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透過模糊界線,讓每個人覺得自己是世界的一份子」─專訪teamLab共同創辦人猪子寿之

文╱歐陽辰柔

攝影╱Kouzaburo Momose

圖片提供╱teamLab

 

數位藝術並非純供欣賞,還具備促進人們交流的功能。擅長製作數位互動裝置的日本公司teamLab,近年以多次大型展覽,擄獲無數海內外觀眾的心。《La Vie》特別飛往其位於東京的總公司,專訪共同創辦人兼社長猪子寿之,請他暢談創作的想法,以及隱含在作品背後,那份關切人們的溫暖心意。

 

先是一杯微量的咖啡,注入大量的鮮奶直至盈滿,再用棒子攪了半晌。teamLab共同創辦人猪子寿之(Toshiyuki Inoko)像這樣,每向他提出一個問題,就會停頓好一陣子,才慢慢開口。看得出年關將近,整間辦公室都在廝殺奮戰,與我們的會面,不曉得是連續熬夜多久後才有的放緩片刻。

 

「我們是由很多工程師、建築家、數學家、CG動畫師等專業人員組成的團隊。除了進行商業合作外,最主要是創作藝術作品,所以也可說是一個進行想像創作的團隊。」他笑說,「但要問公司怎麼成長到這麼大,哈哈,我還真的不知道呢。」

 

400人浩大陣容,打造無限奇幻的遊樂園

由猪子寿之率領的teamLab,成立自2001年,一開始是幾個熱愛新鮮事物的同窗組成的小團體,後來為了爭取更多經費完成從事藝術的夢想,開始接洽各種商業活動,編制也日益擴大,至今已有超過400位成員,不論在國內外都是非常可觀的陣容。不過更可觀的,是他們利用高科技製作互動式裝置,打造出一個又一個令人驚豔的數位藝術空間。

 

「大學時我讀應用物理,接觸的都是如宇宙或原子這種,小到肉眼看不見,或根本碰不著的東西。但現在是一個新的時代,科學能改變人類對世界的看法,我覺得藝術也行。我出身理科,很懂科技,但又喜歡藝術,所以想把兩者結合。」

 

改變大眾觀點的具體方法,就是再造一個全新的世界。2015年,teamLab在東京台場舉辦《未來遊樂園》(Future Park)大展,其中一件作品〈水晶宇宙〉(Crystal Universe),使用多達6萬顆LED燈,走入場內,四周數不清的光粒子不斷閃爍、變色,並隨觀眾的行進產生不同花樣,甚至可以透過手機APP,將行星、恆星等元素投擲至眼前的螢幕中。半年創下近50萬參觀人次,僅次於莫內和羅浮宮的外來展,是當年日本觀賞人數第三高、且為在世創作團隊中最受歡迎的展覽。不僅讓他們榮獲DFA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科技類得主,該展還巡迴至美、星、泰、韓等地,並在去年底登陸台北華山文創園區,成為冬季最魔幻的數位大展。

 

 

讓傳統再活一次

若觀察teamLab的作品,會發現他們十分擅長將傳統的日本元素,例如浮世繪經常出現的山岳、花葉、鳥獸等,生動重現於數位動畫。去年首屆《茨城藝術祭》中,將花朵倒映在沏好的茶內,就像飲入一抹芬芳,或讓遊客觸碰螢幕掉落的書法字,字體瞬間化為蝴蝶或花瓣飄去。森美術館2016年末大展《宇宙と芸術展》的最後一件壓軸作,也是他們在小房間內施展魔法,讓螢幕裡棲於古木上的小鳥,隨胡琴聲揚起,自由飛竄在無垠的宇宙中,無非是讓傳統活於當代的絕佳嘗試。

 

「我對工業革命以前的人類社會很有興趣。很多知識不再通用,但也許還潛藏一些未來可能會用到的線索也不一定。」他舉例,近代以前日本看待世界的方法,和現在大不相同,從繪畫用平面長軸式的角度呈現事物即可知曉。他們將這種2D的美,投映在螢幕上,再透過動畫的方式讓它們獲得新生,特別是藉由電腦運算而非事先預錄,使每一刻的顯像都是唯一,更符合日式「一期一會」的唯美意境。

 

猪子寿之自豪地表示,在teamLab出現之前,日本對數位藝術的想像,停留在使用Photoshop等軟體進行編輯的層面,而他們將之推向超乎想像的美學境地。《紐約時報》曾讚譽,比起James Turrell或Doug Wheeler的光影作品像把人送上時光機器,teamLab完全是另一種邏輯,宛若複合頻道的管弦樂團,歡樂地歌頌奔騰的進行曲。也因為這種全力投入的執著,感動了日本知名線上遊戲DMM.com,成為其最有力的資助者,繼續協助造夢的里程。

 

藝術,人和人相繫的觸媒

親手打造出美麗新世界之後,期望帶給人們什麼東西呢?「我希望透過數位藝術讓界線變得模糊。」講到背後目的,猪子寿之的表情轉為嚴肅。他指出,現代城市讓大眾彼此疏離,個人很容易覺得自己對社會沒有任何影響力。即便在經歷311東日本大地震後,情況依舊沒有太大變化。而他們想要反轉這種觀念。

 

「如果今天你欣賞蒙娜麗莎時,小朋友在旁邊吵鬧的話,一定會覺得非常煩躁。但在我們的作品裡,小孩的奔跑反而讓花開得更漂亮。我希望透過創作,讓在同一個空間裡的他人,也有意義,並成為一個正向的存在。」他雙眼發亮地說,「如果都市本身變成一個數位藝術,物理外表不見得有太大的更動,但因為它是一個藝術空間,人與人的關係,或許可以因此改變也說不一定。」

 

乍看是由電腦運算構築的大型奇幻樂園,事實上卻隱含拉近與人們彼此間距離的想望。在大人小孩的歡笑和嬉鬧中,不斷激發更多意料之外的趣味。teamLab的創作告訴我們,科技藝術並不冰冷,它可以帶來前所未有的絢爛視聽,也能融化人們平時僵固的互動模式,懷抱愉快的心,重新拾回對明日的希望。

 

猪子寿之的快問快答

Q:teamLab的作品都很大,是刻意創作這些巨型的空間裝置嗎?

A:數位科技能讓人從物理的層面解放。我希望透過模糊界線,讓每個人覺得自己是世界的一份子,和旁人有更多交流,世界因此變得更和平。

Q:創作最困難的地方?

A:不是先有作品才找空間,而是在空間內創作,所以一定會有建築物本身的限制。另一個就是金錢上的困難。

Q:從哪些地方獲得靈感?

A:人類到底是什麼?從人的角度來看,世界到底是什麼?對這些很有興趣,思考的同時也得到一些東西。

Q:最喜歡的藝術家?

A:沒有,我喜歡現象。歷史中的藝術家曾提出很多作品,改變人類對世界的看法,我對這個現象很有興趣。

Q:對台灣的印象?

A:我們和台灣很有緣,2012年第一次到海外的美術館展出,就是在台灣(國美館)。

Q:興趣是什麼?

A:工作。

Q:那假日在做什麼呢?

A:還是工作(笑)。

Q:從事創作工作最快樂的地方?

A:之前我們一位同事工藤先生,因為上班太累了,直接睡在展場,結果讓花開得超漂亮。但如果是一個39歲的大叔睡在蒙娜麗莎前面,一定會有警衛把他抓走。近代的都市太複雜,很多人覺得不能對都市造成改變。但以前的村莊裡,人們和外在是有關聯的,一切行為都會影響村莊。如果都市本身能變成一件數位藝術的話,人與人的關係或許就可以改變。若能做到這樣,39歲的大叔以後也能睡在街上,你還會感謝他也說不一定呢!

 

直擊teamLab辦公室現場!

teamLab的辦公室位於東京大巨蛋附近的東接本鄉大樓,從四到七樓,足足佔了四層。訪問地點在他們的公共討論區,電梯門一開,就能看到小型的數位動畫面板掛在牆上,染著雪的枯木,在夢幻的景色裡昂然挺立。旁邊擺放替日本潮牌VANQUISH開發的試衣鏡,拿起特定服飾,畫面就會出現試穿的預視照。中間則有13張討論桌,上面直接鋪著大張白紙,側邊附有插座,隨時可以筆記和充電。猪子寿之就在這些桌子間來回,不停丟出新點子。往裡面走,會經過VR測試區,以及堆滿各種衣服和雜物,讓人試穿和激發靈感的道具區。一旦身處其中,很快就能感受這裡自由開放的氛圍,不過看到每位員工堅毅卻又疲憊的臉龐,想必工作也是很辛苦吧。

 

Profile/猪子寿之

1977年生於日本德島市,畢業自東京大學工學部。1998年感受到網路即將對時代產生衝擊,以及希望能和好朋友一起從事創作,發起teamLab,2001年正式登記成為公司,他目前擔任teamLab株式會社的社長。曾在日本節目《熱情大陸》的訪問中表示,「就算別人再怎麼說你的樣子難看,永遠不要結束懷抱希望和夢想的青春才是。」將自己比喻為小學四年級的男孩,始終充滿動力和純真想望。

 

2017必看數位大展!

《TeamLab:舞動!藝術展&學習!未來の遊園地》

teamLab首次登台,是2012年在國美館舉辦的《藝術超未來》個展,其中使用了館內特殊的360度環形場地,呈現〈百年海圖卷〉及〈花紅〉兩件深具日式美感的動畫裝置,讓不少觀眾嘖嘖稱奇。時隔4年,他們再度強勢襲來,17件巡迴海外的作品一次登場,包括藝術性偏高的「Arts」系列,和特別設計給親子互動的「Kids」系列,要讓所有愛好他們的粉絲,度過最難忘的魔幻時光!

 

Arts系列

航向星海

teamLab最經典的作品之一。使用獨立開發的「Interactive 4D Vision」技術,在三次元的空間加入速度和立體變化,即時因觀者的步伐而改變。上萬顆LED燈猶如星海,時而黯淡,時而閃爍。走完一回,彷彿經歷一趟宇宙漫遊。若打開手機,還可透過APP程式與裝置互動,創造屬於自己的宇宙星序。

 

Arts系列

花的生命之源

反覆重現百花初萌、盛開、枯萎、死亡的循環。身在其中,宛若踏入一灣生命之河,被美麗的花瓣包覆,而來自人們的動作,也會改變她們的生長週期。此作發想自團隊至山野旅遊時,看見許多櫻花與油菜花,內心好奇究竟野生與人工植栽的界線何在?當人們逐漸懂得尊重自然,了解自己與環境的關係並非對立時,更圓滿的景色才得以實現。

 

Kids系列

遠古的童話

鵝黃色的月亮從山頭後方升起,照亮大地上的一切生物,有善良的大象,快活的蝴蝶,還有各式各樣說不出名字的生物。只要孩子們觸碰螢幕上的象形文字,文字就會變成背後代表的物體,並開始活動。如果觸碰馬匹,牠們會害怕逃走,若是小羊則將開心跳舞。動物彼此之間也會相互作伴或追逐,並隨觀眾的參與,展開一連串以上古時代為背景的歡樂故事。

 

Kids系列

造訪小精靈的家

圓圓的大桌子,是很多小精靈居住的家。如果把手或手機放置桌上,他們就會發現你的到來,跑出來迎接。越多東西他們越開心,興奮地湧上來玩耍。猪子壽之自己非常喜歡漫畫《航海王》,所以這件作品也有過該漫畫中的角色、小人國「咚塔塔族」的版本。裡頭會出現怪博士,這時就要用身邊的物件阻止他,拯救可愛的咚塔塔族。

 

Kids系列

聽光球在唱歌

幾乎快和孩子一樣高的大球,其實是聲音裝置。舉起或滾動它,就會變色或發出聲音。由於每顆球彼此之間能相互感應,只要其中一個產生動作,周圍的也會跟著共鳴。非常適合讓小朋友來這池球海中奔跑、遊戲,同時聆聽彩色大球奏出悅耳的交響曲。

 

INFO/《TeamLab:舞動!藝術展&學習!未來の遊園地》

Venue/華山文創園區東2四連棟BCD館

Date/即日起~04.09

Web/taipei.team-lab.net

 

 

【完整內容請見《LaVie》2017年1月號】

 

 

 

律師?魚販?職人書寫下的人性與魅力!專訪《八尺門的辯護人》作者暨導演唐福睿、《偽魚販指南》作者林楷倫

律師?魚販?職人書寫下的人性與魅力!專訪《八尺門的辯護人》作者暨導演唐福睿、《偽魚販指南》作者林楷倫

2019年,林楷倫擦乾賣魚的手開始寫作,2020年即拿下各大文學獎,並出版了蔚為討論的《偽魚販指南》;曾執業5年的律師唐福睿創作與執導電影《童話.世界》後今年以《八尺門的辯護人》一舉拿下各大文學獎,並拍成備受歡迎的同名電視影集。當魚販與律師都成為文壇炙手可熱的新星,既專業又「不務正業」的職人書寫能帶給我們什麼樣的視角與魅力?

1 (1)
唐福睿(左)與林楷倫(右)為近年文壇備受矚目的新星,其創作分別拿下各大文學獎。 (攝影:林科呈)

清晨人聲鼎沸的魚市流動著人情與黑話、法律高牆背後的人性與脆弱——我們得以擁有截然不同的視角與內幕,讓既定印象與眼界被層層打開,跨越所謂階級與主流非主流的隔閡,都虧了近年職人書寫風潮,讓陽光照進各行各業陰暗中炯炯有神的眼眸。

11
(攝影:林科呈)

當拿過各大文學獎、斜槓魚販與作家身份的林楷倫,以及擁有律師、編劇、作家與導演身份的唐福睿聚在一塊,初次見面卻從市區暢談到漁港,話匣子停不下來,《偽魚販指南》與《八尺門的辯護人》有個巧妙的交集是漁港,有漁港的地方有人群與聚落、市集與買賣,有人的地方便有人情與紛爭,他們講職業、寫人性、聊生活,職業如此不同,生活與感受卻沒有什麼不同,都是作家同理與認識這個世界的方式而已。

2 (1)
唐福睿先是學編劇才試著寫小說,他認為編劇思維對寫小說幫助很大。 (攝影:林科呈)

Q:不是每個創作者都願意寫自己的故事,為什麼你們願意、選擇這個題材?

唐福睿:雖然說《八尺門的辯護人》裡面有很多自己的經驗,比如說處理法律案件的經驗,或者是在司法圈看到、聽到的一些人事物,但是我覺得那和我自己是有一點距離的,雖然寫這些東西會有自己的感受、情緒放在裡面,但比較不像是對讀者揭露特定自己的東西,所以我覺得我跟楷倫不大一樣。我是先確定自己想要講什麼,私心覺得要挑戰一下法律人的聖盃——死刑,所以死刑決定後接下來都是找資料慢慢累積,像是跟原住民、移工、漁工有關的情節,其實都是慢慢透過閱讀資料然後才把它湊到一起,所以不是一開始就要寫這個,全部都是這麼巧,都可以排在一起。

7 (1)
唐福睿執導《八尺門的辯護人》時的工作過程。 (圖片提供:鏡文學)

林楷倫:其實在《偽魚販指南》之前,我也是在保持一種距離。最主要就是要跟讀者講一件事情——你想像的魚販不是這樣子喔!大家都會覺得魚販要嘛是底層階級或怎樣,但不管怎樣實際上都跟你想的有點不一樣。我現在測試下來,很異男的都會愛第一篇章,然後第二篇章其實是寫給女性的,寫到了一些愛情、心理測驗。

唐福睿:心機很重。我跟你講,我唯一看兩次的就是那篇,完了,我內心住了一個小女孩。

林楷倫:跟我一樣。然後,第三篇章就是非常純文學、傳統文學的脈絡。其實很簡單,第一件事情我就是要介紹魚販這個職業,但與很多職人書寫最大的不同在於,我沒有帶很大的批判寫,因為身為漁販我真的不懂我對這個世界能有什麼不滿,或是有什麼我必須要去抗爭,身為一個社會系的人我居然想不出這件事,那就不要寫了,就去介紹一個人的生活世界,這很重要。所以第二個就是介紹魚販這種特殊工作時間下的日常生活,例如我每天睡午覺,但是睡午覺的時候可以幹嘛?可以曬曬魚乾。然後第三部分就回到我自己本人身上,只有這一塊是在很完整地揭露一些髒的東西,但那也還好。

唐福睿:但你不會覺得說有些過於私人然後會傷害到身邊的人?

林楷倫:我寫的時候本來就打算要跟以前傷害過我的人講我的內心在想什麼,有些人會顧忌,但我覺得他傷害你的時候也沒有隱忍啊。其實就是很簡單的在職業上讓大眾能夠同理,這個職業跟其他職業沒有什麼大差別,像「尿尿樹」其實就像公司的茶水間,大家會在那邊聊天、交換情報。這本書做到一個簡單的小任務,就是讓大家覺得原來魚販這個職業的生活也跟我滿像的。

4 (1)
(攝影:林科呈)

Q:書寫上是否有需要小心處理的議題,或擔心同業有意見的情況?

唐福睿:寫《八尺門》的過程沒有害怕過,會有很大的壓力沒錯,但若我能夠好好做調查、好好地對待這裡面的人物,我不覺得會有什麼問題。所有裡面發生的事情都是有原型的,當然我已經去識別化了,姑且不要說它是一個創作者倫理,其實更是在保護你自己的故事,因為如果有爭議的話,故事與討論就會失焦,當初想要傳達的東西大家甚至都忘記了。不害怕同業會有聲音是因為事情都是確實發生過的,只是我把它轉化,所以假如真的是很司法圈的人,他們看完《八尺門》會知道這是哪個事件。另外一個不用擔心的原因是因為即使素材都有原型,我使用的也都是公開的資料、新聞事件,不會特定去挖掘某個人的祕密。

5 (1)
(圖片提供:鏡文學)

林楷倫:而且業內通常都是會專注在細節,其實不太會在意劇情被怎麼寫,他會說你這裡好像搞錯了。像我寫魚也是會很緊張,例如這個魚段對不對,但是有人來挑戰,我就會跟他互相嗆聲。而且,以年紀來講,我很常會被挑錯,在你那圈子算是阿弟仔,對不對?

唐福睿:已經算是中階了,中生代。

林楷倫:像我在這個圈子,你知道嗎,我現在還是阿弟仔,因為都已經老化了、沒有新的人了,所以永遠最年輕的就是我這一輩。所以我會常被挑戰:你到底懂不懂?但我第一件事情是裝傻,我看你要說什麼然後再嗆爆你。本來就是你對自己的職業能了解多少就講多少話,所以就會在面對職業細節的時候特別注重。

6 (1)
林楷倫以不帶批判的文筆書寫,目的就是要讓大家了解魚販這個職業,進而產生共鳴。(攝影:賴小路)

Q:以自身職業出發的作品如何和大眾產生共鳴?

林楷倫:找出大家共有的想法就好了,例如魚販這個職業的辛苦,就把疲憊寫得很準確,像是當人累到一個極限,臉就會開始反潮紅、開始興奮,然後就會超級累。像這樣把身體的感覺寫得清楚、一天的行程是怎樣,他就會非常理解這個工作。

10 (1)
林楷倫表示在魚販這個圈子他還是阿弟仔,因為年紀所以常被挑戰懂不懂魚、甚至被讀者質疑,「但本來就是你對職業能了解多少就講多少話,所以對職業細節會特別注重。」 (攝影:賴小路)

唐福睿:我覺得作品當然要有一些職業的細節,但你要講這個人物絕對不能夠脫離他的生活。譬如說,我們知道公設辯護人的職業是做什麼的,但你要跟這個人感同身受,還是必須要看著他遇到什麼困難、怎麼解決,透過這些事件、行動,觀眾才有辦法找到跟這個角色共鳴的切入點,例如我們都一樣鄙視權勢、討厭權力,讓角色更像個人。

林楷倫:因為職業跟生活是交融的,但交融的過程當中我們如何展現具體想要的職業感?所以不管我在寫散文或是小說,都會寫很多食物,他吃什麼其實就代表當下他是過著某種生活。又或是工作講的幹話跟回到家講的話完全不一樣,職業生活跟日常生活的區隔我覺得很有趣,會增加讀者的可信度。

9 (1)
唐福睿執導《八尺門的辯護人》時的工作過程。 (圖片提供:鏡文學)

Q:怎麼看待近年的職人文學風潮?

唐福睿:生命經驗對創作很重要,像是在美國法學院的制度為學士後的學位(想要進入法學院必須先擁有學士學位),這滿好理解的,因為法律不可能只處理一種問題,要處理醫療、工程⋯⋯,基本上隔行如隔山,其他東西都要從頭理解。所以我很能夠體會職人創作跟一般作者是非常不同的,看待世界的觀點也不一樣,現在要我寫一個不太思考法律的故事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法律不是黑白分明也不是三言兩語,這就是我看待世界的方式,基本上有各種不同觀點進來是好的。

林楷倫:雖然說職人,但部分台灣的職人創作是不被尊重的,就是那個職業本身就不被尊重,作者要怎樣去書寫變成很大的問題,因為如果面向的是銷售而不是職業被理解這件事情,寫起來就會變成很刻板印象或獵奇。獵奇是會勾起興趣,但這是最重要的事情嗎?應該不是吧。像是很多會寫職業很辛苦但不會說賺多少錢,這個職業就被誤導成階級很低。要不要來賣魚啊?月入很多喔,但這就是一個落差,應該要去面對這件事情。台灣不是把很多東西都當成專業,我們能做的就是讓它變成專業、去污名化。

3 (1)
唐福睿與林楷倫作品的巧妙交集便是漁港,兩人都擅長刻畫職業與人情下的生活。(攝影:林科呈)

Q:創作途中如何再次面對、整理自我?

唐福睿:書寫過程整理人物、情節的時候,我覺得是不斷提醒自己為什麼當初要寫這個故事。對我來說有一個很重要的情緒是憤怒,就是我覺得這東西應該要被講出來、要被改變。創作一個故事最一開始的憤怒是很重要的,就算有時候會迷失,過程中也會再度提醒你當初對什麼生氣。

林楷倫:寫作對我來講,會讓自己了解對這個世界的理解程度到哪裡,一方面是對自己能力的挑戰,但另外一方面其實是我們怎麼樣去學習在小說裡面同理別人。

12
從市區到漁港,唐福睿與林楷倫兩人初次見面即聊了4小時停不下來。(攝影:林科呈)

Profile/

林楷倫

1986年生,想像朋友寫作會的魚販、作家,交大研究所肄業,2020年開始在台灣文學界嶄露頭角。曾獲林榮三文學獎2020年短篇小說首獎、2021年三獎,時報文學獎2021年二獎、台北文學獎和台中文學獎等。2022年出版首部著作《偽魚販指南》。人生的愛片是周星馳跟李力持導演的《喜劇之王》,若自己能有張栢芝的泛淚眼珠那就太好了。

唐福睿

律師、編劇、作家與導演。首部編導作品《童話.世界》曾入圍多項台北電影獎獎項,個人長篇小說《八尺門的辯護人》於2021年獲第二屆「鏡文學百萬影視小說大獎」首獎,同年改編成同名電視影集,更一舉拿下2022年台灣文學獎蓓蕾獎、金鼎獎文學圖書獎、2023年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小說獎首獎。

文|馮興妍 攝影|林科呈、賴小路 圖片提供|林楷倫、鏡文學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3/12月號台灣創意力100《Human Identity》

延伸閱讀

RECOMMEND

什麼是台灣創意產業的重要能量?2023台灣創意力100評審點評

什麼是台灣創意產業的重要能量?2023台灣創意力100評審點評

2023台灣創意力100大獎共分為3階段評選,初選由La Vie編輯部提名,複選由評審投票選出各類別10大獲獎者,決選召開評審討論會,共同討論出首獎得主。本屆評審邀請到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龔書章、臺灣美術基金會執行長林平、樹冠影響力投資執行長楊家彥、Bito創辦人暨創意總監劉耕名、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簡妙如,在建築、藝術、創投、設計、流行文化等背景下為評選帶入更全面的視野。

96dpi100_室內投影1920x1080_300

時間持續與規模擴張,成就社會實踐影響力

在社會實踐的討論有幾個重點:首先為「時間」,當然並非實踐時間愈長就等於愈好,但就影響力來說是重要依據;再來是該項社會實踐,是單純一個人或一個單位所從事,還是有辦法在地理上、文化上、社會上等層面達到規模的擴張;此外「階級考量」也被提及,入圍者皆有良善立意,但能否真正被大眾所觸及、抑或排除了某些可能性,都是該類目精神需要思考的。其中,Story Wear時尚感與國際性兼具、史汀實驗室把科普教育做到系統性、洋嘎以織品連結寮國與台灣,以及苑裡掀海風共同創辦人劉育育於2022年以素人之姿當選苑裡鎮鎮長,標的出團隊累積的力量也迎來更大的倡議力,均獲評審肯定。

96dpi洋嘎提供
洋嘎以織品連結寮國與台灣,並持續與藝術家共創。(圖片提供:洋嘎)

而「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為政府主導,是否還能稱為社會實踐亦被提出討論。最終入選在於該計畫希望用設計驅動教育系統變革,這是相當難的命題,因為設計很容易先解決表淺層的外觀,而多數校園改造案確實如此;但至今持續4屆的計畫從改善公共空間到教室、再進到教學,每年均有少數案例真的讓老師因為空間改造,而嘗試不同的教學方法。

96dpi02_機能環境|高雄光武國小x暁房子創意設計-設研院提供
高雄光武國小改造。(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首獎「目目非營利」獲評審一致肯定,楊家彥分析,眼動技術已問世一段時間,過去較少應用於重症身障者身上,他們多為意識清楚但無法表達,眼動科技等於為他們打開和外界溝通的窗,解決生活問題甚至能不放棄社會參與。他接著補充,目目非營利的商業模式值得關注,最初為科技公司「森思眼動」,開發眼動技術應用於廣告,後探索應用於漸凍人生活議題的過程中,發現需要整合社福領域資源,再成立「目目非營利」負責資源整合與推廣,讓科技公司退到後場做技術支持。林平也說,許多社會實踐會採完全非營利、相對脆弱的組織來進行,容易面臨持久的挑戰,但「目目非營利」的發展懂得適時轉型,從營利轉變為非營利的過程值得學習。

96dpi眼動課×心輔犬課程|心輔犬訓練師在講台前,問台下三位小學員:「今天陪你上課的狗老師叫什麼名字呢?」小朋友在眼動老師的輔助下透過雙眼選擇畫面中的「波堤」或「阿目」圖卡回答-目目非營利
目目非營利的「眼動課×心輔犬課程」,小朋友在眼動老師的輔助下透過雙眼選擇畫面中圖卡回答。(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場域與平台,都要有內核持續推動創意

綜觀創意場域的名單,劉耕名點出量體級別差異的問題,從公部門場館到創作者獨立經營,彼此資源與規模完全不同。對此龔書章提出,並非場域規模大就占足優勢,量體愈大的案子,就得克服愈大的商業機制與系統機制,反之小規模相對能貫徹理念,這些要素都得一同納入評選。林平則表示,既然類目為「創意」場域,就不僅只在外觀,必須要有能動內核,才能推動創意持續發生。

96dpi溫室展 - 1 - photo by 春室 , photography by 林祐任
春室Glass Studio + The POOL《溫室展》。( 攝影:林祐任)

因此首獎討論落在「恆成紙業」、「春室Glass Studio + The POOL」,兩者分別與紙業和玻璃產業連結又產生質變,做到品味、空間的重新定義。最後恆成紙業勝出在於,該場域即為辦公室,而非為了策展而另蓋新館,以「這是我的公司、我的行業,同時加了展場進來」的斜槓態度,創造出新時代的場域想像。簡妙如也補充,傳統企業轉型一直是當代課題,不過很多轉型會採「迎合」年輕人的形式,但像是恆成紙業和立方計劃空間共同舉辦的展演《聲波薩滿》,一方面接軌新世代群眾,一方面支持較前衛、具實驗性質的藝術創作,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色彩。

96dpi聲波蕯滿_恆成紙業提供
恆成紙業和立方計劃空間共同舉辦《聲波薩滿》。(圖片提供:恆成紙業)

創意平台獲獎者都有鮮明主題性,甚至建構出一個產業平台,像是ARTOGO之於線上觀展、嘻哈龍虎門之於嘻哈音樂等等。首獎則聚焦於「Giloo紀實影音」、「GagaOOLala」兩個影視平台,評審認可兩者在Netflix、Disney+等國際平台下,找出自己的發展方向,前者以紀錄片切入,後者主打LGBTQ+內容。最終首獎頒給Giloo,因其善用紀錄片的特性,跟緊社會議題策劃多檔線上線下策展,這樣「策展」的能力正是現今平台所需要的,「消費者其實需要被引領,這個引領的動作,才能夠讓平台逐漸深化與深刻。」林平表示。簡妙如說,紀錄片在影視類型上本就較為弱勢,Giloo成立紀錄片影音平台的方式,其實很有圖書館的功能,具有保護價值,且背後經營者之一為紀錄片文創組織「CNEX」創辦人蔣顯斌,本就在培育、資助紀錄片創作者,Giloo等於是階段性的變化與升級。但評審均肯定GagaOOLala的發展潛力與商機,因為酷兒議題將會愈來愈重要,這也是台灣很特別的影視題材,畢竟並非所有國家對此議題的態度都能如此開放。

96dpi2022_白晝之夜_夜夢電影院
Giloo紀實影音不只經營線上平台,也舉辦線下策展。(圖片提供:Giloo紀實影音)

類型差距極大,展會和品牌首獎熱烈討論

本屆也出現了雙首獎,創意展會由2023倫敦設計雙年展台灣館《Visible Shop 人人材料行》、2022 Mattauw大地藝術季《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並列。龔書章讚許前者策展手法「聰明、一步到位」,以五金行為題讓在地與國際都有感;後者則是歷經3年田野調查,在研究團隊與在地社群的動員與扎根做到深入,且展期結束後仍有計畫持續發酵,甚至建立起「萬物會議」的概念,表態在推進世界前進的過程中人類不應自居萬物之首,林平說:「和觀光性質的大地藝術季不同,它真正做到了大地藝術季的概念。」這兩個展會也分別獲2023倫敦設計雙年展最佳設計獎、日本優良設計獎「GOOD DESIGN AWARD 2023」金獎,輕巧聰明遇上厚實扎根,完全不同類型難以比較,值得各自肯定。

96dpi倫敦設計展台灣館 偶然設計提供
2023倫敦設計展台灣館以五金行為概念。(圖片提供:偶然設計)

96dpi2022Mattauw大地藝術季_林韋言〈漫遊-曾文水庫洩洪〉-臺南市文化局、宜東文化提供
2022Mattauw大地藝術季,林韋言作品〈漫遊-曾文水庫洩洪〉。(圖片提供:臺南市文化局、宜東文化)

而疫情後展會也回歸實體,榜單上《夕陽小鎮 SUNSET TOWN》是唯一的線上展演,亦有評審提出「之後仍需要虛擬展會嗎?」的疑問。對此簡妙如解釋,中國因幅員廣大現今正積極發展線上演唱會,「現場固然無法取代,但線上的可能性在於突破地理侷限,兩者不衝突。」台灣音樂產業其實一直存在「自我受限於華語市場」的問題,但落日飛車主理的夕陽音樂對品牌的想像就是國際化,唱英語歌的他們擁有眾多海外聽眾,投入線上展演開發不全然因應疫情,背後是有策略與前瞻的思維。

96dpiStreet舞台-夕陽小鎮-夕陽音樂提供
《夕陽小鎮 SUNSET TOWN》將音樂展演結合遊戲體驗。(圖片提供:夕陽音樂)

創意品牌首獎則是「大慕影藝」與「薩泰爾娛樂」的激烈討論,薩泰爾娛樂率先投入台灣尚未興起的喜劇文化,成功做出品牌甚至形成商業模式,《炎上BURN》更締造出圈效應,以品牌面向審視實為全面,一度底定獲選首獎。但簡妙如指出大慕影藝「翻轉台灣影視產業既有型態」的價值,現今觀眾已因國際串流平台養成新的觀看節奏與美學品味,台劇需要新的導演與製作團隊,才能迎戰這樣的時代;從《我們與惡的距離》、《做工的人》到今年的《人選之人-造浪者》,題材雖然很「政治正確」,但一間公司的作品要能檔檔都達到市場與口碑實為不易,代表團隊的眼光準確與水準堅持。當「出圈」遇上「翻轉台灣影視產業」,評審再次討論後肯定後者對未來的影響力,將首獎頒予大慕影藝。

96dpi大慕影藝提供
大慕影藝2023年推出第三號作品《人選之人-造浪者》。(圖片提供:大慕影藝)

96dpi薩泰爾娛樂
薩泰爾娛樂的《炎上BURN》締造出圈效應。(圖片提供:薩泰爾娛樂)

無法被AI取代、技術升級的創作創新

在風格創意人物上,由於每個人的領域皆不一樣,評選落在近兩年較有突出表現者,最後在陳芯宜、張徐展間抉擇首獎。在國際能量上,陳芯宜達成了諸多成就,《無法離開的人》獲第79屆威尼斯影展沉浸式內容單元「最佳體驗大獎」、法國最大XR影展「新影像藝術節」主競賽單元「攝影特別提及獎」,今年也獲邀擔任威尼斯影展沉浸式內容競賽單元評審團主席。林平提及,「陳芯宜的作品題材具有相當程度的時代意義,但張徐展也擁有這個特質。」

96dpi希望影視行銷提供:《無法離開的人》劇照,許時豪拍攝時因劇情需要被吊起來
陳芯宜VR電影《無法離開的人》,許時豪拍攝時因劇情需要被吊起來。(圖片提供:希望影視行銷)

張徐展出身紙紮世家,翻轉紙紮為殯葬業服務的印象,再轉化為動畫的獨特質地,《熱帶複眼》不僅奪下第59屆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獎,國際獲獎紀錄也持續遞增中,包括韓國富川BIAF短片最大獎Grand Prize、薩格勒布國際動畫影展(Animafest Zagreb)評審特別推薦等等。劉耕名也給予肯定,「動畫產業的價值一直受到AI挑戰,但張徐展在做的事、作品裡的情感,是無法被取代的,把動畫拉到藝術層次,處理議題的角度非常特別。」就創新性與國際發展潛力而言,張徐展深受評審認可與期待而獲頒首獎。

96dpi《熱帶複眼》 單頻道錄像動畫、4K、彩色、有聲,2020 - 2022 ,16分鐘  《Compound Eyes of Tropical 》Single channel video, color, sound, Year 2020 - 2022 ,16 mins_ credit by ZHANGXUzhan_22
張徐展動畫作品《熱帶複眼》持續獲得國際大獎。(圖片提供:張徐展)

風格創意團隊則是本屆新增的類目,因La Vie編輯部在蒐集初選名單時,發現不同於過往創作者主打個人,愈來愈多創作者以團隊名義發表作品。劉耕名分析,MixCode在動態影像的表現、白輻射影像繳出諸多典禮視覺統籌案、Local Remote用新創公司邏輯經營設計公司,以及黑川互動媒體藝術、Blob Club分別在互動設計和裝幀設計上的功力等等,均值得肯定。

96dpiMixCode
MixCode在動態影像領域耕耘許久。(圖片提供:MixCode)

首獎由「ROSO 機器人建造實驗室」獲一致青睞出線,龔書章分析ROSO目前在做的事可以分為3類:首先研究機器手臂如何建造構造物;再來透過互動程式的開發,讓這些構造物彼此智慧連結,也就是建造過程不需人工,能做到完全機械手工;最後則是研究3D列印的材料。目前已經能把這些新技術與材料和產業結合,唯一在建築界的技術門檻是,這些3D列印材料無法作為建築結構,因此ROSO的作品目前多應用在裝置、內裝、舞台等等,「技術的升級是台灣設計產業很重要的能量,ROSO擁有獨特且能在台灣自行研發的技術,我會很期待之後更多創作者能以技術優勢進攻國際。」

96dpi圳廳-Roso機器人建造實驗室
ROSO機器人建造實驗室作品〈圳廳〉。(圖片提供:ROSO機器人建造實驗室)

文|張以潔 圖片提供|各單位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La Vie 2023 / 12月號雜誌2023台灣創意力100《Human Ident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