來「近年最好的一次展覽」之姿登北京紅磚美術館。(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藝術家肖像 Photo by Sunhi Mang, ©VG Bild-Kunst, Bonn, 2025 and Chiharu Shiota)

鹽的結晶,流離中的自我覺醒

作為長居柏林的藝術家,塩田千春的創作始終遊走於「東方基因」與「全球經驗」之間。她曾以「鹽的結晶」精準捕捉自己跨國身分的流動與凝結,而這種流離中的覺醒亦始終貫穿其創作。「在德國,我覺得自己學會了看到更多在日本時無法察覺的自我。例如,當妳把鹽水留在盤子裡,水分蒸發後,只剩下鹽。原本溶於水中、不可見的鹽開始結晶。我在日本時,作為個體是不可見的。在那片「水」中,我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也不知道什麼是必要的。而來到德國後,我覺得自己終於成為了一個獨立的個體,如同結晶般清晰可見,並第一次真正理解了這些。」

塩田千春手稿及創作年表。(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
塩田千春手稿及創作年表。(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

生成於場館空間,6大作品重構「空」的詩學

自開放空間與流動氣韻凝塑出的「靜寂」精神,構建起了此次《靜寂之空》充滿詩意的場域。塩田千春特別強調紅磚美術館的空間特質,「它融合了東方園林的靜謐禪意與西方建築的秩序感,與我的文化背景產生難以言喻的共鳴。」再加上在其他場館難以實施的大膽手法(包括用水鋪滿主展廳、把兩面牆體鑿開巨大的洞等),愈發體現創作者本身對「空」的深刻理解。恰如策展人閆士傑所述,「塩田的每件作品都將充分與紅磚的建築空間完美融合,轉化為深邃的場域空間,共同構建了一個關於『存在』的終極追問,導向東方哲學中對『空』的悟化。」

紅磚美術館外觀。(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
紅磚美術館外觀。(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
(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
(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

▍空間裝置

#01〈多重現實〉

以7件連衣裙為載體,既是對「第二層皮膚」的隱喻,亦是對「肉身消逝後靈魂起舞」的追問。藝術家落下註解:「衣服承載個體的記憶、情感與經歷,是自我的延伸。」當空蕩的衣裙在昏暗的房間裡緩緩旋轉,倒影在平靜的水面上,像一場缺席之舞;肉身消失,但仍能從裙擺的運動中感受到其存在。正呼應藝術家自己對「缺席的存在」的詮釋——事物的缺席並非消亡,而是融入更遼闊的宇宙,重新參與時間的流轉,與萬物相連。

〈多重現實〉,塩田千春,2025,綜合材料,尺寸可變。Multiple Realities, Chiharu Shiota, 2025, Mixed media, Dimensions variable.(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
〈多重現實〉,塩田千春,2025,綜合材料,尺寸可變。Multiple Realities, Chiharu Shiota, 2025, Mixed media, Dimensions variable.(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

#02〈意識的蛻變〉

水面上一條蜿蜒的石墩小徑通向一個柔光絲滑下墜的黑暗房間,蝴蝶正從軀殼般的身體中剝離,引入莊周夢蝶的哲思;並通過懸浮的蝶翼與殘留體溫的床鋪,挑戰肉身與意識的二元對立。承藝術家之言,「每一次入睡都是死亡的預演——一次超越身體的旅程。」在這裡,「空」恰似生死界限的消融。

〈意識的蛻變〉,塩田千春,2025,綜合材料,尺寸可變。Metamorphosis of Consciousness, Chiharu Shiota, 2025, Mixed media, Dimensions variable.(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
〈意識的蛻變〉,塩田千春,2025,綜合材料,尺寸可變。Metamorphosis of Consciousness, Chiharu Shiota, 2025, Mixed media, Dimensions variable.(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

#03〈通往靜寂之門〉

以藏傳佛教一座古老的門庭建築為主體,無數紅線穿越其中,衝破牆壁,撕裂物理空間的邊界,輾轉延伸至天際,彷彿一股無形的能量突破了物質空間的束縛,構建出一個超越現實的精神通道——紅線既是聯結的紐帶,亦是斷裂的痕跡。挑戰物質與精神的界限,邀請觀者進入一個沉思與悟化的空間。

〈通往靜寂之門〉,塩田千春,2025,古董門廊、紅毛線,尺寸可變。Gateway to Silence, Chiharu Shiota, 2025, Antique porch, red wool, Dimensions variable.(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
〈通往靜寂之門〉,塩田千春,2025,古董門廊、紅毛線,尺寸可變。Gateway to Silence, Chiharu Shiota, 2025, Antique porch, red wool, Dimensions variable.(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

塩田千春的紅線在此是依緣而顯、隨緣應物的當下覺知。——策展人閆士傑

(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
(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

#04〈時間的回響〉

取北京當地的天然洞石,賦予「時間」以物質形態。從巖石孔洞中冒出的黑線如波浪般在空間中翻湧成無垠的夜空、黑暗而炙熱的遠古大地——塩田千春以「線」隱喻時間對物質的侵蝕與重塑。而在東方文化中,石頭更關乎哲學與信仰,是人們理解宇宙、建構意義的載體。當3塊石頭佇立於同一空間時,便彷彿形成了一處小型遺跡,觀者能夠感知那席捲一切的時間洪流在空間中激蕩起的回響。

〈時間的回響〉,塩田千春,2025,黑毛線、石頭,尺寸可變。Echoes of Time, Chiharu Shiota, 2025, Black yarn, rock, Dimensions variable.(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
〈時間的回響〉,塩田千春,2025,黑毛線、石頭,尺寸可變。Echoes of Time, Chiharu Shiota, 2025, Black yarn, rock, Dimensions variable.(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
(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
(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
(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
(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

#05〈生根的記憶〉

再沿隱祕小徑入一溫熱空間,一艘來自河北邢台朱莊水庫的廢棄木船占據核心,船體裂縫中生長出一棵樹,紅色繩索如雨絲般垂落,滋養根系。塩田千春通過「樹從船中生」的意象,構建自然與人類活動的共生循環:樹是船的起源,船又是樹的搖籃,孕育出新的生命——物質的消亡恰是生命輪迴的起點

〈生根的記憶〉,塩田千春,2025,紅繩、木船、土壤,尺寸可變。Rooted Memories, Chiharu Shiota, 2025, Red rope, boat, earth, Dimensions variable.(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
〈生根的記憶〉,塩田千春,2025,紅繩、木船、土壤,尺寸可變。Rooted Memories, Chiharu Shiota, 2025, Red rope, boat, earth, Dimensions variable.(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
(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
(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
(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
(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

#06〈灰燼中的聯繫〉

作為展覽最後一件作品,燒焦的椅子全被紅線連接起來,象徵人與人的關係看似分離卻仍保有看不見的聯繫,彷彿訴說著:即使缺席,依然能被感知;即使毀滅,痕跡依然存留。

〈灰燼中的聯繫〉,塩田千春,2025,綜合材料,尺寸可變。Connections in Ashes, Chiharu Shiota, 2025, Mixed media, Dimensions variable.(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
〈灰燼中的聯繫〉,塩田千春,2025,綜合材料,尺寸可變。Connections in Ashes, Chiharu Shiota, 2025, Mixed media, Dimensions variable.(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

▍行為影像

展覽還將展出塩田千春早期的行為影像,包括1999年的〈浴室〉與2010年的〈牆〉皆以身體為媒介探討跨國身分的認同。〈浴室〉中,清洗的徒勞揭示了記憶的頑固性,如同皮膚上的烙印,既是個體歷史的見證,也是無法剝離的身分存在;〈牆〉中,身體既是牆本身,又是被牆禁錮的對象,如紅線般密布身體表面正在流動的「血管」則揭示了界限的虛妄——牆可倒塌、線可斷裂,但生命的力量永遠在禁錮的裂隙中湧動。

除裝置外,現場亦展出影像、畫作等其他作品。圖為〈與宇宙相連〉,塩田千春,2023,布面穿線、墨水。Connected to the Universe, Chiharu Shiota, 2023, Thread and ink on canvas.(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
除裝置外,現場亦展出影像、畫作等其他作品。圖為〈與宇宙相連〉,塩田千春,2023,布面穿線、墨水。Connected to the Universe, Chiharu Shiota, 2023, Thread and ink on canvas.(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

答案在每一根絲線的震顫中

從行為到裝置,塩田千春大量使用纖維、舊物、泥土等超越地域標籤的媒材,表達記憶、焦慮、夢想、沉默等無形的事物,通過對身分、界限和存在等普遍概念的質疑,巧妙地將個體焦慮轉化為集體記憶,將文化疏離昇華為對人類存在困境的叩問。策展人閆士傑強調,「塩田千春的『空』不屬於任何地域,而是對人類存在困境的終極回應。這正源於她在流離中的自我覺醒,在覺醒與疼痛間爆發出驚人的能量。」

(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
(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

進入紅磚美術館《塩田千春:靜寂之空》,如入一場「悟空」的旅程——當物質消逝、軀體消亡、時間流逝,人類如何通過記憶、藝術與信仰,在無我的宇宙重構存在之錨?塩田千春的答案藏在每一根絲線的震顫中——斷裂與聯結本是一體,廢墟中亦可生長新生。

這不僅是一場展覽,更是一場哲學宣言。塩田千春以纖維為經、舊物為緯,編織出「空」的當代詮釋:

它非虛無,而是緣起性空的自由,直面生死後的慈悲。

空性如如,不礙萬法紛然。

(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
(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

塩田千春

1972年生於日本大阪,現居德國柏林。2015年代表日本參加第56屆威尼斯雙年展,2025年被授予日本藝術選獎文部科學大臣獎。其創作靈感往往來自個人經歷或情感,進而擴展為生命、死亡和關係等人類普遍關注的議題。她通過收集既存的日常物件,如鞋子、鑰匙、床、椅子和裙子,使它們被吞沒在巨大的線織結構中,重新定義了記憶和意識的概念;並藉裝置、雕塑、繪畫、照片、行為影像等多元媒材深刻探索「缺席的存在」命題,2001至今在日本及世界各地場館多有展出。

紅磚VOICE|對話塩田千春

以下內容由紅磚美術館製作,本平台經館方授權轉載
文字採訪:李彥瑾
藝術家塩田千春與《靜寂之空》策展人閆士傑。(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
藝術家塩田千春與《靜寂之空》策展人閆士傑。(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

Q1 請用你自己的語言向觀眾闡釋展覽《靜寂之空》?

A:展覽《靜寂之空》延續了我一直以來的創作理念——缺席的存在。在紅磚美術館這樣一個空曠而沉靜的空間中,我試圖喚起種種「存在」的感知:石頭承載的記憶、船體積累的時間、藏地古門的歷史、旋轉的巨大裙子汲取的能量,還有作品〈意識的蛻變〉中夢境與現實交織的邊界。展覽最後一件作品〈灰燼中的聯繫〉中,所有的椅子都被紅線連接起來,象徵著人和人之間即使看似分離,也仍保有看不見的聯繫。這些作品共同編織出一個關於「空」與「存在」的完整敘事。

Q2 在展覽《靜寂之空》中,你的作品如何與紅磚的空間對話?

A:這次展覽的策展人是紅磚美術館的館長閆士傑,籌備初期,我們就進行了多次深入的溝通。比如說他會提供大量可用於創作的材料和空間資料,我會根據材料分享我希望探索的方向。我們就這樣反覆溝通、碰撞、提煉,最後形成了如今的展覽。這次的作品確實是根據紅磚美術館的空間關係因地制宜進行在地創作。比如,〈多重現實〉的展廳設有一方水池,盡頭是一扇小門,觀眾通過它可以看到旁邊〈通往靜寂之門〉的門庭。這個視角製造出一種奇異的錯覺:入口與出口似乎共存於同一時空,引導人通往一個未知的世界。

Q3 今年你有多個展覽同開,比如巴黎大皇宮的展覽《顫動的靈魂》,與《靜寂之空》有什麼區別?

A:巴黎大皇宮的展覽在4月19日剛剛結束,是我之前在日本森美術館《顫動的靈魂》巡展,這個展覽圍繞「靈魂將前往何處」展開。展覽《靜寂之空》更側重於對東方文化基因的挖掘與植根,不僅是對紅磚美術館空間特質的呼應,也是我時至今日創作理念的延伸。我的作品中「缺席的存在」與東方哲學中的「空」相通,缺席並非消亡,而是融入更遼闊的宇宙,重新參與時間的流轉,與萬物相連。

(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
(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

Q4 這次在紅磚布展你親自參與長達半個多月,與以往展覽有什麼不同的體驗?

A:其實在日本和歐洲做展覽會比較像,展覽往往早早規劃好,按部就班推進,一切似乎都在可控範圍內。但這次在紅磚的布展節奏非常不同,時間緊湊,挑戰很多,大家的力量凝聚在一起,把不可能的事變成現實,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雖然很辛苦,但我覺得特別有意思。

Q5 你剛提到不可思議的事情,可以展開聊聊嗎?

A:作品〈生根的記憶〉最令我動容,我從沒有想像過一艘長出樹的船可以被「活著」搬到展廳;還有作品〈多重現實〉的展廳中引入了一方池水,這對我來說也是不可思議的。所以說,《靜寂之空》只有在紅磚美術館,才得以實現。

Q6 你之前的作品如〈內與外〉曾探討東、西柏林的分隔與連接,《靜寂之空》展覽中是否也有類似的文化或社區性?

A:在這次展覽中,〈時間的回響〉與中國文化有很深的連接。中國人對「石頭」的理解和情感投射是非常獨特的,比如人們會將精神、審美、情感寄託於一塊石頭上,再贈予他人,這種行為本身就富含文化性和地域性。在這件作品中,我嘗試捕捉這種文化情緒與物之間的隱祕共鳴。

(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
(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

Q7 你提到過很多藝術家都是在工作室完成作品,但你是在展廳中完成作品。對你來說,你通常會在工作室中做些什麼?

A:我的工作室基本上就是存放材料的地方。我會在裡面選擇我作品的材料,做小範圍的試驗。如果試驗成功了,這個模型就會成為之後在美術館空間中展出的範式。我的作品與空間本身密不可分,或者可以說是在現場「生成」的。

Q8 你從上世紀90年代末就一直在柏林生活、創作,為什麽選擇定居柏林?

A:我在德國生活,因為語言不通,反而讓我感覺藝術環境更加自由與放鬆。而且德國經歷二戰後長期在反思歷史,這種文化氛圍會讓大家更能接受真實的自己和彼此的差異。在這樣一個文化背景下,我可以更坦然地理解差異,更清晰地認識自己,也更本真地回應周遭。

Q9 你說過不願自己被貼上「女性藝術家」的標籤,為什麼?

A:我不想被任何標籤限制。現在全球有很多專為女性藝術家舉辦的展覽,但我不太願意參與。我還在日本生活的時候,對於自己是一位女性常常感到自卑,但當我去到柏林生活後,這種自卑感漸漸消失了。我並不是在否定女性主義,而是希望藝術家被看見是因為作品本身,而不是因為性別身分。

Q10 你希望觀眾在看完《靜寂之空》後有何所思所想?

A:我的願望非常單純,希望所有來看展覽的觀眾都會喜歡上藝術。讓他們覺得藝術是很簡單、很有趣的一件事,如果這個展覽能讓觀眾想要去看更多當代藝術,對我來說這就足夠了。

(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藝術家肖像 Photo by Sunhi Mang, ©VG Bild-Kunst, Bonn, 2025 and Chiharu Shiota)
(圖片提供:紅磚美術館,藝術家肖像 Photo by Sunhi Mang, ©VG Bild-Kunst, Bonn, 2025 and Chiharu Shiota)

>> 更多展覽相關訊息可點此至紅磚美術館官方網站了解。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編輯帶逛】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島嶼生活」路線!從語言、飲食到勞動,感受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即日起至11月16日登場,展期間50多件藝術作品散落於馬祖四鄉五島,它們或鎮守戰地據點、碉堡及軍魂電廠,或佇立澳口及常民古厝中,共同編織並再現馬祖獨特的文化風景——從深厚的海島生活智慧,到軍管時期留下的戰地記憶。

La Vie編輯實際走訪南竿、北竿展覽現場,本篇以「島嶼生活」為軸,精選9件藝術作品,從當地集眾人之力的傳統捕魚工法「拍楸(pha-jiu)」出發,望見馬祖人從語言、信仰、飲食、家屋到勞動,代代與海共生、克服逆境所積累的文化內蘊。

→ 編輯帶逛「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軍民生活心緒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朱威龍《漁夢》。(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拍楸:不只是捕魚技術,更是世代傳承的文化節奏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以馬祖閩東語中的「拍楸」為題,這是一種當地傳統的捕魚工法——每年八、九月,全村動員將巨大的竹樁打入海底,為漁網定錨,捕撈順著潮水入網的漁獲,為來年的豐收打下基礎。來到當代,「拍楸」更象徵馬祖百工百業的生活總合,也是馬祖人的身體記憶積累,更是性別實踐與世代傳承交織出的文化節奏。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陳益輝《築巢》。(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從「島嶼」及「海洋」視角深入探尋馬祖

本屆策展聚焦3大關鍵字:「前線」、「島嶼」及「海洋」,將馬祖四鄉五島的海洋生活、前線記憶與在地文化,交織成一場跨越歷史與未來、自然與社群的文化行動。本篇聚焦「島嶼」及「海洋」兩大主題下的9件藝術作品,看創作者們如何將常民生活透過藝術轉化,重新詮釋島嶼日常及閩東文化認同,展現討海人的生計型態、技藝與生態知識,並激發觀者反思自身與環境、萬物之間的關係與責任。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藝術家陳伯義於坂山大宅創作《擺暝嘉年華》,捕捉馬祖重要信仰慶典。(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米谷健、茱莉亞《生命之網》。(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編輯帶逛9件作品,看見在地與海共生的智慧和韌性

01.《漁汐》《魚漬》@ 北竿橋仔五間排

五間排建於民國初年,最早為王氏家族住宅,後轉為經營漁獲加工業的商號「永樂店」;在軍管時期因軍營尚未修建完成,曾有部隊在此借住;如今則是藝文展覽空間。有趣的是,五間排兩側現在仍是民居,歷史記憶及今日常民生活在此交織。回溯商號時期,人們會用缺乏商業價值的漁獲「做鹹」,製作魚露、蝦油等調味料;屋內的兩座深池子就是當時留下的「魚窖」,至今仍可見水痕。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北竿橋仔五間排。(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藝術家劉致宏以五間排的歷史及拍楸捕魚傳統為靈感,在此展出《魚漬》及《漁汐》兩件作品。其中《魚漬》透過光影裝置在魚窖中重現過去「做鹹」的景象,透光的橘棕色壓克力片象徵漂浮於水面的魚露,下層的透明片則是魚在水中游、忽隱忽現的身影;旁邊另一座魚窖則維持原貌,供觀者相互對照,想像過去漁民的勞動場景。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劉致宏《魚漬》。(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佔據二樓的《漁汐》則以草繩編結打造巨大漏斗狀的網,黑、白與綠交織的色彩源自在地漁民常用的漁具,四周木樑柱則如拍楸時眾人打入海底的樁,藉作品與場域互動,再現拍楸文化中的物質符號與手工痕跡。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劉致宏《漁汐》。(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除了繞著作品觀看,也不妨從下方開口穿入、或爬梯俯瞰,從不同視角觀察和感受在地「技藝」與「記憶」。值得一提的是,劉致宏在田調過程中有感傳統捕魚工法漸漸失傳,因此舉辦工作坊邀在地學生一同體驗漁網編織,成為共創作品的一份子。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劉致宏《漁汐》。(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02.《島上有聲,霧裡有人,夢中有神》@ 北竿塘岐故事館

關於戰事的話題多圍繞男性視角展開,女性所付出的辛勞和血淚時常被忽略。本屆藝術島策劃多組從女性視角切入的作品,林羿綺的《島上有聲,霧裡有人,夢中有神》就是其中非常精彩的一件。本作以北竿10位女性為核心,以精練卻情感飽滿的紀錄影像,交織她們的身影與言語,訴說馬祖在漁村、戰地和現代化衝擊下的經歷。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林羿綺《島上有聲,霧裡有人,夢中有神》。(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她們因對外交通不便痛失孩子、隨駐島美軍顧問團學英文、成為播音員後有了與對岸「粉絲」見面的奇幻經歷,還有當地人稱「神明的女兒」的長者分享兒時與「神明父親」採草藥的記憶……。這些故事看似從平凡的日子展開,卻濃縮了數代馬祖人在時代變動下面對生活的複雜心緒。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林羿綺《島上有聲,霧裡有人,夢中有神》。(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03.《拍楸-簍光・竹影》@ 南竿鐵板澳口

鐵板澳口的海岸邊,建築師甘銘源的竹編裝置《拍楸-簍光.竹影》靜靜佇立,像是守望澳口的燈塔。甘銘源分享,拍楸必須將竹樁打到近20米的海底,這在早期沒有動力設施的環境下是艱難挑戰,造就當地村民堅韌的性格。長期研究竹構的他,透過高達15公尺的竹編裝置,直觀回應拍楸主題——竹編織構築巨大竹籃,呼應拍楸時定置網在海中張開的模樣;隨風飄揚的黃色旗幟,則呼應蝦皮色彩。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甘銘源《拍楸-簍光.竹影》。(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竹籃下方還綁上幾顆竹編球,若逢退潮時來此造訪,甘銘源推薦大家坐上竹球隨海波漂盪,用另一種視角和體感體驗作品。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甘銘源《拍楸-簍光.竹影》。(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04.《生命之網》@ 南竿山隴排練場

山隴排練場曾是村民出海前集合接受「精神喊話」的地方,在此日本藝術雙人組米谷健、茱莉亞打造《生命之網》,用釣魚線編織出龐大的網狀裝置,打上藍色燈光如海面下的神秘黑洞,引人探尋;背後則寓意世間萬物緊密相連,以釣魚線為材也凸顯人類與海洋相互依存的關係。從四面八方看《生命之網》各有不同視覺效果,鏡面反射的畫面也相當壯觀。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米谷健、茱莉亞《生命之網》。(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米谷健、茱莉亞《生命之網》。(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05.《軍魂1975時間美術館》@ 北竿發電廠

舊稱「軍魂電廠」的北竿發電廠,1970年代由陸軍「軍魂部隊」鑿建而成。當時為防止砲彈攻擊,深綠色外牆隱身在山壁之間,整座廠房都隱於地下坑道,機房則是鑿山壁而建,形成極為獨特的工業場景。過去軍魂電廠是常人無法踏及的禁區,2023馬祖國際藝術島才首度對外公開,由一隱照明設計重新梳理光環境,藝術家王榆鈞想像過往景象、採集機器運作的轟鳴聲等創作聲音地景,再次鼓動電廠的心臟。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軍魂電廠。(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軍魂電廠。(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踏入廠房前,必須先穿過一段數十公尺的窄通道,在此驫舞劇場策劃《時間行者》現地演出,邀請11組創作者透過舞蹈引路,帶觀者穿越光陰、墜入時間之流,沈浸於紅光和聲響之中,穿越回戰地政務時期的馬祖。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驫舞劇場《時間行者》。(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驫舞劇場《時間行者》。(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06.《漁夢》@ 南竿山隴澳口

在鄰近南竿26據點的山隴澳口,馬來西亞藝術家朱威龍以「海上的移動城堡」為發想打造《漁夢》,透過高達8公尺的風動裝置重構馬祖漁村的意象。走近作品,原先靜止的木構與船槳便會緩緩移動,彷彿正要啟航前行;裝置上方的鏡面方塊則時刻隨著海風轉動,在日光照耀下投射出唯美的光影律動,與四周波光粼粼的海面相映成畫。藝術家推薦下午起風時前來觀賞,裝置和光影隨風舞動的畫面最美。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朱威龍《漁夢》。(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朱威龍《漁夢》。(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07.《尋常人家》@ 北竿坂里大宅

想細看閩東式傳統建築,來到北竿必訪坂里聚落,眾多古厝中又以「坂里大宅」為代表,得以從花崗岩石牆、內部原木構造等,看見老馬祖人就地取材、順應天候環境築「豪宅」的生活智慧。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坂里大宅。(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坂里大宅。(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出身北竿的馬祖旅外攝影家陳敬寶此次返鄉,於坂里大宅展出《尋常人家》系列攝影作品,呈現8組地方耆老的日常生活。陳敬寶表示:「在地人都知道,馬祖在漁業和軍管時代,過得是相對艱困的生活,直到解嚴後生活品質才有比較大的進展。」因此他將鏡頭瞄準在地長者,留下他們捱過艱困日子、在馬祖度過數十年的珍貴身影。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陳敬寶《尋常人家》。(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透過類似電影橫搖的拍攝手法,陳敬寶為主角們各拍攝3張照片,它們拼組時場景相連,實際上是在一天中不同的時間點拍攝,藉此如實重現影中人的一天。其中有坂里聚落的維護者、今日仍用灶煮飯的老夫婦、仍信奉馬祖習俗在家中備好棺木的爺爺……每幅看似平凡的影像,實則乘載著在地人的生活肌理。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陳敬寶《尋常人家》。(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08.《築巢》@ 南竿珠螺海灣長堤

以遠方刻有「枕戈待旦」的巨大石牌為背景,馬祖雕塑家陳益輝在海灣創作大型地景《築巢》,將過往軍事防禦工事中的「軌條砦」,轉化為馬祖人在時代動盪中求安居樂業、築起巢穴的生活想像。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陳益輝《築巢》。(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陳益輝《築巢》。(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09.《十人十海》@ 南竿民俗文物館

以馬祖漁業為題的《十人十海》特展,集結紀實影像、聲音及漁業工具展示,勾勒出馬祖在地漁民群像,及其數十年來累積的海洋生活智慧。創作團隊實地走訪馬祖各地展開田調,邀請漁民分享私藏技藝以及與海洋共度的生活故事,每則短故事都有趣又充滿溫度,溫柔向訪客遞出邀請,走入地方漁業的文化記憶。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十人十海》特展與劉致宏裝置作品《漁光》。(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十人十海》特展。(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編輯帶逛「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系列文章,另有「戰地記憶」藝術作品參訪路線、軍事據點改造重啟等主題,集編輯實地走訪經驗,帶你乘著圖文展開馬祖跳島之旅,深入探索這場兩年一度的藝術盛典。

2025第三屆馬祖國際藝術島「拍楸-你的海洋,我的陸」

展期|2025.09.05-11.16

展場|馬祖四鄉五島(南竿、北竿、東莒、西莒、東引)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編輯帶逛】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軍民生活心緒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今年秋天,到馬祖來場跳島藝術之旅!「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即日起至11月16日開展,這場盛典集結超過50件藝術作品,邀人們乘船航向馬祖四鄉五島,走進戰地據點、碉堡、澳口、電廠及常民家中,藉藝術採集在地生活記憶,感受馬祖複雜且深厚的文化底蘊。

La Vie編輯實際走訪南竿、北竿展覽現場,本篇以「戰地記憶」為軸,精選7件藝術作品,帶你探尋馬祖多舛的命運,感受曾生活或仍生活在此的人們,那份不為時代洪流所滅、始終堅韌的生命力。

→ 編輯帶逛「島嶼生活」路線:9件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北竿芹壁村。(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彭雅倫《白馬非馬》。(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回望「前線馬祖」戰時軍民記憶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以馬祖閩東語中的「拍楸(pha-jiu)」為題,其意指當地集眾人之力將竹樁打入海底的捕魚工法,不僅承載世代傳承的生活智慧,延伸至藝術祭也成了「全島總動員」共築願景的象徵。策展則聚焦3大主軸:「前線馬祖」、「島嶼的馬祖」及「海洋的馬祖」,將海洋生活智慧、戰爭前線記憶與在地文化,交織成一場跨越歷史與未來、自然與社群的文化行動。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本篇聚焦馬祖的「戰地記憶」,所選藝術作品多涵蓋於「前線馬祖」主題之下——過去,馬祖作為冷戰時期的台灣前線,承載了特殊的戰地文化與國際局勢交織的歷史;今日,藝術島將這些前線故事轉化為策展的田野、脈絡及創作現場,帶領觀眾重新理解外來勢力在地留下的痕跡,也透過藝術感受那份「同島一命」的集體經驗。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南竿53據點。(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戰時軍事據點化身展場

編輯實地走訪後精選的「戰地記憶」相關作品,其所展出的場域為觀眾創造了極為沉浸的體驗,包含特約茶室、曾是工兵基地的體育場、昔日國軍鎮守的據點等,每處都遍佈戰爭由熱轉冷卻仍對峙的痕跡,烙刻著大時代下小人物的複雜心緒。值得一提的是,全馬祖共設有超過90個軍事據點,這次265377據點修復改造後重新對外開放,加上藝術作品進場,讓堅硬冰冷的戰地遺跡,有了溫柔訴說故事的可能。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南竿梅石特約茶室改造後成歷史及藝文展覽空間。(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掀開馬祖「戰地記憶」,編輯帶逛7件精選作品

01.《哥吉拉計畫 ー 健康島嶼幸福馬祖》@ 南竿舊體育場

享譽國際的日本藝術家柳幸典之作《哥吉拉計畫》此次落地馬祖,是本屆藝術島一大看點。作品設於南竿舊體育場,這塊地在軍管時期曾是工兵據點,後隨著戰地政務解除轉換為生活場域,未來將是連江縣政府新址所在地;這是體育場在拆除前最後一次對外開放。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柳幸典《哥吉拉計畫 ー 健康島嶼幸福馬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攝影:崔明杰)

南竿舊體育場因時代變動歷經多次身份轉換的過程,正是柳幸典選擇在此打造《哥吉拉計畫》馬祖版的主因。創作團隊表示,這項藝術計畫是為反思日本核災而生,並以哥吉拉作為在戰爭、國際強權角力及環境污染的影響下,人們「恐懼」的象徵;因此藝術家在選擇創作場域時特別謹慎——場域本身必須足夠貼題,才有《哥吉拉計畫》發生的可能,而南竿舊體育場完美符合這項條件。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柳幸典《哥吉拉計畫 ー 健康島嶼幸福馬祖》。(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柳幸典為馬祖版《哥吉拉計畫》取名「健康島嶼 幸福馬祖」,其源自體育場內的精神標語,也蘊藏對馬祖未來的祝福。本作以中央的「眼球」為核心,其虹膜映出廣島原子彈爆炸與太平洋核試驗的影像,與周圍頹敗的「災難現場」交織成一幅引人深省歷史傷痛的震撼畫面。這不僅是對日本核災的回望與反思,也呼應著馬祖因戰略位置而居前線的命運。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柳幸典《哥吉拉計畫 ー 健康島嶼幸福馬祖》。(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值得一提的是,柳幸典認為這場《哥吉拉計畫》是為馬祖而生,因此堅持構成「災難現場」的回收物都必須取自馬祖在地——從廢棄電箱、電桿、漁船零件,到居民的舊衣服、洗衣機、腳踏車,及馬祖角力隊淘汰的軟墊等,與大量塗上核能警示符號的黃色廢棄燃料桶,一同拼組並「重現」能源災難的記憶,引導人們凝視且勿忘歷史,將過往傷痕視為警惕,望向未來。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柳幸典《哥吉拉計畫 ー 健康島嶼幸福馬祖》。(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02.《第88號記憶的顫音》@ 南竿八八坑道

來到八八坑道,穴道口是成排酒甕迎接,陳年酒香撲鼻而來。這裡在軍管時期曾是戰車坑道,後隨時代變遷,轉為馬祖酒廠窖藏高粱與老酒之地。以此地為創作發想的韓國藝術家鄭然斗,曾前往南北韓非軍事區(DMZ)拍攝作品,將現實中常人無法觸及的軍事觀測塔,轉化為觀光人潮聚集的觀景塔,透過幽默敘事轉譯沈重難解的地緣政治議題。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南竿八八坑道。(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鄭然斗這次受八八坑道的歷史啟發,帶來多頻道錄像作品《第88號記憶的顫音》。他從自身服役兩年夜間站哨的經驗出發,結合馬祖釀酒文化,藉一段軍中同袍一同站哨閒聊的影像,將火砲射擊與釀酒發酵的意象連結,搭配7只酒甕譜出的〈月亮代表我的心〉旋律,藉詼諧語境轉譯前線生活記憶,及兩岸邊境一觸即發的對峙關係。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鄭然斗《第88號記憶的顫音》。(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 走進戰時軍事據點欣賞藝術!

遍及馬祖各地的軍事據點,在戰地任務結束後鮮少有人踏足,近年縣政府積極對各據點進行活化,由多組建築團隊根據每一據點的場域特性,將其轉化為觀海鋼琴吧、美術館等空間,同時保留坑道、射擊消音磚、觀測口等工事,串連馬祖的過去與現在,也展現當代對戰地遺跡的多重詮釋。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南竿77據點。(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本屆藝術島,南竿共有265377據點於改造完工後首次全面開放。每座據點都坐擁海天一色的絕美景致,可一旁的壕溝、坑道、機艙堡、軍人房舍等戰地工事與海景形成鮮明對比,這樣的情景或許能視為馬祖今昔狀態的隱喻——如今看來愜意寧謐的海景,過去在鎮守的軍人眼中卻是一片令人不安的景色,暗藏著難以預測的危難。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張正瑜/張匡逸(常式建築師事務所)改造後的南竿26據點。(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03.《不是誰的棋子,我們是》@ 南竿26據點

建於岬角的26據點與長於灣澳的介壽村比鄰,天氣好時在此能看見遠方的東莒、西莒和東引島嶼輪廓,景色旖旎。在坑道入口外的平台,台裔加拿大藝術家李佩珊帶來裝置作品《不是誰的棋子,我們是》,邀當地居民共同書寫和繪製馬祖印象,並想像島嶼的未來,除了呈現地緣政治棋局下馬祖作為「棋子」的哀愁,也展望美麗將來。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李佩珊《不是誰的棋子,我們是…》(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04.《菊花五千朵》@ 南竿77據點

77據點改造後搖身一變為「等待美術館」,命名呼應著過去軍人鎮守於此無盡的等待——等待海面另一端的動靜,也等待征戰結束返鄉的日子來臨。懷著致敬、悼念和祝福之情,藝術家林銓居在坑道內展出《菊花五千朵》,燒製數千朵陶瓷黃菊鋪滿地面——菊花與佈滿消音錐的砲台碉堡相映,象徵馬祖自1949年起經歷的數十年戰地歲月中,無數流逝的青春與生命。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南竿77據點。(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林銓居《菊花五千朵》。(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林銓居《菊花五千朵》。(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05.《家書》@ 南竿53據點

綠意繚繞的53據點轉變為觀海鋼琴吧,清幽環境很適合放鬆沈思。策展人洪榆橙在此策劃一座「藝術郵局」,坑道內展出藝術家張致中的《家書》,其以迷彩掛布搭配感濕油墨,呈現軍旅書信的浮現與消逝,當中還藏有「植物密碼」,這些植物多是因戰時為遮蔽而大量種植;作品旁就是軍人過去鎮守時睡的床位、觀測用的窗口,讓觀展體驗更為沈浸。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南竿53據點。(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張致中《家書》。(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張致中《家書》細節。(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06. 《馬祖島來信》@ 南竿53據點

53據點觀海平台上的玻璃屋中,則展出狩野朋子與中坪多恵子的《馬祖島來信》,兩位日本藝術家將徵集而來的戰時書信集結成冊,結合木箱鼓聲響,邀觀眾在舒心節奏中讀信,透過字句想像軍人生活在此的心情點滴。現場也擺上手工明信片,歡迎在此提筆寫信,體驗寄信蘊含的情思。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狩野朋子、中坪多恵子《馬祖島來信》。(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07. 《暗光屋瓦》@ 北竿龍福山莊

同樣回應馬祖戰地政務的作品,還有艸非火團隊以「燈火管制」為靈感策劃的藝術計畫,其與南竿、北竿及東引的在地店家合作,將藝術帶入餐廳、旅宿等生活空間。其中在馬祖第一家旅宿——北竿龍福山莊,展出的是設計師徐景亭作品《暗光屋瓦》,本作結合紅色布幔、木造結構及燈光,抽象再現北竿島上於燈火管制時期的生活場景。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徐景亭《暗光屋瓦》。(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回溯馬祖軍管時期,居民在特定時段必須熄燈,這時如果需要光源只能偷偷來,在燈上蓋塊黑布,為保吉利再蓋上一塊紅布,成了一代馬祖人的共同記憶。《暗光屋瓦》以木框架構築幾何形態的北竿地形,用燈泡象徵點亮生活的光源,外部包圍一圈紅色布幔,呼應在地人在肩扛「任務」的狀態下,即使不便仍照常度日的光景。本屆藝術島落幕後,作品也將留存於原地,屆時紅布將被卸下,裝置將成為迎賓的「吊燈」,化身旅人探索在地故事的窗口。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徐景亭《暗光屋瓦》。(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編輯帶逛「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系列文章,將陸續有「與海共生 島嶼生活」路線、軍事據點改造重啟等主題上線,集編輯實地走訪經驗,帶你乘著圖文展開馬祖跳島之旅,深入探索這場兩年一度的藝術盛典。

2025第三屆馬祖國際藝術島「拍楸-你的海洋,我的陸」

展期|2025.09.05-11.16

展場|馬祖四鄉五島(南竿、北竿、東莒、西莒、東引)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