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渡人的溫柔:聽北投另類特產「摩托車快遞」運將陳伯講老北投

北投的另類特產「機車快遞」是個相當老派的叫車服務。在崎嶇山路、小徑與單行道遍佈的北投,搭乘機車快遞比一般的小黃還要方便。像陳伯這樣的前輩級運將,不用地圖、腦海裡牢記了兩百多個電話號碼,從接送昔日溫柔鄉的侍應生,到現在載著要去安親班的小學生。穿梭在山徑間的機車快遞,也像是穿越了一頁頁翻轉中的北投歷史。

 

「嘛是有年輕人會來做啦,但是喔,少年仔騎起來呼呼叫,動不動就飆車,人客不放心不喜歡啦,還是會找我們這種老的。」阿伯的名字是陳照瑞,車行裡的人、老客人叫他老陳;少年仔則稱他為陳伯,或者直接就喊一聲「阿伯」。北投的另類特產「機車快遞」是個相當老派的叫車服務,如今在這一行服務的「運將」,多半是像陳伯這樣的阿伯了。阿伯們可靠嗎?不要小看他們,老薑可是很辣的。在崎嶇山路、小路與單行道遍佈的北投,搭乘機車快遞比一般的小黃還要方便,價格也更實惠,近程一趟只要台幣40 元。除了載人,這種北投當地俗稱的「限時專送」服務還能送貨。從到捷運站載趕上班打卡的飯店員工、為忙碌的家長接放學後的小孩到安親班、大雨夜裡為不便出門的老人家送便當、乃至於過年送阿婆到山上廟裡拜拜,只要客人有需要,多遠多奇特的接送,他們總是能夠使命必達。雖說自己也早已經是「阿伯」了。

 

載客不用地圖的識途老馬

「有時候一接電話說要去中央北路幾段幾號載人,我一聽就說『沒有這個地址喔』,少年時,車行老闆碎念我接電話都不拿紙筆寫,記錯了怎麼辦?我雖然不會唸書,但很會記數字,從來沒有記錯客人的地址和電話,腦子裡有兩百多個電話號碼。」身為在地北投人,陳伯載客從不需要地圖,他就是個人肉地圖。一般地圖軟體上只有地點和路線,頂多附上幾句簡略的餐廳或建築物評鑑,但陳伯就不同了,不僅在北投歷史最悠久的機車快遞服務,他還是裡頭資歷最老的「前輩」,幾乎北投每一處的前世今生,只要客人想聽,陳伯都可以侃侃而談,並且還不是官方版的那種。這大概就是為什麼在他及同事的協助下,幾個月前甫落幕的「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中的作品〈北投異托邦〉能夠讓遊客如此驚豔的緣故。

 

「很幸運有伯伯們的幫忙,否則〈北投異托邦〉做不起來。」2016 年「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策展人許芳慈說。當初籌備展覽時,想從現在檯面上的文史資料、當地人訪談中得知過往的北投,並不容易,畢竟「現在北投的生活樣貌已經不同。」藉由當地文史工作者協助,她找上了機車快遞的阿伯們,將他們口中的北投歷史,和英、日文舊檔案所記載的內容兩相對照之下,終於得到此地清晰的舊日輪廓。與此同時,她認識了擅長以都市地景、居民生命網絡做為劇場空間與美學核心來表現的日本導演高山明,便力邀他以都市劇場的概念,為北投創作一個「異托邦」(Heterotopia)作品。

 

被遺忘的北投 移動的異托邦

這件名為〈北投異托邦〉的作品是一趟小旅行,遊客搭乘機車快遞,前往七個具有特殊歷史意義的地點:鳳凰閣、舊公娼檢查所、舊偕行社、舊台北衛戍醫院、中心新村、硫磺谷等等,在這些地點只要掃描QR code,即能聽見包括管啟次郎、溫又柔、陳又津與瓦歷斯諾幹等作家,為這些地點量身創作的短文及錄製的廣播劇。透過這別具風味的移動歷程,觀眾╱遊客足以知曉鮮為人知的舊日北投,例如曾為日本陸軍招待所的舊偕行社一帶,後來成了白團(國民黨政府密送來台的日軍顧問團)居住地,僅隔著一條地獄谷,與國軍眷村遙望,但這群二戰戰場上的死敵,也許並不知道彼此的存在。又如,北投應召產業的興盛,源於1960年代美軍在官方「R& R 休息復原計劃」支持下,來台度假買春;70 年代後,美軍離開,此地性產業的大宗客人變成日本上班族,原來,二戰後的日本大財團在美國支持下急速成長,富裕的程度甚至發展出「慰安旅行」。

 

單是機車快遞這一行,就足以見證這樣的歷史。但時光流轉,當政府廢娼、掃黃,北投的展業結構發生質變,這些運將們主動另謀生路,發展出別種商機,就像陳伯,以前載美麗的應侍生,如今則是接送前往安親班的小客人,或者幫獨居老人送便當。

 

溫柔無需情深 相逢不必曾相識

出外人的艱苦,不需要說得太仔細,既是為了現在的北投著想,也是為了尊重過去的北投吧。聽著陳伯談天和他宛如行雲流水的騎車技術,他受人歡迎不是沒道理的,嬌弱的蛋糕奶油、父母沒空照看的孩子,還有心事重重的應侍女子,都能隨他的車安然抵達目的地,這是身為擺渡之人最高的溫柔吧,即便非親非故,他依舊能讓人安心地踏上回家的路。

 

陳伯的擺渡人語錄

Q:每天都騎差不多的路,你會膩嗎?

A:哪會,你知道我可以遇到多少人嗎?誰可以像我一樣和律師、醫師,那麼多外國人聊天?客人長大了,出嫁了,還會送一盒大餅給我,我多歡喜啊!

 

Q:你最喜歡北投哪條路?

A:攏同款啦,若有載到水姑娘,那條路就很漂亮。

 

Q:你們逢年過節會漲價嗎?

A:人客攏是朋友啊,全家夥啊都認識我了,要怎麼漲價?我們從不漲價,但客人也不欺負我們,過年載去山上拜拜,都是直接塞一張五百、一千給我,不用找。

 

Q:別人一直問北投以前的事情,你會不會覺得煩?

A:我足歡喜喔,我就是北投人,人客愛聽北投的代誌,我足尬意啦。

 

Q:遇過最奇怪的事是?

A:(先聲明這是別位司機的故事)有個男客人說要去陽明山,載上山後又說要找一個大草叢,找來找去,終於他要下車了,卻轉過頭問:「可以和我一起做那檔事嗎?」當事人聽了連忙拒絕,匆匆下山。以前覺得奇怪,現在大家都要提倡性別平權了,所以這應該是個豔遇吧。

 

 

Text / 賴韋廷

Photo / 張藝霖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La Vie》雜誌2月號

以火山與但丁《神曲》地獄入口為靈感!雕塑大師Anish Kapoor打造義大利拿坡里全新地鐵站

以火山與但丁《神曲》地獄入口為靈感,雕塑大師Anish Kapoor打造義大利拿坡里全新地鐵站

若單從外觀看,宛如科幻電影裡的異星太空船降臨,實在很難想像得到,其實這裡是地鐵站出入口;位於義大利拿坡里(那不勒斯)Traiano 區,由英國籍印度裔雕塑大師Anish Kapoor與AL_A 建築事務所共同打造的Monte Sant’Angelo 地鐵站,前後耗時22年時間,才完成這座融合公共藝術雕塑與交通樞紐的建築鉅作!

拿坡里藝術地鐵計畫

作為拿坡里Traiano 區都市再生計畫的一部分,Monte Sant’Angelo地鐵站正式啟用,除了為城市注入新的文化象徵與新地標外,同時也為拿坡里「藝術地鐵」(Stazioni dell’Arte)計畫再增添全新版圖。

© Anish Kapoor
© Anish Kapoor

始於2000年初的「藝術地鐵」計畫,以「藝術、建築、考古」(Art, Architecture and Archaeology)做為計畫三大目標,旨在透過邀請世界頂尖建築師與藝術家合作,為每一座地鐵站注入獨特的美學語言與在地文化意象,將通勤空間轉化為公共藝術的舞台,像是Foster + Partners、Massimiliano Fuksas、Álvaro Siza、Karim Rashid、Oscar Tusquets Blanca等人皆參與其中,希冀透過大師之手,讓拿坡里擁有全世界最具藝術風格的交通系統。

© Anish Kapoor
© Anish Kapoor

                                           ⭣ 邀請Foster + Partners合作

Monte Sant’Angelo地鐵站是計畫中的第20座藝術地鐵,然而回首其建造過程,可說是一波三折。興建計畫在2003年登場,當時Anish Kapoor攜手與捷克建築師Jan Kaplický及Amanda Levete共同領軍的Future Systems一同構思;然而,隨著Jan Kaplický在2009年辭世,計畫陷入停滯,直到由Amanda Levete成立的 AL_A建築事務所接手,才得以讓計畫延續並實現。

© Anish Kapoor
© Anish Kapoor
© Anish Kapoor
© Anish Kapoor

從火山地貌與但丁《神曲》地獄篇汲取靈感

耗時22年才完工,位於拿坡里地鐵7號線上的Monte Sant’Angelo地鐵站,Anish Kapoor將創作靈感歸納為三個核心概念「神話物件」(mythological object)、「身體」(the body) 與「虛空」(the void)。談及創作概念想像,他表示:「在這座同時擁有維蘇威火山與但丁《神曲》筆下地獄入口的城市裡,我思考著『進入地底』究竟意味著什麼。」

© Anish Kapoor
© Anish Kapoor
© Anish Kapoor
© Anish Kapoor

地鐵站共有兩個出入口,造型彼此呼應又各自獨立。一處位於大學區,以耐候鋼(weathering steel) 製成,外觀如同由地面緩緩隆起的岩體,表面經歲月氧化後呈現出深紅與棕色交錯的肌理,宛如從大地呼吸出的有機生命,並張開巨口準備吞噬下行的旅人,而倒漏斗造型設計,也讓人有穿梭至地底深處的感受。

© Anish Kapoor
© Anish Kapoor

另一處入口則坐落於Traiano區,以光滑的鋁質管狀結構鑲嵌於地面之中,呈現極度精緻的未來感,像是一道通往未知空間的裂隙。

「它彷彿通往地下世界的下沉之口。」Anish Kapoor團隊補充,「正如他許多作品所探討,內部空間在此被翻轉成外部,上下方向的秩序也被重新定義。這不是一件置於地景中的雕塑,而是一個與地景融為一體的形體。」

© Anish Kapoor
© Anish Kapoor
© Anish Kapoor
© Anish Kapoor
© Anish Kapoor
© Anish Kapoor

走進Monte Sant’Angelo地鐵站內,保留著原先隧道粗糙未修飾的混凝土牆面,當光線映射在金屬表面,進而與整個空間構築出一種超現實的氛圍,也讓日常通勤化作啟發靈感的探索旅程。

© Anish Kapoor
© Anish Kapoor
 (圖片來源:Oscar Tusquets Blanca官網)
(圖片來源:Oscar Tusquets Blanca官網)
© Anish Kapoor
© Anish Kapoor

參考來源|Anish Kapoor官網DezeenAzure MagazineIl Giornale dell'Arte 

延伸閱讀

RECOMMEND

乘著 DEFENDER 深入迷霧之林,在宜蘭「不老部落」裡看見傳統如何以最純粹的姿態創新

在迷霧之林裡,不老部落成為泰雅的傳奇

隱身宜蘭寒溪的山林深處,一條不為人知,沒有柏油鋪面、指標引導的蜿蜒小路,指向隱於山霧之中的祕境「不老部落」。二十年前,寒溪部落因年輕人外移、母語逐漸消逝,文化一度瀕臨斷裂。然而,就在此刻,七位長者與青年族人決定逆轉部落命運,非但沒有選擇轉身離去,反而憑藉著勇氣與眼界,在貧脊現實中重建家園。

Defender
Defender

自此,「寒溪部落」以「不老部落」之名重生,成為一個以傳統為根,向未來生長的新型態部落。以「泰雅文化保存基地」為定位,採取預約制的「不老部落」堅定拒絕來去匆匆,只想拍照打卡的「觀光客」,只有願意放下成見、以謙卑之心走進部落的旅人,才有幸走進其中,體驗部落最真實的生活。

Defender

於是,當旅人用雙腳走過那條尋常車輛難以抵達的山徑後,將能親手搗米、採集雞蛋、撿拾野蔬,體驗最深刻的部落文化。在此過程中,年輕族人也陸續回到部落,把新的想法帶回來,並用自己的方式守護傳統,沒有矯揉做作的表演,而是用泰雅生活的節奏,讓不老部落成為最美的傳說。

Defender
Defender

不只是文化引路人,Defender 更與族人共同駛出未來之路

另一方面,這種深度參與的體驗,也為部落帶來更多可能,像是台灣第一所由原住民自辦的山區高中便誕生於此,讓孩子們能在自己的語言與土地中學習成長;部落甚至成立以小米為核心的小米酒莊,揉合泰雅智慧與歐式香檳釀法,讓山中作物走上國際餐桌。

Defender
Defender
Defender

當族人為部落拚搏的同時,曾是英國皇室鍾愛座駕的 Defender,也從運送糧食與物資的座車,化為載著旅人往返城市與山林間的文化引路人,可說是沉默卻帥氣,充滿探險精神卻又十足可靠的最佳夥伴。而在不老部落重建 20 週年的此時此刻,日復一日穿越泥濘與陡坡的經典Defender,也在服役近 20 多年後功成身退,把任務交棒給新世代Defender,繼續在這條沒有地圖的道路上前行。

Defender
Defender
Defender

這不只是車輛的更新,也是精神的延續,讓車與人、品牌與文化、土地與信仰、傳承與創新,共同在迷霧之林裡穩定前行。畢竟,路,本來就是人一步一步,車一趟一趟駛出來的;而有 Defender 相伴,夢想不必在他方,而能在此地,以自己最獨特的姿態綻放。

探索更多關於 Defender 的故事

https://www.landrover.tw/defender-world/index.html

文 | 郭慧  圖片提供 | Def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