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攝影師 Ariko Inaoka:光影中纖細縹緲的靈性召喚

日本攝影師 Ariko Inaoka:光影中纖細縹緲的靈性召喚

Ariko Inaoka,稻岡亞里子,1975 年出生於京都當地製作蕎麥麵已有百年歷史的「尾張屋」,曾就讀帕森藝術設計學院攝影學系,她專注以底片捕捉自然光的色彩,形塑個人柔美的影像風格。她最知名的攝影系列作品是以一對冰島雙胞胎姊妹為主角的《Erna and Hrefna》,紀錄這對姊妹從女孩逐漸成長為成熟女性的過程。

 

長期旅居世界各地的稻岡亞里子,在 2011 年回到京都繼承家族的蕎麥麵店,成為尾張屋的第十六代繼承人,並和丈夫Sean Lotman,一位美國藝術評論家兼攝影詩人,定居京都並育有一子 Tenbo,她持續自己身為家族事業繼承人與攝影師的身分,開始現階段仍保密的攝影計畫:拍攝自己的故鄉京都。

 

《SÓL》

2002 年的冰島旅行後,稻岡亞里子開始拍攝系列作品《SÓL》,由於長期在國外生活,冰島自然景觀中的水、岩石、苔蘚等地貌元素,讓她回想起京都的生活,在廣袤的自然中得到對於生命挫折與思鄉之情的慰藉。她將 2002 年至 2007 年於冰島拍攝的作品,在 2008 年集結出版為第一本個人攝影集《SÓL》,以冰島原始的自然景觀與水的多樣型態傳達人與自然間的無形連結,並於同年的個人展覽中展示兩組以八釐米攝影機拍攝的影片,其中的〈Twins,Iceland,8MM-1〉便是之後讓她廣為人知的《Erna and Hrefna》作品前身。

 

《OM》

稻岡亞里子從小和父母進出京都當地寺廟,宗教信仰也成為她以攝影探討的主題,她在 2009 年到 2010 年間於印度拍攝系列作品《OM》,對象為參拜印度廟宇的異地旅人,由於他們尋求靈魂上的內涵而前往印度,她認為這點和許多旅人前往京都的原因不謀而合:京都與印度都是充滿信仰與靈性的場所。

 

《Erna and Hrefna》

在她最知名的攝影作品中,稻岡亞里子自 2009 年開始於夏季前往冰島,長期拍攝一對冰島雙胞胎姊妹的生活,有著相同長相的 Erna K. Jónasdóttir和Hrefna K. Jónasdóttir,是對跳著雙人芭蕾舞的姊妹,共享相似的纖細氣質,成長過程與青春樣貌也是親密相依,彼此間的心電感應,讓她們有時能做著相同的夢,共享著他人無法介入的強烈羈絆。

 

在 Erna 與 Hrefna 的兒童時期,她拍攝兩姊妹於冰島遺世獨立的奇詭地貌中遊玩的時光,畫面呈現兩人精靈般縹緲、虛幻的形象,甚至帶有一些迷離的詭異色彩,彷彿她們是來自冰島傳統精靈傳說中的小精靈,在廣袤、蕭條的大地中相互依存地生活,隨著她們踏入嶄露女性特質的青春期,鏡頭下的兩姊妹逐漸從精靈的形象蛻變為人類少女的形象,在肢體的表現上開始展現出女性的韻味,與芭蕾舞者獨有的優雅和纖細姿態。

 

稻岡亞里子攝影的創作核心在探討宇宙中無形力量的存在與連結性,而她的創作源自她的成長回憶和出生地京都。長期旅居海外的她,藉由冰島自然環境對她成長回憶的召喚,旅居各地時不同宗教信仰的影響,她執著於追求生命的初始記憶,描述人類對於彼此存在的感知,生長環境帶給她的回憶連結,私密的個人生命境遇,皆是她欲包納在攝影創作的內容,藉由影像訴說人類靈魂與看不見的力量產生的靈性連結,呈現她對世界的溫柔與熱愛。

 

Text、Photo / FLiPER

在東京街頭迷路,然後再次相遇!Lily Chen與石川瑠華攜手呈獻攝影展《迷子》

台北攝影展《迷子》開展!在Lily Chen的鏡頭下,與石川瑠華迷路東京街頭

兼具攝影師與導演身份的Lily Chen首度出版攝影集《迷子》,收錄與《愛上透明系女孩》主演石川瑠華(Ruka)於東京街頭共同創作的一系列拍攝作品。《迷子》同名展覽於10月18日至27日登場,藉空間場景與動線還原攝影集的故事線,如同翻閱攝影集般,一步步從外在的城市,走入兩人的默契世界。

台北攝影展《迷子》開展!在Lily Chen的鏡頭下,與石川瑠華迷路東京街頭
《迷子》展覽現場。(圖片提供:Stairs Space)

跨越電影畫面的邂逅走入現實

現居於台北和東京兩地的Lily,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電影系,作品跨足平面與動態,涵蓋藝人形象、時尚品牌、影視劇照、藝術指導及音樂錄影帶導演等形式。工作之餘,他也熱愛熱愛以底片創作。

台北攝影展《迷子》開展!在Lily Chen的鏡頭下,與石川瑠華迷路東京街頭
Lily Chen。(圖片提供:Stairs Space)

Lily在一次機緣下觀看了電影《愛上透明系女孩》,被演員石川瑠華(Ruka)在影片中所展現的神情深深吸引。作為一名攝影師,Lily心中不自覺萌生「想見到這個人」以及「想和他一起拍攝」的願望,而正是這份憧憬,為攝影集《迷子》埋下伏筆。

日本新生代演員Ruka自電影出道,曾出演《錯位的青春》、《愛上透明系女孩》等作品,並以後者的演出奪得第31屆日本電影影評人大獎最佳新人女演員(小森和子獎)。私底下的Ruka熱愛閱讀,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質樸與純粹,其與生俱來的直覺和眼神,讓每次互動都是真實而自然的情感流露。

台北攝影展《迷子》開展!在Lily Chen的鏡頭下,與石川瑠華迷路東京街頭
石川瑠華(Ruka)。(圖片提供:Stairs Space)

捕捉藍色冷冽中的一絲暖黃

「迷子」源自於日文的「まいご」一詞,意指「迷失的孩子」。無論是攝影或表演,其創作過程就像在未知的道路上逐漸摸索出自己的方向感,而「迷子」正是攝影師Lily與演員Ruka在探索的過程中,對於當下狀態提出的詮釋。

台北攝影展《迷子》開展!在Lily Chen的鏡頭下,與石川瑠華迷路東京街頭
「迷子」系列是攝影師Lily與演員Ruka在探索的過程中,對於當下狀態提出的詮釋。(圖片提供:Stairs Space)

在拍攝《迷子》系列作品期間,Lily和Ruka並沒有刻意的安排或腳本,每次拍攝就像是朋友出門散步,在玩樂間挖掘街道上有趣的角落,甚至便利商店前的置物籃都成為即興拍攝的道具。他們沒有太多言語的交流,而是憑藉某種內在的節奏共振創作,每個鏡頭都捕捉了只有他們兩人才能理解的瞬間。

台北攝影展《迷子》開展!在Lily Chen的鏡頭下,與石川瑠華迷路東京街頭
每次的拍攝就像是朋友出門散步,挖掘街道上有趣的角落,甚至便利商店前的置物籃都成為道具。(圖片提供:Stairs Space)

《迷子》歷時一年半的拍攝期,正好都在冬季,從街道建築、路邊置物籃、交通錐、Ruka身上的衣服,甚至是房間裡的被單,都帶著藍色的影子;而空氣中冷冽的氛圍與白日將近、即將黃昏的光感,則帶著一絲微微暖黃。從街頭拍到房間,Lily走進了Ruka的生活,《迷子》不僅紀錄了與Ruka的相識,更提醒自己拍攝的初衷,源於捕捉日常中的細膩與美好。

台北攝影展《迷子》開展!在Lily Chen的鏡頭下,與石川瑠華迷路東京街頭
拍攝期間剛好都是冬季,所有物件都帶著藍色調的影子。(圖片提供:Stairs Space)
台北攝影展《迷子》開展!在Lily Chen的鏡頭下,與石川瑠華迷路東京街頭
白日將近、即將黃昏的光感,則帶著一絲微微暖黃。(圖片提供:Stairs Space)

《迷子》依照兩人相識的時間序編排,仔細看會發現他們的距離越來越近,從一開始略帶生澀,到後來越拍越靠近。攝影集以精裝方式裝訂,貫穿整本攝影集的藍色,彷彿被賦予了形體與角色,巧妙地牽引著故事線;封面照片則選擇一張樹枝往天空微微伸展的照片,Lily形容畫面如同小孩般,發展性極強卻時常迷惘未知的狀態,扣合「迷子」主題。

台北攝影展《迷子》開展!在Lily Chen的鏡頭下,與石川瑠華迷路東京街頭
《迷子》精裝攝影集。(圖片提供:Stairs Space)

與攝影集敘事呼應的展場規劃

《迷子》同名展覽的場景與動線,皆與攝影集故事線相呼應,踏入一樓展區彷彿瞬移至東京街道,地上寫著「止まれ」、公車站座椅、藍色三角錐等路上常見的元素,如同日常碎片的組合,讓觀者彷彿真的和Ruka一起在東京散步。

台北攝影展《迷子》開展!在Lily Chen的鏡頭下,與石川瑠華迷路東京街頭
踏入《迷子》一樓展區彷彿瞬移至東京街道。(圖片提供:Stairs Space)
台北攝影展《迷子》開展!在Lily Chen的鏡頭下,與石川瑠華迷路東京街頭
展覽的場景與動線,皆與攝影集故事線相呼應。(圖片提供:Stairs Space)

地下一樓展區則是重現Ruka房間,以藍色與木色交織出的溫潤,搭配滿滿的書籍,反映Ruka喜愛閱讀的知性與溫柔個性。走逛展覽如同翻閱攝影集般,一步步從外在的城市,過渡到內核的世界中心。

台北攝影展《迷子》開展!在Lily Chen的鏡頭下,與石川瑠華迷路東京街頭
地下一樓展區重現Ruka的房間。(圖片提供:Stairs Space)
台北攝影展《迷子》開展!在Lily Chen的鏡頭下,與石川瑠華迷路東京街頭
《迷子》展覽現場。(圖片提供:Stairs Space)

攝影集《迷子》現已開始預購,展覽《迷子》也於台北Stairs Space展出中,展期至10月27日。

Lily Chen攝影集《迷子》同名展覽

展覽期間|2024.10.18–2024.10.27
開放時間|13:00–20:00
展覽地點|Stairs Space(台北市松山區八德路三段74巷96號一樓)

台灣攝影家沈昭良《還流・帰還》個展濃縮30年創作路!築地市場、電子花車映現地方文化

台灣攝影家沈昭良《還流・帰還》個展濃縮30年創作路!築地市場、電子花車映現地方文化

台灣攝影家沈昭良生涯最大攝影個展《還流・帰還》,即日起至10月15日於日本「攝影文化首都」東川町展出。

《還流‧帰還》集結沈昭良3大攝影創作系列,近百幅原作規格的影像乘載長達30年的創作軌跡,展間中紀錄日本市井日常的「築地魚市場」、以台灣舞台車為主角的「STAGE」、透過地景攝影表達對台灣歷史感懷的「漂流」,十足展現他總是深入在地、貼近庶民、作品極具文化浸潤性的創作風格。

台灣攝影家沈昭良《還流・帰還》個展濃縮30年創作路!築地市場、電子花車映現地方文化
STAGE-121,沈昭良攝。

東川町,日本的「寫真之町」

位於北海道的東川町被譽為日本的「寫真之町」,當地不僅坐擁瀑布、溫泉、高山、秋葉等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色,更以攝影藝術作為城市人文象徵,每年夏天籌辦「東川町國際攝影節」,號召日本國內外的高中生及攝影好手來此交流,並長年推動攝影相關展覽及典藏,誓言成為日本的「攝影文化首都」。

台灣攝影家沈昭良《還流・帰還》個展濃縮30年創作路!築地市場、電子花車映現地方文化
築地魚市場系列-01,沈昭良攝。

台日兩面視角,演繹沈昭良影像風格

此次的沈昭良個展《還流‧帰還》,由日本、台灣兩地專研影像的策展人菅沼比呂志、沈裕融共同策劃,兩人嘗試透過兩國不同的觀看視野,在沈昭良長期深入在地、貼近庶民、融合傳統與當代的攝影語境中,論述他獨特且強大的文化浸潤與影像書寫功力。

台灣攝影家沈昭良《還流・帰還》個展濃縮30年創作路!築地市場、電子花車映現地方文化
漂流 Drifting,台灣屏東,2016,沈昭良攝。

《還流‧帰還》3大系列影像一次看

▍築地魚市場,重回昭和時代的市井現場

沈昭良早年留學日本,自1993年起開拍「築地魚市場」系列,前前後後拍了近30年,本作可說是他生涯第一個、也是歷時最長的系列作品。畫面中臨場、迫近又抽離的鏡頭張力,帶領觀者重返洋溢昭和風情、鼎沸雜沓卻也景然有序的拍賣現場。這座曾經全球最大的魚貨市場,在沈昭良的鏡頭下彷若重生,同時記載著他長年追尋攝影與築地的步履。

台灣攝影家沈昭良《還流・帰還》個展濃縮30年創作路!築地市場、電子花車映現地方文化
築地魚市場系列-04,沈昭良攝。
台灣攝影家沈昭良《還流・帰還》個展濃縮30年創作路!築地市場、電子花車映現地方文化
築地魚市場系列-10,沈昭良攝。

▍STAGE,以電子花車映現台灣庶民文化

曾受邀至20多國參展的「STAGE」系列,可說是沈昭良在國際上最出名的作品之一,全系列以台灣電子花車(舞台車)為主角,結合各地環境的文化肖像,透過實地踏查取樣,梳理舞台車與台灣庶民宗教、生活間的緊密關係,也顯影了兼具外顯視覺性、內在意涵的台式美學實踐。

台灣攝影家沈昭良《還流・帰還》個展濃縮30年創作路!築地市場、電子花車映現地方文化
STAGE-124,沈昭良攝。
台灣攝影家沈昭良《還流・帰還》個展濃縮30年創作路!築地市場、電子花車映現地方文化
STAGE-99,沈昭良攝。

▍漂流,藉地景書寫歷史感懷

在2015年啟動的「漂流」系列中,沈昭良開啟地景攝影之路,展開對台灣近代歷史的敘情式書寫,他思考如何藉由攝影,在歷史發展的軸線中,直接或間接援引事件或象徵特定精神、意喻的人文/地理景觀,將其編串重組,一方面呈現家國命運的多重樣貌,折射歷史之於土地的關係,描繪不同族群面對時代的複雜情感,同時試著連結台灣在全球化、區域主義、地緣政治的脈絡下,與周邊國家、地區可能的關聯及影響。

台灣攝影家沈昭良《還流・帰還》個展濃縮30年創作路!築地市場、電子花車映現地方文化
漂流 Drifting,台灣台東,2020,沈昭良攝。
台灣攝影家沈昭良《還流・帰還》個展濃縮30年創作路!築地市場、電子花車映現地方文化
漂流 Drifting,台灣嘉義,2020,沈昭良攝。

重返攝影啟蒙的原點

以《還流‧帰還》為契機,沈昭良也回顧自己數十年的攝影之路:「在漫長的攝影路上,除了勉勵自己保有這三十年前後,往返於不同拍攝現場的熱情和初心,也寄望這次個展連結個人創作生涯在起始、轉進與續行的延展中,相異卻又相依的創作狀態與發展路徑,據以檢視自身在攝影表現、語法間的起伏轉向,從地理上、時序上、精神上乃至於情感上,重返攝影啟蒙的原點。」

台灣攝影家沈昭良《還流・帰還》個展濃縮30年創作路!築地市場、電子花車映現地方文化
STAGE-63,沈昭良攝。

《還流‧帰還》沈昭良攝影展

展期|2024.09.17-10.15

地點|日本北海道東川町文化藝廊 The Higashikawa Bunka 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