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大海無邊界的音樂哲學-芬蘭手風琴演奏家Timo Kinnunen首次訪台演出

如大海無邊界的音樂哲學 芬蘭手風琴演奏家Timo Kinnunen首次訪台演出

悠揚的手風琴樂聲,宛若從幽靜森林傳出的天籟音符,巧妙地串連著時下流行的電音旋律,其所碰撞出的音樂火花,光是用文字實在無法詳實描繪出那奇妙的瞬間感動,更別說用憑空想像了!來自芬蘭的當代手風琴演奏家提莫奇魯曼(Timo Kinnunen),數十年來致力於將傳統樂器與當代音樂作出完美結合,近來更首度受邀來台參加《冬令實驗 當代音樂演奏會》,與多位傑出表演者,共同交織出一場別具實驗性卻又多元豐富的音樂會。

 

16 歲獲得世界手風琴比賽冠軍的提莫奇魯曼除深耕獨奏領域,同時在世界各地參與室內音樂演奏,一年舉辦數場音樂會,推廣當代、古典、即興音樂。

 

談起牽起自己與手風琴的不解之緣,出生自芬蘭中部小鎮Viitasaari的提莫先生,表示在自己還小的時候,有天一位演奏家帶著手風琴到村裡演出,當時的他完全被手風琴優美的樂聲所深深吸引。他形容琴聲彷彿為森林深處的灰暗帶來一束光亮,從那刻起他便為手風琴癡癡著迷,每天花上12個小時練習,更在因緣際會下參加了國際大賽並且贏得世界冠軍,開啟了他的音樂職業生涯。

 

勇於嘗試與發掘音樂上多變實驗性及創意性發展的他,1982年選在家鄉創立Time of Music Festival,他說從來沒有人預期會在這樣的小農村會出現這樣具創新新類型的音樂活動,更不用說至今已經成為當今世上非常重要的當代音樂盛會之一。

 

趁著大師此次難得來台演出,La Vie也有幸與他近距離對談交流,請他分享在音樂創作路上的堅持理想及曾遇見的趣事。

 

Q:提莫老師曾與已逝美國當代作曲大師John Cage合作,能否談談那次的合作印象?

A:1983年,我們策劃了許久,邀請John Cage參加Time of Music Festival。他利用了周遭的環境例如森林、飯店桌子、教堂大門等能夠發出聲響的東西,去詮釋他的演奏,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音樂型態。那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到芬蘭,對我來說,John Cage不只是一位音樂家,更是一位哲學家。

 

Q:在那次合作後,John Cage有否影響你對音樂的看法或是表演的詮釋方法?

A:John Cage對我的影響甚遠直到今日。讓我去思考音樂的本質,不一定要拘泥過去既有的型態。也讓周遭的人開始去思考,還有什麼能成為音樂?深受東方文化影響的John Cage,對我來說是位沉默大師,而我也透過他學習到沉默在東方文化是件很重要的事情。

 

Q:現代音樂與古典音樂的詮釋不再背道而馳,有時反而是相輔相成。請問您的看法是?

A:確實當代音樂與古典音樂是互相影響與學習。音樂的發展在每個時代都有專屬的風格,那就是當時的當代音樂。例如巴哈當時在創作時也曾遭到不合時宜的批判。同樣地,音樂發展一路到今天,就像大海一樣匯聚大大小小的支流。不論是樂手或音樂家,皆是利用這些元素去重新排列組合成新的音樂。

 

回頭再看這一路與這麼多不同類型的音樂家、作曲家合作,已經沒有辦法去定義我自己。有一次在瑞典演奏完,隔天報上的評論寫道「恭喜你已經沒有根源可言。」。乍看之下,也許你會覺得是種詆毀,對我來說卻是一個追求許久的自我突破。音樂本就不該有邊界,這就是我人生的夢想!

 

音樂很有意思,它並無具體的形體而是抽象帶有許多可能性。演奏音樂這件事就如同人生般,是個值得探索的課題。

 

Q:老師除了演奏當代音樂外,也十分擅長即興演出,在過程中靈感多是從何而來?

A:所謂的即興演出需要的是絕對的專注力,它是音樂的開始也是音樂的結束。

像在歐洲有種專門作即興演出的樂團,完全無事先採排。在未來,即興演出在音樂教育中將是很重要的一環,原因在於它沒有任何的標準或限制。在我的課堂中,來上課的學生們並不一定具備音樂背景。反倒是這些沒有音樂背景的學生們能創造出令人出其不意的效果。拋開那些技巧,我認為勇氣和嘗試的精神才是最重要的元素。

 

Q:有沒有遇過因為理念、風格大不同而無法合作的對象呢?

A:有時候會跟前輩、有時候與年輕世代的作曲家合作。並不是每一次表演的曲目或是合作對象都是雙方自願的。這種情況下,全面性溝通是非常重要的。

 

像是這次其中一首樂曲來自一位德國作曲家的作品,而這位作曲家鮮少在世人露面,但在合作過程中卻意外的輕鬆自在。我也曾經與探戈大師皮亞索拉合作過,當我在彈奏給他聽時心裡相當緊張,不確定是否有達到大師的期待。沒想到皮亞索拉老師反而鼓勵我再表達自己多一點。也許樂手與作曲家之間的理念是相反的,但有時候是可以激盪出不同的火花。

 

Q:首度來台演出,除了電音還有影像表演的曲目   這次的合作將促成甚麼樣的火花?

A:這次的演出就像大海容納百川一樣,因為這些表演者來自不同背景。各自獨樹一格然後將匯聚在這次音樂會當中。我覺得將會是非常豐富及有趣的體驗。

 

Q:這次的演出曲目中有6首將會是世界首演,有沒有哪一首的詮釋是最困難的?

A:其中一首是在講述北極光的景致。因為要在短時間內表現出巨大的能量與情緒,相對來說是較有挑戰性的。

 

Q:在長達半世紀的演奏生涯裡,什麼時候開始接觸東方的音樂?

A:我接觸過中國、印度、越南等地區的音樂,今年10月底我將會與一位印地安的小提琴手合作,以印地安風格結合當代樂的演出方式。希望在未來能有更多像這樣的結合演出機會。也不排斥能直接跟亞洲地區的樂團合作演出。

 

2017冬令實驗當代音樂演奏會,身為觀眾的你也許對「當代」這兩個字抱著許多想像及期待,或許你也可以不抱著任何想法前來。對立的情緒將交會參雜其中,提莫先生認為這將會是非常有趣的現象。當然,最重要的當代精神即是跳脫既有的框架及規範所展現的創意詮釋。不妨拋開對音樂的既有印象,讓我們一起沉醉在當代音樂的洗禮吧!

 

冬令實驗 當代音樂演奏會

時間:2017/6/3 (六) 19:30

地點:文水藝文中心 (北市南京東路二段124號 9F

購票連結 http://experimentalwinter.com/tickets/

 

撰文編輯 / Eva Hung

責任編輯/ Ian Liu

照片/ Eva Hung

獻給超現實主義大師的同名酒吧:比利時「Bar Magritte」復刻馬格利特的奇想世界

獻給超現實主義大師的同名酒吧:比利時「Bar Magritte」復刻馬格利特的奇想世界

一件畫作、一杯調酒、一場爵士樂,這間酒吧用感官帶你進入超現實大師的異想之境。

比利時布魯塞爾的熱鬧市區,最近出現了一間以超現實國寶畫家雷內.馬格利特(René Magritte)為主題的酒吧「Bar Magritte」,運用飽和色調的現代家具、塑造沉浸感的《Femmes》壁紙,還有20款從馬格利特創作生平發想的調酒,打造多重感官的藝術體驗。

獻給超現實主義大師的同名酒吧:比利時「Bar Magritte」復刻馬格利特的奇想世界
以超現實國寶畫家雷內.馬格利特為主題的酒吧「Bar Magritte」。(圖片來源:Bar Magritte)

紀念超現實主義大師的125週年冥誕

Bar Magritte位於布魯塞爾市中心的Rocco Forte飯店內,靠近著名景點「馬格利特博物館」,讓旅客能夠完整地在馬格利特的家鄉深入其超現實世界。這是一個適合在深夜與三五好友閒聊、下棋,享受現場音樂的酒吧,除了以馬格利特為發想的調酒酒單,也供應各式比利時經典小吃如炸薯條、肉派等。

獻給超現實主義大師的同名酒吧:比利時「Bar Magritte」復刻馬格利特的奇想世界
Bar Magritte是一個適合在深夜與三五好友閒聊、下棋,享受現場音樂的酒吧。(圖片來源:Bar Magritte)

飽滿色彩、強烈視覺的平行世界

Bar Magritte由Rocco Forte飯店集團的設計總監Olga Polizzi、倫敦室內設計工作室DO Design Studio共同打造,用色歡樂而繽紛,搭配活潑俏皮的紋理質感、裝飾藝術風格的彩繪玻璃窗,還有整間酒吧的視覺亮點——圍繞著座位區的壁紙。這張壁紙出自於倫敦壁紙設計師Adam Ellis,挪用了馬格利特的畫作《Femmes》(1922),原作畫面細節被放大、延伸,覆蓋了整個空間,與酒吧外形成對比,宛如兩個世界般。

為了搭配視覺強烈的壁紙,設計團隊選用同樣用色飽滿的家具,例如來自葡萄牙品牌Munna,帶有白色滾邊的綠色天鵝絨長沙發、珊瑚紅色的單人沙發,以及在布魯塞爾當地所挑選的特色燈具、桌子等。Bar Magritte還規劃了一處表演舞台,讓現場爵士樂演出,帶領客人回到馬格利特活躍的1920與1930年代。

世界調酒大師訂製,馬格利特啟發的20款調酒

別出心裁的酒單,由雞尾酒大師Salvatore Calabrese精心設計,是Bar Magritte致敬馬格利特的另一方式。Bar Magritte的酒單分為「他的作品」與「他的世界」兩系列,共有20款調酒,分別從馬格利特的經典之作、私人生活汲取靈感。

獻給超現實主義大師的同名酒吧:比利時「Bar Magritte」復刻馬格利特的奇想世界
Bar Magritte。(圖片來源:Bar Magritte)

在「他的作品」中,以系列畫作為名的「Shéhérezade」(天方夜譚),是一款帶著柑橘香氣的馬丁尼;「Lyricism」是蘋果白蘭地搭上西洋梨的組合;「Magritte」則以藝術家熱愛的波爾多紅酒為基底,結合蘭姆酒、杏桃白蘭地、草莓酒與柳橙汁。

獻給超現實主義大師的同名酒吧:比利時「Bar Magritte」復刻馬格利特的奇想世界
「Shéhérezade」畫作與調酒。(圖片來源:Bar Magritte)
獻給超現實主義大師的同名酒吧:比利時「Bar Magritte」復刻馬格利特的奇想世界
「Lyricism」畫作與調酒。(圖片來源:Bar Magritte)

從馬格利特人生故事取材的「他的世界」,包括向藝術家摯友薩爾瓦多.達利致敬的「Casanova」、以希區考克為命名靈感的「Film Maker」等——馬格利特曾與這位名導演合作過,也曾是一位業餘影人。無論是哪一款特色調酒,Bar Magritte都希望為客人帶來驚喜的香氣與口感,一如馬格利特的作品,帶領觀眾踏上夢遊仙境般的奇幻之旅。

獻給超現實主義大師的同名酒吧:比利時「Bar Magritte」復刻馬格利特的奇想世界
「Good Faith」畫作與調酒。(圖片來源:Bar Magritte)
獻給超現實主義大師的同名酒吧:比利時「Bar Magritte」復刻馬格利特的奇想世界
「Magritte」畫作與調酒。(圖片來源:Bar Magritte)

資料來源|Bar Magritte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張簡士揚個展登陸奇想會!古人現身當代生活場景,打破時間線性的「穿越美學」

張簡士揚台灣藝術家

在藝術家張簡士揚的畫中,古人們做著當代的事,他們騎摩托車、吃麥當勞、滑智慧型手機;幽默畫面配以鮮明色彩、流動線條,形成如真似幻的場景。像這樣的「穿越美學」,也成為他的創作標誌。

在全新個展《The Future Never Looked so Good》當中,張簡士揚提出了「窗」的概念,透過智慧型手機與手錶等「當代窗景」,延伸出跨越時代的人們與他者和世界互動、連結的生活方式。展覽即日起至2024年3月31日,於台北藝廊奇想會Whimsy Works展出。

台灣藝術家張簡士揚奇想會個展
張簡士揚〈消暑〉/張簡士揚〈虎松〉。(圖片提供:奇想會 © 張簡士揚)

讓古人穿越至當代,賦予當代日常古典意趣

身兼產品設計師、藝術家雙重身分,現為迪士尼(Disney)大中華區特聘藝術家的張簡士揚,無論創作載體為繪畫、平面視覺、產品等,都流露著古典氣質與現代元素交織的「穿越」美感。而這次他在奇想會舉辦的個展《The Future Never Looked so Good》,由繪畫做主角。

台灣藝術家張簡士揚奇想會個展
張簡士揚〈奔馳吧〉/張簡士揚〈雲端情人〉。(圖片提供:奇想會 © 張簡士揚)

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經驗?當凝視著一支落單的衣架、一件牆角的花瓶、一團陌生的煙霧,或某個再平凡不過的日常碎片,思緒便墮入了另個維度,Déjà vu的感受瞬間襲來,或則想像開始馳騁。「記憶」成就了這些奇異的心念幻象,令我們懷疑這是曾發生過的虛擬現實?還是極可能成真的超未來時空?張簡士揚的創作動機便源自於此。

台灣藝術家張簡士揚奇想會個展
張簡士揚〈鴛鴦戲水〉。(圖片提供:奇想會 © 張簡士揚)

4點解析張簡士揚的創作觀

張簡士揚的繪畫主題,看似描繪日常生活情境,卻又以敏銳纖細的眼光,探討時空的游移與彈性,是日常生活和超現實想像的結合。關於這點,我們可以從張簡士揚描繪古人從事當代活動的一系列繪畫中看出端倪;在他的筆下,古人衝著浪、戴上耳機刷著碟、穿起泳衣彈吉他⋯⋯生活感與穿越美學在他的畫中揉合。

01 古人、太陽眼鏡、當代生活場景的意義

古人、太陽眼鏡、當代生活,經常出現在張簡士揚的作品當中,他對此解釋:「古人象徵打破時間是線性的觀念;太陽眼鏡則讓人看不出年紀與人種;當代生活是和現在生活連結的方式。」像是畫作〈switch tennis〉 背後創作的動機,就是隨機與線上的參與者一起打球,但對方是誰、來自哪裡一點都不重要。

台灣藝術家張簡士揚奇想會個展
張簡士揚〈switch tennis〉。(圖片提供:奇想會 © 張簡士揚)

02 以「窗」為題,串起古今與世界連結的生活模式

在這次奇想會個展《The Future Never Looked so Good》當中,張簡士揚提出了「窗」這個古典元素,且不再在意古今場景的界線消弭,反而更進一步,以當下人類所擁有的「日常科技能力」去擁抱時空的疆界。他首度釐清,「『穿越』並非是我創作的主軸,記憶與日常事物才是,透過窗景,我們能夠連結。」

台灣藝術家張簡士揚奇想會個展
張簡士揚〈修修臉〉/張簡士揚〈跨時空網戀〉。(圖片提供:奇想會 © 張簡士揚)

窗引入了光源,框取了可見的視界,讓意識與想望延伸。在張簡士揚的新作當中,窗景改以手機、智能手錶等各種穿戴式屏幕呈現,這些畫面不單單只是創作者一人的觀看視角,還代表了當代人群於虛擬雲端的集體展演和分享,不管是直播、視訊、即時動態,雲端的即時呈現成了當代人文風情的載體。

台灣藝術家張簡士揚奇想會個展
張簡士揚〈直播早安〉/張簡士揚〈龍虎松〉。(圖片提供:奇想會 © 張簡士揚)

03 電影《愛在黎明破曉時》激發靈感,人因過去而有如今的自己

人類意識與活動之間的觸發關鍵,亦是張簡士揚想透過繪畫探究的命題。經典電影《愛在黎明破曉時》(Before Sunrise)中,男主角一席關於他相信靈魂轉世並四散成碎片的發言,曾給了張簡士揚相當的既視感。

台灣藝術家張簡士揚奇想會個展
《愛在黎明破曉時》劇照。

他認為每個人在這世界上,總會有機會遇到與自己特別投緣或獨具心電感應的瞬間,這些遭遇,很有可能是碎片與碎片的再度相遇;每一個當下的自己,也都與過去的自己有所連結,只不過在沒遇上之前,誰都沒料到這竟會成真。這份念想,得以從《跨時空交流》中見得,張簡士揚創作這系列畫作的起心動念,便是相信每個人的存在都是自己與過去的連結體。

台灣藝術家張簡士揚奇想會個展
張簡士揚《跨時空交流》系列。(圖片提供:奇想會 © 張簡士揚)

04 儘管AI當道,人性才是最重要的

不只從電影延伸創作想法,法國電音團體Daft Punk成員Thomas Bangalter在解散之後所發表的看法:「我們一直都站在人性這邊,而非技術那一面......我最不想成為的就是機器人。」同樣也解答了張簡士揚繪畫中總是援古證今的姿態。

台灣藝術家張簡士揚奇想會個展
Daft Punk。

在AI與人性之間,張簡士揚選擇揣摩人們情感與依戀的出口,這點反映在他創作〈Human After All〉的過程中——在AI是否取代人的議題下,人性與科技應該有所區別,人性和情感才是最重要的。

台灣藝術家張簡士揚奇想會個展
張簡士揚〈Human After All〉。(圖片提供:奇想會 © 張簡士揚)

與他者、時空共譜的童話寓言

綜觀《The Future Never Looked so Good》展出作品,各種穿戴式螢幕畫面的溝通方式,呈現了當代人的觀看方式和習慣,就好像以前的人開了一扇窗,為了讓視野與想法破框延伸;身在當代的你我,也透過科技產品和世界互動產生新的連結。

台灣藝術家張簡士揚奇想會個展
張簡士揚〈The Musicians〉。(圖片提供:奇想會 © 張簡士揚)

看張簡士揚的作品總會會心一笑、心生共鳴,因為他描摹的不只是自身獨有的私人經驗,而是與他者、時空所共同譜寫的童話寓言。

台灣藝術家張簡士揚奇想會個展
張簡士揚《龍樹》系列。(圖片提供:奇想會 © 張簡士揚)

張簡士揚個展《The Future Never Looked so Good》

展覽期間|2024.03.09-03.31

時間|13:00-20:00(週二公休)

地點|奇想會Whimsy Works(台北市大安區安和路一段21巷7號)

門票|入場費為低消飲品一杯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