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充滿設計感的減塑行動!肯亞廢棄夾腳拖、寶特瓶變身繽紛藝術品與時尚環保雨衣

夾腳拖鞋大翻轉!肯亞藝術新動能 Ocean Sole

全球減塑行動正快速展開,瑞典家具品牌IKEA將在2020年前停止販售一次性塑膠產品,印度政府也宣布2022年前將禁止使用塑膠材料。而大量設計師、品牌和藝術家也加入這個行列,紛紛推出塑膠廢料再利用的設計和藝術創作,用行動鼓勵大眾:減塑行動,從現在開始!

 

藝術創作的創意號召:夾腳拖鞋大翻轉!肯亞藝術新動能 Ocean Sole

 

繽紛鮮豔、易穿好脫的夾腳拖鞋,無論是雨天出門或沙灘漫步都十分合適。然而,這些時尚單品,很可能變成萬惡的生態殺手。事實上,根據聯合國環境署(UNEP)估計,海洋每平方公里內漂浮的夾腳拖鞋數量,平均高達13,000隻!龐大汙染源不只汙染海洋生態,在魚類誤吞塑料後,更為海洋動物和人類的健康埋下隱憂。

 

為了喚起人們對於海洋生態的重視,肯亞社會企業Ocean Sole創辦人邱吉(Julie Church)以兒童撿拾海灘上夾腳拖鞋的行為為靈感,號召當地居民、藝術家為夾腳拖鞋改頭換面。他們先蒐集、清洗沖刷上岸的廢棄夾腳拖鞋,再將它們塑成塊狀,最後雕塑、打磨,製成各式帶有飽滿色彩的動物造型裝置藝術,以及筆筒、鑰匙圈、手環等周邊產品。童趣的藝術創作不只為超過10萬公斤的廢棄夾腳拖鞋賦予新生命,更為90位肯亞居民提供工作機會。

 

去年Ocean Sole更與聯合國環境署、教科文組織(UNESCO)、開發計畫署(UNDP)、新聞中心(UNIC)合作,希望號召更多在地居民投入回收計畫,把藝術當作環保擴音機,為海洋生態請命,也讓生態問題化為翻轉地方的無限動能。

 

時尚圈也吹環保風:寶特瓶轉生術!愛地球的雨衣最時尚 Faire Child x SympaTex

 

闔家出遊時,如果不巧下起綿綿細雨,一件防風防水、輕巧抗汙的雨衣,便是讓孩子玩興不減的最佳裝備。而加拿大設計品牌Faire Child的雨衣,不僅為孩子遮風避雨,更為環境盡一份力。長期關心環境和氣候議題的創辦人奧斯勒(Tabitha Osler)表示,希望以高機能、高品質且兼具美感的材質,降低對環境的影響,為時尚產業帶來改變。為了創造零汙染、零浪費的「封閉循環的時尚產業」(closed loop fashion industry),她特別與德國高科技機能布料品牌SympaTex合作,將寶特瓶壓碎後製成紗線,織就時髦而環保的兒童雨衣。

 

除了100%由回收寶特瓶製作而成,Faire Child也鼓勵顧客將不再使用的產品寄至Faire Child回收;顧客則會在下次購物時獲得85折回饋。從生產到使用都符合環保的設計,不僅為孩子擋風遮雨,也許孩子一個更乾淨美好的未來。

 

居家物件的環保設計:塑膠玩具大變身!環保新磨石家具 ecoBirdy

 

新手爸媽或許已經注意到,即便曾是備受孩子喜愛的玩具,也會隨著主人年歲增長,面臨失寵的結局。事實上,兒童玩具多只有6個月的生命週期,卻有多達90%兒童玩具為塑膠製品;大量生產、迅速丟棄的惡性循環,更造成嚴重的環境問題。為了不讓童年回憶淪為生態殺手,比利時設計品牌ecoBirdy在今年1月巴黎國際家飾用品展(Maison & Objet Paris)上發表玩具再生計畫。團隊先深入校園,用計畫故事書,讓孩子知道塑膠製品對環境的影響,並瞭解自己捐贈的玩具,將改變既有惡性循環;接著更挑選、分類廢棄玩具,並藉由擠壓塑形的過程,讓塑料帶有大小不一、隨機分布的鮮豔斑點,最後再將塑料重製成桌椅、檯燈和置物櫃。

 

成品除了帶有磨石般的童趣紋樣,也分別命名為Luisa、Charlie、Kiwi、Rhino,讓使用者充滿親切感之餘,更喚起大眾對於瀕危物種奇異鳥(Kiwi Bird)的關注。而就實際使用而言,為了方便孩子使用,ecoBirdy特別注重家具的圓弧收邊和光滑表面,不僅使用安全也方便清洗,即便打翻飲料也不擔心留下漬痕;Luisa桌更是穩固輕巧,易於搬運。飽含對生態環境的關心和對使用者的貼心思量,ecoBirdy讓失寵玩具不再是環境負擔,而是孩子體驗環保生活的起點。

 

居家物件的環保設計:明亮幾何系手工地毯 Aelfie

空間透過家具家飾的妝點,往往能提升環境美感,然而大量產出的居家設計,在汰舊換新間,也不知不覺形成大量廢棄物。近年已有不少設計師,開始運用回收廢棄物升級再造成實用的居家產品,在減少地球的環境負擔之餘,也讓家具家飾有了永續利用的可能。來自紐約布魯克林的居家設計品牌Aelfie,由設計師Aelfie Oudghiri創立。色彩鮮艷且充滿有趣圖騰的設計,透過搭配,為空間帶來明快的氛圍。然而品牌最早只是一間販賣地毯的公司,並專售大量傳統部落風格地毯、以及少數的原創設計。在公司穩定成長的同時,也開始推出枕頭、床組、織毯和家具家飾。

 

特別的是,Aelfie的地毯全部是在北印度透過傳統手工編織完成,讓當代設計中也融入傳統編織的手感。而今年新推出的環保戶外地毯、海灘毛巾,纖維材料更來自印度當地回收的汽水塑膠瓶,經過細膩的編織過程後,表面摸起來就像柔軟的羊毛,完全沒有塑膠給人的堅硬感受。從手工編織到環保材料的運用,讓Aelfie在實用和精美的考量之外,更多了保護地球環境的理念。

 

文/ 郭慧、陳岱華

圖片提供/ Aelfie、ecoBirdy、Faire Child、Ocean Sole、Parley For The Oceans

【完整內容請見《LaVie》2018年9月號】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華康浪狗狗體 2.0》開放免費下載!華康字型再度攜手三牲工作室,將浪浪身影化為注音符號筆畫

《華康浪狗狗體 2.0》開放免費下載!華康字型再度攜手三牲工作室,將浪浪身影化為注音符號筆畫

華康字型2025年再度與三牲工作室合作,以設計為浪浪發聲,推出全新升級版本《華康浪狗狗體 2.0》,即日起於華康官網開放免費下載。另外,此次也與「全家」FamiPort 雲端列印合作,推出「三牲工作室」主題專區,讓浪浪獲得更多被看見的機會與希望,其收益也將由華康字型、三牲工作室全數捐贈予流浪動物相關公益團體。

《華康浪狗狗體 2.0》誕生

自2021年首度推出以來,《華康浪狗狗體》受到熱烈迴響。當時華康與三牲工作室共同發起「浪狗狗回家字型」企畫,靈感來自三牲長期為中途之家浪浪拍攝肖像的行動,期望打破社會對流浪動物的刻板印象。再進化推出 2.0 版本,華康希望讓「字體」不只是溝通的媒介,更成為一種能被感知的語言——透過筆畫的彎曲、姿態的延展與字形的節奏,感受狗狗的神情與等待。

華康字型2025年再度與三牲工作室合作,以設計為浪浪發聲,推出全新升級版本《華康浪狗狗體 2.0》。(圖片提供:華康字型)
華康字型2025年再度與三牲工作室合作,以設計為浪浪發聲,推出全新升級版本《華康浪狗狗體 2.0》。(圖片提供:華康字型)

融入台灣狗狗的可愛姿態

《華康浪狗狗體 2.0》以華康明體為基礎,本次特別推出兩款全新字型 ——「華康浪狗狗體注音 小黑」與「華康浪狗狗體注音 小黃」,融入台灣狗狗的可愛姿態與特徵,將浪浪的身影化作熟悉的注音符號筆畫。新版共新增 74 個注音文字與 10 組顏文字(其中藏有浪貓版彩蛋),象徵為 88 隻浪浪爭取曝光機會。字體將於華康官網開放免費下載(限非商業使用),邀請大眾以創意書寫的方式,傳遞對浪浪的關懷。

(圖片提供:華康字型)
(圖片提供:華康字型)
(圖片提供:華康字型)
(圖片提供:華康字型)

華康字型 × 三牲工作室 × 全家雲端列印

三牲工作室與「全家」FamiPort 雲端列印合作,推出「三牲工作室」主題專區,以《華康浪狗狗體 2.0》為主要視覺,由華康設計 4 款注音文小卡與 2 款顏文字貼紙。民眾只要在 FamiPort 雲端列印平台選購喜愛的設計圖卡,即獲得專屬 QRcode,隨時可在全台任一「全家」店舖的 FamiPort 機台列印出來。本次合作由三牲工作室提供素材、華康提供字型、「全家」支援列印服務,相關收益將由華康字型、三牲工作室全數捐贈流浪動物公益團體。期許透過設計與日常行動的結合,讓每一次列印都成為浪浪的一份希望。

(圖片提供:華康字型)
(圖片提供:華康字型)

《華康浪狗狗體 2.0》不僅是一款字型,更是一場跨界的溫暖合作。從華康字型的專業設計出發,結合三牲工作室的影像故事與「全家」FamiPort 雲端列印的大眾通路,讓設計、公益與日常生活產生連結。因為每一筆畫都藏著浪浪的身影,每一次列印都可能改變牠們的命運。

(圖片提供:華康字型)
(圖片提供:華康字型)

《華康浪狗狗體 2.0》即日起免費下載
字體下載請點此
▨ 字體使用|華康浪狗狗體字型檔與圖檔,均僅供個人非商業用途使用
▨  FamiPort 雲端列印「三牲工作室」主題專區
▨ 公益用途|列印收益將由華康字型、三牲工作室捐贈予流浪動物相關公益團體

資料提供|華康字型、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用設計翻轉地方,商圈美學再進化:新北平溪、桃園中原、彰化小西、高雄旗山商圈新面貌亮相!

由經濟部商業發展署主辦、台灣設計研究院執行之「商圈美學設計加值計畫」,自去年開始將美學設計導入商圈發展,成功改造台南「國華友愛商圈」、「孔廟商圈」,以及今年剛舉辦完台灣設計展的彰化「小西商圈」。除了商圈識別、指引的重塑,商圈改造也從空間擺設、商品陳列與包裝設計等全面向切入,結合地方文化特色,打造完整的商圈品牌。

今年經濟部商業發展署攜手台灣設計研究院持續推動「商圈美學設計加值計畫」,以「形塑商圈品牌,創造地方經濟活力」為核心,串連地方政府與商圈店家,透過設計導入協助商圈轉型與美學升級。

2025年選定新北平溪、桃園中原、彰化小西及高雄旗山等四處商圈作為示範案例,從商圈品牌重塑到與地方空間美學,打造街區整合的公共休憩空間,並引導商圈與店家建立設計思維與經營能力,打造兼具深度與旅遊魅力的地方商圈新風貌。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位於高雄旗山商圈的老饕店家「101包子」,透過計畫輔導,統一品牌視覺,量身打造店面展示空間與服務動線。(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新北平溪商圈|祈願文化再詮釋,推動慢遊散策路線

以天燈聞名的平溪,透過符號重塑商圈品牌識別,於平溪火車站一帶起梳理老街立面、掛起寫著「平溪」商圈識別的燈籠,展現地方特色外也與在地商圈共同調整旅遊定位。現地採集的植物——大菁,是製作藍染的原料,設計團隊將藍染應用於商圈的公共空間傢俱設計,透過微型策展、工作坊策劃,期待未來透過共同維護街道的藍染家具凝聚社區意識,融入地方美學的同時,也讓平溪的藍染文化能被延續。希望帶給商圈的發展不只是原有祈願文化的延伸,更多是在地特色的挖掘,並推動平溪獨有的深度小旅行。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新北平溪商圈將祈願文化轉譯設計語彙,老街入口成為商圈品牌新門面。(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現地採集在地藍染原料應用於街道傢俱設計,增加遊客停留的休憩空間。(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同時,編輯策劃地方刊物《平溪好評》,以「祈願文化 × 慢遊體驗」為主題,串聯自然景觀、人文故事與在地日常,形塑可閱讀的地方風采。未來也期待交棒給地方商圈自行編撰,讓平溪在熟悉的旅遊印象中持續表達新意,為當地觀光開啟山城緩行的新篇章。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平溪好評》地方刊物,串連老街周邊自然景觀與歷史軌跡,增添旅遊體驗層次。(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桃園中原商圈|從品牌到場域,打造學區與商圈共構的生活街景

位於桃園中壢區的中原商圈,以校園與商圈共生為背景,聚焦「商學共融」的設計策略,改造商圈門面的停車場出入口立面,打造兼具動線導引的大面積商圈品牌裝置,強化旅客感受;並整合店家雨遮帆布與設計公共電箱設施色彩,將品牌視覺延伸至街道,使整體街區空間更具可識別性,傳達中原商圈學區共榮、生活共構的當代城市風貌。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桃園中原商圈重塑品牌識別,結合停車場立面作大面積商圈品牌裝置亦為動線導引,強化旅客體驗。(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推動57家達成共識更新雨遮,街區視覺全面升級。(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高雄旗山商圈|建立區域品牌,延伸文化體驗觀光半徑

擁有山城優勢的高雄旗山商圈,這次透過商圈美學設計加值計畫串連起地方政府、商圈協會與設計團隊打造商圈識別,擷取老街在地符號的紅磚與拱門為題材,運用古典建築圓弧線條與沉穩色系,建立視覺導引系統融入街景,呼應旗山深厚的人文底蘊。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停車場入口增設地圖標示,從抵達的第一步開始,望向指標旗尾山,作為認識品牌的起點。(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旗山商圈理事長提到:「要讓觀光客願意前來,需要重視消費者需求。」為延伸旅客於旗山遊憩的停留時間,公共設施運用高雄獨有的大溝頂空間,於街區打造融合了新舊元素的「無人旅客中心」,以旗山老街為起點導覽旅客,不只能探索附近景點,延伸旅遊半徑,也期待帶動更多人潮、提升商圈整體旅遊發展。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高雄旗山商圈以無人旅客中心概念翻轉大溝頂空地,設置景點介紹化為深度體驗的起點。(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彰化小西商圈|賦能組織經營力,創造消費新體驗

彰化小西商圈首年將布業與在地吉祥物「錢鼠」融入設計概念,第二年持續深化改造,於街區增加「金幣」元素,強化商圈入口與走逛點位串聯,營造獨特街區辨識度。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彰化小西商圈街區牆面變身拍照熱點,彩繪成為旅人與商圈品牌互動的介面。(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針對商圈軟體經營與組織賦能部分,經濟部商業發展署輔導成員創設《小西有囍》商圈刊物,作為地方故事的平台與對外品牌傳播的重要工具。同時策劃主題式消費活動,串聯在地店家推出限定商品,展現創新設計與地方風俗融合的魅力,其中更邀請世界麵包冠軍陳耀訓及精品甜點品牌法朋跨界合作,進一步提升商圈的吸引力與辨識度。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實現商圈刊物自主編輯,成為地方文化記憶與商圈品牌傳播的新平台。(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設計導入商圈店家!更新街區風貌外深入品牌經營

另外,設計導入不僅更新街區風貌,也深入店家空間與品牌經營。在平溪商圈,「平安嚴選」以在地農產與祈福傳統結合,打造具祝福意象的選物品牌;「美玉天燈製作所」延續手工製燈職人工藝,讓天燈文化成為富含儀式感的手作體驗;「六扇門」優化空間動線與商品陳列,營造自在品茗氛圍;「覓石底」整合品牌識別與門面設計,描繪地方特色;「碳場咖啡」保留洗選煤場結構語彙,成為旅人休憩新地標。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菁桐店家輔導:百年建築地標咖啡廳「碳場咖啡」的招牌及店內空間一隅再設計。(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旗山商圈則以設計帶動商家店面改造,「枝仔冰城」以品牌統一視覺、重整動線聚焦冰品形象;「101手工包子」以木質與暖色營造品牌氛圍,梳理顧客動線;「鮮緹香蕉蛋捲」以裂葉造型與亮色設計體現品牌活力;「迷路麋鹿糖藝舖」融合糖藝工法與琥珀色調,呈現甜而不膩的手作質感。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高雄旗山店家輔導:老街指標店家、百年老店「枝仔冰城」整併空間動線,以中島平台強化主視覺、聚焦品牌核心,聚焦商品展示。(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串連地方商圈與日常生活的風景

隨著設計導入商圈,商圈不再只是消費的場所,更是連結人文底蘊、生活與城市精神的公共平台。經濟部商業發展署與台灣設計研究院將持續攜手,推動「商圈美學設計加值計畫」,期望透過設計與組織賦能,打造更多具品牌識別、觀光體驗與永續經營力的地方典範,讓臺灣商圈能展現自我特色,成為國內外旅客必訪的景點。

資料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延伸閱讀

RECOMMEND