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1

返回文章

用羊毛織出台灣豐富森林面貌!阿根廷藝術家Alexandra Kehayoglou「綠色織品」詮釋大自然美景

阿根廷藝術家Alexandra Kehayoglou「綠色織品」詮釋大自然美景

阿根廷藝術家 Alexandra Kehayoglou

阿根廷藝術家 Alexandra Kehayoglou。

阿根廷藝術家 Alexandra Kehayoglou。

阿根廷藝術家 Alexandra Kehayoglou。

「Pastizal」作品編織出理想中的森林湖國。

「Pastizal」作品編織出理想中的森林湖國。

「Pastizal」

「Pastizal」

忠泰講廳的牆面以台灣山谷為靈感,更加入富有台灣自然意象的小花元素。

忠泰講廳的牆面以台灣山谷為靈感,更加入富有台灣自然意象的小花元素。

忠泰講廳

忠泰講廳

「Santa Cruz River 」靈感來自阿根廷河流即將因人為開發而遭受破壞。

「Santa Cruz River 」靈感來自阿根廷河流即將因人為開發而遭受破壞。

為比利時服裝設計師 Dries Van Noten 打造的巴黎伸展台作品「Before and After」,靈感來自被

為比利時服裝設計師 Dries Van Noten 打造的巴黎伸展台作品「Before and After」,靈感來自被過度開發的阿根廷草原。

「Refuge For A Memor」

「Refuge For A Memor」

Shelter for a Memory,

「Shelter for a Memory」

返回文章

返回文章

專訪/以陽明山、日月潭美景為靈感!阿根廷織品藝術家Alexandra Kehayoglou用羊毛織物詮釋台灣綠色森林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保護自然有千百種方式,來自阿根廷的藝術家 Alexandra Kehayoglou,用柔軟且溫暖的羊毛線,織就一件件大型的藝術作品,試圖將童年回憶和保護自然的想望揉捻至織品中,以此記錄地景並讓人反思自然保護的重要性。

 

來台灣短短幾天的阿根廷藝術家 Alexandra Kehayoglou,即使行程緊湊,在受訪前仍抽了個空直奔北投。她指著手機螢幕上的地熱谷白煙,以及林道間的綠景,直說台灣的環境令她印象深刻,正如同她的創作靈感皆來自大自然,探看各地的自然環境,似乎成了她認識一地的重要方式。

 

羊毛線裡的家鄉回憶

來自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的 Alexandra,生長在祖父母成立的工業羊毛地毯公司 El Espartano。從小看著父親將柔軟的羊毛線製成織品、掛毯等產品,深深影響著後來以織品作為媒材的藝術創作。然而成為藝術家前,她並沒有將家族事業視為職業選項,直到就讀藝術學校,為了尋找畢業作品的創作材料,於是才又接觸羊毛線。「那時才發現,其實我與羊毛一直有很深的情感連結,只是我沒有想到怎麼利用它。」Alexandra 笑著說。

 

Alexandra 的織品創作以家族工廠剩餘的羊毛線製作,主要呈現童年回憶裡的阿根廷自然風景,或者即將被破壞殆盡的河域生態,而森林、草原、苔蘚、冰川和石頭等元素,都成了作品中時常出現的景觀。對她而言,織品是一個非常有能量的媒材,「從小看到家族工廠做地毯時,往往會在產品上呈現這些織品的產地、文化等故事,於是我的創作也深受影響,希望能用織品傳達訊息。」在創作過程中,Alexandra 通常會將布面垂直懸掛,接著用手工方式進行編織。到了需要將毛線裁切或修剪時,便會使用氣動修剪工具、剪刀進行塑形。即使工業化後的地毯產業,已有許多先進的編織或裁切工具,「但在藝術創作中,我最喜歡使用的工具還是剪刀,因為透過手部動作直接帶動剪刀的開合,最能呈現想像中的造型。」

 

巨幅地景織品創作 最溫柔的提醒

在 Alexandra 的作品裡,可以發現她大多創作大型的地毯、掛毯,但實在很難想像眼前身材纖細的她,會特別喜歡創作巨幅的織品。「我認為這些大面積作品比較能吸引人們的注意,特別是想呈現自然地景時,較能勾勒出寬闊的景觀風貌,雖然一個作品需要花費將近 6 個月的時間完成,但是隨著作品到處展出,也能讓大眾透過羊毛線織品感受家鄉的自然景色。」

 

而以一簇簇羊毛形成的地景風貌,也在柔軟的觸感中,傳達了庇護與童趣的意象。例如作品「Refuge For A Memor」,便是由地毯和掛毯組成,透過羊毛織成的苔癬地景和森林,傳達了即便沒有銅牆鐵壁,柔軟的力量也能帶來安全自在且充滿童趣的感受。

 

除了讓大眾看見自然的美好,Alexandra 也以織品創作為媒介,提醒人們,在快速的社會發展中,自然景觀已遭受破壞,甚至即將消失殆盡。例如 2014 年為比利時服裝設計師 Dries Van Noten 打造的巴黎伸展台作品「Before and After」,靈感便來自阿根廷彭巴(Pampa)草原,此地因為農業過度開發,迫使原先生氣盎然的自然景觀漸漸消逝,為了讓人們思考人為發展對自然帶來的傷害,Alexandra 試圖以 50 公尺長的作品重現草原的生機,這不僅是她目前最大型的作品,也是與時尚界的首度合作。

 

而其它如 2016 年在邁阿密設計週展出的「No Longer Creek」、2017 年於墨爾本維多利亞國家美術館展出的「Santa Cruz River」,靈感都是來自將被開發的阿根廷河流,Alexandra 看到當地居民為此與開發者抗爭、引起衝突,於是試圖用羊毛線呈現河流的原生樣貌,以此記錄它們對當地的貢獻,並傳達大自然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下如何掙扎求生,以及讓人們思索如何能為這裡帶來更好的未來。

 

跨界合作的自然景觀

為忠泰集團忠泰講廳(Jut Hall)所打造的「Panorama」,是 Alexandra 第一個跨足空間的創作案。可容納 176人 的蛋型演講廳,從地面、牆面到天花板皆包覆著手工打造的織品藝術。Alexandra 與 MVRDV 的建築師 Winy Maas 合作打造此空間時,一開始由 Winy 提供空間相關影像作參考,然後 Alexandra 再以台灣山景延伸出自己的想法進行創作,這也是她首次以 3D 影像圖輔助創作。

 

作品分為平面地毯,以及從牆面延伸到天花板的立體掛毯兩部分。「地毯的製作與一般工業地毯不同,在面積上會有許多不規則的紋路,以符合演講廳的弧形設計。」而從牆面到天花板部分,則以一簇簇高低層次不同的羊毛線,呈現山谷裡茂密森林的景象。「這部分靈感來自陽明山及日月潭山巒疊翠的風景,並且花了一年的時間進行手工編織。」Alexandra 更在作品中加入紅白色小花的元素,展現台灣森林豐富的面貌。能將織品創作與空間結合,「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成功的跨界嘗試,讓織品能跳脫平面、懸掛的呈現。未來我也希望能有更多相關的創作,讓織品藝術有更多的展現方式。」Alexandra 說。

用藝術創作做為對人們溫柔的提醒,Alexandra 在展場裡甚至看到了人們因為觸摸到織品而產生特別的反應,「嚴肅的人觸摸到地毯後,表情變得柔和,而小朋友躺在上面會安靜下來,又或者像在遊樂場一樣玩了起來。」織品就像擁有神奇魔力,透過觸感讓人獲得平靜溫暖,「我將我的作品視為生命的資料庫。」在她手裡,織品也成為了說故事的媒介,用最柔和的方式傳達保護自然的反思。

 

 

文/陳岱華

圖片提供/Alexandra Kehayoglou Studio、忠泰集團

攝影/Francisco Nocito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2018《La Vie》雜誌 1 月號】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