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革命才正要開始。」野孩子默劇團《繁花聖母》集資探討跨性別議題!賦予1930年代法國劇作新生命!

「為什麼我要為我原有的樣子說對不起?其實,性別議題的革命才正要開始。」
 

2018年,「野孩子肢體劇場」把《繁花聖母》這個精神相符的1930年法國劇作搬到2018年的台灣且重新創詮釋,同時首度透過嘖嘖進行募資計劃,回饋品從《繁花聖母》周邊結合當代藝術製作的衍生品,到《繁花聖母》現場演出門票,希望透過表演藝術與當代藝術的結合,表達跨性別議題的研究與關注。藉由個體的發聲,與群眾碰撞出更多同質與異己的可能,同時努力尋求「跨性別者」的存在定位。

 

" This is who I'm meant to be, this is me. …I'm not scared to be seen,I make no apologies, this is me ".

(這是我天生就被賦予的樣子,這就是我。…被人所見無所畏懼,沒什麼好對不起人的,這就是我。)

 

一場關乎性別議題的展演

《繁花聖母》創作團隊,由一群表演藝術工作者及當代藝術家所組成,我們期望透過台灣少見的肢體默劇表演、現場音樂拼貼、戶外燈光與當代裝置藝術,給予惹內原著小說《繁花聖母》新的當代色彩,讓性別、刑罰、性交易等社會議題擁有更豐富的被觀看、理解的可能。

 

在性別光譜上游移變幻光彩:跨性別

我們以「LGBT」這個看似選項甚廣的分類,來概括所有與一般「男」與「女」兩性別認知不吻合的人們,然而自這些類別當中分支出來的次團體,無可勝數,而這些團體間的差異,往往比我們想像得來的大。「性別」不單是指「男」、「女」兩造,它的樣態其實更接近「光譜」──左右各是極端,更多的是於中間地帶游移變幻的色彩。一個人的行為若與其原生理性別所預設的行為規範相去甚遠,廣義來說,便能稱為跨性別。 於是當「性別」成為囚禁了人們的網格,遊走於對立性別間的跨性別者,便如芭蕾舞者般,輕巧地用腳趾編織、連結了這個網。

 

因為難以被「分類」,就此被主流社會如「異類」般看待的跨性別者

近年,以性別為主軸的影展及電影掀起的熱潮,反映了現代社會對於性別議題的關注大幅提升。2017年,社會更因民法同性婚姻條款的通過與否,辯得沸沸揚揚。始終存在的性別霸凌事件,亦更頻繁地浮出檯面;教師公開分享自身變性歷程的事件亦有耳聞。然而與社會主流價值的背離,使性別議題仍常構築於衝突之上。如上述跨性別者Rachel所言,人們為了找尋對自己的認同,拚命為人各相異的性別氣質「分類」,排除了其他被認為「混沌不明」的個體。儘管性別議題相較過往已備受討論,然而其中相對弱勢的跨性別議題,仍是易被壓縮、排除的。同時,跨性別者為了堅守「做自己」生來便賦予的樣子,所需要付出的代價和犧牲非常大,從難以想像的手術過程、身體上的諸多不適應,是如此面臨著大部分人無法克服的困難,這是跨性別者為了「做自己」而願意做的努力。

 

為什麼要為「做自己」而感到抱歉? 1930年的法國與2018年的台灣,卻有著相似的阻礙

此次,我們將凸顯《繁花聖母》書中未曾明說的部份,並賦予新的解讀。我們將故事主人翁——神女 大膽設定為「跨性別者」。仔細尋找相關的跨性資料,我們發現即使1930年代的法國,及2018年的台灣,時空背景看似截然不同,但如神女、及我們所訪談的數名台灣跨性別者,其在社會中面臨的阻礙、困境竟無太大的差別。然而我們也發現,跨越時空的跨性別者所爭取的都是同樣的一件事——一件可能連你我都做不到的事——「做自己」。

 

「其實,性別議題的革命才正要開始。」:《繁花聖母》

性別議題,是野孩子肢體劇場常期關注的重點,團長姚尚德亦曾在2014年嘉義草草戲劇節,演出遭性別霸凌致死的葉永鋕的故事《呼吸是你的臉》。 從這一人皆知其存在,卻時時被隱匿的底層出發,我們將延續惹內對社會的抗爭力度,納入當代同志、性產業合法化、死刑存廢等議題,以我們所擅長的肢體表演為表達媒介,找出創作者及演員面對議題的視角。

 

今年六月,將透過表演,將您徹底地帶往恐懼核心……

 

Info│《繁花聖母》

劇團:野孩子肢體劇場 / 導演:姚尚德

合作藝術家:黃彥超

演出時間:2018/06/15 – 2018/06/17 

演出地點:台北微遠虎山(臺北市信義區福德街221巷186-1號)

 

About│《繁花聖母》

「她的眼睛儘管透著絕望,卻在唱著歌。」-惹內《繁花聖母》

《繁花聖母》為1930年代法國劇作家惹內之作品。惹內的一生始終不見容於現代社會秩序,由棄兒的身分到小偷、流浪者、賣淫者、同性戀者,他在教養院、監獄、路邊及勞改所度過的時光,以及這個曾經棄絕過他的社會,卻同時成為他的創作靈感。惹內將所處之地、所遇之人,寫進一部又一部的小說及劇本中,為一切被定義為罪惡的事,賦予莊嚴、神聖的美感,反映主流社會價值之外的底層生活。批判性的作品使他再再遭政府流放,卻因獲得法國當時存在主義大師沙特、藝術家科克多等人的支持,終獲總統特赦。

 

而野孩子肢體劇場所組成的《繁花聖母》劇作團隊,是一場關乎性別議題的展演。由一群表演藝術工作者及當代藝術家所組成,我們期望透過台灣少見的肢體默劇表演、現場音樂拼貼、戶外燈光與當代裝置藝術,給予惹內原著小說《繁花聖母》新的當代色彩,讓性別、刑罰、性交易等社會議題擁有更豐富的被觀看、理解的可能。

 

About│野孩子肢體劇場

「野孩子肢體劇場」為留法肢體默劇表演者姚尚德所創立。姚尚德曾於2011年通過雲門舞集流浪者計劃,於中國進行三個月「默劇出走」戶外即興演出,行走二十餘鄉鎮,與民眾、環境互動。自2012年起至今,以「野孩子肢體劇場」於全台各地進行「默劇出走-台灣小角落」及「落地生根」駐地創作計畫,走訪台灣各個小角落,進入偏鄉、原民部落、新移民團體、育幼院及傳統市場、廟宇、農田等庶民文化之中,由初期短暫停留發展至兩、三個月駐地創作,透過表演與在地文化連結、鼓勵在地民眾集體創作。

 

「野孩子」從默劇肢體出發,與多領域工作者合作,開發表演不同面向,嘗試不同表演空間,討論社會議題,以表演尋找與人及社會更深的互動。近年來,「野孩子」的演出也走至如「台北寶藏巖國際藝術村-環境藝術燈節」、「嘉義市戲劇節」、「澳門拉丁幻彩大巡遊」、「上海明當代美術館-單人表演藝術節」、「烏鎮戲劇節-古鎮嘉年華」、「默劇出走-印尼龍目島環境劇場初試驗」等國內外大小藝術節及文化交流活動,累積相當豐厚的演出及與觀眾/民眾對話的經驗。

 
About│姚尚德

留法表演藝術創作者、台灣知名的默劇表演藝術創作者,「野孩子肢體劇場」創辦人。2011年,姚尚德走出劇場,變化場域。透過雲門流浪者計畫,他至中國大陸江蘇、四川、雲南、甘肅、內蒙、北京等地,深入民眾生活街廓,進行「默劇出走」街頭演出。2012年再延伸該計劃,開始走訪「台灣小角落」,試圖讓身體重回社會與人的連結裏,並在台灣這片土地上尋找共感的生命力。

 

About│微遠虎山 

微遠虎山是由微遠基金會和一群藝術家,共同將廢棄已久的宮廟整理成藝文展演空間,不但結合生態教育的功能,也為表演藝術帶來新據點。過去曾與台北藝穗節、城市遊牧影展、虎山音樂祭等合作呈現。不論在場域特質、基金會宗旨、以及表演藝術與視覺藝術家的連結,微遠虎山都與《繁花聖母》有著高度連結,共同為許多長期被忽略的議題與標的持續努力著。

 

詳情敬請追蹤Facbook「繁花盛母」、「野孩子肢體劇場 L'Enfant S. Physical Theatre」。

 

via / 野孩子肢體劇場 

延伸閱讀

RECOMMEND

《Animage雜誌和吉卜力展》2025年1月台北開展!回顧吉卜力工作室誕生歷程,展出珍貴手稿、動畫模型

《Animage雜誌和吉卜力展》2025年1月台北開展!回顧吉卜力工作室誕生歷程,展出珍貴手稿、動畫模型

回顧吉卜力誕生歷程的展覽即將登台!自2021年開始在日本巡迴的《Animage雜誌和吉卜力展》,將於2025年1月在華山1914文創園區東2C、D棟展出;展覽預售票將於11月中旬開賣。

本展覽以德間書店出版的雜誌《Animage》為媒介,帶領觀眾回顧「動畫」尚未普及的年代,一直到1979年《機動戰士鋼彈》風靡全日本,引爆動畫熱潮。當時《Animage》主編、現任吉卜力工作室製作人的鈴木敏夫,發掘了高畑勲和宮﨑駿導演,致力於動畫電影製作歷程,成為《風之谷》和《天空之城》兩部經典作品誕生的幕後關鍵推手。

台灣站作為海外巡迴首站,除了有豐富的雜誌篇幅、珍貴手稿畫與動畫模型外,將迎來從未展現過的「大型拍照場景」,讓粉絲與龍貓、小魔女琪琪一起成為雜誌封面主角。

《Animage雜誌和吉卜力展》展覽將帶你重溫這些經典動畫的電影製作歷程,並揭露吉卜力工作室成立的秘密。(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Animage雜誌和吉卜力展》展覽將帶你重溫這些經典動畫的電影製作歷程,並揭露吉卜力工作室成立的秘密。(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展區亮點

⇛ 走進《Animage》動漫雜誌

《Animage》是日本第一本正式發行的商業動漫雜誌,1978年5月26日由德間書店推出。作為動漫雜誌界的先驅,它不僅深入介紹作品幕後的故事和業界動態,還分享創作者和製作團隊的訪談,並搭配精選圖片搶先看。特別的是,《風之谷》被改編成動畫電影後,成為吉卜力工作室誕生的契機。如今《Animage》雜誌走過45個年頭,依然是連結動畫作品和粉絲的重要橋樑。

⇛ 吉卜力工作室成立的秘密大公開

《Animage》雜誌與吉卜力工作室的成立有著深厚淵源。在這次展覽中,觀眾將能一窺《Animage》如何促成兩位動畫大師——高畑勲和宮﨑駿的相遇,以及鈴木敏夫如何在幕後扮演關鍵推手,讓《風之谷》動畫大獲成功、票房長紅的精彩故事。

⇛《風之谷》的誕生

在這個展區,觀眾將能發掘《風之谷》的誕生故事,了解《Animage》雜誌如何從漫畫的連載開始,將這部作品一步步被搬上大銀幕的過程。從創作手稿到電影製作,帶你走進這段傳奇誕生的幕後世界。

⇛ 受歡迎的娜烏西卡

這個展區還將帶你近距離欣賞至今仍備受喜愛的《風之谷》主角——娜烏西卡。我們特別展出她在腐海中的經典裝束,還有故事中等比例還原的巨神兵,讓你彷彿置身於這個充滿幻想與冒險的世界中。

⇛ 《天空之城》的誕生

這個展區將帶你回到1985年,吉卜力工作室的誕生時刻。在《風之谷》上映後,工作室推出了第一部作品《天空之城》。當時,鈴木敏夫同時擔任著雜誌主編和吉卜力工作室的成員,雙重角色讓他在動畫界扮演了關鍵的推手。

在這裡,除了將看到以特輯報導為主的展出內容,還會首度展出宮崎駿在《天空之城》上映前所設計的飛行船立體模型。這艘飛行船長達2公尺,曾在Maxell公司的廣告中亮相,34年後依然完好無損地保存著。

⇛ 全球首次展出!大型立體造景

以龍貓巴士穿過《Animage》雜誌的封面做為此區的起點,象徵粉絲們可以親自走進動畫場景拍照,彷彿置身於吉卜力的動畫世界中,留下珍貴的回憶。為了完美呈現吉卜力熱門動畫的獨特氛圍,吉卜力工作室更特別派出專業職人團隊來台灣,打造全球首次展出的獨家拍照場景,包括《龍貓》、《風之谷》、《天空之城》和《魔女宅急便》的經典畫面,也能成為雜誌封面人物。

⇛ 展出大量手稿、插圖原畫

在1970年代後半,動畫熱潮正盛,《Animage》全力支持像《機動戰士鋼彈》和《魔法小天使》這些熱門電視動畫,特別推出了許多篇幅的專題。在這次展覽中,也展出了大量的手稿、珍貴的插圖原畫和當年的海報,還能看到鋼彈模型的微縮擬真場景,讓大家一起回顧這些作品的歷史,感受那股至今仍然影響著我們的動畫熱潮。

《Animage雜誌和吉卜力展》
展出期間:2025年1月8日至4月6日
展出地點:華山1914文創園區 東2C、D棟
展覽官網請點此  

展覽預售票即將於11月中旬開賣,更多展覽資訊可關注官方社群

資料來源|展覽官網 文字整理|Adela Cheng

【編輯帶逛】ROSO機器人建造實驗室《流動意識》特展:預觀未來,人機協作的建築及藝術現場

ROSO機器人建造實驗室《流動意識》 特展:預觀未來,人機協作的建築及藝術現場

20世紀至今,無論在影劇與現實生活裡,人們總設想:「與機器人共同生活的未來,會是什麼樣子?」如今進入人工智慧已成顯學的時代,機器人不僅融入日常,更深刻影響我們的思維、生活與價值觀,另一方面也掀起人類與機器人究竟是互相依存、或相互對抗的論戰。

對遊走於藝術、建築及設計之間,致力發展人機協作建造的「ROSO機器人建造實驗室」來說,他們並不擔心被機器人取代,而期待透過與機器人互動和對話,實驗也實踐多元材料及數位建造的更多可能性。想要探索其中奧妙,就親訪THE 201 ART 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 流 動 意 識 DANCING WITHROBOTS 》特展,看ROSO如何與機器人一同共創藝術畫作、竹構等各種尺度的作品,沈浸於創新技術與媒材堆疊的嶄新體驗之中,想像人類未來生活有可能產生的改變。

ROSO機器人建造實驗室《流動意識》 特展:預觀未來,人機協作的建築及藝術現場
(圖片提供:THE 201 ART 順天建築 • 文化 • 藝術中心)

橫跨建築與藝術、結構與材料的精彩實踐

走進 DANCING WITHROBOTS 》展場,見到的並非冷冰冰的科技感場景,更像多彩交織的感官幻境,其中建築、科技與藝術的想法激盪。展覽四大區塊皆以機器人與人類的對話為索引,激發觀者對展覽內容的思考,以下精選全展3大亮點:

ROSO機器人建造實驗室《流動意識》 特展:預觀未來,人機協作的建築及藝術現場
(圖片提供:THE 201 ART 順天建築 • 文化 • 藝術中心)

01 自演算與材料展開的結構實驗

觀展動線以ROSO近年於各大展覽的展品及公共作品為開端,直接透過代表作介紹ROSO在做些什麼、所做之事又為何獨特,如曾於2021屏東落山風藝術季展出的《珊瑚・山瑚》利用電腦演算學習珊瑚微小細胞互相推擠、複製、生長、擴張的規則,選用透明材料重現珊瑚的美麗色澤,再層層堆疊出璀璨而複雜的有機曲面,巧妙透過電腦再現自然界的瑰麗風景;初於2022構竹林鐵新銳建築展亮相的《疊舞竹曲》則是一場對竹結構的實驗,ROSO利用竹纖維、玻璃纖維之復合材料的性能,結合運算設計與數位製造工具的輔助,透過曲面薄殼結構展示竹構的新樣貌,跳脫以往竹構多以桿狀材料構築的桁架式結構。

ROSO機器人建造實驗室《流動意識》 特展:預觀未來,人機協作的建築及藝術現場
(圖片提供:THE 201 ART 順天建築 • 文化 • 藝術中心)

02 機器人為藝術創作注入的美學可能

接著來到如同科技藝術展眼現場的角落,這裡集結3D列印掛畫、數位互動裝置,邀觀者探索機器人所能帶來的精準效果與美感。牆上的三幅掛畫皆採相同材質列印,卻因ROSO前期運算及製作方式不同,而展現出相異的紋理、色彩及形態,或如玻璃般透明、或如壓克力顏料般重彩、或帶有機的凹凸紋理,彰顯機器人能為藝術創作帶來的美學可能性。

ROSO機器人建造實驗室《流動意識》 特展:預觀未來,人機協作的建築及藝術現場
(圖片提供:THE 201 ART 順天建築 • 文化 • 藝術中心)

一旁的數位互動裝置則是另一種藝術形式的體現,平台上以掃地機器人為原型改造的裝置隨機移動,時刻牽動著投影作品的有機變化,也不妨移動上頭置放的水泥柱,主動為畫面帶來更多變換的可能。

ROSO機器人建造實驗室《流動意識》 特展:預觀未來,人機協作的建築及藝術現場
(圖片提供:THE 201 ART 順天建築 • 文化 • 藝術中心)

03 竹、金屬、玻璃……材料表現的嶄新樣貌

腳步來到中央圓桌,此處是ROSO多年來對「材料」實驗的濃縮,團隊以材料本身的物理特性切入,結合對建築力學、藝術表現等的思考,歸納出各材料的理想歸處。

ROSO機器人建造實驗室《流動意識》 特展:預觀未來,人機協作的建築及藝術現場
(圖片提供:THE 201 ART 順天建築 • 文化 • 藝術中心)

舉例來說,竹子是近年永續建築的潛力股,有別於傳統多用完整竹竿發展結構,ROSO轉而探索更具柔韌性、穩定性的竹片與竹棒,結合機器人技術等發展新時代的竹構;金屬則具備高強度、良好的延展性,ROSO善用此特質發展漸進成形金屬加工,在數位製造過程中對金屬逐漸施加變形力,以形成複雜的曲面和形狀;玻璃在ROSO的實驗之下,也有了新的加工及創作可能,傳統玻璃工藝加工過程複雜、成品優劣十分考驗師傅經驗與功力,ROSO巧妙利用類似3D列印線材的玻璃棒,結合電腦運算、特殊的高溫擠出裝置,開發出3D列印玻璃的新方法;現場更有木材、陶土、水泥、塑料等材料待你探索。

ROSO機器人建造實驗室《流動意識》 特展:預觀未來,人機協作的建築及藝術現場
(圖片提供:THE 201 ART 順天建築 • 文化 • 藝術中心)

挑戰建立設計端到製造端的新流程

ROSO是台灣第一座機器人智慧營建實驗室,2019年由逢甲大學成立,並由盛郁庭、王識源老師共同主持,兩人皆具備建築專業背景,目前分別任教於逢甲大學建築專業學院、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現帶領橫跨機器人、機器學習、材料、建築、土木等領域的團隊成員,致力探索運算設計、機器人建造技術、材料相互碰撞後所帶來的新設計方法。

ROSO機器人建造實驗室《流動意識》 特展:預觀未來,人機協作的建築及藝術現場
(圖片提供:THE 201 ART 順天建築 • 文化 • 藝術中心)

若要用一句話概括ROSO正在做的事,那便是「挑戰建立設計端到製造端的新流程」,團隊認為資訊科技有潛力挑戰傳統的建築設計、建造流程,若以「人類的創造力」加乘「機器人的計算力」,再結合不同材料的特性,將能突破傳統製造方法的限制,提供更多實現設計理念及美學體驗的機會,建築師、設計師與機器人在工作過程中的角色也得以被重新定義,營造業也或有機會從勞力密集翻轉為資訊密集產業。ROSO不只做研究,也讓教學、產學共同滾動,企圖帶動「智慧營建」的新視野,期許多方共同打造當代的數位建造文化。

ROSO機器人建造實驗室《流動意識》 特展:預觀未來,人機協作的建築及藝術現場
(圖片提供:THE 201 ART 順天建築 • 文化 • 藝術中心)

《 流 動 意 識 DANCING WITH ROBOTS 》ROSO 機器人建造實驗室特展

展覽日期|2024.09.14-11.16

展覽地點|THE 201 ART 順天建築 • 文化 • 藝術中心(臺中市西屯區文心路二段201號B2F)

營業時間|週二至週六 10:0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