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作品」、「看展人」都是作品,台北新藝術博覽會展出藝術初心

不忘初心回歸初衷,台北新藝術博覽會展出藝術家

「藝術不僅是文化,更是教育推廣,絕對不能只侷限在商業利益。」有別於全球藝博會以畫廊為主,台北新藝術博覽會(Art Revolution Taipei)打破慣例,首創「以藝術家為核心」策展的全新概念,讓藝術家成為主角,展場配置、設計都以藝術家及其作品為中心,每一展位就是一位藝術家個展,已成為亞洲國際藝術展會新指標

 

嚴選作品  建立「絕對品牌」

自從2011年首屆展會藝術家成交率89.66%,便一鳴驚人。2014年更以93.21%藝術家成交率,打破全球藝博會紀錄!2015年大會以「鐵血策略」不折扣,破除巿場「抬高價格再讓藏家殺價」陋習,獲得藝術家與買家支持。台北新藝術博覽會不只成為國際藝術家與台灣的交流平台,更是向世界證明自己的新舞台!

 

藝術總監李善單教授將整個藝博會視為一件藝術品,從參展的藝術家與其作品,甚至前來觀展的每一位愛藝者都參與了這件「龐大的藝術品」創作。主辦單位除了評選嚴格,堅持每屆汰換新血,以高達六成的名額,讓更多具有創意與潛力的新秀參展。此外,藝術總監去年大膽挑戰,提出開放「預購」藝術家2017年最新創作系列的想法,也得到不少藏家熱烈支持。藏家在未看到畫作即搶先收藏。

 

藝術家齊聚 發現「初心」

大會每年都會以不同主題,展現博覽會新風貌。今年主題為「初心~從第一幅作品開始」,讓參觀者跟隨藝術家創作的「初心」開始,體驗一場美好的藝術旅程。本屆嚴選來自全球63國360位藝術家,展出作品高達3,000件,藝術形式豐富、媒材多元,且各具地方特色及文化內涵,一次呈現當代藝術的不同面向。

 

九大展區 國際藝薈

藝術總監李善單精心策畫,規畫出多元且各具創意的九大展區: 

大會策展區  A.R.T. Curatorial

國際當代藝術  International Contemporary Art  

紐約當代藝術基金  New York Contemporary Art Fund

國際藝術家沙龍大展  International Artist Salon

中國當代藝術  China Contemporary Art 

台灣當代藝術  Taiwan Contemporary Art

2017 國際藝術家大獎賽 2017 International Artist Grand Prize Competition

文創藝術 Art and Design藝出慈悲 Art Your Compassion 

 

大會策展區  A.R.T. Curatorial

本屆展覽主題為「初心~從第一幅作品開始」,為呼應主題,藝術總監李善單以「心」為元素,創作本屆「大會精神主題」裝置藝術,每顆獨一無二的心,代表每位藝術家展開創作生涯的初衷與熱情。此外,更結合本屆所有參展藝術家的第一幅作品或足以表達藝術生涯初心的創作呈現,讓參觀者透過作品了解藝術家的藝術風格發展。

 

國際當代藝術  International Contemporary Art

邀集全球各地藝術家呈現世界各國當代藝術,展現多元文化與藝術風格,促進台灣與國際藝術界間之對話。Alexander Oligerov獲俄羅斯國家藝術科學院院士銀牌,其畫作用色明快、大膽,藏家遍及全球;Alfonso Cuñado作品層次豐富,廣受藏家喜愛;Zofia Pałucha (ZOZO)出身藝術世家,創作帶有插畫的元素,風格鮮明且極具現代感;來自印度的Kurma Venkata Siva Prasad是2015國際藝術家大獎賽首獎得主,雖是自學藝術家,作品卻純熟、對美的領略與詮釋獨到;西班牙粉彩畫大師Vicente Romero Redondo,獨特的粉彩筆觸與光線處理,描繪女性的優雅與性感,呈現出一種新的甜憩浪漫休閒風格;描繪女性之美的Lluís Ribas,擅長運用白色織物展現水岸邊女主角的肢體律動,在波光粼粼中展現微妙的性感Javier Bajo善於解構人體或城市景觀的基本構成,並融入建築計算與透視,讓作品中展現幾何印象派的新意。

 

紐約當代藝術基金  New York Contemporary Art Fund 

長期關注計畫性培養具潛力當代藝術家的紐約當代藝術基金,致力促使藝術家發展繪畫、攝影、裝置及複合媒材等各種當代藝術表現新型態,展現多元面貌。本屆除了每年造成搶購的「荷蘭畢卡索」Peter H. Harskamp,還有崛起藝術新星英國Sara Sammakia結合名人肖像、漫畫英雄、品牌商標解讀流行文化。荷蘭Loes van Delft創造的卡漫人物“Pjipje 皮普杰”大受國際歡迎;義大利Mirella Guasti獨創的人體雕塑作品辨識度極高,曾獲邀參加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義大利國家館,也跨足各國國際藝博會等;波蘭Alicja Słaboń Urbaniak奇幻景觀風格搭配瑰麗的色彩,廣被歐美日等地藏家或美術館所收藏;身兼波普藝術家與國際時尚設計師的義大利Marco Santaniello,善於將旅行中的瞬間,轉化為創作題材;專攻絲帛畫的Natasha Foucault,擅長以流動的染料在絲綢上閃閃發亮,創造出別具一格的視覺美感;波蘭Maciej Urbaniak作品呈現如同掛毯式的編織紋理,配色溫暖和諧;KAMU (Olga & Sergey Kamennoy)夫妻聯手創作古典女性肖像,運用多層次的顏料,技法獨特,獲得8家美術館收藏,並獲俄羅斯莫斯科「康丁斯基獎」,因對法國文化的貢獻被授予巴黎市銅牌獎;波蘭Roch Urbaniak獲得克拉科夫美術協會繪畫組最優異畢業生獎項,是目前備受東歐藝壇關注的新銳藝術家,以超現實主義呈現世界各地神話傳說或童話故事。

 

國際藝術家沙龍大展  International Artist Salon

大會從「2016國際藝術家大獎賽」入圍藝術家中,邀請極具潛力與特色的十餘位藝術家參展,包括:曾於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埃及國家館展出,作品展現古埃及之美的藝術家Khaled Zaki;在烏克蘭被授以國家奧林匹克勳章、國際知名雕塑家Igor Grechanyk;以水彩描繪漁村風光與漁民生活的Hasan Kirdi;以厚重油彩、光影和線條展現大樹之美的印度Bhaskararao Botcha;得過義大利拉古納大賽等大獎的寫實古典畫家Carlo Alberto Palumbo,以及運用創意與巧思,將汽車零件及金屬片化為動物雕塑的Pascal Bejeannin等人。

 

中國當代藝術  China Contemporary Art 

嚴選創新有力且深具收藏潛力的中國大陸藝術家,其中裴連志擅長以厚重油彩堆疊出立體感,畫中荷塘、飛鳥或森林,栩栩如生、層次分明,安祥寧靜的氛圍極受藏家喜愛;宋永華以油彩展現中國水墨的空靈,遠山、雲霧與松柏,濃淡有致,觀者猶如置身其中;新銳劉菲融入擬人化的機器,試圖以外表冰冷、內心人性化的機器,引起人們關注;許文勇對鄉村題材有深厚研究與鑽研,畫作寫實中透出靜謐,別具內涵;譚建武畫功深厚,以古典肖像畫見長,並融入現代新意;陳利善於描繪邊疆民族,人物寫實生動,曾獲四川水彩畫大展銀獎等殊榮;梁樹邦的油畫結合中西方文化元素,其色彩層次和光彩別具生命力;譽為「東方波洛克」曾群策,曾獲法國羅浮宮國際藝術展創意金獎及法國藝術沙龍展特別獎;陳軍以建築為題材,運用中國畫構圖,透過繽紛的線條,展現意象與抽象、似與非似的景物;常鐵中專精油畫,也以鋼筆速寫創作,精細構圖輔以線條的力與美,即興中更添活潑氣息;鄧國松擅長以寫實油畫描繪建築,近年作品以寺廟為主題,表現對禪的體悟與清淨之美。

 

台灣當代藝術  Taiwan Contemporary Art

台灣青壯派藝術家與正竄起的藝術新星齊聚,演繹台灣當代藝術樣貌。其中李奇茂為國際知名水墨大師,流暢的造型與線條,構築出風格獨具的水墨世界;朱培琛以具象表現主義表達對周遭事物的美和深刻情感;許東榮作品顯現令人熟悉的「東方韻味」,善將書法線條融於其中;韋啟義運用西繪東墨的創作風格,讓畫作兼具詩意與音樂性,觸動人心;廖美蘭的畫作極具溫故與故事性,以收放自如的表現形式與多元媒材的靈活運用,為水墨創作拓展更多可能;呂宗燦以台灣早期生活素材入畫,寫意的筆觸讓畫作既現代又充滿懷舊風;王文琮曾獲2014「法國藝術沙龍銅牌獎」,筆調活潑生動、擅長運用光彩色彩,交織出情感深厚的水彩創作;廖述乾將天馬行空的構思,轉化為記錄生活的雕塑作品,童趣歡樂;瑪馨玲由張心禹(MANIHOO)王馨薇(Singway)鄭如玲(Ling Ling)組成,與恩師李善單聯合創作推出的「氣」系列,透過具象抽象、抽象具象,表達大象無相、相無定相的內涵,此一系列於去年展會大膽推出預購,便有藏家在未看到畫作就搶先收藏!林聰明以畫作展現對家鄉和土地的真切情感,以變化萬千的色彩,豐富情感與內涵;俞潔兒以一貫繽紛色彩與童趣元素,詮釋充滿奇想的最新創作;賴雅琦除了以潑墨山水向大師張大千致敬,筆下的寵物和石虎令人倍感療癒;陳誼欣以鮮明飽滿的畫筆,描繪浪漫的童話氛圍;撒貞明筆觸圓潤灑脫,展現色彩繽紛愉悅卡漫風。主辦單位與新竹美學館合作,展出「璞玉發光藝術行銷活動」中脫穎而出的黃梵等四位得獎新秀作品。

 

2017 國際藝術家大獎賽  

由社團法人台灣國際當代藝術家協會主辦,為亞洲年度藝術賽事。今年計有236件作品入圍,其中不乏在國際間享有盛名的重量級藝術家,應邀在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敍利亞國家館展出作品的雕塑家Ivan Lardschneider;蟬聯三年「國際攝影獎」的法國藝術家Gregoire A. Meyer英國雕塑家Louise Giblin,她曾在2015年代表英國參加「義大利佛羅倫斯當代藝術雙年展」。此外,還有國際知名的印尼紀念碑雕塑藝術家Dunadi;自學創作且屢獲大獎的西班牙藝術家Tomas Castaño;在法國極具知名與地位、多次入圍法國藝術沙龍展的Marianic Parra等人。

 

藝出慈悲  Art Your Compassion 

結合藝術與慈善公益,除了社會關懷,更藉此推廣大眾對藝術收藏的興趣,是主辦單位的一大創舉。本屆特邀國際及台灣數百位知名人士,創作17.5 x 14㎝ 大小的藝術品並捐贈義賣。每件藝術品售價新台幣1000元,每人限購兩件;作品匿名展出,唯有購買之後,才能得知創作者。本屆義賣所有收入全數捐贈給關懷弱勢兒童及其家庭的「家扶基金會」。歷屆以來,應邀參加的名人皆傾力發揮創意,以彩繪、拼貼、攝影或複合媒材創作。本屆參與的各界百大名人,將在台北新藝術博覽會官方網站中陸續公佈。 

 

Info│台北新藝術博覽會

展覽日期:2017/4/14─17

展覽地點:台北市松壽路6號﹝台北世貿三館﹞

 

 

via / 新藝術博覽會

 

專訪2025台北雙年展《地平線上的低吟》藝術家Jacopo Benassi:這世界不配,於是〈花都罷工了〉

專訪2025台北雙年展《地平線上的低吟》藝術家Jacopo Benassi:這世界不配,於是〈花都罷工了〉

探向內心深處,那份難以言明的「思慕」(yearning)指向何方?2025台北雙年展《地平線上的低吟》由此概念開展,將疑問拋擲向歷史、身分認同、集體與私我的記憶,最後再回到自己。而在開展之際,我們直擊Ivana Bašić、Jacopo Benassi兩位藝術家的布展現場,看見他們如何構築所想,也相談他們的創作與心中所渴慕。

▶ 延伸閱讀:專訪2025台北雙年展藝術家Ivana Bašić:創作中超脫苦痛,尋找生命的自由

Jacopo Benassi的創作不可能事先計劃,更像是一場直覺探索的進行式。「我喜歡意外、沒有預設的狀態,許多東西都是 自然而然發生,這也許是我的缺點,但我的創作方式是真誠的。」在布展現場,他腎上腺素高漲地來回穿梭,正與策展人 之一Sam Bardaouil討論、拆裝作品:向上掛幾公分,完美!他 的「路障」一路從米蘭、熱內亞、亞爾梵谷基金會群展,現在來到了台灣,成為〈花都罷工了〉(Flowers on Strike)的一部 分。這概念最初來自義大利1968年的學運,而他也觀察到,台灣歷史正也是來自一場場抗爭。作品命名反映他對這世界的感受。

「這個世界配不上花朵,它既背離和平主義者,也背離所有反戰理念,所以花朵選擇罷工了。」

Jacopo Benassi於作品〈花都罷工了〉之前。(攝影◎林科呈;攝影助理◎李易蓁)
Jacopo Benassi於作品〈花都罷工了〉之前。(攝影◎林科呈;攝影助理◎李易蓁)

以不完美的浪漫探求未來可能

花,是他長久的創作主題之一。3月時Jacopo便來過台灣,深受故宮博物院的花卉畫作啟發,想為作品注入浪漫元素。他不願太過嚴肅地談論政治,「我想讓作品保持力道,但用諷刺的方式進入人們心中,因為太過暴力的東西反而會讓人逃避。」他帶了幾張明信片回旅館、畫了6幅畫,也在士林官邸玫瑰園待上了10個晚上,用閃燈凍凝住花尖的姿態。在他眼中,尖刺如同路障拒馬,既有保護功能,也警醒人們外來侵犯與弄傷自己的風險。

〈花都罷工了〉布置期間一隅。(攝影◎林科呈;攝影助理◎李易蓁)
〈花都罷工了〉布置期間一隅。(攝影◎林科呈;攝影助理◎李易蓁)

而花刺繪畫、影像與鑄造的拒馬黃銅尖刺被他組合在一起,或懸掛、或放置在鐵書櫃之上;其下隔層中放著台灣藝術家的書籍,源於台灣這次作為靈感支持著他的創作。開展前,他正駐村在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這次年輕學生協作的黏土藍白拖、小鳥也被放置作品其間。他開玩笑,說抗爭時「扔拖鞋不會受傷,它們是橡膠做的、不會痛。」

Jacopo Benassi於作品〈花都罷工了〉布置期間。(攝影◎林科呈;攝影助理◎李易蓁)
Jacopo Benassi於作品〈花都罷工了〉布置期間。(攝影◎林科呈;攝影助理◎李易蓁)

雙年展開幕時,Jacopo更帶來了一場《大龍蝦革命》演出。以拍攝地下音樂場景起步的他,曾在家鄉義大利拉斯佩齊亞經營著Btomic音樂俱樂部。直到一次,他意識到不該只作為攝影記錄者,他開始上台、把相機交給觀眾,角色翻轉了,觀眾也成為「Live Shooting」表演的一環。偉大的美國編舞家Trisha Brown曾說:「跌倒也是舞蹈。」這句話成了他的座右銘,「我理解到我的創作就是放手、讓我的不完美自由展現。」

如同相識的台灣表演藝術家林子寧,這次會在演出以台語唸唱,他也買了鑼鈸交予觀眾一同演奏「素人音樂」(musica andalfabeta),所有音樂、非音樂交會一塊,人們彷若跟他一同在路障間進行一場非暴力遊行,創造未來。「就像義大利Fluxus(激浪藝術)先鋒Giuseppe Chiari的概念:打破樂譜,讓音符掉落。這是一個混亂的時刻,但卻是真誠的,而我想要的就是這種真誠。」而問他這次也會將相機交給觀眾嗎?他大笑:那當然!

「沒有相機我什麼都做不了,透過它我可以進入曼陀羅般的狀態,所有事物都向我敞開。」

路障中是庇護與和平的伊甸園

在台灣的日子,Jacopo感受到一種與西方截然不同、一種源於人們相互尊重的寧靜。談到本次雙年展,Jacopo想到了「愛與和平」。尤其在與台灣年輕創作者的交流中,他感受到:「他們認同自己是台灣人,與老一輩對歷史的認知常有很大差距,好像各自在說不同故事,感到隔閡。所以我想將這次的作品獻給他們,我相信他們心中也有這份願望。」

稍早在瑞士蘇黎世,他也感受過相似的平和,在Mai 36藝廊個展的便命名為《Eden》——或許他始終在尋找一個失落美好的伊甸園。當觀眾置身路障之間,「我想讓人們體驗那個時刻,有點像諾亞方舟拯救世界,而我藉由路障庇護了人們。」

Jacopo Benassi於作品〈花都罷工了〉之前。(攝影◎林科呈;攝影助理◎李易蓁)
Jacopo Benassi於作品〈花都罷工了〉之前。(攝影◎林科呈;攝影助理◎李易蓁)

Jacopo Benassi

1970年生於義大利拉斯佩齊亞,目前於當地生活與創作。曾是 汽車修理工,1980年代在龐克社區中心Kronstadt中,受朋友 鼓勵開啟創作之路。由地下音樂場景開始接觸攝影,發展出以 閃光燈抹除景深的代表性風格。2011年於家鄉創立Btomic俱樂 部(∼2015)。近年創作跨足攝影、雕塑、繪畫與表演,發展 出「Live Shooting」表演形式,將音樂、身體與即時攝影融為 一體。

2025台北雙年展《地平線上的低吟》

展期|2025.11.01-2026.03.29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文|吳哲夫 攝影|林科呈 攝影助理|李易蓁 圖片提供|各單位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La Vie 2025/11月號《懷舊新潮》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專訪2025台北雙年展《地平線上的低吟》藝術家Ivana Bašić:創作中超脫苦痛,令生命〈靈變〉綻放

專訪2025台北雙年展《地平線上的低吟》藝術家Ivana Bašić:創作中超脫苦痛,令生命〈靈變〉綻放

探向內心深處,那份難以言明的「思慕」(yearning)指向何方?2025台北雙年展《地平線上的低吟》由此概念開展,將疑問拋擲向歷史、身分認同、集體與私我的記憶,最後再回到自己。而在開展之際,我們直擊Ivana Bašić、Jacopo Benassi兩位藝術家的布展現場,看見他們如何構築所想,也相談他們的創作與心中所渴慕。

▶ 延伸閱讀:專訪2025台北雙年展藝術家Jacopo Benassi:這世界不配,於是〈花都罷工了〉

初見Ivana Bašić的作品,你或許難以明確形容眼前所見:是超脫現實的外星異形生命體?似人非人,像某種來自地球的生命形式也不全似?對她來說,創作是對現實世界的超越。她形容整個過程是場「有序的混亂」,她的工作環境總是鬆散而開放,以迎接任何不可預知的可能。一件雕塑的創作過程非常漫長,甚至可長達15個月。她分享,等待想法成形如同冥想。「我常獨自一人在工作室裡,連續播放同一首歌好幾個月,嘗試創造某種淨空的狀態、抹去來自這世界的影響。如此,我便能繞過現實,進入另一維度。」

Ivana Bašić與作品〈氣動激情〉。(攝影:林科呈;攝影助理:李易蓁)
Ivana Bašić與作品〈氣動激情〉。(攝影:林科呈;攝影助理:李易蓁)

走過童年戰火,雕塑超越生命的哲學

「我祖母總告訴我:『兄弟、鄰居反目成仇,然後突然開始互相殘殺。』一切都是超越理性的。」

現居紐約的Ivana,童年經歷過1990年代扯裂南斯拉夫土地的戰爭。她說,她們的記憶常停留在戰前的美好,聽到前南斯拉夫音樂總不自覺含淚。現實的不確定,令她感覺一切可能隨時崩潰,消亡的結果終將會降臨己身。她以物質隱喻對生命的看法,像容易消亡的蠟經常用來隱涉短暫的肉體;看似吹彈可破的玻璃則代表生物的呼吸;青銅堅韌如盔甲;而不易氧化和腐蝕的不鏽鋼,則象徵超越時間、作用於生命的不可抗力,甚至是暴力。

〈氣動激情〉局部。(攝影:林科呈;攝影助理:李易蓁)
〈氣動激情〉局部。(攝影:林科呈;攝影助理:李易蓁)

Ivana參考了神聖建築的視覺語言,以及「聖母無玷之心」等宗教概念,打造〈氣動激情〉(Passion of Pneumatics)。「我用一塊雪花石膏取代了太陽或心臟的概念,太陽射線則由氣動錘取代,慢慢將石塊敲擊成塵埃。而錘子的節奏與我的呼吸同步,整個過程也如同身體緩慢消減的過程。」生命在呼吸的代謝中新生與垂敗,礦石回歸塵土又將被大地重塑,萬物在她眼中是不斷的輪迴。

探尋生命無限的精神潛質

這次北美館委製的新作〈靈變〉(Metanoia)同樣是氣動雕塑,造型如蓮花向天綻放;霧氣透過植物萌發般外延的管道,由周圍散落種子般的口器噴湧而出。她解釋,作品靈感來自南斯拉夫未來主義的「Spomenik」紀念碑。這些碑體是建構南斯拉夫國族神話的一環,象徵接納過往的失落與創傷,並共同構築一個國家的未來嚮往。那些混凝土碑體欲要對抗時間卻終將敗毀的徒勞嘗試,尤其令她動容。

〈靈變〉,2025,與Saba Mahdavi 及bespoke. Sur-Mesure Engineering Studio共同製作。(圖片提供:藝術家及Albion Jeune 和Francesca Minini 版權所有,由2025 台北雙年展委託製作,本作品承蒙 Leonie Lang 及Marc Muller慷慨支持,得以實現。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靈變〉,2025,與Saba Mahdavi 及bespoke. Sur-Mesure Engineering Studio共同製作。(圖片提供:藝術家及Albion Jeune 和Francesca Minini 版權所有,由2025 台北雙年展委託製作,本作品承蒙 Leonie Lang 及Marc Muller慷慨支持,得以實現。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那種想要離開地面、脫離束縛、向上飛升,向更偉大的力量敞開自己,將自己的人性、痛苦和創傷都獻祭出去,藉此獲得救贖或治癒的渴望,正接近我的作品所想呈現的姿態。」

「我覺得台灣和中國的歷史,與南斯拉夫的境遇非常相似。我們都經歷過分裂,在這裡展出是很完美的,可以將這些共通的經驗和歷史帶入對話。」談到「思慕」的概念,Ivana分享她心中那股強烈想要超越現實世界的想望。她提到,人們經常會因觸及到生命的藩籬而感到失落。「但這說明了一件事:我們怎會知道『失落』的感受?除非我們潛意識深處本就知道,有一個無限、永恆、沒有限制的世界存在,而我們曾身處其中,知道那是怎樣的感受,而不是我們所處的這種生命形式。」她相信,我們只是忘了原有的可能,因此身體的消亡或許也代表自由的一刻。而藉由創作,她想繼續探知人的存在,以及我們真正的潛能究竟是什麼。

Ivana Bašić與作品〈氣動激情〉。(攝影:林科呈;攝影助理:李易蓁)
Ivana Bašić與作品〈氣動激情〉。(攝影:林科呈;攝影助理:李易蓁)

Ivana Bašić

1986年生於南斯拉夫貝爾格勒,2010年起於紐約生活與工作。擅長雕塑創作,以蠟、玻璃、不鏽鋼、 雪花石膏等材質,探索身體的脆弱與變形,深受她 童年經歷南斯拉夫內戰的創傷記憶影響。近期展覽 包括柏林Schinkel Pavillon(2023、2024)、巴黎 Lafayette Anticipations(2023)、布拉格國立美術 館(2021)等。

2025台北雙年展《地平線上的低吟》

展期|2025.11.01-2026.03.29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文|吳哲夫 攝影|林科呈 攝影助理|李易蓁 圖片提供|各單位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La Vie 2025/11月號《懷舊新潮》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