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現實藝術大師馬格利特的異想世界!走訪比利時布魯塞爾最奇幻的博物館-馬格利特博物館

藝起狂想 ─ 布魯塞爾的異想世界

在布魯塞爾有一個地方,能讓你跟愛麗絲一樣,讓你進入奇幻的世界。

 

在布魯塞爾比利時皇家美術博物館旁邊有一座這樣超現實的博物館,呈現的是比利時國寶畫家雷內馬格利特Rene Magritte 的畢生傑作,不僅是畫,還有早期為了謀生所畫的插畫以及譜曲。

 

馬格利特博物館(Magritte Museum

2009 年六月開始展出超現實主義藝術家 Rene Magritte 的作品。地點特地選在布魯塞爾的皇家皇宮裡面,博物館位於新古典主義建築的地標 Altenloh Hotel 裡面。在 Magritte Museum 開張的那一年,各地的忠實喜愛 Rene Magritte 的人都來這邊朝聖,在第一年就超過了五十萬人來這邊朝聖。

 

Rene Magritte 雖然在年輕的時候不得志,但是在中後期,他成為整個風靡歐洲世界的畫家。也因此在法郎上可以看到他的畫像,是政府為了感謝他為藝術的貢獻以及對世人影響所做的緬懷。

 

Magritte Museum 展現多元的 Rene Magritte 作品,是整個世界上收集最完整的博物館。博物館裡展出了超過兩百件的收藏,包括油畫,水彩畫,素描,雕塑以及其他像是他為廣告所畫的海報,甚至是譜曲的手稿,復古照片以及為了電影所創作的周邊都有詳細的收藏。

 

Magritte Museum 更是研究 Rene Magritte 的主要知識庫,任何人都可以線上連到 Magritte Museum去獲取並研究 Rene Magritte 的作品,進而聊解這個比利時的國寶。

 

“I cannot think of any circumstances that might have determined my character or my art. I do not believe in “determinism"."- Rene Magritte

 

Magritte 是比利時超現實主義畫家,因為其超現實主義作品中帶有些許詼諧以及許多引人審思的符號語言而聞名。他的作品對於生活周遭有超乎常人的觀察,並勇於對事先設想的現實狀況提出挑戰,這樣的批判式思考的畫風影響今日許多插畫風格。他最擅長的就是用生活中會出現的事物來創造一個反差的世界,你看到的雖然是常見到的東西,但是這些東西卻影響了你的視覺,創造了獨一無二的 Magritte 畫風。

 

Magritte 於 1898 年出生於比利時,他是裁縫紡織商人 Léopold Magritte 的長子,母親 Régina 在結婚之前則是從事女帽製作銷售工作。童年時候馬格利特一家經常搬家,大約自 1910 年開始 Magritte 便開始嘗試學習繪畫,但是目前對於 Magritte 早年生活仍然鮮為人知。不過 Magritte 的母親在多年來曾經多次嘗試自殺以結束生命,這逼得 Magritte 的爸爸必須將她關進她自己的臥室監視著。不過在 1912 年的某天,Magritte 的母親成功逃脫並且失蹤了好幾天,隨後認定為投河自殺但是實際原因不明。

 

據傳當時 13 歲的 Magritte 親眼看見其母親的屍體從水中撈上來,這使得一些說法認為由於當時母親浮屍時被發現時衣飾覆蓋臉部的畫面在他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而讓包括 1927 年至 1928 年的畫作《愛人》(Les Amants)等作品都常以衣布覆蓋著臉孔作為主要元素。不過 Magritte 本人並不喜歡這個解釋,而近來的研究已經否定這個說法。已知最早的 Magritte 畫作大約繪製於 1915 年,當時他還保留印象派風格。

 

1916 年至 1918 年期間,Magritte 前往位於布魯塞爾的比利時皇家美術學院跟隨 Constant Montald 學習。自 1919 年到 1922 年期間他的畫作開始受到 Jean Metzinger 的未來主義和立體主義影響,同時自 1918 年開始他也對於大他 10 歲的義大利畫家 Giorgio de Chirico 其超現實主義風格感到興趣,而這時期 Magritte 的作品大部分作品都有出現裸女元素。

 

在 1922 年至 1933 年期間他則曾經於壁紙工廠擔任工程繪圖人員,負責花紋設計以及海報暨廣告設計等工作。一直到 1926 年以後,他與在位於布魯塞爾新成立的人馬畫廊(Galerie Le Centaure)簽下合約後,開始從事全職的繪畫工作。

 

1926 年,《迷失的騎師》(Le jockey perdu),為 Magritte 第一幅超現實主義作品。Magritte 在 1927 年在布魯塞爾舉行首次的個人畫展,但遭到大量侮辱性的批評。這次失敗使他感到鬱悶,於是他移居巴黎。後來他又回到布魯塞爾,與他的弟弟成立一間公司,賺取生活收入。

 

1927 年到 1930 年間,他移居巴黎。在這期間,他認識了 André Breton,並加入了超現實主義者的行列,大量的創造出具有神秘語意的迷人畫作,同時也為許多時裝海報或樂譜封面進行商業平面設計,1936 年他的作品曾到美利堅合眾國紐約展出,後來又在 1965 年現代藝術博物館、1992 年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舉行回顧展。

 

在納粹德國佔領比利時期間,他堅持留在布魯塞爾,因而與 André Breton 決裂。在這段時期,他放棄在作品中展現野蠻主義和超現實主義,後來又恢復了。他的畫風變化不大,但也有稍許改變,例如 1943 年 ─ 1944 年的「雷諾瓦時期」和 1947 年 ─ 1948 年的「野獸派風格時期」。

 

晚年他定居在比利時布魯塞爾。1967 年 8 月 15 日因胰臟癌病逝,死後葬在蘇哈比公墓(Schaerbeek Cemetery)。自 1960 年代起,馬格列特的作品引起公眾的高度興趣,更影響普普藝術、簡約主義及概念主義。在 2005 年,他被列舉為「最偉大比利時人」之一。

 

你可能會疑惑,為什麼一定要看到真跡?

 

對我來說,你看到的真跡跟看圖片是完全不一樣的感受,當你看到世界真正的名畫時,你的眼睛會不自覺的被畫定住,你會感受到畫家在畫畫的情緒,雖然畫是靜止的,但是你的心裡的感受是波滔洶湧的,是無法止住的感動。

 

當我看到蒙娜麗莎時,雖然是遠遠的看到她,但是我卻覺得她是真正的活著,是在你的面前呈現著,她所散發的氣質以及優雅會深深的震攝到你的心理。又或是我在橘園欣賞莫內的睡蓮時,那時才知道睡蓮是一幅非常非常大的壁畫,當你坐在睡蓮前面欣賞的時候,你會深深的感受到從心底發出來的平靜,你會彷彿躺在水池中,你會感受到彷彿有微風吹過。

 

真正的畫是會讓你思考,真正的藝術是會讓你感受到真實的情緒的。藝術也是一種沒有時間隔閡的美,只要你深深地活著,好好的感受人生,你就能欣賞這種深刻的美。

 

準備好來一場藝術巡禮了嗎?

 

 Text、Photo / FLiPER

以馬毛為線,編織500年工藝的新生命!專訪韓國藝術家Dahye Jeong

以馬毛為線,編織500年工藝的新生命!專訪韓國藝術家Dahye Jeong

「唯有投注誠實的時間,才能誕生作品。」來自濟州島的藝術家 Dahye Jeong 以馬毛為線,讓一門瀕臨失傳的朝鮮工藝重新走入當代視野。她於2022年拿下 LOEWE FOUNDATION Craft Prize 首獎,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韓國藝術家,今年再獲選 M&O Rising Talents Awards,讓這項近乎失傳的地方工藝登上國際舞台。

在韓國歷史上,馬毛曾經是一門繁盛的工藝。自朝鮮時代起,它被編織為網巾、唐巾、四方冠與笠帽,陪伴著貴族男性的日常,也象徵著身分與禮制。然而隨著時代推進,這項工藝也漸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只在盛產馬匹的濟州島零星存續。直到近年,1989年出生的藝術家 Dahye Jeong 重新拾起馬毛,以細膩、輕盈而堅實的創作語彙,為這門已有500多年歷史的工藝注入新的生命。

(圖片提供:SOLUNA CRAFT)
要完成一件馬毛工藝作品,需經過選毛、染色、設計、製模與反覆編織,少則數週,多則歷時數月;在 Dahye Jeong 眼裡,時間與耐心正是這門工藝中最重要的材料。(圖片提供:SOLUNA CRAFT)

一段材料與人生的相遇

「我第一次接觸馬毛是在研究所時期。在此之前我主修雕塑,後來轉向纖維領域,也因此一直困惑於『自己究竟真正屬於哪裡?』就在那段時間,我參加了地方工藝發展計畫,並首次體驗到馬毛工藝。」

Dahye Jeong 分享,馬毛兼具雕塑的結構感與纖維的柔韌性,每一根都纖細脆弱,但當它們被一針一線交織起來時,卻能凝聚為堅固而具空間感的形體,並在光線照射下變得半透明,宛如自體發光。「過程中,我開始看見自己人生的投射——那些不確定、脆弱的時刻,隨著時間累積,也能凝聚成某種有重量的存在。」

(圖片提供:SOLUNA CRAFT)
2023年, Dahye Jeong 於倫敦舉辦個展《MIND, HAND and TIME》;圖中黑色編籃為《A Time of Sincerity》系列作品之一。 該系列最初以一件咖啡色作品榮獲 LOEWE FOUNDATION Craft Prize,並延伸出不同大小與色彩的版本。(圖片提供:SOLUNA CRAFT)

而真正讓 Dahye Jeong 決定全心投入馬毛工藝的契機,源於2018年的一次嘗試。當時她在傳統文化產品開發研究室擔任研究員,創作了一件以馬毛為主的懸吊裝飾,試圖凸顯材質的透明與輕盈,沒想到作品獲得了出乎意料的正面回饋,也讓她意識到這條路或許不只是實驗或興趣,而可能成為自己的人生志業。「在那之前,我總是徘徊於追求藝術與維持生計之間,但因為馬毛,我開始看見一種可能性,讓我的創作與人生能由同一種材料共同支撐。」她回憶道。

以時間與耐心,連結歷史與當代

「時間與耐心是這門工藝中最重要的材料。」Dahye Jeong 分享,要完成一件馬毛工藝作品,首先要挑選品質優良的馬毛,再設計輪廓、製作木模,最後才以針線一點一點編織而成;小型作品往往需要數週,大則可能歷時數月。她解釋,編織的基礎技法雖然看似簡單,不過是將馬毛扭轉1~2次,但真正的難度在於依照作品的大小與形態,精準調整結點的間距與馬毛的粗細。「馬毛本身相當纖細脆弱,若間距過大就難以維持結構。」

(圖片提供:SOLUNA CRAFT)
《Horsehair Norigae》(2020)系列靈感源自朝鮮時代女性衣裙腰間常佩戴的飾物「norigae」(노리개 )。(圖片提供:SOLUNA CRAFT)

Dahye Jeong 進一步說明,在反覆的編織中,手勁的控制同樣決定了作品的成敗。「右手負責引導穿著馬毛的針,左手則拉緊並固定已編織的線束;如果兩邊的力量失衡,結點就會失去一致性與強度。我花了好幾年才掌握這一點,直到現在仍可能因一時分心而導致形體偏移。」她也坦言,自己在創作初期總是努力讓每一縷馬毛在粗細與顏色上保持一致,但馬毛終究是天然材質,即使編織前看似均勻,成形後往往還是會顯現細微差異。「起初我很難接受這一點,但現在我反而將其視為材料本身獨有的特質。」在她眼裡,這些不規則的差異不再是瑕疵,而是時間與自然留下的印記。

(圖片提供:SOLUNA CRAFT)
《Estrato》,2025。(圖片提供:SOLUNA CRAFT)

談及作品的誕生,Dahye Jeong 表示自己並未以保存傳統的使命感作為出發點,而是將馬毛視為「生成形態的媒介」。「真正吸引我的是馬毛轉化為立體形態的過程,而我正好透過傳統工藝發現了這種魅力。」 她經常流連於博物館,從文物中汲取靈感。「其中,我特別被古代陶器所吸引,它們的造型簡單,卻帶有雙手直接塑造的痕跡。」而這些歷史的迴響,也在她手中化為新的語言。她的作品有時映照出陶器般的古老影子,有時則延伸為燈具與裝置的當代形貌,在過去與當下之間編織出一條細膩的連結。

(圖片提供:SOLUNA CRAFT)
《Living Lines》,2025。(圖片提供:SOLUNA CRAFT)

這樣的思考,也體現在 Dahye Jeong 的代表作《A Time of Sincerity》中。2022年,她以該件作品拿下 LOEWE FOUNDATION Craft Prize 首獎,作品靈感源自古代陶器的形制,並在腰身位置融入朝鮮時期四方冠的紋樣,耗時2個月才完成。「這種『以日復一日的真誠累積,築起堅實而獨立的人生』的修行,正是我創作的核心。」她補充道。

(圖片提供:SOLUNA CRAFT)
(圖片提供:SOLUNA CRAFT)

以真誠為線,編織自我與馬毛工藝的未來

回顧創作初期,Dahye Jeong 曾因現實考量製作小型飾品販售,但隨著創作逐漸深入,她才意識到自己真正追求的,是探索自我的過程,以及將思索化為作品的那一刻。如今,她將純粹創作放在首位,也樂於接受作品自然延伸至商業用途的可能性。「無論是商業還是藝術,我不再覺得需要刻意區分。真正重要的是,我是否能傾聽自己的內心,是否能合理解釋自己為何創作,以及作品是否能作為我生命時間的證據。」

展望未來,Dahye Jeong 希望馬毛工藝不僅僅被視為韓國傳統的一個分支,而能被認可為獨立的雕塑語言。她希望有朝一日能創造一個遠比自身更巨大的馬毛空間,讓觀者能走入其中, 親身感受光影與纖維交織出的沉浸氛圍,感受到「時間」正被編織在他們四周。而支撐她不斷前行的,正是一路以來的鼓勵與國際肯定。「當我獨自待在工作室裡編織馬毛時,我經常會懷疑自己是否走在正確的道路上——直到這些經驗提醒我,原來我正走在屬於自己的路上。」

(圖片提供:SOLUNA CRAFT)
(圖片提供:SOLUNA CRAFT)

Dahye Jeong

出生於濟州島,大學主修雕塑,後於韓國國立文化遺產大學取得傳統纖維工藝碩士。以馬毛為創作語言,將瀕臨失傳的朝鮮工藝轉化為當代藝術形式,作品跨越工藝與雕塑之界,展現時間、耐心與材料的張力。2022年獲 LOEWE FOUNDATION Craft Prize 首獎,成為首位得獎的韓國藝術家,並於2025年獲選 Maison&Objet Rising Talents Awards。

文|葉欣昀 圖片提供|SOLUNA CRAFT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10月號《韓國設計特搜》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墨西哥藝術家Frida Kahlo博物館「卡蘿之家」新開幕!改建自家族宅邸,聚焦家庭對芙烈達創作生涯的影響

墨西哥藝術家Frida Kahlo新博物館!「卡蘿之家」聚焦家庭對芙烈達·卡羅創作生涯的影響

想一探芙烈達·卡羅(Frida Kahlo)的藝術養成,造訪墨西哥城除了藝術家故居「藍屋」之外,又多了新去處!20259月新開幕的「卡蘿之家博物館(Museo Casa Kahlo)」改建自卡蘿家族曾持有、被暱稱為「紅屋」的宅邸,由家族成員參與策劃,探討「家庭」對芙烈達個人生活及創作生涯的影響。

墨西哥藝術家Frida Kahlo新博物館!「卡蘿之家」聚焦家庭對芙烈達·卡羅創作生涯的影響
(圖片來源:Museo Casa Kahlo)

20世紀藝術史的濃烈篇章

芙烈達·卡蘿(Frida Kahlo)是20世紀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之一,她畫中鮮明的熱帶色彩與隱喻性符號,蘊藏著對自身根源——墨西哥和美洲印第安人文化——的深刻探討,乘載對政治和社會的理想,也交織著她對感情、苦痛和生命的感觸。幼時感染小兒麻痺、18歲遭逢嚴重車禍,讓芙烈達的青春有了與他人截然不同的寫照。她因病痛接受數十場手術,臥病在床時靠繪畫抒情也轉移注意力;長期獨處讓自畫像成了她主要的創作主題,她曾說:「因為『我』是我自己最了解的主題。」也因此濃眉、深邃雙眼、鮮豔唇色和稜角分明的臉龐,成了她深植人心的形象。

墨西哥藝術家Frida Kahlo新博物館!「卡蘿之家」聚焦家庭對芙烈達·卡羅創作生涯的影響
(圖片來源:Museo Frida Kahlo)

走進芙烈達故居「藍屋」,感受藝術家創作情境

造訪墨西哥城,芙烈達·卡蘿博物館(Museo Frida Kahlo)是旅人必訪之地。這棟「藍屋(Casa Azul)」陪伴芙烈達度過大半人生,最早她與家人同住於此,後來與藝術家迪亞哥·里維拉(Diego Rivera)墜入愛河後也在此共同生活和創作,接待墨西哥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名人雅士。自1958年改為博物館揭幕後,藍屋展出兩人的畫作和藝術收藏,也留下照片、書籍、家具等生活痕跡,重現芙烈達當年生活的創作情境。

墨西哥藝術家Frida Kahlo新博物館!「卡蘿之家」聚焦家庭對芙烈達·卡羅創作生涯的影響
(圖片來源:Museo Frida Kahlo)

此外,藍屋也乘載了芙烈達的生命點滴:臥室那張四柱床,是她臥病在床時展開創作的起點;工作室的畫架與拐杖、藥品等,見證了她與病痛相伴的創作歷程;服飾與珠寶等個人收藏,體現了她對美的觀點與想像;廚房則保留墨西哥傳統家屋格局,濃縮昔日她與愛人共度的生活光景。

墨西哥藝術家Frida Kahlo新博物館!「卡蘿之家」聚焦家庭對芙烈達·卡羅創作生涯的影響
(圖片來源:Museo Frida Kahlo)

走進「紅屋」卡蘿之家,探尋家庭對芙烈達的深刻影響

那新開幕的「卡蘿之家博物館(Museo Casa Kahlo)」與藍屋有何區別?參與籌備的卡蘿家族成員接受《Wallpaper*》訪問時表示:「關於芙烈達的故事,長久以來由迪亞哥和其他家庭之外的聲音詮釋。我們想訴說的是,在她遇見迪亞哥之前,便受父親影響接觸藝術,並繼承了母親的堅毅和獨立。我們並非要『奪回』她的故事,而是想讓故事更加完整。」因此卡蘿之家著重於「家族」對芙烈達個人及創作生涯的影響,試圖挖掘她在藝術家及「受苦者」形象之外,更深層的面向。如果說藍屋是芙烈達以藝術家身份面眾的場所,那卡蘿之家則是她可以回歸自己、與家人共處,逃離紛亂並尋求慰藉的避風港。

墨西哥藝術家Frida Kahlo新博物館!「卡蘿之家」聚焦家庭對芙烈達·卡羅創作生涯的影響
(圖片來源:Rockwell Group)

卡蘿之家博物館所在建築本是卡蘿家族的宅邸,於1930年由芙烈達的父母購入,因其鮮豔的磚紅色外觀又被暱稱為「紅屋(Casa Roja)」,跟藍屋僅有幾個街區的距離。雖然芙烈達未長居於此,但她生前時常造訪紅屋,在地下室的隱密小房間裡作畫、寫字、聽聽音樂,那是專屬於她的私密宇宙。

墨西哥藝術家Frida Kahlo新博物館!「卡蘿之家」聚焦家庭對芙烈達·卡羅創作生涯的影響
(圖片來源:Rockwell Group)

卡蘿之家延續家屋格局改造,多件珍貴文物首度公開

2008年,卡蘿家族成員因故著手整理這棟家族宅邸,並在過程中發現許多珍貴物件,每個角落都是故事。像是芙烈達的父親留下的玻璃底片,他曾是建築攝影師,為墨西哥政府紀錄城市重要的地標和建築,同時也是一名畫家,啟發芙烈達透過藝術觀看世界的眼光。此外,廚房牆面還留有一幅壁畫,描繪著掛滿果實的葡萄柚樹枝,四周點綴白花、斑斕鳥群停駐,據說這是芙烈達唯一留下的壁畫作品,約在她20多歲時繪製。

墨西哥藝術家Frida Kahlo新博物館!「卡蘿之家」聚焦家庭對芙烈達·卡羅創作生涯的影響
(圖片來源:Museo Casa Kahlo)

這些發現,讓卡蘿家族深感將家屋轉化為博物館的使命,並在卡蘿基金會(Fundación Kahlo)主席Rick Miramontez的協助下獲得資助,展開長達近20年的籌備歷程。20259月,卡蘿之家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展出許多從未曝光的文物,如芙烈達親筆寫下的家書等,另有她早期的素描作品、為迪亞哥作的肖像畫,還有傳統刺繡襯衫、古代墨西哥風格首飾、超現實主義設計大師Elsa Schiaparelli操刀的「Shocking」香水瓶等個人物品,體現她別具風格的美感。

墨西哥藝術家Frida Kahlo新博物館!「卡蘿之家」聚焦家庭對芙烈達·卡羅創作生涯的影響
(圖片來源:Rockwell Group)

除了展品之外,經重新設計的卡蘿之家也藏有許多巧思。美國建築師David Rockwell團隊保留了家屋令人感到親密、安定的尺度感,並從家族舊照汲取靈感,重現了建築原始的庭院。過去紅屋大門常對外敞開,隨芙烈達習畫的藝術學生也常自由出入。如今修復後的庭院致敬了卡蘿家族好客的傳統,並點綴來自墨西哥各地的工藝陶器和本地植物,長椅設計則令人聯想芙烈達常去的社區公園。

墨西哥藝術家Frida Kahlo新博物館!「卡蘿之家」聚焦家庭對芙烈達·卡羅創作生涯的影響
(圖片來源:Rockwell Group)

而芙烈達過去常自己待著的地下室房間,則以燭光營造靜謐氛圍,邀訪客放鬆在此細看藝術家的書信、手稿和收藏。廚房則靠氣味引領感官體驗,透過墨西哥傳統鍋煮咖啡中的肉桂香氣,帶人們重回芙烈達曾在紅屋度過的時光。

資料來源|Museo Casa KahloMuseo Frida KahloRockwell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