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剪紙技藝剪出台灣美!2017原創基地節「遊島」穿越一趟人與自然的旅程

「2017原創基地節」 揭開序幕!「遊島」穿越人與自然的旅程感受萬物的美好

邁入第六年的原創基地節,今年以「遊島」之名,穿越一趟自然與人的旅程,一同穿梭物種間,體認氣候變遷與萬物生息的微妙平衡;跨越時空,感受世代相傳與天共作的智慧;優遊島嶼,感受各地豐沛的市井文化;共坐一桌,透過舌尖品嘗對天地學習的各式滋味,感謝來自大地的祝福。本次與13組當代藝術家與表演團隊共同詮釋,加乘北向製菸工廠「好家,在台灣」嚴選文創品牌的跨界合作,分享來自各個領域的創作者,對於萬物滋養的體悟與學習。邀請您一同靜心走進這段與自然相遇相惜的旅程—「遊島」,感受與萬物的共生養息,循環依存的世代智慧。

 

萬物相依共存,取之於斯,用之於斯

透過土地,人們與萬物連結,承載了前人累積的智慧連結,感受自然對於人類的祝福,並找到共生的平衡與能量。藝術家莊志維與花藝師林哲瑋合作《轉生樹2.0》,試圖以跨領域方式,以嫁接為題,展現枝枒上豐收的美麗與時光流轉,為五號倉庫主展區開啟故事的源起。藝術家謝欣翰以油水投影結合手碟空靈的音樂特質,引人進入彷彿另一個次元的空間,感受《陽光、空氣、水》等生命要素的相互流動。

 

在珍惜萬物恩賜的當下,林銓居帶領我們重回生命的源頭,邀請您以安靜純粹的心靈,踏入稻稈佈滿的空間,與《母土》共生共息。最後,質物霽畫的《植物官能發展機》以科技的角度觀看植物,在未來或許無機的機械裝置可以跨越極限,生產出有機的生命體,以不同的姿態豐富人們的生活。

 

自然與人之間的旅程,豐厚市井日常

婆娑之洋,美麗之島,腳下的土地孕育著無窮的可能,自然與人們生活在食、衣、住、行各個方面產生交集,進入一連串的旅程,進到人們的餐桌,進到人際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中,滋養著常民文化。吳耿禎與剪紙合作社(台南鹽份地帶20位婦女),以剪紙這個在野而樸素的民間之藝,紀錄著地方文化與生活,以紙尋根,以剪敘述,呈現台灣,這座《豐沛之島》的山海市井。而漁生,這個年輕有朝氣的團隊,帶著鏡頭踏遍台灣的漁鄉,記錄著漁民的酸苦甘辛,讓人重新感受微不足道的日常,涵養著世代傳承的共同記憶,而漁人們悠遠的吆喝聲,藏著《與海共生》的秘密。

 

共餐時光,以分享出發,拉近你我的距離

連結人們彼此情感最常見的地方便是餐桌,透過餐桌上的美食,拉近人們彼此的關係。餐桌不只是食物的終點,而是串起人際互動的節點。對於理解大自然的機巧和節氣脈絡,自然可以入菜,可以成為蔽雨遮風的建材,可以是人們生活中的各種可能的來源。台灣義築協會的《餐桌繁殖計畫》便是希望喚起人們運用手之靈巧的自然體質。而米通信以《食曆》為題,透過季復一季輪迴的作物生命,一代一代累積人們賴以生活的時間感,以時令、惜食為題,擺了家宴,邀請朋友品嘗收穫的滋味。

 

面對共餐區的舞台區,地衣荒物團隊以生活器物打造家中的溫暖灶跤(廚房),一個家的心臟地帶。原創基地節邀請各位來家中坐坐,舞台上,邀請到台青蕉樂團,位於高雄旗山的年輕蕉農樂團,以音樂訴說青年農人對於土地的投入與關懷;A劇團,人聲合唱組合,以歌聲結合演出的方式,生動地傳達日常點滴;魚蹦興業,以漫才新秀與全新段子,顛覆眾人對日常的既定想像;油水投影藝術家謝欣翰與音樂人葉子合作,吟唱自然的千變萬化。

 

世代對於自然學習的積累,化成舌尖上的味覺記憶

舌尖上關於味覺的記憶是幾代人的傳承,透過時間、火侯、調料與刀工,食物轉化出各形各色的料理,幻化成記憶中那抹滅不去的一味。生活藝術家米力以時間的軸線帶出風乾和醃漬的味蕾記憶,結合食器之美,邀請您進入《味覺雜貨店》,體會世代對於風土水的學習積累,交織成人們對味道的思念。

 

「好家,在臺灣」以山‧珍‧海‧味共享歲末時節的暖心滋味

歲末年終,「好家,在臺灣」邀請了獨具風格的文創業者,為北向製菸工廠內搭起一間間白色小屋注入滿滿的創意與人情。今年的「好家,在臺灣」以《山‧珍‧海‧味》為題,呼應今年原創基地節主題,結合台灣各地手作的好味道與器物的優雅,不僅呈現各個品牌的獨有特色,更進一步促成彼此間的合作。在展區中,不僅可以透過商品與職人交談,感受每個品牌背後的創業點滴,值得關注的是,多家品牌彼此合作而激盪出的驚喜限定商品。另外,展區延續以往獲好評的「好家工作坊」、「好家音樂會」的規劃,讓這個充滿濃濃人情味與創意火花的鄰里小區更添活力。

 

遊園集章,感受園區中的創作巡禮

此外,在主題展區以外的部分,延伸「遊島」的主題,以園區就是展區的概念,邀民眾跟著地圖漫遊園區,進行集章活動,體驗松菸的美好,紀錄屬於自己的松菸時光。此外更同步舉辦「Idea TAIPEI創意工作營」成果展、「松菸POP-UP Gallery」、「合作新視界」、「2017松菸新主藝」、「133號合作社回饋展」及東西好文創市集等週邊活動,松菸小賣所、松菸風格店家與松菸創作者工廠以精彩的各式活動,共同彰顯原創態度,發揮無限原創精神。

 

Info│2017原創基地節

日期:12/1~12/10

時間:週日-週四10:00~18:00;週五-週六10:00~20:00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臺北市光復南路133號,請由菸廠路進入園區)

電話:02-2765-1388 


via / 原創基地節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台中最美的皮拉提斯教室開幕!充滿知性、優雅力量的「Joshua Pilates」引進全台最完整Balanced Body實木核心床,結合精緻的課程設計與專業指導,為學員帶來全面提升個人體態、生活質感與健康美學意識的新型態皮拉提斯體驗,並藉此尋找屬於自己的內在和諧與力量。

皮拉提斯結合「約書亞樹」療癒能量

Joshua Pilates創辦人Annie在美國學習皮拉提斯多年,深刻體會到這項運動對身心靈的調和作用。在一次加州旅行中,她與友人造訪了一處滿是約書亞樹(Joshua Tree)的地方,其外型獨特,彷彿手臂一般向外延展,如同暗夜中的燈塔,為人們指引方向。Annie被當地的寧靜氛圍與療癒能量深深觸動,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和諧平靜。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Joshua Pilates一樓空間(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Joshua Pilates二樓空間(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Annie相信,皮拉提斯是身體、思想和精神的完整協調。回到臺中後,面對都市的喧囂與快速節奏,他決心打造一處能讓身心靈回歸平衡的空間,於是與友人共同創立了Joshua Pilates,誠摯邀請大家用好玩的方式,找到生活的美好平衡。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Annie決心打造一處能讓身心靈回歸平衡的空間,於是與友人共同創立了Joshua Pilates(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Joshua Pilates一樓空間(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覺察身體狀態,內化為生活方式

皮拉提斯是一種訓練肌群力量的運動,透過動作指導與身體自主意識的引導,在每個動作中保持對身體的感知,逐漸讓身體回到自然、正確的位姿,避免因長期不良姿勢所引發的肌肉不平衡、緊張或痠痛。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皮拉提斯透過動作指導與身體自主意識的引導,在每個動作中保持對身體的感知,逐漸讓身體回到自然、正確的位姿(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Joshua Pilates堅信,真正的健康不僅是體能上的鍛鍊,更關乎心靈的平衡與力量。透過覺察自身身體狀態,逐步矯正姿勢,學員們將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並將這樣的觀念與感受內化為日常生活習慣,讓身體自發性地保持最佳狀態。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Joshua Pilates堅信,真正的健康不僅是體能上的鍛鍊,更關乎心靈的平衡與力量(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重新定義「健康」,推廣身心靈深層連結

為了讓追求身心靈和諧的都市人享受質感與專業兼具的頂級訓練體驗,Joshua Pilates配備全台最多台的Balanced Body實木器械,可供團體課程學員同時使用;私人教練空間也配備全系列器械,包含少見的Springboard壁掛彈簧板,以及專為團課打造的塔架設備,提供學員更豐富且多元的課程選擇。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Joshua Pilates配備全台最多台的Balanced Body實木器械,可供團體課程學員同時使用(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一般教室少見的Springboard壁掛彈簧板(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Joshua Pilates期望以知性、優雅且充滿力量的品牌精神,帶來全面提升個人體態、生活質感與健康美學意識的新型態皮拉提斯體驗,為現代人重新定義「健康」,推廣以自主健康為核心的運動理念,讓身體、思想與心靈達到真正的連結,進而建立全方位的健康意識,並打造積極推廣健康意識的在地社群。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Joshua Pilates二樓教室空間(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Joshua Pilates

地址|台中市南屯區河南路四段188號
官網|www.joshuapilates.com
Instagram|@joshuapilates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步道與山林探索的再發現!0km 山物所「山友會」講座重點盤整,從生態到藝術的跨界視角

步道與山林探索的再發現!0km 山物所「山友會」講座重點盤整,從生態到藝術的跨界視角

由勤美集團與林業署攜手打造的「0km 山物所」,座落於台北市保存最完整的日式町屋群,在一方巷弄內重現山林景觀樣貌。每一季度於山物所現場,亦舉辦「山友會」講座,特邀跨界專業人士開講,透過知識科普或個人經驗分享,與關注台灣山林議題的聽眾們進行深度交流!

舉辦於「0km 山物所」的第3屆山友會會員講座,於去年10月登場,以「巡山之徑:步道與山林探索的再發現之旅」為題,邀請7位來自不同專業領域的講者,他們都熱愛台灣山林與百年步道,從公民運動、推廣教育、故事分享、藝術創作等不同視角,傳達對於這座島嶼自然的熱愛,與追求世代傳承、永續守護的美好心意。 以下盤整7位講者的演講重點,帶大家一同走進森林,認識與重新發現人與自然的關係:

0km 山物所一景。(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0km 山物所一景。(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1)重新思考「砍伐森林」

「斯創教育工作群」執行長李芝瑩展示資料:台灣每年需要約600萬立方公尺木材,但自給率不到1%,幾乎完全依賴進口。這導致3大問題:進口木材常來自非法砍伐,對原產地生態造成破壞;運輸木材的碳排放對環境不利;全球政經不穩可能帶來木材供應風險。為解決這些問題,林業署自2017年起推動「國產材」計畫,希望到2028年將木材自給率提升至5%,並透過科學管理實現永續森林經營。

勤美集團與林業署攜手打造的「0km 山物所」,也保留許多植物生態。(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勤美集團與林業署攜手打造的「0km 山物所」,也保留許多植物生態。(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李芝瑩表示,社會大眾對砍伐森林的直觀反應常是負面的。但森林其實是一種可再生資源,只要經過合理經營,就可持續利用。台灣目前合法的砍伐區域以低海拔人工林為主,而非天然林。更重要的是,在當前世界追求減碳的趨勢下,木材比水泥與鋼筋更符合節能減碳需求,將可在台灣推動淨零轉型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

(2)山林的文學啟發

「大凡整合規劃設計」景觀規劃師兼步道設計師李嘉智,在演講中分享他的親身經歷。他回憶起個人第一次雪山之旅,獨自面對挑戰與未知,在風雨欲來的高山中學會了敬畏與順應,也體悟生命中的無常與堅韌。那段旅程像是一場靈魂的洗禮,啟發他對山林的熱愛與思考。

有趣的是,他提及了自己從閱讀中得到的啟發,例如川端康成的《山之聲》曾提到:「每片森林中都有屬於我們自己的樹。」每次進入山林,他都試圖尋找那棵樹,也尋找與自然共鳴的自我。村上春樹更在《挪威的森林》裡寫道:「每個人都有一片屬於自己的森林,即使我們從未踏足其中,它依然存在。」山林就像人類心靈的棲息地,也是文化與自然交融的場所。

(3)步行是一種低門檻的公民行動

由「千里步道協會」執行長周聖心帶領的步道運動,從2006年開始,經過近20年的推動,成功將步道運動打造為一場大型的公民行動。協會鼓勵一般大眾從徒步旅行開始,藉由步行更深入認識這塊土地,讓自己從「消費者」轉變為「守護者」的角色。

 周聖心表示,「步行」其實就是一種低門檻的公民行動。以20243月協會舉辦的「海岸山脈浪遊縱谷」活動為例,帶領參與者從台東池上走到花蓮,途經田埂、山脈與部落,聆聽阿美族、客家人與漢人的故事,感受土地的多元文化。協會亦於2012年開設「步道學」課程,結合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推廣步道修復與環境調查。目前已舉辦29期課程,並提倡聘用在地工班修繕步道,創造就業機會,同時傳承工匠技藝,保護步道文化。

(4)台灣特有的「有人的山林」

現任「山盟公益協會」監事,同時也是攝影師的雪羊,分享了10年來登山旅程中的心得與成長。雪羊強調,與歐美荒野不同,台灣的山林不僅是自然景觀,更是一座與土地、文化對話的平台,富含人文歷史。他多次在原住民朋友的指引下,探訪深山部落,例如沿著馬遠部落的遷徙路徑走訪其老家 Takibakha(布農族語)。在一次又一次的探訪中,他深入了解山林作為生活靈魂的意義,並認識到尊重與共鳴的重要性。

從台灣群峰繼續向海外冒險,雪羊也在攀登中亞列寧峰等國際挑戰中,重新審視自己登山的初衷。他認為,登山並非追求英雄式成就,而是成為一位忠實的講述者,將山林的故事與感動傳遞給更多人。而登山也不僅是一場體能的挑戰,更是心靈探索與文化交融的旅程。台灣擁有獨特的「有人的山林」,這是一份值得珍視與守護的財富。

(5)如何透過策展傳達在地文化?

「孩在 Hi! Kidult」近年透過工藝創作的方式策展,藉以傳達在地文化的獨特魅力。總策劃林心恬首先分享2024年於自來水博物館園區舉辦的展覽「獵島計畫」(Hunter Island),巨型版畫作品「考古化石-岩層說」,將紙漿與雕刻結合,以層層堆疊的手法,重現不同年代的考古地層;以馬祖海域奇景「藍眼淚」為靈感發想的作品「藍眼淚-時間的軌跡」,運用複合媒材結合傳統編織技法,加上燈光特效,將原本黑夜海上的藍色奇景,開展於空間上方,觀眾經過時頭頂彷彿空中銀河,奇幻重現馬祖海域特色。

她也介紹如何透過策展重現地方文化,例如與文化部合作的「芝味祭」,運用當代藝術與數位科技,深入挖掘三芝地方的文化特色。三芝因為地理環境相對隔絕,至今仍留存傳統生活方式,流傳數代的大道公信仰,透過當地數個庄頭輪流祭祀,讓信仰與生活結合。策展團隊於是擷取大道公形象,作為導覽三芝當地各景點的代表,並與LINE結合,運用數位科技與社群推廣,讓外地參觀者能更深入感受地方文化的豐富內涵。

(6)用藝術探索山林多樣性

「木直牛勿 plant practice」品牌主理人暨植物藝術家 Hsin ,擅長以壓克力和水彩為創作媒材,台灣自然風景為靈感來源。2022年起開啟了「近山計畫」創作主題,以「海拔」為分界,針對低、中、高海拔地區,系統性探索台灣山林風貌,藉由畫作來記錄台灣山林的多樣性景觀。

「近山計畫」著眼於台灣山脈的整體性,Hsin透過五感捕捉各海拔區域的不同特質:低海拔靠近平地,蘊含日常生活的親切景象;中海拔有著霧氣繚繞與迷人的森林層次;高海拔則呈現群峰遼闊與湖泊純淨的景致。這些不同特質都被 Hsin 巧妙融入作品,例如她描繪了高山中的山屋或低海拔與都市的緊密連結,在在展現人與山之間不同的距離。

(7)淡蘭古道的爬山「生活感」

平日任職於中研院分生所、從事動物研究的吳雲天,同時也是登山愛好者。在這次演講中,他分享了淡蘭古道的獨特魅力。淡蘭古道的歷史可追溯至1897年日本接管台灣後繪製的地圖。當時的古道是連接台北城、大稻埕、艋舺與基隆的重要交通路徑,經過如今的南港、小巨蛋等地區,最終通往瑞芳、草嶺等地。

這條總長約200公里的古道分為北、中、南三路,串聯茶葉運輸、礦產開採與居民生活等文化痕跡。吳雲天強調,淡蘭古道的獨特之處在於,其同時具備深厚的歷史意義與自然生態價值。例如,日治時期的博物學家曾在此地發現多種台灣特有種植物,如石碇佛甲草,甚至還能見到穿山甲等珍稀動物,部分區域更設有生態保護區。若想要更深入了解淡蘭古道,吳雲天推薦使用「台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作為探索工具,透過地圖的透明化功能,能對比古今地貌的變遷。他呼籲人們親自踏上古道,用雙腳感受它的魅力,挖掘更多自然與人文的故事。

吳雲天於0km 山物所演講。(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吳雲天於0km 山物所演講。(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資料、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文字整理|張以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