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承毅:「換個視角,從自然書,重新認識台灣。」

換個視角,從自然書,重新認識台灣。

長期以來,每當我們談到「歷史」,多半所關注的焦點,在於以重要「政治事件」為核心的敘事內容,藉此得以定錨,從而去理解這個土地上生活的人們所曾經發生過的故事。 

 

隨著九零年代,民主化浪潮,台灣政治逐漸解禁,讓曾經被視為禁忌的台灣議題,得以重啟天日,台灣研究從而一躍成為顯學,除了政治議題,文化藝術,自然生態,等多樣子題,學院內外的蓬勃討論及發展,讓我們得以從不同角度來窺看,這座有點熟,卻又帶點陌生感的美麗之島—福爾摩沙。

 

就學時期,有幸躬逢這波浪潮,相對於政治史的苦悶,社會史的悲情,文化史的無奈,藝術史的寂寥,承載著土地脈絡與故事的自然書寫,就在泛台灣史領域中,如小清新般,存在,就因土地無聲,動物不語,所以更須有一群熱愛自然的詮釋者,才能讓山林傳奇,廣為流傳。

 

回想那時的我,因嗜讀台灣史,進而有幸接觸自然書寫,並被那一篇又一篇的精彩文字所吸引,那些隱藏在台灣島各尋常角落的自然史詩,透過這些觀察者的筆下的導覽,激發出我們的想像力,進而隨著文脈遨遊山林,潛入海岸,接觸屬於台灣的美好。

 

當然平面的紙本再如何詳實敘說,都不如有機會,透過實體展示設計,讓精彩內容得以躍上紙來,追求體驗的「真實感」,讓人身歷其境地,彷如走入山林,開啟一段福爾摩沙自然探險之旅。而這就是這檔「綠色之夢 — 當代臺灣自然書寫特展」存在之絕對理由。

 

如何顛覆過往靜態文本的展示經驗,從找回「策展」存在之目的與意義下手,建構以「內容」為展示核心,以「體驗」為互動主體,以「人本」為價值提供之終極目標及思維?當清楚定義好方向與軸線之後,展示思維就可進入思索,如何打破文字的既有侷限,超脫時空的疆界,藉以脈絡化重新梳理,並注入展示新巧思,讓那些無聲的內容,重新被賦與生命,成為有意義與價值的養份,進而被人們自然而然的帶走…

 

這一次,當我們走進國立台灣文學館的「綠色之夢 —當代臺灣自然書寫」展區,將不再令人卻步,因為,展示空間中,不再存在排滿密密麻麻文字、大小不一的展板,也沒有轉印內容複製貼上的各式燈箱,更不會看到一整排泛黃的書籍成列。取得代之的是重新梳理,精心產製,從觀眾視角為出發的展示內容。

 

將策展的思考,體現在「視角」切換,堪稱為本次展覽的一大賣點。當自然書寫的觸發,是來自於一群對環境充滿好奇心的觀察者,在野地現場的感官間的真實覺察,而那一種純粹的感動,讓他不禁提筆,把意會內涵行文闡述,而詮釋過後的文本,就成為我們窺看自然故事的原點。如今,透過展示設計的真實性,嘗試把人們拉回田野現場,貼近發現者脈絡,體驗瞬間的感動,蟲觀真實的發現歷程,加深對於文字背後的理解,此外,在展示歷程的前後段,視角轉為鳥瞰,讓我們能回顧過去,對於自然與生態的啟蒙,並在透過展示深刻理解人與自然間的愛恨情仇之後,帶著滿滿的反思離開,無論鳥瞰蟲觀,視角的切換,為的是找回人本的關懷

 

接著,讓我們從體驗設計角度一同走訪展區,當你信步來到展區周邊,斗大的「綠色之夢」四個大字,很難不看見,這是來自於大自然的問候,提醒你即將展開一場屬於人與自然的生態對話。整個展區共分為四個區,但如同史詩般,依著起承轉合的節序述說著土地,自然與生態的故事

 

懷著興致走進「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展區,眼之所見,是個充滿衝突感的視覺映像,錯落的樹林輪廓,搭配冷色調為造景,一股寂寥的情緒,背後乘載著是自然界無聲的抗議,當好奇心被激起,接著斗大的精煉文句,雖是大哉問,但則則如利箭般,直指觀覽者不願面對的逃避

 

台灣適不適合發展核能? 回收是不是代表永續? 到底天燈該不該放?.........不想聽,不想問....

 

正當你想僥倖的放過自己,但經不起好奇觸摸展場內的枝幹,這時感溫油墨技術讓機制啟動,一件一件環境破壞的事實,湧起心中激起的反思,而這些字句如同在心中投下一顆顆大石,激起無限的漣漪,進而走向下一區「尋找X點」。

 

在前一個展區,透過總覽台灣土地的憤怒與悲愴,化身為一位環境關心者後,你是否想進一步了解,到底是什麼樣感動,讓一群人願意現身為環境的傳道者,為無聲的自然進行有聲的控訴,到底創作的起源為何?透過八個故事箱與八個窺視孔,直接把你帶往山林田野現場,如同小叮噹的任意門般,讓你一秒到山林邊,跟著蝴蝶振翅飛舞,下一秒到海邊,聽著海豚高亢的笑聲,或者是如同一位自然探險家般,窺看昆蟲的姿態,感受植物的奧妙。

 

成為一位準自然報導人後,接著來到「自然書寫」展區,這時名家們的文本內容將在此直接與您相遇,你大可把握機會好好的享受這不同展示技法的詮釋,從中多一份的了解生態之奧妙,而從文本中所節錄的金句,每一則都是這樣無比深刻,也帶領我們能從更多元的角度來感受自然議題的多元,當然平面的還不夠,透過擴增實境(AR)的技術,再度讓你如同走到野外,感受虛實整合的學習樂趣。

 

當然,這還沒完,臨去秋波之前,為了讓你留下深刻印象,在「綠色行動」展區,透過遊戲化設計,引導觀覽者透過參與的過程,增進對於生態議題的理解,並認識在生活中有那些機構團體,正日以繼夜地在努力倡議,為生態的永續及保育持續努力。

 

「反思」是這次台灣自然書寫展示,期盼能帶給大家的一份禮物,期盼藉此能在心中種下一顆種籽,期待日後發芽,再多的文本內容及展示科技,都只是一個溝通的有形載體,一切的投入都只是為了能傳達關心土地,愛護生態的心,所以在結束之前,你可以選擇留言給自己,或者寄語大自然母親,一份信實的承諾,為此行劃上休止符。

 

大自然本身就是一本最佳的教科書,走過展出,就如同閱覽了一冊活的台灣近代自然史,相關議題一一細數,並映入眼簾當中,當然這只是一個開始,期待展示過後,所觸發的行動。

 

 

Info│「綠色之夢」當代臺灣自然書寫特展

展覽期間:2017.04.07-2018.02.25

展覽地點:國立臺灣文學館 一樓展覽室D

開館時間:週二~週日09:00-18:00 ﹝周一休館﹞

地 址:台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PROFILE / 林承毅 

現任林事務所代表&服務設計師,潮流考現學家,大學業界講師,企業體驗策略顧問,專欄作家,文化部青村計劃顧問。具跨領域背景,倡導雜學,同理心及洞察力之必要。近年嘗試將設計思維帶往不同領域異花授粉。相信以人為本之重,惟掌握互動的細微脈絡,察覺創新契機,最終將可實踐服務設計內涵,滿足使用者需求,創造共益設計之效。

 


 

Text / 體驗設計顧問 +林事務所服務設計師 林承毅

Photo / 宜東文化

CHANEL雜誌《ARTS & CULTURE Magazine Vol. 1》誕生:從新銳藝術家專題、香奈兒女士藏品,踏上時尚的平行旅程

CHANEL雜誌《ARTS & CULTURE Magazine Vol. 1》誕生:從新銳藝術家專題、香奈兒女士藏品,踏上時尚的平行旅程

溫潤厚實的書捧在手裡,得以真正感受藝術之重。香奈兒2025年全新刊物《ARTS & CULTURE Magazine Vol. 1》現於包括台北在內的全球20座城市登場。從新銳藝術家專題、CHANEL Next Prize得獎作品,到由後現代主義攝影師掌鏡的香奈兒女士藏品特輯,盡收250頁精彩篇幅中。跟隨G-Dragon的身影、Tilda Swinton的留言⋯⋯香奈兒為每位觀眾準備的奇幻旅程未曾限於時尚本身。

之於我們所處的時代而言,紙張的存在意義早已超越知識傳遞,「上綱」到了人文溫度與真實情感交流的範疇。2025年,香奈兒延續百年來對藝術的支持,推出全新藝術與文化刊物《ARTS & CULTURE Magazine Vol. 1》,由品牌藝術、文化與傳承部門總裁Yana Peel主導,聚焦過去5年間品牌與藝術家及文化機構的合作成果。

首刊封面選用香奈兒5大重要色彩中的「金」底搭配「ARTS & CULTURE」浮雕字樣,並透過後現代主義攝影師Roe Ethridge的鏡頭,以法國立體派雕塑家Jacques Lipchitz於1921年創作的香奈兒女士頭像(戴著2002/03秋冬系列金屬眼鏡)的強烈意象引人入勝,揭開這趟愈見寬闊的視覺旅程。

香奈兒全新藝文雜誌《ARTS & CULTURE Magazine Vol. 1》封面。(圖片提供:右Chanel,左翻攝實體雜誌 by Ning Chi)
香奈兒全新藝文雜誌《ARTS & CULTURE Magazine Vol. 1》封面。(圖片提供:右Chanel,左翻攝實體雜誌 by Ning Chi)

內容亮點#01:藝術成果呈獻

當代創作者專題、香奈兒卓越大獎作品集

採大開本設計的《ARTS & CULTURE Magazine Vol. 1》匯聚豐富多元的藝術創想,並精選亮、霧面等多種藝術紙張呈獻250頁篇幅,不僅彰顯品牌對當代創作者的關注,亦供讀者一窺新銳藝術家的卓越才華,見證他們通過各樣媒介為藝術世界注入的蓬勃生機。

全刊以英文呈現,前半部帶來從英國藝術家Tracey Emin、Savanah Leaf到中國藝術家曹斐、陸揚的專題介紹,以圖文穿插方式邀讀者一同鑑賞諸位的生涯重要創作;後半部則公開香奈兒卓越大獎(CHANEL Next Prize)得主作品集,展露品牌自2022年開辦該獎項以來,在藝術和文化領域的深度著力。創刊號亦邀集香奈兒藝術與文化摯友們分享對未來的洞見,包括品牌大使Tilda Swinton、Penélope Cruz、G-Dragon權志龍等人都參與其中,Tilda Swinton甚至留下了一封簽名信。

《ARTS & CULTURE Magazine Vol. 1》的大開本設計在藝術作品呈現上達到極佳視覺效果。(雜誌提供:Chanel,圖片翻攝:Ning Chi)
《ARTS & CULTURE Magazine Vol. 1》的大開本設計在藝術作品呈現上達到極佳視覺效果。(雜誌提供:Chanel,圖片翻攝:Ning Chi)
品牌大使G-Dragon亦登上創刊號。(雜誌提供:Chanel,圖片翻攝:Ning Chi)
品牌大使G-Dragon亦登上創刊號。(雜誌提供:Chanel,圖片翻攝:Ning Chi)

「身處這個充滿變動、數位進程在我們眼前飛速前推的時代,保護、支持並聚焦於藝術家的創作獨立性與人性,顯得比以往任何時刻都更加重要。」——香奈兒藝術、文化與傳承部門總裁Yana Peel

雜誌前半部以品牌近5年曾交流合作的藝術家專訪、專題為主,後半部則大篇幅呈獻香奈兒女士私人收藏、香奈兒品牌歷史典藏及CHANEL Next Prize得主作品集;圖為達利(Salvador Dalí)插畫作品。(雜誌提供:Chanel,圖片翻攝:Ning Chi)
雜誌前半部以品牌近5年曾交流合作的藝術家專訪、專題為主,後半部則大篇幅呈獻香奈兒女士私人收藏、香奈兒品牌歷史典藏及CHANEL Next Prize得主作品集;圖為達利(Salvador Dalí)插畫作品。(雜誌提供:Chanel,圖片翻攝:Ning Chi)

>> 4位藝術家專題搶先看

「英國青年藝術家(YBAs)」代表人物之一的Tracey Emin,曾憑藉知名裝置〈我的床(My Bed)〉入圍透納獎,2007年亦代表英國參加第52屆威尼斯雙年展。英裔美國電影導演兼錄像藝術家Savanah Leaf,則於2024年挾長片首作《地球媽媽(Earth Mama)》奪得第77屆英國電影學院獎(BAFTA)。

美國電影導演Savanah Leaf獲英國電影學院獎作品《地球媽媽》。(雜誌提供:Chanel,圖片翻攝:Ning Chi)
美國電影導演Savanah Leaf獲英國電影學院獎作品《地球媽媽》。(雜誌提供:Chanel,圖片翻攝:Ning Chi)

中國青年藝術家曹斐,作品以媒體裝置和錄影為主,最大獨特性在於融合社會評論、流行美學、超現實主義及紀錄片拍攝手法的創作風格;2003至2015年間三度登上威尼斯雙年展,2019、2020年更先後於巴黎龐畢度中心及倫敦蛇形藝廊舉辦個展。

中國藝術家曹斐以融合社會評論、流行美學、超現實主義及紀錄片拍攝手法的獨特創作風格為人所知。(雜誌提供:Chanel,圖片翻攝:Ning Chi)
中國藝術家曹斐以融合社會評論、流行美學、超現實主義及紀錄片拍攝手法的獨特創作風格為人所知。(雜誌提供:Chanel,圖片翻攝:Ning Chi)

上海出身、現居東京的跨領域藝術家陸揚,作品多從動漫、遊戲和科幻次文化中汲取靈感,擅用電腦合成影像技術(CG)和遊戲建構為媒介,同時深受佛教哲學影響,探索身分認同、生命、科技與靈性等命題。

旅日中國藝術家陸揚作品顯見動漫、遊戲和科幻次文化元素。(雜誌提供:Chanel,圖片翻攝:Ning Chi)
旅日中國藝術家陸揚作品顯見動漫、遊戲和科幻次文化元素。(雜誌提供:Chanel,圖片翻攝:Ning Chi)

內容亮點#02:品牌歷史回顧

香奈兒女士藏品攝影、藝術史學家評論專文

呈獻當代優秀創作的同時,《ARTS & CULTURE Magazine Vol. 1》亦回望品牌傳承脈絡中,涵蓋建築、攝影乃至藝術史等不同領域的合作項目。由CHANEL藝術、文化與傳承部門總裁Yana Peel親自執行的建築師Peter Marino專訪打頭陣,攝影師Roe Ethridge特別為香奈兒女士康朋街31號私人寓所和品牌傳承部收藏品創作的攝影特輯〈香奈兒歷史典藏(CHANEL History Collection)〉接續豐富刊物內容。

〈香奈兒歷史典藏〉不只是靜物攝影,更是Roe Ethridge通過鏡頭語言的重新詮釋,為古物塑造的新視覺意象。(雜誌提供:Chanel,圖片翻攝:Ning Chi)
〈香奈兒歷史典藏〉不只是靜物攝影,更是Roe Ethridge通過鏡頭語言的重新詮釋,為古物塑造的新視覺意象。(雜誌提供:Chanel,圖片翻攝:Ning Chi)

Peter Marino曾打造香奈兒紐約57街旗艦店、東京銀座專門店、台北101珠寶腕錶旗艦店等多個店鋪空間;Roe Ethridge則本身即以「如何重組圖像構出新體驗」聞名,創建古典作品的風格化版本亦是他所長,此次針對品牌歷史藏品進行封面和內頁創作可說完全展現了他始終探索的「攝影的可塑性」。

此外,首刊還邀請到行為藝術組織Performa創始人、藝術史學家RoseLee Goldberg撰寫評論專文〈表演的人生:嘉柏麗香奈兒與前衛藝術(A Life of Performance: Gabrielle Chanel & The Avant-Garde)〉。

全球20座城市同步發行,台北Moom Bookshop提供限量收藏

《ARTS & CULTURE Vol. 1》於全球20座城市的23家獨立書店同步發行,包括阿姆斯特丹、邦加羅爾、曼谷、柏林、格拉斯哥、香港、倫敦、洛杉磯、墨西哥城、米蘭、紐約、巴黎、聖保羅、首爾、上海、雪梨、台北、東京及蘇黎世。台北於Moom Bookshop限定登場,即日起至7月31日限量提供幸運讀者收藏。

《ARTS & CULTURE Vol. 1》進駐全球20座城市的23家獨立書店,包含台北Moom Bookshop。(圖片提供:Chanel)
《ARTS & CULTURE Vol. 1》進駐全球20座城市的23家獨立書店,包含台北Moom Bookshop。(圖片提供:Chanel)

Moom Bookshop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忠孝東路三段251巷8弄16號

*雜誌為非賣品,獲得方式請點此查看Moom Bookshop社群貼文

有興趣的讀者不妨於時間內到Moom Bookshop看看,或造訪世界其他城市時留意以下指定書店名單。(圖片提供:Chanel)
有興趣的讀者不妨於時間內到Moom Bookshop看看,或造訪世界其他城市時留意以下指定書店名單。(圖片提供:Chanel)

全球參與書店名單

洛杉磯Arcana、阿姆斯特丹Athenaeum、上海Bananafish、曼谷Bangkok CityCity Gallery、雪梨BTWNLNS、墨西哥城Casa Bosques、紐約Casa Magazines、邦加羅爾Champaca、柏林Do You Read Me!?、倫敦Foreign Exchange News、倫敦Reference Point、米蘭Libreria Bocca、聖保羅Megafauna、台北Moom Bookshop、蘇黎世Never Stop Reading、北京postpost、格拉斯哥Ripe、倫敦Rococo News & Magazines、首爾Still Books、倫敦Tenderbooks、香港ACO BOOKS。

同場加映:香奈兒藝術舉措

香奈兒藝術、文化與傳承部門總裁Yana Peel於首刊序言中表示,「CHANEL文化基金致力於支持並表彰全球變革者。這是屬於無所畏懼之人的舞台——那些正在改變我們看待世界方式的人——我從未如此期待未來發展。」藝術作為一切事物的重要靈感來源,香奈兒以文化基金、卓越大獎兩項舉措,分別和文化機構展開長期合作,並對全球藝術新進提供實質獎助。

  • 香奈兒文化基金

香奈兒文化基金(CHANEL Culture Fund)為一全球計劃,同時和世界各地領先的文化機構開展長期合作,興辦各類推廣創意與文化思維創新的主題項目,旨在於突顯缺少的聲音、促進不同領域間的合作,並發揚可為文化及社會帶來改變的概念。合作夥伴包括首爾三星美術館Leeum、美國芝加哥當代藝術博物館、倫敦國家肖像館、巴黎龐畢度中心及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 香奈兒卓越大獎

香奈兒卓越大獎(CHANEL Next Prize)為一國際性獎項,以推動藝術與文化領域創新為使命。每兩年頒發一次,開放所有年齡、性別、國籍人士報名,再由全球各界藝術與文化領袖組成顧問委員會進行匿名提名,最終表揚10位在音樂、舞蹈、表演、電影、視覺藝術、數位設計領域敢於冒險且創意無限的傑出創作者,提供每人100,000歐元獎金,助他們實現富有挑戰性的全新計劃,並可加入香奈兒籌組的導師及人脈交流社群網絡,進一步開啟跨領域合作可能。

2022年首屆得獎者涵蓋11個國家/地區,分別活躍於設計、電影、表演和視覺藝術等領域,尤彰顯不同藝術形式間的流動特質。此獎項延續了從香奈兒女士為同時代前衛藝術家提供支援以來,品牌在藝術贊助上的百年傳承。

Tilda Swinton長年作為香奈兒品牌大使暨藝術與文化大使,代表參與諸多相關活動。(雜誌提供:Chanel,圖片翻攝:Ning Chi)
Tilda Swinton長年作為香奈兒品牌大使暨藝術與文化大使,代表參與諸多相關活動。(雜誌提供:Chanel,圖片翻攝:Ning Chi)

「香奈兒女士摯友、俄羅斯芭蕾舞團創辦人謝爾蓋達基列夫(Sergei Diaghilev)的『Étonnez-moi』(Surprise me,讓我驚豔之意)一言,如今也成為鑿刻於CHANEL藝術、文化與傳承部門的箴言,引領我們在跨領域、跨世代與跨地區的創作中持續閃耀。」——Yana Peel

延伸閱讀

RECOMMEND

京都陶藝工作室Suna Fujita夫婦:「我們在鄉下很普通地生活,直到某天Loewe傳來訊息⋯⋯」初心帶他們走上國際舞台

京都陶藝工作室Suna Fujita夫婦:「我們在鄉下很普通地生活,直到某天Loewe傳來訊息⋯⋯」初心帶他們走上國際舞台

就現在這個當下,你能想起上一次發自內心地感動,為的是生活中什麼樣的事嗎?當運轉過快的日常沖淡感知,甚至不知不覺削弱人們被觸動的能力,「返璞歸真」成了無可替代的指引,為若有所失的你我領路回到自然。草木生長,動物對話,大大小小的觸動隨處都在發生——京都陶藝工作室Suna Fujita,正真實記錄並試圖重現這些觸動,讓人見到不禁唇勾微笑,也眼盈淚光。

用一場對談帶你認識一間寶藏庫

或許你曾在Loewe標誌性Puzzle包款上看過這些活蹦亂跳的小傢伙,卻還不知道他們蘊育於京都鄉間的背後故事——為慶祝2025年正值Puzzle包款問世10週年,Loewe不僅舉辦為期4日的展覽呈獻品牌皮革工藝薈萃(點此可閱讀專文報導),更邀請曾共推聯名系列的京都陶藝工作室Suna Fujita創辦人藤田匠平(Shohei Fujita)親臨台灣,於台北藝廊Dopeness Art Lab進行跨領域對談,與談人包括代表時尚媒體的《VOGUE》亞太區編輯總監孫怡(Leslie Sun)、代表藏家和消費者的藝術空間Tao Art共同創辦人陳薇捷(Vicky Chen),並集結品牌、媒體及藝術從業者到場聆聽。

本文將整理報導講座中藤田老師所分享之Suna Fujita成立契機、與時尚品牌聯名開端及夫妻合作20年來的「變與不變」。當然,也將依循老師陳述,帶大家前進Suna Fujita京都工作室一探究竟。

日本陶藝家、京都陶藝工作室Suna Fujita共同創辦人藤田匠平來台參與Loewe跨領域對談。(圖片提供:Loewe)
日本陶藝家、京都陶藝工作室Suna Fujita共同創辦人藤田匠平來台參與Loewe跨領域對談。(圖片提供:Loewe)

歡迎來到Suna Fujita的微觀世界

作品不會動,藝術的意念卻在幀幀日常中湧動

Suna Fujita,具體是一間藏在京都鄉野之間的陶藝工作室,由陶藝創作者藤田匠平與妻子山野千里(Chisato Yamano)創立於結婚之時;其名同時象徵著這對夫妻檔藝術家如何從各自創作到共同創作,逐步踏上未曾設想的精彩旅程。對資深藝術迷編輯不敢斷言,但對時尚人士乃至普羅大眾來說,能夠認識到Suna Fujita這麼一個寶藏品牌,真得歸Loewe聯名系列之功。2023年末,Loewe攜手Suna Fujita工作室打造2024早春作品,藉山野老師富想像與奇幻色彩的畫筆,使原繪製於陶器上的熊貓、企鵝、狐猴、水獺、曼德拉草及人類朋友等角色全員躍然品牌服裝、包款和配飾上。

夫妻檔藝術家藤田匠平和山野千里於2005年將Suna Fujita轉型為雙人組合,開啟了未曾設想的精彩旅程。(圖片提供:Loewe)
夫妻檔藝術家藤田匠平和山野千里於2005年將Suna Fujita轉型為雙人組合,開啟了未曾設想的精彩旅程。(圖片提供:Loewe)

如眾所知,Loewe從雕琢皮革起家,並在前任總監Jonathan Anderson執掌的10年間愈發深耕藝術領域(Loewe工藝獎自是一例),善用時尚的強勢資源探索藝術的不同詮釋方法,2023、24年間與Suna Fujita的密切合作亦充分彰顯品牌開放性與天馬行空的創意力度——我們與其說Loewe將Suna Fujita的作品盡可能呈現在觀眾眼前,不如說他們直接將觀眾帶進了Suna Fujita的微觀世界。

Suna Fujita轉型契機:沒有實質用途的藝術品賣不出去?

與談人暨主持人Leslie開場率先拋出大家對每位「成功」的藝術家肯定都好奇的問題,如何開始的?發展過程中又有什麼樣的成長和變化?藤田老師坦然表示,Suna Fujita事實上並非一開始就做陶器,開設工作室初期夫妻倆分別埋頭於個人藝術創作,且更傾向單純的藝術品(老師使用「object,物件」這個字眼),「但不管日本甚或全世界,這種『不屬於一件器皿』的東西,好像在藝術的市場上並不能夠賣得很好。」以至於兩人花在創作上的時間無法和收入成正比,頗為傷腦筋。

Suna Fujita現將陶器做得有聲有色,實則歷經創作取向的調整。(圖片提供:Loewe)
Suna Fujita現將陶器做得有聲有色,實則歷經創作取向的調整。(圖片提供:Loewe)

直到某天,他們靈光乍現——「還是我們來做陶器?!」這個想法深深鼓舞了他們,太太更進一步提出「合作」建議,認為可運用彼此的專長相輔相成:太太本身繪畫非常出色,但在窯爐的操作上沒有藤田老師好,因此器皿的實體製作主要為藤田老師負責,上頭的繪畫則交由太太來創作。就這樣,自2005年起,藤田匠平和山野千里正式組成雙人組合,期待著能因此參與到陶器藝術家的世界之中,提升作品受到大眾青睞和收藏的機會。其創作本營亦經過兩次移轉,從京都市內,遷至愛媛縣山中待了約莫5年,如今位於京都郊區的工作室則已落腳7年之久。

陶器作品先由先生藤田匠平負責形體製作,再由妻子山野千里繪製表面圖騰。(圖片提供:Loewe)
陶器作品先由先生藤田匠平負責形體製作,再由妻子山野千里繪製表面圖騰。(圖片提供:Loewe)

Suna Fujita創作風格:還原自然風貌,願人與動物共存共好

那麼Suna Fujita讓人恍如置身童話故事般的場景和多樣角色,靈感又是汲取自何方?藤田老師直言,「我太太的畫風其實本來就是大家所看到的這樣。」並不特意去做創新,僅僅自然地將人類和各種動物原貌呈現出來,即為Suna Fujita的特色。換言之,我們所謂返璞歸真的「璞」與「真」,無非就是他們所處的日常;不凡靈感亦在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裡,又何來返歸之說,何須汲汲取得。

Suna Fujita作品讓人恍有置身童話之感;除具立體筆觸的平面圖騰外,亦不乏直接以動物為造型的立體杯具。(圖片提供:Loewe)
Suna Fujita作品讓人恍有置身童話之感;除具立體筆觸的平面圖騰外,亦不乏直接以動物為造型的立體杯具。(圖片提供:Loewe)
對此,藤田匠平直言他們做的僅僅是自然地將人類和各種動物原貌呈現出來,並沒有特意要創新。(圖片提供:Loewe)
對此,藤田匠平直言他們做的僅僅是自然地將人類和各種動物原貌呈現出來,並沒有特意要創新。(圖片提供:Loewe)

此外,由於執筆的山野老師非常喜歡動物,每次看到動物都很想親近牠們、摸摸牠們(小時候的願望甚至是成為動物園裡的動物飼育員),便透過創作讓人與動物存在於同一畫面,沒有界限地玩在一起——縱使這些場面不見得在「現實」中完全成立,山野老師仍持續捕捉其中的靈動活潑。懷著對動物的重視之情,不僅他們自己家裡養了小狗、小雞,藤田老師亦認為太太始終抱以希望大家能夠多去親近動物的心意在創作。

夫妻兩人生活於京都鄉野間,與自然為伍。(圖片提供:Loewe)
夫妻兩人生活於京都鄉野間,與自然為伍。(圖片提供:Loewe)
極喜愛動物的山野千里,每幅創作都如一張人與動物共存共好的美好藍圖,他們家中也真的有養狗!(圖片提供:Loewe)
極喜愛動物的山野千里,每幅創作都如一張人與動物共存共好的美好藍圖,他們家中也真的有養狗!(圖片提供:Loewe)

如何從京都鄉間走上國際舞台?

與Loewe的全球聯名始於一則「怪怪的」Facebook訊息

然而,世界如此大、藝術家如此多,Suna Fujita怎麼和Loewe牽上線的?藤田老師微微自嘲地說,對於這次合作,其實最感到驚訝的是他們自己。「我們兩個只是在鄉下做陶器生活的一般人,對於這些高端品牌幾乎是不認識的,老實說連『Loewe』的名字也不太知道。我們很普通地生活,然後創新我們的作品。」有天竟在Facebook收到一則來自Loewe的訊息:我們想要買你們的作品,請問該怎麼做?藤田老師不帶一點阿諛或矯飾,僅娓娓道來夫妻倆當時的錯愕,「我們想說,『欸?怎麼回事?』內心覺得這個訊息似乎重要、但又有點怪怪的,所以就回信了。」沒想到Loewe再度回覆,並且詢問了合作的可能。「之後我們第一次上網查Loewe是誰,一查發現不得了。」聽到這裡,全場都笑了——讓藝術可貴的,從來就不是層層包裝的浮華,而是別無目的、將一切真誠傾注於創作的初心。於是,Suna Fujita將作品寄給Loewe,雙方的合作就此展開。

夫妻倆平凡的不凡生活或許正是其作品最「真」的靈感來源。(圖片提供:Loewe)
夫妻倆平凡的不凡生活或許正是其作品最「真」的靈感來源。(圖片提供:Loewe)

「我們兩個只是在鄉下做陶器生活的一般人,對於這些高端品牌幾乎是不認識的,老實說連『Loewe』的名字也不太知道。我們很普通地生活,然後創新我們的作品。收到訊息後第一次上網查Loewe是誰,一查發現不得了。」——Suna Fujita談與Loewe的合作開端

起初構想的「日本限定」,最終也因廣受喜愛而擴大成了全球性的發行。「對我們來說,真的是一個非常好玩、非常開心的機會,是我們的第一次。」藤田老師笑著眯起眼睛,「他們還邀請我們到巴黎,拿出很多服飾,每一樣都打開給我們看。這些場景我們平常只能在電視節目上看到,沒想到我們兩個就站在那裡了。」言談間,盡顯他們對眼前事物真心感到的不可思議,以及被旅程中每個當下觸動後的樸實回應。

藤田匠平以「不思議」一詞形容與這回聯名經驗。(圖片提供:Loewe)
藤田匠平以「不思議」一詞形容與這回聯名經驗。(圖片提供:Loewe)

見證Loewe工坊的勃勃生氣,領會「開心做作品」是共同DNA

Jonathan Anderson的「鬼馬」創意基因,在Loewe作品、尤其相對更無所規限的「配飾」上簡直發揮得淋漓盡致;連同此次搭配Puzzle 10紀念包款推出的一系列外星生物(?)掛飾都讓人冷不防被荒謬可愛到無話可說。

Suna Fujita作為同樣不乏此類奇思妙想的創作者,隨即被問到和Loewe之間的共通概念。藤田老師回應,雖然自己只認識一部分的Loewe,並不是知道全部,但可以在和品牌合作的過程中感受到他們對員工和工作環境的重視。「我們有去巴黎,他們親自帶我們到皮革工坊,我們看到那些職人的工作姿態,都是非常開心的。」這與老師自己曾在日本工廠打工的所見所感產生了一些對比,「(在日本的工廠)可能因為工作通常很辛苦,所以每個人的臉色都不是太愉快。可在Loewe的工廠裡,每個人都生氣勃勃,很仔細地在做作品。我可以從中感覺到他們想要做一件好作品的心情,這也許就是我們共通的概念。」

藤田匠平過去也曾有過在日本工廠工作的經驗。*圖為Suna Fujita工作室。(圖片提供:Loewe)
藤田匠平過去也曾有過在日本工廠工作的經驗。*圖為Suna Fujita工作室。(圖片提供:Loewe)
Suna Fujita的奇思妙想雖非Loewe那般強烈風格,卻總有讓人會心一笑的魔力。(圖片提供:Loewe)
Suna Fujita的奇思妙想雖非Loewe那般強烈風格,卻總有讓人會心一笑的魔力。(圖片提供:Loewe)
於巴黎所見的快樂創作景象,藤田匠平認為就是自家品牌與Loewe的共同DNA。(圖片提供:Loewe)
於巴黎所見的快樂創作景象,藤田匠平認為就是自家品牌與Loewe的共同DNA。(圖片提供:Loewe)

想畫什麼就畫什麼,旨在創造平等世界觀

至於Suna Fujita有沒有為Loewe發想特別的圖騰,藤田老師則說,整體而言還以工作室既有的設計元素做變奏,「Loewe會從我們創作的角色當中來選,再一起討論出具體成形。Jonathan先生有時候也有他的想法,會給我們一些新組合的建議。」然而在世界上數百萬種動物中,Suna Fujita筆下角色經常出現一些「冷門」動物(甚至連劇毒植物「曼德拉草」的擬人化身都有),又是什麼樣的巧思?「我們當然也會想要畫一些新的角色,就很單純地想說可以畫一些過去沒有畫過的,以慢慢增加動物的種類。」當中包括那些不太受人們待見的物種,好比蛇和爬蟲類。老師強調,「每一種動物都有牠可愛之處,我們不會去排除某種動物,反而會思考要用什麼樣的方法把牠的魅力展現出來。」

憑藉著「想畫就畫」的創作調性,Suna Fujita所勾勒的,不只是一幅靜止畫面,而是一個自然輪轉,動物、人類和大自然得以平等共存的無邊界世界。

一個動物、人類和大自然平等共存的世界成立在Suna Fujita兩位藝術家手中。(圖片提供:Loewe)
一個動物、人類和大自然平等共存的世界成立在Suna Fujita兩位藝術家手中。(圖片提供:Loewe)

同場加映:夫妻檔藝術家最喜歡的Puzzle 10系列包款是?

藤田老師毫不遲疑地拿起Paula's Ibiza系列(註)鸚鵡包款,「我看到這個真的很喜歡,它顏色鮮豔、具備不同元素,側面的細節也做得非常好。我太太則選了紙屑這一款,雖然我不知道她為什麼選⋯⋯可能是因為覺得這些紙屑全都貼上去,沒有一點浪費。(笑)」話一出即引得在座的大家跟著笑開了嘴,老師又追加表示,「這次的包包掛飾是符合每個主題特別設計的,我感到非常驚豔,不曉得是誰的腦袋這麼厲害能想出來。」能帶來快樂,或許正是迷失於城市叢林裡的「憂鬱現代人」,必須擁有這些情緒功能極大化物品的理由。

藤田老師選擇Paula's Ibiza Parrot典藏版包款。(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藤田老師選擇Paula's Ibiza Parrot典藏版包款。(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山野老師選擇Confetti包款。(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山野老師選擇Confetti包款。(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註:Paula's Ibiza夏日度假系列始於2016年,為時任創意總監Jonathan Anderson對自身於西班牙伊比薩島擁有之童年回憶的致敬;每年4月份推出新作,持續以自由奔放精神描繪心中嚮往的天堂。

(圖片提供:Loewe)
(圖片提供:Loewe)

後記:從策展人和媒體角度解析時尚聯名

針對時尚品牌跨界聯名的隱含思維,藝術空間Tao Art共同創辦人Vicky以自身作為策展人「每個時期關注不同議題」為比喻分析,「品牌也在用他們的方式,將故事透過商品告訴大家。現在消費者都很聰明,每一季商品換個顏色、換點風格其實是沒有辦法滿足他們的。只能透過更有趣的結合、更有意義的設計去吸引大家的目光。因為這麼多商品、這麼多品牌,大家都很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而特別系列的商品便是這一個引子,誘人探究其背後飽藏的品牌故事。

Puzzle包款面料。(圖片提供:Loewe)
Puzzle包款面料。(圖片提供:Loewe)
搭配Puzzle 10系列包款推出的特別掛飾,物種不明,部分款式和日本求雨娃娃有異曲同工之妙。(圖片提供:Loewe)
搭配Puzzle 10系列包款推出的特別掛飾,物種不明,部分款式和日本求雨娃娃有異曲同工之妙。(圖片提供:Loewe)

另一方面,媒體作為「說故事的人」,自然是希望故事越有深度、層次越豐富越好。以至今聯名者眾的Loewe為例,從話題度極高的宮崎駿,到更多來自不同領域、不同國家的優秀藝術家,無不為品牌經典作品煥發無數次新生。然之於受眾而言,這些商品的吸引力究竟在哪?《VOGUE》亞太區編輯總監Leslie有一番見解,「很多藝術品比較不好入手,有時候是錢都買不到的東西(就像Suna Fujita的東西其實一下子就賣完了),或者有時候可能價位也是不太能夠負擔的。但當你有一個聯名商品的時候,好像就擁有那個藝術家的一部分。」此次Puzzle 10也恰恰呼應其名「拼圖」,取每位過去攜手藝術家的一部分,將Loewe品牌10年來的回憶拼接到了一起。

恰如其名,Puzzle 10系列拼起了Loewe代表作之一Puzzle包款的10年記憶。(圖片提供:Loewe)
恰如其名,Puzzle 10系列拼起了Loewe代表作之一Puzzle包款的10年記憶。(圖片提供:Loewe)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