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以陽明山、日月潭美景為靈感!阿根廷織品藝術家Alexandra Kehayoglou用羊毛織物詮釋台灣綠色森林

用羊毛織出台灣豐富森林面貌!阿根廷藝術家Alexandra Kehayoglou「綠色織品」詮釋大自然美景

保護自然有千百種方式,來自阿根廷的藝術家 Alexandra Kehayoglou,用柔軟且溫暖的羊毛線,織就一件件大型的藝術作品,試圖將童年回憶和保護自然的想望揉捻至織品中,以此記錄地景並讓人反思自然保護的重要性。

 

來台灣短短幾天的阿根廷藝術家 Alexandra Kehayoglou,即使行程緊湊,在受訪前仍抽了個空直奔北投。她指著手機螢幕上的地熱谷白煙,以及林道間的綠景,直說台灣的環境令她印象深刻,正如同她的創作靈感皆來自大自然,探看各地的自然環境,似乎成了她認識一地的重要方式。

 

羊毛線裡的家鄉回憶

來自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的 Alexandra,生長在祖父母成立的工業羊毛地毯公司 El Espartano。從小看著父親將柔軟的羊毛線製成織品、掛毯等產品,深深影響著後來以織品作為媒材的藝術創作。然而成為藝術家前,她並沒有將家族事業視為職業選項,直到就讀藝術學校,為了尋找畢業作品的創作材料,於是才又接觸羊毛線。「那時才發現,其實我與羊毛一直有很深的情感連結,只是我沒有想到怎麼利用它。」Alexandra 笑著說。

 

Alexandra 的織品創作以家族工廠剩餘的羊毛線製作,主要呈現童年回憶裡的阿根廷自然風景,或者即將被破壞殆盡的河域生態,而森林、草原、苔蘚、冰川和石頭等元素,都成了作品中時常出現的景觀。對她而言,織品是一個非常有能量的媒材,「從小看到家族工廠做地毯時,往往會在產品上呈現這些織品的產地、文化等故事,於是我的創作也深受影響,希望能用織品傳達訊息。」在創作過程中,Alexandra 通常會將布面垂直懸掛,接著用手工方式進行編織。到了需要將毛線裁切或修剪時,便會使用氣動修剪工具、剪刀進行塑形。即使工業化後的地毯產業,已有許多先進的編織或裁切工具,「但在藝術創作中,我最喜歡使用的工具還是剪刀,因為透過手部動作直接帶動剪刀的開合,最能呈現想像中的造型。」

 

巨幅地景織品創作 最溫柔的提醒

在 Alexandra 的作品裡,可以發現她大多創作大型的地毯、掛毯,但實在很難想像眼前身材纖細的她,會特別喜歡創作巨幅的織品。「我認為這些大面積作品比較能吸引人們的注意,特別是想呈現自然地景時,較能勾勒出寬闊的景觀風貌,雖然一個作品需要花費將近 6 個月的時間完成,但是隨著作品到處展出,也能讓大眾透過羊毛線織品感受家鄉的自然景色。」

 

而以一簇簇羊毛形成的地景風貌,也在柔軟的觸感中,傳達了庇護與童趣的意象。例如作品「Refuge For A Memor」,便是由地毯和掛毯組成,透過羊毛織成的苔癬地景和森林,傳達了即便沒有銅牆鐵壁,柔軟的力量也能帶來安全自在且充滿童趣的感受。

 

除了讓大眾看見自然的美好,Alexandra 也以織品創作為媒介,提醒人們,在快速的社會發展中,自然景觀已遭受破壞,甚至即將消失殆盡。例如 2014 年為比利時服裝設計師 Dries Van Noten 打造的巴黎伸展台作品「Before and After」,靈感便來自阿根廷彭巴(Pampa)草原,此地因為農業過度開發,迫使原先生氣盎然的自然景觀漸漸消逝,為了讓人們思考人為發展對自然帶來的傷害,Alexandra 試圖以 50 公尺長的作品重現草原的生機,這不僅是她目前最大型的作品,也是與時尚界的首度合作。

 

而其它如 2016 年在邁阿密設計週展出的「No Longer Creek」、2017 年於墨爾本維多利亞國家美術館展出的「Santa Cruz River」,靈感都是來自將被開發的阿根廷河流,Alexandra 看到當地居民為此與開發者抗爭、引起衝突,於是試圖用羊毛線呈現河流的原生樣貌,以此記錄它們對當地的貢獻,並傳達大自然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下如何掙扎求生,以及讓人們思索如何能為這裡帶來更好的未來。

 

跨界合作的自然景觀

為忠泰集團忠泰講廳(Jut Hall)所打造的「Panorama」,是 Alexandra 第一個跨足空間的創作案。可容納 176人 的蛋型演講廳,從地面、牆面到天花板皆包覆著手工打造的織品藝術。Alexandra 與 MVRDV 的建築師 Winy Maas 合作打造此空間時,一開始由 Winy 提供空間相關影像作參考,然後 Alexandra 再以台灣山景延伸出自己的想法進行創作,這也是她首次以 3D 影像圖輔助創作。

 

作品分為平面地毯,以及從牆面延伸到天花板的立體掛毯兩部分。「地毯的製作與一般工業地毯不同,在面積上會有許多不規則的紋路,以符合演講廳的弧形設計。」而從牆面到天花板部分,則以一簇簇高低層次不同的羊毛線,呈現山谷裡茂密森林的景象。「這部分靈感來自陽明山及日月潭山巒疊翠的風景,並且花了一年的時間進行手工編織。」Alexandra 更在作品中加入紅白色小花的元素,展現台灣森林豐富的面貌。能將織品創作與空間結合,「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成功的跨界嘗試,讓織品能跳脫平面、懸掛的呈現。未來我也希望能有更多相關的創作,讓織品藝術有更多的展現方式。」Alexandra 說。

用藝術創作做為對人們溫柔的提醒,Alexandra 在展場裡甚至看到了人們因為觸摸到織品而產生特別的反應,「嚴肅的人觸摸到地毯後,表情變得柔和,而小朋友躺在上面會安靜下來,又或者像在遊樂場一樣玩了起來。」織品就像擁有神奇魔力,透過觸感讓人獲得平靜溫暖,「我將我的作品視為生命的資料庫。」在她手裡,織品也成為了說故事的媒介,用最柔和的方式傳達保護自然的反思。

 

 

文/陳岱華

圖片提供/Alexandra Kehayoglou Studio、忠泰集團

攝影/Francisco Nocito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2018《La Vie》雜誌 1 月號】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專訪2025台北雙年展《地平線上的低吟》藝術家Jacopo Benassi:這世界不配,於是〈花都罷工了〉

專訪2025台北雙年展《地平線上的低吟》藝術家Jacopo Benassi:這世界不配,於是〈花都罷工了〉

探向內心深處,那份難以言明的「思慕」(yearning)指向何方?2025台北雙年展《地平線上的低吟》由此概念開展,將疑問拋擲向歷史、身分認同、集體與私我的記憶,最後再回到自己。而在開展之際,我們直擊Ivana Bašić、Jacopo Benassi兩位藝術家的布展現場,看見他們如何構築所想,也相談他們的創作與心中所渴慕。

▶ 延伸閱讀:專訪2025台北雙年展藝術家Ivana Bašić:創作中超脫苦痛,尋找生命的自由

Jacopo Benassi的創作不可能事先計劃,更像是一場直覺探索的進行式。「我喜歡意外、沒有預設的狀態,許多東西都是 自然而然發生,這也許是我的缺點,但我的創作方式是真誠的。」在布展現場,他腎上腺素高漲地來回穿梭,正與策展人 之一Sam Bardaouil討論、拆裝作品:向上掛幾公分,完美!他 的「路障」一路從米蘭、熱內亞、亞爾梵谷基金會群展,現在來到了台灣,成為〈花都罷工了〉(Flowers on Strike)的一部 分。這概念最初來自義大利1968年的學運,而他也觀察到,台灣歷史正也是來自一場場抗爭。作品命名反映他對這世界的感受。

「這個世界配不上花朵,它既背離和平主義者,也背離所有反戰理念,所以花朵選擇罷工了。」

Jacopo Benassi於作品〈花都罷工了〉之前。(攝影◎林科呈;攝影助理◎李易蓁)
Jacopo Benassi於作品〈花都罷工了〉之前。(攝影◎林科呈;攝影助理◎李易蓁)

以不完美的浪漫探求未來可能

花,是他長久的創作主題之一。3月時Jacopo便來過台灣,深受故宮博物院的花卉畫作啟發,想為作品注入浪漫元素。他不願太過嚴肅地談論政治,「我想讓作品保持力道,但用諷刺的方式進入人們心中,因為太過暴力的東西反而會讓人逃避。」他帶了幾張明信片回旅館、畫了6幅畫,也在士林官邸玫瑰園待上了10個晚上,用閃燈凍凝住花尖的姿態。在他眼中,尖刺如同路障拒馬,既有保護功能,也警醒人們外來侵犯與弄傷自己的風險。

〈花都罷工了〉布置期間一隅。(攝影◎林科呈;攝影助理◎李易蓁)
〈花都罷工了〉布置期間一隅。(攝影◎林科呈;攝影助理◎李易蓁)

而花刺繪畫、影像與鑄造的拒馬黃銅尖刺被他組合在一起,或懸掛、或放置在鐵書櫃之上;其下隔層中放著台灣藝術家的書籍,源於台灣這次作為靈感支持著他的創作。開展前,他正駐村在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這次年輕學生協作的黏土藍白拖、小鳥也被放置作品其間。他開玩笑,說抗爭時「扔拖鞋不會受傷,它們是橡膠做的、不會痛。」

Jacopo Benassi於作品〈花都罷工了〉布置期間。(攝影◎林科呈;攝影助理◎李易蓁)
Jacopo Benassi於作品〈花都罷工了〉布置期間。(攝影◎林科呈;攝影助理◎李易蓁)

雙年展開幕時,Jacopo更帶來了一場《大龍蝦革命》演出。以拍攝地下音樂場景起步的他,曾在家鄉義大利拉斯佩齊亞經營著Btomic音樂俱樂部。直到一次,他意識到不該只作為攝影記錄者,他開始上台、把相機交給觀眾,角色翻轉了,觀眾也成為「Live Shooting」表演的一環。偉大的美國編舞家Trisha Brown曾說:「跌倒也是舞蹈。」這句話成了他的座右銘,「我理解到我的創作就是放手、讓我的不完美自由展現。」

如同相識的台灣表演藝術家林子寧,這次會在演出以台語唸唱,他也買了鑼鈸交予觀眾一同演奏「素人音樂」(musica andalfabeta),所有音樂、非音樂交會一塊,人們彷若跟他一同在路障間進行一場非暴力遊行,創造未來。「就像義大利Fluxus(激浪藝術)先鋒Giuseppe Chiari的概念:打破樂譜,讓音符掉落。這是一個混亂的時刻,但卻是真誠的,而我想要的就是這種真誠。」而問他這次也會將相機交給觀眾嗎?他大笑:那當然!

「沒有相機我什麼都做不了,透過它我可以進入曼陀羅般的狀態,所有事物都向我敞開。」

路障中是庇護與和平的伊甸園

在台灣的日子,Jacopo感受到一種與西方截然不同、一種源於人們相互尊重的寧靜。談到本次雙年展,Jacopo想到了「愛與和平」。尤其在與台灣年輕創作者的交流中,他感受到:「他們認同自己是台灣人,與老一輩對歷史的認知常有很大差距,好像各自在說不同故事,感到隔閡。所以我想將這次的作品獻給他們,我相信他們心中也有這份願望。」

稍早在瑞士蘇黎世,他也感受過相似的平和,在Mai 36藝廊個展的便命名為《Eden》——或許他始終在尋找一個失落美好的伊甸園。當觀眾置身路障之間,「我想讓人們體驗那個時刻,有點像諾亞方舟拯救世界,而我藉由路障庇護了人們。」

Jacopo Benassi於作品〈花都罷工了〉之前。(攝影◎林科呈;攝影助理◎李易蓁)
Jacopo Benassi於作品〈花都罷工了〉之前。(攝影◎林科呈;攝影助理◎李易蓁)

Jacopo Benassi

1970年生於義大利拉斯佩齊亞,目前於當地生活與創作。曾是 汽車修理工,1980年代在龐克社區中心Kronstadt中,受朋友 鼓勵開啟創作之路。由地下音樂場景開始接觸攝影,發展出以 閃光燈抹除景深的代表性風格。2011年於家鄉創立Btomic俱樂 部(∼2015)。近年創作跨足攝影、雕塑、繪畫與表演,發展 出「Live Shooting」表演形式,將音樂、身體與即時攝影融為 一體。

2025台北雙年展《地平線上的低吟》

展期|2025.11.01-2026.03.29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文|吳哲夫 攝影|林科呈 攝影助理|李易蓁 圖片提供|各單位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La Vie 2025/11月號《懷舊新潮》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專訪2025台北雙年展《地平線上的低吟》藝術家Ivana Bašić:創作中超脫苦痛,令生命〈靈變〉綻放

專訪2025台北雙年展《地平線上的低吟》藝術家Ivana Bašić:創作中超脫苦痛,令生命〈靈變〉綻放

探向內心深處,那份難以言明的「思慕」(yearning)指向何方?2025台北雙年展《地平線上的低吟》由此概念開展,將疑問拋擲向歷史、身分認同、集體與私我的記憶,最後再回到自己。而在開展之際,我們直擊Ivana Bašić、Jacopo Benassi兩位藝術家的布展現場,看見他們如何構築所想,也相談他們的創作與心中所渴慕。

▶ 延伸閱讀:專訪2025台北雙年展藝術家Jacopo Benassi:這世界不配,於是〈花都罷工了〉

初見Ivana Bašić的作品,你或許難以明確形容眼前所見:是超脫現實的外星異形生命體?似人非人,像某種來自地球的生命形式也不全似?對她來說,創作是對現實世界的超越。她形容整個過程是場「有序的混亂」,她的工作環境總是鬆散而開放,以迎接任何不可預知的可能。一件雕塑的創作過程非常漫長,甚至可長達15個月。她分享,等待想法成形如同冥想。「我常獨自一人在工作室裡,連續播放同一首歌好幾個月,嘗試創造某種淨空的狀態、抹去來自這世界的影響。如此,我便能繞過現實,進入另一維度。」

Ivana Bašić與作品〈氣動激情〉。(攝影:林科呈;攝影助理:李易蓁)
Ivana Bašić與作品〈氣動激情〉。(攝影:林科呈;攝影助理:李易蓁)

走過童年戰火,雕塑超越生命的哲學

「我祖母總告訴我:『兄弟、鄰居反目成仇,然後突然開始互相殘殺。』一切都是超越理性的。」

現居紐約的Ivana,童年經歷過1990年代扯裂南斯拉夫土地的戰爭。她說,她們的記憶常停留在戰前的美好,聽到前南斯拉夫音樂總不自覺含淚。現實的不確定,令她感覺一切可能隨時崩潰,消亡的結果終將會降臨己身。她以物質隱喻對生命的看法,像容易消亡的蠟經常用來隱涉短暫的肉體;看似吹彈可破的玻璃則代表生物的呼吸;青銅堅韌如盔甲;而不易氧化和腐蝕的不鏽鋼,則象徵超越時間、作用於生命的不可抗力,甚至是暴力。

〈氣動激情〉局部。(攝影:林科呈;攝影助理:李易蓁)
〈氣動激情〉局部。(攝影:林科呈;攝影助理:李易蓁)

Ivana參考了神聖建築的視覺語言,以及「聖母無玷之心」等宗教概念,打造〈氣動激情〉(Passion of Pneumatics)。「我用一塊雪花石膏取代了太陽或心臟的概念,太陽射線則由氣動錘取代,慢慢將石塊敲擊成塵埃。而錘子的節奏與我的呼吸同步,整個過程也如同身體緩慢消減的過程。」生命在呼吸的代謝中新生與垂敗,礦石回歸塵土又將被大地重塑,萬物在她眼中是不斷的輪迴。

探尋生命無限的精神潛質

這次北美館委製的新作〈靈變〉(Metanoia)同樣是氣動雕塑,造型如蓮花向天綻放;霧氣透過植物萌發般外延的管道,由周圍散落種子般的口器噴湧而出。她解釋,作品靈感來自南斯拉夫未來主義的「Spomenik」紀念碑。這些碑體是建構南斯拉夫國族神話的一環,象徵接納過往的失落與創傷,並共同構築一個國家的未來嚮往。那些混凝土碑體欲要對抗時間卻終將敗毀的徒勞嘗試,尤其令她動容。

〈靈變〉,2025,與Saba Mahdavi 及bespoke. Sur-Mesure Engineering Studio共同製作。(圖片提供:藝術家及Albion Jeune 和Francesca Minini 版權所有,由2025 台北雙年展委託製作,本作品承蒙 Leonie Lang 及Marc Muller慷慨支持,得以實現。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靈變〉,2025,與Saba Mahdavi 及bespoke. Sur-Mesure Engineering Studio共同製作。(圖片提供:藝術家及Albion Jeune 和Francesca Minini 版權所有,由2025 台北雙年展委託製作,本作品承蒙 Leonie Lang 及Marc Muller慷慨支持,得以實現。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那種想要離開地面、脫離束縛、向上飛升,向更偉大的力量敞開自己,將自己的人性、痛苦和創傷都獻祭出去,藉此獲得救贖或治癒的渴望,正接近我的作品所想呈現的姿態。」

「我覺得台灣和中國的歷史,與南斯拉夫的境遇非常相似。我們都經歷過分裂,在這裡展出是很完美的,可以將這些共通的經驗和歷史帶入對話。」談到「思慕」的概念,Ivana分享她心中那股強烈想要超越現實世界的想望。她提到,人們經常會因觸及到生命的藩籬而感到失落。「但這說明了一件事:我們怎會知道『失落』的感受?除非我們潛意識深處本就知道,有一個無限、永恆、沒有限制的世界存在,而我們曾身處其中,知道那是怎樣的感受,而不是我們所處的這種生命形式。」她相信,我們只是忘了原有的可能,因此身體的消亡或許也代表自由的一刻。而藉由創作,她想繼續探知人的存在,以及我們真正的潛能究竟是什麼。

Ivana Bašić與作品〈氣動激情〉。(攝影:林科呈;攝影助理:李易蓁)
Ivana Bašić與作品〈氣動激情〉。(攝影:林科呈;攝影助理:李易蓁)

Ivana Bašić

1986年生於南斯拉夫貝爾格勒,2010年起於紐約生活與工作。擅長雕塑創作,以蠟、玻璃、不鏽鋼、 雪花石膏等材質,探索身體的脆弱與變形,深受她 童年經歷南斯拉夫內戰的創傷記憶影響。近期展覽 包括柏林Schinkel Pavillon(2023、2024)、巴黎 Lafayette Anticipations(2023)、布拉格國立美術 館(2021)等。

2025台北雙年展《地平線上的低吟》

展期|2025.11.01-2026.03.29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文|吳哲夫 攝影|林科呈 攝影助理|李易蓁 圖片提供|各單位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La Vie 2025/11月號《懷舊新潮》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