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我想要___」方序中、謝盈萱等四位創意人的聖誕禮物願望

「如果可以,我想要……」四位創意人的聖誕願望

你是否想好聖誕節的交換禮物了呢?不過若這份禮物不是跟朋友交換,而是真的讓「願望成真」的大禮,你會選擇什麼呢?是想要減肥成功,還是工時縮短薪資增加,抑或是能夠站上舞台發光發熱,讓眾人看見你那隱藏才華的一面。趁著這備感溫馨的十二月佳節時刻,La Vie訪問了四位在不同領域各自綻放鋒芒的創意人,趕緊來聽聽他們今年心中最想要的「聖誕禮物」是什麼吧!

 

設計師─方序中「我想要不會消失的老家」

要說早熟也行,我從小就知道沒有聖誕老人,但即使如此,對於聖誕節會收到禮物一事,內心還是會有一定程度的期待。如果說現在的我今年的我,最想收到什麼聖誕禮物,應該就是伴隨我長大的東港老家,可以順利地被保留下來吧。

 

那是一個充滿回憶與故事的老眷村,時間久了,裡面的人老了,她也老了,記憶也隨著時光的推移慢慢消失。我的外公與外婆直到今天還住在那裡,住在東港共和新村裡,跟著她一起呼吸,一起生活,曾經人聲鼎沸的眷村,如今鄰居搬的搬,房子倒的倒,數一數,大概也只剩十幾戶了。自從我們家北上定居之後,三兄弟逢年過節都還是會寫卡片寄給外公外婆,期待他們開心的打開卡片,接受我們的祝福,然後輕輕地放在擺滿回憶的書櫃上。

 

今年家中在聖誕節前夕又收到了國防部的通知書,如果真的可以讓我向聖誕老人許願,我希望那個有外公與外婆的可愛老家,能夠再陪我們度過下一次的聖誕節。

 

聯合文學雜誌總編輯─王聰威「我想要收到你送我的禮物」

不是的,這不是廢話,當然是你送我的禮物,你也已經打算要送我禮物了,我知道,你從來沒一次忘記。

 

哪有,這才不是鬼打牆啦,是你聽不懂我的意思,也不是那樣啦,什麼「只要是你送我的禮物,都是最好的禮物。」這種刻意討對方開心的幼稚說法,我是這麼膚淺虛偽的人嗎?什麼,我就是這樣子的人?你在說什麼鬼啦!

 

難道你沒發現嗎?這幾年所謂的「你送我的禮物」,其實都是「我送我自己的禮物」,只是由你付錢而已。你事先揣度我想要什麼禮物,(很體貼地旁敲側擊)然後把那個東西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在聖誕節遞給我,我打開來,果然就是我要的那個:一台掌上型電玩、一台相機或一台iPad,我多麼想要這些3C玩具,非常謝謝,但我最想要的,最想要的還是「你.送.我.的.禮.物」──在你眼中的我此刻是什麼樣的人,於是就在今年的聖誕節,你必須絲毫不差,帶點權威感地自己決定,只屬於你的我究竟適合什麼樣的禮物呢?

 

就是那個,(可能只是設法矯正我的某一項偏差)沒錯喔,那個你迫不及待地命令我快點拆開來的,(甚至等不到聖誕節,即使把包裝拆得稀巴爛)並且將使我露出「天啊,怎麼可能是這個!」的眼神的那個禮物。

 

劇場女神─謝盈萱「我希望能夠收到實話翻譯機」

透過這個機器在各個場合欣賞每個人當下的心理活動和情緒狀態。我想我必定會帶著它去拍戲排練,開會,購物,經歷每天的每個過程,閱讀的是真實心聲
而不只是檯面的話語和寒暄。尤其出國旅行應該是必備良品,交友利器,殺價好夥伴,或是危機遠離的警示幫手。

 

如果如此奇幻的禮物有現實上的困難,那麼我想得到的另一個禮物是可以容納600-800人的中型劇場,各項設施完備,工作人員齊全,後台與左右側台能夠負荷各項不同形式的戲劇舞蹈作品,營運資金已備足十年內的活動,因此演出團隊使用無須負擔場租一分一毫。我相信這應該是非常實用且不分時節的完美禮物。

 

雲門2藝術總監─鄭宗龍:「我希望大家能一個人、或一群人的跳跳舞」

我有幾種節日的記憶,聖誕節,國慶日和神明生日,這些日子,家裡都會慶祝,供桌上的三牲,素菓,客廳角落的聖誕樹,床頭的襪子,頂樓的煙火。如果可以有一個禮物,願大家,有時可以,一個人或一群人,踏踏步伐,扭腰擺臀,引頸高歌,跳跳舞,然後再回去努力生活。身體的輕鬆與舞動可以帶來一種溫暖、親切的感覺,它消除空間中緊張的氛圍、讓我們在茫茫大海中的交會,留下一段簡單,愉悅的記憶。

 

Text/歐陽辰柔

Photo/張藝霖

圖片提供/王聰威、白雪演藝、雲門舞集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2017《La Vie》雜誌12月號】

北美館館長王俊傑卸任:回顧任內重大工程、展演與跨域嘗試

北美館王俊傑館長卸任!回顧任內重大工程、展演與跨域嘗試

2021年2月接任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的王俊傑,即將於1月31日卸任,歸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回任教職;2月起館長一職,將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副局長劉得堅兼任代理。

王俊傑館長於甫上任後,即著手迎接北美館40週年,回溯1983年以來,身為臺灣首座現當代美術館,見證了臺灣藝術進程的發展,也正邁向重要的演化進程。懷抱前瞻未來與研究自身定位的軌跡,於2023年底正式開放「1983-1994展覽資料庫」,藉此回溯第一個十年的豐碩積累,以展覽出發,將研究網絡延展至曾經參與的藝術家、展出作品、出版品與文宣等數位檔案,期能補充臺灣現當代藝術有關機構史的研究基礎,亦可見活化館史與展望未來的企圖與視野。

北美館40週年主視覺,以有機體細胞分裂為靈感,呈現北美館正邁向重要的演化進程。(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北美館40週年主視覺,以有機體細胞分裂為靈感,呈現北美館正邁向重要的演化進程。(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40週年開放「1983-1994展覽資料庫」予公眾使用。(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40週年開放「1983-1994展覽資料庫」予公眾使用。(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任內兩項重大工程,其中新建典藏庫房已於2024年10月驗收,待今(2025)年下半年靜置期結束後,預計施行室內裝修等後續工程;歷經40餘年的收藏,涵蓋日治時期以來臺灣美術史上重要之作、國內外具代表性藝術家的經典創作,以及反映當代議題的珍貴蒐藏等,透過設立新庫房,周延地保存維護藏品,並利於未來的研究運用持續推動。

北美館新建典藏庫房,即將於2025下半年啟用。(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北美館新建典藏庫房,即將於2025下半年啟用。(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另一方面,藝術園區擴建案於2022年9月開工,王俊傑除持續爭取工程預算到位,亦積極推動設計規劃,目前正辦理細部設計作業中;並於本館三樓設置眺望專區與線上即時影像,至新館落成前的各執行階段,開放與公眾進行溝通。在積累歷史的同時,北美館亦力求藝術專業與硬體設備的同步邁進,兩項工程標誌著北美館新時代的起點,下一階段也將因應未來新類型藝術之需求,提升首都美術館的動能。

臺北藝術園區擴建工程,標誌北美館新時代的起點,預計2028年底試營運。(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臺北藝術園區擴建工程,標誌北美館新時代的起點,預計2028年底試營運。(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在思考40餘年的館舍空間如何與時俱進,提供民眾更多休憩服務空間,2021年「現代驅魔師」展覽邀請景觀設計師吳書原+耿寧打造中庭空間《迷霧花園》,以臺灣原生種植物為主體帶來不同色系的綠意氛圍,並於展後繼續保留下來,先後獲得民間資源挹注創作與庭園養護經費,成為臺灣公立美術館藝企合作的重要案例,共同獲得由文化部所頒發「文馨獎」之年度創意獎項。

《迷霧花園》提供民眾饒富綠意的休憩空間。(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迷霧花園》提供民眾饒富綠意的休憩空間。(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另因配合防疫措施與後續進行空調節能之改善工程,南進門入口自2020年起暫停對外開放,近期透過兩組全新創作結合空間特性與未來想像,創造出輕盈與虛實交會的沉浸空間,作為走進北美館的門戶,甫於今年1月18日重新開放。

2025年重啟南進門入口,透過兩組全新藝術計畫結合空間特性與未來想像。(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5年重啟南進門入口,透過兩組全新藝術計畫結合空間特性與未來想像。(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對於典藏作品的研究、機構策展人的培育,以及立基於充足時間的展覽策畫為王館長不遺餘力推動之核心。「掘光而行:洪瑞麟」延續藝術家對土地的情感,以及礦業歷史等大時代脈動,進而交織出臺灣現代化進程的時代縮影;「吾之道:何德來回顧展」除典藏品的研究之外,亦盤點館內與家屬悉心保存的檔案文獻,並建置主題網站延續成果。此外,由於倪蔣懷家族成員肯定北美館對於前輩藝術家的研究、展覽與推廣成果,也慷慨捐贈散佚各處的大批作品,為北美館開館40年以來受贈數量之冠,北美館亦將於今年6月推出紀念展。

2022年適逢藝術家110歲冥辰,由館內外策展人共同策劃「掘光而行:洪瑞麟」。(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2年適逢藝術家110歲冥辰,由館內外策展人共同策劃「掘光而行:洪瑞麟」。(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疫情衝擊我們對於全球化的概念想像,也讓北美館的定位進入重要的轉型時刻,探究臺灣自身的當代性如何形構,重新確立臺灣藝術身分對外發聲的機會等議題,於此時獲得新的契機。王館長強調展覽策畫的另一重要軸線,即是深入與跨域的自我藝術文化史觀,在「狂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中,透過當代觀點檢視發生跨領域連結與實驗的1980年代狂潮;與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共同策辦的「一一重構:楊德昌」,以當代藝術展呈形式引領觀眾走進楊導的電影世界,一同尋思其畢生創作軌跡與思想藍圖;「摩登生活:臺灣建築1949-1983」聚焦探討1949年國民政府播遷來臺後,影響臺灣建築發展脈絡的議題事件與生活文化因子,多元且具現代性的建築特色,成為認知臺灣戰後文化變遷的視窗。

2022年推出「狂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2年推出「狂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3年與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共同舉辦「一一重構:楊德昌」。(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3年與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共同舉辦「一一重構:楊德昌」。(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4年邀請建築學者共同策劃「摩登生活:臺灣建築1949–1983」。(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4年邀請建築學者共同策劃「摩登生活:臺灣建築1949–1983」。(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而為打開未來美術館的新篇章,以及因應數位化時代各種新科技在藝術創作或機構系統上的應用,探索藝術內容與形式的多種可能,王俊傑任內提出「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TFAM Net.Open」,邀請策展人及藝術家挑戰虛擬載體的可能性,同時也舉辦虛實整合的活動,創造線上與現場共時的互動與討論,試圖催生美術館在知識、實踐、技術與系統等面向的創新。

2024年推出「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TFAM Net.Open」,開啟實體展演空間外的想像。(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4年推出「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TFAM Net.Open」,開啟實體展演空間外的想像。(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在王俊傑的承續與推動下,「台北雙年展」於國際能見度層面具有突破性的成果斬獲。「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以呼應當代社會與環境情勢的議題,成功在國際藝術圈引起共鳴,於2021年在法國龐畢度中心梅茲分館登場,以符合其館所空間的規模重現,成為北美館首獲國外美術館所邀請之大型自製展覽。其後,北美館再度促成與國際藝術機構的合作,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於展期間,展覽中的「放映單元」及精選錄像作品,以「小世界影院」之主題受邀至紐約雕塑中心展出。

2021年攜手龐畢度中心梅茲分館,巡迴展出2020台北雙年展「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圖為龐畢度中心梅茲分館外觀。(攝影:Jacqueline Trichard,圖片提供:龐畢度中心梅茲分館)
2021年攜手龐畢度中心梅茲分館,巡迴展出2020台北雙年展「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圖為龐畢度中心梅茲分館外觀。(攝影:Jacqueline Trichard,圖片提供:龐畢度中心梅茲分館)
2023年與紐約雕塑中心聯手推出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影院」,圖為紐約雕塑中心外觀。(圖片提供:紐約雕塑中心)
2023年與紐約雕塑中心聯手推出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影院」,圖為紐約雕塑中心外觀。(圖片提供:紐約雕塑中心)

王館長任內,北美館自行策畫或執行的優質展演與跨域嘗試,多次獲得獎項或公辦好展的肯定,更於2021年獲《La Vie》雜誌選為「最佳創意場域」及「影響力人物」。王俊傑館長四年任期卸任後,將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副局長劉得堅代理館長,其長期深耕於臺北市文化局,歷任科長、專門委員與主任秘書,亦為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經驗跨足文化規劃、建築工程、音樂、美學等面向,累積豐富館所營運之歷練,深知藝術文化之跨域結合,與兼容並蓄之重要性,也將持續推廣美學教育,積極搭建與多元群體對話和互動之橋樑。

北美館卸任館長王俊傑(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北美館卸任館長王俊傑(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副局長劉得堅,兼任代理北美館館長(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副局長劉得堅,兼任代理北美館館長(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日本微型藝術師田中達也專訪:從日常物件出發,建構讓人會心一笑的創意作品

日本微型藝術師田中達也專訪:從日常物件出發,建構讓人會心一笑的創意作品

現正於台北中正紀念堂登場的「田中達也特展」,展出逾160組全新創作,帶領人們發現微型藝術的魅力。而我們也特別專訪這位日本微型藝術大師,一探他的創作故事。

2011年開始在社群平台分享作品的田中達也,將其腦海中天馬行空的想法,具象化為照片,並以每天更新的速度,展開這項名為「MINIATURE CALENDAR」的計畫。田中達也分享,原本他就有製作模型及收藏迷你模型的興趣,後來開始拍攝照片後,逐漸將迷你模型當作拍攝主題來使用,拍著拍著自然而然成為微型藝術家。

超過千個的靈感庫存

而看過田中達也作品的人,一定會對他擅長運用日常物品,創作出充滿創意的作品,留下深刻印象。不過,堅持每天更新,都不會有靈感枯竭的時候嗎?他笑說,這種情況倒是沒有發生過。「點子冒出來時,我會先簡單記在手機裡。但我將這些想法變成作品的速度,完全無法追趕上靈感湧現的速度。光是現在就有超過一千個創意靈感還沒有實現。」

田中達也2011年開始展開「MINIATURE CALENDAR」計畫,每日在社群平台分享自己的創作。(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田中達也2011年開始展開「MINIATURE CALENDAR」計畫,每日在社群平台分享自己的創作。(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那麼,做為在社群平台上分享作品的創作者,也會被「讚數」左右嗎?田中達也回答,他會稍作參考,但不會偏向只做這類型的作品,「我會再去想能不能加上其他的元素或組合,構成另一個創新的點子。」田中達也補充,作品主要由他一人拍攝,有時他也會請助手或其他創作者協助人偶或道具的加工,最後再由他做組合,他就像是「總料理長」般的角色。

以獨特視角詮釋作品

作品中,口香糖、口罩、洋芋片、訂書針、棉花棒、隱形眼鏡等看似平凡無奇的物件,在田中達也的獨特視角之下,轉化為讓人會心一笑的新樣貌。但要如何讓許多人都能有所共鳴?田中達也分享,他做好一件作品時,會先讓自己的小孩看,如果小朋友看不懂就會再重做。而在創作過程中,是否也會遇到瓶頸?他說,卡關的時候,他會先去做別的作品,可能過了一段時間後,最初卡關的作品自然會浮現一些方案,這時他再回頭繼續完成創作。

「田中達也特展」現場展出作品(攝影:Adela Cheng)
「田中達也特展」現場展出作品(攝影:Adela Cheng)
田中達也作品(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田中達也作品(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我眼中的微型組合」

而本次展覽,田中達也以「我眼中的微型組合」為主題,帶來涵蓋7大展區的160組創作。在這之中,有沒有讓他印象深刻的作品?他說,「與其說是一個作品,不如說這次展覽重點在於『組合』,著重於我如何發想創意、拼湊出構想,希望大家能注意到展覽的平衡感。」

➔ 「田中達也特展」台北開展!集結160組全新創作,走進日本微型藝術家的奇幻世界

田中達也微型展現正在台北的中正紀念堂舉辦。(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田中達也微型展現正在台北的中正紀念堂舉辦。(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田中達也作品(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田中達也作品(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我們也好奇,第三度來台舉辦展覽的田中達也,對於台灣有沒有什麼印象呢?他笑說,每次一到機場聞到八角的味道,就知道來到台灣了。他也提到,腦中確實有很多關於台灣的點子,比如滷肉飯、台北101等元素的組合,以前也有件作品是將珍珠奶茶打造成飛碟。

為什麼擁有無限的創作靈感?

從熟悉的日常生活出發,卻總能展現嶄新的視角。田中達也最後說道,「我經常被問到『靈感總是源源不絕嗎?』,其實這無法用一句話來回答,所以才策劃了這次的展覽。我希望大家仔細閱讀展覽中的說明文字,就能從中理解到我的想法,並發現創意不斷的原因。」

田中達也特展-大師眼中的微型组合
展覽日期:2025年1月10日(五)至2025年4月6日(日)
展覽地點:中正紀念堂1展廳(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1號)
展覽時間:10:00-17:30(17:00停止售票及入場)
休展日:1/28(除夕)、1/29(初一)、2/28

更多售票資訊請點此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