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紀畫廊攝影展《TOKYO》:循昭和百年歷史脈絡,14位藝術家作品看盡東京的繁華、蒼白與疫後精神重塑

亞紀畫廊攝影展《TOKYO》:循昭和百年歷史脈絡,14位藝術家作品看盡東京的繁華、蒼白與疫後精神重塑

亞紀畫廊年度攝影展《TOKYO》將於2025年7月22日至8月23日登場,集結陳澄波、William Klein、森山大道、中平卓馬、川內倫子等14位跨世代藝術家作品,以昭和百年視野重構都市文化記憶。東京的「永遠進行式」所指為何?這場群展將以3大章節引你將目光依序投向過往年代裡的繁華與蒼白、希望與幻滅,以及——永遠應當是現在進行式的精神存續。

亞紀畫廊2018年成立至今製作過許多關於華人、亞洲戰後與當代藝術的展覽,此次年度攝影企劃展《TOKYO》首度依循歷史脈絡,以14位藝術家、時間跨度從1926到2025年的作品,呈現東京自昭和元年以來百年間歷經社會文化變遷的藝術史圖景。「在昭和百年之際重新理解東京,也就是重新思考這座城市如何成為東亞現代化的交會點,並在全球化過程中不斷折返自身文化的根源。」策展人黃亞紀以昭和百年時光為軸、數起重大事件為切點,構思3段別具意義的敘事章節,更從昭和51年生的自己延伸而論所謂「中間」一代,此刻站在這一百年的「中間」,如何回望和開創。

亞紀畫廊年度攝影企劃展《TOKYO》即將於2025年7月22日至8月23日登場。(圖片來源:亞紀畫廊官方臉書)
亞紀畫廊年度攝影企劃展《TOKYO》即將於2025年7月22日至8月23日登場。(圖片來源:亞紀畫廊官方臉書)

「我們這一代長年處於社會、文化、甚至經濟結構的『中間位置』——是成長於戰後秩序尾聲的一代,也是傳統與新自由主義交錯之際的目擊者。我們未曾親歷戰爭,卻被戰後價值系統與其裂縫所形塑;我們不是接班者,也不是破壞者,卻往往必須成為調和者與重構者。」——策展人黃亞紀

3大章節綜觀日本藝術百年流變

首章:1920–1940年代

1926年,昭和元年,台灣藝術家陳澄波首次入選「帝展」(日本美術展覽會前身),並於同年完成以東京國立博物館為主體的畫作〈秋之博物館〉,建構出跨文化視角下的都市藝術語言。1932至1935年間,攝影先驅鄧南光則拍下昭和大恐慌後逐漸復甦的東京,揭露了繁華背後潛藏的矛盾。兩件通過不同媒介時代帶出象徵意義的作品形成對話,共同見證東京作為台灣現代化樞紐的複雜性。

陳澄波〈秋之博物館 Museum in Autumn〉,1926。(圖片提供:亞紀畫廊)
陳澄波〈秋之博物館 Museum in Autumn〉,1926。(圖片提供:亞紀畫廊)
鄧南光〈TOKYO〉,1932-1935。(圖片提供:亞紀畫廊)
鄧南光〈TOKYO〉,1932-1935。(圖片提供:亞紀畫廊)

接著,展覽將視線轉向藝術家井上有一(Inoue Yuichi)重生的轉折點,其家園在1945年3月9日的東京大空襲下全毀,珍藏書帖、舊作與記憶亦在烈焰中化為烏有。此後,他放棄傳統筆法,轉而創造扭曲潑灑的新書寫;字體的爆裂與潑墨猶如殘垣斷瓦,體現當時日本社會的貧乏與焦灼。其中,「花」字更成為他的代表之作,據說靈感來自空襲當夜,他誤以為紛飛的灰燼是落花或飄雪——在毀滅中殘留的美,是日本戰後精神裂縫中的一縷光亮。

續章:1960-1980年代

美軍占領期間大量帶進西方思想,年輕世代亦開始投身更民主的文化實踐。1950年起,許多歐美藝術家到日訪問或短暫駐留,更將抽象、偶發、行為、機能主義等觀念引入日本當代藝術語彙。1961年,William Klein拍攝〈Tokyo〉,捕捉戰後左翼運動、街頭生活與青年文化的躁動;細江英公(Hosoe Eikoh)作品〈薔薇刑〉中的三島由紀夫,以身體與攝影共同構築出一種美學政治;森山大道(Moriyama Daido)與中平卓馬(Nakahira Takuma)則將鏡頭探入東京邊緣與裂縫,映見這20年間的城市變遷。

William Klein〈東京 Tokyo〉,1961。(圖片提供:亞紀畫廊)
William Klein〈東京 Tokyo〉,1961。(圖片提供:亞紀畫廊)
細江英公〈薔薇刑 作品32 Ordeal by Roses #32〉,1965。(圖片提供:亞紀畫廊)
細江英公〈薔薇刑 作品32 Ordeal by Roses #32〉,1965。(圖片提供:亞紀畫廊)
森山大道〈Hunter〉,1971。(圖片提供:亞紀畫廊 © Moriyama Daido)
森山大道〈Hunter〉,1971。(圖片提供:亞紀畫廊 © Moriyama Daido)
中平卓馬〈無題 Untitled〉1968-1970 / 2025。(圖片提供:亞紀畫廊 © Estate of Takuma Nakahira)
中平卓馬〈無題 Untitled〉1968-1970 / 2025。(圖片提供:亞紀畫廊 © Estate of Takuma Nakahira)

1970年,東京雙年展《人與物之間(Between Man and Matter)》使用中平卓馬倒置工業用地的攝影作為封面,如對當代東京的冷峻反諷。隨高度現代化發展,青年運動挫敗、社會分裂、政治幻滅,物派的興起正是此背景下對生產力過剩與圖像超載的深刻反省。藝術家們提出對物質、空間與感知的最小介入,菅木志雄(Suga Kishio)並將這種極簡的東方物性之美延伸至今,貫穿半個世紀。

1980年代後半,日本面臨泡沫經濟幻影與世紀末憂鬱,村上隆、奈良美智等藝術家嶄露頭角,創造出可輸出的「超扁平」與「御宅系」語彙;但也有藝術家如杉戶洋(Sugito Hiroshi)選擇直視東京內部的壓抑與失落,以筆下蒼白的日常揭示都市人普遍卻無法言說的焦慮與失語,呈現精神與物理上的雙重惆悵。

杉戶洋〈Fire〉,1997。(圖片提供:亞紀畫廊)
杉戶洋〈Fire〉,1997。(圖片提供:亞紀畫廊)

終章:2000年代以來

直到邁進21世紀,川內倫子(Kawauchi Rinko)以詩性影像為新世紀定調,關注日常、光影與感性經驗,走向內在世界。她所呈現的城市,不再是速度與現代性的象徵,而是一種情緒地景。

新生代藝術家如高野綾(Takano Aya)、西村有(Nishimura Yu)、南谷理加(Minamitani Rika),則以繪畫、裝置或纖維藝術重新描繪一個碎片化、無所屬的東京;他們的創作亦不再追求宏大敘事,而是回應情緒、記憶與個體生命中的質感斷層,以極高的敏感度捕捉城市與自身的關係。

川內倫子〈Utatane〉,2002。(圖片提供:亞紀畫廊 © Kawauchi Rinko)
川內倫子〈Utatane〉,2002。(圖片提供:亞紀畫廊 © Kawauchi Rinko)
高野綾〈From the Diary of a Man on the Run〉,2012。(圖片提供:亞紀畫廊)
高野綾〈From the Diary of a Man on the Run〉,2012。(圖片提供:亞紀畫廊)
西村有〈Mannequin〉,2023。(圖片提供:亞紀畫廊)
西村有〈Mannequin〉,2023。(圖片提供:亞紀畫廊)

2024年,西野壯平(Nishino Sohei)攝影作品〈Diorama Map Tokyo〉將疫情後、奧運後的東京重新編織為一張精神地圖——不僅是視覺上的再現,更是對東京作為「永遠進行式」都市文本的當代解讀。

西野壯平〈Diorama Map Tokyo〉,2024;右於藝術家工作室。(圖片提供:亞紀畫廊 © Sohei Nishino)
西野壯平〈Diorama Map Tokyo〉,2024;右於藝術家工作室。(圖片提供:亞紀畫廊 © Sohei Nishino)
〈Diorama Map Tokyo〉拉近一隅。(圖片提供:亞紀畫廊 © Sohei Nishino)
〈Diorama Map Tokyo〉拉近一隅。(圖片提供:亞紀畫廊 © Sohei Nishino)

《TOKYO》年度攝影企劃展

  • 時間:2025年7月22日至8月23日
  • 地點:亞紀畫廊(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二段97號3樓)

《TOKYO》系列講座

1. 在西方市場規則下,我們如何看懂並收藏日本當代藝術?

  • 時間:2025年8月2日15:00-16:30
  • 與談人:璞湘創辦人王怡蘋、双木林號藝術顧問Caitlin Lin、黃亞紀

2. 戰爭畫中沒畫出來的故事:藤田嗣治、彭瑞麟、藤井光的視覺證言

  • 時間:2025年8月9日15:00-16:30
  • 與談人:北藝大美術系碩士班藝術史與視覺文化組副教授郭昭蘭

3. 在中國資本與日本文化之間,亞洲藝術市場將往哪裡去?

  • 時間:2025年8月21日17:00-18:30
  • 與談人:佳士得亞太區副主席張丁元、黃亞紀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開幕首展《萬物的邀約》探索人與萬物、自然與城市的共生關係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中美館開幕首展《萬物的邀約》探索人與萬物、自然與城市的共生關係

臺中綠美圖因請到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SANAA雙人組妹島和世、西澤立衛——設計建築,加上美術館 X 圖書館共構的獨特形式,成為台灣近年最受矚目的藝文場館。綠美圖雙館之一的臺中市立美術館(中美館),宣布於202512月正式開館,並同步曝光開幕展覽《萬物的邀約》策展理念與第一波參展藝術家名單,為開館揭開序章。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中美館開幕首展《萬物的邀約》探索人與萬物、自然與城市的共生關係
綠美圖入口大廳。(圖片提供:SANAA建築事務所)

集前輩與當代藝術家之作,探討人類與萬物的共生關係

臺中綠美圖由SANAA設計的場館以8棟相互連通的建築量體組成,並以金屬擴張網及玻璃營造通透、流動的空間效果,使自然光線和戶外綠意融入場域,創造人與環境和諧共生的氛圍。中美館開館首展《萬物的邀約》從綠美圖坐落的中央公園地景與城市關係出發,結合場館流動、開放的特質,連結跨時代創作者的多元觀點,探討人與萬物、自然與城市的共生關係。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中美館開幕首展《萬物的邀約》探索人與萬物、自然與城市的共生關係
綠美圖空拍示意圖。(圖片提供:中美館)

此外,展覽將透過臺灣重要前輩藝術家與現當代創作之間的對話,映現出世代之間對地景、土地與空間的多元感知與想像。台灣前輩藝術家葉火城、林之助、陳夏雨、王清霜等都將參展,他們藉油畫、膠彩、雕塑、漆藝等豐富媒材,描繪中台灣風土景色,屆時將和當代創作者橫跨錄像、動態雕塑、表演藝術等領域的作品展開對話,邀觀眾見證不同時代的藝術家們,如何以自身獨特的藝術語彙,為地方藝術史拓展出多元視野。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中美館開幕首展《萬物的邀約》探索人與萬物、自然與城市的共生關係
廖德政《殘照(觀音暮色)》,1992,油畫,44.3x 36.8.3 cm。(圖片提供:中美館)

四方多元策展觀點:從表演藝術、自然、人文角度看展覽亮點

《萬物的邀約》集結來自全球20國、逾70位藝術家,展出中美館典藏、全新創作與重要借展作品,呈現自然、時間與身體感知之間的藝術對話。值得一提的是,策展團隊由四方組成,包含中美館、臺灣策展人周伶芝、美國策展人艾蕾娜·克萊爾·費爾德曼(Alaina Claire Feldman),與羅馬尼亞策展人安卡·繆雷·金(Anca Mihuleţ-Kim),各方專業及聚焦的面向都不同,為展覽傾注多元觀點。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中美館開幕首展《萬物的邀約》探索人與萬物、自然與城市的共生關係
臺灣策展人周伶芝/美國策展人艾蕾娜·克萊爾·費爾德曼(Alaina Claire Feldman)/羅馬尼亞策展人安卡·繆雷·金(Anca Mihuleţ-Kim)。(圖片提供:中美館)

▍表演藝術帶來豐沛動能

周伶芝關注原住民當代展演、當代舞蹈和馬戲等,為展覽注入豐沛的表演藝術動能。如「TAI身體劇場」自原住民文化出發,藉文學、音樂、身體律動、舞蹈等傳達當代原民處境;「窮劇場」編導與戲劇教育並重,作品常觸及殖民歷史、離散華人的身分認同等面向;編舞家蘇文琪創辦的「YILAB一當代舞團」,則結合舞蹈及新媒體藝術,探索科技介入下表演藝術的新貌。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中美館開幕首展《萬物的邀約》探索人與萬物、自然與城市的共生關係
TAI身體劇場《深林》,2023。(圖片提供:TAI身體劇場/攝影:Ken Wang)

▍探討人類與「非人類鄰居」的關係

艾蕾娜深究視覺技術如何形塑人們對自然的理解,並延伸探討人與動物之間的權力和倫理結構,這次她將帶觀眾思考我們與「非人類鄰居」之間的關係。《萬物的邀約》中多件作品揭示人類與自然界的互動,如韓國藝術家鄭素英的雕塑作品,關注地質與地緣政治,試圖揭示土地與歷史中蘊含的時間層次;錄像與行為藝術先驅瓊·喬納斯(Joan Jonas)此次展出的作品,則延續他對自然意象和空間詩學的關注,呈現其跨媒材實踐中的敏銳感知。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中美館開幕首展《萬物的邀約》探索人與萬物、自然與城市的共生關係
瓊·喬納斯《Reanimation》於紐約Gavin Brown's Enterprise畫廊哈林區總部展出。註:本圖僅示意,非中美館展出作品。(圖片來源:瓊·喬納斯、Gavin Brown's Enterprise)

▍《小王子》作者等歷史人物為靈感,看藝術中的人文關懷

安卡則注重策展與歷史、社會脈絡之間的連動,他發想出以4位歷史人物為核心的策展理念,當中包含美國身障作家海倫·凱勒(Helen Keller)、《小王子》作者安東尼·聖修伯里(Antoine de Saint-Exupéry)等,他們各自在作品中開創出獨特的宇宙,超越個人侷限,觸及一種深植於自然律動中的普世語言。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中美館開幕首展《萬物的邀約》探索人與萬物、自然與城市的共生關係
安東尼・聖修伯里《小王子與狐狸對話》,約1940年代,水彩與墨於紙,28 × 21.5 cm, Inv. 09834, Stiftung für Kunst, Kultur und Geschichte, Winterthur, 1986 。(圖片來源:公開授權)

以此延伸,聖修伯里的手稿與文獻將展出,從文學視角引領觀眾打開對生命的關愛意識;韓國藝術家文勝鉉則以自身腦性麻痺者的身體經驗,探索空間、時間與記憶的交互作用;比利時藝術家阿德里安·提爾提奧(Adrien Tirtiaux)將創作一座貫穿整棟建築體的大型現地裝置,象徵地層記憶與時間堆疊;海地藝術家邁蘭德·康斯坦特(Myrlande Constant)則以家鄉傳統巫毒儀式的旗幟展開創作,將宗教圖像、歷史敘事與女性觀點融進作品,為傳統形式注入當代藝術語彙。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中美館開幕首展《萬物的邀約》探索人與萬物、自然與城市的共生關係
文勝鉉《論薄與透明之物》,2025。(圖片提供:中美館)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中美館開幕首展《萬物的邀約》探索人與萬物、自然與城市的共生關係
邁蘭德·康斯坦特《Lasirène》,2010,布面珠繡與亮片,107x109 公分。(圖片提供:邁蘭德·康斯坦特、紐約Fort Gansevoort畫廊)

不同時空的創作者將在《萬物的邀約》相遇,一同探索人與環境的多重關係,內容涵蓋動植物史、寓言神話、移動遷徙、語言敘事等主題,也關注身體與空間感知的張力。作為中美館首檔展覽,《萬物的邀約》展現美術館對於環境議題的關注,並試圖思考美術館作為當代重要的文化工程,如何拿捏與城市發展之間的關係,這也將是中美館未來發展的一大重點。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中美館開幕首展《萬物的邀約》探索人與萬物、自然與城市的共生關係
林仁達+余政哲+NO登山社《被移動的冰塊, 克什克騰旗,達里諾爾湖》,2014,現地創作。(圖片提供:林仁達)

臺中市立美術館《萬物的邀約》

展期|2025.12.132026.04.12

展場|臺中市立美術館(臺中市西屯區中科路2201號)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 9:0017:00、週六9:0020:00,國定假日照常開放

中美館官網FacebookInstagram

 

國內參展藝術家

王虹凱+查波帕|王清霜|白木耳|林之助|林仁達+余政哲+NO登山社|林星華|許家維|廖昭豪|廖德政|窮劇場(鄭尹真、高俊耀)|劉玗|葉火城|薛保瑕|陳米靖|陳幸婉|陳夏雨|陳銀輝|陳瀅如|顏水龍|饒加恩|蘇文琪|TAI身體劇場

 

國外參展藝術家

露西雅·阿拉瓦奴 Loukia Alavanou(希臘)|約瑟夫·博伊斯 Joseph Beuys(德國)|卡羅琳娜·布雷古瓦 Karolina Breguła (波蘭)邁蘭德·康斯坦特 Myrlande Constant (海地)|鄭素英 Soyoung Chung(韓國)|瓊·喬納斯 Joan Jonas(美國)文勝鉉 Seunghyun Moon(韓國)聖修伯里 Antoine de Saint-Exupéry(法國)鈴木悠哉 Yuya Suzuki (日本)|阿德里安·提爾提奧 Adrien Tirtiaux(比利時)

紐約藝術家Anthony McCall個展7月登富邦美術館:聚焦「固體光」名作,在沉浸式光影空間與你相遇

紐約藝術家Anthony McCall個展7月登富邦美術館:聚焦「固體光」名作,在沉浸式光影空間與你相遇

一場跨越半世紀、足跡遍及各大國際美術館的藝術旅程正向台北而來!2024年甫於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引發觀眾熱烈迴響的紐約藝術家安東尼・麥考爾(Anthony McCall),將在今年7月26日至11月30日於富邦美術館舉辦首個台灣個展《在光中遇見你》,預售票7月11日開賣在即,本文整理完整展覽資訊,並帶你一同了解這位藝術家的創作軌跡。

富邦美術館今年6月份推出的好評大展《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現正引領觀者探索自然光影魅力,與此同時,館內將再於7月26日起展出紐約當代藝術家安東尼‧麥考爾以「光」為主軸的知名創作系列,展覽題名《安東尼‧麥考爾:在光中遇見你(Anthony McCall: Meeting You Halfway)》,象徵藝術家以光形走向觀者,而作品的完整體驗需由觀者主動穿梭、感知與探索,才能相遇。此概念不僅扣合麥考爾強調「觀者參與」的藝術態度,也回應了展覽本身的沉浸式規劃策略。

《安東尼‧麥考爾:在光中遇見你》將於台北富邦美術館登場。(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
《安東尼‧麥考爾:在光中遇見你》將於台北富邦美術館登場。(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

聚焦知名「固體光」系列創作

1946年出生於英國、現居美國紐約的麥考爾,以其自1970年代以來持續發展的「固體光(Solid Light)」系列作品深度探索光線、空間、觀眾與時間之間的關係——藉由投影裝置創造出一種「可觸知」的光的體積,麥考爾邀請觀者遊走光影中,構成身體與感官上的參與。

此次展覽《安東尼‧麥考爾:在光中遇見你》便將聚焦呈現此聞名於世的系列,又以當中數件橫向投影、結合聲音與空間感知的代表作為重。同時也將展出麥考爾一系列素描、攝影與錄像作品。

安東尼・麥考爾,《在光中遇見你 II》,2009年,裝置現場,義大利瑞士藝術博物館,盧加諾,2015年。Photo by Stefania Beretta.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Sean Kelly, New York / Los Angeles and Sprüth Magers.(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
安東尼・麥考爾,《在光中遇見你 II》,2009年,裝置現場,義大利瑞士藝術博物館,盧加諾,2015年。Photo by Stefania Beretta.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Sean Kelly, New York / Los Angeles and Sprüth Magers.(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

結合電影、雕塑與裝置,麥考爾的創作多透過數位投影描繪動態的幾何光形,在黑暗空間中投射出彷彿可觸碰的光錐,帶領觀眾走入光中,成為作品的一部分。其中,《描繪圓錐的線(Line Describing a Cone)》這件1973年的經典作品尤值得一提,它不僅被藝術家本人稱作「第一部存在於真實三維空間中的電影」,更受譽為當代藝術與實驗電影領域的里程碑。而麥考爾的創作也確實與1970年代實驗表演、結構電影發展脈絡緊密相關,同時深受極簡主義與觀念藝術影響。他既是光之雕塑家,也可謂跨越當代藝術與實驗電影的先驅。

國外巡展熱烈迴響,今夏在台帶來震撼感官體驗

麥考爾的重要性如今廣受國際肯定,個展於世界各地美術館隆重呈獻,包括2025年在義大利維納利亞宮(La Reggia di Venaria)、韓國Futura Seoul,2024年在英國泰特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西班牙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Guggenheim Bilbao)等皆有展出。於泰德現代藝術館的展覽更創下了應觀眾熱烈反應而延長展出的佳績。

今年夏天,在詩意流動的霧氣與光束中,麥考爾光影宇宙將於2025年7月26日正式登陸台北富邦美術館,等你來一場震撼感官的藝術之旅。

麥考爾作品巡展足跡遍及世界各地重要場館,下一站將來到台北富邦美書館。(圖片來源:富邦美術館官方臉書)
麥考爾作品巡展足跡遍及世界各地重要場館,下一站將來到台北富邦美書館。(圖片來源:富邦美術館官方臉書)

跨域藝術盛宴同步登場

同時,富邦美術館亦將推出多項啟發自麥考爾作品的沉浸式感官體驗活動,從原創電子音樂、舞蹈演出到感官互動裝置,相約觀眾在黑暗中以身體感知光的雕塑。

安東尼‧麥考爾台北個展《在光中遇見你》

  • 時間:2025年7月26日至11月30日
  • 地點:富邦美術館1樓
  • 票價:

【單票】

單人預售票 NT$170,7月11日中午12點於富邦美術館官網啟售,售至7月25日;展覽期間全票 NT$250、愛心票 NT$120、12年國教票暨教師票 NT$100。

【套票】

1. 沁涼印象雙展套票組

含1張《安東尼‧麥考爾:在光中遇見你》展覽票、1張《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以及1份展覽限定印象派日式冰、1把印象派涼扇;於富邦美術館官方Line限定販售,每日限量100組,售完為止。

2. 預售雙人套票禮品組

  • 微醺開瓶器組 NT$399:2張展覽票+1件展覽限定磁鐵開瓶器(限量500組)
  • 光之漫遊包組 NT$799:2張展覽票+1件展覽限定空氣萬用包(限量500組)

>> 更多展覽訊息可至富邦美術館官網官方臉書官方IG了解。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